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材 料】超材料突破热辐射定律(2025-07-08)
【摘要】 7月7日,科技日报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特殊的多层超材料,在强磁场作用下,其红外光发射强度显著超过吸收强度,打破了沿用160余年的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关于吸收率与发射率相等的“互易性”限制。该材料由5层电子掺杂铟镓砷(InGaAs)构成,每层厚度约440纳米,掺杂浓度逐层增加,并置于硅基板上。在267℃高温和5特斯拉超强磁场条件下,这种超材料实现了发射率比吸收率高43%的强非互易热发射,且在13~23微米宽光谱范围内性能稳定。这一突破为收集太阳能、开发热隐身技术等应用开辟了新路径,相关论文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关键词】超材料,红外发射,非互易性
【新 材 料】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研发成功(2025-07-07)
【摘要】 7月4日,科技日报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该电子源利用7飞秒超短激光脉冲照射碳纳米管尖端,驱动电子发射。其发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能散低至0.3电子伏特),时间极短,突破了传统金属尖端电子源难以同时兼顾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瓶颈。研究发现,碳纳米管特有的“延迟发射”机制是关键,它减少了能量分散。这项成果为构建飞秒级时间分辨、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有望助力科学家观察超薄材料中粒子的瞬时变化,加速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研发。
【关键词】碳纳米管,超快电子源,飞秒成像
【新 材 料】我国科学家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飞秒级超快电子源,看清粒子瞬时变...(2025-07-04)
【摘要】 7月4日,新浪财经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成功研发出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该电子源利用碳纳米管的“延迟发射”机制,发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0.3eV能量展宽)且时间极短(13飞秒),突破了传统激光驱动电子源能量与脉冲宽度间的折中限制。这项成果为构建飞秒级时间分辨、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基础,已于7月2日发表在《自然·材料》上,有望助力科学家观察超薄材料中粒子的瞬时变化,加速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研发。
【关键词】飞秒级,超快电子源,粒子变化
【新 材 料】科研人员突破新型半导体光伏技术产业化瓶颈(2025-07-01)
【摘要】 6月30日,科技日报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秦川江、王利祥研究团队在新型有机自组装分子设计及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团队开发出一种高效、稳定且分散性优异的双自由基自组装分子材料,显著提升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大面积加工均匀性。该材料通过给受体共轭设计策略,增强了载流子传输能力,并实现高均匀性成膜。基于此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小面积器件光电转换效率达26.3%,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4.2%,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该研究为钙钛矿光伏组件的产业化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关键词】钙钛矿光伏,自组装分子,高效率
【新 材 料】中国成功研制国际首支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2025-06-09)
【摘要】 6月8日,中国新闻网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支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这是中国在大功率速调管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该速调管作为直线加速器射频功率源系统的核心设备,此前一直依赖进口。通过谐振腔加载超构材料技术,项目组在4年多时间里完成了研发和制造,并成功通过高功率测试。该速调管计划于2026年9月正式上线应用,其成功研制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射频器件研发领域的核心实力,也为大科学装置、医疗及其他工业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P波段速调管,超构材料,自主创新
【新 材 料】我国科学家利用AI加速新材料发现(2025-06-03)
