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首届环境技术进步奖发布,企业成技术进步主要推动者(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获悉,“工业烟气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49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0项。企业成为揽获这一新生科技奖项的最大赢家,49项获奖项目中有37项由企业牵头,企业成为获奖主体,呼应了国家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据悉,环境技术进步奖的设立是为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技术进步奖的授奖范围仅包括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装备、材料、仪器、系统等直接用于污染防治的应用技术成果,不包括环境学科基础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等软科学成果。2019年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除了大气领域外,涵盖了水体修复、农村污水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理、污染场地修复、噪声振动控制、核电安全等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技术研发成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提供的调研数据显示,获奖项目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共计获得相关发明专利542项、实用新型专利1212项,发表SCI论文44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45篇,项目科技含金量很高。
【关键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绿色环保】中石化南化自主研发酸雾尾气治理技术(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化公司)自主研发的钠碱吸收技术近日首次成功应用于大型硫酸生产装置酸雾尾气治理项目。经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检测,二氧化硫、硫酸雾等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优于硫酸工业污染物标准中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这项技术将为国内硫酸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撑。据了解,南化公司研究院在国内较早从事硫酸工业及环保技术研究,其废酸裂解技术解决了很多炼厂的废硫酸循环利用问题,并曾将硫酸雾尾气治理提标与废酸裂解技术配套使用。硫酸是工业之母,但硫酸生产装置酸雾尾气治理是行业难题。南化公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技术进行硫酸生产装置酸雾尾气提标改造,将原来的氨吸收法改为钠碱吸收法,先用碱洗去除二氧化硫,再进行两级电除雾,硫酸雾去除率可达90%以上。此外,这项技术还具有除酸雾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工艺布局紧凑等优势。
【关键词】国内,硫酸行业,绿色发展
【绿色环保】国内首台千吨级循环床煤气化装置交付使用(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该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发的我国首台千吨级循环床煤气化装置12月4日正式交付用户。这是我国首次将清洁高效的循环床煤气化技术,应用于合成氨行业,有望为如何破解该行业的环保困局提供新出路。据了解,目前我国采用固定床气化炉为合成氨装置提供原料气的氮肥企业,占合成氨产能的40%。根据环境预警级别,氮肥行业的固定床气化炉50%被环保部门要求停产甚至全部停产。每年冬季也是该领域环境预警高发季节。此次交付的千吨级循环床加压煤气化装置,是我国首套低阶粉煤循环床加压煤气化示范项目,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向合成氨生产企业提供原料气。该项目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的示范项目。据介绍,该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30年来致力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发了循环床煤气化技术。截至目前,该所已实现70台(套)技术产品的工业应用,每年可减排含焦油和酚的污水260万吨。
【关键词】清洁高效,循环床,煤气化技术
【绿色环保】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旨在通过总结40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展,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战略,开拓面向全球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大会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加快推动实现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大会强调,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监测技术队伍要围绕优化监测网络设置技术、统一监测技术方法、强化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完善监测评价方法、加强监测信息共享技术开展研究,明确未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略,开拓面向全球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为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绿色环保】中—荷研发中心对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进行自主研发(2019-12-05)
【摘要】 12月5日,北极星水处理网讯,日前,在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荷研发中心”)三周年成果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马克·梵·洛斯德莱特介绍了他和同事们的研究进展。“针对好氧颗粒污泥这一前沿技术,中—荷研发中心进行了自主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我们研发的CREATE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有很多好处,比如缩小污水处理厂占地规模,降低基建、运行费用等,我认为这项技术将在中国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力。未来我们会与中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我希望能把更多的经验注入中—荷研发中心之中,并有机会对比不同国家污水处理行业之间的差异。”梵·洛斯德莱特表示。据悉,中—荷研发中心成立于2016年10月,由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同组建,旨在借助荷兰在污水处理领域世界领先的理念与技术转化能力,实现国际先进技术在中国的转化与落地。
