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国际最新研发出一款机器学习模型,有望准确预测天气与气候(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在线发表一篇环境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研发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能进行准确的天气预测和气候模拟。这一机器学习模型被命名为NeuralGCM,它能超越部分现有天气和气候预测模型,且有望比传统模型节省大量算力。该论文介绍,一般环流模型(GCMs)表示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物理过程,是天气和气候预测的基础,而减少长期预报的不确定性以及估算极端天气事件,是理解气候缓解和适应的关键。机器学习模型一直被认为是天气预测的一种替代手段,且具有节省算力成本的优势,但它们在长期预报的表现常常不如一般环流模型。在本项研究中,美国谷歌研究团队和合作者设计出机器学习模型NeuralGCM,这个模型结合了机器学习和物理方法,能进行中短期天气预报以及几十年的气候模拟。该模型对1-15天预报的准确率能媲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最好的传统物理天气模型之一)的预测结果;对于最多提前10天的预报,NeuralGCM的准确率与现有机器学习技术不相上下,有时甚至更好。同时,NeuralGCM的气候模拟准确率与最好的机器学习和物理方法相当:在NeuralGCM的40年气候预测中加入海平面温度后,论文作者发现模型给出的结果与从ECMWF数据中发现的全球变暖趋势一致。此外,NeuralGCM在预测龙卷风及其轨迹方面也超过了已有的气候模型。
【关键词】全球,变暖,趋势
【绿色环保】国家能源集团再生脱硝催化剂技术国际领先(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科环集团龙源环保公司主导研发的“废烟气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技术”项目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来自中国工程院的7名专家院士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针对废弃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需求,开发了废弃脱硝催化剂制备再生载体及制备催化剂的工艺,攻克了废弃脱硝催化剂深度除杂、载体重构、再生载体成型和钨钒浸出液萃取等技术难题,制备出理化指标优异、满足行业标准的再生载体,再生载体的比表面积由40平方米/克提升到90平方米/克以上,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脱硝催化剂。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编制标准10项,为烟气脱硝、废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推进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提供了产品支撑。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安徽、内蒙古等地建成4万吨废弃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产线,生产的催化剂产品在集团公司内外多个大型燃煤电厂及钢铁、焦化等非电行业烟气脱硝工程中得到应用,市场份额可望达到30%以上,彻底解决了废弃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问题。
【关键词】资源化,利用,问题
【绿色环保】北京排水集团“红菌”技术成功中标,实现原创技术应用转化重大市...(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北京排水集团原创厌氧氨氧化(“红菌”)技术成功中标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实现集团原创技术应用转化重大市场突破。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位于湖北武汉光谷,作为北京排水集团在半导体芯片废水处理行业的首个工程,在目前“红菌”外部市场转化项目中,规模最大、示范效应最强、社会效益最明显。项目中标标志着北排技术成功进军国家重点支持的“卡脖子”关键领域、工业明珠行业——半导体芯片行业,是集团原创核心技术市场转化的成功范例。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是推进该基地废水处理“红菌”技术替代传统生化工艺的重要一步。传统高氨氮废水处理系统能耗高、药耗高,吨水处理成本远高于市政污水处理,北排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红菌”颗粒耦合生物膜技术,较传统工艺脱氮效率提升2到4倍,曝气电耗降低60%、脱氮药剂用量减少100%、污泥产量减少90%、温室气体减排90%。该项目将对基地现有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在确保其废水处理规模和效果稳定安全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废水处理成本。项目集成应用北排“红菌”技术工艺后,预计废水处理吨水运行成本可降低5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关键词】能耗,药耗,处理
【绿色环保】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在较低温度下分解聚乙烯塑料(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分解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材料通常需要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条件,能源消耗较多。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在铈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可见光照射含少量羧基的聚乙烯,成功实现在80摄氏度的较低温度环境下令这种聚乙烯分解。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生产量大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塑料材料的回收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子链包含的碳-碳键非常稳定,使其分解一般需要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条件。产生碳自由基是引发碳-碳键断裂的关键。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将少量羧基官能团引入聚乙烯,然后针对这种羧化聚乙烯粉末,摸索能令羧基在光照射下产生碳自由基的反应条件。研究发现,在添加少量铈催化剂的80摄氏度乙腈中,用发光波长为430纳米的LED灯照射羧化聚乙烯粉末可使羧基生成碳自由基,并且其高反应性切断了聚乙烯分子链上的碳-碳键,长链羧化聚乙烯分子被降解成分子量约500的片段。研究还确认,这一反应不仅能在乙腈中进行,在水中也能发生。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公报说,本项研究在较低温度环境下实现了通常需要高温条件的聚乙烯分解,表明经羧基官能团修饰的聚乙烯将来有望作为可降解塑料使用,这将使回收利用更加节能、低成本。
