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首次攻克万兆光网关键技术(2025-05-20)
【摘要】 5月20日,科技日报讯,近日,在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系列活动期间举行的“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策源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烽火通信等厂商重磅发布行业首个50G PON三代时分共存技术方案,成功实现EPON、10G EPON与50G PON三代共存,对推动EPON体系向万兆平滑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上行时分机制和下行新定义1366nm波长,有效解决了上下行波长冲突问题,避免了全量替换现网宽频EPON终端的高昂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打造两套ODN网络的成本和运维难度。此外,该方案还支持窄频EPON、宽频EPON、对称/非对称10G EPON、50G PON等多种制式终端共存,通过集中式DBA调度机制实现不同类型终端的带宽按需分配,满足现网终端升级需求。
【关键词】技术方案,光网络,按需分配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例,我国量子密码技术实现双重加密里程碑(2025-05-14)
【摘要】 5月14日,央视新闻讯,近日,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了全球首个融合QKD和PQC的分布式密码体系。该体系创新融合QKD和PQC技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抗量子计算的密钥分发与密钥全生命周期管理,已具备商用能力。与此同时,全球首例基于融合QKD和PQC的分布式密码系统的跨域量子密信电话横跨超1000公里成功接通。这不仅是中国电信依托国家重大项目科研成果的创新实践,也是其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应用上的重大跨越。这更意味着,QKD与分布式密码架构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全球通信安全边界。目前该体系架构已通过多场景验证,而随着现网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基于“QKD+PQC”的融合密码技术体系正式迈入可规模商用的新阶段,也预示着新一代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实现了体系化的技术突破。
【关键词】量子安全,创新融合,商用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个,南智光电发布光子芯片领域专用大模型(2025-05-12)
【摘要】 5月12日,人民日报讯,近期,国内首个光子芯片专用大模型OptoChat AI正式发布,这一创新成果将推动我国光子芯片研发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光子芯片作为现代光电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融合的前沿领域,其研发过程长期面临效率瓶颈。传统研发模式下,工程师遇到问题只能通过查阅文献或咨询专家解决,效率较低。OptoChat AI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实现了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的研发模式转变。据了解,OptoChat AI基于超过30万份权威文献和工艺数据进行训练,构建了覆盖材料选型、结构设计、性能分析等全流程的专业知识体系。相比通用大模型,其在专业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光子芯片研发中的知识转化效率低、参数理解难等实际问题。南智光电作为这一突破性成果的研发主体,是由南京江北新区、江苏产研院联合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共同组建的省级创新平台。
【关键词】大模型,光子芯片,新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研团队发布第四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2025-05-07)
【摘要】 5月7日,科技日报讯,近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产业已具备可复制、可迭代的工程化生产能力,为百比特级量子计算机量产奠定产业化基础。据了解,“本源天机4.0”额外搭载四大核心软件——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服务端管理软件Naga&Venus、超导量子比特底层操控服务软件Monster、全界面量子芯片调控分析应用软件Visage、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连接软件Storm。其中,全界面量子芯片调控分析应用软件Visage,将颠覆超导量子芯片调试的传统模式。
【关键词】量子计算,生产能力,产业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浙江电信携手浙江联通、华为完成1.8GHz+2.1GHz双频8T8R创新技术...(2025-04-21)
【摘要】 4月2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简称“浙江电信”)携手中国联通浙江公司(简称“浙江联通”)、华为在湖州成功完成1.8GHz+2.1GHz双频8T8R创新技术验证。测试结果显示,单用户上行速率可达1.1Gbps,为视频监控、3D直播、智能驾驶等大规模上行应用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设备具备FDD 95MHz大带宽能力,一次部署即可实现5G和4G网络建设,并支持未来5G-A演进。同时支持MBSC(超级频率聚变)、HDSS(动态频谱共享)等技术,能够实现1.8GHz与2.1GHz频谱资源池化协同等功能,实现1.8GHz和2.1GHz频段间毫秒级功率共享,大幅提升频谱效率。
【关键词】创新技术,大宽带,提升效率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放大器让数据传输速度提高十倍(2025-04-14)
【摘要】 4月14日,央视新闻讯,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发论文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放大器,能使数据传输速度超现有光纤10倍。新型放大器由氮化硅制成,拥有几个小的螺旋形互连波导,这些波导能以最小损耗有效引导光。结合材料特性与巧妙的几何设计,新型放大器实现了几大技术优势:首先是将带宽增加了10倍;其次是能更有效降噪,从而能放大用于太空通信等领域非常微弱的信号;此外,他们还成功使放大器“瘦身”,使其能置于几厘米大小的芯片上。作为光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之一,光放大器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构建现代通信网络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放大器,数据传输,技术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6G技术标准化与商用化迈出关键一步,北京移动首发“双频通感立体...(2025-04-10)
