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的新型材料(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研究团队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种实际水源的样本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这种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无机颗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确定了其在实际水域中的稳定性。研究显示,这种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在第一次吸附循环中可以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五个循环后,仍保持了超过95%的去除率,表明它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生物质材料是解决水中微塑料污染这一复杂问题有效、经济的方案,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制备方式简单,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大规模水处理或家用净水器内。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海绵
【绿色环保】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关键词】观测,数据,地理
【绿色环保】我国造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交付(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北极光先锋”轮11月29日在大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北极光公司建造,交付后将应用于欧洲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计划。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把二氧化碳关进海底”之称的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则是把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加压并运输至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平台,进而注入海底地层中,将二氧化碳与大气和海水相隔离。二氧化碳被深海地层封闭、溶解、吸附、矿化,从而实现永久封存。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是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重要装备。此次交付的“北极光先锋”轮总长130米、型宽21.2米、结构吃水8米,配置有两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可耐零下35摄氏度低温的全压式C型液货罐,可装载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该船交付后将用来把欧洲工业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至挪威西海岸二氧化碳接收端码头,加以处理后注入海底地下2600米永久封存。该船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船企攻克了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船型优化、液货罐材料试验、液货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挑战,全面掌握了该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
【关键词】液货罐,材料,试验
【绿色环保】全球中低纬度最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再传捷报(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继9月3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探明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川,10月29日,科考现场又传来新进展:我国科学家打破世界纪录,在此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连日来,徐柏青带领着团队在海拔6100多米的冰原顶部安营扎寨、顶风冒雪,最终以324米的长度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冰芯。此前,这一纪录由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帽保持。中美两国科学家1992年在这里钻取了一根长达308.6米、年代跨距超70万年的冰芯。本次科考还在另一个点位成功钻取了172米透底冰芯。透底冰芯是指从冰川表层一直打到底部与岩石层交界处的冰芯,对研究冰川形成年代和底部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厚、取芯,可以更好地审视这个中低纬度地区最大冰原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所记录的环境变化,从而更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最厚,冰川
【绿色环保】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14日6时42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由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三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载火箭飞行正常,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卫星配置综合孔径辐射计、主被动探测仪等载荷。该卫星发射入轨后,可填补我国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空白,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据获取能力,提升我国海洋预报产品精度及质量,满足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预报、水循环监测、短期气候预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并兼顾土壤湿度测量,为海洋主体行业应用和农业农村、减灾、气象等相关行业应用提供支撑数据,形成应用产品能力。
【关键词】提供,支撑,数据
【绿色环保】电化学反应器大幅降低空气碳捕获能耗(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电化学反应器,或可显著减少直接空气捕获(即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所需的能量消耗。这一新型反应器的设计不仅更加灵活和易于扩展,而且有望成为对抗气候变化、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能源》杂志上。这款专为碳捕获设计的反应器采用了模块化的三室结构,其中心部分是一层特别设计的多孔固体电解质。团队认为,这项成果标志着从大气中捕获碳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为提高碳捕获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开辟了新的道路。该装置已在工业级含碳溶液中实现了高效的二氧化碳再生率,长期稳定性证明了其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新方法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它可以与多种化学物质配合使用,并支持在直接空气捕获过程中同时生产氢气,这显著降低了制造净零排放燃料或化学品的成本。新型反应器能够高效地分离碳酸盐和碳酸氢盐溶液,在一个腔室内生产碱性吸收剂,在另一个腔室内生产高纯度二氧化碳。这种方法通过对电输入的优化,降低了整体能耗,为实现更加环保和经济的碳捕获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环保,经济,碳捕获
