【高端装备】振华启东海工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21-03-31)
【摘要】 3月31日,龙的船人网讯,近日,振华启东海工申报的“一种水下泵及其驱动系统的安装工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本发明通过对水下泵的安装及位置调整,水下泵驱动轴系、鼓形齿联轴器与齿轮箱的安装和对中,以及驱动电机的调整对中及弹性离合器的安装,分别保证了水下泵的安装精度和安装质量,鼓形齿联轴器的润滑及实现了对偏离中心的补偿,且不会造成传动附加力,确保了系统的运行安全。
【关键词】振华启东海工,安装工艺,专利
【摘要】 3月31日,龙的船人网讯,近日,振华启东海工申报的“一种水下泵及其驱动系统的安装工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本发明通过对水下泵的安装及位置调整,水下泵驱动轴系、鼓形齿联轴器与齿轮箱的安装和对中,以及驱动电机的调整对中及弹性离合器的安装,分别保证了水下泵的安装精度和安装质量,鼓形齿联轴器的润滑及实现了对偏离中心的补偿,且不会造成传动附加力,确保了系统的运行安全。
【关键词】振华启东海工,安装工艺,专利
【摘要】 3月30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网讯,近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京主持召开了深圳市置辰海信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超高清8K图像无线远距离实时传输系统》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评价会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全德主持。会议组成了由中科院艾国祥院士、工程院彭苏平院士为主任和中科院大学董传仪教授为副主任的11人专家评价委员会。出席评价会的院士和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查新报告,并对国家相关鉴定机构出具的专利、研发技术和用户系统使用情况等材料进行了审核,以及观看了从深圳实时传输过来的空中无人机从深圳梧桐山至佛山鹿洞山160公里无线8K视频传输效果和深圳至云浮195公里无线8K视频传输的检测报告。专家们高度评价了《超高清8K图像无线远距离实时传输系统》项目对应急领域的重要作用,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尤其是应急细分领域如:地下矿难、海难、洪捞、地下管线泄露、森林火情、危化装置、核泄露、地震地质灾害等遥感图像分析方面,有效的提高了实时传输和图像分辨能力。评审组专家一致认为此项专利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目前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时,决策机构所面临的看不见、看不远、看不清的瓶颈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此次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是应国家重大灾害事件和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及创新装备应用需求召开的,是对中科院卫星通导遥智世界前沿技术与8K图像无线远距离实时传输系统的融合应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评价,该技术是基于应急领域科技自主创新,是应急领域的迫切需求的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关键词】成果评价会,专利技术,远距离实时传输系统
【摘要】 3月25日,同心智造网讯,3月19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一种无人机系统的飞行授权方法、装置及系统”专利,公开号为CN112533139A。企查查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无人机系统的飞行授权方法、装置及系统。本申请提出一种无人机系统的飞行授权方法,其中,移动运营商支持联网无人机业务,识别视距和超视距作业无人机,并进行飞行授权。具体来说,通过结合无人机的飞行计划,配置蜂窝联网无人机和遥控器组对关系、无人机白名单,对于通过移动蜂窝网络联网的超视距作业无人机进行鉴权和认证,从而实现对蜂窝联网无人机系统的飞行管控。一方面,由于是蜂窝网的网元(即第一网元)执行对无人机进行飞行授权,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无人机系统对无人机进行飞行授权更加可靠;另一方面,本发明对于蜂窝网的合作无人机和非合作无人机都可以进行飞行授权,有助于预防未提交飞行计划的非合作无人机的随意飞行带来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无人机,华为,专利
