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能 源】车用储氢气瓶火灾爆炸试验完成,填补国际氢能安全领域技术空白(2025-03-18)
【摘要】 3月18日,科技日报讯,3月13日,国际首次基于UNGTR13-Ⅱ《氢和燃料电池汽车》的70兆帕车用储氢气瓶火灾爆炸试验在大连氢能检测中心完成。该试验由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旗下锅检院公司与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实施,在郑津洋院士指导下建立了氢瓶耐火极限评估方法。试验模拟70兆帕车用储氢气瓶在火灾下从70兆帕升压至110兆帕最终爆炸的过程,持续约20分钟,通过复现灾难链式反应构建极限试验模型。大连氢能检测中心拥有国际上抗爆能力最强的储氢系统室内全场景火灾模拟实验室,其防护体系自主设计,首创复合防护系统,攻克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系统安全性试验的安全瓶颈。此次试验成果填补了国际氢能安全领域的技术空白,为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性能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车用,储氢气瓶,火灾爆炸试验
【新 能 源】我国极地清洁能源利用实现历史突破(2025-03-07)
【摘要】 3月7日,中国电力报讯,3月1日,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氢腾”燃料电池在南极秦岭科考站成功发电,这是全球首次在南极应用氢能技术。秦岭科考站投运了“风-光-氢-储-荷”新能源微电网系统,“氢腾”燃料电池可储能和供电,能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相比传统发电更环保。2023年夏,国氢科技接到任务后,组建研发团队,经多地低温测试,于2024年11月设备启程南极,今年1月抵站调试后成功发电。“氢腾”此前已在博鳌论坛、冬奥会等活动应用。国家电投自2016年培育氢能产业,其多项氢能项目取得进展,还有多项创新成果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关键词】极地,清洁能源,历史突破
【新 能 源】我国科研团队解锁太阳能电池“长寿密码”(2025-03-07)
【摘要】 3月7日,央视新闻客户端讯,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宣布成功破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差这一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虽有高效、轻薄等优势,但在阳光下易“衰老”。研究发现其材料遇光膨胀收缩会产生内部破坏。科研人员用石墨烯和特殊透明塑料制成超薄保护层,给材料穿“防弹衣”。经测试,加了保护层的电池在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创下同类电池最长稳定工作时间纪录。该技术已与企业合作试验,未来建筑外墙发电玻璃等产品有望成为现实。该项研究突破解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使其实用化进程加速,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颠覆了科学界认知,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一旦量产,将凭借低成本优势,推动太阳能在多领域广泛应用,改变能源利用格局。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长寿密码”,钙钛矿
【新 能 源】高性能制氢装备突破规模化商用难题(2025-03-06)
【摘要】 3月6日,科技日报讯,3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向媒体表示,2024年,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陶华冰带领团队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成功走向市场。该成果已应用于新疆首个综合能源站,还获得8000万元新订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是主流制氢技术之一,具有响应快、环保等优势,但因依赖贵金属铱作催化剂,成本高阻碍了大规模商用。陶华冰团队开发出可批量制备、高工况活性的核壳结构催化剂,降低了对铱铂的载量,通过优化设计和改进工艺,提升了设备工作效能和使用寿命,降低了制氢成本,实现了该技术全链条自主研发,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关键词】高性能,制氢装备,规模化商用
【新 能 源】新型10MW级双馈风力发电机试制成功(2025-02-21)
【摘要】 2月21日,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讯,近日,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自主研发的新型10MW级双馈风力发电机顺利通过各项技术测试和性能验证,成功填补了电站集团在该功率段双馈风力发电机制造领域的空白。这款发电机优势显著,额定功率达10400kW,额定电压1140V,采用直冷冷却方式和全新绝缘系统。经电磁设计与结构方案双重优化,与同功率产品相比,在中心高、重量、噪声、成本、功率密度等方面表现更优。
【关键词】新型10MW级,双馈风力发电机,试制成功
【新 能 源】中国高校团队在太阳电池领域取得突破(2025-02-20)
