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东京大学研发掺镓氧化铟晶体管,突破硅材料瓶颈提升AI效能(2025-07-01)
【摘要】 7月1日,集微网讯,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新型晶体管。这种晶体管摒弃了传统的硅材料,转而采用掺镓氧化铟(InGaOx)晶体材料,有望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中提升计算效能,并在后硅时代延续摩尔定律的生命力。晶体管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组件,负责控制和放大电子信号。然而,随着电子设备不断微型化和高速化,传统硅基晶体管正面临发展瓶颈,接近物理极限。面对这一挑战,东京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研究团队选择掺镓氧化铟作为替代材料,这种材料能形成高度有序的晶体结构,有效促进电子的高效移动。新型晶体管采用环绕式栅极(gate-all-around; GAA)设计,栅极完全包覆电流通道周围,显著提高了电子的移动率和长期稳定性。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陈安兰表示,研究团队通过在氧化铟中掺入镓,成功改善了材料的电性反应。研究结果显示,掺镓的氧化铟能有效抑制氧缺陷,提高晶体管的稳定性。团队使用原子层沉积技术,逐层涂覆InGaOx薄膜,并通过加热将其转化为所需的晶体结构,最终制造出一种高性能的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关键词】东京大学,微电子技术,硅材料
【电子信息】LG Innotek开发全球首个移动半导体基板用“铜柱”技术,尺寸缩小...(2025-06-26)
【摘要】 6月26日,集微网讯,6月25日,LG Innotek宣布已成功开发全球首个面向移动半导体基板的铜柱(Cu-post)技术,并实现量产应用。随着智能手机轻薄化竞争加剧,市场对既提升移动半导体基板性能又压缩尺寸的技术需求激增。LG Innotek预判这一趋势,自2021年就前瞻性开发了这款次世代移动半导体基板技术。与传统通过焊球直接连接半导体基板与主板的方式不同,该技术采用铜柱结构缩小焊球间距与体积。此举不仅能实现半导体基板小型化,还可在同等面积上排布更多电路,电路密度提升有效助力智能机实现“瘦身”与高性能并行。应用此项技术后,半导体基板在性能不变前提下尺寸最多可缩减20%。该技术不仅适配轻薄化设计,更优化了人工智能(AI)计算等需高效处理复杂海量电信号的高端功能。其散热性能同样提升,铜柱采用的铜材料导热系数达铅的7倍以上,可更快导出半导体封装内部热量。铜柱技术有望巩固LG Innotek在射频系统级封装(RF-SiP)基板领域的全球霸主地位。
【关键词】移动半导体,基板性能,压缩尺寸
【电子信息】中国科大提出厚电极锂离子电池的多梯度微结构设计理论方案(2025-06-18)
【摘要】 6月18日,爱集微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针对厚电极锂离子电池的多梯度微结构设计理论方案。该方案通过优化电极材料的空间分布和孔隙结构,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理论突破为锂离子电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方向,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梯度微结构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厚电极的离子传输和电子传导问题,但实际产业化仍需克服材料工艺和规模化生产的挑战。中国科大的研究再次展现了国内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厚电极,多梯度设计
【电子信息】北理工课题组在高电压锂金属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2025-06-13)
【摘要】 6月13日,爱集微讯,北京理工大学课题组在高电压锂金属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开发的新型添加剂显著提升了电池在4.8V高电压下的循环稳定性,能量密度提高20%以上,同时抑制了枝晶生长问题。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预计将推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商业化进程。这一研究为高电压锂金属电池的实用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枝晶和电解液分解难题。若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将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续航能力与安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仍是推动电池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
【关键词】锂金属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高电压
【电子信息】国际先进水平!我国110GHz带宽高性能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芯片实现量...(2025-06-10)
【摘要】 6月10日,C114网讯,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CHIPX)宣布,其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成功下线首片6英寸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晶圆,并实现110GHz带宽高性能调制器芯片的规模化量产。该芯片关键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包括调制带宽突破110GHz、插入损耗<3.5dB、波导损耗<0.2dB/cm。中试线于2024年9月启用,年产12000片晶圆,解决了我国光量子技术“实验室成果难以量产”的“卡脖子”问题。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光子芯片领域从研发到量产的跨越,尤其在量子计算和5G通信等战略领域意义重大。薄膜铌酸锂材料的量产工艺攻克了纳米级加工和均匀性控制等难题,展现了自主创新能力。未来,若能将PDK工艺设计包和开放生态持续优化,有望加速全球光子芯片产业链的本土化进程,但国际竞争中的技术迭代与市场应用落地仍需持续关注。
【关键词】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量子计算