【摘要】 3月18日,科技日报讯,我国首例跨线铺轨技术在重庆运用。从渝万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获悉,由中铁十一局自主研发的本邻两线长轨铺设机组在郑万高铁重庆段雷家坡隧道首次正式铺轨,标志着“走单线铺双线”的施工技术正式运用,填补了我国高铁机械化跨线铺轨作业技术空白。据介绍,以前高铁钢轨铺设采用单线铺轨方式,当第一条线铺设完成后,铺轨车需回到车站重新进行调车作业,再进行邻线铺轨作业,由于每次中转时间较长,导致铺轨效率不高。这次郑万高铁重庆段铺轨,首次运用了BLCP500型本邻两线长轨铺设机组,在第一条线路铺设完成、不需要中转的情况下,对邻线进行长轨铺设,省去了换线铺轨牵引车折返时间,减少了调车作业的次数,铺轨准备时间减少约50%,大幅提升铺轨作业效率。据了解,BLCP500型本邻两线长轨铺设机组是中铁十一局集团,对国内现有的本线长轨铺设设备进行研究后,完全自主设计、研发而成的一种新型长轨铺设设备。设备由长轨牵引车、长轨推送车、本邻顺坡拨轨车等三大部分组成。该设备适用于铁路建设施工中铺设500米长钢轨的需求,可同时满足无砟、有砟轨道的本线和邻线长轨铺设等多种工况的施工作业。
【关键词】高铁,跨线铺轨技术,重庆
【摘要】 3月10日,3D打印世界网讯,近日,山东省济阳区银河路改造工程景观河挡土墙工程开工建设,据了解,该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采用3D打印技术,建设完工后将成为全国首个3D打印文化、生态、园林示范工程。据悉,3D打印装配式生态挡土墙是阶梯式双向联拱结构,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其拱圈与墩部,装配时用C30钢筋混凝土浇筑拱墩连接成整体应力结构;迎水面阶梯段产生后,使墙体在不影响墙体应力的状况下,划分了多层植物生长区,挡土墙设置有透水区,使河道水可以渗透到土层,从而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墙体线全部呈现曲弧线,十分灵动。墙体曲弧迎水面采用真石漆装饰,沿石下设置有喷灌、彩灯等。3D打印技术的应用,通过工厂化预制,现场拼装,克服了场地局限,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整个工程的工期。该项工程由济南栋源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施工建设,预计五月底完工,工程建成投入后,将使景观河既满足了过水要求,又满足了透水和河岸植物生长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将达到较好的生态循环效果,进一步美化亮化城区环境。
【关键词】3D打印,山东,开工建设
【摘要】 3月1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2月25日晚,作为AG600飞机开铆组件之一的“中后机身-后机身龙骨梁组件”按计划时间顺利下架,该组件的顺利下架为实现六月底部件交付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自2021年1月28日开铆以来,部件的装配以及工装型架的安装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龙骨梁装配作为该架机的首个组件,面临着零件交付周期长、零件公差与装配公差不协调等问题,针对问题,项目团队主动出击,大年初四就投入到工作中,积极协调,及时解决了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了该组件装配按节点顺利完成。目前,AG600组件装配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在困难与挑战面前,该项目团队将继续发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快生产进度,确保后续组件装配工作高效顺利完成。
【关键词】AG600,顺利下架,龙骨梁装配
【摘要】 2月25日,同心智造网讯,2月19日,中国矿业大学公布一项名为“一种轮腿混合驱动式矿用变胞机器人”的专利,该专利于2020年11月18日,申请公布号为CN112373594A。从背景技术来看,根据移动方式的不同,移动机器人分为轮式、腿式、履带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形式。一般轮式移动机器人结构简单、速度快,但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其越障能力和平稳性存在很大缺陷;而腿式移动机器人具有较强的地形适应能力,但一般结构复杂难控制、不易满足设计中高灵活性的要求。本发明的一种轮腿混合驱动式矿用变胞机器人,包括承载平台、四个轮腿行走机构,所述轮腿行走机构包括有轮腿支链和转向装置;轮腿支链包括有支座,支座两侧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上分别安装有电机二和电机四,电机二连接有大腿杆,大腿杆底端转动连接有车轮轴,电机四上连接有带轮组件一,电机四连接并驱动车轮轴,车轮轴上连接有车轮;所述大腿杆安装有电机三并铰接有小腿杆,电机三连接并驱动小腿杆;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有连接在支座上的回转轴,所述支座通过回转轴与承载平台转动连接,所述回转轴上连接有电机一。本发明融合了轮式移动机器人高速、高效性和腿式移动机器人复杂地形高适应性的特点,提升了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增大了作业范围。
【关键词】矿用变胞机器人,越障能力,专利
【摘要】 2月25日,同心智造网讯,2月初,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牵头的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项目群展示了机器人组团海上出征的场面。该项目成功让海洋机器人学会了团队协作,流畅的典型任务演示顺利通过了海试验收,这也标志我国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据介绍,本次团队协作演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架构模式从集中式(有中心)/混合式发展为分布式(无中心),系统协同智能化水平从半自主升级为全自主,适应任务场景及环境从确定结构化拓展为未知非结构化,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
