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个5.5G智能核心网发布(2024-02-28)
【摘要】 2月28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华为公司获悉,由其研发的全球首个5.5G智能核心网解决方案正式发布。5.5G也被称为5G-A,是介于5G和6G之间过渡阶段的移动通信技术。相较于5G网络而言,5.5G网络在连接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约十倍,还有望实现毫秒级时延和低成本千亿物联。据悉,目前该方案已完成5.5G全部功能测试以及技术性能测试。其中,新通话技术作为华为5.5G智能核心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国内31个省份得到部署,预计可支撑5000万用户。同时,这一技术也在欧洲、拉美、中东和亚太等多个地区得到广泛验证,并计划于2024年正式商用。
【关键词】智能核心网,物联,新通话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发布5G-A商用计划和十大创新成果(2024-02-27)
【摘要】 2月27日,C114通信网讯,2月26日,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移动宣布2024年将在超过300个国内城市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5G-A商用部署,并联合全球产业合作伙伴重磅发布5G-A十大创新成果,持续释放5G潜力,共创5G新价值。本次发布的5G-A创新成果主要包括智简轻量新终端、通感一体新融合、天地一体新连接、沉浸实时新体验、低空覆盖新业态、智能内生新能力、无源物联新生态、极致性能新标杆、内生确定新服务、通感算智新架构十大方面。5G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个人生活数字化升级、产业智能化跃迁和社会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动力。
【关键词】中国移动,商用计划,创新成果
【新一代信息技术】华为公开一项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通信设备专利(2024-02-27)
【摘要】 2月27日,C114通信网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公开一项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通信设备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7616316A,该专利申请日期为2021年9月18日。据介绍,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通信设备,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的光芯片中光波导在制备过程中尖端易断裂的问题。该光芯片包括衬底和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介质层;第一介质层包括第一通孔;光芯片还包括填充在第一通孔内的光波导和第二介质层;其中,光波导在衬底上的投影呈条状,光波导包括第一子光波导,第一子光波导在衬底上的投影的至少部分的宽度逐渐减小;光波导与第一通孔的侧壁和第二介质层的另一侧面均接触,第二介质层的侧面还与第一通孔的另一侧壁接触。
【关键词】华为,光芯片,通信设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学家提出新量子传感范式(2024-01-16)
【摘要】 1月16日,人民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王亚教授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基于信号关联的新量子传感范式,实现对金刚石内点缺陷的高精度成像,并实时观测了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此次工作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即利用多个量子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关联,提升对复杂对象的解析能力和重构精度。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3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
【关键词】量子,重要进展,传感系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天津大学纳米中心半导体石墨烯研究取得新突破(2024-01-08)
【摘要】 1月8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的马雷教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碳化硅上生长的超高迁移率半导体外延石墨烯》,成功攻克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打开了石墨烯带隙。这一突破被认为是开启石墨烯芯片制造领域大门的重要里程碑。该项成果已在《自然》杂志网站上在线发布。据马雷介绍,石墨烯是首个被发现可在室温下稳定存在的二维材料,其具有独特的狄拉克锥能带结构,导致了“零带隙”特性,而“零带隙”特性正是困扰石墨烯研究者数十年的难题,如何打开带隙更是开启“石墨烯电子学”大门的“关键钥匙”。研究团队通过对外延石墨烯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成功地在石墨烯中引入了带隙,创造了一种新型稳定的半导体石墨烯。
【关键词】关键技术,二维材料,半导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2024-01-08)