【摘要】 2月20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对外公布在柔性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叠层,让钙钛矿/铜铟镓硒太阳电池更广泛吸收太阳光能量,更高效地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让该类型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3.4%。叠层太阳电池能突破单结电池转换效率瓶颈,理论极限效率40%。其厚度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可用于不规则表面。该太阳电池与锂电池原理不同,主要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晶硅虽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占主导,但钙钛矿材料轻薄、可制成柔性材料,是团队未来研发重点。
【关键词】西湖大学,太阳电池,突破
【新 能 源】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制氢技术,实现高产率氢气生产(2025-02-17)
【摘要】 2月17日,新华网讯,由北京大学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氢气生产方法,通过新型催化剂可从源头上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高产率氢气生产。这项突破性成果2月14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北京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机构历时十年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铂-铱双金属催化剂,成功破解了传统乙醇制氢的技术瓶颈。通过此催化剂,在仅270摄氏度条件下,就可将农林废弃物转化的生物乙醇与水分子反应直接转化为清洁氢气,实现高产率氢气生产。
【关键词】新型,制氢技术,高产率
【新 能 源】我国自主研制百千瓦级高效海水电解制氢系统示范运行(2025-02-10)
【摘要】 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讯,近日,由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金属燃料电池系统研究组(DNL0313组)王二东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20Nm3/h高效海水电解制氢系统在华能庄河海上风电场示范运行,目前系统工作稳定,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系统自2024年9月完成制造与调试后,持续开展了性能评价工作,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电解槽小室电压低至1.59V@3000A/㎡,直流电耗为3.80kWh/Nm3H2,氢气纯度高于99.999%。20Nm3/h高效海水电解制氢系统应用了王二东团队在海水制氢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制氢电极、新型低成本电解槽、宽功率适应海水电解制氢工艺、高可靠性系统架构等,保障了海水电解制氢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可靠、高效运行。
【关键词】百千瓦级,海水电解制氢,示范运行
【新 能 源】联智科技北斗监测赋能多台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运营(2025-01-23)
【摘要】 1月23日,联智科技讯,近日,联智科技中标国家能源集团山西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基于北斗的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及塔基监测项目。联智科技研发的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和异常检测行业模型等重大科研成果在双井风电场、余庄风电场的57台风力发电机组得到规模化应用。本项目依托北斗双天线位姿监测、单北斗监测以及无线智能感知技术取得的成果,深入分析风机结构及运行特点,结合在数据挖掘行业模型,构建了基于北斗卫星高精度便携定位技术的风机基础安全监测体系,实际了云-边-端一体化的实时感知风机塔顶的摆动轨迹、塔筒的倾斜状态、塔基的基础沉降情况等参数,实现在风电场升压站对所有的风机塔筒参数的汇集、分析和展示。
【关键词】联智科技,北斗监测,风力发电机组
【新 能 源】我国首套海上风电自主探测平台投运(2025-01-21)
【摘要】 1月21日,央视新闻讯,1月11日,我国首套海上风电自主探测平台在江苏如东海上环港风电场正式投运。平台采用无人化海上作业模式,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设备运维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平台由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公司研制,利用无人船与机器人组合方式,实现了远程操控无人化作业,每日最大探测范围提升至100公里,极大提升了海缆检测效率精度。作业时,无人船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抵达指定海域,机器人自动投放下水开展故障检查探测,探测路径更加贴近海缆,故障定位时间大幅缩短90%,探测精度也提升了10倍,为后续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给予有力支撑。
【关键词】海上风电,自主探测平台,投运
【新 能 源】国内首个中大型风光储制氢深度耦合煤化工科技示范项目成功并网(2025-01-20)