【关键词】海洋机器人,智能协同技术,国际先进水平
【摘要】 2月9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动力子公司河柴重工船用气体机研制再传喜讯,配套国产化多点喷射控制系统的船用气体机CHG620L6MPI顺利完成多项试验,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满足C2排放要求,与进口系统相当,标志着该机国产化研制工作顺利完成。国产化船用气体机CHG620L6MPI动态性能优越、功率储备大,额定功率500kW/1500rpm,最大功率突破550kW/1500rpm,控制系统成本大幅降低。至此,CHG234V6/V8/V12MPI和CHG620L6MPI四款机型已全部实现控制系统国产化,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迈出实质性步伐,进一步增强了河柴重工在高端船舶绿色动力领域的话语权。
【关键词】气体机,先进水平,国产化
【摘要】 2月4日,全球无人机网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追风”工作室近期发布了“天工”eVTOL无人运输平台验证机并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飞。“天工”项目从研发到完成第一阶段试飞历时2年,是“追风”工作室团队综合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运输类飞机任务场景、对多用途航空器设计的一次挑战。“天工”验证机聚焦在各种中小规模的无人驾驶航空运输场景,可以改变多种动力输出方式,以适应不同特点的起降场地。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能够根据不同使用需求变换不同的外观和飞行方式。“天工”可根据不同任务快速切换主翼下的商载或任务吊舱,进行不同量级的衍生发展,包括科研任务吊舱搭载、远程无人物流、应急物资空投救援、电动垂直起降、城市空中交通等使用场景。“天工”无人运输平台验证机为缩比样机,翼展约5m,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55公斤,完成的第一阶段试飞工作包括多构型首飞和引导性试飞。
【关键词】中国商飞,第一阶段试飞,验证机
【摘要】 1月26日,搜狐网讯,1月26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安全锁及手术机器人”的专利,申请日期为2020年3月,公开号为CN212395042U。该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锁及手术机器人,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此外,1月8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公开一项“手术监控方法及装置”相关专利,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手术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术监控方法及装置。用于对手术部位发生位置偏移进行补偿,缩小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对象发生姿态变化所带来的位置偏移。
【关键词】京东方,专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摘要】 1月25日,搜狐网讯,近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我国新型时速350公里CR400AF-G复兴号高寒动车组首次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动车段朝阳动车所亮相。该系列列车是高铁家族中的“战寒神器”。据介绍,列车的“神经系统”由数百组开关组成,连接的电线长度可达240余公里。高寒环境中,配电柜容易因为“结露现象”产生冷凝水,影响“神经系统”安全。设计人员为配电柜骨架涂了一层微米级陶瓷多孔材料,空气遇冷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存储在孔隙中,当客室温度升高时,冷凝水便可自然蒸发。动车组的部分指令性功能是通过开关来实现的。极寒环境下,开关内部润滑脂黏度增加,会出现正负极触点“拉弧现象”,可能导致控制失灵。因此,新型高寒动车组采用了特殊的低温控制开关。制动方面,新型高寒动车组首次批量使用自动化防冻结功能。该车单车制动闸片和制动盘每次松开55秒,抱住5秒,各车依次循环动作3小时,确保列车安全入库检修。此外,列车的水箱、污物箱、水管路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衣”中间有电伴热线,水箱底部还增加了“小电炉”,天寒地冻依旧可以保持“活力”。目前,我国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复兴号全系列动车组已全部投入运用。截至去年底,全国铁路配备复兴号系列动车组1036组,已累计安全运行8.36亿公里,运送旅客8.27亿人次。目前,该车已进入线路运行试验阶段,将在我国高寒地区京哈高铁上线运营。
