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国内最大规模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签约,实现污水处理零碳脱氮...(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诚环境成功签约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7.5万吨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此次签约标志着中诚环境在环保行业的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再上新台阶,也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零碳脱氮技术创新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污水厂7.5万吨污水硫自养脱氮提标项目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硫自养脱氮项目。此次成功签约的项目,核心技术正是中诚环境自主研发的零碳脱氮工艺。零碳脱氮反硝化属于自养型反硝化工艺,通过自养反硝化菌利用无机碳(CO2、HCO3 -、CO3 2-)作为碳源。以无机物 (S、S2 -、S2O3 2-)作为硝酸盐氮还原的电子供体完成微生物新陈代谢,将硝酸盐氮污染的水中的NO3 -N还原为N2,达到零碳脱氮的目的。
【关键词】零碳,脱氮,技术
【绿色环保】北高峰环境创新高温除尘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浙江北高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完成恒力化纤生物质锅炉烟气综合治理项目,通过高温除尘-无尘高温SCR脱硝-湿法脱硫一体化技术,成功解决行业难题,为生物质能源清洁利用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该项目覆盖14台生物质热媒炉(含7台1400万大卡与7台1200万大卡热媒炉),经改造后尾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超低排放标准,系统稳定性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北高峰环境经过多年持续性的研发,在本项目上创新性的采用了高温除尘-无尘高温SCR脱硝-湿法脱硫工艺路线,有效的解决了恒力化纤投用生物质后出现的如催化剂堵塞、中毒,下游受热面结垢等一系列运行问题。不仅使尾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超低排放的要求,并且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本工程的成功实施,是北高峰环境在生物质锅炉尾气治理领域持续多年研发投入的成果产出,为生物质锅炉尾气治理提供了高温除尘-无尘高温SCR脱硝-湿法脱硫协同技术范式,解决了传统工艺中粉尘易结垢、板结,系统稳定性差的痛点。北高峰环境凭借模块化设计与快速施工能力,在短期内完成了设计、安装与调试,为同类型工业环保升级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锅炉,尾气,治理
【绿色环保】我国在页岩油勘探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2025年3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宣布,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樊页平1区块,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吨,技术可采储量1135.99万吨,成为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亿吨级页岩油田。这一发现标志着我国在陆相页岩油开发技术上实现重大跨越,被形象称为“石头缝里榨油”的技术突破。胜利油田的突破源于十余年技术攻关,形成了针对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理论和开采体系。与北美海相页岩油不同,我国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性强、储层薄,需自主研发立体布井、三维地震定位、体积压裂2.0等关键技术。此次发现还首次应用了2025年1月实施的《页岩层系石油储量估算规范》,为后续资源评估树立了新标杆。相较于长庆油田2018年探明的10亿吨级整装页岩油田(鄂尔多斯盆地),胜利油田的突破更具技术示范意义,其“工厂化作业模式”使平台占地面积减少60%,实现高效集约开发。
【关键词】突破,技术,攻关
【绿色环保】发挥科研优势和成果积淀,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蓝碳计划中国区...(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合作申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中国区域蓝碳中心”(Chinese Regional Hub for Blue Carbon)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本项目隶属于“海洋十年”框架下的“全球海洋十年蓝碳计划”(The Global Ocean Decade Programme for Blue Carbon),该计划由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牵头实施,旨在构建从区域到全球的合作,共同推动蓝碳研究和数据共享,加强蓝碳科学的能力建设,并为政策决策者和社区提供科技支撑,以促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海洋可持续性。“中国区域蓝碳中心”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的首个“海洋十年”项目,由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光程研究员负责。为顺应国家“双碳”工作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第三海洋研究所积极发挥科研优势和成果积淀,牵头编制多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规划与标准,支撑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实施,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目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国际蓝碳倡议(Blue Carbon Initiative)、保护国际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举办多届蓝碳国际论坛,并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周边国家长期开展蓝碳领域的合作研究。
【关键词】蓝碳,科学,建设
【绿色环保】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LNG储罐,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投用(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海油金湾“绿能港”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二期项目)27万立方米D号储罐于近日顺利完成预冷填充并成功进液,标志着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次性投用成功。近年来,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储罐是液化天然气产业链的核心装备,设计建造工艺十分复杂,而且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是能源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国际上仅有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D号储罐高65.7米,相当于国家体育馆“鸟巢”的高度,直径近百米,内部可同时叠放3架中国商飞C919客机,设计寿命达50年,可抵御2500年一遇的超强地震。这样的储罐,在二期项目中共有5座。D号储罐采用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CGTank?储罐核心技术,其中12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打通了储罐全生命周期技术壁垒。为确保储罐投用成功,工作组需要在进料管线预冷阶段,确保严格的露点和气密性检测,保证管线的密封性和低温性能。储罐蒸发气体(Boil-Off Gas,简称BOG)置换氮气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气量和排放,将储罐内的氮气置换为BOG,为后续LNG填充奠定基础。在储罐预冷与填充阶段,工作组需要严格控制LNG流量和冷却速率,确保储罐温度均匀下降,最终达到-150℃的预冷目标。低压外输管线和储罐排净管线的预冷与填充作业的顺利完成,可确保整个系统的低温性能和运行稳定性。此外,工作组还需要对液位、联锁、压力等低压泵关键参数进行全面测试,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关键词】关键,参数,全面
