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绿色修船理念+数字智能化设备,普陀船舶修造产业“含绿量”不断...(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这段时间,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迎来生产小高峰,厂区内有近20艘大小船舶正在进行维修或改造作业,每艘船舶从入坞修理到最终交付,平均耗时35至45天。虽然业务繁忙,涉及工程项目繁杂众多,但在一线生产场地,既无浓重的柴油味,也没有传统机电车间杂乱的景象、嘈杂的声音,更不见漫天的扬砂、粉尘。在船舶除锈、船壳喷漆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施工项目中,都有超高压水除锈——爬壁机器人、自动化大臂车、坞底车等智能化设备的深度参与。近年来,普陀船舶修造企业持续加强科技创新,积极践行绿色修船要求,产业“含绿量”不断上升。目前,舟山中远海运重工3个船坞,已全部覆盖污水集成回收系统,除锈等作业产生的废水可以全部进行回收处理,达到相关环保要求后,再统一进行纳管排放。此外,企业还在积极推进高空无人化作业,目前已在散货舱脚手架搭设等施工作业中全面应用无人机设备,大大提升高空作业的安全性。日前,由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自主研发的智能环保型自动喷涂机器人,已在该企业所修船“YASA STAR”轮上进行了实际应用,并顺利完成了科研项目现场验收。该自动喷涂机器人具有喷涂作业安全可靠、漆膜厚度均匀、外观质量好、喷涂效率高等优点,相比传统人工喷涂作业施工效率提升了12%。设备可以由操作人员在地面远程操控,避免了以往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在降低劳务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高效、安全开展船舶修造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研,项目,现场
【绿色环保】全国首个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景气指数在普陀发布。这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助力行业规范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舟山市在国际船舶修造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船舶修造业是舟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虽然舟山市船舶修造绿色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但仍缺乏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舟山市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的发布,填补了船舶修造企业碳排放核算领域地方标准空白。作为全国首个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标准,其包括核算边界、核算步骤与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管理、报告要求等内容,涵盖船舶修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同时充分接轨国际标准,将更精确地计算船舶修造企业碳排放,为企业减碳、产品出口等提供帮助,并为加强碳排放双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景气指数是我国首个关于修船行业的指数,是反映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繁荣程度和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数能清晰呈现、及时反映国际航行船舶维修市场的整体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同时也将帮助从业者和政府机构正确把握市场动态,优化运营策略,维持市场稳定。
【关键词】修船,行业,指数
【绿色环保】中建环能一项污水脱氮新技术荣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节碳型污水深度脱氮技术及模块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水协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项目面向污水处理技术绿色升级与低碳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深度脱氮技术高度依赖外加有机碳源、脱氮成本高、系统运行复杂等问题,以及自养脱氮技术环境适应性差、效率低等不足,从功能材料研发、工艺调控技术研究、适配装备开发、碳排放及生态安全评价四方面突破创新,开发了基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节碳型深度脱氮技术及装备。项目形成4种新型脱氮载体填料、2大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备,在无外加有机碳源的条件下实现污水深度脱氮。此外,系统评估了该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及生态环境安全性,实现了污水总氮污染物的低碳、高效、安全削减。项目成果已在多个城市地区的市政污水厂、建制镇污水厂、溢流污水以及分散污水处理项目中推广应用,有效满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稳定达标以及节能降碳污水深度脱氮与回用需求。
【关键词】深度,脱氮,回用
【绿色环保】西南科大核医疗废液快速处理技术获中美两国专利授权(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期,西南科技大学牵头申报的《一种一体化核医疗放射性废水快速处理系统及应用方法》,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之后,又正式得到了美国专利商标局“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由西南科技大学研发的该技术,不仅是国内首创,还填补了国际空白。目前,该成套技术和系统,正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运行。这是该校核素绿色循环与环境效应团队牵头,经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辐射源安全监管处、绵阳市辐射环境监测站共同指导监管而建立的国内首个核医疗废液处理医院现场示范工程。从2024年1月到12月,该项目共进行了三轮、每轮为期50天的“连续真实核医疗废液热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均显示:废液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出水净化效果稳定可靠。
【关键词】核素,绿色,循环
【绿色环保】我国首次采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科研团队近期采用自主研发的航空冰雷达技术,对包括老虎沟12号冰川、七一冰川、宁缠河3号冰川在内的典型冰川进行了冰川储量调查。这是我国在典型冰川储量调查中首次应用此技术。据介绍,航空冰雷达是一种搭载在飞机上对冰川进行透视观测的雷达。航空冰雷达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并接收冰川表面和冰底基岩的散射回波。通过对接收到的散射回波进行处理和反演,科研人员便可获得冰川厚度及储量信息。此次调查共有效飞行13架次,采集原始数据5.6TB。团队在此基础上获取了冰川表面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底部基岩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剖面图、冰川三维透视图、冰川数量等。这些调查数据可为河西走廊各流域水资源管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提供,重要,支撑
【绿色环保】首次整机试验成功,我国大推力氢氧火箭有突破性进展(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220吨级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在河北涞源试验中心进行了首次整机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试验能力正式形成,为重型运载火箭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该发动机采用闭式补燃循环系统,具有大推力、高室压、高比冲的技术特点。研制队伍开展了发动机起动关机控制、高压大流量氢氧预燃室、高效率大流量氢氧推力室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研制队伍秉承“数字世界反复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工作理念,进行了大量的设计计算、仿真分析工作,实现了首次整机试验圆满成功。试验考核了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起动、关机及组件工作的协调性和匹配性,验证了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次试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氢氧发动机整机试验,承担本次试验的试验台,首次开展氢氧火箭发动机试验。该试验台以柔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设计理念,赋能试验系统设备走向协同化,实现了试验产品交接高效化、安装测试模块化、工艺监测一体化、过程管理规范化、人机交互虚拟化等“五化”目标,打造了匹配试验任务需求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推动柔性化生产试验成为主导模式,为试验能力、试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试验技术基础。
