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脑机接口从突破走向融合(2025-09-18)
【摘要】 9月18日,科创电信讯,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联合,成功完成“基于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的脑机接口应用于脑深部肿瘤术中边界精准定位的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临床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重要突破。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从单点突破迈向深度融合,多方协同的力量正成为推动前沿科技发展的关键引擎。
【关键词】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突破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世界纪录,国内首条空分复用光纤海缆成功落地(2025-09-16)
【摘要】 9月16日,科技日报讯,长飞公司暨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暨南大学、杭州硫通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等,在大湾区桂山岛与外伶仃岛之间成功铺设全球首条七芯光纤海底试验光缆,建立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海底光网络,创下7芯空分复用海底光缆实地铺设距离最长的世界纪录。在2025 OECC国际学术会议上,长飞公司就该项研究参与发表一篇PDP论文,引起业界广泛关注。长飞公司联合合作方成功铺设全球首条七芯光纤海底光缆,标志着我国在海底空分复用通信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该技术以“尺寸不变、性能跃升”为核心,有效解决传统海缆容量不足和运维成本高的痛点。未来,空分复用技术将进一步优化全球信息互联互通格局,筑牢海底通信基石,推动我国高端光通信技术走向世界。
【关键词】光通信,世界纪录,海底光缆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款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 1.0”问世,实现全流程国产化(2025-09-09)
【摘要】 9月9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国齐、徐波团队在发表原创内生复杂性理论系列论文的工作基础上,与沐曦MetaX合作,打造了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 1.0”(SpikingBrain-1.0),在国产千卡GPU算力平台上完成全流程训练和推理,实现了大模型在超长序列推理上数量级的效率和速度提升,展示了构建国产自主可控的新型非Transformer大模型架构生态的可行性。研究团队开源了SpikingBrain-1.0-7B 模型并开放SpikingBrain-1.0-76B测试网址,同步公开了经工业界大规模验证的类脑脉冲大模型SpikingBrain-1.0中英文技术报告。这是全球首款类脑脉冲大模型,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在类脑计算与大模型融合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关键词】大模型,融合创新,类脑计算
【新一代信息技术】北京移动首次应用“追焦天线”实现城中村信号深度覆盖(2025-09-05)
【摘要】 9月5日,科技日报讯,北京这种大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中村,楼宇密集且楼间距狭窄,导致移动通信信号穿透损耗较大,深度覆盖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工信部“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大背景下,为攻克奶东村的通信难题,北京移动积极创新,在北京首次应用了“追焦天线”系统。该系统具备“工参可感”、“远程可调”、“拓扑可视”三大卓越性能。北京移动工程师吝敦山介绍说:“‘工参可感’靠内置高精度模块实时采工参数据,支撑网络精准优化;‘远程可调’无需人工爬塔,可以提效降本;结合智能平台‘波随业动’可以带来流量增益;‘拓扑可视’自动完成逻辑小区与物理天线映射,大大降低映射错误率。简而言之,这个系统的自动优化功能类似相机自动追焦,能根据用户在网的分布潮汐特征自动调整角度与优化数据,实现网络覆盖最大、最优化。”
【关键词】信号升格,卓越性能,最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发布业界首个算力路由(CATS)应用样板(2025-08-28)
【摘要】 8月28日,科创电信讯,8月20日,在2025未来网络大会上,中国移动重磅发布算力路由(CATS)AI推理及视联网应用样板。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孙滔介绍,该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引入算力因子,打破传统互联网单一路由模式,实现网络资源和计算资源的联合优化。应用样板的发布,不仅充分验证了算力路由技术在现网场景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更为该技术走向规模化商用部署提供了关键实践参考。面向算力网络发展新阶段,中国移动将持续推动算力路由技术落地转化,服务AI推理类、视频传输等关键应用领域,以技术创新赋能算力网络高质量发展,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国家工程实施与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算力因子,计算资源,联合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构建世界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2025-08-12)
【摘要】 8月12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陆朝阳教授等与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钟翰森研究员等团队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高度的并行性以及与阵列规模无关的常数时间消耗,在60毫秒内成功构建了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刷新了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该方法为大规模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目前,该系统单比特门保真度达99.97%,双比特门保真度达99.5%,探测保真度达99.92%,已追平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最高水平,为构建基于中性原子阵列的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期刊作为研究亮点专门报道。
【关键词】人工智能,刷新记录,关键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兴通讯联合中国移动完成全球首个基于空芯光纤的单纤114.9Tb/s ...(2025-08-11)
【摘要】 8月1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联合宣布,双方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至东莞段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基于空芯光纤的单波1.2Tb/s S+C+L多波段137.36km现网验证,单向传输容量达114.9Tb/s,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光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此次试验,通过深度耦合超宽谱光系统与空芯光纤两大前沿科技,为构建超大容量、超远距离、超低时延的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基座。本次在深圳至东莞段空芯光纤商用线路上进行的现网测试,取得了关键成果,主要体现在传输容量领先、传输距离领先、光系统方案领先三个方面的领先。