【绿色环保】航天科技六院11所甘肃氨法脱硫项目成功投运(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11所承揽的甘肃某氨法脱硫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正式投入运行。项目采用一炉一塔设计,共计2套烟气脱硫系统。项目二氧化硫脱除效率为98%及以上,同时,项目硫酸铵后处理系统预计年产硫酸铵化肥7000余吨,在满足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前提下为客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展现出卓越的环保成效。该项目单套脱硫塔直径仅7米,针对施工场地限制、设计难度大、多工种交叉作业等难题,项目组通过调整塔内件位置数量、定制钢支架等方式升级设计方案,采用优化设备材料供货及资源使用计划、多种作业高效组合等举措成功达成“当年施工、当年中交”的项目建设既定目标,有效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项目周期,实现了提质增效的双重突破。
【关键词】卓越,环保,成效
【绿色环保】“雪龙2”号大洋考察作业完成,获取丰富海洋生物、水体等样品(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南极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的大洋考察作业任务。“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已从西半球的南极阿蒙森海来到了东半球的南极罗斯海海域。户外温度已经降到了-8℃左右,在船的月池车间,队员们正在回收多参数物理海洋观测系统。这项作业完成后,意味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和罗斯海海域的作业顺利结束。阿蒙森海所在的西南极地区,在整个南极是冰川消融最显著的区域。这是我国第八次在阿蒙森海开展考察。本次考察成功进到了阿蒙森海的冰湖,这一块海域的生物量非常丰富,开展了超过10个以上的海洋站位调查,获取了非常宝贵的阿蒙森海冰间湖的数据。本航段,我们顺利完成了阿蒙森海、罗斯海超过30个站位的海洋生态系统调查,获取了非常丰富的海洋生物,以及水体和沉积物的样品。这些样品我们将带回国内,通过进一步分析,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趋势,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翔实,数据,支撑
【绿色环保】为深海资源绿色开发提供支撑,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市全面启动建设。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申报并承担建设,项目包含“海底实验室分总体”“保真模拟分总体”“保障支撑分总体”三部分。这也是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冷泉装置采用“样地实验+陆地模拟,海陆协同、时空互换”的设计思想,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面向冷泉生态系统的深海载人驻守型海底实验室与陆基保真模拟设施相融合的国际领先研究装置,支撑冷泉生态系统发育、化能合成生物演替和甲烷物态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冷泉装置建成后,将为探索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生命起源及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的绿色开发等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供先进的平台支撑,成为我国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及“双碳”目标。“冷泉”是指海底之下的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质结构或压力变化驱动下,溢出海底进入海水的活动。而冷泉生态系统是指海洋生物利用海底冷泉渗出的化学物质为能源进行化能合成,发育成海底黑暗世界里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黑暗、高压、低氧等理化特征,以可燃冰分解的甲烷为生源要素,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生不息,被誉为“深海绿洲”。冷泉生态系统承载着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密码,是研究极端环境生命适应机制、探索新型生物资源的战略要地。开展冷泉生态系统研究是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绿色开发与深海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冷泉装置将为冷泉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加速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
【关键词】视角,技术,手段
【绿色环保】绿色修船理念+数字智能化设备,普陀船舶修造产业“含绿量”不断...(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这段时间,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迎来生产小高峰,厂区内有近20艘大小船舶正在进行维修或改造作业,每艘船舶从入坞修理到最终交付,平均耗时35至45天。虽然业务繁忙,涉及工程项目繁杂众多,但在一线生产场地,既无浓重的柴油味,也没有传统机电车间杂乱的景象、嘈杂的声音,更不见漫天的扬砂、粉尘。在船舶除锈、船壳喷漆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施工项目中,都有超高压水除锈——爬壁机器人、自动化大臂车、坞底车等智能化设备的深度参与。近年来,普陀船舶修造企业持续加强科技创新,积极践行绿色修船要求,产业“含绿量”不断上升。目前,舟山中远海运重工3个船坞,已全部覆盖污水集成回收系统,除锈等作业产生的废水可以全部进行回收处理,达到相关环保要求后,再统一进行纳管排放。此外,企业还在积极推进高空无人化作业,目前已在散货舱脚手架搭设等施工作业中全面应用无人机设备,大大提升高空作业的安全性。日前,由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自主研发的智能环保型自动喷涂机器人,已在该企业所修船“YASA STAR”轮上进行了实际应用,并顺利完成了科研项目现场验收。该自动喷涂机器人具有喷涂作业安全可靠、漆膜厚度均匀、外观质量好、喷涂效率高等优点,相比传统人工喷涂作业施工效率提升了12%。设备可以由操作人员在地面远程操控,避免了以往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在降低劳务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高效、安全开展船舶修造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研,项目,现场
【绿色环保】全国首个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景气指数在普陀发布。这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助力行业规范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舟山市在国际船舶修造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船舶修造业是舟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虽然舟山市船舶修造绿色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但仍缺乏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的发布,填补了船舶修造企业碳排放核算领域地方标准空白。作为全国首个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标准,其包括核算边界、核算步骤与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管理、报告要求等内容,涵盖船舶修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同时充分接轨国际标准,将更精确地计算船舶修造企业碳排放,为企业减碳、产品出口等提供帮助,并为加强碳排放双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景气指数是我国首个关于修船行业的指数,是反映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繁荣程度和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数能清晰呈现、及时反映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的整体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同时也将帮助从业者和政府机构正确把握市场动态,优化运营策略,维持市场稳定。
