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江西新科环保生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2020-05-18)
【摘要】 5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经江西新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特聘工程师巫福明、高级技术人员等研究试验,取得了催化剂一次干燥缩短至4-6天的重大突破。以往,在整个催化剂生产行业中,按照传统工艺生产流程,催化剂在挤出后需采用包装纸箱进入一干室,时间在10天左右,再进入二干室,拉长了整个生产周期。在此次研究试验中,巫福明工程师大胆尝试,采用将催化剂经挤出后省去包装纸箱直接进入一干室干燥的方式,将时间控制在4-6天后直接进入窑炉焙烧,省去了二干的步骤,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为企业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也为行业前景带来了曙光。
【关键词】催化剂,一次,干燥
【绿色环保】黑龙江发布新低碳固废处理技术(2020-05-18)
【摘要】 5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黑龙江省工程咨询协会与哈尔滨市环境科学学会日前联合举办新低碳固废处理环保技术发布会,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促进全省循环经济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会议探讨了固废低碳新工程材料、分子生物诊断技术应用于污染场址检测以及存量垃圾治理等方面问题。同时,推出宣传推广行动、谋划项目行动、落实项目行动、生产服务行动等4个行动口号。据了解,黑龙江省工程咨询协会现有会员单位约157家,已确定成立11个专业委员会,此次发布会由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未来,协会还将联合国家各类优势资源,深入开展新技术的发布、应用、推广等专题交流研讨活动,广泛搭建融合发展平台。
【关键词】循环,经济,健康
【绿色环保】江西利用高科技开展非现场检查,助力有毒有害气体风险预警和水环...(2020-05-18)
【摘要】 5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2020年度03专项及5G工作方案,提出利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把生态环境服务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方案》提出,江西省生态环境系统要结合新一代数据传输、污染物监测分析、地理信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构建全省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智能监测、预警、溯源和辅助决策功能;进一步探索推进5G无人机、5G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移动物联网等技术在保障赣江下游乃至鄱阳湖整体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支持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建设全省生态环境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统一收集、统一分析、统一展示的江西省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为物联数据的全面全量、高效集成提供支撑保障。江西省生态环境系统还将建立领导小组,每月一报,联合省03专项办及智慧环保专家组加快江西“蓝天先锋”品牌项目建成验收及推广工作;加大5G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营造支持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
【绿色环保】上海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2020-05-18)
【摘要】 5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上海市2020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特别强调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动电源结构转型升级。其中,明确推进奉贤海上风电项目和临港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推进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和分散式风电开发试点示范。推进分布式光伏的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推动陈家镇渔光互补等示范项目建设,年内新增光伏装机20万千瓦。上述文件指出,将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研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改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绿色技术银行作用,推动若干节能环保领域绿色技术示范项目落地。持续推进智慧燃煤电厂、天然气分布式供能、先进储能、高效太阳能利用、海上风电、新一代核电、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互联网、PM2.5及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和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环保】现代科技助力江西提升环境治理水平(2020-04-13)
