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中国海油自主研发“海脉”海底地震勘探节点智能生产线完成升级联...(2025-03-14)
【摘要】 3月14日,中国海油讯,2月10日,在中国海油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海油服产业园区,“海脉”海底地震勘探节点智能生产线完成全部升级联调工作,具备投产条件。近年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不断向深水、深层推进,传统拖缆地震勘探技术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海底节点地震勘探技术凭借其高精度优势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然而,该技术涉及多项核心壁垒,长期受制于人,国内产业化步伐滞后。中国海油加速推进“海脉”海底节点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成国内首条智能生产线。同时,以“海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和产业链逐步完善,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提供了全新支撑。
【关键词】中国海油,地震勘探节点,智能生产线
【石油天然气】我国首条油井“手术刀”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投用(2025-03-14)
【摘要】 3月14日,中国海油讯,2月,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条磨铣工具智能自动化钎焊生产线正式投用。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磨铣工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速旋转的磨铣工具犹如手术刀,凭借其削铁如泥的特性,对井下硬材料进行有效磨削或铣削,精准实施井筒处理作业。2024年,我国海上油田应用550套磨铣工具,为322口生产井实施井筒处理作业,均成功恢复生产。中国海油该生产线利用清洁电能进行恒定加热,智能控制机械臂动作,可自动完成钎料置放、甄选抓取、齿槽啮合、物件运移、加温钎焊、成品下线等全部流水生产线工序作业。与人工钎焊工艺相比,智能自动化钎焊让焊接质量平均提升2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2%。
【关键词】我国首条,油井“手术刀”,智能生产线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特分固井技术新突破(2025-03-14)
【摘要】 3月14日,中国石化讯,2月,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特分固井团队首次在某海域顺利完成一次高难度尾管悬空固井作业任务,标志着其尾管固井技术获得新突破,为海域油气增储上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此次固井作业难度远超常规水平。本次作业所在井斜度大,尾管下端悬空段长度超过1400米,尾管悬挂器坐挂难度显著增大,并且水泥浆界面容易下沉,无法精准封固目的层段,气窜风险高。此外,本井在前期钻井过程中还遭遇了井漏等复杂情况,给该井的安全高效施工带来巨大的挑战。此次尾管悬空固井作业的成功,将为后续同类型作业提供宝贵参考。
【关键词】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特分固井技术
【石油天然气】原油制化学品技术应用日渐兴起(2025-03-14)
【摘要】 3月14日,中国化工报讯,2月17日,沙特阿美韩国控股公司S-Oil宣布,其位于韩国蔚山的Shaheen原油制化学品(COTC)项目已完成55%,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采用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将原油转化为液化石油气(LPG)和石脑油等石化原料,并通过裂解炉回收废热用于炼油厂发电。这是S-Oil公司首次商业化应用热原油制化学品技术。COTC技术的核心在于跳过传统炼油过程中的常减压蒸馏环节,直接将原油转化为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化学品。目前,COTC工厂主要采用原油蒸汽裂解、一体化水处理、脱沥青和蒸汽裂化等,同时采用加氢裂化技术加工中间馏分和残渣。该领域的技术人员表示,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利润率,还大幅提升了生产集成度和产量。
【关键词】原油制化学品,日渐兴起
【石油天然气】国内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签约(2025-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石油新闻网讯,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段东平科研团队主导的首个光解水制氢生产线“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攀枝花。这项颠覆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在绿氢制备领域实现了一次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重要跨越,将为清洁能源发展开辟全新路径。该项目的三大创新点将产生重大影响。首先,该项目成本优势显著,首期年产200吨氢气的生产线,预计氢气综合成本将降至18-20元/公斤,较传统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约40%;同时,该项目的能源利用创新,首创“光-氢-热”联产模式,同步产出1600吨工业级氧气及余热能源,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此外,该项目还能实现环境零负担,全过程无碳排放,生产1公斤氢气仅消耗9升去离子水,较传统工艺节水65%。
【关键词】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
【石油天然气】兰石装备公司承制的第二台3000HP超深井沙漠快移钻机进入全面联调...(2025-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石油新闻网讯,近日,兰石装备公司承制的国际重点项目——第二台3000HP超深井沙漠快移钻机迎来重大进展,正式进入全面联调阶段,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交付前的冲刺阶段。面对客户提出的定制化需求,项目团队快速响应,在工艺优化、系统调试等环节精准施策。在项目执行期间,通过整合技术、总装及外协单位资源,形成高效协同机制。针对沙漠特殊工况要求,技术团队攻克了油气管线及液压管汇等复杂管网的精准对接与智能化监测难题,在有限工期内完成各个系统的可靠性验证,并通过了多项性能测试。该型钻机为中东客户量身定制,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极端环境钻机研发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更构建起高端装备“中国智造”的国际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建立海外市场快速响应机制,持续深化智能化钻井装备研发,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全球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关键词】兰石装备,钻机,项目