【关键词】产生,自由基,反应
【绿色环保】世界首制万吨级纯电集装箱船完成首航,全程实现“零排放、零污染...(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世界首制万吨级纯电动力的集装箱船,在上海洋山港安全靠泊盛东码头1号泊位,顺利完成首航。这也开启了洋山港江海联运全程“零排放、零污染、零噪声”的新篇章。这艘集装箱船为“中远海运绿01”轮,全航程采用电池动力推进,总长119.8米,型宽23.6米,最高航速19.4公里/小时,电池总容量超过5万千瓦时,在电动集装箱船总长、型宽、装箱数、载重吨及电池容量方面均是世界第一。据介绍,“中远海运绿01”轮可通过箱式移动电源进行换电续航,突破了多项“从0到1”的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电动集装箱船充电时间长、装载量低、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得益于采用纯电动力,“中远海运绿01”轮在减污降碳方面具有优异表现。据估算,该船每行驶100海里可节约燃油3900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4吨,节约能耗费用约3.35万元,预计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62吨。 “中远海运绿01”轮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后该船将固定往返于南京至洋山港,可为实现江海联运碳减排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源,换电,续航
【绿色环保】“中创足迹”LCA技术创新平台发布(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6月2日,北京中创绿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工业和信息化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在京联合发布了生命周期评价(LCA)创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成果——“中创足迹”LCA技术创新平台。当前,绿色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仍面临不少挑战,如绿色数据资产安全性、专用工具研发等基础有待夯实,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创足迹”LCA技术创新平台结合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内容,构建了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大数据技术服务双碳产业的研发、实践、应用等工作场景,是深入挖掘绿色大数据广泛应用场景和深层绿色数据资产价值的成果体现。同时,创新平台根据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现状和产品制造工艺技术特点,已初步建立起涵盖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及其制造流程,形成了主要行业基础材料背景数据及2000个以上产品单元生产过程评价数据集,支持产品评价、认证、核算及碳中和供应链管理等工具系统。
【关键词】挖掘,绿色,大数据
【绿色环保】合续科技“气炭互补焚烧”技术助力县域生活垃圾处理(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县域垃圾焚烧处理市场空间广阔,垃圾焚烧下县信号的释放,进一步加深了垃圾处理市场的“蓄水池”。合续科技看好这一市场,并率先完成了小型机械往复炉排的开发,形成以“气炭互补焚烧”+“3T+E”为核心的焚烧工艺路线。该工艺采用热解气化与碳化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内循环高温热解,有效提升生活垃圾碳化效率,同时采用旋流热风设计,促进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目前,突破了小型炉排系统在“实战中”的一些列技术难题。该工艺10T、20T、30T及50T、100T的炉排系统均已投产下线。依托以上技术,合续为县域垃圾处理带来了“续盈炉V系列焚烧线”和“续盈炉C系列焚烧线”。2023年合续科技在青海省黄河生态流域完成西北首个气炭互补焚烧线的建设,并于2023年12月3号一次点火成功。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环保验收并进入商业化运营。
【关键词】旋流,热风,设计
【绿色环保】中铁环境首台套撬装式污泥深度脱水系统正式下线(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5月20日,由中铁环境自主开发的首台套撬装式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在长沙市望城区生产制造基地正式下线。本次下线的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将应用于矿山污泥处理,依据现场泥质成分和客户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了污泥减量撬装式处理系统。该系统将功能组件集成于一个整体底座上,将压滤机、翻板、输送机、阀门、泵等在工厂内连接好,现场只需完成接口管道及外部电气的连接就可以工作,由于功能组件集成于一个整体底座,可以方便地整体迁移。同时,橇装式设备结构紧凑,比传统的安装方式减少占地。此外,该系统可全自动运行,无人值守,远程操控,无需人工辅助卸泥。因此,该系统在安装简便、占地面积小、运维方便以及节能经济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泥、工程泥浆、搅拌站废浆、河道底泥和给水厂排泥水等领域的污泥减量化处理,极大地促进了污泥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了污泥处理的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后续,资源,利用