【关键词】主导,模式,试验
【绿色环保】北极苔原由“碳汇”变“碳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了《2024年北极报告卡》。报告显示,北极苔原这片曾在数千年内将二氧化碳封锁在其冻土层内的土地,由于气候变化和野火频发,已由“碳汇”变成“碳源”,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其储存量。相关论文提交于近日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研究团队表示,北极苔原是北冰洋海岸与泰加林之间广阔的冻土沼泽带。在最新研究中,他们估计了2000年至2020年间北极地区北方森林和更北部未被森林覆盖的苔原陆地上的平均碳通量。结果显示,整个北极地区仍然是一个碳汇。但北极苔原的变暖速度快于森林地区,使其成为一个碳源——平均而言,该地区每年排放的碳比其储存的碳多约6000万吨。数据显示,今年北极地表年气温是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第二高。气候变暖对北极苔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气温升高促进了植物的生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与此同时,地表气温升高也导致永久冻土层融化,释放出以前被困于其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强效温室气体。研究团队表示,人为因素引发的气候变化也导致该地区野火频发,加剧了二氧化碳排放。野火不仅会焚烧植被和土壤有机物,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还破坏了起到隔热作用的土壤层,加速了长期冻土融化及其相关的碳排放。NOAA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环北极地区野火燃烧年均排碳2.07亿吨。
【关键词】冻土,融化,碳排放
【绿色环保】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成功投运(2025-01-08)
【摘要】 1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2024年12月26日,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一举打破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是我国在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我国核技术应用具有深远意义。该装置无需停堆即可规模化、稳定持续生产镥-177、锶-89和钇-90等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其未来产能可满足国内需求,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同位素生产供应领域的自主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的参与度。其中,镥-177作为肿瘤精准诊疗领域的“明星”医用同位素,可以通过与靶向药物相结合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种癌症的靶向治疗,治疗效果好、副作用低,在医学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重水堆具有堆芯中子通量高、不停堆换料、运行稳定等特点,在同位素生产方面具备效率高、产量大、比活度高、连续生产、供应稳定等独特优势。中核集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落实国家原子能机构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整体·协同”,联合国内有关单位,依托秦山核电基地重水堆资源优势进行商用堆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研发和技术改造,成功解决一系列关键难题,成功投运该装置。据了解,该项目是在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等指导支持下,由秦山核电联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苏州江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企业高校共同开展。历经三年协同攻关,成功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累计进行2200余次试验,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生产,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核技术应用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与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
【绿色环保】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的新型材料(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研究团队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种实际水源的样本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这种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无机颗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确定了其在实际水域中的稳定性。研究显示,这种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在第一次吸附循环中可以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五个循环后,仍保持了超过95%的去除率,表明它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生物质材料是解决水中微塑料污染这一复杂问题有效、经济的方案,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制备方式简单,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大规模水处理或家用净水器内。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海绵
【绿色环保】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关键词】观测,数据,地理
【绿色环保】我国造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交付(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北极光先锋”轮11月29日在大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北极光公司建造,交付后将应用于欧洲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计划。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把二氧化碳关进海底”之称的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则是把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加压并运输至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平台,进而注入海底地层中,将二氧化碳与大气和海水相隔离。二氧化碳被深海地层封闭、溶解、吸附、矿化,从而实现永久封存。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是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重要装备。此次交付的“北极光先锋”轮总长130米、型宽21.2米、结构吃水8米,配置有两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可耐零下35摄氏度低温的全压式C型液货罐,可装载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该船交付后将用来把欧洲工业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至挪威西海岸二氧化碳接收端码头,加以处理后注入海底地下2600米永久封存。该船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船企攻克了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船型优化、液货罐材料试验、液货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挑战,全面掌握了该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
