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温和条件下将甲烷高效转化为甲醇,科学家解锁可燃冰转化新通道(2025-10-13)
【摘要】 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研发的新型催化体系,可在仅70℃的温和条件下,将气态甲烷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液体甲醇,为我国可燃冰资源就地利用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也标志着我国在低温催化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为攻克这一难关,海南大学团队将突破口放在催化剂上。他们发现,通过对催化剂晶面进行精密“装修”,即使在较低温度下也能高效“唤醒”甲烷分子,并快速释放生成的甲醇,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还通过引入金原子调控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使其在70℃下即可实现甲烷活化与甲醇脱附的同步进行。该技术实现了两个关键突破:一是将传统反应所需的高温环境显著降至70℃,显著降低能耗与操作风险;二是达到了近100%的转化选择性,甲醇生成几乎“零副产”,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邓培林表示,该新型催化体系具备温和反应条件、持续催化活性和高产品选择性等优势,未来可与海上可燃冰开采设备协同应用,实现在开采现场就地转化气态甲烷为液态甲醇,既规避甲烷泄漏风险,又降低运输成本。除可燃冰外,该技术还适用于天然气田、页岩气及伴生气等多种富甲烷资源的清洁利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该成果仍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团队正推进反应器放大与催化剂稳定性测试,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完成中试示范装置落地,并逐步推进产业化落地。
【关键词】能耗,操作,风险
【绿色环保】世界上最大的浮空风电装置顺利完成预定试验(2025-10-13)
【摘要】 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9月19日至21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空风电装置——S15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新疆哈密淖毛湖基地顺利完成了戈壁工况总装、构形保压测试、昼夜强风放收等一系列预定试验,标志着全球首台兆瓦级商用空中风力发电系统首次试飞成功。此次试验所用的“飞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空风电装置,设计功率1兆瓦,由北京临一云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其主气囊与环翼形成巨型涵道,利用高空稳定的强风驱动叶轮,搭载12套、100千瓦的发电机组飞至空中,再通过系留线缆将电能稳定输送至地面。高空风速强劲且稳定,是地面风速的数倍,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相比传统的陆上风机,浮空风力发电系统无需建设大吨位塔筒,基础结构简洁,可节省40%的材料,实现每度电成本下降30%。该系统还具备快速转场的能力,适用于戈壁、海岛、矿区等场景。
【关键词】建设,大吨位,塔筒
【绿色环保】海水“变”生物塑料,我国科学家破解海水捕碳难题(2025-10-13)
【摘要】 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该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生物制造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升级为多类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该研究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案例,有望为燃料、医药与食品配料等更广谱产品提供生物制造平台。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研究的首个关键环节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负责。他们利用电催化技术实现了从海水中进行高效的碳捕集。面对电极钝化和盐类沉积等难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电解装置。实验结果显示,该装置能在天然海水里连续稳定运行超500小时,二氧化碳捕碳效率有70%以上,还可同步副产氢气。同时,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高活性、高甲酸选择性的铋基催化剂,借助电催化将捕获的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酸,并持续获得高浓度甲酸溶液。研究的第二个关键环节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高翔团队主导。他们利用生物催化的方法,将甲酸溶液转化为可替代化石工业来源的生物化学品。研究团队选择了生长速率极快的海洋需纳弧菌,通过实验室的长期进化和合成生物学手段,对细菌的基因线路进行系统重构,成功改造出耐受高浓度甲酸、并能以其作为唯一碳源进行高效生长代谢的“工程菌”。该工程菌能够将甲酸精准地转化为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核心单体——琥珀酸,以及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的单体——乳酸。为了验证整个系统的碳流向和产业可行性,研究人员通过碳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了最终生成的琥珀酸分子中碳原子来自最初捕获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他们在1升和5升的发酵罐中完成了放大实验,成功实现了该研究从实验室摇瓶级到中试水平的过渡。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产品乳酸的产生,也为拓展可降解塑料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研究团队基于合成的生物塑料单体进一步合成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PBS及PLA,并制备出示范吸管产品,展示出了将海水转化为绿色材料的产业化可能性。研究人员指出,通过电催化与代谢通路的模块化设计与组合优化,该平台有望扩展至有机酸、单体、表面活性剂、营养配料等多元产品谱系,服务于材料、化学、医药与食品等产业场景。