【摘要】 4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使用无人机排查长江入河排污口,是江西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水平的有益尝试。近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2020年度03专项及5G工作方案,提出将利用“互联网 + 监管”系统、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利用科学治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把生态环保服务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方案提出,江西省生态环境系统要结合新一代数据传输、污染物监测分析、地理信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构建全省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智能监测、预警、溯源和辅助决策功能;进一步探索推进5G无人机、5G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移动物联网等技术在保障赣江下游乃至鄱阳湖整体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设全省生态环境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统一收集、统一分析、统一展示的江西省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为物联数据的全面全量、高效集成提供支撑保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物联网设备监管一体化、可视化、协同化。
【关键词】污染物,监测,分析
【绿色环保】自动化光电分选设备以自动化分选技术代替人工分拣(2020-04-13)
【摘要】 4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让垃圾变成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环保再生产品,保证回收料的品质是关键。分选是保证回收料品质和纯度的核心环节,而传统的人工分拣效率低下,且识别不够精准,因此分拣后的材料的品质不稳定,影响后端造粒的效果。基于国内垃圾分类情况及可回收废弃物的特性,陆海环保自主研发了整套再生加工处理工艺系统。为了重塑更具价值的废弃物循环闭环管理系统,陆海选择了不同于以人工分拣为主的常规方法,引进了陶朗的近红外分选设备,用自动化的手段对不同类别的材料进行分类、分拣。进入基地的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先经过陶朗的AUTOSORT分选设备,从中分选出PP料和PE料,其中大部分是清洁剂、个人护理产品的包装瓶,以及一次性餐饮具、塑料凳、桶、盆、框、玩具等日杂废塑料。然后,选出来的PP瓶或PE瓶被送进破碎机,破碎成碎片,为后续加工处理和造粒做准备。但是,由于瓶盖、按压嘴等组件通常与瓶身的材料成分不同,破碎料中会夹带其他材质的碎片。为此,陆海使用陶朗的AUTOSORTFINES设备对破碎料做进一步分选,剔除破碎料中非PP和PE的杂质碎片,提升破碎料的纯度。
【关键词】核心,环节,分选
【绿色环保】大港油田规模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技术(2020-04-13)
【摘要】 4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大港油田中心区域屋顶光伏电站在2栋公共建筑上开工建设,“绿色、清洁、环保”理念展现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之中。光伏发电作为一项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这一自然资源,采取分布式光伏发电方式,减少了传统能源和资金的消耗。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大港油田一直走在中国石油前列,率先建成首个“光伏发电+屋顶防水”示范项目。按照大港油田新能源发展规划,光伏电站还将应用于井场及湿地围栏、生产生活附属物,不断促进清洁能源应用比例,最大限度降低能源运行成本、碳和污染物排放。项目建成后,大港油田公司每年在电费优惠、房屋维护、碳交易等方面可直接收益166.2万元,合同期可收益4154.6万元。同时,大港油田得以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平均每年可节约用电成本91.54万元,合同期共计节约2289万元。
【关键词】新能源,利用,方面
【绿色环保】碳纳米管浆料首个国际标准正式发布(2020-04-13)
【摘要】 4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ISO官方网站近日发布信息称,国际上首个碳纳米管浆料国际标准——ISO/TS 19808:2020“Nanotechnologies – Carbon nanotube suspensions – Specif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纳米技术 — 碳纳米管浆料 —表征与测量方法技术规范)正式发布,供全球各国使用。据悉,此标准是以碳纳米管浆料产品国内外综合生产水平和评价方法为依据,以我国 GB/T 33818-2017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国家标准为蓝本,建立了碳纳米及浆料的核心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指南,重点包括碳纳米管浆料的纳米特征、应用性和功能性等内容。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和力学等性能。碳纳米管产业化制备技术在新能源、复合材料、电子器件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如何保证碳纳米管的分散性是应用的最大技术难点之一,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首创的碳纳米管浆料的产品形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碳纳米管的分散性难题,同时解决了运输、操作过程中的环境健康和安全防护难题。据了解,中国制造的碳纳米管产品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近30%。
【关键词】核心,评价,体系
【绿色环保】创新电解锌清洁生产技术,破解有色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难题(2020-03-06)
【摘要】 3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我国是电解锌生产和消费大国,锌的产能产量连续20余年居世界首位,消费量仅次于铜和铝,在有色金属消费中位居第三。锌是典型的有色金属,也是涉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有色金属之一。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锌电解整体工艺重金属废水智能化源削减成套技术和装备”(以下简称“成套技术和装备”)研发成功,与1.5万吨电解锌/年生产线相配套的示范工程也正在建设中。这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工程实证”课题(以下简称“课题”)的成果之一。这一“成套技术和装备”成功突破我国锌电解过程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控的多项关键技术,可削减锌电解车间废水产生量及废水中铅等一类重金属80%以上,实现电解车间无废水外排处理,大幅提升锌电解车间自动化、清洁化水平,部分工序可实现智能化操作。