【摘要】 1月8日,新华网讯,近日,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与量子计算芯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公布,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上线运行。据了解,该量子计算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科研人员介绍,超导量子计算机是基于超导电路量子芯片的量子计算机。国际上,IBM与谷歌量子计算机均采用超导技术路线。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伟成博士介绍,“本源悟空”匹配了本源第三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真正落地了量子芯片的批量自动化测试,量子计算机的整机运行效率大大提升。据了解,此次发布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取名“悟空”,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寓意如孙悟空般“72变”。
【关键词】量子计算,计算机,技术路线
【新一代信息技术】河北移动率先规模部署5G AAU自动启停功能,打造5G低碳运营新范式(2024-01-05)
【摘要】 1月5日,科技日报讯,近日,河北移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践行中国移动双碳行动计划,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多次探索能耗更低的节电新模式,携手中兴通讯完成5G AAU自动启停功能研发和规模商用部署。AAU自动启停功能通过软件技术与硬件架构的完美结合,仅需远程软件一键升级,即可完成功能部署,AAU待机能耗降至5瓦以下,在深度休眠基础上功耗再降90%以上,实现射频设备超98%的极致节能,打造5G网络绿色节能低碳运营新范式。目前,河北移动5G网络已形成700M/2.6G/4.9G多频协同组网结构,700M与2.6G双层组网为2.6G开启AAU自动启停极致节电策略提供了便利条件。2023年8月以来,河北移动已陆续开启近万个宏基站5G AAU自动启停功能,预期每年降耗节电350万度,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的捷径。
【关键词】商用部署,节电模式,5G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完成业界首个5G车联网规模技术验证(2023-12-22)
【摘要】 12月22日,腾讯网讯,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组织召开了“5G车联网新技术试验总结研讨会”,中国信通院、广汽等16家合作伙伴参会,共同分享和讨论本次技术试验的成果及经验,并对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及后续合作规划展开了深入探讨,标志着业界首个面向车联网典型业务的5G网络性能规模验证圆满完成。据悉,前期,中国移动联合合作伙伴在上海、广东、江苏、重庆等地启动5G车联网新技术试验,历时7个月,系统性验证了基于车联网典型业务的5G现网网络性能、新技术方案及业务性能。
【关键词】商用部署,网络保障,新举措
【新一代信息技术】迄今最多逻辑量子比特计算机问世(2023-12-11)
【摘要】 12月11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期,量子计算领域的一项纪录再次被打破:美国波士顿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48个,是此前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10倍多。与标准量子比特不同,逻辑量子比特容错率更高。这一成果向构建出实用量子计算机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据悉,研究团队在新量子计算机上实现了几种计算机操作,以测试逻辑量子比特的性能,结果发现其容错率更高。团队估计,完全容错或无错误的量子计算机将需要数千个逻辑量子比特。
【关键词】量子,容错率,性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AI仅用17天独自创建41种新材料(2023-12-04)
【摘要】 12月4日,科技日报讯,《自然》11月30日发表了两项重磅研究:最新的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平台GNoME(材料探索图形网络),已可以自行发现和合成新无机化合物,包括发现了超220万个稳定结构、17天便独自创建了41种新材料,其速度和精确性均远超人类。在第一项研究中,“深度思维”团队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能够通过大规模主动学习,提高材料发现的效率。这个程序使用现有文献训练,生成多样的潜在化合物候选结构,然后通过一系列学习不断改进这些结构。GNoME发现了超过220万个稳定结构,将结构稳定预测的精确性提高到80%以上,在预测成分时,每100次试验的精确度提高到33%,相比之下,此前工作中该数字仅为1%。在第二项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团队开发了一种自动实验室(A-Lab)系统。两项研究所展示的对AI的训练,结合了计算力的飞速发展和现有文献,其证明使用学习算法辅助发现和合成无机化合物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未来的自主实验室将能够以最少的人力、最快的速度去发掘新材料。
【关键词】AI,新材料,计算模型
【新一代信息技术】AI能从单张衣服照片重建裁剪图(2023-12-04)
