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引入AI智能分拣,固废再生更高效(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广州市白云区围绕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危险废物五大领域,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挖掘背后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工作成效。目前,白云区已实现建筑垃圾从交收到处理的全过程智能化,新引进的AI分选技术还能帮助更多建筑垃圾转化为循环利用产品。位于龙归街永兴村的白云区大件家具处理中心,是广东省内首个大件家具垃圾资源化系统,通过“破碎、风选、磁选、高温挤压”等一系列处理工艺,实现大件家具机械全自动一体化拆解处理,并把当中的物料、金属等物质进行再加工,有效破解大件家具“大块头”“处理难”的问题。该系统日均处理废旧家具最大能达到25~30吨,年处理能力超过1万吨,可实现大件家具100%资源化利用。卓粤固废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钟落潭镇龙塘村,是装饰装修废弃物智能分拣与资源化利用标杆企业,设计处理量60万吨/年,通过对建筑装修废弃物进行“破碎+3D筛分+多梯度精细化分选(智能机器人分选+光电分选)”的组合式处理,实现家装建废的减量化和100%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量及二次污染。
【关键词】循环,利用,科技
【绿色环保】宇通新能源五电技术支撑环卫行业节能降耗(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宇通环卫作为新能源环卫领域的领军企业,宇通环卫的产品在电耗上展现出了明显优势。以18t纯电动洗扫车为例,宇通新能源环卫产品在洁净率、续航能力大幅优于其他品牌的同时,电耗却低于其22%。以1天耗电150度,平均电价1.1元/度计算,宇通环卫洗扫车年耗电比其他品牌约省10692元。宇通环卫在节能省电方面的优异成绩,离不开核心五电技术的支撑。其中,电机的效率,对车辆节能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宇通新能源环卫车辆的电机采用宇通独创的电机泥沙防护和抗凝露技术,电机效率最高可达97%,远高于普通柴油发动机的40%-45%,效率高,当然更节能。同时宇通电机在制动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回馈发电,最大限度地节省车辆的能耗。更值得一提的是,宇通环卫纯电动低入口系列产品,采用轻量化设计,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有效降低整备质量,可减少行驶中的电耗成本;采用电机直驱的创新性结构,可省去传动功率损失,同时结合高效风机及降风阻技术,节能效果更好。
【关键词】电机,效率,节能
【绿色环保】12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抱团”支撑科技创新(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南昌市召开。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成立,是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的首创之举,也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领域组建的首个联盟。江西省将努力发挥联盟的群体优势和耦合效应,形成支撑全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整合力量,联合攻关,着力解决江西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力支撑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和省科技厅牵头组建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联盟组织架构为12+X,即依托环境污染防治、工业水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领域12家江西省级重点实验室和X家特邀观察员单位组建。在联盟成立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江西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清单。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源
【绿色环保】中外联合研究团队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宝藏”(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9月5日,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举行的“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成果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建设及应用成果联合发布会上获悉,拥有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由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构建。这一数据库中有2万多个微生物是新发现物种,约1万个微生物在深海中首次被发现。这一联合研究团队由我国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及英国、丹麦等国家专家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历时五年,通过对目前已公开的接近240TB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拥有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此研究极大拓宽了对海洋古菌、海洋细菌等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解析并绘制了全球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为理解微生物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分布提供了新视角,为海洋微生物演化、环境适应性及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关键词】微生物,基因,数据
