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中建材环保院打造水泥窑烟气SCR脱硝标杆工程(2023-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8月29日,广东省水泥行业协会在广东省英德市组织召开了“2022年度广东省水泥行业能效对标工作总结会”。由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材环保院”)承建的台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1K、2K、3K、4K线SCR脱硝项目作为超低排放工程对标案例,引人瞩目。据了解,台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的窑尾烟气成分复杂,且颗粒物浓度高、最高约为120g/Nm3。中建材环保院以客户为中心,采用了成熟可靠的高温高尘烟气SCR脱硝技术,为客户提供了定制化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从SCR反应器优化设计、耐磨催化剂配方研制、高效低压清灰技术和吹灰器运行程控技术开发等方面突破了高粉尘堵塞催化剂的瓶颈,为水泥工业超低排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线,整体技术水平领先。通过打造台泥英德水泥窑烟气SCR脱硝标杆工程,为行业超低排放提供了先进、可靠的解决方案,为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添能蓄势。目前,该高温高尘烟气SCR脱硝技术已在台泥集团、金隅集团等企业推广应用近20套。
【关键词】催化剂,配方,研制
【绿色环保】山东探索电厂微藻固碳技术(2023-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前沿技术突破,山发海岳环境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作技术支撑,联合华能烟台八角热电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基于电厂废气微藻固碳及应用关键技术开发与中试示范项目”,旨在筛选、寻找适应电厂实际排放烟气的微藻藻种,提升微藻固碳效率,为燃煤电厂碳减排提供成熟的技术路径。微藻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产物丰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固定CO2的能力是普通陆地植物的10—50倍,是固定CO2的典型代表。火电厂作为碳排放大户,具有巨大的碳减排空间。因此,将微藻与电厂废气进行结合,无疑是目前开展生物降碳最高效的研究方向。据了解,截至目前,该项目共开展6轮耐受性实验,成功验证了能够耐受电厂排放烟气的微藻藻种,固碳效率高达0.3g/L/天以上,微藻生物量达到1g/L以上。
【关键词】微藻,固碳,效率
【绿色环保】常温常压下实现固态储氢,上海交大绿氢研究传出好消息(2023-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氢能源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二次能源,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如何存储运输一直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大难题。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丁文江团队以成功实现在常温常压下固态储氢,据预测,技术成功广泛运用后,将助力国内氢能源爆发出巨大潜能。据了解,金属氢化物储氢在国外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而国内还在商业化探索阶段,在这方面,丁文江团队处于领跑地位。当然,不论固态、气态还是液态等的氢,通过加氢站进入用气终端——氢燃料电池车辆等,才能顺利来到整条氢产业链的下游。因而,在当前实现固体介质上储氢操作方便的基础上,后期还要临前端加氢、后端脱氢的工艺和成本优化。按“制—储—运—加”四大环节。
【关键词】爆发,巨大,潜能
【绿色环保】我国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2023-09-06)
【摘要】 9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中国石化获悉,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的突破。随着配套的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可以满负荷生产绿氢,每年生产的2万吨绿氢全部就近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公司,用于替代炼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气制氢,实现现代油品加工与绿氢耦合低碳发展。据介绍,作为我国首个规模化绿电制绿氢项目,该项目建设中面临着工艺技术新、规模大、无成熟工程案例可借鉴等难点。中国石化通过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形式,破解了新能源波动电力场景下柔性制氢及连续稳定向下游炼化企业供应的难题。其中,面对可再生波动电源制氢的技术难题,中国石化通过自主开发绿电制氢配置优化软件,将电控设备与制氢设备同步响应匹配,实现了“荷随源动”,大幅提升设备对波动的适应性。此外,项目中形成的万吨级电解水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绿氢储运输工艺技术等创新成果均实现了工业应用,项目已申报专利及专有技术10余项。该项目所用的光伏组件、电解槽、储氢罐、输氢管线等重大设备及核心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有效促进了我国氢能装备企业发展。以电解槽为例,项目启动之前,国内的1000标立方每小时电解槽累计需求量不到30台,而仅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就需要52台,有力促进了国内电解槽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关键词】新能源,波动,电力
【绿色环保】使用无酸技术除尽钢材表面氧化皮,德清实现废酸“零产生”(2023-08-28)
【摘要】 8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长期以来,国内外钢铁企业都采用传统化学酸洗技术处理钢材氧化皮,需要使用盐酸、硫酸、硝酸、氢氟酸高浓度强酸及混酸,酸洗工艺流程复杂,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危废化学物质(酸雾、含重金属离子的废酸液与酸泥),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德清县挖掘培育优质潜力企业,历经7年,投入2亿多研发资金,指导攻克无酸除鳞技术难关,突破规模化、工业化、商业化成套机组的技术难题,打造热轧钢材生态除鳞项目。根据多方面数据比对,同样除鳞一吨钢材,生态除鳞技术能降低10%至20%的成本,同时处理效率和成品质量与传统酸洗相当。另外,能直接从源头杜绝废酸液与酸泥产生约25公斤,吨钢能耗仅是酸洗的23-50%,这无疑可为促进钢材深加工行业低碳升级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来料加工。无酸机械除鳞技术在德清得到成果转化应用,热轧钢材表面氧化物处理的企业实现了降本、提值、增效,工业废酸源头减量也为德清县的“无废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成果,转化,应用
【绿色环保】一项城镇河湖排口雨水径流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3-08-28)
【摘要】 8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8月初,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组织召开了“城镇河湖排口雨水径流控制技术装备研发与工程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经专家组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砂渣快速净化技术装备和易启停宽通量磁强化雨水径流污染快速净化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悉,该项成果针对城镇河湖雨季水环境污染和水体返黑返臭问题,构建了面向河湖水质目标的雨水径流控制整装成套技术体系,研发了城镇河湖排口智能化雨水径流精准截蓄、砂渣共除、易启停宽通量磁强化快速净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完成了研发技术装备的工程验证及生态安全评价,形成了适合国情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方案。该项目科技成果已经在上海、武汉、成都等30余个城市、60余项城镇河湖排口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工程中得到应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径流,精准,截蓄
【绿色环保】首创“绿色典范”工程创建机制应用,云南省引水工程建设中落实生...(2023-08-28)