【电子信息】新型传感器系统问世:可在能见度极差环境探测200米外障碍物(2025-05-29)
【摘要】 5月29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媒体报道,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近日宣布与印度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出一款革命性的环境监测传感器系统,该系统能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实现20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探测,为交通运输和矿业生产安全带来重大突破。这款创新性的传感器系统由安装在火车前端的多模态传感设备和智能分析软件组成,集成了先进雷达、热成像摄像头、卫星定位和人工智能技术。即使在浓雾、暴雨或暴风雪等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极端天气条件下,系统也能准确识别200米外的行人、动物等障碍物,并实时向驾驶员发出警报。该技术已在印度铁路系统完成实地测试,结果显示其不仅能大幅提升行车安全性,还能允许列车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保持较高运行速度,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系统同样适用于矿业生产场景,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对采矿场、运输线路造成的安全威胁,避免因天气导致的停工损失。
【关键词】新型传感器,能见度,环境探测
【电子信息】四川首款情感机器人年底面世:搭载自主研发情感认知系统(2025-05-27)
【摘要】 5月27日,C114讯,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研发的情感机器人“爱湫EMO1”将于2025年底面世。该机器人搭载自主情感认知系统,支持微表情识别、语境分析和触觉反馈,实现拟人化交互。公司与天府绛溪实验室合作启动脑机接口研究,未来或实现意念级互动。具身科技成立仅8个月便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估值突破数亿元,其首款产品“天行者1号”从中西部地区商用化最快纪录(69天完成研发到落地)。情感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人机交互从功能化迈向情感化,技术突破背后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初创企业具身科技的快速成长展现了成都高新区的孵化能力,但情感认知系统的实际体验和市场接受度仍需验证。脑机接口的布局虽具前瞻性,但技术成熟度和伦理问题仍是挑战。这一领域的竞争或将加速,企业需在技术落地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情感机器人,人机交互,脑机接口
【电子信息】三星电子推出全球首款500Hz OLED显示器Odyssey G6 (2025-05-12)
【摘要】 5月12日,爱集微讯,三星电子发布全球首款500Hz刷新率的OLED游戏显示器Odyssey OLED G6,率先在东南亚上市。该产品采用27英寸QD-OLED面板,支持QHD分辨率、1000尼特峰值亮度和HDR10+技术,响应速度达0.03ms(GTG标准),并搭载“OLED无眩光”和“OLED SafeGuard+”技术以提升体验。其色彩表现获Pantone双重认证。三星计划12日起在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首发,随后全球推广。IDC数据显示,三星已连续两年领跑全球OLED显示器市场,并连续六年稳居游戏显示器领域第一。
【关键词】三星,OLED,500Hz
【电子信息】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有望在2026年实现多场景技术验...(2025-05-12)
【摘要】 5月12日,爱集微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强团队在成都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该芯片基于氮化镓材料(传统用于LED领域),通过创新设计实现量子信息传输功能,为量子互联网提供关键光源支持。周强指出,该技术可提升量子通信安全等级至金融、政务等高敏感领域,同时增强量子算法承载能力,助力AI、生物医药等突破算力瓶颈。团队计划2026年完成多场景技术验证。量子互联网将结合量子通信、计算与传感,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词】氮化镓,量子光源,量子互联网,,
【电子信息】美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量子传感器,提升粒子探测时空精度(2025-04-28)
【摘要】 4月28日,C114讯,美国能源部费米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等机构联合研发出超导微线单光子探测器(SMSPD),首次实现带电粒子束的高精度时空同步追踪。该探测器在费米实验室测试中表现出色,能高效探测高能质子束、电子束和π介子束,时空分辨率显著优于传统探测器。SMSPD技术有望应用于未来环形对撞机(FCC)和μ子对撞机项目,解决每秒数百万次事件的精准追踪难题,并延伸至量子网络与深空通信领域。SMSPD的突破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的重大进展,其“四维传感器”特性为暗物质探测和时空起源研究提供了新工具。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传统探测器的性能短板,还为未来高能物理实验的精确性设定了新标准。然而,其大规模应用仍需解决成本与工程化问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量子传感技术的跨界潜力值得关注,可能成为连接基础物理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桥梁。
【关键词】量子传感器,粒子探测,时空分辨率
【电子信息】中国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在多项生物医药领域应用(2025-04-24)