【关键词】修船,行业,指数
【绿色环保】中建环能一项污水脱氮新技术荣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节碳型污水深度脱氮技术及模块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项目面向污水处理技术绿色升级与低碳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深度脱氮技术高度依赖外加有机碳源、脱氮成本高、系统运行复杂等问题,以及自养脱氮技术环境适应性差、效率低等不足,从功能材料研发、工艺调控技术研究、适配装备开发、碳排放及生态安全评价四方面突破创新,开发了基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节碳型深度脱氮技术及装备。项目形成4种新型脱氮载体填料、2大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备,在无外加有机碳源的条件下实现污水深度脱氮。此外,系统评估了该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及生态环境安全性,实现了污水总氮污染物的低碳、高效、安全削减。项目成果已在多个城市地区的市政污水厂、建制镇污水厂、溢流污水以及分散污水处理项目中推广应用,有效满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稳定达标以及节能降碳污水深度脱氮与回用需求。
【关键词】深度,脱氮,回用
【绿色环保】西南科大核医疗废液快速处理技术获中美两国专利授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期,西南科技大学牵头申报的《一种一体化核医疗放射性废水快速处理系统及应用方法》,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之后,又正式得到了美国专利商标局“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由西南科技大学研发的该技术,不仅是国内首创,还填补了国际空白。目前,该成套技术和系统,正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运行。这是该校核素绿色循环与环境效应团队牵头,经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辐射源安全监管处、绵阳市辐射环境监测站共同指导监管而建立的国内首个核医疗废液处理医院现场示范工程。从2024年1月到12月,该项目共进行了三轮、每轮为期50天的“连续真实核医疗废液热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均显示:废液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出水净化效果稳定可靠。
【关键词】核素,绿色,循环
【绿色环保】我国首次采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科研团队近期采用自主研发的航空冰雷达技术,对包括老虎沟12号冰川、七一冰川、宁缠河3号冰川在内的典型冰川进行了冰川储量调查。这是我国在典型冰川储量调查中首次应用此技术。据介绍,航空冰雷达是一种搭载在飞机上对冰川进行透视观测的雷达。航空冰雷达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并接收冰川表面和冰底基岩的散射回波。通过对接收到的散射回波进行处理和反演,科研人员便可获得冰川厚度及储量信息。此次调查共有效飞行13架次,采集原始数据5.6TB。团队在此基础上获取了冰川表面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底部基岩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剖面图、冰川三维透视图、冰川数量等。这些调查数据可为河西走廊各流域水资源管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提供,重要,支撑
【绿色环保】首次整机试验成功,我国大推力氢氧火箭有突破性进展(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220吨级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在河北涞源试验中心进行了首次整机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试验能力正式形成,为重型运载火箭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该发动机采用闭式补燃循环系统,具有大推力、高室压、高比冲的技术特点。研制队伍开展了发动机起动关机控制、高压大流量氢氧预燃室、高效率大流量氢氧推力室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研制队伍秉承“数字世界反复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工作理念,进行了大量的设计计算、仿真分析工作,实现了首次整机试验圆满成功。试验考核了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起动、关机及组件工作的协调性和匹配性,验证了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次试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氢氧发动机整机试验,承担本次试验的试验台,首次开展氢氧火箭发动机试验。该试验台以柔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设计理念,赋能试验系统设备走向协同化,实现了试验产品交接高效化、安装测试模块化、工艺监测一体化、过程管理规范化、人机交互虚拟化等“五化”目标,打造了匹配试验任务需求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推动柔性化生产试验成为主导模式,为试验能力、试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试验技术基础。
【关键词】主导,模式,试验
【绿色环保】北极苔原由“碳汇”变“碳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了《2024年北极报告卡》。报告显示,北极苔原这片曾在数千年内将二氧化碳封锁在其冻土层内的土地,由于气候变化和野火频发,已由“碳汇”变成“碳源”,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其储存量。相关论文提交于近日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研究团队表示,北极苔原是北冰洋海岸与泰加林之间广阔的冻土沼泽带。在最新研究中,他们估计了2000年至2020年间北极地区北方森林和更北部未被森林覆盖的苔原陆地上的平均碳通量。结果显示,整个北极地区仍然是一个碳汇。但北极苔原的变暖速度快于森林地区,使其成为一个碳源——平均而言,该地区每年排放的碳比其储存的碳多约6000万吨。数据显示,今年北极地表年气温是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第二高。气候变暖对北极苔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气温升高促进了植物的生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与此同时,地表气温升高也导致永久冻土层融化,释放出以前被困于其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强效温室气体。研究团队表示,人为因素引发的气候变化也导致该地区野火频发,加剧了二氧化碳排放。野火不仅会焚烧植被和土壤有机物,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还破坏了起到隔热作用的土壤层,加速了长期冻土融化及其相关的碳排放。NOAA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环北极地区野火燃烧年均排碳2.07亿吨。
【关键词】冻土,融化,碳排放