【绿色环保】深圳AI技术助力空气质量预报预警(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深圳站)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空气质量预报算法已正式投入使用,有望显著提升空气6项污染物和AQI的预报速度和准确性,这是继深圳站率先在全国推行智能实验室分析后的又一创新举措。该算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STM),通过筛选60余个模型输入参数(每日参数更新量高达4320个),并开发了150余个机器学习预测器,实现了未来96小时内各污染物和AQI的逐小时预报。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传统模型预报的精准度,还大大缩短了预报时间,为城市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在2023年1月—2024年8月的对比测试中,机器学习预报的6项常规污染物均显著优于传统模型的预报结果。特别是在临近超标天气(AQI大于90)的情况下,超标等级的准确率从79%提升到了97%。与传统的数值模型相比,机器学习模型节省计算资源,能够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滚动预报,并能够根据实时更新的气象及监测数据,快速响应各种因素的实时变化,为深圳市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及时的决策支持。此外,该模型的可解释性也是其一大亮点。通过特征选择算法,模型不仅能够预测污染物的浓度,还能评估出全天候小时级空气质量影响的贡献度,并将其影响强度进行排序。这一功能为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污染源的归因分析更为精准。
【关键词】强度,进行,排序
【绿色环保】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研究开发的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在邯钢邯宝360㎡烧结机投入使用,并顺利通过168小时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标志着大河环科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取得新突破。为推动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创新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大河环科与邯钢联合搭建实验平台,大河环科大河邯钢设计院主导技术开发工作,围绕组织、管理、测试、运行四大核心模块,构建高效的协调调度机制,促进各环节、各工序无缝衔接、高效推进。通过科学制定CO减排测试清单及测试计划、及时调整催化剂配方等措施,推进关键指标持续优化。应用该技术后,邯钢邯宝360㎡烧结机实现烟气出口CO浓度长期稳定在2000mg/m3以下,脱硝直燃炉煤气降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节省环保排放税及煤气费用近3300万元/年,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显著。同时,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也为大河环科进一步推广烧结烟气CO减排技术、大力拓展外部市场提供了实践支撑。
【关键词】减排,技术,拓展
【绿色环保】“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价(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华环保联合会于2024年10月15日在北京市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杭州楚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全资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废气恶臭协同治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经专家质询讨论,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针对恶臭污染来源广泛、组分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难点,面向典型行业研发了以生物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系列高效处理技术、装备与工艺,为恶臭治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项目改进了恶臭物质在线检测的系统和方法,实现了恶臭废气成分的精准解析,明确了废气化学组成和嗅觉感官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典型行业的废气排放特征数据库。项目通过精密筛选与定向驯化,培育出43株恶臭物质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选育出7株改性微生物菌株,进一步提高了菌株性能,实现了菌株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项目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了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恶臭治理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调控,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项目成果已在市政污水、餐厨垃圾、石油化工、涂料涂装、食品制造、养殖屠宰等多个行业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并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市政污水、餐厨垃圾、石油化工、涂料涂装、食品制造、养殖屠宰等20多个行业,近3年实现销售收入16.178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有效降低恶臭污染引起的投诉数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的绿色发展转型,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
【绿色环保】协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构建新型催化剂(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对于稳定小于2纳米的金属位点至关重要,例如单原子(M1)或原子簇(Mn)。然而,由于过度相互作用导致活性与稳定性往往不能兼顾,如何进一步优化纳米位点以打破这一制衡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北京华电光大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煤化所等科研单位合作,首次提出将SMSI与活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RMSI)相结合的催化剂协同策略。全面的表征证实,SMSI稳定了金属并调节了单原子Ni1向亚2纳米的Nin位点的聚集。同时,RMSI通过充分激活载体中的P,最终生成亚2纳米金属磷化物Ni2P簇(Ni2Pn)。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协同作用触发了Ni2Pn的适应性配位和电子结构优化,从而实现了期望的底物吸附-脱附动力学。Ni2Pn位点对选择性加氢的活性大大提高,目标产物的形成速率分别比Ni1和Nin位点高出20.2倍和3.0倍。工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这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可扩展的合成亚2纳米金属磷化物簇的方法,而且丰富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机制在非均相催化剂中的应用,有助于打破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权衡,为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催化剂设计方法在提高特定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有望推动相关工业过程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催化剂,应用,思路