【摘要】 8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8月11日重点介绍了云南省在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建设中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首创“绿色典范”工程创建机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之首,是列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的重大骨干工程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我国在建最大引水工程。在推进“绿色典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着力从水土保持、生态环保、工程影响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科学制定创建绿色典范工程工作方案,明确创建绿色典范工程的目标及任务。二是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监督管理体系,将创建绿色典范工程全面融入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形成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的全链条监督管理运行体系。三是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出台了十四个与国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相匹配的环水保管理办法,确保滇中引水工程中环水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四是高质量推进绿色典范工程创建,打造了丽江水源标特色工区、大理狮子山4#弃渣场、红河阿子冲表土保护堆场等一批有示范性、典型性、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样板工程,基本构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保护体系,擦亮滇中引水绿色发展名片,推动生态高颜值和工程高质量齐头并进。
【关键词】管理,运行,体系
【绿色环保】吉林油田产出“零碳原油”,绿色油田生态开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2023-08-28)
【摘要】 8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吉林油田8月公布,中国第一桶“零碳原油”诞生,这是绿色油田生态开发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原油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取代传统煤炭电力,逐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零碳,所生产的原油也就是零碳原油。2023年3月,吉林油田在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新立采油厂1号、2号、3号、16号平台启动零碳示范区建设,投产后实现区块零碳生产、零碳排放。8月,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光热系统正式并网运行,标志着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建成投运,这也意味着中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就此诞生。据介绍,吉林油田通过建设风光发电储能替代网电,实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100%绿电替代。通过地热、光热、空气源热部分替代天然气加热,实现区块部分热力清洁替代,年可替代天然气60万立方米。此外消耗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则通过二氧化碳注入驱油和埋碳,实现剩余碳排放中和,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后,区块真正实现了零碳生产。
【关键词】示范区,建设,绿色
【绿色环保】新疆八钢低碳冶金技术工程启动,将为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中国环境报讯,随着2500立方米A高炉安全停炉,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2500立方米高炉商业化示范项目主体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为实现“双碳”目标,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以400立方米级高炉为基础,建立了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工业级低碳冶金试验平台。历经7年探索、3年工业化生产试验研究,目前该研发项目已基本掌握了煤气高温安全加热技术、冶金煤气脱碳技术、高温脱碳煤气/富氢煤气复合喷吹技术、全氧冶炼技术等关键技术,打通了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工艺全流程,成功实现了在全氧冶炼条件下,1200摄氏度高温煤气自循环喷吹和富氢冶炼试验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化石燃料消耗降低30%、碳减排21%的阶段性目标。按照中国宝武低碳发展目标及工作部署,在400立方米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将把试验平台所取得的研发成果创新移植到八钢2500立方米高炉上,进行商业化示范与应用推广。2500立方米高炉HyCROF项目不仅传承了HyCROF试验平台已有的技术成果,而且对脱碳煤气加热等关键工艺装备技术进行了再优化和再改进,总体能耗和生产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悉,低碳冶金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意味着这一技术将为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交一份全新、可复制的完整解决方案,朝着钢铁工业实现碳中和迈进了坚实的一大步。
【关键词】钢铁,工业,碳中和
【绿色环保】草原生态系统首套专用碳汇监测设备落地内蒙古(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典型草原退化打草场和严重退化放牧场分别安装了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草原碳汇自动测定系统并投入正常使用。据悉,为科学监测分析草原碳源汇年度内、年际间形成与积累效应及机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在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锡林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大力支持配合下,在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典型草原退化打草场和严重退化放牧场分别安装了由北京天航华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自主研发的草原碳汇自动测定系统并投入正常使用,以期实现对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包括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原位高频连续自动测定,并开展基于过程的草原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及碳通量监测。草原生态系统碳汇自动测定系统的应用,将为准确、快速评估草原碳汇功能提供强有力的监测数据。近期,该系统还将陆续在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的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退化放牧生态系统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
【关键词】放牧,生态,系统
【绿色环保】内蒙古首创“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网络(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内蒙古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首创并运行“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构建了覆盖全区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促进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针对普遍存在的生态监测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研究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牵头,启动了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2022年,通过与10家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部门协调、多级联动、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实现技术、资源等多层面优势互补,以“一站多点”方式布设了230个监测样地,监测范围覆盖了森林、草原、荒漠、沙地、湿地五大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囊括植被、野生动物、土壤、生境、碳汇等方面数十项指标,获取了4200条数据,内蒙古“一站多点”式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基本完成。今年,监测区域又增加了大兴安岭南麓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区域达到13个。据介绍,“一站多点”式的生态质量监测模式,剔除了气候因素造成的影响,通过每年定期的监测、评估,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区域的生态质量状况,为提升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持续性,提升,网络