【石油天然气】我国海上首个规模化特超稠油热采油田Ⅱ期项目投产(2025-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石油新闻网讯,2025年2月21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司”或“中国海油”)宣布旅大5-2北油田Ⅱ期开发项目已投产。该项目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平均水深约30米,主要生产设施为新建1座生产辅助附属平台和1座生产井口平台。计划投产开发井29口,其中包括生产井28口,水源井1口。预计2026年将实现日产约6700桶油当量的高峰产量,油品性质为重质原油。旅大5-2北油田是中国首个特超稠油热采开发油田,其I期项目已于2022年投产。中国海油在该项目实现了海上稠油热采的重大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海上特超稠油开发效率。Ⅱ期项目将进一步挖掘油田储量潜力,通过优化射流泵注采技术并扩大应用,实现稠油储量的高效经济开发,为提高公司能源供应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渤海,中部,海域
【石油天然气】Yinson命名全球首艘具有碳捕集功能FPSO(2025-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石油新闻网讯,2月20日,马来西亚知名FPSO运营商Yinson公司旗下Yinson Production为一艘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举行了命名和启航仪式,该船将在安哥拉海岸附近作业,据称这是全球首艘装有海上碳捕获和封存装置的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在Yinson Production于2023年2月从BP和Eni的50/50合资企业Azule Energy获得价值53亿美元的FPSO Agogo合同后,这家马来西亚巨头在2024年5月获得了多达13亿美元的有限追索权定期贷款,用于为该FPSO在安哥拉海上作业15年的交付前和交付后融资。合同还包括附加最长可达5年的可选期。
【关键词】马来西亚,FPSO,运营商
【石油天然气】我国首次实现液氧煤油发动机“一日三试”(2025-01-21)
【摘要】 1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抱龙峪试验区首次实现液氧煤油发动机工艺验收试车“一日三试”,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主动力发动机适应批产交付的试验验证能力再获提升,有力支撑更高频次的发射任务。当日9时43分、10时47分、12时6分,两台12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和一台18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分别进行了点火试车,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专家表示,实现两型液氧煤油发动机“一日三试”尚属国内首次。
【关键词】液氧,煤油,工艺
【石油天然气】全球现阶段载重能力最大自航甲板船出海试航(2025-01-21)
【摘要】 1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2月16日至17日,在海事部门全程协调维护下,现阶段全球载重能力最大的自航甲板船“泛洲8”轮顺利离港,前往上海以东水域试航。17日晚间,“泛洲8”轮通过长江到达试航海域,正在进行各种专业测试。“泛洲8”轮总长256米,型宽51米,型深13米,最大载重量58405.4吨,续航可达16000海里,最大航速超过15节(约27.78公里/小时)。该船适航能力强,满足极地规则要求,可航行于小块漂流浮冰海域,并申请船级社G-ECO和G-EP绿色生态、绿色环保船舶船级符号,采用了一系列安全、节能、环保技术,是现阶段全球载重能力最大、综合功能最强的自航甲板船。
【关键词】长江,试航,海事
【石油天然气】全固态锂硫电池研究获进展(2025-01-21)
【摘要】 1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设计合成了系列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玻璃相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基于该材料所研制的全固态锂硫电池,实现了快速固固反应速率和高循环稳定性。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玻璃相硫化物LBPSI电解质材料,该类电解质用于锂硫电池中,不仅作为硫正极内部的超离子导体,而且本身含有氧化还原反应速度超快的碘,对硫的固固转化反应起到氧化还原介导的作用,显著增加了活性位点的密度,实现快速固固硫反应动力学。
【关键词】能量密度,长寿命,电池
【石油天然气】中国海油“璇玑”技术团队荣获“央企楷模”荣誉称号(2025-01-21)
【摘要】 1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璇玑”是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技术,该技术代表一个国家石油勘探开发的最高水平,被称为石油工业钻井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中国海油旗下中海油服“璇玑”技术团队通过7年艰苦研发和10年产业化探索,突破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套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璇玑”,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并实现了“璇玑”系统迭代升级和谱系化拓展。在国际化发展战略引领下,“璇玑”已在海外成为合作共赢、互利互信的中国“名片”。目前,“璇玑”在海内外已累计作业超2000井次,钻井总进尺超过200万米,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关键词】中海油服,璇玑,团队
【石油天然气】能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降解PBAT塑料的海洋微生物酶首次被发现(2024-12-31)
【摘要】 12月3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超岷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从海洋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B1中发现的两种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高效降解酶,为处理PBAT以及复杂塑料废物混合物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方案。为解决这一挑战,孙超岷团队着眼于海洋微生物,自2016年开始即从青岛近海采集塑料垃圾,进行塑料降解菌的筛选工作。经过大量筛选,获得了一株海洋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B1,该菌株不仅能降解传统聚烯烃塑料如聚乙烯(PE),还展现出高效降解PBAT塑料的潜力。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分离并表征了该菌株中两种具有PBAT降解能力的角质酶AaCut4和AaCut10,为开发工业应用的高效降解剂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传统,聚烯烃塑料,PBAT塑料
