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我国首套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通过验收(2025-08-28)
【摘要】 8月28日,龙源电力讯,近日,由龙源电力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平台以“国能海测1号”为核心,创新采用“水上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的无人化作业模式,填补了国内海缆磁场探测技术空白,成功解决海缆故障点精确定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平台融合声、光、电、磁一体化探测手段,并配备惯性导航悬停与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对海底地形、桩基设备的360°全方位扫描,大幅提升水下检测的精度与效率。该系统不仅显著缩短了海缆故障定位时间,降低了运维成本和停电周期,还提高了水下设备可视化与监控能力,增强了运行维护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通过无人化、智能化探测模式,不仅提升了深远海风电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强化了我国在关键“卡脖子”技术上的自主掌控力。
【关键词】海上风电,探测平台,海缆故障
【海洋经济】“单筒双井”技术在海上成功应用工(2025-08-18)
【摘要】 8月18日,齐鲁晚报讯,近日,胜利海上首口“单筒双井”新工艺生产井——埕北22H-16井顺利完钻,由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海洋钻井公司“新胜利一号”平台承钻,标志着“单筒多井”技术在我国海上油田的首次成功应用。该工艺通过在隔水导管下入多串套管,在一个井筒内完成多口井施工。与传统钻井相比,该技术能够在主井眼分出多个分井,从而实现对同一油气藏的多向开采,提升采收率。同时,它能有效节约平台空间,提高有限井口利用率,并显著降低单井钻井成本,预计节约幅度可达30%。在施工过程中,海洋钻井公司联合甲方及技术单位组建专项攻坚团队,开发新型工具、梳理工艺流程并全程驻井指导,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此次埕北22H-16井的成功,不仅为未来“单筒多井”工艺的推广应用积累了技术储备,也为探索“单筒三井”等更复杂的工艺路径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海洋钻井,工艺创新,油田开发
【海洋经济】二氧化碳海洋直捕技术海试成功(2025-08-12)
【摘要】 8月12日,中化新网讯,8月12日,碳能科技与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公司联合研发的电化学二氧化碳海洋直捕(eDOC)系统在广东完成海试,标志着国内海洋直捕碳技术首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海洋应用。海试装置海水处理量为1.0 m3/h,累计运行600小时,72小时测试结果显示CO?提取量43.4 NL/h、提取率81.1%、纯度63.4%、直流电耗5.8 kWh/Nm3。该技术通过调节海水pH,将碳酸氢盐转化为溶解态CO?,并经膜组提取高纯度气态CO?,脱碳海水中和后回排,形成环保闭环。项目可与海水制氢、绿色甲醇合成耦合,服务海上风电等新能源消纳,亦可与海水淡化、绿氢生产结合,生产高附加值绿色燃料,契合欧洲《可再生能源指令》要求,具备国际市场潜力。
【关键词】二氧化碳捕集,电化学,海洋碳汇
【海洋经济】我国首批自主研发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2025-08-12)
【摘要】 8月12日,津滨网讯,8月11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国内首批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在天津完成集成并进入测试验收阶段,标志我国在海洋油气装备关键节点柔性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本次集成的3套设备具备管节点预制、组块节点、深水导管架等多类型节点的智能焊接能力,单机可承载30吨工件,设计寿命20年,核心软件与工艺库实现100%国产化,硬件国产化率超80%,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该机器人融合视觉识别、三维激光定位、AI焊缝识别、路径规划、自适应焊接等10余项国内创新技术,实现一键启动智能焊接,并具备轨迹智能纠偏、双面四丝填充等功能。项目作为“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的重要课题,将推动海洋工程制造从“焊得了”向“焊得精、焊得快”转型。
【关键词】海洋工程,智能焊接,柔性制造
【海洋经济】吨级“空中汽车”完成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2025-08-04)
