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研究揭示南海珊瑚礁区为重要碳储库(2024-12-18)
【摘要】 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施祺研究员团队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单位,在南海珊瑚礁区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定量计算了南海珊瑚礁区碳收支。海洋中的珊瑚礁区汇聚了大量碳酸盐,是重要的碳酸盐库,同时,钙化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得珊瑚礁区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查明珊瑚礁区二氧化碳的收支总量,对于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南海珊瑚礁分布广泛,从南部的曾母暗沙到北部的台湾恒春半岛均有分布,其总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近年来,研究团队对南海不同纬度、不同地貌类型的珊瑚礁区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有机碳储量及碳酸钙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南海珊瑚礁每年向大气释放约0.37?1.59×105吨碳,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源,而每年进入珊瑚礁区沉积物的碳储存量高达1.66?3.78×106吨碳(>98%为碳酸盐沉积),这一数值远超海?气界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南海珊瑚礁在碳储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南海,珊瑚礁区,碳储库,海洋碳汇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在海洋微塑料研究...(2024-12-11)
【摘要】 12月11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微塑料(MPs)具有独特的吸附特性,使其表面易于吸附其他污染物。当MPs与新污染物相互作用时,可能对鱼类产生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污染物的影响,而对于复合污染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鱼类受复合污染影响的生理指标及其作用机制更是不完全清楚。本综述文章通过meta-analysis评估复合污染对鱼类行为、摄食、发育、繁殖,氧化应激和神经毒性的影响以及对相应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复合污染对鱼类的繁殖、发育、氧化应激和神经毒性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不同种类的鱼对复合污染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MPs吸附能力与自身毒性的强弱是决定复合污染对鱼类影响程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MPs与新污染物复合作用对鱼类的影响,深化了复合污染对生态影响复杂性的认识,强调了需进一步探索复合污染的复杂机制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潜在影响
【海洋经济】中印尼科研团队完成安汶海域调查(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携手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地球科学与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圆满完成印尼安汶海域生态联合调查工作。本次联合调查航次围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响应这一主题,对安汶海域进行生态学综合调查,包括珊瑚礁和海草床及周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面积、群落结构等内容,采集了海水、沉积物、环境DNA、海藻和海草等样品。后续双方将联合分析测试样品,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关键词】印尼,安汶海域,生态调查
【海洋经济】广东省首套浮标式海洋地震观测站下水启动(2024-12-02)
【摘要】 12月2日,新南海讯,11月30日,广东省首套用于地震数据观测的浮标式海洋地震观测站在江门市恩平港举行了下水启动仪式,并于12月2日在江门海域成功布放。该浮标式海洋地震观测站采用了先进的三浮筒锚系+动静态缆分离隔振技术,有效解决了水下传输链路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连续性等技术难题。本次地震监测浮标的成功布设使广东省地震预警站网从陆地向海域有效延伸,大力提升广东省海域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为海洋防灾能力建设、地震观测向海而行作出贡献。
【关键词】广东省,海洋观测,地震数据观测
【海洋经济】海洋所在海藻可食用生物降解膜研究方面获新进展(2024-11-15)
【摘要】 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研究团队在紫菜多糖可食用生物降解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JCR一区)发表。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因其难降解且在高温下会释放有害物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并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此外,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还加剧了石油资源的消耗。因此,开发可生物降解、可再生的天然聚合物来替代传统塑料包装薄膜,已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团队以次等紫菜为原料,研究优化了次等紫菜提取纯化多糖工艺,制备得到一种结构特殊的紫菜多糖,研究确定了次等紫菜多糖制备生物膜配方,优化了生物膜的制备方法。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生物膜厚度均匀,透明度好,具有非常好的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为于22.89 %,拉伸强度达5.65 Mpa)。生物降解实验结果显示,该海藻多糖生物薄膜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不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潜在的改善土壤墒情作用。此外,所制备的生物薄膜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在草莓保鲜实验中,该薄膜7天内展现出了显著的保鲜效果,可有效延长草莓的储存时间,在食品保鲜包装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潜力。该研究为末水紫菜和紫菜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进一步提高紫菜的利用率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关键词】塑料薄膜,生物降解,紫菜多糖
【海洋经济】福建牡蛎“前沿2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新品种福建牡蛎“前沿2号”(登记号GS-02-005-2024)榜上有名。福建牡蛎“前沿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与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培育。“前沿2号”以福建诏安群体的福建牡蛎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以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经连续群体选育获得的四倍体选育系为父本,与经过连续选育的二倍体母本杂交而获得的三倍体。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父本和未经选育的二倍体福建牡蛎养殖群体相比,其壳高、体重以及软体重的生产性能获得显著提升。该品种适宜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养殖。目前,“前沿2号”在以上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有望成为在我国东海等南方海域具有行业统治力的新品种。
【关键词】海洋渔业,水产品种,新品种审定,牡蛎,生产性能