【石油天然气】“海上移动炼油厂”长江拖航纪录再刷新(2024-12-31)
【摘要】 12月3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2月16日上午,世界最大吨位的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M026 FPSO)从江苏启东码头交付离港,整个拖带编队长度刷新了长江拖航尺度新纪录。南通海事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拖带编队由M026 FPSO和海巡艇、拖轮、警戒艇组成,其中M026 FPSO主体长335.31米,型宽60米,型深33.515米,拖带作业采用“吊拖+绑拖”的方式,编队总长度784.2米,刷新了长江拖航尺度新纪录。这艘全球最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由启东中远海工建造,它将用于巴西大型超深水石油开发项目:设计日生产18万桶石油可处理1200万标准立方米天然气最大储存能力为140万桶原油,是目前世界最大吨位、最大储油量的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也被称为“海上移动炼油厂”。
【关键词】海上,移动,炼油厂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首次开展FCC烟气碳捕集工业试验(2024-12-31)
【摘要】 12月3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中油工程成员企业昆仑工程公司设计并供货的大庆石化千吨碳捕集装置顺利通过初期验收,前期试验结果表明,装置解吸能耗不大于2.4GJ/吨CO?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装置是中国石油首个应用于催化裂化(FCC)烟气处理领域的碳捕集装置,由烟气预处理系统、吸收系统、胺液净化系统、超重力解吸系统、吸收式热泵余热利用系统等单元组成。据了解,这也是国内首次开展FCC烟气碳捕集工业试验。本装置的成功运行展示了昆仑工程公司低浓度碳捕集装置设计的卓越实力,以及采用新型吸收剂的工程实施能力,为公司开展规模化碳捕集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石油CCUS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油工程,碳捕集,昆仑
【石油天然气】我国科研团队合成新型沸石分子筛(2024-12-31)
【摘要】 12月3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在化学世界里,有一种叫做“沸石分子筛”的材料,利用其微小的孔洞,能够精确地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分子,在化工、能源和环保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沸石分子筛的微孔尺寸均小于2纳米,无法处理大尺寸大分子。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功合成了一种全新的沸石分子筛—ZMQ-1(青能所分子筛材料1号),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一成果于2024年12月1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关键词】青岛,生物能源,过程
【石油天然气】国内首台EVA超高压装置反应器及中冷器研制成功(2024-11-29)
【摘要】 11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国内首台EVA超高压装置反应器及中冷器在位于济源高新区的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特钢”)研制成功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在EVA装置工艺及制造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零的突破”,具备自主生产能力。介绍,中原特钢研制生产的EVA超高压装置反应器及中冷器,直管全长17米,管壁最薄处仅有17.5毫米,可在3000KG压力和300℃高温的复杂介质中安全稳定运行,将应用于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高端新材料3#70万吨LDPE-EVA装置(管式)反应器中冷器”项目。未来,设备开车投产后,预计每条生产线年产EVA35万吨,可有效弥补国内EVA生产的缺口,进一步提升我国EVA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关键词】河南,中原,特钢装备
【石油天然气】国能集团顺利完成国内首次煤基聚烯烃弹性体(POE)的连续制备(2024-11-29)
【摘要】 11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顺利完成国内首次煤基聚烯烃弹性体(以下简称POE)的连续制备。制备流程采用低碳院自主开发设计的10吨/年高温溶液连续聚合装置,原料是以煤基费托合成路线分离得到的1-庚烯和1-辛烯单体。整个制备过程中聚合反应平稳可控,费托合成1-庚烯和1-辛烯单体的聚合活性略高于商业化石油基辛烯单体的聚合活性,产物组成分布均匀,微观结构与石油基POE类似。制备的膜样品透明度和雾度与石油基1-辛烯为原料合成的产品相当,达到国外光伏料的水平。
【关键词】项目,宁夏煤业,POE
【石油天然气】华东理工大学近红外有机室温磷光研究获进展(2024-11-29)
【摘要】 11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发光体,构建了基于小分子量磷光染料的掺杂纯有机近红外室温磷光(NIR RTP)体系,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该团队利用硫代羰基化合物内禀的低能量激发态以及辅助的吸电子基团协同的策略,开发了一种具有近红外室温磷光发射的单环小分子体系。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预测了设计染料分子的性质,成功合成了两个此类分子(PTmEst和PTmCN),并研究了其基本光物理性质,同时使用聚合物作为基质以赋予其RTP性能。
【关键词】室温磷光,RTP,荧光
【石油天然气】中海油服自研海洋钻修机智能钢丝绳在线检测系统完成首秀(2024-11-29)
【摘要】 11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1月15日,中海油服自研钻修机智能钢丝绳在线检测系统经过超1000小时的现场试验,成功完成首秀,累计检测钢丝绳长度超3000千米,实现海洋石油平台钻修机钢丝绳在线探伤,为保障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钢丝绳是钻修机提升系统的“生命线”,当前钢丝绳检查的方法主要为人工外观检查,检查方式不系统、不完善、准确率不高。中海油服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研发团队以保障作业安全为导向,融合电磁检测技术、嵌入式开发、物联网技术,历时2年成功研制了钻修机智能钢丝绳检测系统,与湛江基地联合完成系统首次应用,成功实现海洋石油平台钻修机绞车钢丝绳全天候实时在线检测,成果论文获得中国海油2024年度钻采专业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
【关键词】智能检测,新突破,在线探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