【摘要】 12月4日,科技日报讯,据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人工智能(AI)可将一件衣服的单张照片转化为精确的裁剪图,以重新制作衣服。服装制造人员需要根据裁剪图来制作不同形状的材料片,用它们作为模板来裁剪和缝纫各种织物,最后再将各部位整合成完整服装。从成品服装中逆向重建裁剪图是一项耗时的任务,但新加坡海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人员使用100万张服装图像以及已知属于同一件衣服的相关裁剪图案来训练AI模型,成功实现了仅凭单张衣服照片就能以95.7%的准确度重建原始裁剪图。研究人员开发的两阶段AI系统,可分析以前从未见过的衣服图像,弄清楚如何将它们分解成组成部分,并预测在哪里缝合以形成衣服。研究人员称,该技术第一个重要的应用将是在虚拟现实或虚拟世界中,重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和穿着的衣服的数字版本。研究人员也希望这种AI能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人们只需给某人拍一张照片,就能帮他进一步设计衣服。
【关键词】AI,重建,数字版本
【新一代信息技术】江苏电信无锡分公司携手华为打造全国首个新一代杆微站示范区,全...(2023-11-30)
【摘要】 11月30日,科技日报讯,近日,无锡电信携手华为在太湖国际社区完成新一代4/5G杆微站创新方案的商用部署。现场测试,NR的RSRP大于-105dbm占比为87.12%,平均下行吞吐率为332.58Mbps;LTE的RSRP大于-105dbm占比为98.51%,平均下行吞吐率为61.33Mbps。强有力地网络保障了4/5G用户居家办公、视频、游戏等业务,有效提升了居民的4/5G用网体验与生活品质。华为本次采用1.8G+3.5G双频杆微站,一次部署同时解决4/5G网络需求,通过宽波束、大张角、高增益更好地实现高层居民区的网络覆盖,提升网络体验,有效解决室内高倒流问题。相比传统的射灯方案,模块支持双频双模,5G大容量、少施工、易部署。可以利旧楼顶抱杆、路灯杆等资源补盲补热部署,成为解决高层居民区覆盖和容量的理想解决方案,为无锡电信持续保障领先优势增添新举措。
【关键词】商用部署,网络保障,新举措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研究院完成业界首次基于现网环境的AI移动性增强试验(2023-11-22)
【摘要】 11月22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期,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联合vivo,完成业界首次基于现网环境的AI移动性增强测试验证。本次试验采用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终端原型样机与AI模型算法,成功验证了无线空口利用AI进行移动性优化的可行性和性能。试验表明,相比现有算法,创新AI移动性增强算法可降低切换异常事件(乒乓切换和短时停留) 94%以上,并显著降低了高速场景下无线空口的信令交互与终端能耗。本次试验基于北京高速公路沿线上百基站采集的复杂数据,通过分区域数据清洗与处理构建小区级AI移动性模型,解决了高速场景下切换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的问题,实现了基于AI的多小区测量信号预测的能力突破。
【关键词】AI,试验,突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海联通携手华为实现5GC+IMS全球首个UDM Bypass商用部署(2023-11-15)
【摘要】 11月15日,光明日报讯,近日,上海联通携手华为完成5GC+IMS核心网的UDM(统一数据管理)Bypass逃生方案验证并现网部署,成为全球首家正式商用该项安全能力的运营商,标志着上海联通5G网络具备全球领先的业务韧性,为践行中国联通国家网络安全链长使命,确保5G网络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UDM Bypass就是在UDM完全故障时采用的网络逃生方案,该方案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用户在UDM完全故障时,数据和语音业务惯性可用。开启UDM Bypass功能,本地缓存的用户签约数据,可以跳过UDM注册、订阅以及请求签约数据过程,继续用户当前的信令业务,最大程度保障用户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的连续性。
【关键词】部署,安全能力,技术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联通携手华为完成业界首次跨SMF 5G LAN组网的可靠性验证(2023-11-09)
【摘要】 11月9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联通、华为在浙江巨石的5G全连接工厂,完成了业界首次跨SMF 5G LAN组网的可靠性验证,这标志着中国联通专网Plus 3.0在5G进入核心生产环节迈出重要一步。中国联通助力巨石打造其第一个商用5G LAN全连接工厂,5G DTU安装到工控柜中与业界主流的PLC深度融合,5G LAN和VxLAN融合的端到端L2组网,实现了PLC之间的实时协同,以及PLC与SCADA之间的L2端到端连接,使得5G深度融入到生产核心场景。随着5G深度融合,以及5G LAN延伸到多园区广域组网,单SMF故障导致5G LAN组网失效的问题日益严重。华为公司与中国联通紧密配合,创新性地提出了跨SMF的组可靠性增强方案,突破网元架构实现组会话的信令面和转发面归一化,满足在SMF单节点故障时,选择可用SMF重新创建UE会话,自动恢复5GLAN业务。该方案为巨石车间业务稳定可靠不间断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关键词】组网,验证,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例终端到终端低轨卫星通信测试成功(2023-10-31)