【关键词】自主研发,重要,突破
【绿色环保】快速再生原料制成环保高密纤维板(2019-12-05)
【摘要】 12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最近,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利用可快速再生的原材料,开发出一种新的无毒、完全柔性的纤维板(柔性HDF),可用于生产家具或室内装修。纤维板广泛用于家具行业或室内装修,根据制造工艺和密度的不同,通常要加入含有甲醛或异氰酸酯的树脂,而这两种物质均对人体有严重的健康风险。普通纤维板柔性小,在装修设计中受到限制。此外,其虽然可以回收利用,但不能堆肥。由斯图加特大学结构设计与设计学研究所所长哈纳·达赫教授开发的新型柔性纤维板,其80%—90%采用的是可再生原料,例如可由稻草、或小麦、玉米、燕麦、大麦或黑麦秸秆纤维制成。这种天然纤维作为植物的剩余物遍布各地,成本非常低廉。新型柔性纤维板另一优势是其硅酸盐含量可达干纤维重量的20%。由于硅酸盐是天然阻燃材料,因此添加纯矿物添加剂就可满足材料类别阻燃的德国标准。所使用的黏合剂是环境相容的热塑性弹性体。因此,所生产的纤维板实际上不含甲醛和异氰酸酯,从而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将健康风险降至最低。通过添加不同的黏合剂,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改变板的柔韧性和稳定性。通过各种涂层,还可以层压防水,着色可以通过有色层压来实现。在使用寿命结束时,可以回收纤维板,甚至堆肥。这样就达到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果。以“Bioflexi”名称注册的这种环保材料价格低廉,这种新颖的高密度和柔性纤维板可用于生产各种形状的家具和隔板,以及具有防滑和抗冲击性能的地板。HDF柔性板已在美国、欧洲和马来西亚申请了专利。斯图加特大学委托技术许可机构进行该发明的产业化,并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以推向市场。
【关键词】无毒,完全柔性,纤维板
【绿色环保】我国“合成气制高碳醇”取得关键进展(2019-12-05)
【摘要】 12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利用合成气清洁转化,直接制取高碳醇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一种新技术日前已完成万吨级工业试验,近日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合成气是以氢气、一氧化碳为主要组分供化学合成用的一种原料气,由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焦炉煤气、污泥和生物质等转化而得。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气可以生产一系列化学品,但通常需要“多步走”,成本随之上升。上述技术创新性地采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碳材料负载的新型钴-碳化钴基催化剂,在大型浆态床反应器中完成了世界首例合成气一步制高碳醇联产液体燃料的万吨级工业试验。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催化剂获授权发明专利11件,属于原创性技术,指标先进,应用性强,居国际领先水平。高碳醇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用于合成增塑剂、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及多种精细化学品,其后加工产品在纺织、造纸、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该项目的推广实施,有望为精细化工行业提供廉价而充足的高碳醇原料来源。此外,该项目通过调变催化剂可以改变产物中高碳醇与液体燃料的比例,提升煤制燃料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
【绿色环保】玻璃节能改造领域实现新突破(2019-12-05)
【摘要】 12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易塗捷威科技实验室日前揭牌成立,发布了3款基于稀土研发的玻璃节能科技产品,填补了我国玻璃节能改造领域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该稀土纳米断热材料在功能、功效、耐候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均优于国外材料,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弯道超车。据介绍,稀土从资源开发到应用主要分为探勘、采矿、选矿、冶炼等6个步骤。目前,我国稀土产业在资源储量、生产规模、消费量、出口量4个方面都稳居世界第一。稀土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使其化合物在光、电、磁、热等方面性能优异,并形成品种繁多、性能各异的新型功能材料,其下游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永磁电机、微波通信等多个领域。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围绕国家稀土行业战略目标,开展了数十项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品的研发,并联合中科院、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与京津冀地区数家企业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一年来,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与成都易塗公司携手攻关,开发了断热稀土涂层、断热稀土夹胶玻璃等新兴节能产品。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副院长赵长玉说,在节能改造领域,稀土产品应用广阔。据统计,建筑能耗的40%消耗在玻璃门窗上。纳米透明隔热膜在建筑玻璃上的普及率在美国达到90%,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达到75%,但在我国的普及率不到10%。目前,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聚焦稀土产业上下游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在津落地。
【关键词】稀土研发,玻璃节能,科技产品
【绿色环保】无氯漂白术改善漂白废水生化能力(2019-11-14)