【摘要】 5月26日,腾讯网讯,天津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团队近日在《先进能源材料》上发表了其在新材料研发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该团队结合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和遗传算法,辅以超快实验技术,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催化剂筛选框架。这一创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材料研发中“组合爆炸”的问题,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并大幅减少了实验样本量。通过AI辅助,研究团队在短短4次迭代内便锁定了最优催化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加速新材料发现方面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材料,催化剂筛选
【新 材 料】潘锋团队揭示高性能富锂锰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晶格应变调控机制(2025-06-03)
【摘要】 6月2日,北京大学新闻网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发表研究,揭示了通过晶格应变调控研发成功的高性能富锂锰基锂电池正极材料。针对富锂锰基材料(LMR)的结构复杂性和电化学性能衰减问题,潘锋团队从结构化学角度出发,设计出一种具有有序–无序共格结构的新型正极材料。这种材料有效缓解了循环过程中的晶格应变与结构退化,实现了近乎零电压衰减的优异性能。此外,团队还通过“有序–无序”结构调控策略,提升了无钴低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并实现了稳定的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这一研究为推动富锂正极材料的实用化提供了关键科学挑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富锂锰基材料,晶格应变,电池正极
【新 材 料】华东师大团队创新技术,实现聚砜塑料低能耗回收(2025-06-03)
【摘要】 5月31日,化工新材料讯,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与赵银松研究员团队在《自然·可持续性》发表突破性成果,提出可见光/丰产铜催化芳基脱砜氯代策略,在常温常压、空气兼容条件下实现聚砜塑料(PSFs)的高效化学回收。这一技术为聚砜塑料的高效化学回收开辟了新路径,推动塑料循环经济迈向新高度。聚砜塑料广泛应用于医疗透析膜、航空航天部件等高端领域,但传统回收方法低效且能耗高。新策略使用氯化铜为光催化剂,通过可见光诱导铜盐配体发生金属电荷转移,产生高活性氯自由基,精准断裂PSFs主链中的芳基C(sp2)–SO?键,实现高效回收。
【关键词】华东师大,聚砜塑料,低能耗回收
【新 材 料】山东恩光新材料取得彩涂板材生产用冷却设备专利,使较高温度的彩...(2025-05-23)
【摘要】 5月23日,金融界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山东恩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彩涂板材生产用冷却设备”的专利。专利摘要显示,一种彩涂板材生产用冷却设备,两个所述框架之间转动设置多个输送轴,所述框架的内侧设有夹持板,所述框架的两端固定设置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部设有弹簧,所述夹持板的两端设有贯穿框架且连接弹簧一端的支杆,启动预冷风机,能使预冷所需要的冷风在预冷板的下端吹出,能给彩涂板提供一个预冷作用,进一步的启动冷却风机,能使冷却所需要的冷风在冷却板的下端吹出,能给彩涂板提供一个冷却作用,使较高温度的彩涂板材不会突然冷却,不会使彩涂板材变形,能保证影响产品的质量。山东恩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滨州市,是一家以从事金属制品业为主的企业。
【关键词】恩光新材料,彩涂板材,冷却设备
【新 材 料】我科研团队在光催化领域获突破(2025-05-14)
【摘要】 5月13日,科技日报讯,5月12日,记者从深圳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苏耀荣教授研究团队建立了活性位点电子结构—界面催化反应动力学—光催化产H?O?效率之间的有效调控机制,为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能源转换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和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应用化学国际版》上。太阳能驱动的半导体O?还原制H?O?技术,因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可控且能耗低,被视为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制取H?O?途径之一。然而,大部分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存在氧分子吸附能力弱、两电子氧还原产H?O?选择性差的问题,导致光催化制H?O?效率低。因此,开发高效的光催化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研究团队采用定向吸附—原位光电子还原策略构建了核壳型NiS@Au异质相助催化剂,利用NiS与Au之间的功函数差异诱导界面自由电子从Au反向转移至NiS,从而降低Au原子的dz2轨道占据态。通过实验表征结合理论计算表明NiS耦合Au纳米颗粒可诱导界面自由电子从Au壳反向转移至NiS核,使得表面Au原子的dz2轨道占据态降低,从而增强O?分子吸附和稳定*OOH中间体,最终赋予NiS@Au异质相助剂高选择性两电子氧还原产H?O?反应。所得核壳NiS@Au异质相助剂负载在典型g-C?N?半导体材料表面实现了高效、高选择性的光催化氧还原产H?O?效率。