【关键词】营养,配料,多元
【绿色环保】科学家揭示:海洋硫酸盐可改变甲烷消耗方式(2025-10-13)
【摘要】 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这一成果揭示了5600万年前的超级变暖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中极端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背后的碳循环机制。基于海洋浮游植物分子痕迹重建的二氧化碳浓度显示,PETM恢复期北极海洋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比全球平均值高200—700ppm,这说明北极海洋从原本吸收二氧化碳变成了排放二氧化碳。因为海水变淡、硫酸盐减少,甲烷只能通过快速燃烧的方式分解,直接制造了大量二氧化碳。
【关键词】海洋,碳循环,机制
【绿色环保】内蒙古科技“突围”低空经济点位专项项目启动(2025-09-04)
【摘要】 9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低空经济点位专项——“低空运载技术中试基地建设中的设计、测试、优化技术体系研究”项目在鄂尔多斯市正式启动。项目直面低空装备研发与应用的核心痛点,全力打造“全国设备最齐全、功能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低空运载技术中试服务体系,有望填补内蒙古在该领域技术中试的空白,为区域低空经济产业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据悉,项目由鄂尔多斯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江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大道空天高新科技(内蒙古)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聚焦低空飞行器在技术转化、测试认证、性能优化等环节面临的瓶颈问题,围绕飞行性能与可靠性全流程实景检验评估、力学与环境综合模拟检测、软硬件系统协同优化、飞行记录器轻量化检测与优化四大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当前,全国正加快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培育和发展低空经济新动能,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低空经济专项实施方案》,加快突破制约特色产业起步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瓶颈,以科技“突围”为核心、以产业落地为目标,通过实施点位专项,创新“低空+”产业发展模式,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在低空经济领域点位布局中,确定5项重点任务,聚焦中试认证、适航试飞、立体安全、能源运维、应急物流等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抢滩低空经济新赛道,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自治区成为以全域姿态拥抱低空经济技术的“新势力”。项目启动后,团队将强化协同攻关,加快建设集试飞、测试、评估、优化、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环境—状态—性能”三维数据库与多物理场耦合测试体系,建立低空飞行器检测认证与可靠性评估标准,为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和企业孵化提供全方位中试服务。力争早日产出技术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实现低空经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自治区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发展,战略,机遇
【绿色环保】一体化快堆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2025-09-04)
【摘要】 9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中核集团获悉,近日,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以下简称一体化快堆)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试验结果通过了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等专家的审查。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快堆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技术的原理验证试验,标志着一体化快堆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为推动一体化快堆的设计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核反应堆堆芯余热导出能力,对反应堆基本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冷却剂的自然循环流动,实现堆芯余热的非能动导出,是快堆固有安全性能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快堆中有效实现并验证自然循环,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和难点。为解决池式快堆自然循环这一世界性难题,原子能院在一体化快堆的设计中,采用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技术,能够在不依赖任何能动设备动作的情况下,有效、可靠地带走堆芯余热。但由于反应堆堆本体内设备众多、结构复杂,很难确定新型堆芯余热导出系统的工作机制,且自然循环现象微弱,极易受到结构和参数差异的影响,难以被充分捕捉,给反应堆设计带来了较大的 不确定性。为有效支撑反应堆设计、提高技术成熟度、确保反应堆安全,原子能院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团队创新性突破快堆自然循环和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的试验模拟技术,成功研制出全可视化的一体化快堆整体模拟试验装置,并开展技术原理验证。