【摘要】 11月14日,北极星水处理网讯,由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的速生杨化学浆清洁高效漂白技术日前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传统含氯漂白会产生一定量的对环境有害物质,造成漂白废水生化处理难、周期长且工艺复杂,漂白纸浆中残余的微量有害健康成分物质,也给成纸的使用尤其是食品包装纸等带来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该重点实验室研发了速生杨化学浆清洁高效绿色漂白新技术,解决了传统含氯漂白的共性技术难题。该项技术包括绿色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的无元素氯、全无氯漂白系列技术,获得了白度和物理性能优良的高强度纸浆。该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该漂白新技术,较原有无元素氯和全无氯漂白漂后纸浆白度可提高1.7%—3%,且大幅度改善了漂白废水的生化能力,漂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含量减少15%以上;利用生物酶软化和深度疏解技术制备的速生杨化学浆工艺,可节约能耗20%。经质检机构检测,速生杨化学浆的各项物理性能指标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与对照纸浆相比,主要强度指标提高10%左右,白度提高2%以上。
【关键词】生杨化学浆,清洁高效,国际领先
【绿色环保】精密测量院在沸石分子筛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进展(2019-11-14)
【摘要】 11月14日,北极星大气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邓风团队在沸石分子筛催化剂Lewis酸性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对以往“NMR不可观测”骨架三配位铝物种的探测,揭示其独特的Lewis酸性特征。沸石分子筛作为一类重要的固体酸催化剂,因其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可调变的酸性(酸种类、酸分布、酸量、酸强度等)而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环境化工的各种催化过程。分子筛优良的催化反应性能与其独特的酸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沸石分子筛骨架四配位铝所对应的桥式羟基(Si-OH-Al)构成Brφnsted酸位,而Lewis酸位通常认为是由分子筛骨架脱铝所产生的非骨架铝物种或者是由骨架上配位不饱和的三配位铝物种所构成;另外,在分子筛中引入其它金属物种如Zn、Ga、Mo、Ag、Sn等也可以作为Lewis酸。然而,长期以来分子筛上Lewis酸性位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非骨架铝物种和金属物种,对于骨架三配位Al的Lewis酸性特征却鲜有报道。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配位不饱和Al物种含量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该物种中Al配位环境的高度不对称,导致其27Al的四极相互作用高达几十MHz、NMR谱线展宽严重,因此骨架三配位Al物种通常被认为是“NMR不可观测”物种。在该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吸附三甲基氧膦(TMPO)探针分子,将“NMR不可观测”的骨架三配位铝物种变为“NMR可观测”的扭曲四配位铝物种。通过二维27Al多量子和二维31P{1H}异核相关实验观测到探针分子吸附的H-ZSM-5分子筛上存在三种不同的Al物种和多种吸附在不同酸位的31P NMR信号。进一步结合前期自主开发的灵敏度增强的异核相关NMR实验方法(J. Chem. Phys.2015, 142, 094201),获得了TMPO探针分子中“磷”与分子筛骨架上“铝”的二维31P-27Al异核相关谱,明确了H-ZSM-5分子筛中存在两类由骨架三配位Al构成的Lewis酸物种,其含量占总酸性位含量的11.6 %。另外,研究人员利用二维27Al-27Al同核双量子相关实验结合DFT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分子筛骨架Lewis酸(骨架三配位铝)和Brφnsted酸(骨架四配位铝)之间存在空间临近和协同效应,从而导致Brφnsted酸位的酸性增强,形成“超强酸位”。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酸性特征
【绿色环保】纳米木膜淡化海水,或可成为新一代海水淡化“神器”(2019-11-14)
【摘要】 11月14日,北极星水处理网讯,近期,国外一所大学的研究者们,成功地用木材制成了一种厚度为0.5毫米的超薄过滤膜——纳米木膜,来淡化海水、净化水质。相对于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此法不仅节能环保,而且造价低廉,或可代替市场上广泛使用的由石油衍生的塑料过滤膜,成为新一代海水淡化的“神器”。纳米木膜的淡化原理综合了蒸馏法与膜法两者的优长,使用疏水的微孔膜对海水溶液进行淡化。常压下,液态水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不能透过膜的微孔,而水蒸气则可以。当膜的两侧存在一定的温差时,由于蒸气压的差异,水蒸气则顺势透过微孔,在另一侧冷凝下来成为淡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这种材料制成的过滤膜一侧加热,流过薄膜这一侧的水就会快速蒸发。使用这种方法产生水蒸气,比烧水产生水蒸气消耗的能量要小得多。而且,这种膜的孔穴也比商用塑料膜多,使得水蒸气更易透过。除了低能耗,使用纳米木膜淡化海水,具有易操作、可持续、环保等优点,能够在常压下进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在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也能实现。而且,使用蒸馏法提取淡水,只有水蒸气可穿过薄膜,淡水纯净度会提高。此外,从环保角度考虑,木制薄膜也方便降解。
【关键词】纳米木膜,节能环保,造价低廉
【绿色环保】高盐废水资源化与近零排放关键技术获突破(2019-11-14)
【摘要】 11月14日,北极星水处理网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鞍钢化学科技、鞍钢股份、邯钢公司和北京赛科康仑等多家企业合作,研发了焦化尾水资源化回用与近零排放的成套技术与组合工艺,并完成了技术示范,于近日通过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北京组织的成果鉴定。由吴丰昌院士主持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强推广应用。煤化工、钢铁和焦化是我国基础产业,但由于焦化尾水深度处理技术投资运行成本高、淡水回用率低、浓水排放量大、产生大量固体杂盐危废等,焦化尾水资源化回用与近零排放已成为煤化工、焦化行业水污染控制亟待解决的技术需求与难点。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及企业横向课题的支持下,过程工程所环境技术与工程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突破了“高盐有机废水纳微气泡-催化耦合强化臭氧氧化”、“抗污染压力/电驱动膜组合高效脱盐与浓缩”和“基于酸碱再生和水回用的焦化尾水近零排放工艺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高盐废水资源化与近零排放集成技术与首台(套)设备,并应用至鞍钢化工三期110万吨焦化尾水处理(50m3/d),实现了产水率>90%,满足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要求;浓水产率<10%,可满足冲渣等浊循环回用要求;焦化尾水中80%以上氯化钠转化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回用至生产线。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组研发的高盐有机废水纳微气泡-催化耦合强化臭氧氧化关键技术、抗污染压力/电驱动膜组合高效脱盐与浓缩关键技术、基于酸碱再生/水回用的焦化尾水近零排放集成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技术应用至鞍钢化工三期处理规模50m3/d现场试验,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并建议加强推广应用。