【关键词】光催化,纳米材料,能源转换
【新 材 料】玻璃纤维织物成为电磁屏蔽新材料的研究取得突破(2025-05-12)
【摘要】 5月9日,科技日报讯,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玻璃纤维织物的高性能电磁干扰屏蔽新材料。这种材料通过化学镀铜法在玻璃纤维织物上沉积铜纳米颗粒,展现出优异的电磁屏蔽效果。相较于传统的金属屏蔽材料,玻璃纤维织物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耐热性、耐火性和低密度等优点,同时具备柔韧性和轻质性。这一研究为电磁屏蔽领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替代方案,有望在电子产品、通信系统、智能纺织品和防护服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玻璃纤维织物,电磁屏蔽,新材料
【新 材 料】青岛能源所开发以木糖渣废弃物为原料生产DHA油脂的整合“糖化-发...(2025-05-09)
【摘要】 5月9日,青岛能源所讯,青岛能源所先进生物炼制与合成研究组开发了一种新的整合“糖化-发酵”技术,以木糖渣(玉米芯生产木糖后的废料)为原料,生产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油脂。该技术利用前期开发的全细胞糖化技术,将木糖渣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并与裂殖壶菌的高效产油发酵技术相结合。这一创新方法不仅降低了发酵成本,还实现了非粮生物质基DHA油脂的生产。实验显示,每吨木糖渣可转化126千克DHA油脂,且成本比传统葡萄糖碳源降低25%。该技术为水产和畜禽饲料领域的鱼粉替代提供了潜力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更大规模的鱼粉替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木糖渣,废弃物,DHA油脂
【新 材 料】“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凝胶”获批上市(2025-04-16)
【摘要】 4月14日,科技日报讯,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凝胶”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此类产品,填补了我国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生物新材料应用领域的空白。该产品是锦波生物第三个利用生物新材料——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制备的第三类植入医疗器械,标志着该生物新材料在应用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该凝胶由A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和生理盐水组成,适用于矫正中面部容量缺失和轮廓缺陷,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其主要成分单一,不含交联剂或其他化学成分,能够直击衰老根源,补充胶原组织,促进细胞外基质新生,达到面部增容和即刻物理填充效果,实现长期稳定的物理支撑及组织容量修复。
【关键词】锦波生物,胶原蛋白,获批上市
【新 材 料】我国水制氢研究取得新突破(2025-04-11)
【摘要】 4月11日,化工新材料讯,4月8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稀土元素钪对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材料进行改造,成功制备出新型光解水催化材料——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在模拟太阳光下,其产氢效率比已报道的二氧化钛高出15倍,创造了该材料体系的新纪录。如果用这种材料制作1平方米的光催化板,在阳光照射下每天能分解水产生约10升的氢气。相关研究成果4月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关键词】水制氢,新突破,稀土元素
【新 材 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专用料开发成功(2025-04-09)
【摘要】 4月9日,化工新材料讯,日前,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载体(POP)型催化剂中试制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专用料U50F完成全流程纤维加工试验,标志着中国石油在UHMWPE催化剂及UHMWPE纤维专用料研发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再获突破。此前,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科研团队采用自主开发的POP型UHMWPE催化剂,在6.4立方淤浆聚乙烯装置上顺利完成中试聚合评价试验。试验过程平稳可控,过筛率超过99%,成功制备出粘均分子量500万级的UHMWPE纤维专用料U50F。2025年3月25~31日,该科研团队完成U50F纤维中试专用料的纺丝溶液配制、复丝冻胶纺丝、溶剂萃取、超倍拉伸、成品收卷的全流程纤维加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U50F专用料具有良好的可纺性、拉伸性能及均匀性,纤维纤度为80.2dtex,断裂伸长率2.6%,纤维强度达到38.2cN/dtex,满足高端应用需求。