【摘要】 8月4日,中国海洋石油官微讯,8月3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凯瑞鸥”成功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任务。此次飞行由中国海油联合中信海直、峰飞航空联合实施,运输物资包括新鲜水果与急需药品,从深圳起飞后经58分钟跨海航程成功抵达150公里外的惠州19-3海上平台。“凯瑞鸥”是全球首款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及适航证的2吨级eVTOL,本次飞行标志着远海低空物流补给体系迈入实用化阶段。传统船运耗时长、直升机成本高,此次任务打通了“研制+运营+场景”的低空应用闭环。为确保飞行顺利推进,团队针对高盐雾、强风、有限起降空间等条件制定了专门方案,验证了该机型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技术可行性与运行安全性。
【关键词】eVTOL,低空经济,海上平台
【海洋经济】我国自研海底电磁技术实现海洋油气勘探首次应用(2025-07-25)
【摘要】 7月25日,科技日报讯,近日,由中海油研究总院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可控源海底电磁探测技术在南海荔湾、流花、陵水等深水区域实现首次产业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技术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电阻率特性识别油气,具备对高饱和度油气藏的高灵敏度,弥补传统地震勘探对油气识别多解性强的短板。此次示范应用实现三项行业首次:激发电流达1900安培,探测深度提升至3000米;在崎岖海底实现激发源动态精准拖曳控制;在复杂洋流下高精度布放接收站,平均误差控制在水深5%以内。该技术由中海油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攻关,形成了发射、接收与数据处理全链条体系,标志我国具备深水复杂地质区油气探测自主能力,并推动电磁与地震联合勘探的集成化应用进程。
【关键词】海底电磁,油气勘探,深水资源
【海洋经济】我国沿海首单船舶加氢成功,青岛港全球首艘氢电拖轮“首加氢”(2025-07-24)
【摘要】 7月24日,齐鲁晚报讯,7月24日,全球首艘氢电“双能源”混合动力拖轮“氢电拖1”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完成了首次岸基的氢气加注作业,这也是我国沿海首单船舶加注氢气的成功案例,为船舶绿色发展树立新航标。该氢气加注项目按照三级加氢站标准建设,为船舶加氢示范项目,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保税港区青岛港镰湾河拖轮基地,由青岛港轮驳公司委托青岛青港通达能源有限公司运营。站内采用“车-撬-船”加注模式加氢,不设置单独的储氢设备,设计加氢能力为240kg/12h。加注时,拖轮停靠在趸船上,借助引桥布置加氢管路,可将4米潮高的垂直位移变为不到2米的水平位移,极大地减少了加注过程中潮汐对管路的影响,做到“静态”加注,实现了加注过程的“真安全”。低碳能源动力替代传统燃油动力,是船舶业破局的重要路径。“氢电拖1”轮的新能源动力实践是建设智慧绿色港口的内在要求,为船舶绿色发展树立了新航标。
【关键词】氢能船舶,氢电拖轮,加氢示范
【海洋经济】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黄海一号”实现“风光共平(2025-07-15)
【摘要】 7月14日,中国能源新闻网讯,近日,中国华能“黄海一号”项目成功完成“风光共平台”升级调试,实现我国首次在深远海区域将垂直轴风电机组与漂浮式光伏系统融合部署。该平台由华能山东烟台电厂投资、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研发,是我国首套具备抗浪性能的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于2024年在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投入试运行。此次升级在原有光伏系统基础上,增设两台“水滴型”垂直轴风机,配套开发风光协同控制算法,并构建融合监测系统,优化了能源输出的稳定性和效率。该平台突破了风电与光伏共平台部署的关键技术瓶颈,可实现基础设施共享、运维通道共用、发电时段互补,对未来大规模复合型能源海上电站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关键词】漂浮式光伏,垂直轴风机,集约用海
【海洋经济】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光伏项目投用(2025-07-02)
【摘要】 7月2日,国际金融报讯,近日,我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在山东青岛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由中国石化开发,占地约6万平方米,装机容量为7.5兆瓦,每年可发电1670万千瓦时。项目采用创新的漂浮式光伏结构,光伏板可随潮汐升降,提升发电效率5%至8%。为应对海水环境的腐蚀和生物附着,研发团队开发了抗腐蚀和抗附着的特制浮体与支架,以及能抵御13级大风的水下锚固系统。此项目为沿海及浅海地区光伏开发提供了新标准。