【关键词】快堆,关键,技术
【绿色环保】科学家研发可闭环生物回收的介电薄膜(2025-09-04)
【摘要】 9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电子废弃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引发广泛关注。闭环回收,即在回收过程中不损害材料质量的回收技术,对于减轻全球环境负担和建立循环材料经济至关重要。目前,科学家在部分塑料的闭环回收方面已有一些成功尝试,但这些方法存在高能耗或需使用苛刻化学品的问题。相比之下,生物技术凭借其固有的选择性和温和的工作条件等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潜在替代方案。不过,设计可闭环生物回收的材料对生物制造、生物解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兼容性提出了很高要求。研究团队将开发的“气溶胶辅助生物合成”新兴生物制造策略与特异性酶降解过程相结合,成功设计并制备出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复合介电薄膜。具体来说,“气溶胶辅助生物合成”法是一种通用且可扩展的策略,可将葡萄糖单体和功能构筑单元加工成纤维素基功能复合材料。同时,纤维素酶水解是一项成熟技术,能特异性地将纤维素解聚为葡萄糖,且不影响其他组分。两种生物过程足够温和,无需高温高压或使用有毒化学品,即可形成“原料-产品-废弃物”的闭环。研究表明,因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及闭环生物可回收性,这种纤维素基介电薄膜在可持续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比如,基于该薄膜加工的电子器件的信号传输损耗显著低于商用的环氧树脂基底。而且,纤维素基介电薄膜成本与商用介电薄膜相当。
【关键词】产品,废弃物,闭环
【绿色环保】我国首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上线试运行(2025-09-04)
【摘要】 9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8月28日,我国首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上线试运行,实现电力、算力与碳排放的实时联动和优化调度,将助力数据中心节能降碳、降本增效。这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实现“电网、算网、通信网”三网融合。当西部地区出现更便宜电价时,系统会自动将3D渲染、大模型训练等计算任务调度至西部的算力节点;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充裕时,系统则会集中使用绿色电力支撑计算任务。预计到2030年,中国算力能耗一年达到4800亿度电,碳排放超过2亿吨。如果算力用电综合成本降低1毛钱,每年可为算力产业节约480亿元,为广大终端用户提供更普惠的算力。如果每提升1%的绿电使用,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00万吨,相当于种植1.1亿棵树。
【关键词】广大,终端,用户
【绿色环保】全球首台套转炉烟气隔爆型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2025-08-04)
【摘要】 8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冶京诚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台套转炉烟气隔爆型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自2022年10月21日在建龙西钢1#转炉落地应用以来,截至2025年7月成功实现近千日安全运行,累计冶炼超两万炉次,成为转炉烟气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的标杆,持续引发钢铁冶金行业高度关注。转炉中低温段烟气作为较高品质余热资源,其安全稳定回收长期受困于煤气爆炸风险与烟尘黏附沉积等关键技术瓶颈。传统喷淋降温方式虽可有效避免煤气爆炸风险,却导致烟气余热被直接浪费。中冶京诚团队首次提出高温区“主动防爆+被动泄爆”的防爆理念,研发出高温火种捕集、高温泄爆、中低温区宽流道对流换热等核心设备,构建起国际首个转炉烟气隔爆型中低温余热回收安全生产工艺路线,成功突破行业技术瓶颈。该技术通过宽流道余热锅炉回收烟气显热,借助火种捕集装置及烟气部分沿程烟道收集干态散状固体大颗粒与干态转炉煤气,同步大幅提升转炉工序热、质回收效能。系统的卓越表现得益于开发者的匠心与使用者的智慧协同创新。热试期间,180炉次全程实现零泄爆,蒸汽回收指标稳定提升40%以上,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中冶京诚与建龙西钢紧密协作,持续优化系统性能,基于首次热试综合分析,聚焦提升设备及流道的运行稳定性、优化维护便捷性、深化系统与转炉冶炼节奏的协同匹配,确保气固高效分离后流道通畅、核心设备及沿程阻力参数稳定,为系统长效平稳运行筑牢根基。
【关键词】系统,长效,平稳
【绿色环保】我国科学家揭示地球深部“能量引擎”(2025-08-04)
【摘要】 8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地壳断裂瞬间释放的化学能,可为地下微生物提供阳光的“替代燃料”。这一发现改写了地球深部生态系统的“能量剧本”。研究团队通过“压裂—反应”实验平台模拟地下数公里内的断裂活动。当岩石破裂产生新鲜表面时,断裂的化学键(自由基)瞬间与水相遇,生成可观的氢气和过氧化氢。项目负责人朱建喜研究员形容:“地震(剧烈的地壳断裂过程)等构造活动就像一台发电机,不断把机械能转换为化学能和电能。”氢自由基与过氧化氢耦合驱动了铁的氧化—还原循环,铁原子在两种状态之间反复“循环”,持续释放电子。这些电子进一步在碳、硫、氮等生命必需元素之间流动,形成看不见的“地下电网”,为微生物提供可直接取用的能量。计算表明,地震每年在断裂面上产生的能量远远超过微生物群落生存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宏平说:“这种能量机制可能在火星古老断层中发生,为太阳系‘暗生命’提供长期‘电池’。”在未来地外生命探测中,需特别注意寻找断裂带附近的氧化还原信号,这些可能是与生命有关的标志。
【关键词】直接,取用,能量
【绿色环保】我国科学家发现“吃”硫化氢和甲烷的最深海底生命群落(2025-08-04)