【摘要】 10月3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银河航天公司在灵犀03星上成功实现了国内首例终端到终端(Terminal to Terminal,T2T)低轨卫星通信测试。报道称,此项测试是指卫星地面终端之间直接通过卫星上的交换设备进行通信,无需经过地面信关站进行数据中转。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中,由于省去了信关站中转的环节,通信时延可以降低50%,同时能提高整个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用性。本次测试的意义在于为卫星通信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通信模式。在极地、远海等偏远地区,即使没有信关站覆盖也能进行卫星通信。据悉,卫星配置了数十吉比特每秒容量的毫米波多波束数字载荷,用于验证下一代低轨宽带卫星通信以及超大能源、主动热控、工业一体化成型结构、多星堆叠压紧释放等技术。
【关键词】测试,工作模式,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迄今运行AI最快芯片“北极”面世(2023-10-23)
【摘要】 10月23日,科技日报讯,美国IBM公司最新推出了一款类脑芯片“北极”,其运行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图像识别算法的速度是同类商业芯片的22倍,能效是同类芯片的25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10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北极”芯片将其计算模块与存储信息的模块交织在一起,允许每个计算核心像访问相邻的存储块一样轻松地访问远程存储块,大大加快了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之间信息交换的速度。这一设计思路受到了人脑工作方式的启发。IBM之前曾基于这一想法制造出名为“真北”的芯片,但“北极”将这项技术转变为一种与当代计算机中使用的硅片技术兼容的数字架构。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虽然“北极”芯片原型不太可能立即商业化,但“北极”芯片的数字架构极具创新性,对于使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汽车和飞机的计算硬件上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关键词】芯片,信息交换,数字架构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学家在类脑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3-10-18)
【摘要】 10月18日,光明日报讯,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课题组合作,制备了基于二氧化钒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刺激下的动态连接,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类脑神经元器件,即通常所说的类脑芯片,是指利用神经形态器件去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突触等基本功能,再进一步将这些神经形态器件联结成人工神经网络,以模拟“大脑”的信息处理和存储等复杂功能。
【关键词】元器件,动态连接,基本功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清华大学在支持片上学习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领域获重大突破(2023-10-10)
【摘要】 10月10日,科技日报讯,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吴华强、副教授高滨团队基于存算一体计算范式,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支持高效片上学习(机器学习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在支持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望促进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发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科学》。该芯片包含支持完整片上学习所必需的全部电路模块,成功完成图像分类、语音识别和控制任务等多种片上增量学习功能验证,展示出高适应性、高能效、高通用性、高准确率等特点,有效强化智能设备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学习适应能力。相同任务下,该芯片实现片上学习的能耗仅为先进工艺下专用集成电路(ASIC)系统的3%,展现出卓越的能效优势,极具满足人工智能时代高算力需求的应用潜力,为突破冯·诺依曼传统计算架构下的能效瓶颈提供了一种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芯片,重大突破,发展路径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AI模型成功预测有害基因突变,有助确定遗传疾病病因(2023-09-25)
【摘要】 9月25日,科技日报讯,英国“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工具“阿尔法错义”(AlphaMissense)已对2万种人类蛋白质中的7100万种可能的错义突变进行了检测,通过找出哪些小突变可能具有破坏性,来帮助医生确定导致遗传疾病的“罪魁祸首”。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研究人员评论道,“阿尔法错义”在几项不同的性能测试中“表现优异”,将有助于科学家确定哪些致病突变应优先研究。不过,错义突变只是众多不同突变中的一种。DNA片段也可以被添加、删除、复制、翻转等。此外,许多致病突变不会改变蛋白质,而是出现在参与调节基因活性的序列附近,在确定病因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关键词】人工智能,遗传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