【摘要】 4月24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转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成功实现乳腺癌钼靶检测、小分子药物设计及晶体结构预测等多项生物医药行业关键技术的量子计算应用验证。据介绍,量子计算被视为生物医药研发的“加速器”。生物医药研究涉及海量数据分析和复杂分子模拟,传统计算机受限于算力,难以高效完成。以乳腺钼靶检测为例,量子计算凭借并行性优势,在处理高维医学影像数据时展现出指数级加速效应,能有效解决传统检测中假阳性率高和效率低的问题。本源量子与蚌埠医科大学通过联合研发,实现了乳腺癌钼靶检测在量子计算机真机上的应用验证。该应用不仅提升筛查精度,还可辅助医生提高乳腺癌筛查效率,有效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赵雪娇表示,本源量子还联合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依托“本源悟空”成功完成小分子药物设计及晶体结构预测等生物医药领域量子计算应用验证,并上线药物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预测等多款量子计算机真机应用。
【关键词】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中国自主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首次运行十亿级AI微调大模型(2025-04-07)
【摘要】 4月7日,开源资讯网讯,据《科创板日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联合攻关,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真机上,全球首次运行十亿参数AI大模型微调任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昭昀表示:“这是量子计算首次‘真机实战’大模型任务,证明现有硬件已能初步支撑大模型微调。”本源悟空是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该量子计算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取名“悟空”,寓意如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2024年1月6日9时,“本源悟空”在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上线运行。今年2月14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关键词】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AI微调大模型
【电子信息】三星专利打造“无感式”Galaxy Ring 戒指充电方案,手机背板一贴...(2025-04-07)
【摘要】 4月7日,电子工程世界讯,科技媒体91Mobile 4月2日发布博文,报道称三星公司最新获批一项专利,在兼容的三星Galaxy手机背板上,可以为Galaxy Ring智能戒指无线充电。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开文件显示,三星于2024年7月提交该专利,专利图显示第二代Galaxy Ring可吸附于兼容的三星手机背板进行无线充电,在专利中还展示了三折叠手机。专利描述称设备内置多组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戒指摆放位置。若未对准充电区域,手机将弹出提示引导用户调整。充电启动后,手机屏幕会同步显示电量百分比、充电状态等数据。该技术与现有旗舰手机的反向无线充电(如为TWS耳机、智能手表充电)原理相似。此前韩国媒体报道,第二代Galaxy Ring可能弃用传统锂离子电池,转而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此举有望显著延长续航时间。
【关键词】三星专利,戒指充电,一贴即充
【电子信息】中科院成功研发全固态DUV光源技术:完全不同于ASML(2025-03-27)
【摘要】 3月27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悉,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发除了突破性的固态DUV(深紫外)激光,可发射193nm的相干光,与目前主流的DUV曝光波长一致,能将半导体工艺推进至3nm。据悉,ASML、佳能、尼康的DUV光刻机都采用了氟化氙(ArF)准分子激光技术,通过氩、氟气体混合物在高压电场下生成不稳定分子,释放出193nm波长的光子,然后以高能量的短脉冲形式发射,输出功率100-120W,频率8k-9kHz,再通过光学系统调整,用于光刻设备。中科院的固态DUV激光技术完全基于固态设计,由自制的Yb:YAG晶体放大器生成1030nm的激光,在通过两条不同的光学路径进行波长转换。一路采用四次谐波转换(FHG),将1030nm激光转换为258nm,输出功率1.2W。另路径采用光学参数放大(OPA),将1030nm激光转换为1553nm,输出功率700mW。之后,转换后的两路激光通过串级硼酸锂(LBO)晶体混合,生成193nm波长的激光光束。最终获得的激光平均功率为70mW,频率为6kHz,线宽低于880MHz,半峰全宽(FWHM)小于0.11pm(皮米,千分之一纳米),光谱纯度与现有商用准分子激光系统相当。基于此,甚至可用于3nm的工艺节点。
【关键词】中科院,全固态,DUV光源技术
【电子信息】英飞凌公布AI数据中心电池备份单元BBU路线图,全球首款12 kW系统...(2025-03-24)
【摘要】 3月24日,电子工程世界讯,英飞凌当地时间本月12日公布了该企业面向AI数据中心系统的电池备份单元(BBU)路线图,涵盖了从4kW到5.5kW再到全球首款12kW的BBU电源解决方案。BBU可在AI服务器机架实现高效、稳定和可扩展的电量转换能力,这一组件对于AI数据中心至关重要。除了可确保供电不间断,BBU也可保护敏感的AI硬件免受电压尖峰、浪涌和其他电源异常情况的影响。英飞凌在5.5kW BBU中采用了独家拓扑结构,结合硅(Si)与氮化镓(GaN)技术,可实现超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而其12kw BBU系统结合多张4 kW电源转换卡,功率密度较业界平均水平高出四倍;同时并联的多张转换卡中若有一张出现故障,系统仅会降低输出功率,不会中断运行。
【关键词】英飞凌,AI数据中心,电池备份
【电子信息】芯粤能半导体成功开发第一代碳化硅沟槽MOSFET工艺平台(2025-03-18)
【摘要】 3月18日,集微网讯,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粤能”)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技术研发和测试,已成功开发出第一代碳化硅沟槽MOSFET工艺平台。该平台采用芯粤能自主知识产权的沟槽MOSFET结构,可显著降低比导通电阻、提高电流密度,并在确保产品可靠性的同时,有效突破平面MOSFET性能提升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大幅降低成本。据悉,芯粤能第一代碳化硅沟槽MOSFET工艺平台的1200V试制品单片最高良率超过97%,23mm2芯片尺寸下导通电阻为12.5mΩ,比导通电阻为2.3mΩ?cm2,比肩国际领先厂商主流产品性能指标,温升系数、开关损耗、抗雪崩和抗短路能力均能有效满足产业应用要求,2025年1月已经零失效通过HTGB、HTRB、HV-H3TRB等关键可靠性摸底测试的1000小时考核。除第一代产品外,芯粤能也在积极研发布局第二代、第三代沟槽MOSFET,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实现对国际领先厂商的赶超。