【关键词】验证,重大突破,光通信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开通我国首条空芯光纤商用线路(2025-08-04)
【摘要】 8月4日,科技日报讯,7月29日,中国移动在广东开通我国首条反谐振空芯光纤商用线路。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反谐振空芯光纤从技术原型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更为深港两地跨境金融业务搭建起一条超低时延的“信息高铁”,使跨境业务处理效率成为行业标杆。期间,中国移动组织产业链输出了CCSA研究报告2项、企业标准1项、专利近20项、高质量论文11篇等关键成果。此次首条商用线路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新型光通信核心技术在应用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和跨境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关键词】中国移动,自主研发,行业标杆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业界首发全光网3.0技术白皮书(2025-07-21)
【摘要】 7月21日,科创电信讯,7月16日,在“未来产业 下一代光网络领域2025年推进会暨中国电信全光网3.0技术白皮书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顾问邬贺铨教授、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黄智勇、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名誉主任韦乐平,联合产业合作伙伴正式发布了《中国电信全光网3.0技术白皮书》。中国电信研究院院长张成良对白皮书进行详细解读。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电信“全光网3.0”的价值与愿景,并指出“全光网3.0”将以“全光智联”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以“光云智融合、光感业融合、天地海融合”为愿景的全光智能联接体系。
【关键词】中国电信,光网,白皮书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完成国内首次用于基站回传的NR-NTN技术上星验证(2025-07-10)
【摘要】 7月10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中国移动设计院组织开展了国内首个基于NR-NTN技术栈和Ku高通量卫星的基站回传上星验证。由设计院牵头的联合研发团队研发的NR-NTN卫星基站与终端原型,通过亚太6D高通量卫星建立连接,成功验证了NR-NTN技术在基站卫星回传场景的通信效率及稳定性。本次外场验证测试包括地面核心网经由NR-NTN卫星基站与信关站对接;两套卫星终端与各自便携式卫星天线完成对接,并部署地面基站接入卫星终端设备。地面基站通过NR-NTN技术体制实现卫星回传核心网,在上下行分配各5MHz带宽的场景下,基站回传下行总速率约11.5Mbps,上行总速率约6.95Mbps,同时基站接入的多台终端均可正常注册核心网并开展业务。在7天测试过程中,基于NR-NTN体制的基站卫星回传业务始终在线,保持在亚太6D同步轨道卫星上稳定通信连接。
【关键词】验证,中国移动,通信连接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问世(2025-07-04)
【摘要】 7月4日,科技日报讯,3日,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信息,由该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正式问世,标志着我国在量子安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的后量子密码迁移奠定坚实基础。据悉,后量子密码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现有电子计算机上实现的、具有抵抗未来量子计算机攻击能力的数学密码系统,能为信息安全提供更优解,被视为“制信息权”关键技术之一。该密码卡支持多种后量子密码算法,且兼容传统国密算法,可实现数字签名/验证、非对称/对称加解密、密钥生成等安全保密功能,全面满足各类信息系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迫切需求。多场景测试数据显示,这款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可在党政、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广泛适配与应用。
【关键词】芯片,量子安全,突破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三项首创突破,中国广电5G应急通信技术系列试点工作圆满完成(2025-07-01)
【摘要】 7月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广电集团组织中广电移动、广东广电网络在广东汕尾市完成模拟“三断”场景下的5G应急通信技术系列试点,依托700MHz黄金频谱优势实现三项行业首创:全国首个广播电视大塔5G 700MHz应急通信堡垒基站、业界首个5G 700MHz便携应急通信背包站、全国首例广播电视大塔堡垒基站保障下的高可靠5G RedCap应急广播,为极端灾害场景打造“新型广电应急通信方案”。此次试点严格贯彻广电总局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求及广东省委办公厅防灾减灾通信部署,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下,聚焦区域性极端天气引发的“断网、断电、断路”难题,充分发挥广电既有基础设施与频谱资源优势,在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同时,构建起高韧性应急通信网络。
【关键词】5G,系列试点,行业首创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研团队在太赫兹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5-06-18)
【摘要】 6月18日,人民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联合实验团队在太赫兹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太赫兹通信技术成功得到验证,为我国高容量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例,相关成果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2024年10月起,紫金山天文台科研团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雪山牧场亚毫米波天文台址附近(海拔4445米)开展实验。团队利用一套配备500吉赫兹频段、具备量子极限灵敏度超导混频接收机的全自主研制60厘米口径太赫兹天文望远镜系统,以及一台输出功率仅为15微瓦的全电子学太赫兹信号发射器,成功实现了1.2公里距离高清视频实时无线传输。该成果是国际上首次将太赫兹天文望远镜系统应用于太赫兹通信领域,验证了在雪山牧场利用太赫兹天文望远镜开展星地高容量通信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通信技术,新思路,实践范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首款千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完成交付(2025-06-16)