【绿色环保】上海科学家取得冻土碳循环研究重要进展(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上海科学家在冻土碳循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据上海海洋大学,该校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许云平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后溶解有机碳(DOC)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日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湖沼学和海洋学快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上。对于溶解态有机质的环境稳定性,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主要假说。一是“分子组分/结构稳定性假说”,认为DOM的环境稳定性主要是由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的,例如糖类和蛋白类化合物比脂类和木质素化合物更加活泼。二是“稀释浓度假说”,认为DOM的环境稳定性并不取决于分子化学结构,而是由分子浓度决定的,即当环境中DOC浓度过低时,微生物寻找DOM消耗的能量大于其利用DOM获得的能量时,无论是活泼分子还是惰性分子均无法被微生物利用。为评估这两种机制对冻土DOM稳定性的影响,许云平研究团队采集了青藏高原的冻土样本,配置不同浓度梯度的DOM体系,模拟冻土DOM的生物降解和光降解过程,运用傅里叶变换高分辨质谱、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元素分析方法,评估了DOM的化学结构和浓度对其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冻土DOM的分解和长距离输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帮助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碳的排放。”许云平说。科研人员介绍,研究通过生物降解实验发现,青藏高原冻土DOM的生物降解表现出对特定化学结构的选择性;光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阳光照射下,冻土DOM经过15天照射后,溶解有机碳含量快速下降,但未达到平台期,表明光降解还不完全。实验还通过稀释溶解有机碳浓度来研究浓度对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初始溶解有机碳浓度的降低,生物可降解的溶解有机碳比例减少,且降解速率随着初始溶解有机碳浓度的降低而减缓。这些表明溶解有机碳浓度是影响生物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冻土区到下游河流甚至海洋,随着冻土DOM浓度的不断被稀释,微生物可能越来越难降解残留下来的冻土碳,这可能也解释为什么冻土碳能够被长距离输送至河口甚至海洋。
【关键词】环境,稳定性,化合物
【绿色环保】“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山西省科...(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山西省公布了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山西路桥集团和所属再生资源公司联合申报的“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山西省是工业大省,每年排放的工业固废4.6亿吨。“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系统研究煤矸石、粉煤灰及CFB灰渣等煤基固废高值与规模化利用中得出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性成果。山西路桥集团作为项目开发主体,利用酸浸尾渣中活性硅铝、硫酸盐及CFB灰自身胶凝和微填充特性等协同激发作用,攻克了关键性创新技术,实现了材料强度的提升,研发出低成本、高固废掺量的“路桥生态水泥”,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关键词】煤基,固废,高值
【绿色环保】榆林水厂及管线项目首次采用双膜法+零排放工艺,实现纳滤浓水零...(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上海市政总院承担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清水园配套水厂及管线项目,将首次在大规模市政及工业供水工程中采用双膜法+零排放工艺,实现纳滤浓水零排放。工程总规模35万m3/d,一期建设规模25万m3/d,总院团队结合原水水质、用水需求,所采用的制水工艺针对性强、经济合理,力争建设国内净水+浓水处理全流程一站式标杆水厂。水厂净水包含生产用水及生活用水两部分,水厂内设置纳滤浓水处理工程。针对纳滤浓水,本工程创新引入蒸发结晶工艺,实现“无废化”,为环保政策及排放水体受限的地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双膜水厂落地思路。项目将实现纳滤浓水中硫酸钠和氯化钠的回收,减少危废杂盐对环境的污染。以反渗透脱盐、纳滤分盐为核心,双膜浓水为原料,产出淡水、精制工业盐,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进一步回收水资源,响应《节约用水条例》,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智慧水厂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通水厂生产、运行、调度、应急、维护、运营、决策等环节,实现信息互通、智能控制、精准决策,从而形成安全优质、智慧高效、节能生态的现代化水厂集群。
【关键词】制水,工艺,针对