【绿色环保】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成为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立研发团队,在我国系统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功能的研究。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了干旱区的水分制约,以土壤生境修复为目标,具有建设周期短、稳定性好、固沙效率高、治沙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操作简易等优点,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前沿的固沙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之一。研究团队首先开展了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干扰的响应研究。基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和土壤50余年的定位监测资料,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研究方法,以不同时期设置沙障固定沙丘表面并种植旱生灌木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人工固沙植被区发育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观测和实验模拟,评估大气降尘、土壤稳定性及其理化性质演变对生物土壤结皮生物体初期拓殖和形成起到的作用,分析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盖度、厚度与区域气候、土壤环境、微地形和常见干扰如风蚀和沙埋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对沙区水文过程、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科研团队采用室内模拟和野外观测的方法,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在演替和发育过程中碳固定和碳释放特性,以及固氮酶活性和氮矿化特征,分析湿润持续时间、水分含量、温度及光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碳固定、碳释放、固氮酶活性及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影响,精确评估生物土壤结皮固碳、固氮潜力及其在沙区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阐述其对人工植被—土壤系统演替的指示意义。同时,科研团队还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对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形成和稳定、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范围,操作,简易
【绿色环保】新疆再生水项目双膜法工艺突破反渗透浓水处理难题(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回用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项目采用双膜法(超滤膜+低压反渗透膜)工艺,获得的再生水将供给优质工业用水,预计再生水回用率可达30%。本项目不同于传统水处理工程,而是创新性地将污水处理与分质工业用水需求相结合,实现了“一水多用、梯级利用”的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项目较大的技术突破在于解决了反渗透浓水处理这一难题,成功将反渗透浓水处理至一级A排放标准。这一技术可大幅降低高盐废水处理成本,为膜法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推广,应用,提供
【绿色环保】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瓶颈获突破(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高级功能材料》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莱斯大学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使用微波辐射和易于生物降解的溶剂进行选择性锂回收的快速、高效且环保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新工艺可以在短短30秒内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LIB)阴极中多达50%的锂,突破了LIB回收技术中的一个重大瓶颈。传统从废电池中回收锂的方法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效率极低。这主要是由于回收过程中锂受到污染和损失,同时回收过程能耗太大。由于锂通常在其他金属之后才会析出,研究人员试图找出专门针对锂的回收方法。此次,研究人员使用氯化胆碱和乙二醇的混合物作为深共晶溶剂(DES)。他们此前已发现,在DES浸出过程中,锂会被氯化胆碱中的氯离子包围并被浸出到溶液中。为了浸出钴或镍等其他金属,氯化胆碱和乙二醇都必须参与该过程。在这两种物质中,只有氯化胆碱擅长吸收微波,于是研究人员将电池废料浸入溶剂中,并用微波照射,从而能够选择性地从其他金属中浸出锂。将微波辐射用于此过程类似于厨房微波炉快速加热食物。能量直接传递给分子,使反应比传统加热方法快得多。使用微波工艺,研究人员发现浸出87%的锂需要15分钟,而通过油浴加热获得相同的回收率则需要12小时。这种突破性方法可极大改善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经济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新方案。
【关键词】经济性,环境,影响
【绿色环保】大唐环境脱硫废水高效节能低温闪蒸技术成功应用电厂废水零排放项...(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大唐环境水务公司研发的脱硫废水低温多效闪蒸浓缩技术,在大唐延安电厂废水零排放项目上一次性调试成功,水回收率达50%~90%,回收水电导率小于600μS/cm,达工程设计值,实现科研成果的工程应用。水务公司承担的“脱硫废水高效节能低温闪蒸浓缩减量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先后通过实验室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攻克了脱硫废水晶种法浓缩减量的难题,解决了脱硫废水软化成本高、蒸发浓缩能耗高的问题。该技术利用烟气余热作为热源,利用废水中硫酸钙作为晶种,能够在无需对脱硫废水进行软化预处理的前提下,在低温条件中(<100 °C)对脱硫废水进行多效蒸发浓缩减量,实现了电厂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回收,降低了废水零排放运行成本。该技术的应用,打通了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整条工艺路线。接下来,水务公司将继续做好废水零排放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升环境公司水处理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环境,水处理,业务