目前,“锌电解整体工艺重金属废水智能化源削减成套技术和装备”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这一大型成套装备的成功建成将极大地推动电解锌行业技术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开启生产与减污协同的新模式。“锌电解整体工艺重金属废水智能化源削减成套技术和装备”真正实现了清洁生产技术的装备化,是我国多年来推行清洁生产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技术成果。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它不仅可以实现锌电解车间从出槽到入槽所有工序的自动化,节省大量人工,而且还具有显著的重金属废水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削减功能,解决了电解车间严重的重金属水污染问题,带来较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这一“成套技术和装备”具有平台性质,增减个别部件或设备即可推广应用于电解铜、电解铅和电解镍等其他有色行业,具有极大的适用性。
【关键词】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绿色环保】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虫未来有望被用于垃圾填埋场(2020-03-06)
【摘要】 3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聚乙烯是一种常用的合成聚合物,也是导致不可生物降解废物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可以回收利用,但仍有大量被丢弃在垃圾填埋场。分解时,会释放出甲烷和乙烯,这两种温室气体都会导致气候变化。早在2014年,研究人员就发现某些类型的粉虱幼虫实际上能“吃掉”塑料。在2017年,这个范围缩小到了被称为Galleria mellonella的毛毛虫。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后的生物学过程到底是什么。而周三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辑》上的一项新研究专注于这些虫子内部发生的事情。布兰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毛毛虫上进行了经验,以弄清其肠道生物群系可能发生了什么。与以天然蜂巢饲料喂养毛毛虫相比,其消化系统实际上在微生物丰度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希望的一种可能性是,毛毛虫的消化系统中存在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将其分离出来并用于分解塑料。现在,事实并非如此。取而代之的是,将毛毛虫和肠道细菌结合在一起工作。简而言之,研究人员无法确定,不是虫子和细菌之间的协同作用才能使该过程最有效。他们建议“显然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塑料分解作为一个体内过程进行研究,尤其是聚乙烯分解如何直接影响毛毛虫的生理、适应性和遗传基础。”
【关键词】聚乙烯,肠道,生物群系
【绿色环保】中兴仪器“安环一体化平台”为复工复产提供安全防控保障(2020-03-06)
【摘要】 3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碧水源参股公司中兴仪器(深圳)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湖北省荆门市政府和荆门市应急管理局的防疫政策要求,为疫情期间的平台支撑工作专门配备技术和运维人员,开展“7*24”小时技术支撑,保障疫情期间3个循环化工园和工业集中区“安环一体化平台”稳定运行,帮助园区管委会按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原则,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利用园区智能化平台有效组织复工复产,实现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三不误”。中兴仪器“安环一体化平台”集成智能安全、环保,能源管理、封闭园区、应急指挥为一体,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斜影建模、在线监测等手段,实现对化工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指挥中心进行园区整体实时监控,预警预报,全面掌控园区运行状态,提前知晓园区风险状况。综合应急指挥、科学决策,全面提升园区管理及风险处置能力。
【关键词】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经济
【绿色环保】我国首次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实现放射性废物的减容处理(2020-03-06)
【摘要】 3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按照东方园林“防疫在先、有序复工、科学细致、确保落实”的安全复产复工要求,近日,东方园林环保板块所属甘肃东方瑞龙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证项目持续推进,取得了国家生态环境部批复的等离子体气化熔融处理低放可燃废物示范工程项目的环评批复(《1000t/a低放废物减容处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的批复》(环审[2020]18号),东方瑞龙项目在特殊时期,克服挑战,为项目顺利投产带来积极作用。作为国内首创的等离子体气化熔融处理新技术,它的运用可以对低放可燃废物实现高效减容,处理后的废物体呈玻璃态,其物理化学形态极为稳定,为后续的最终安全处置可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公司与该项目的配套设施—5000m3低放固体废物贮存库已建成,并已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贮存许可证,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该废物库已接收贮存208m3的低放可燃固体废物。目前,该示范工程项目已完成设计工作,所有设备均已完成加工制造和采购工作。按计划,一旦现场具备土建施工条件后,就将立即启动厂房的土建施工和设备的安装调试,预计10月份具备联调条件,年底投运。
【关键词】离子体,气化,熔融处理
【绿色环保】提高FeS生成元素硫的转化率,降低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SO2(2020-02-24)