【海洋经济】牙鲆“圣航1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牙鲆“圣航1号”(登记号为GS-02-004-2024)榜上有名。牙鲆“圣航1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尤锋团队与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育,团队以山东威海海域收集的野生牙鲆为基础群体,以耐高温和生长为目标性状开展群体选育获得子代,再分别以生长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雌核发育获得的生长快群体为母本,以耐高温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雌核发育获得的耐高温群体伪雄鱼为父本,杂交获得。与未经选育的牙鲆相比,其耐温上限、高温期成活率和14月龄体重等都有显著提升,适宜在全国牙鲆主养区水温16℃~27.5℃和盐度20~32的人工可控海水水体中养殖,将为提高牙鲆夏季养殖成活率、扩大养殖范围、促进其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种质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海洋渔业,水产品种,新品种审定,牙鲆,耐高温,成活率
【海洋经济】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2024-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登记号为GS-01-009-2024)榜上有名。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团队联合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是依托团队建立的对虾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针对近年来严重危害对虾产业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D)培育的专门化抗病新品种,也是国内首个应用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的对虾新品种。该品种历时6年培育而成,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我国的对虾养殖产业近年来饱受以AHPND为代表的弧菌性病害困扰,“广泰2号”的培育将为降低对虾养殖弧菌性病害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提供重要种质支撑,也为推动对虾分子育种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海洋渔业,水产品种,新品种审定
【海洋经济】“东方红3”科考船凯旋,完成西北太平洋综合科考任务回国(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大众日报讯,10月11日,“东方红3”科考船完成西北太平洋综合科考任务凯旋,顺利停靠山东港口日照港。“东方红3”科考船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也是国内首艘、国际上第4艘获得最高静音等级证书的科考船。此次科考“东方红3”于8月28日自青岛大港启航出境,历时40余天,先后执行了黑潮延伸体浮潜标观测系统更新维护及断面观测,大洋中尺度涡旋组网观测,采集深海水样、泥样及海洋生物样本等海洋科考任务。整个航次经受了三次较大台风影响,首次完成了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强流影响下中尺度涡旋无人观测设备的组网观测,为我国中尺度涡旋的组网观测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关键词】海洋科考,西北太平洋,组网观测
【海洋经济】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入选“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2024-10-11)
【摘要】 10月11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技术合作计划(IEA-OES)发布《聚焦海洋能源》报告,详细介绍全球海洋能源领域20大亮点工程及10项关键政策倡议,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我国唯一入选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的项目,且位列海洋潮流能项目榜首。由我国原始自主研发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世界上首个实现连续并网运行突破一周年以上的项目,也是获国际能源署认可的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截至目前,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已连续并网运行突破7周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向国网送电超700万千瓦时,其中世界最大单机LHD第四代1.6兆瓦机组“奋进号”自2022年成功并网以来已向国网送电超过420万千瓦时。
【关键词】海洋电力,潮流能发电,浙江舟山
【海洋经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微塑料生物降解技术取得重要突破(2024-10-08)
【摘要】 10月8日,海南特区报讯,近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穆军教授在海洋微塑料生物降解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穆军教授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需求,针对日益严重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开展海洋微塑料的分布监测、生态风险、毒理效应及生物降解修复等系统研究,筛选、培养出新的海洋微塑料降解菌玫瑰色菌,性能上超越了迄今报道的海洋微生物降解微塑料细菌群,其应用和培养方法、降解塑料方法已获多项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关键词】海洋微塑料,生物降解,技术突破
【海洋经济】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研究团队在红树植物上升流响应变化研究中取得新...(2024-10-08)
【摘要】 10月8日,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团队在红树植物木榄应对上升流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响应变化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过渡性潮间带,由于其独特的生境,遭受着由陆地向海洋方向和由海洋向陆地方向的双重胁迫。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红树林对陆-海方向胁迫(如重金属污染、多环芳烃污染等)的响应变化,但针对海-陆方向(如洋流活动,尤其是上升流)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该研究以中国优势红树植物木榄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上升流胁迫实验,分析不同程度的上升流胁迫对木榄叶片膜损伤、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同时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手段,探究木榄应对上升流胁迫的关键响应基因和代谢物。研究结果表明,上升流胁迫引起木榄氧化应激和膜损伤,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和渗透保护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协同作用在缓解这些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不仅填补了红树植物应对上升流逆境胁迫的研究空缺,深化了我们对红树林如何应对非生物胁迫的理解,也为红树林的生存机制和物种分布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红树植物,木榄,上升流胁迫,生理生化,分子水平
【海洋经济】崂山实验室“全球深潜计划”首个航次顺利启航(2024-09-19)
【摘要】 9月19日,崂山实验室官网讯,9月1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崂山实验室联合资助的“载人深潜-板块俯冲起始机制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2023-583,以下简称“583航次”)搭载“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启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执行60天的科考任务。583航次作为崂山实验室发起的“全球深潜计划”首个航次,聚焦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地球深部流固相互作用”关键科学问题,承载着探索板块起始机制、深化板块构造理论理解的重大使命,将依托先进的深潜技术,系统开展全海深精细观测与采样,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工作,研究俯冲起始阶段的构造演化和岩浆过程,揭示仰冲盘板块结构和演化历史,厘定俯冲起始的精细过程,为板块俯冲起始机制提供新的科学见解。在船时间隙,将进行详细的水样、沉积物和各种生物取样,综合开展原位及实验室的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揭示深海生命过程及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力争取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关键词】海洋科考,海洋观测,深海环境