【绿色环保】废塑料化学循环可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4月22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正成为国内外塑料污染治理新方向,可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报告》主要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介绍,化学循环与物理回收是废塑料材料化循环利用的两大路径。化学循环是指以废塑料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将其转化为一定比例的塑料单体以及其他化学组分,并进一步生产塑料及其他化工产品的过程。业内专家表示,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循环具有广泛的原料适应性,能将无法有效经济回收的低值废塑料和复合包装,甚至填埋场或自然界中堆存的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报告》显示,目前化学循环技术已逐渐成熟,形成了以裂解法、解聚法、气化法为主的主流技术工艺。目前迫切需要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同时,明确将化学循环作为废塑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在产业布局上,将化学循环项目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在化工园区集中布局和运行管理,在碳排放指标、用能指标和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等。
【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
【绿色环保】中国石油CCUS重点实验室支撑百万吨级示范工程建设(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石油集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点实验室2023—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这是CCUS重点实验室召开的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2021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提升中国石油在CCUS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超前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集团公司整合CCUS全产业链优势力量,成立了CCUS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包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和发展战略4个专业化实验室和1个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试验基地。致力于通过加强CCUS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工业化应用,打造CCUS领域超前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研发验证平台,引领和带动集团公司CCUS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2023年,CCUS重点实验室已初步形成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埋存和发展战略系列技术,高浓度碳捕集工程投入现场应用,低浓度碳捕集完成工业试验,全产业链核算方法学初步建立,CCUS理论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创新研发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下一步,实验室将进一步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与发展方向,持续提升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水平,支撑建成多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推动CCUS全产业链技术发展。
【关键词】捕集,驱油,埋存
【绿色环保】杰瑞集团自主研发新品发布,含油废弃物就地处理化解异地处置风险(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油田含油废弃物属于危废,集中外运处置存在危废存储、转移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2024)上,杰瑞集团自主研发的GreenWell分布式危废处理设备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据了解,在油气开发过程中,油气开采伴随着油基岩屑等危废物的产生,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将危废物转移到集中处理站进行统一处理,这种方式存在着危废存储安全风险、转运过程一旦泄露重度污染环境以及转移联单管理复杂等问题。此次杰瑞集团推出的新产品分布式危废处理设备,可以将油气开发过程中的危废就地处理,实现回收油、回收水、尾渣的资源循环利用。其中,油基岩屑井场源头减量超过20%;基础油回收率超过95%;废水可系统内循环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研发GreenWell分布式危废处理设备时,考虑到了不同场景转换,因此专门采用了模块化、小型化设计理念,设备处理量最大可达60吨/天,可以满足单、双钻机平台产废需求,实现了降本增效。
【关键词】危废,就地,处理
【绿色环保】启迪环境零碳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助力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沂水项目是启迪环境零碳能源中心首个“零碳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示范项目,融合环境治理与清洁能源技术,从协同处置、系统能效、多能输出三个维度出发,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基础打造综合性垃圾能源站,依据不同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沂水项目于2016年10月份投入运营,是沂水县唯一一家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发电的项目,年处理垃圾量约24万吨。