【摘要】 8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在水深9533米的海底世界,存在着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它们不依赖阳光,而是利用地质流体中的化学反应获取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导的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了这些生命群落及伴生流体活动,相关研究成果7月3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科研人员利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首次在9533米的深渊及绵延2500公里的海沟底部,发现了大规模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和甲烷储库。这些生命群落主要由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它们依靠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维持生命。通过地球化学分析,这些环境中的甲烷,是由沉积层深处的微生物不断将由有机质分解的二氧化碳转化而来的,表明深渊海底之下还存在前所未知的、庞大活跃的深部生物圈。这一发现也直接挑战了“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从海洋表层沉降的有机颗粒和动物残骸维持”的传统观点,为理解深海碳循环的复杂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此外,据科研人员介绍,该研究不仅发现了化能合成生命新物种,也证明化能合成生命可能深刻影响着深渊生态系统结构及全球碳循环。科学家们推测,这一现象不是个例,在全球深渊海沟存在一条“化能生命长廊”。本次研究是“全球深渊探索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国际科研计划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旨在利用先进的深潜技术揭开地球深渊奥秘。
【关键词】地球,深渊,奥秘
【绿色环保】我国碳减排与固废资源循环技术取得进展(2025-08-04)
【摘要】 8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1A20321、72025401)资助下,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狄子琛副教授与清华大学鲁玺教授团队合作在碳减排与固废资源循环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气-渣协同减排钢铁工业碳排放(Synergistic gas–slag scheme to mitigate CO?emissions from the steel industry)”为题,于2025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杂志上。工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钢铁-焦化产业贡献了全球工业碳排放量的30%,伴生的高温熔渣(1600°C)与工艺尾气(含CO/H?/CH?)蕴含大量热能与潜在固碳组分,其物质-能量协同减碳潜力尚未充分开发。针对这一问题,上述研究团队构建“化工-经济-环境”融合的动态混合评估模型,开发以吸附重整技术链接“渣热回收-吸附重整-高炉喷吹-建材利用”全流程的能质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基于原位气-渣协同循环的大幅碳减排,成本仅为碳捕集技术方案的一半,打破传统循环技术碳减排的限制。通过构建覆盖全国上百家钢铁厂、焦化厂、水泥厂及生物质资源的空间数据集及空间匹配模型,证明在现有产业布局和资源潜量约束下,该能质循环技术能适配约46%的钢铁厂,可助力部分省份实现吨钢碳排放强度下降一半左右。该研究成果量化评估了钢铁工业内源能质循环的深度减碳潜力,构建了“尾气-熔渣协同循环体系”并提出分阶段脱碳技术路线图,为高碳工业低碳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空间,匹配,模型
【绿色环保】我国成功实现商用堆生产钇—90(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从中核集团了解到,秦山核电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近日顺利出堆并通过相关检测,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商用堆生产钇—90的技术,可实现批量化生产。钇—90微球被誉为肝癌介入治疗领域的“精准核武器”,其通过释放β射线精准摧毁肿瘤细胞的特性,正成为国际常用的中晚期肝癌治疗的核心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临床使用的钇—90玻璃微球完全依赖进口,让无数患者被迫面临困境。秦山核电依托商用重水堆中子通量高、连续运行稳定的独特优势,联合上海核工院、中核北方、核四院等科研团队以及颐核医疗、江锦科技、江苏梵影、中乌先楚等制造单位开展联合攻关,从设计研发、安装调试到堆内辐照、拆解检测,经过无数次试验与调整,终于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钇—90微球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介入手段,将载有钇—90的微球输送到肝脏动脉,对肝部的肿瘤病灶进行精确治疗的微创技术。相比常规体外放射治疗,钇—90微球介入治疗具有辐射剂量更高、辐射范围更小、作用更加精准等优势,降低了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秦山核电正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团队、大型医院等在海盐构建“同位素研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全链条国产化体系,同时秦山核电的“和福一号”还将肩负起镥—177、锶—89等多种国内紧缺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的规模化生产重任,产能有望满足国内需求。
【关键词】射线,精准,摧毁