【摘要】 1月20日,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供电公司讯,1月17日21:50分,随着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供电公司西营110kV变电站152西氢线断路器合闸送电,国内首个中大型风光储制氢深度耦合煤化工科技示范项目——多伦大唐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成功并网。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是一种利用风能和太阳能(风光)发电,通过电解水制取氢气的新能源项目。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以“绿氢”代替“灰氢”的方式,助力煤化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投产后,年制氢量达7059万立方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93万吨。
【关键词】风光储制氢,深度耦合,煤化工
【新 能 源】全球最大一体化成型柔性钙钛矿光伏组件在脉络能源下线(2025-01-14)
【摘要】 1月14日,上证报讯,广东脉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脉络能源”)1月12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全球面积最大的一体化成型柔性钙钛矿光伏组件近日在脉络能源100MW级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成功下线。该组件面积为1.2x1.6平方米,质量约为2.04千克。脉络能源表示,经国际权威测试认证机构TUV莱茵测试认证,在标准测试条件下,1.2x1.6平方米双玻组件全面积组件效率达17.9%。脉络能源在珠海市香洲区正菱(三溪)高科园建成100MW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并成功实现首片组件下线。该生产线主要生产大面积地面电站和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用钙钛矿光伏组件,同时,兼容室内弱光组件和大面积柔性组件生产。
【关键词】一体化成型,柔性钙钛矿,光伏组件
【新 能 源】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成功(2024-12-23)
【摘要】 12月23日,中国能源新闻网讯,12月20日,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示范中试基地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标志着中国海油直接电解海水制氢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该装置采用适应海上可再生能源特点以及海水环境的技术打造,额定产氢量为200标准立方米/小时,可用于大规模产氢,制取氢气纯度可达99.999%,能够满足燃料电池、电子工业等应用场景对高纯度氢气的需求。装置将电流处理、电解海水、氢气分离及纯化等核心设备全部集成到5个集装箱中,具有结构紧凑、方便移动、制氢纯度高等特点,符合海上生产作业平台等应用场景。经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组织专家鉴定,该装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
【新 能 源】我国功率最大氢气发动机在辽宁大连发布(2024-12-09)
【摘要】 12月9日,中国新闻网讯,12月5日,一汽解放6DV超级工厂投产暨首款氢气发动机发布仪式在辽宁大连举行。全新发布的首款CA6HV3氢气发动机是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重型商用车缸内直喷氢气发动机,其最大能够爆发460马力,峰值扭矩2100牛米,90%纯度的灰氢就能高效燃烧,可实现零碳排放,是当前国内功率最大的氢气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对氢气的纯度要求非常高,需要达到99.99%。而这款CA6HV3氢气发动机对氢气纯度适应性非常强,只需使用灰氢,氢气纯度达到90%以上就能产生比较好的燃烧效果,对制氢要求较低,因此可降低其使用成本。与天然气和柴油不同,氢可能进入到金属内部并影响金属内部结构,引起管道材料强度下降而发生脆性断裂,即所谓“氢脆”现象。为突破这一技术难题,该款发动机与氢气接触的相关零件采用抗氢脆耐磨材料和特殊涂层技术,防止氢气分子扩散金属里,产生“氢脆”现象,进而达到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功率最大,氢气发动机,发布
【新 能 源】新型催化剂将水解制氢效率提高200倍(2024-12-03)
【摘要】 12月3日,科技日报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独特的拓扑手性晶体,并将其用作水解制氢过程中的催化剂。通过操控该晶体内电子自旋,科学家将水解制氢效率提升了200倍。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能源》杂志。最新研究中,科学家设计出了一种由铑、硅、锡和铋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拓扑手性晶体。这些晶体的原子具有独特的左旋或右旋排列结构,使其能以特定方式与光和其他手性分子相互作用。电子转移速度的加快显著提高了整体反应速率。与利用传统催化剂相比,新催化剂的加入将水分解过程的效率提高了200倍。但目前研制出的催化剂仍然含有稀有元素,未来将很快推出高效且可持续的催化剂。
【关键词】新型催化剂,水解制氢,效率提高
【新 能 源】全球首个2端全无机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成功(2024-12-03)