【绿色环保】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太阳能“盐湖提锂”新技术(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朱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等通过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成功从盐湖卤水中高效、环保地提取到高纯度锂盐,有望助力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国际学术期刊《科学》27日发表了相关成果。南京大学科研团队想到,在盐碱环境下,盐土植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选择性地吸收盐分和水分。通过模仿蒸腾作用的原理,团队成功研制出“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该装置分3层,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器的纳米通道内产生超高压,高压传递到离子分离层,就会选择性地将卤水中的锂离子“驱赶”到储存层,最后通过水循环系统收集储存层中的锂盐。在实验室模拟的昼夜交替与盐湖卤水环境中,该装置已连续运行528小时,卤水的“镁锂比”从初始数值422降至2.5,锂的纯度提升160多倍,验证了整套装置的可行性与高效率。通过模块化拼装组合,该装置的面积可以不断扩展,从而增加锂盐的产量。更重要的是,该装置依靠太阳能即可运行,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电力和化学药剂,尤其适合在光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原地区应用,能耗低,还环保。该团队计划下阶段到高原开展中试和产业化试验,针对高原各类盐湖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进一步优化装置设计,争取在多方支持下早日形成实用的盐湖锂矿生产线。
【关键词】物理,化学,特性
【绿色环保】煤质快检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2024-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长久以来,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煤质化验手段,严重制约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改写,能源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已悄然开启。此次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项集煤质快检核心装置、AI模型与数质量管控平台于一体的原创性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光谱学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可对煤炭成分中的热值、水分、灰分、硫分进行精准检测;基于双模态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有效融合两种感知信号,对大量煤炭成分进行数据表征,并结合鲁棒训练,从而实现快速、准确、鲁棒、无损的煤炭成分分析,一举攻克了传统煤炭检测技术检测数据延迟、失真及成本高等难题,实现煤炭供需两端全流量实时在线、全自动检测。这项技术可以在线检测6毫米煤样的热值、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标,整列车采样完成后仅需两分钟获取检测结果,相较于至少8小时的传统检测周期,实现煤质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同时,样品代表性指数级增强,单列车的检测煤量可达1吨以上,是传统1克煤样检测量的百万倍,样品代表性和检测效率大幅提升。此外,全程实现自动无人干预,改变了传统采样、制样、化验的复杂流程,构建了高效、透明的在线检测模式。
【关键词】在线,检测,模式
【绿色环保】引入AI智能分拣,固废再生更高效(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广州市白云区围绕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危险废物五大领域,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挖掘背后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工作成效。目前,白云区已实现建筑垃圾从交收到处理的全过程智能化,新引进的AI分选技术还能帮助更多建筑垃圾转化为循环利用产品。位于龙归街永兴村的白云区大件家具处理中心,是广东省内首个大件家具垃圾资源化系统,通过“破碎、风选、磁选、高温挤压”等一系列处理工艺,实现大件家具机械全自动一体化拆解处理,并把当中的物料、金属等物质进行再加工,有效破解大件家具“大块头”“处理难”的问题。该系统日均处理废旧家具最大能达到25~30吨,年处理能力超过1万吨,可实现大件家具100%资源化利用。卓粤固废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钟落潭镇龙塘村,是装饰装修废弃物智能分拣与资源化利用标杆企业,设计处理量60万吨/年,通过对建筑装修废弃物进行“破碎+3D筛分+多梯度精细化分选(智能机器人分选+光电分选)”的组合式处理,实现家装建废的减量化和100%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量及二次污染。
【关键词】循环,利用,科技
【绿色环保】宇通新能源五电技术支撑环卫行业节能降耗(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宇通环卫作为新能源环卫领域的领军企业,宇通环卫的产品在电耗上展现出了明显优势。以18t纯电动洗扫车为例,宇通新能源环卫产品在洁净率、续航能力大幅优于其他品牌的同时,电耗却低于其22%。以1天耗电150度,平均电价1.1元/度计算,宇通环卫洗扫车年耗电比其他品牌约省10692元。宇通环卫在节能省电方面的优异成绩,离不开核心五电技术的支撑。其中,电机的效率,对车辆节能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宇通新能源环卫车辆的电机采用宇通独创的电机泥沙防护和抗凝露技术,电机效率最高可达97%,远高于普通柴油发动机的40%-45%,效率高,当然更节能。同时宇通电机在制动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回馈发电,最大限度地节省车辆的能耗。更值得一提的是,宇通环卫纯电动低入口系列产品,采用轻量化设计,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有效降低整备质量,可减少行驶中的电耗成本;采用电机直驱的创新性结构,可省去传动功率损失,同时结合高效风机及降风阻技术,节能效果更好。
【关键词】电机,效率,节能
【绿色环保】12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抱团”支撑科技创新(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南昌市召开。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成立,是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的首创之举,也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领域组建的首个联盟。江西省将努力发挥联盟的群体优势和耦合效应,形成支撑全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整合力量,联合攻关,着力解决江西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力支撑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和省科技厅牵头组建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联盟组织架构为12+X,即依托环境污染防治、工业水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领域12家江西省级重点实验室和X家特邀观察员单位组建。在联盟成立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江西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清单。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源
【绿色环保】中外联合研究团队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宝藏”(2024-09-09)