【关键词】光伏发电,海洋工程,清洁能源
【海洋经济】中国首个海洋领域开源大模型在杭州发布阵(2025-06-26)
【摘要】 6月26日,中国新闻网讯,6月26日,中国首个专注于海洋领域的开源大模型“OceanGPT(沧渊)”在浙江杭州正式发布,由浙江大学牵头、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导研发。该模型具备多模态理解能力,可对声呐图像、海洋观测图等复杂海洋数据进行自然语言解析,并嵌入知识增强的“慢思考”推理机制,有效降低通用大模型中常见的“幻觉式错误”。OceanGPT不仅支持专业知识问答,还可用于海洋机器人操控,通过自然语言输入自动生成代码,实现复杂水下作业任务的智能下发和部署。此外,该模型已集成MCP多模型协同协议,未来可部署至水下装备端侧,实现多机器人智能协同。目前,OceanGPT已在浙江大学“海鹰”水下机器人平台完成验证,机器人编程效率由小时级大幅缩短至秒级。
【关键词】海洋大模型,水下机器人,多模态AI
【海洋经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大剖面浮标,国内外首次在超3500...(2025-06-24)
【摘要】 6月24日,观海新闻讯,6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大剖面海气交互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超3500米水深区域成功布放,实现了全球首次在如此水深下进行浮标系统布设。该系统整合海洋量子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前沿传感设备,具备水上10公里、水下1000米的垂直探测能力,能长期同步采集海气界面及水体剖面数据。浮标平台通过创新锚系结构和高稳性设计,克服极端海况(风速超60m/s、波高20米)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难题。为保障长周期数据获取与平台能源自持,该系统集成了太阳能、风能、温差能和波浪能等复合能源方案,并搭载实时数据控制和高强度传输模块。浮标现已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任务,将为南海海气通量、气象水文和生态因子长期监测提供关键基础数据,填补我国在深海大剖面浮标观测技术上的空白。
【关键词】深海观测,大剖面浮标,海气交互
【海洋经济】国内首次应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海上架空输电线路巡查(2025-06-18)
【摘要】 6月18日,北极星电力网讯,近日,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完成国内首次应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海上架空输电线路桩基础探伤检测和可见光巡查。此前,传统人工潜水检测存在高压环境作业风险高、水下视野受限、数据采集效率低等问题。此次应用的水下机器人,集成声呐成像、4K高清摄影、钢管厚度精密测量等智能传感器及可伸缩机械手臂,下潜深度可达350米。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巡检可将单个桩基础检测耗时从4小时压缩至40分钟,效率提升超5倍,且检测范围覆盖以往人工目视无法观测到的桩基础底部等隐蔽部位,同时可规避潜水员水下作业风险等安全隐患。该机器人可通过声呐系统,可完成桩基础与海底地形三维高精度建模,并利用机械臂搭载的涡流测厚仪对重点区域进行“触诊式”检测,精准测量桩基础钢管壁厚度及防腐涂层完整性,同步回传的4K影像则可清晰呈现桩基础表面裂纹等微观缺陷,为杆塔基础稳定性评估提供毫米级数据支撑。
【关键词】机器人,海上输电线路,水下检测
【海洋经济】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开启“海上智驾”(2025-06-16)
【摘要】 6月16日,科技日报讯,6月16日,由大连海事大学与中远海运集团联合打造的“新红专”轮从大连启航,开启4000海里巡展任务,并将在海南开展繁忙水道智能航行实验。这是全球首艘融合科研与教学功能的智能研究与实训船,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船舶自主设计与制造领域迈出关键步伐。该船长69.8米,集成了智能航行、机舱、船体、能效和实训平台六大系统。其自主航行系统支持航线优化、视觉增强、碰撞与搁浅预警,且可远程操控并实现岸基信息协同。由深圳中远海运数字科技公司提供的“自由度”智能气象导航系统为其全程护航。此外,该船为国内首次应用船体彩绘贴膜,实现零VOC排放,推进绿色环保航运实践。未来,“新红专”轮将用于AI航运模型优化、多源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平台。
【关键词】智能船舶,自主航行,AI决策
【海洋经济】正和生态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基础大模型“ShorelineGLM”,...(2025-06-11)