近年来,为适应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如何持续发挥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沂水项目团队通过大量的技术论证、实践及后评价,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及数据,并获得了14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些专利主要针对设备处理能力低下、环保排放指标控制困难、用能设备能耗高等方面,通过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空压机系统节能改造、沼气发电替代厂用电、锅炉增容改造、烟气余热回收改造等措施,大大降低设备能耗、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38%以上,节能降耗减排效果显著。通过技术创新使得项目垃圾处理能力大大提升,既促进了沂水县人民生活环境显著提升,也实现了环保排放指标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沂水项目还积极探索多种能源按需输出,目前已完成25t/h工业蒸汽供应科技研发,通过蒸汽管道及汽轮机改造,实现热电联产,为项目周边工业集中区提供供热服务,既能为用户提供稳定、经济的清洁能源,也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新型,专利,证书
【绿色环保】世界首个垃圾、污水联合处理能源自供环保综合型设施亮相(2024-04-03)
【摘要】 4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能建山西电建参建的新加坡综合废物管理设施(IWMF)项目,建成后将与大士污水处理厂联合成为世界首个实现垃圾和污水联合处理、能源自供的环保综合型设施。IWMF项目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一个大型环保领域房建市政综合项目,位于新加坡大士南一座面积为68公顷的人工岛上。项目是由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投资,投资总金额10.9亿美元。山西电建三公司负责其1号、2号机组汽机岛的安装项目,工程范围主要包括汽机岛内汽机本体及附属设备、管道安装、空冷设备安装。按照设计,一标段一期垃圾焚化能力为3600吨/天,共4套日最大处理能力为900吨的垃圾焚烧炉,配2台65兆瓦汽轮发电机的发电设施,是世界上最大的环保设施之一。目前,在TOL货场已完成除氧器、汽机房钢结构、空冷岛钢结构、各类管道阀门等,设备与材料的卸车、接收、保管约936吨,在现场外的加工配置场地,汽机房桁车等设备组合完成,具备安装条件,项目计划于2024年06月可以具备汽机房安装条件。山西电建将充分发挥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综合优势,集中技术资源力量,积极践行项目管理新理念、主动融入项目管理新体系、系统落实项目管理新要求,致力通过项目管理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履约,并将以此为契机,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能源合作,加快能源业务“走出去”,深耕东南亚区域市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当地生活垃圾的处理走向资源化、减量化和垃圾焚烧发电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国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将垃圾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发展,助力当地减碳目标和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构建。
【关键词】垃圾,焚化,能力
【绿色环保】全球最大“人造太阳”主机进入核心设备的安装阶段(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当地时间2024年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国在成功安装其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中国将再次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据了解,真空室模块组装是目前ITER项目最重要设备在关键路径上的工作,对整个ITER项目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真空室外形像一个甜甜圈,但是由于尺寸巨大,为了便于安装,整个真空室被分成了9个真空室模块,但真空室模块本身也是三层夹心结构,由内到外分别为40度真空室扇段、真空室冷屏和环向场线圈。本次中标的真空室模块组装工作就像穿衣服一样,将真空室冷屏、环向场线圈在装配大厅集成组装到真空室扇段上,然后再整体吊装到托卡马克堆坑内。真空室模块9个扇区,单独完工交付,9个扇区的计划安装总工期为35个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我国于2006年正式签约加入该计划。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和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齐心协力,为计划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自2008年以来,中国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涉及磁体支撑系统、磁体馈线系统、电源系统、辉光放电清洗系统、气体注入系统、可耐受极高温的反应堆堆芯“第一壁”等核心关键部件。
【关键词】国际,核聚变,实验
【绿色环保】我国科学家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北京时间2024年3月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研究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周菲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Cryo-EM structures of the plant plastid-encoded RNA polymerase(植物叶绿体编码的RNA聚合酶冷冻电镜结构)”的封面文章,该研究解析了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装配部件”、“装配模式”、“功能模块”。研究团队首先利用叶绿体转化技术构建了叶绿体转基因烟草,随后通过亲和纯化的方式获得完整的叶绿体基因转录蛋白质复合物,最终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与原核蓝细菌基因转录机器相比,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一共具有20个“装配部件”(蛋白亚基),组成了5个功能模块(催化模块、支架模块、保护模块、RNA模块和调控模块),催化模块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其蛋白亚基起源于蓝细菌。