【绿色环保】国际最新研发出一款机器学习模型,有望准确预测天气与气候(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在线发表一篇环境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研发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能进行准确的天气预测和气候模拟。这一机器学习模型被命名为NeuralGCM,它能超越部分现有天气和气候预测模型,且有望比传统模型节省大量算力。该论文介绍,一般环流模型(GCMs)表示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物理过程,是天气和气候预测的基础,而减少长期预报的不确定性以及估算极端天气事件,是理解气候缓解和适应的关键。机器学习模型一直被认为是天气预测的一种替代手段,且具有节省算力成本的优势,但它们在长期预报的表现常常不如一般环流模型。在本项研究中,美国谷歌研究团队和合作者设计出机器学习模型NeuralGCM,这个模型结合了机器学习和物理方法,能进行中短期天气预报以及几十年的气候模拟。该模型对1-15天预报的准确率能媲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最好的传统物理天气模型之一)的预测结果;对于最多提前10天的预报,NeuralGCM的准确率与现有机器学习技术不相上下,有时甚至更好。同时,NeuralGCM的气候模拟准确率与最好的机器学习和物理方法相当:在NeuralGCM的40年气候预测中加入海平面温度后,论文作者发现模型给出的结果与从ECMWF数据中发现的全球变暖趋势一致。此外,NeuralGCM在预测龙卷风及其轨迹方面也超过了已有的气候模型。
【关键词】全球,变暖,趋势
【绿色环保】国家能源集团再生脱硝催化剂技术国际领先(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科环集团龙源环保公司主导研发的“废烟气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技术”项目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来自中国工程院的7名专家院士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针对废弃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需求,开发了废弃脱硝催化剂制备再生载体及制备催化剂的工艺,攻克了废弃脱硝催化剂深度除杂、载体重构、再生载体成型和钨钒浸出液萃取等技术难题,制备出理化指标优异、满足行业标准的再生载体,再生载体的比表面积由40平方米/克提升到90平方米/克以上,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脱硝催化剂。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编制标准10项,为烟气脱硝、废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推进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提供了产品支撑。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安徽、内蒙古等地建成4万吨废弃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产线,生产的催化剂产品在集团公司内外多个大型燃煤电厂及钢铁、焦化等非电行业烟气脱硝工程中得到应用,市场份额可望达到30%以上,彻底解决了废弃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问题。
【关键词】资源化,利用,问题
【绿色环保】北京排水集团“红菌”技术成功中标,实现原创技术应用转化重大市...(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北京排水集团原创厌氧氨氧化(“红菌”)技术成功中标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实现集团原创技术应用转化重大市场突破。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位于湖北武汉光谷,作为北京排水集团在半导体芯片废水处理行业的首个工程,在目前“红菌”外部市场转化项目中,规模最大、示范效应最强、社会效益最明显。项目中标标志着北排技术成功进军国家重点支持的“卡脖子”关键领域、工业明珠行业——半导体芯片行业,是集团原创核心技术市场转化的成功范例。国家存储器基地高氨氮废水处理项目是推进该基地废水处理“红菌”技术替代传统生化工艺的重要一步。传统高氨氮废水处理系统能耗高、药耗高,吨水处理成本远高于市政污水处理,北排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红菌”颗粒耦合生物膜技术,较传统工艺脱氮效率提升2到4倍,曝气电耗降低60%、脱氮药剂用量减少100%、污泥产量减少90%、温室气体减排90%。该项目将对基地现有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在确保其废水处理规模和效果稳定安全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废水处理成本。项目集成应用北排“红菌”技术工艺后,预计废水处理吨水运行成本可降低5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关键词】能耗,药耗,处理
【绿色环保】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在较低温度下分解聚乙烯塑料(2024-07-29)
【摘要】 7月29日,中国环境报讯,分解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材料通常需要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条件,能源消耗较多。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在铈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可见光照射含少量羧基的聚乙烯,成功实现在80摄氏度的较低温度环境下令这种聚乙烯分解。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生产量大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塑料材料的回收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子链包含的碳-碳键非常稳定,使其分解一般需要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条件。产生碳自由基是引发碳-碳键断裂的关键。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将少量羧基官能团引入聚乙烯,然后针对这种羧化聚乙烯粉末,摸索能令羧基在光照射下产生碳自由基的反应条件。研究发现,在添加少量铈催化剂的80摄氏度乙腈中,用发光波长为430纳米的LED灯照射羧化聚乙烯粉末可使羧基生成碳自由基,并且其高反应性切断了聚乙烯分子链上的碳-碳键,长链羧化聚乙烯分子被降解成分子量约500的片段。研究还确认,这一反应不仅能在乙腈中进行,在水中也能发生。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公报说,本项研究在较低温度环境下实现了通常需要高温条件的聚乙烯分解,表明经羧基官能团修饰的聚乙烯将来有望作为可降解塑料使用,这将使回收利用更加节能、低成本。