【摘要】 6月10日,证券时报网讯,近日,在第17个世界海洋日之际,正和生态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智谱AI,发布了中国首个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基础大模型——ShorelineGLM(v1.0)。该模型基于智谱AI的模型技术平台与“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积累,通过多智能体协作构建训练集,实现从数据认知到工程实践的高度融合。模型通过微调优化,集成海洋生态修复标准、技术成果与典型案例,构建覆盖海洋生态系统全链条知识的知识图谱。ShorelineGLM支持内容生成、政策分析、辅助设计等六大核心任务,经测试在专业任务准确率上比主流大模型提升10-15%,有效解决生态修复领域跨学科协作、数据碎片化问题。此外,正和生态同步推进“数字孪生海岸带”体系,通过遥感测绘与动态模拟,为海岸带生态治理提供周期化决策支持,与大模型构成未来版本升级(V2.0)的基础。ShorelineGLM 的发布是我国海洋生态修复迈向智能化与系统化治理的重要标志,其“认知底座+垂直引擎”模型构架为生态修复领域大模型建设提供了示范路径。
【关键词】大模型,人工智能,数字孪生
【海洋经济】全球首个应用±500kV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台风机吊...(2025-06-06)
【摘要】 6月6日,三峡小微讯,6月4日,全球首个应用±500kV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青洲五期实现首台风机吊装。该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外海,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场址距岸约71公里,水深45-53米。工程规划布置59台12兆瓦和23台13兆瓦大容量风机,年均发电量预计达39.31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23.91万吨。项目建设内容包括±500kV海上换流站、陆上集控中心,应用的柔直输电技术将使其成为目前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直流送出工程。本项目所用设备全部产自阳江风电装备产业园,该园区自2018年发展至今,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支撑项目科技创新在风机大型化、全场数智化及集群化输电方面实现突破,并将助力阳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能源集群。
【关键词】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三峡集团
【海洋经济】全球首艘纯甲醇电动智能船舶正式启建(2025-05-30)
【摘要】 5月30日,龙de船人讯,5月28日,全球首艘纯甲醇电动智能船舶在浙江上虞杭甬运河永和联甬临港产业区正式启建,标志着内河绿色智能航运进入新阶段。该船舶采用甲醇作为清洁能源,结合电动推进与智能控制系统,具备低碳、高能效、自动化程度高等显著特征,广泛适用于内河运输与近海物流市场。项目一启动即获得22艘订单,显示出其良好的商业化前景。该产业区作为“航运浙江”重点项目,占地500亩,构建“一线两期三区块”发展格局,聚焦新能源船舶制造、绿色金属加工、物流集散等高端产业。该区域以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为基础,集结蓝城智舸、宁波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方力量,构建完整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致力打造覆盖浙东、辐射华东的双百亿级临港经济新引擎。
【关键词】绿色航运,甲醇动力,智能船舶
【海洋经济】全球首套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成功投用(2025-05-22)
【摘要】 5月22日,海油工程官微讯,近日,由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分公司建造的全球首套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在中国海油文昌19-1平台成功投用并稳定运行。该装置采用先进的有机朗肯循环(ORC)技术,利用海上平台油气燃烧过程中释放的高温烟气余热,通过加热有机工质,驱动膨胀机实现发电,并通过蒸汽冷凝及循环泵形成封闭回路,从而完成热能向电能的高效转换。该系统集成海水冷却、热介质加热、环戊烷工质循环、透平膨胀机发电、安保控制及并网等核心功能模块,构建了完整的海上余热发电体系。在复杂的投产环境中,调试团队通过专项隔离与动态调控,将导热油温度波动控制在±0.5℃内,确保系统安全并网与稳定带载运行。该装置年预计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万吨,节省燃料气900万立方米,实现经济效益与碳减排双重突破。其能源利用率提升至55%以上,发电成本下降30%,是海上油气田实现“废热变电能”的技术典范。