【关键词】焦化,尾水,资源化回用
【绿色环保】煤制烯烃新技术成功完成工业试验(2019-10-12)
【摘要】 10月11日,北极星固废网讯,从中国科学院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的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工业中试试验成果发布会上获悉,大连化物所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于近日在陕西榆林进行的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工业中试取得圆满成功,催化剂性能和反应过程的多项重要参数超过设计指标,总体性能优于实验室水平。此次试验开车一次成功,实现一氧化碳单程转化率超过5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选择性优于75%,是世界上首套基于该项创新成果的工业中试装置,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加快了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我国进一步摆脱对原油进口的依赖、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据介绍,该技术基于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莲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取得的“合成气高选择性转化制低碳烯烃”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该技术从原理上颠覆了90多年来煤化工一直沿袭的由德国科学家于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费托合成路线,创造性地采用复合氧化物和分子筛耦合的催化新策略,创制新型复合催化剂,实现煤经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气体)直接制备转化制低碳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的新路线。该成果摒弃了传统的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以及中间产物(如甲醇和二甲醚等)转化工艺,从原理上开创了一条低耗水(反应中没有水循环,不排放废水)进行煤基合成气一步转化的新途径,被同行誉为“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这项成果2016年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被评为当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关键词】中科院,煤制烯烃,新途径
【绿色环保】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变高值化“宝贝”(2019-10-12)
【摘要】 10月11日,科技日报讯,CO2利用是全球重大战略问题。欧盟2016年6月启动计划将CO2利用作为重大研究方向;日本制定了CO2利用规划路线图;我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行动计划》中将其列为重点攻关任务。但是,由于CO2分子存在不易活化、反应路径复杂、产品选择性低等问题,其活化转化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难题之一。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支持下,自2018年5月以来,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牵头的“CO2高效合成重要化学品新技术”项目,在CO2羰基化反应中设计合成了具有多活性位点的功能离子液体催化剂,实现温和条件下CO2的高效转化,同时,制备了满足工业需求的羰基化催化剂,建设了连续反应装置;针对碳酸乙烯酯醇解反应,开发高活性、低成本催化剂,建成10吨/年的醇解连续装置,建立了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业内人士认为,与CO2直接转化合成化学品的反应路线相比,这项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好、产业化前景广阔等显著优势。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我国抢占CO2利用技术的国际制高点,解决和突破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瓶颈问题,为CO2的高值化利用开拓出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规划,新路径,反映条件
【绿色环保】围剿水体残留抗生素,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放大招”(2019-10-12)
【摘要】 10月11日,科技日报讯,抗生素是世界上用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吨的抗生素类药物被用于畜禽养殖业和人类医疗中。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黄青研究员课题组与安徽华丰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丰环保)合作,研发了低温等离子体废水处理技术,利用自行研制的医疗废水处理一体机产生臭氧,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代表的诺氟沙星进行降解处理。这种处理技术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且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已成功应用于40多个污水处理案例。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降解产物,研究了其降解诺氟沙星的效率及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领域类专业期刊《光化层(Chemosphere)》上。目前,这项技术成果主要推广应用的是医疗废水处理领域,如合肥市20多家医院、六安市20多家医院、宿州市5家医院,共计40多家医院的医疗废水处理工程均采用了本技术。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再与限制使用抗生素等措施进行配合,将可以大大降低未来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有望在5—10年时间,将我国水体抗生素残留值降到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关键词】离子体,研制,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