【绿色环保】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成功投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6日,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一举打破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是我国在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我国核技术应用具有深远意义。该装置无需停堆即可规模化、稳定持续生产镥-177、锶-89和钇-90等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其未来产能可满足国内需求,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同位素生产供应领域的自主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的参与度。其中,镥-177作为肿瘤精准诊疗领域的“明星”医用同位素,可以通过与靶向药物相结合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种癌症的靶向治疗,治疗效果好、副作用低,在医学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重水堆具有堆芯中子通量高、不停堆换料、运行稳定等特点,在同位素生产方面具备效率高、产量大、比活度高、连续生产、供应稳定等独特优势。中核集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落实国家原子能机构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整体·协同”,联合国内有关单位,依托秦山核电基地重水堆资源优势进行商用堆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研发和技术改造,成功解决一系列关键难题,成功投运该装置。据了解,该项目是在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等指导支持下,由秦山核电联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苏州江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企业高校共同开展。历经三年协同攻关,成功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累计进行2200余次试验,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生产,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核技术应用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与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
【绿色环保】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的新型材料(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研究团队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种实际水源的样本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这种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无机颗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确定了其在实际水域中的稳定性。研究显示,这种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在第一次吸附循环中可以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五个循环后,仍保持了超过95%的去除率,表明它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生物质材料是解决水中微塑料污染这一复杂问题有效、经济的方案,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制备方式简单,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大规模水处理或家用净水器内。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海绵
【绿色环保】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关键词】观测,数据,地理
【绿色环保】我国造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交付(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北极光先锋”轮11月29日在大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北极光公司建造,交付后将应用于欧洲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计划。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把二氧化碳关进海底”之称的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则是把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加压并运输至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平台,进而注入海底地层中,将二氧化碳与大气和海水相隔离。二氧化碳被深海地层封闭、溶解、吸附、矿化,从而实现永久封存。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是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重要装备。此次交付的“北极光先锋”轮总长130米、型宽21.2米、结构吃水8米,配置有两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可耐零下35摄氏度低温的全压式C型液货罐,可装载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该船交付后将用来把欧洲工业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至挪威西海岸二氧化碳接收端码头,加以处理后注入海底地下2600米永久封存。该船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船企攻克了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船型优化、液货罐材料试验、液货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挑战,全面掌握了该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
【关键词】液货罐,材料,试验
【绿色环保】全球中低纬度最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再传捷报(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继9月3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探明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川,10月29日,科考现场又传来新进展:我国科学家打破世界纪录,在此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连日来,徐柏青带领着团队在海拔6100多米的冰原顶部安营扎寨、顶风冒雪,最终以324米的长度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此前,这一纪录由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帽保持。中美两国科学家1992年在这里钻取了一根长达308.6米、年代跨距超70万年的冰芯。本次科考还在另一个点位成功钻取了172米透底冰芯。透底冰芯是指从冰川表层一直打到底部与岩石层交界处的冰芯,对研究冰川形成年代和底部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厚、取芯,可以更好地审视这个中低纬度地区最大冰原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所记录的环境变化,从而更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最厚,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