【关键词】国产,高寒动车,战寒神器
【摘要】 1月21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在经历了20天的测试后,国产C919大型客机高寒试验试飞专项任务近日取得圆满成功。该客机于去年12月25日飞抵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东山机场开展高寒试验试飞专项任务,试验试飞期间,当地最低气温已近-40℃。据了解,高寒试验试飞是民用飞机必须通过的一项极端气候试验,以验证在极寒条件下飞机各系统和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适航条件。
【关键词】国产客机,高寒试验,圆满成功
【摘要】 1月11日,国际及船舶网讯,日前,大连海事大学在绿色航运领域又传来好消息,学校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通过试航,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在船舶动力上的实船应用迈出关键一步。近年来,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想应用在船舶上,还需要解决诸多安全与技术问题。海大的研究团队依托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先后解决了船舶氢气加注、氢气瓶组轻量化、涉氢安全设计、船用燃料电池系统设计、船舶混动系统设计等技术难关。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燃料电池游艇船长13.9m,采用70KW燃料电池及86KWH的锂电池组成混合动力,设计船速18km/h,续航180km,可载乘员10人。船型及动力等接近于国外的对标船型,而对于电动船最为关键的续航指标已略有优势。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调试,该船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顺利通过试航。“我们的测试验证了燃料电池作为船舶动力的实用性,船体运行过程平稳、安静、舒适,也证实其在游艇等对体验感要求较高的船型上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大连海事大学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杨国刚教授说。燃料电池未来在船舶上大规模应用,还要解决成本、安全、系统船舶适用性等诸多问题。杨国刚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燃料电池船舶,共同推动我国燃料电池船舶的发展。
【关键词】大连,绿色航运,船舶动力
【摘要】 1月4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近日,航空工业气动院1米高超声速气动力风洞(FL-64风洞)建设再传捷报,风洞完成通气动载试车,各配套分系统运转正常,两级引射器成功起动,至此FL-64风洞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式进入流场校测调试阶段。FL-64风洞是一座1米量级大型高超声速气动力风洞,是高超声速领域的重要设备基础。FL-64风洞通气试车成功,标志着气动院向全面形成高超声速试验能力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悉,2021年是FL-64风洞形成试验能力的关键年,项目团队将全力保证FL-64风洞早日承接试验任务。
【关键词】风洞,通气动载试车,主体工程建设
【摘要】 12月29日,同心智造网讯,今日,国网西安供电公司首次运用机器人在东郊洪庆变10Kv(193)红三线54#进行搭接工作,这也标志着配网单臂带电作业机器人在陕西配电网的首次成功应用,实现了我省在相关技术发展“零突破”,也促进了我省智能带电作业的进步。这款智能机器人体积小、操作简单等特点。作业时,操作人员只需操作机器人到指定位置,并利用绝缘杆协助完成穿引线工作,其余剥线、带电搭火、安装及固定线夹等危险工作均由机器人自主完成。
【关键词】机器人,应用,首次
【摘要】 12月29日,龙的船人网讯,近日,“守初心铸国之重器 担使命促湾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国产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CGT25-EB)示范项目签约仪式暨项目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三所研发的国产首台(套)25兆瓦工业发电用燃气轮机装置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局第一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七〇三所研发的CGT25—EB型燃气轮机国产化率达到100%,采用先进的低排放燃烧技术,可以实现天然气燃料条件下,在70~100%工况下氮氧化物排放指标不大于50毫克/立方纳米。