其他模块由细胞核基因组编码,其大部分蛋白亚基起源于真核细胞,在细胞质翻译后运输至叶绿体完成组装。这些原核和真核起源的蛋白亚基组成了目前已知最复杂的基因转录机器。蓝细菌来源的催化模块包含6个蛋白亚基,其位于复合物的核心层;支架模块包含7个蛋白亚基,它们一方面稳定催化模块,另一方面提供其他模块的结合位点;保护模块包括2个亚基,它们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使其免受叶绿体中超氧化物的氧化攻击;RNA模块包括1个亚基,能够序列特异性结合RNA,推测可能参与转录关联的RNA加工过程;调控模块包括4个亚基,推测它们参与基因转录机器的活性调控。在基础研究层面,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工作模式、理解叶绿体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以及改造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在合成生物学应用层面,本研究为植物叶绿体生物反应器的效率提升提供了着手点,助力重组疫苗、重组蛋白药物、天然产物的生产。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本研究为光合作用系统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助力植物高效碳汇。
【关键词】转录,蛋白质,复合物
【绿色环保】国网新能源云平台提供“云”服务,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面临资源环境、系统消纳、补贴运维等难点痛点,亟需互联互通的新能源业务管理和服务平台,连接新能源产业链所有相关方。国家电网顺应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的趋势,主导建设新型能源数字基础设施新能源云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生态圈的业务深度融合,聚集全数据要素,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服务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和“全环节、全贯通、全覆盖、全生态、全场景”的开放服务体系,为促进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转型提供重要支撑。新能源云平台于2018年6月启动系统设计,2019年5月在宁夏开展试点建设,2020年6月在27家省级电力公司全面部署应用,2021年4月20日新能源云正式发布上线。新能源云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各种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等业务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新能源云的“云”端服务,可以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力、协同发展。目前,新能源云接入新能源场站超530万座、装机8.6亿千瓦,服务各类企业1.6万余家。平台汇聚风能太阳能、生态红线、地形地貌、土地性质等资源数据,辅助开展新能源发电出力预测和风光资源开发潜力研究,为规划编制和建站选址提供参考;平台提供新能源发展与消纳、场站运行出力等信息资讯,在服务社会大众、促进新能源行业发展等方面逐步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新能源云还可以滚动计算分区域、分省份新能源消纳能力,预测年度及中长期的新能源发电量、利用率、新增消纳空间等指标,引导新能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促进新能源发电量和利用率齐升。2023年4月,国网华北分部组织开展了京津唐电网“十四五”“十五五”新能源消纳分析集中工作,基于新能源云平台科学搭建与实际运行情况更加吻合的电力系统生产模拟模型,开展了2025年、2030年京津唐电网新能源消纳利用率测算,支撑提出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顺应,能源,革命
【绿色环保】江苏如东探索盐碱地成功改良,昔日盐碱地变成米粮仓(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如东县是一座以海岸平原地貌构成的城市。潮涨潮汐,海水拍岸,形成了盐碱地。经工作人员介绍,学生们了解到这里的盐碱地属于滨海盐碱地,具有雨热同季,冬春返盐的特点。滨海盐碱地不同于普通土地,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且质地较松散,遇水易板结。据介绍,改良工程实施之前,地质局海洋院对地质环境进行针对性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情况设计专项工程和改良方案,然后进行落实,规划沟、渠、路、闸、涵、桥,使其成为一个四周阻盐、上部洗盐、底部压盐的脱盐环境,让土壤的盐快速脱去,再用海洋院的专利技术、专利肥料、专利土壤调节剂,还有生物菌剂,让耕作层快速形成,改善盐碱地性状,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盐碱地改良,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升了粮食产量,积累了改良经验,拓展了收入来源。2007以来,如东县实施盐碱地改良,新增耕地5万余亩。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项目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已基本达到“吨良田”标准(水稻亩产在1000—1200斤,小麦亩产在800—1000斤),实现了从盐碱地到耕地再到高产良田转变的“两次飞跃”。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如东县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盐碱地快速改良、种植利用技术路径,形成了“如东经验”,为全省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样板。按照现行市场价格(水田30万元/亩),如东县盐碱地综合利用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价值约10亿元左右。
【关键词】调查,情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