【摘要】 2月24日,中国环境报讯,SO2是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有色冶炼行业较大的发展,有色金属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冶炼烟气SO2达标排放已成为环保要求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处理低浓度SO2烟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解决低浓度SO2烟气污染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金属硫化物的石灰强化还原工艺。该工艺的特点是将脱硫剂同还原剂一起加入到炉料中,使硫化矿直接还原成金属,而硫变成容易处理的化合物,然后再分离出化合物中金属并回收硫,并以环保方面可接受的形式加以排出。加入石灰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石灰起固硫作用;二是石灰通过吸收SO2使化学平衡移动而达到的强化反应速率作用。显然,在炉料中加入固硫剂从而在熔炼过程中直接实现固硫,思路新颖,较之传统的放出SO2烟气再送制酸工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只是采用石灰作为固硫剂,产出的石膏销路成问题,堆存也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为此,就有人提出无SO2排放还原造锍熔炼一步炼铅法,即用高价氧化铁作为固硫剂,同时高价氧化铁还起造锍剂的作用,高价氧化铁作为固硫剂较之于石灰的优势在于产出的FeS在空气中易于氧化而生成元素硫。该工艺对解决我国中小型铅厂低浓度SO2污染问题有重大意义,目前已完成工业化试验,今后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提高FeS生成元素硫的转化率。
【关键词】工业化,试验,设备
【绿色环保】沈阳院沥青烟气处理技术成功应用(2020-02-24)
【摘要】 2月24日,中国环境报讯,继沈阳院第一套蓄热式焚烧炉(RTO)沥青烟处理系统在中铝连城分公司炭素一厂沥青熔化车间成功应用后,沈阳院又与沈阳铝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出炭素生产系统沥青烟联合法治理技术,焦作和信冶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次试验,攻克了设备制作难题。该技术适合于处理含水、含尘的浓度高沥青烟气,通过三方的共同合作,使该技术得以成功应用。该技术采用蓄热式焚烧炉(RTO)处理炭素生产系统的快速熔化、沥青储槽、强力冷却机等沥青烟浓度高、含水量大的烟气,采用黑法吸附技术处理成型、排废、预热螺旋等沥青烟浓度低的烟气。其中蓄热式焚烧炉(RTO)利用沥青烟气的可燃性,将沥青烟气在炉内进行焚烧,使沥青烟气中的焦油、苯并芘等有害物得到彻底的分解,该设备采用蓄热式结构,充分的利用了沥青烟气燃烧产生的热量,有效的降低了补充燃料的消耗量,在烟气达到超净排放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黑法吸附系统由于烟气中水蒸汽含量低,不需要增加热风加热系统,并解决了传统管道、反应器等粘结问题。该技术已经在中铝连城分公司炭素二厂沥青熔化和生阳极沥青烟处理系统应用。经第三方环保监测机构检测,蓄热式焚烧炉(RTO)出口沥青烟4.5mg/m3,粉尘3.0mg/m3,苯并芘0.19μg/m3;黑法吸附出口沥青烟7.5mg/m3,粉尘6.6mg/m3;蓄热式焚烧炉(RTO)的天然气消耗10~12Nm3/h,折合吨生阳极天然气消耗小于0.5Nm3。该系统于2019年11月30日通过了的竣工环保验收,其现场处理效果、监测结果、能耗水平等得到了与会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
【关键词】含水,含尘,高沥青
【绿色环保】多功能微滤系统工程新工艺为污水处理产能解困(2020-02-24)
【摘要】 2月24日,中国环境报讯,北京亦庄水务有限公司与北京一滴水环保科技公司联合开展的产业化试生产多功能微滤系统工程,该系统替代了传统的超-滤工艺,探索出了一条投资低、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的水处理提级生产新工艺路径。亦庄水务与一滴水环保科技公司联合开展了多功能微滤系统小试、中试,并建设了200多平方米的产业化大试生产线。经过两年多的试验与优化升级,多功能微滤系统生产线从最初的每日提级生产1万吨水,提升到如今的1.5万吨,解决了东区污水处理厂提级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据亦庄水务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功能微滤系统降低运营成本、降低建设投资及周期、降低占地面积等特性也显现出来。而在水处理质量上,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过滤精度高,可有效去除悬浮物,降低COD、氨氮、总磷及总氮,过滤材料不堵塞,使用寿命长。亦庄水务牵头发起成立中关村环创水循环技术创新联盟,是为了推动创新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在225平方公里的亦庄新城的建设中,满足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的需要。一滴水环保科技公司的多功能微滤系统技术只是该联盟推动应用的其中一项创新技术,如今联盟已经聚集了39家环保领域领先企业,梳理了水处理等方面多项创新技术,将在亦庄新城建设中,不断更新展示水处理领域的新场景,为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做好基础保障。
【关键词】多功能,微滤,系统工程
【绿色环保】“超临界水分解”新方法将含碳废物变能源(2020-02-24)
【摘要】 2月24日,中国环境报讯,现代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废物数量巨大,如何最大程度地变废为宝是全球众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努力的目标。对于一些含碳废物,如混合塑料和废旧轮胎等,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清洁燃烧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找到了将其转化为可利用能源的方法。此举具有双重目的,既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场的数量,又可以用非化石燃料产生能源,为解决含碳废物给工业化社会带来的难题提供了可行途径。研究人员开发的是一种创新型含碳废物气化方法,利用超临界水的“独特化学性质”将有机材料分解为具有多种潜在用途的气体,并轻度溶解无机材料。这里的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374℃并加压到超过219个大气压,导致水达到无法明显区别出其液相和气相的状态。在超临界水的环境中,含碳废物中的有机物被溶解为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有机物溶解产生的氢气和甲烷可以用作化学工业的燃料和原料。如氢气,是人们力图在未来取代汽油驱动汽车前行的替代燃料。此次,本古里安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新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使用传热方法将用于加热超临界水和物料的能量再返回到处理过程中。研究项目负责人叶菲姆? 克理特尼博士表示,必须找到将废物中有用成分和无用或有害成分分开的途径。由于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水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使废物超临界水气化法具有这样的分离能力。