【摘要】 12月3日,中国科学报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严克友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电池光热稳定性差的行业难题,利用绿色配体演变策略,调控全无机窄带隙钙钛矿薄膜的成核结晶,成功制备出全球首个2端全无机钙钛矿叠层电池。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该团队采用对甲苯磺酰肼的配体演变策略,制备了带隙为1.31 eV的无机窄带隙CsPb0.4Sn0.6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该策略实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即低温处理阶段对甲苯磺酰肼作为配体调控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过程,高温处理时将薄膜中的Sn4+还原成Sn2+减少深能级陷阱态,同时对甲苯磺酰肼的生成产物对甲苯磺酸又可以作为新的配体钝化钙钛矿薄膜的缺陷态。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了17.41%的破纪录效率。结合带隙为1.92 eV的CsPbI2Br顶电池,首次成功构建了效率为22.57%(认证为21.92%)的2端全无机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全无机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成功构建,有望在未来解决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光热稳定性差的问题。
【关键词】全无机,钙钛矿,叠层电池
【新 能 源】“冻晶”技术助力纤纳光电实现766cm2钙钛矿组件转换效率达21.5%(2024-11-25)
【摘要】 11月25日,纤纳光电讯,纤纳光电近日宣布,纤纳光电766cm2中型钙钛矿组件经中国计量院认证,获得了21.5%的转换效率(正反扫平均值)。该组件结晶工艺使用纤纳光电新开发的冷冻激光表面钝化技术(简称“冻晶”技术),这是继钙钛矿小组件突破23.65%的效率后,在“冻晶”技术助力下公司取得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冻晶”技术与传统思路不同,通过超快激光精确深度调控与高精平台及光束角度的设计,实现了在钙钛矿晶体表面仅十几纳米范围内的瞬间局部退火,而体相晶体则保持低温稳定。这一举措在微观层面构建出陡峭的温差梯度,精准钝化表面缺陷的同时,避免了体相晶体的过度生长,从而推动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效率迈向新高度。纤纳光电认为,这充分验证了“冻晶”技术在优化大面积钙钛矿结晶质量方面的可行性,为解决钙钛矿面积放大效率损失的“顽疾”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冻晶”技术,纤纳光电,钙钛矿组件效率
【新 能 源】国内首套典型风电机组装调与维护实训装置交付(2024-11-13)
【摘要】 11月13日,科技日报讯,国内首套典型风电机组装调与维护实训装置近日完成测试,在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投入使用。该装置由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依据风力发电机组实际运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设计。“典型风电机组装调与维护实训装置”包含机舱单元、偏航单元、模拟风源单元及风机电气控制单元,能够模拟真实机组安全与常规运动控制,是可以支撑典型风电机组维护与检修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实训平台。
【关键词】国内首套,风电机组,实训装置
【新 能 源】我国科研团队提出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新策略(2024-11-04)
【摘要】 11月4日,人民网讯,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近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相关研究成果于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该研究针对海水制氢中最棘手的氯离子干扰难题,引入氧化还原介导的解耦策略,利用兼具热力学和动力学优势的阳极反应,巧妙规避了传统电解水制氢过程中析氧反应与氯离子反应的直接竞争,大幅降低了电化学腐蚀。
【关键词】科研团队,解耦式,电解制氢
【新 能 源】爱旭布局新型光电技术,晶硅理论转换效率有望超过30%(2024-11-04)
【摘要】 11月4日,中国能源网讯,日前,爱旭股份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爱旭将与澳大利亚先进光伏中心(ACAP)携手研发具有行业开创性的光子倍增技术(Photon Multiplication)。此次爱旭与ACAP联合研发的全新光子倍增技术,致力于通过特殊材料将单个高能光子转换成多个低能光子以成倍产生额外的电子-空穴对,提升电流输出,现有电池结构无需进行复杂调整,即可打破传统技术局限性、显著提高电池转换效率。不仅如此,该技术与现有BC的电池制造工艺流程高度兼容,BC电池生产线只需进行简单改造便可实现这项新技术的量产应用,实现30%以上的阳光能量转换效率空间。该项技术的成功研发与实践,将有望颠覆现有光伏技术理论,实现太阳能利用形式的全面变革,再次大幅优化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
【关键词】爱旭,光电技术,晶硅理论转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