【绿色环保】内蒙古鄂尔多斯实验室“沙子电池”取得新突破(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清华大学和鄂尔多斯实验室工业热储能团队自主研发的MWh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装置,在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实现全流程贯通运行,标志着将自然界的沙子变成储能电池的实际应用成为现实。这套中试装置基于清华大学魏飞—张晨曦团队提出的“沙子热力电池”颠覆性技术理念,核心在于将不稳定的风电、光电或廉价的电网谷电,通过大功率电磁感应技术快速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储存在特制的沙子中,形成一个大型的热储能“沙子电池”,在需要时,将沙子电池中的热能供给用热用户或再转化为电能,对清洁能源产生的不连续电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这套落户于鄂尔多斯的“沙子电池”新技术,在解决了沙子传热慢、线圈发热能量损耗大等技术瓶颈后,成功将随处可见的沙子变成了储热温度600-1500℃、储能密度120-450Wh/kg的“超级充电宝”,这样的“沙子电池”储-放热循环效率还大于90%,具有极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应用潜力。此次中试装置的全流程贯通运行,不仅验证了高温固体颗粒储热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更为后续工艺参数系统性优化及百MWh级工业示范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清洁,能源,产生
【绿色环保】中国团队研发出卫星遥感新方案,精准监测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框架下,全球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的精准监测与核算议题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6月2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院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石玉胜研究团队在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遥感反演估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通过优化算法、构建模型,研发提出卫星遥感新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这项卫星遥感和碳排放监测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成果,以《基于轨道碳观测卫星3号和改进高斯羽流模型的全球重点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观测研究》为题,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清洁生产》在线发表。论文通讯作者石玉胜研究员表示,此项研究为全球重点源碳排放盘点核查提供了客观有效的技术手段,为监测点源碳排放偷排漏排提供新方法,为碳交易稽查与减排政策校准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有助于全球、国家及热点区域制定碳补偿与减缓政策,助力中国碳盘点及重点行业减排效力评估,还为厘清全球碳循环过程与机制、实现精准全球碳盘点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支撑。
【关键词】客观,有效,技术
【绿色环保】我国商用堆产镥—177同位素正式供应市场(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中核集团获悉,我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项目再次传来喜讯:经三批次辐照提纯与试用验证,秦山核电基地依托商用重水堆生产的镥—177正式供应市场,年辐照产能超万居里,可完全满足全国市场需求。这标志着我国继碳—14规模化供应、钇—90具备规模化辐照生产能力后,在医用同位素自主生产领域实现又一关键突破。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我国建立稳定自主的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医用同位素及产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镥—177供应高度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核医疗领域的发展,导致众多患者不得不面临治疗延误或错失最佳方案的困境。因此,实现稳定、可靠、可负担的镥—177国产供应,不仅是我国医疗科技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更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生命福音。在国家原子能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中核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秦山核电商用重水堆为平台,历时三年攻克辐照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和福一号”同位素生产技术,为镥—177、钇—90、锶—89等医用同位素的规模化、稳定持续生产奠定技术根基,这一突破为我国核药产业自主创新筑牢技术基石。镥—177已成为全球核药行业不可或缺的“救命”核素,具有精准靶向治疗中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半衰期适中(6.7天)等优势。与传统化疗相比,镥—177靶向药物可直达病灶核心。其释放的β射线穿透深度约2mm,能精准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大幅降低对健康组织器官的损伤。临床显示,镥—177对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肝癌等多种癌症疗效显著且副作用低,正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精准利刃”。
【关键词】健康,组织,器官
【绿色环保】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迎重大突破(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苏州大学教授彭军、张晓宏团队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及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在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发的0.1平方厘米单结钙钛矿电池认证稳态效率达27.3%,1平方厘米单结钙钛矿电池认证稳态效率达26.9%,双双刷新该面积段世界纪录。2024年11月29日,钙钛矿α叠层组件成功出货三峡能源50MW光伏示范项目,这成为全国首次实现四端子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商业化应用的项目。纤纳光电解决大面积制定钙钛矿电池难题,有望推动钙钛矿及叠层电池商业化进程。纤纳光电的3D层流风场技术攻克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效率与稳定性无法兼得的行业难题,带来钙钛矿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钙钛矿电池以及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快,从而带来相关领域投资机会。