同时,该型燃气轮机完成了控制系统软件编程及硬件模块设计供货国产化,控制精度及功能完整性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该项目已于12月18日正式获批国家能源局第一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应用项目,并作为国内首个开工建设的能源领域燃气轮机示范项目正式落地大湾区,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国产,大湾区,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摘要】 12月24日,搜狐网讯,昨天12:37,“长征八号”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这枚新型火箭上搭载了一个“天大的梦想”——天津大学李峰辉博士创业团队自主研制的“云遥GNSS掩星探测载荷”搭载此次发射的“元光号”卫星顺利入轨,一个由80颗在轨卫星全球组网的“气象北斗”——“云遥星座计划”进入了加速布局期。这款GNSS掩星探测载荷可以搭载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并在轨收集海量掩星信号,“云遥星座计划”就是将这款掩星探测载荷分布在80颗卫星上,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气象探测网,提供实时性优于20min的气象预报信息及地震短临预报信息。这个全球组网填补了我国探测空白,能解决卡脖子问题,它打破了国外垄断,就像气象界的“北斗系统”一般。据李峰辉透露,此次发射为后续业务星运营奠定了基础,2021年“云遥星座计划”将进入布网快车道,计划2023年全球组网初步完成。据悉,“云遥星座计划”广阔的应用前景,让李峰辉创办的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8个月就获得了天使轮融资。据介绍,这次发射的GNSS掩星气象探测载荷是一种新型星载遥感综合探测设备,它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可以同时完成地球多个区域的探测,通过相控阵天线接收GNSS掩星信号,经过综合处理反演得到大气温湿压、电离层电子密度等参数,满足实时快速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环境要求。
【关键词】天津大学,气象探测网,打破国外垄断
【摘要】 12月17日,国际船舶网讯,日前,由大连海事大学、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取得重大研究进展,成功研制出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并已顺利通过车间陆上联调试验,系统关键核心部件实现100%国产化。李文华教授介绍,项目针对深远海科考作业地质绞车系统存在传统钢缆自重过大、缆绳易磨损断裂、超大容量缆绳排缆乱卷缠绕等问题,开展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国产化研究,突破了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技术、高性能大载荷牵引绞车减张力技术、缆松弛补偿器快速补偿响应技术、排缆器自适应多冗余精确控制技术、高精度系统集成智能控制技术等。“我们目前研制出的这套绞车系统最大工作水深将达11000米,可在全世界范围所有海域最大海深处开展地质取样作业。整机系统国产率≥95%,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攻克了只有少数国家掌握的核心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可控。”李文华教授说。该套地质绞车系统性能及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并部分超过国外同类主流产品水平,成为国内首套同时拥有中国船级社(CCS)和美国船级社(ABS)双认证的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和国内首根13000米无接头合成纤维缆。目前该系统已顺利通过车间陆上联调试验。项目组研制的全海深绞车系统已安装在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所属的“向阳红06”船,下一步将开展深海科考绞车系统实际作业工况应用和11000米全海深海试验证,形成“产学研用”创新研发模式,为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走向远洋、走向深海、走向极地”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绞车系统,国产化,重点专项
【摘要】 12月10日,国际船舶网讯,12月9日,宜昌达门船厂建造的我国首艘INF3级乏燃料运输专用船“欣安吉祥”轮正式交付使用。该乏燃料运输专用船采用了双底双壳船体,设有多道水密横向舱壁、舷侧防撞加强结构;在动力方面,采用了双主机、双螺旋桨、双舵机、双独立机舱的冗余设置;在辐射防护方面,采用了重混凝土、聚乙烯、淡水屏蔽舱相结合的设计。此外船舶还设置了大容量的货舱独立冷却系统、多通道的复合通讯系统、先进可靠的入侵探测和安保系统。该船于2019年9月25日船舶点火开工,2020年6月15日下水,2020年11月26日完成海试。随着自主设计制造的首艘乏燃料运输专用船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乏燃料海运能力,成为为数不多的具备该项技术和能力的国家之一。该船将服务于我国核电站的乏燃料运输,对于保障乏燃料运输安全,服务核能发展,进一步夯实乏燃料运输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主研制,交付使用,核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