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独山子石化气相法POE获突破(2025-03-14)
【摘要】 3月14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2月从独山子石化传出消息,独山子石化聚烯烃弹性体(POE)系列新产品产量已达1.5万吨。该产品是独石化首次实现气相法生产POE的新突破,产品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指标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2024年,独石化充分利用生产研发有利窗口期,密集开展新产品试生产工作,先后开发6个超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聚乙烯系列新产品,产品关键指标达到市场同类改性及光伏用POE水平。
【关键词】独山子石化,气相法POE
【摘要】 3月14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2月从独山子石化传出消息,独山子石化聚烯烃弹性体(POE)系列新产品产量已达1.5万吨。该产品是独石化首次实现气相法生产POE的新突破,产品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指标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2024年,独石化充分利用生产研发有利窗口期,密集开展新产品试生产工作,先后开发6个超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聚乙烯系列新产品,产品关键指标达到市场同类改性及光伏用POE水平。
【关键词】独山子石化,气相法POE
【摘要】 3月14日,中国化工报讯,北京大学发布消息,《自然》杂志2月12日刊发了一项颠覆性催化技术突破:北京大学马丁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出全球首例兼具超高活性与超长稳定性的甲醇-水重整制氢催化剂。该研究通过独创的稀土氧化物“纳米防护盾”技术,将铂基催化剂的持续工作时间提升至1000小时以上,催化转化数突破1500万次大关。该技术突破不仅使生物甲醇等绿色氢源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其防护策略还可延伸至氨分解、燃料电池、可持续化学工业等关键领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能方案。
【关键词】我国创制,超长寿命,制氢催化剂
【摘要】 3月14日,慧正资讯讯,2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官宣,由其联合陕煤技术开发中心、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尿素法非光气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绿色制备技术顺利完成工业化试验装置全流程标定,试验期间装置运行稳定,数据良好,达到预期指标。该项技术主要以苯胺、尿素和甲醛等大宗化学品为原料,采用非光气技术路线制备MDI,是国家“双碳战略”重点鼓励发展的重大产业绿色升级技术和MDI生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研发团队经过10年技术攻关,攻克了系列核心关键技术,顺利打通工业化试验装置全流程,完成标定试验,获得预期结果,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光气MDI绿色制备成套技术。该项技术形成了原子经济性高、生产过程本质安全的整体工艺路线,有利于建设不同规模的生产装置和多元化产品体系,推广潜力巨大。研发团队将进一步优化成套技术,快速推进大规模工程实施。
【关键词】尿素法非光气,MDI,全流程贯通
【摘要】 3月14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2月消息,江苏常青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常青科技)的我国首套对叔丁基苯乙烯(TBS)生产装置成功投产。这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国产化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TBS是一种功能性特种高分子单体,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此前,全球仅有个别欧美国家能够生产TBS,因此产品价格昂贵,且主要销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尽管我国相关市场对TBS有需求,但国内没有掌握生产技术,也没有产业化装置,导致供应受限。常青科技经过多年研发,成功实现了TBS的国产化,从原材料、催化剂到工艺流程,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创新开发出高效催化剂,产品质量纯度可达99%以上,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下游产业链提供了稳定、高质的原料供应。
【关键词】TBS,国产化
【摘要】 2月13日,中国石化新闻讯,1月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我国首套采用聚酯中黏工艺技术建设的50万吨/年瓶级切片装置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聚酯非纤维领域取得技术装备新突破。至此,仪征化纤85万吨/年的功能性聚酯新材料一期工程3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仪征化纤50万吨/年瓶片项目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工艺,首次实现了从原料直接到瓶级聚酯切片的“跨越式”联结,生产过程更节能,预计减少碳排放20%以上,能耗物耗等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该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并且紧邻上游装置,可以更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聚酯非纤维,技术装备
【摘要】 2月13日,中国化工报讯,2024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院士团队与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的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技术的工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业内专家表示,该成果可将煤基石脑油拓展应用于生产烯烃,进而建设“油化联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还可以用于石油化工中石脑油蒸汽裂解装置技术升级,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
【摘要】 2月13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2024年12月19日至22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行业专家,对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开展了性能考核评定。考核显示,作为国内首个且唯一采用低阶劣质褐煤为原料的煤制气示范项目,大唐克旗项目的能源转化效率达到57.59%,属于同类装置最高水平,生产千标立方米天然气的煤耗、水耗、综合能耗等指标均显著优于设计值。考核认为,中国大唐以克旗煤制气项目为载体,完成了国家核准批复要求的示范任务,建成投产迄今国际同类最大产能装置(26.67亿标立方米/年),累计向首都供气超百亿标立方米,是国家能源安全重要的战略产能技术储备。该项目首次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4.0MPa碎煤加压气化装置,验证了煤制气成套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为我国低阶劣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探索出可靠路径;自主开发的甲烷合成催化剂,率先实现工业化替代应用,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采用的废水处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废水全部回用,实现“零排放”;创新应用了低温甲醇洗排放气甲烷回收和蓄热式热力焚化炉(RTO)组合式VOCs处理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降碳效果;开发了独有的碎煤加压气化副产轻质煤焦油除嗅技术,显著改善了厂内外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大唐,煤制气,示范项目