【关键词】液货罐,材料,试验
【绿色环保】全球中低纬度最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再传捷报(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继9月3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探明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川,10月29日,科考现场又传来新进展:我国科学家打破世界纪录,在此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连日来,徐柏青带领着团队在海拔6100多米的冰原顶部安营扎寨、顶风冒雪,最终以324米的长度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此前,这一纪录由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帽保持。中美两国科学家1992年在这里钻取了一根长达308.6米、年代跨距超70万年的冰芯。本次科考还在另一个点位成功钻取了172米透底冰芯。透底冰芯是指从冰川表层一直打到底部与岩石层交界处的冰芯,对研究冰川形成年代和底部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厚、取芯,可以更好地审视这个中低纬度地区最大冰原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所记录的环境变化,从而更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最厚,冰川
【绿色环保】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14日6时42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由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三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载火箭飞行正常,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卫星配置综合孔径辐射计、主被动探测仪等载荷。该卫星发射入轨后,可填补我国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空白,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据获取能力,提升我国海洋预报产品精度及质量,满足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预报、水循环监测、短期气候预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并兼顾土壤湿度测量,为海洋主体行业应用和农业农村、减灾、气象等相关行业应用提供支撑数据,形成应用产品能力。
【关键词】提供,支撑,数据
【绿色环保】电化学反应器大幅降低空气碳捕获能耗(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电化学反应器,或可显著减少直接空气捕获(即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所需的能量消耗。这一新型反应器的设计不仅更加灵活和易于扩展,而且有望成为对抗气候变化、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能源》杂志上。这款专为碳捕获设计的反应器采用了模块化的三室结构,其中心部分是一层特别设计的多孔固体电解质。团队认为,这项成果标志着从大气中捕获碳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为提高碳捕获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开辟了新的道路。该装置已在工业级含碳溶液中实现了高效的二氧化碳再生率,长期稳定性证明了其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新方法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它可以与多种化学物质配合使用,并支持在直接空气捕获过程中同时生产氢气,这显著降低了制造净零排放燃料或化学品的成本。新型反应器能够高效地分离碳酸盐和碳酸氢盐溶液,在一个腔室内生产碱性吸收剂,在另一个腔室内生产高纯度二氧化碳。这种方法通过对电输入的优化,降低了整体能耗,为实现更加环保和经济的碳捕获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环保,经济,碳捕获
【绿色环保】深圳AI技术助力空气质量预报预警(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深圳站)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空气质量预报算法已正式投入使用,有望显著提升空气6项污染物和AQI的预报速度和准确性,这是继深圳站率先在全国推行智能实验室分析后的又一创新举措。该算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STM),通过筛选60余个模型输入参数(每日参数更新量高达4320个),并开发了150余个机器学习预测器,实现了未来96小时内各污染物和AQI的逐小时预报。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传统模型预报的精准度,还大大缩短了预报时间,为城市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在2023年1月—2024年8月的对比测试中,机器学习预报的6项常规污染物均显著优于传统模型的预报结果。特别是在临近超标天气(AQI大于90)的情况下,超标等级的准确率从79%提升到了97%。与传统的数值模型相比,机器学习模型节省计算资源,能够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滚动预报,并能够根据实时更新的气象及监测数据,快速响应各种因素的实时变化,为深圳市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及时的决策支持。此外,该模型的可解释性也是其一大亮点。通过特征选择算法,模型不仅能够预测污染物的浓度,还能评估出全天候小时级空气质量影响的贡献度,并将其影响强度进行排序。这一功能为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污染源的归因分析更为精准。
【关键词】强度,进行,排序
【绿色环保】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研究开发的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在邯钢邯宝360㎡烧结机投入使用,并顺利通过168小时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标志着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取得新突破。为推动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创新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大河环科与邯钢联合搭建实验平台,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主导技术开发工作,围绕组织、管理、测试、运行四大核心模块,构建高效的协调调度机制,促进各环节、各工序无缝衔接、高效推进。通过科学制定CO减排测试清单及测试计划、及时调整催化剂配方等措施,推进关键指标持续优化。应用该技术后,邯钢邯宝360㎡烧结机实现烟气出口CO浓度长期稳定在2000mg/m3以下,脱硝直燃炉煤气降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节省环保排放税及煤气费用近3300万元/年,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显著。同时,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也为大河环科进一步推广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大力拓展外部市场提供了实践支撑。
【关键词】减排,技术,拓展