【摘要】 9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9月5日,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举行的“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成果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建设及应用成果联合发布会上获悉,拥有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由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构建。这一数据库中有2万多个微生物是新发现物种,约1万个微生物在深海中首次被发现。这一联合研究团队由我国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及英国、丹麦等国家专家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历时五年,通过对目前已公开的接近240TB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拥有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此研究极大拓宽了对海洋古菌、海洋细菌等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解析并绘制了全球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为理解微生物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分布提供了新视角,为海洋微生物演化、环境适应性及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关键词】微生物,基因,数据
【绿色环保】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成为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立研发团队,在我国系统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功能的研究。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了干旱区的水分制约,以土壤生境修复为目标,具有建设周期短、稳定性好、固沙效率高、治沙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操作简易等优点,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前沿的固沙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之一。研究团队首先开展了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干扰的响应研究。基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和土壤50余年的定位监测资料,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研究方法,以不同时期设置沙障固定沙丘表面并种植旱生灌木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人工固沙植被区发育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观测和实验模拟,评估大气降尘、土壤稳定性及其理化性质演变对生物土壤结皮生物体初期拓殖和形成起到的作用,分析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盖度、厚度与区域气候、土壤环境、微地形和常见干扰如风蚀和沙埋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对沙区水文过程、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科研团队采用室内模拟和野外观测的方法,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在演替和发育过程中碳固定和碳释放特性,以及固氮酶活性和氮矿化特征,分析湿润持续时间、水分含量、温度及光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碳固定、碳释放、固氮酶活性及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影响,精确评估生物土壤结皮固碳、固氮潜力及其在沙区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阐述其对人工植被—土壤系统演替的指示意义。同时,科研团队还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对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形成和稳定、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范围,操作,简易
【绿色环保】新疆再生水项目双膜法工艺突破反渗透浓水处理难题(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回用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项目采用双膜法(超滤膜+低压反渗透膜)工艺,获得的再生水将供给优质工业用水,预计再生水回用率可达30%。本项目不同于传统水处理工程,而是创新性地将污水处理与分质工业用水需求相结合,实现了“一水多用、梯级利用”的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项目较大的技术突破在于解决了反渗透浓水处理这一难题,成功将反渗透浓水处理至一级A排放标准。这一技术可大幅降低高盐废水处理成本,为膜法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推广,应用,提供
【绿色环保】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瓶颈获突破(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高级功能材料》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莱斯大学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使用微波辐射和易于生物降解的溶剂进行选择性锂回收的快速、高效且环保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新工艺可以在短短30秒内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LIB)阴极中多达50%的锂,突破了LIB回收技术中的一个重大瓶颈。传统从废电池中回收锂的方法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效率极低。这主要是由于回收过程中锂受到污染和损失,同时回收过程能耗太大。由于锂通常在其他金属之后才会析出,研究人员试图找出专门针对锂的回收方法。此次,研究人员使用氯化胆碱和乙二醇的混合物作为深共晶溶剂(DES)。他们此前已发现,在DES浸出过程中,锂会被氯化胆碱中的氯离子包围并被浸出到溶液中。为了浸出钴或镍等其他金属,氯化胆碱和乙二醇都必须参与该过程。在这两种物质中,只有氯化胆碱擅长吸收微波,于是研究人员将电池废料浸入溶剂中,并用微波照射,从而能够选择性地从其他金属中浸出锂。将微波辐射用于此过程类似于厨房微波炉快速加热食物。能量直接传递给分子,使反应比传统加热方法快得多。使用微波工艺,研究人员发现浸出87%的锂需要15分钟,而通过油浴加热获得相同的回收率则需要12小时。这种突破性方法可极大改善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经济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新方案。
【关键词】经济性,环境,影响
【绿色环保】大唐环境脱硫废水高效节能低温闪蒸技术成功应用电厂废水零排放项...(2024-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大唐环境水务公司研发的脱硫废水低温多效闪蒸浓缩技术,在大唐延安电厂废水零排放项目上一次性调试成功,水回收率达50%~90%,回收水电导率小于600μS/cm,达工程设计值,实现科研成果的工程应用。水务公司承担的“脱硫废水高效节能低温闪蒸浓缩减量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先后通过实验室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攻克了脱硫废水晶种法浓缩减量的难题,解决了脱硫废水软化成本高、蒸发浓缩能耗高的问题。该技术利用烟气余热作为热源,利用废水中硫酸钙作为晶种,能够在无需对脱硫废水进行软化预处理的前提下,在低温条件中(<100 °C)对脱硫废水进行多效蒸发浓缩减量,实现了电厂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回收,降低了废水零排放运行成本。该技术的应用,打通了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整条工艺路线。接下来,水务公司将继续做好废水零排放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升环境公司水处理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环境,水处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