【摘要】 2月13日,中国石化报讯,2024年12月2日,由上海院、天津石化、上海工程、青岛安工院共同完成的“15万吨/年CHP法制环氧丙烷(S-APO)成套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鉴定,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环氧丙烷生产水平、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及绿色高端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上海院攻关团队于2004年开展CHP法制环氧丙烷催化剂研究,历时20年创新研制了安全高效、绿色环保、产品质量优的S-APO成套技术,应用该技术的装置物耗能耗低、投资低、占地面积少、废水排放量少,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关键词】CHP法制,环氧丙烷
【摘要】 1月2日,中国工业报讯,2024年11月,中国煤科所属煤科院顺利通过“聚酯PEN材料单体煤基2,6-萘二甲酸中试验证”基础设计审查,标志着“聚酯PEN单体年百吨级中试项目”正式步入落地实施阶段。煤科院技术团队历时6年攻关,开创国内外首创的微通道反应器连续合成煤基2,6-萘二甲酸成套新工艺及装备,并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评价,得到中国科学院徐春明院士等专家的高度认可。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布局,煤科院为下一步PEN材料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关键词】中国煤科,百吨级中试
【摘要】 1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2024年11月,由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宝丰能源内蒙古煤制烯烃示范项目配套的6套11万标准立方米/小时空分装置首套装置成功出氧,国产特大型空分装备迈上新的台阶。该项目是目前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项目将建设的6套11万等级的空分装置,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空分岛,将为项目运行提供强大的气体供应。这也是杭氧迄今承接套数和规模等级最大的特大型空分设备订单。该项目配套的11万等级空分设备采用了杭氧自主研发高压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和大口径分子筛切换三杆阀等核心关键部件,具有设计制造和建设周期短、国产化率和国产化水平高等特点。该项目带氩空分装置配套贫氪氙液提取装置,其独有的流程设计和现场组装工艺在国际上均属于领先水平。另外,杭氧还将空分装备与数字化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运营中心实时监控与过程追溯,保障装备运行稳定、节能环保,引领国内空分行业朝着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杭氧,宝丰能源,11万等级空分
【摘要】 1月2日,中化化肥讯,2024年11月,中国农学会揭晓“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成果”,中化化肥与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根-磷高效耦合的磷铵绿色增效技术”荣获“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该技术依托“生物+”战略与科企“产-研-用”合作机制,在高效推进共同承担的“十四五”绿色增值磷铵课题基础上,攻克磷肥“易固定、吸收差”难题,通过“根系信号主动诱导”策略,实现“肥料-作物-土壤”高效调控,助力提升磷肥利用率5至10个百分点。目前,该技术产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其技术转化产品“美麟美”品牌增效磷肥年产超20万吨,有效巩固中化化肥的行业领先地位,为我国磷肥技术和农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关键词】中化化肥,绿色增效,农业农村
【摘要】 1月2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2024年11月16日,由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牵头,广西石化、石化研究院、乌鲁木齐石化、辽阳石化、抚顺石化等单位联合攻关的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柴油吸附制芳烃原料及芳烃下游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简称芳烃专项)在京通过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组织的验收,综合评价优秀,中国石油芳烃领域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该专项围绕芳烃原料、芳烃生产、芳烃利用三大领域,设置了柴油分质利用、第三代精对苯二甲酸(PTA)技术、精间苯二甲酸(PIA)工艺技术开发等攻关任务,从原料低成本、产品高价值、技术特色化、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开展集中科技攻关,迄今为止,共申请专利42件,认定技术秘密4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国家及行业、企业标准4项,形成了以百万吨级柴油分质利用技术、百万吨级PX吸附提浓与结晶纯化组合技术、第三代百万吨级PTA成套技术、20万吨/年PIA工艺技术等四大系列技术为核心的重大创新成果,成果推广应用合同收入超56亿元,为中国石油绿色低碳发展,尤其在减油增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面向产业化的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全链条突破,形成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链融合”。
【关键词】中石油,芳烃
【摘要】 12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11月消息,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与中船重工龙江广瀚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合作的PT30-D国产动力涡轮项目通过国家管网集团的项目结题验收,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网有了可靠、经济的国产替代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可控。专家组认为,项目研制的燃驱压缩机组动力涡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工业性运行考核,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满足了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实际需要。PT30-D动力涡轮是国产化首台套燃驱压缩机组动力涡轮,项目通过验收,表明用户单位对于自主研制、可原位替换进口动力涡轮的国产动力涡轮充分认可,标志着该型号动力涡轮具备批量推广应用的条件,也标志进口动力涡轮有了可靠、经济、高效、经过充分验证的国产替代产品。
【关键词】首台套,燃驱压缩机组,动力涡轮