【关键词】领域,技术,突破
【绿色环保】我国首个“沙戈荒”光伏实证基地投用,填补国内领域空白(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位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我国首个“沙戈荒”地区大型光伏实证示范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也填补了国内“沙戈荒”气候区光伏技术实证领域的空白。项目分为先进技术实证区与常规实证测试区,汇集了国内主流的10种光伏支架、36种型号的光伏板进行组合搭配,形成150余种实验方案,为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蒙西蓝海光伏实证基地总容量133兆瓦,对光伏板、光伏支架等电站核心要素进行系统性全生命周期性能验证,并通过测算度电成本、投资风险等指标,有效降低大规模电站技术选型失误风险。项目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22亿千瓦时,可为超70万个家庭提供经济实惠的绿色电能,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91万吨,生态效益相当于植树约5600公顷。
【关键词】电站,技术,选型
【绿色环保】最新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系统评估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三大温室气体收支,预估了不同增温和畜牧业发展情景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收支变化,从而得出研究结论,指出青藏高原是目前中国唯一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区域,该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通报》。该成果的第一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涛研究员介绍,甲烷和氧化亚氮是对气候变化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不仅是实现二氧化碳的中和,还包括甲烷和氧化亚氮温室气体的中和。因此,准确评估温室气体的收支至关重要。作为碳中和贡献的先行综合示范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变绿使得高原生态系统成为显著的二氧化碳汇。但青藏高原拥有我国超过50%的湖泊且有放牧传统。近20年来,高原畜牧业发展和内陆水体的快速扩张,尤其是冻土区热融湖塘的大量涌现,显著增加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究竟有多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抵消甚至逆转高原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汇,仍不清楚。青藏高原研究所相关团队综合集成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湿地和河流等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和牲畜数量等历史统计数据,结合多源遥感、模型模拟以及未来气候预估,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是显著的温室气体汇,每年从大气中吸收近1亿吨当量二氧化碳,近两倍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汇。这一显著的温室气体汇主要源于二氧化碳汇。然而,超40%二氧化碳汇被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所抵消,其中,畜牧业和内陆水体(包括热融喀斯特湖)的年排放量分别占二氧化碳汇的21%和13%。值得关注的是,高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汇几乎中和了高原能源与工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高原,生态,系统
【绿色环保】首个四倍体马铃薯泛基因组图谱绘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科技动能(2025-06-05)
【摘要】 6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国际科研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单倍型精度的四倍体马铃薯泛基因组,解码了马铃薯种群85%的遗传变异,为提升育种效率、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年产量近亿吨的重要粮食支柱。然而,马铃薯作为同源四倍体作物,其每条染色体都存在四个高度相似的拷贝,这使得其基因组分型重建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其复杂的四倍体基因组结构也长期制约着优良品种的选育。基于这一研究成果,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分型新策略。这一新策略为大规模解析马铃薯遗传信息、加速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一条经济高效的技术路径。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四倍体作物基因组理论空白,更为智慧育种提供了关键组学资源。业内专家评价,该成果将推动马铃薯育种从“经验筛选”迈向“精准设计”,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注入科技动能。
【关键词】经验,筛选,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