【绿色环保】“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价(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华环保联合会于2024年10月15日在北京市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杭州楚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全资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经专家质询讨论,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针对恶臭污染来源广泛、组分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难点,面向典型行业研发了以生物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系列高效处理技术、装备与工艺,为恶臭治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项目改进了恶臭物质在线检测的系统和方法,实现了恶臭废气成分的精准解析,明确了废气化学组成和嗅觉感官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典型行业的废气排放特征数据库。项目通过精密筛选与定向驯化,培育出43株恶臭物质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选育出7株改性微生物菌株,进一步提高了菌株性能,实现了菌株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项目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了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恶臭治理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调控,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项目成果已在市政污水、餐厨垃圾、石油化工、涂料涂装、食品制造、养殖屠宰等多个行业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并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市政污水、餐厨垃圾、石油化工、涂料涂装、食品制造、养殖屠宰等20多个行业,近3年实现销售收入16.178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有效降低恶臭污染引起的投诉数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的绿色发展转型,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
【绿色环保】协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构建新型催化剂(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对于稳定小于2纳米的金属位点至关重要,例如单原子(M1)或原子簇(Mn)。然而,由于过度相互作用导致活性与稳定性往往不能兼顾,如何进一步优化纳米位点以打破这一制衡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北京华电光大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煤化所等科研单位合作,首次提出将SMSI与活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RMSI)相结合的催化剂协同策略。全面的表征证实,SMSI稳定了金属并调节了单原子Ni1向亚2纳米的Nin位点的聚集。同时,RMSI通过充分激活载体中的P,最终生成亚2纳米金属磷化物Ni2P簇(Ni2Pn)。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协同作用触发了Ni2Pn的适应性配位和电子结构优化,从而实现了期望的底物吸附-脱附动力学。Ni2Pn位点对选择性加氢的活性大大提高,目标产物的形成速率分别比Ni1和Nin位点高出20.2倍和3.0倍。工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这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可扩展的合成亚2纳米金属磷化物簇的方法,而且丰富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机制在非均相催化剂中的应用,有助于打破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权衡,为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催化剂设计方法在提高特定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有望推动相关工业过程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催化剂,应用,思路
【绿色环保】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太阳能“盐湖提锂”新技术(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朱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等通过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成功从盐湖卤水中高效、环保地提取到高纯度锂盐,有望助力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国际学术期刊《科学》27日发表了相关成果。南京大学科研团队想到,在盐碱环境下,盐土植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选择性地吸收盐分和水分。通过模仿蒸腾作用的原理,团队成功研制出“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该装置分3层,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器的纳米通道内产生超高压,高压传递到离子分离层,就会选择性地将卤水中的锂离子“驱赶”到储存层,最后通过水循环系统收集储存层中的锂盐。在实验室模拟的昼夜交替与盐湖卤水环境中,该装置已连续运行528小时,卤水的“镁锂比”从初始数值422降至2.5,锂的纯度提升160多倍,验证了整套装置的可行性与高效率。通过模块化拼装组合,该装置的面积可以不断扩展,从而增加锂盐的产量。更重要的是,该装置依靠太阳能即可运行,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电力和化学药剂,尤其适合在光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原地区应用,能耗低,还环保。该团队计划下阶段到高原开展中试和产业化试验,针对高原各类盐湖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进一步优化装置设计,争取在多方支持下早日形成实用的盐湖锂矿生产线。
【关键词】物理,化学,特性
【绿色环保】煤质快检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长久以来,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煤质化验手段,严重制约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改写,能源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已悄然开启。此次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项集煤质快检核心装置、AI模型与数质量管控平台于一体的原创性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光谱学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可对煤炭成分中的热值、水分、灰分、硫分进行精准检测;基于双模态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有效融合两种感知信号,对大量煤炭成分进行数据表征,并结合鲁棒训练,从而实现快速、准确、鲁棒、无损的煤炭成分分析,一举攻克了传统煤炭检测技术检测数据延迟、失真及成本高等难题,实现煤炭供需两端全流量实时在线、全自动检测。这项技术可以在线检测6毫米煤样的热值、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标,整列车采样完成后仅需两分钟获取检测结果,相较于至少8小时的传统检测周期,实现煤质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同时,样品代表性指数级增强,单列车的检测煤量可达1吨以上,是传统1克煤样检测量的百万倍,样品代表性和检测效率大幅提升。此外,全程实现自动无人干预,改变了传统采样、制样、化验的复杂流程,构建了高效、透明的在线检测模式。
【关键词】在线,检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