【海洋经济】海洋鱼类灭绝风险远高于预测(2024-09-18)
【摘要】 9月18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杂志。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机器学习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了数据不足物种的灭绝风险。他们基于13195个物种的生物特征、分类学以及对人类用途等方面的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训练。在此次分析中,研究人员使用了现有的物种分布、生物学特征、分类信息和人类利用情况等数据,通过模型对4992种数据不足或未评估的海洋鱼类物种的IUCN状态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显示,濒危鱼类的种类数量增加了4倍,从原来的334种增至1671种。这些预测的濒危鱼类大多具有共同的特征:地理分布狭窄、体型庞大且生长速度缓慢。此外,浅水栖息地也成为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诱因。研究还表明,人工智能为快速、广泛且经济有效地评估物种灭绝风险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海洋生物,海洋鱼类,灭绝风险
【海洋经济】温州海洋中心开展夏季湿地鸟类监测工作(2024-09-13)
【摘要】 9月13日,东海局网站讯,近日,温州海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了夏季湿地鸟类监测工作。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顶端,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物资源条件、表述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鸟类监测工作是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一环,中心此次监测样线沿瓯飞围垦区堤坝布设,监测频次为一年4季,本次关注夏季鸟类的种类、数量及光伏工程区和对照区的差异,共监测到鸟类10目21科42种1400余只,包括黑脸琵鹭、白腰杓鹬、大杓鹬等多种珍稀的湿地鸟类。鸟类监测为温州海洋中心新开展的监测项目,自2023年通过CMA资质认定,以满足机构改革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转型、海洋生态修复及效果评估等新业务开展的需要。此次鸟类监测,为全面掌握瓯飞围垦区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浙江温州,滨海湿地,鸟类监测
【海洋经济】成套水下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海上试验成功(2024-09-04)
【摘要】 9月4日,光明日报讯,近日,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自主研制了鱼类行为声光成像、鱿钓水下自容观测、水下光照度剖面仪等一整套水下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2024年7月到8月,项目派出2名科研人员,在中农发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舟渔931”鱿钓船上开展了成套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测试和鱿鱼捕食行为的原位观察研究工作,自主研制的装置圆满完成了海试并获取了宝贵的原位观察影像与数据。成套水下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实现了100%国产化,有效推动了我国鱼类行为观察装备向智能化、自主化发展,也为鱿钓作业数字孪生系统研发提供了新认知。同时,成套水下鱼类行为原位观察装置海上试验的成功,丰富了我国鱼类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为鱿鱼趋光机制和捕食行为学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装备支撑。
【关键词】海洋装备,鱼类行为,观察装置
【海洋经济】崂山实验室在海水制氢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2024-08-09)
【摘要】 8月9日,青岛日报讯,近日,崂山实验室唐波研究员团队在海水制氢领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针对天然海水直接电解中阴极上镁钙沉淀严重、电极活性位点被覆盖的难题,该团队首次提出基于三维蜂窝电极的微气泡/沉淀输运系统,展示了具有高海水还原性能的独特电极构造。相关研究为海水电解存在的阴极沉淀问题提出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并揭示了卓越抗沉淀性能的普遍原则。基于此,团队进一步探究了阴极抗沉淀的三种潜在策略,展示了从天然海水中共同电合成纳米级氢氧化镁和氢气的可能性,提出了氢气生产、氢气储存和镁资源回收的建议工艺。
【关键词】山东青岛,海水利用,海水制氢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组网观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4-08-09)
【摘要】 8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国际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组网观测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研究首次基于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建设的高分辨率潜标阵列和新一代干涉高度计卫星SWOT的联合观测,揭示了亚中尺度涡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证实了开阔大洋亚中尺度涡旋的广泛存在以及SWOT观测亚中尺度涡旋的潜力。
【关键词】海洋观测,亚中尺度,重要进展
【海洋经济】烟台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再添新军(2024-08-09)
【摘要】 8月9日,齐鲁网讯,8月8日,烟台高新区举办院企合作交流会暨中科埃微复合菌项目启动仪式。中科埃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埃微”)竣工投产,烟台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再添新军。中科埃微由烟台高新区企业国和堂制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于2023年5月获批成立,同步开工建设新园区项目。中科埃微是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补链延链”、本土医药健康企业培育壮大的优质代表,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新项目和新工厂的启动,为高新区乃至烟台全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有力推动海洋生物资源的高价值化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山东烟台,海洋生物医药,中科埃微
【海洋经济】上海海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发表北极航道的最新研究成果(2024-08-06)
【摘要】 8月6日,上海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上海海洋大学与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在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Ships are projected to navigate whole year-round along the North Sea route by 2100”的研究论文。该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融化对北极航道未来通航性的影响,预测了北极航道在本世纪末可能实现全年无冰状态,并分析了这一变化对全球航运网络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潜在重塑。
【关键词】北极航道,海冰融化,航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