【关键词】海上油气,余热发电,绿色低碳
【海洋经济】中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试航成功(2025-05-16)
【摘要】 5月16日,中国新闻网讯,5月16日,由同济大学自主设计并建造的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试航任务,标志着我国在智能化、绿色化海洋科研平台建设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此次试航共进行100余项系统测试,涵盖智能航行、远程操控、振动噪声控制、水下辐射噪声等,所有测试结果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标准。“同济”号为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具备无限航区(除冰区)作业能力。船长82米、最大航速16节、续航力达8000海里,配备磷酸铁锂电池组混合动力系统,可降低能耗8%、运行成本3%-5%。该船获得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四项符号认证,具备岸基远程遥控、智能能效管理、自主航行等核心功能。在科考功能方面,“同济”号可搭载ROV、集装箱实验室,支持多学科综合考察与工程任务,具备自组网观测能力,能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化学、生物、风电工程勘察等领域。同时,其舱室设计融合“创新社区”理念,兼顾科研与居住舒适性,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同济”号首航将于2025年8月赴南海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未来将作为“海上校区”服务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撑我国在深海研究与科技教育方面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智能科考船,科研装备,绿色航行
【海洋经济】全球首个公里级海洋环流模式构建完成(2025-05-08)
【摘要】 5月7日,中关村在线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崂山实验室等机构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公里级海洋环流模式LICOMK++。这一模式在跨异构超算平台上实现了全球公里级气候海洋模拟,标志着海洋环流模式在高分辨率和计算性能上取得双重突破。与传统模式相比,LICOMK++将分辨率提高到1公里级,能够准确模拟如涡旋和锋面等中小尺度海洋动力过程。这种高精度模拟相当于为全球“海洋图谱”增加了一台高精度“显微镜”,有助于揭示复杂的热量和物质传输机制。海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吸收了90%以上的额外热量以及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LICOMK++模式通过精细的动力模拟,能够还原全球多个关键海域的中小尺度环流结构,显著提升了气候预测的精度。试验表明,该模式具备较强的模拟能力,可用于提高如海洋热浪、台风及极端降水等气象灾害的预测精度。未来,LICOMK++模式有望与地球系统模式中的其他模块耦合,助力构建“数字孪生海洋”,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海洋环流,公里级分辨率,气候预测
【海洋经济】海工装备国产化替代再获突破(2025-04-22)
【摘要】 4月22日,龙de传人讯,近日,海油发展装备技术公司自主制造的首套1.8兆瓦级CEET-18国产透平机组在曹妃甸11-1油田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替代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透平机组在尺寸、能效、耐腐蚀性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核心机体由原来的3.5米缩减至1.5米,发电效率提升了24%,其日均发电量达到4.32万度,相当于满足1.5万户家庭全年用电,年减少碳排放达3860吨。透平机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5%,显著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项目建成天津汉沽试验台,实现工厂验收(FAT)替代部分海上调试环节,降低成本并缩短施工周期。此外,机组适配性广,成功覆盖固定平台与FPSO等多场景应用,具备多电制等级架构,能够满足多种作业环境的用电需求。目前,该公司已具备从设计、集成到制造全链条能力,开发了0.1至25兆瓦功率等级的13种透平产品,累计完成10台套机组工程化应用,形成完整的海上油气处理技术体系,支撑国家能源装备国产化与绿色发展战略。
【关键词】海工装备,透平机组,能源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