【摘要】 12月2日,科技日报讯,10月22日,从国家能源集团传出消息,来自该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开发出新型催化技术,成功将煤炭、天然气或生物质转化生成的合成气直接制成高端化学品——线性α-烯烃。该技术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为一步法制备高端线性α-烯烃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的二氧化碳生成量比现有技术降低80%,在相同反应温度下,新技术的α-烯烃产率为现有技术的100倍以上,并且在250℃~290℃的温和条件即可实现α-烯烃的制备,为线性α-烯烃的大规模工业连续生产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线性α-烯烃
【摘要】 12月2日,新京报讯,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和企业合作开发的“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中试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领衔的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技术首创了生物质糖一步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新路线,开发了千吨级生物质糖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实现了生物质催化转化高选择性制乙二醇由基础研究新发现到千吨级规模应用的跨越,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鉴定意见显示,该技术实现了以下三项创新:一是创制了钨基催化剂体系,首创了生物质糖原料一步法催化转化高选择性制乙二醇反应新过程;二是设计了全混流连续搅拌式浆态床反应系统,实现了催化反应体系的长周期连续稳定运行;三是开发了生物基乙二醇产品精馏分离与精制工艺,产品质量达到聚合级要求,可满足生物基聚酯的应用需要。
【关键词】生物质,乙二醇
【摘要】 12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获得一项重要技术支撑。9月27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工程公司)在乌鲁木齐发布了高氯煤气化新技术成果。与会专家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高氯煤气化的设备腐蚀核心问题,开辟了高氯煤作为煤化工原料的新利用路径,对于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就地转化利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航天工程高氯煤技术成果有助于推动新疆粉煤气化原料煤本地化,是新疆高氯煤安全高效转化工程应用的一个新起点。目前在新疆地区规划和建设的煤化工项目,逐渐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态势。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可为新疆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新疆高氯煤,航天方案
【摘要】 11月1日,航天科技讯,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我国首套氢膨胀5吨/天氢液化系统9月25日在北京发布。该系统由该院101所、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8月18日成功产出液氢,这是我国在液氢大规模制备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该系统攻克了氢克劳德循环氢液化工艺流程设计、大型高效连续性正仲氢转化换热技术、高速气浮轴承氢气透平膨胀机、大型深低温卧式冷箱分区集成工艺以及变工况自适应一键启停控制逻辑等5大关键核心技术。液氢能实现氢能高效储存运输,氢克劳德制冷循环氢液化流程是未来大规模氢液化系统的主要工艺路线,该系统的成功运行提升了我国液氢工业生产领域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是氢能应用领域以创新驱动发展又一重要成果。
【关键词】液氢,重大突破
【摘要】 11月1日,中化新网讯,由黑龙江省地矿局承担的“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和先导注入试验研究”项目顺利通过国内专家评审。项目完成了国内首次“二氧化碳—水”双管混合注入试验,为推进碳中和提供了新的技术储备选项。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条的最后一环,项目研究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就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二氧化碳(CO2)压缩注入到地下深度800米以下具备圈闭构造的深部咸水层当中,经过水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碳酸盐物质,达到有效封存的目的。深部咸水层具有分布范围较广、储气构造适宜性强等特点,是国内外公认实施CO2地质封存的主力储存空间。黑龙江省内深部咸水层广泛分布在松嫩盆地等构造单元,是适合大规模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重点地区。此次咸水层CO2地质封存的成功试验,为黑龙江省未来建设和完善碳中和CCUS产业链条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储备。
【关键词】国内首次,CO2—水,混合注入
【摘要】 11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由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粉煤加氢转化油气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简称“粉煤加氢转化技术”)成功完成煤加氢转化一体化转化炉升级的试车任务,这标志着世界首创粉煤加氢转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添了新路径。粉煤加氢转化技术是由新奥自主研发的新型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技术,属第三代先进煤气化技术,可实现一步法制甲烷。其核心是煤粉与氢气在中温(800~1000℃)和高压(5~10MPa)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轻质芳烃和高热值清洁半焦。该技术融合了煤制气和煤制油的优势,既能实现煤高效清洁转化制天然气,又能副产高附加值轻质芳烃油品,通过阶梯利用、全价开发,真正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世界首创,粉煤加氢转化
【摘要】 11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8月,由陕西煤业化工技术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煤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世界首套非光气法TDI绿色合成工艺技术中试装置,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通过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72小时考核标定。考核结果表明,中试装置运行平稳,各项指标达到预期目标,与传统的光气法路线相比反应工艺条件更加温和,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并减少了“三废”排放量。目前,国内外TDI生产均为光气法工艺,即以一氧化碳和氯气为原料生产光气,再与甲苯二胺反应生产TDI。尽管生产技术成熟,但光气和氯气都属于剧毒气体,尤其光气危险性更大,存在环境污染、设备腐蚀、残余氯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非光气法TDI绿色合成工艺可替代传统的光气法路线,既实现低碳绿色又降低了安全风险,符合国家“双碳”目标及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产业政策。考核专家组建议加大该技术工业化推广应用力度。
【关键词】世界首套,非光气法,T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