【摘要】 6月16日,央视新闻讯,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日发布消息,中国首款面向千比特规模设计的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ez-Q?Engine2.0正式交付使用。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可类比经典计算机的主板,主要负责对量子芯片上的量子比特进行操作,执行量子算法运算等工作。据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介绍,相比上一代产品,新一代设备集成度提高了约10倍,是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中体积最小、性能最优的。科研人员还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大规模时钟同步等难题,测控精度等指标得到提升。此次交付的测控系统单机箱最高支持128数据比特及256耦合比特,8台就能完成千比特操控任务。目前,该设备已应用于“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研究,并交付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家单位,为后续研发更大规模可纠错超导量子计算机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量子计算,技术攻关,坚实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个AI芯片设计系统发布(2025-06-11)
【摘要】 6月11日,科技日报讯,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处理器芯片软硬件全自动设计系统“启蒙”近日正式发布。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推出,能实现从芯片硬件到基础软件的全流程自动化设计,意味着实现AI设计芯片,而且其设计在多项关键指标上达到人类专家手工设计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布于预印本网站arXiv。这项研究有望改变处理器芯片软硬件的设计范式。它不仅能显著减少人工参与、提升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更能针对特定应用场景需求实现快速定制化设计,灵活满足日益多样化的芯片设计需求。
【关键词】AI芯片,设计系统,定制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突破,我国成功构建300公里级量子直接通信网络(2025-06-04)
【摘要】 6月4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上海交通大学陈险峰教授团队联合上海电力大学李渊华教授团队,在量子直接通信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构建了一个四个节点间300公里级的全连接量子直接通信网络。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员创新性地采用双泵浦光参量下转换技术,构建起具有高抗干扰能力的量子纠缠分发系统。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在300公里的长距离传输后,各节点间的量子态保真度仍保持在85%以上,光子对数到达率稳定在300—400赫兹,这意味着经过编码后,理论通信速率可达每秒数比特。据了解,这项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传统星型网络的限制,首创了大规模可扩展的全连接架构;二是通过优化光源制备技术,将传输距离提升至300公里级;三是建立了基于量子态重构的误差修正机制,确保了多节点通信的稳定性。
【关键词】量子,通信,突破限制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首次攻克万兆光网关键技术(2025-05-20)
【摘要】 5月20日,科技日报讯,近日,在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系列活动期间举行的“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策源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烽火通信等厂商重磅发布行业首个50G PON三代时分共存技术方案,成功实现EPON、10G EPON与50G PON三代共存,对推动EPON体系向万兆平滑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上行时分机制和下行新定义1366nm波长,有效解决了上下行波长冲突问题,避免了全量替换现网宽频EPON终端的高昂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打造两套ODN网络的成本和运维难度。此外,该方案还支持窄频EPON、宽频EPON、对称/非对称10G EPON、50G PON等多种制式终端共存,通过集中式DBA调度机制实现不同类型终端的带宽按需分配,满足现网终端升级需求。
【关键词】技术方案,光网络,按需分配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例,我国量子密码技术实现双重加密里程碑(2025-05-14)
【摘要】 5月14日,央视新闻讯,近日,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了全球首个融合QKD和PQC的分布式密码体系。该体系创新融合QKD和PQC技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抗量子计算的密钥分发与密钥全生命周期管理,已具备商用能力。与此同时,全球首例基于融合QKD和PQC的分布式密码系统的跨域量子密信电话横跨超1000公里成功接通。这不仅是中国电信依托国家重大项目科研成果的创新实践,也是其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应用上的重大跨越。这更意味着,QKD与分布式密码架构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全球通信安全边界。目前该体系架构已通过多场景验证,而随着现网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基于“QKD+PQC”的融合密码技术体系正式迈入可规模商用的新阶段,也预示着新一代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实现了体系化的技术突破。
【关键词】量子安全,创新融合,商用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个,南智光电发布光子芯片领域专用大模型(2025-05-12)
【摘要】 5月12日,人民日报讯,近期,国内首个光子芯片专用大模型OptoChat AI正式发布,这一创新成果将推动我国光子芯片研发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光子芯片作为现代光电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融合的前沿领域,其研发过程长期面临效率瓶颈。传统研发模式下,工程师遇到问题只能通过查阅文献或咨询专家解决,效率较低。OptoChat AI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实现了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的研发模式转变。据了解,OptoChat AI基于超过30万份权威文献和工艺数据进行训练,构建了覆盖材料选型、结构设计、性能分析等全流程的专业知识体系。相比通用大模型,其在专业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光子芯片研发中的知识转化效率低、参数理解难等实际问题。南智光电作为这一突破性成果的研发主体,是由南京江北新区、江苏产研院联合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共同组建的省级创新平台。
【关键词】大模型,光子芯片,新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研团队发布第四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2025-05-07)
【摘要】 5月7日,科技日报讯,近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产业已具备可复制、可迭代的工程化生产能力,为百比特级量子计算机量产奠定产业化基础。据了解,“本源天机4.0”额外搭载四大核心软件——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服务端管理软件Naga&Venus、超导量子比特底层操控服务软件Monster、全界面量子芯片调控分析应用软件Visage、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连接软件Storm。其中,全界面量子芯片调控分析应用软件Visage,将颠覆超导量子芯片调试的传统模式。
【关键词】量子计算,生产能力,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