【绿色环保】高炉煤气精脱硫核心技术在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2023-07-11)
【摘要】 7月11日,中国环境报讯,7月初,由华德环保EPC总承包的大冶市新冶特钢高炉煤气精脱硫项目系统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该项目采用武汉华德环保、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湖北稀金新材料共同研发的第二代宽温改性碳基煤气精脱硫技术,这是该技术在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本次热负荷试车成功验证了该技术水解效率以及脱硫效率均达到95%以上,属于国内领先。在热负荷试车中,脱硫系统随着旁路阀由100%全开,一步一步关小,煤气总管上在线色谱分析仪总硫浓度一点一点变小。当旁路阀开度为8%时,总硫浓度降至35.8mg/Nm3,达到协议要求的低于40mg/Nm3的指标。旁路阀开度降到5%时,总硫浓度降至13.8mg/Nm3,已远远低于设计值,且系统水解效率和脱硫效率均超过设计值,各项排放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色谱,分析仪,浓度
【绿色环保】二氧化碳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国家管网集团组织开展的国内首次二氧化碳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在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花园基地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试验为我国掌握百万吨级二氧化碳输送管材研制、管道设计和建设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标志着我国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本次爆破试验选用X65钢级、323.9毫米管径管道,试验压力12兆帕,精准模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运行工况。试验得出的管道止裂韧性等一系列重要参数,将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模拟模型验证,提升管道止裂韧性的计算精度,为全球二氧化碳管道安全建设和运行提供重要技术保障。作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化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国家管网集团瞄准新能源管道输送领域积极布局,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等一系列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将以此次试验为契机,进一步加快二氧化碳管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二氧化碳管输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管网贡献。
【关键词】重要,技术,保障
【绿色环保】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置新技术喜获成功(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光大环保(中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垃圾焚烧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秉承“技术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多年来持续研发探索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置新方法、新路径。辽宁海天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阁环保)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专注于地聚合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及推广应用,公司首创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固化资源化利用及地聚合人造土制备技术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完成产业化应用,在全国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为充分发挥各企业自身优势,解决垃圾焚烧行业处理难题,光大环保与海天阁环保于2020年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基于地聚合技术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技术攻关,研发历时近五年,联合课题组成员涵盖了光大环保和海天阁环保各高层领导、技术负责人和一线科研人员在内的30余名行业精英。经过双方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该项目现已成功完成小试和中试研究,并将陆续在全国多地建设示范工程开展产业化应用。“基于地聚合技术的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置技术”通过国家级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聚合,技术,生态
【绿色环保】我国煤制烯烃催化剂研制取得重要突破(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各种塑料、溶剂、药物、化妆品等。传统烯烃生产以石油为原料,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发展煤制烯烃技术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近期在煤制烯烃的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于5月1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煤经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技术,首先是将煤转化为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气,之后再一步转化为烯烃产品,这一技术的核心是转化用的催化剂。多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对催化剂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原料的转化率与产物选择性这两个关键指标往往此消彼长,无法同时兼顾。如何打破瓶颈,实现更高效、精准的化工过程,是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重点研究方向。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潘秀莲研究员和包信和院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016年首先提出了合成气催化转化氧化物-沸石(OXZEO)技术,颠覆了国际煤化工领域沿袭90多年的“费托”过程,突破了低碳烯烃的选择性理论极限,从原理上开创了一条低耗水、低排放的煤转化新途径,2020年大连化物所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年产千吨烯烃规模的工业性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又历经六年多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验,于近期破解了原料的高转化率与产物高选择性不可兼顾的瓶颈,研制出二者兼得的高效催化剂,将之前他们研制的催化剂效率提升一倍以上。未来,这一成果在化工生产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安全,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词】直接,技术,产品