【关键词】产生,自由基,反应
【绿色环保】世界首制万吨级纯电集装箱船完成首航,全程实现“零排放、零污染...(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世界首制万吨级纯电动力的集装箱船,在上海洋山港安全靠泊盛东码头1号泊位,顺利完成首航。这也开启了洋山港江海联运全程“零排放、零污染、零噪声”的新篇章。这艘集装箱船为“中远海运绿01”轮,全航程采用电池动力推进,总长119.8米,型宽23.6米,最高航速19.4公里/小时,电池总容量超过5万千瓦时,在电动集装箱船总长、型宽、装箱数、载重吨及电池容量方面均是世界第一。据介绍,“中远海运绿01”轮可通过箱式移动电源进行换电续航,突破了多项“从0到1”的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电动集装箱船充电时间长、装载量低、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得益于采用纯电动力,“中远海运绿01”轮在减污降碳方面具有优异表现。据估算,该船每行驶100海里可节约燃油3900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4吨,节约能耗费用约3.35万元,预计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62吨。 “中远海运绿01”轮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后该船将固定往返于南京至洋山港,可为实现江海联运碳减排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源,换电,续航
【绿色环保】“中创足迹”LCA技术创新平台发布(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6月2日,北京中创绿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工业和信息化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在京联合发布了生命周期评价(LCA)创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成果——“中创足迹”LCA技术创新平台。当前,绿色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仍面临不少挑战,如绿色数据资产安全性、专用工具研发等基础有待夯实,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创足迹”LCA技术创新平台结合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内容,构建了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大数据技术服务双碳产业的研发、实践、应用等工作场景,是深入挖掘绿色大数据广泛应用场景和深层绿色数据资产价值的成果体现。同时,创新平台根据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现状和产品制造工艺技术特点,已初步建立起涵盖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及其制造流程,形成了主要行业基础材料背景数据及2000个以上产品单元生产过程评价数据集,支持产品评价、认证、核算及碳中和供应链管理等工具系统。
【关键词】挖掘,绿色,大数据
【绿色环保】合续科技“气炭互补焚烧”技术助力县域生活垃圾处理(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县域垃圾焚烧处理市场空间广阔,垃圾焚烧下县信号的释放,进一步加深了垃圾处理市场的“蓄水池”。合续科技看好这一市场,并率先完成了小型机械往复炉排的开发,形成以“气炭互补焚烧”+“3T+E”为核心的焚烧工艺路线。该工艺采用热解气化与碳化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内循环高温热解,有效提升生活垃圾碳化效率,同时采用旋流热风设计,促进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目前,突破了小型炉排系统在“实战中”的一些列技术难题。该工艺10T、20T、30T及50T、100T的炉排系统均已投产下线。依托以上技术,合续为县域垃圾处理带来了“续盈炉V系列焚烧线”和“续盈炉C系列焚烧线”。2023年合续科技在青海省黄河生态流域完成西北首个气炭互补焚烧线的建设,并于2023年12月3号一次点火成功。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环保验收并进入商业化运营。
【关键词】旋流,热风,设计
【绿色环保】中铁环境首台套撬装式污泥深度脱水系统正式下线(2024-06-20)
【摘要】 6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5月20日,由中铁环境自主开发的首台套撬装式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在长沙市望城区生产制造基地正式下线。本次下线的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将应用于矿山污泥处理,依据现场泥质成分和客户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了污泥减量撬装式处理系统。该系统将功能组件集成于一个整体底座上,将压滤机、翻板、输送机、阀门、泵等在工厂内连接好,现场只需完成接口管道及外部电气的连接就可以工作,由于功能组件集成于一个整体底座,可以方便地整体迁移。同时,橇装式设备结构紧凑,比传统的安装方式减少占地。此外,该系统可全自动运行,无人值守,远程操控,无需人工辅助卸泥。因此,该系统在安装简便、占地面积小、运维方便以及节能经济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泥、工程泥浆、搅拌站废浆、河道底泥和给水厂排泥水等领域的污泥减量化处理,极大地促进了污泥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了污泥处理的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后续,资源,利用