【关键词】芯粤能半导体,碳化硅沟槽,工艺平台
【电子信息】镓仁半导体发布全球首颗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8英寸单晶(2025-03-07)
【摘要】 3月7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杭州镓仁半导体Garen Semi昨日宣布推出全球首颗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8英寸,该公司也成为国际上首家掌握8英寸氧化镓单晶生长技术的企业。镓仁半导体此前于2022、2023、2024年分别生长得到了2英寸、4英寸、6英寸的氧化镓单晶,此次的8英寸单晶具有更优秀的晶圆面积利用率,同时与现有硅基晶圆厂的8英寸产线兼容,将加速氧化镓产业化应用的步伐。氧化镓——准确地说是β-Ga2O3——具有较碳化硅、氮化镓更宽的4.85eV禁带,还具备优秀的热和化学稳定性和更高的击穿电场强度,是第四代半导体中的明星材料。基于氧化镓的功率器件可提供更小的电阻和更高的转换效率,有望将新能源汽车平台电压推向1200V;同时氧化镓材料拥有260nm的紫外截止边,紫外波段的透过率受载流子浓度影响小,适宜制造深紫外波段光电器件。
【关键词】镓仁半导体,氧化镓,8英寸单晶
【电子信息】中国人形机器人再获突破,全球首例完成前空翻特技(2025-02-24)
【摘要】 2月24日,集微网讯,昨日,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前空翻特技,这一成果标志着机器人在运动与灵活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据悉,与完成后空翻相比,完成前空翻对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瞬间加速和精准落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团队经过精确计算,使机器人在空翻过程中保持稳定,并在落地时完美支撑重心,实现了这一高难度动作。据了解,众擎科技通过对机器人运动学的深入研究,结合智能控制算法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实现了这一技术突破。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0月,专注于通用智能机器人及行业场景解决方案的研发与生产,产品涵盖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领域。众擎在2024年10月推出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SE01,首次实现了自然拟人步态。相比于动作僵硬、能耗高、适应性差的机械步态,拟人步态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实现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
【关键词】人形机器人,空翻特技,众擎机器人
【电子信息】韩国将建全球最大AI数据中心:约“星际之门”三倍规模(2025-02-20)
【摘要】 2月20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首尔经济日报》今日报道,韩国正在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AI数据中心。这座数据中心将拥有3GW电力容量,预计总投资高达350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2547.03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超过1GW电力的数据中心极为罕见。该项目的规模,是美国OpenAI与软银合作的“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得克萨斯州数据中心的三倍之多。报道称其位于距离首尔较远的西南地区,但具体建设地点尚未公开。该中心计划于今年初开工,预计2028年完成建设。然而,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短缺和英伟达AI芯片的供应紧张,可能导致全球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进度推迟。据此,该项目可能也会推迟到2028年以后。
【关键词】韩国,AI数据中心,建设规模
【电子信息】锂电池“打一针”就能“重生”!《自然》刊登我国科研团队新发现(2025-02-13)
【摘要】 2月13日,集微网讯,2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登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新发现:通过一项新技术,可以对锂电池进行“精准治疗”,让废旧电池“重生”。为了应对锂电池老化、衰减等问题,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电池的“寿命”其实和人体健康类似,问题往往集中在某个核心部件,也就是活性锂离子。如果能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就能大大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基于这个想法,团队开发了一种像“药物”一样的锂载体分子,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补充电池中的锂离子。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团队成员高悦:我们的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治疗,使它能在使用之后,还能够恢复到初始的状态。一个商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按照以往来说,在使用2000次之后,就会容量衰减、报废。有了这项技术,可以使它在使用12000次之后,还能够保持一个接近于初始电池的“健康”状态。目前,这项技术已经通过多种电池的测试,并与国际顶尖电池公司展开合作,希望能尽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关键词】锂电池,寿命,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