【关键词】双重目的,减少垃圾,填埋场
【绿色环保】首届环境技术进步奖发布,企业成技术进步主要推动者(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获悉,“工业烟气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49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0项。企业成为揽获这一新生科技奖项的最大赢家,49项获奖项目中有37项由企业牵头,企业成为获奖主体,呼应了国家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据悉,环境技术进步奖的设立是为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技术进步奖的授奖范围仅包括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装备、材料、仪器、系统等直接用于污染防治的应用技术成果,不包括环境学科基础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等软科学成果。2019年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除了大气领域外,涵盖了水体修复、农村污水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理、污染场地修复、噪声振动控制、核电安全等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技术研发成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提供的调研数据显示,获奖项目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共计获得相关发明专利542项、实用新型专利1212项,发表SCI论文44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45篇,项目科技含金量很高。
【关键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绿色环保】中石化南化自主研发酸雾尾气治理技术(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化公司)自主研发的钠碱吸收技术近日首次成功应用于大型硫酸生产装置酸雾尾气治理项目。经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检测,二氧化硫、硫酸雾等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优于硫酸工业污染物标准中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这项技术将为国内硫酸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撑。据了解,南化公司研究院在国内较早从事硫酸工业及环保技术研究,其废酸裂解技术解决了很多炼厂的废硫酸循环利用问题,并曾将硫酸雾尾气治理提标与废酸裂解技术配套使用。硫酸是工业之母,但硫酸生产装置酸雾尾气治理是行业难题。南化公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技术进行硫酸生产装置酸雾尾气提标改造,将原来的氨吸收法改为钠碱吸收法,先用碱洗去除二氧化硫,再进行两级电除雾,硫酸雾去除率可达90%以上。此外,这项技术还具有除酸雾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工艺布局紧凑等优势。
【关键词】国内,硫酸行业,绿色发展
【绿色环保】国内首台千吨级循环床煤气化装置交付使用(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该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发的我国首台千吨级循环床煤气化装置12月4日正式交付用户。这是我国首次将清洁高效的循环床煤气化技术,应用于合成氨行业,有望为如何破解该行业的环保困局提供新出路。据了解,目前我国采用固定床气化炉为合成氨装置提供原料气的氮肥企业,占合成氨产能的40%。根据环境预警级别,氮肥行业的固定床气化炉50%被环保部门要求停产甚至全部停产。每年冬季也是该领域环境预警高发季节。此次交付的千吨级循环床加压煤气化装置,是我国首套低阶粉煤循环床加压煤气化示范项目,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向合成氨生产企业提供原料气。该项目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的示范项目。据介绍,该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30年来致力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发了循环床煤气化技术。截至目前,该所已实现70台(套)技术产品的工业应用,每年可减排含焦油和酚的污水260万吨。
【关键词】清洁高效,循环床,煤气化技术
【绿色环保】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旨在通过总结40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展,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战略,开拓面向全球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大会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加快推动实现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大会强调,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监测技术队伍要围绕优化监测网络设置技术、统一监测技术方法、强化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完善监测评价方法、加强监测信息共享技术开展研究,明确未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略,开拓面向全球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为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