【绿色环保】上海科学家取得冻土碳循环研究重要进展(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上海科学家在冻土碳循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据上海海洋大学,该校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许云平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后溶解有机碳(DOC)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日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湖沼学和海洋学快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上。对于溶解态有机质的环境稳定性,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主要假说。一是“分子组分/结构稳定性假说”,认为DOM的环境稳定性主要是由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的,例如糖类和蛋白类化合物比脂类和木质素化合物更加活泼。二是“稀释浓度假说”,认为DOM的环境稳定性并不取决于分子化学结构,而是由分子浓度决定的,即当环境中DOC浓度过低时,微生物寻找DOM消耗的能量大于其利用DOM获得的能量时,无论是活泼分子还是惰性分子均无法被微生物利用。为评估这两种机制对冻土DOM稳定性的影响,许云平研究团队采集了青藏高原的冻土样本,配置不同浓度梯度的DOM体系,模拟冻土DOM的生物降解和光降解过程,运用傅里叶变换高分辨质谱、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元素分析方法,评估了DOM的化学结构和浓度对其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冻土DOM的分解和长距离输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帮助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碳的排放。”许云平说。科研人员介绍,研究通过生物降解实验发现,青藏高原冻土DOM的生物降解表现出对特定化学结构的选择性;光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阳光照射下,冻土DOM经过15天照射后,溶解有机碳含量快速下降,但未达到平台期,表明光降解还不完全。实验还通过稀释溶解有机碳浓度来研究浓度对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初始溶解有机碳浓度的降低,生物可降解的溶解有机碳比例减少,且降解速率随着初始溶解有机碳浓度的降低而减缓。这些表明溶解有机碳浓度是影响生物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冻土区到下游河流甚至海洋,随着冻土DOM浓度的不断被稀释,微生物可能越来越难降解残留下来的冻土碳,这可能也解释为什么冻土碳能够被长距离输送至河口甚至海洋。
【关键词】环境,稳定性,化合物
【绿色环保】“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山西省科...(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山西省公布了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山西路桥集团和所属再生资源公司联合申报的“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山西省是工业大省,每年排放的工业固废4.6亿吨。“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系统研究煤矸石、粉煤灰及CFB灰渣等煤基固废高值与规模化利用中得出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性成果。山西路桥集团作为项目开发主体,利用酸浸尾渣中活性硅铝、硫酸盐及CFB灰自身胶凝和微填充特性等协同激发作用,攻克了关键性创新技术,实现了材料强度的提升,研发出低成本、高固废掺量的“路桥生态水泥”,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关键词】煤基,固废,高值
【绿色环保】榆林水厂及管线项目首次采用双膜法+零排放工艺,实现纳滤浓水零...(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上海市政总院承担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清水园配套水厂及管线项目,将首次在大规模市政及工业供水工程中采用双膜法+零排放工艺,实现纳滤浓水零排放。工程总规模35万m3/d,一期建设规模25万m3/d,总院团队结合原水水质、用水需求,所采用的制水工艺针对性强、经济合理,力争建设国内净水+浓水处理全流程一站式标杆水厂。水厂净水包含生产用水及生活用水两部分,水厂内设置纳滤浓水处理工程。针对纳滤浓水,本工程创新引入蒸发结晶工艺,实现“无废化”,为环保政策及排放水体受限的地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双膜水厂落地思路。项目将实现纳滤浓水中硫酸钠和氯化钠的回收,减少危废杂盐对环境的污染。以反渗透脱盐、纳滤分盐为核心,双膜浓水为原料,产出淡水、精制工业盐,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进一步回收水资源,响应《节约用水条例》,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智慧水厂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通水厂生产、运行、调度、应急、维护、运营、决策等环节,实现信息互通、智能控制、精准决策,从而形成安全优质、智慧高效、节能生态的现代化水厂集群。
【关键词】制水,工艺,针对
【绿色环保】废塑料化学循环可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4月22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正成为国内外塑料污染治理新方向,可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报告》主要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介绍,化学循环与物理回收是废塑料材料化循环利用的两大路径。化学循环是指以废塑料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将其转化为一定比例的塑料单体以及其他化学组分,并进一步生产塑料及其他化工产品的过程。业内专家表示,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循环具有广泛的原料适应性,能将无法有效经济回收的低值废塑料和复合包装,甚至填埋场或自然界中堆存的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报告》显示,目前化学循环技术已逐渐成熟,形成了以裂解法、解聚法、气化法为主的主流技术工艺。目前迫切需要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同时,明确将化学循环作为废塑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在产业布局上,将化学循环项目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在化工园区集中布局和运行管理,在碳排放指标、用能指标和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等。
【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