【关键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专用料
【新 材 料】高熵策略提升铋层状高温压电陶瓷性能(2025-04-01)
【摘要】 3月31日,科技日报讯,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祁核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了关于新型高熵高温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在铌酸铋钙基体中引入Na?、Ti??、Ta??等异质原子,利用高熵策略设计出铋层高温压电陶瓷,成功实现了压电性能、绝缘性能和温度稳定性等电学性能的协同提升。研究表明,高熵处理并未显著改变铌酸铋钙的长程平均正交结构,为保持高居里温度提供了结构基础。同时,高熵效应致使部分铋氧层被挤出,形成了无定形层,这些二维缺陷周围的钙钛矿层中引发了额外的独特平面外极化,进一步增强了极化柔韧性,实现了高压电性能的突破。该材料在保持900℃以上的居里温度的同时,压电系数d33提升至30pC/N以上,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以及在750℃时具有创纪录的高性能指标(d33*TC)和1.0×10?Ω·cm的高直流电阻率,其综合电学性优于传统的铋层状结构高温压电陶瓷材料。
【关键词】高熵策略,铋层状陶瓷,高温压电材料
【新 材 料】稀土新材料调温纤维开启千亿级市场(2025-03-17)
【摘要】 3月16日,新浪财经讯,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与天津纺科联合研发的“稀土红外反射中空隔热聚酰胺纤维”近日引起广泛关注。这种新型纤维通过独特的“反射隔热+透射散热”机制,实现了持续主动降温效应,标志着稀土功能材料在民用纺织领域的颠覆性突破。该技术已获得中纺院2024年度“十佳科技成果”,在400~2500nm波段反射90%以上太阳辐射热,同时在8~13μm大气窗口实现93%的红外透过率,使体感温度降低3~5摄氏度,凉感持久性超越国标2倍。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全球调温纤维市场规模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在稀土功能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
【关键词】稀土新材料,调温纤维,千亿级市场
【新 材 料】浙江大学发表关于水凝胶的最新研究成果(2025-03-10)
【摘要】 3月8日,化工新材料讯,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水凝胶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种名为“水力锁定”的新策略,通过将水分子牢固地固定在水凝胶的聚合物网络中,实现了水凝胶在极端温度范围内的柔软性和可拉伸性。这一策略利用硫酸在水分子和聚合物之间建立强连接,并通过引入牺牲网络来保护主聚合物网络免受破坏。该研究显示,藻酸酯-聚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在-115°C到143°C的温度范围内仍能保持其性能。这一发现为水凝胶在组织工程、柔性电子设备和软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浙江大学,水凝胶,研究成果
【新 材 料】最新Science:可见光引发商用PMMA的解聚(2025-03-04)
【摘要】 3月1日,化工新材料讯,将具有碳碳骨架的乙烯基聚合物还原为其单体是缓解日益增长的塑料废物流的理想途径。然而,解聚这种稳定的材料仍然是一个挑战,最先进的方法依赖于“设计”聚合物,这些聚合物既不是商业生产的,也不适合实际应用。在这项工作中,瑞士苏黎世Athina Anastasaki教授报告了一种主链引发、可见光触发的解聚,可直接应用于含有未公开杂质(例如共聚单体、添加剂或染料)的商业聚合物。通过直接从溶剂中原位生成氯自由基,无论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途径(例如自由基或离子聚合)、端基和分子量(高达160万道尔顿)如何,都可以实现近定量(>98%)的解聚。进行多克级解聚并赋予时间控制的可能性使该方法成为一种通用的回收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Visible light–triggered depolymerization of commercial polymethacrylates”发表在最新一期《Science》上。
【关键词】可见光,PMMA,解聚
【新 材 料】中国科研团队研发低成本生物质钠电新材料(2025-03-03)
【摘要】 2月26日,中国新闻网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近日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制备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技术。这项技术以竹子为原料,通过粉碎、预碳化、高温碳化等工序制成硬碳粉末。该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具有稳定性和高效的能量存储性能。相较于传统的锂电池,这种新型钠电池在极端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容量,且安全性更优。目前,研究团队已完成从实验室到百公斤级产线的研究,预计未来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关键词】低成本,生物质,钠电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