【绿色环保】亚洲最大碳捕集项目压缩机组的成功投运,陕鼓助力煤炭清洁化利用(2023-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公司50万吨/年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研究及示范项目1号压缩机首次满载运行成功;该项目核心压缩机由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研制,机组各项运行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装置投运后顺利产出纯度达到99.99%的二氧化碳,验证了压缩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项目压缩机组的成功投运,也是我国装备技术实力和能力在二氧化碳捕集领域的体现,实现了我国火电产业碳减排方面的零突破。事实上,作为分布式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陕鼓坚持“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聚焦“双碳”目标,积极开展超临界CO2、CCUS碳捕集、压缩空气储能用压缩机等分布式能源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4月,陕鼓联合高校和中石油相关企业发起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聚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协同建设国际领先的“一站式”解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大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的自主创新平台,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碳捕集,利用,封存
【绿色环保】青海一家环保企业获三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期,青海鑫祥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同时,该公司《一种医疗污水处理系统》、《一种高原农牧地区小型污水处理站》于去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青海鑫祥公司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用环保科技带动和促进环保实业。公司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团队,特别是在实践中培养出了一批生态环保“土专家”,他们根据青海本地实际,以存在的实际环境问题为导向,运用专业知识因地制宜努力探讨问题,破解难题,使一项项环保实用技术脱颖而出。他们已经拥有多项原创专利设计工艺,产品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农村污水处理在我省来说应该说是一个难题,公司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青海农村污水处理研究,已经具有独特的技术和经验,其科学的设计思路和优良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公司负责人金德瑗说,为加快产业节能环保升级,将持续打造绿色管理体系,以“真金白银”技术投入绿色环保板块,蹚出一条低碳、环保的“绿色之路”。
【关键词】绿色,环保,板块
【绿色环保】上海市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危险废物赋予“身份证”,开启全过程可追...(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安全处置危险废物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了解到,上海市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危险废物赋予“身份证”,开启了危险废物处置管理全过程可追溯模式。据了解,上海环境集团下属单位每天处置400余吨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身份证”核验贯穿收集、转运、预处理、贮存、焚烧处置等关键环节,有效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留痕”。看似简单的“身份证”背后是上海环境集团自建的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ERP)在支撑。上海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危险废物系统化管理使用,包含产废方信息汇总、危险废物配伍及处置方案管理、危废处置台账管理、安环监控管理等。在信息系统的“加持”下,上海环境集团针对不同产废单位开展分级分类管理,严格按照“联单转移、专人专车运输、预接收采样及检测分析、规范贮存、编制专项处置方案”流程开展,筑牢危险废物安全合规处置“双保险”。信息系统的投入还解决了末端处置“一锅烩”的问题。这名负责人解释道,一家产废单位往往会产生多种危险废物,要分门别类进行末端处置。信息系统可以结合集团下属单位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根据录入单量分类统计汇总,给出收运分配和量化处置的“最优解”。
【关键词】核验,贯穿,收集
【绿色环保】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云南智慧环保助力环境监管提质增效(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三年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立足现有条件挖潜创新,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构建“智慧环保”体系,高效推进“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成投运“智慧环保”项目作用,为增强全省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了以“数字环保”项目建设为重点的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数字环保”体系,为智慧环保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安排,环境信息化除了存在内外共享、业务协同机制不全的共性问题外,还存在大数据开发应用及平台建设不规范、缺乏规范的标准体系、体系创新管理与业务协同模式不足、数据共享交换融合的长效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信息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亟须加强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实现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需求。近三年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力度,成立了省生态环境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认真分析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短板弱项基础上,制定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制度规定,构建云南“智慧环保”体系,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及路径,增加资金投入,集中力量破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系统性、实用性不强等难题。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方向
【绿色环保】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2023-05-05)
【摘要】 5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4月,生态环境部在京举行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标志着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服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生态环保重点工作,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推动用好现有卫星和数据资源,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推动生态环境卫星高质量发展,使卫星遥感在促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交付仪式上,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单位共同签署了卫星《在轨投入使用证书》《长期运行管理协议》,播放了卫星工程研制及应用情况录像片,宣读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专家评审意见。
【关键词】应用,情况,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