【摘要】 4月10日,人民日报讯,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上,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北京移动)与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创新成果——全国首个“双频通感立体网络”。这是通信感知一体化(通感一体)这一6G关键核心技术从理论走向规模化组网的重要里程碑,是6G标准化与商用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据悉,北京移动此次发布的“双频通感立体网络”创新性地将4.9GHz广覆盖频段与毫米波高频段深度融合,构建了全国首个广域协同、立体分层的通感一体化网络,实现了两大关键突破:一是让广域感知能力倍增:4.9GHz频段让覆盖半径提升至一公里以上,远距离低空目标探测能力翻倍提升,满足城市级空域管理需求;二是让近场感知精度跃升:毫米波频段在近场区域能实现亚米级感知精度,结合AI实时分析,可实现每平方公里内200个动态目标的同时定位追踪,为空域安防、无人机集群控制等场景提供精准支撑。
【关键词】立体网络,规模化,精准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DeepSeek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7小时攻克缅甸救灾语言关(2025-04-02)
【摘要】 4月2日,科技日报讯,近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在救援行动中,一项由中国团队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驻缅甸使馆称,在救援工作中使用了基于DeepSeek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该系统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的语言服务支持团队,在短短七小时内利用 DeepSeek开发完成。至今缅甸已有700余人持续使用该平台,这也是中国大模型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据悉,“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应急管理部等部委指导成立的公益联盟组织,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及国家其他领域重要工作中急需克服的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语言服务,是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关键词】系统,语言服务,救援工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移动联合中兴通讯成功商用全国首个地铁三载波聚合5G网络(2025-03-24)
【摘要】 3月24日,科技日报讯,近日,广州移动携手中兴通讯在广州地铁十一号线率先完成全国首个地铁场景2.6G+4.9G的3CC CA(三载波聚合)商用落地,实测下行速率超3.2Gbps,该成果为高密度场景网络建设提供了创新范式,进一步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升级。本次商用验证的成功,标志着地铁等高价值场景的网络覆盖成功攻克5G-A多频协同、干扰规避和移动性管理等关键技术难题,广州移动、中兴通讯采用四频QCell设备建设的“LTE打底 + 5G-A增强”室分建网模式,为重要交通枢纽和室内场景提供了可复制的极简网络建设方案,同时为“信号升格”行动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智能化,5G,地铁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次:极光星通成功开展在轨星间400Gbps超高速激光通信数据...(2025-03-18)
【摘要】 3月18日,央视新闻讯,今日,极光星通“光传01/02试验星”成功开展了国内首次在轨星间400Gbps超高速激光通信数据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极光星通介绍称,“光传01/02试验星”面向国家大型卫星组网需求开展研制及试验,支持星间、星地激光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试验与验证工作。据悉,此次试验采用极光星通自主研制的LT-II型激光通信终端,兼容相干、非相干通信体制,支持 10Gbps、100Gbps、400Gbps 多档通信速率。极光星通表示,此次技术试验显著提升了星间信息交互能力,为未来空间高宽带组网应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将进一步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高速发展。
【关键词】通信数据,传输,自主研制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联通依托下一代互联网大科学装置首次实现联数网业务验证(2025-03-14)
【摘要】 3月14日,人民日报讯,近日,中国联通携手产业合作伙伴,依托下一代互联网大科学装置成功完成基于IPv6+的联数网创新方案验证,这标志着中国联通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创新试验以及产业融通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联通下一代互联网大科学装置(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是中国联通为推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而建设的重要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旨在通过构建先进的网络试验环境,验证和孵化一批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的关键技术与创新产品,对于中国联通未来提升现网性能、优化数据传输效率、增强网络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我国信息通信行业的原创技术策源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创新方案,产业融通,科研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成功抢注“建审千询”大模型商标,打造国内首个工程审计...(2025-03-12)
【摘要】 3月12日,科技日报讯,中国移动以“九天”基座大模型为基础,打造“建审千询”垂直领域大模型,专注于解决建设项目审计业务流程长、业务种类多、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建审千询”商标已完成注册,成为国内首个聚焦工程审计领域的垂直大模型。“建审千询”垂直领域大模型包含“建审事事通、案例优选、代码快编、报告主笔、管总北斗星、风险早知道”六大场景应用,汇聚建设工程行业数据、专业书籍、标准规范、法规制度、造价信息等百亿级Tokens的高质量数据,通过了一级建造师、CPA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考试,可为审计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咨询、资料智能分析、制度匹配、问题判定、辅助决策等服务,并具备工程造价分析、建设项目风险预警等特色功能。目前,已同时融合九天大模型和DeepSeek R1大模型能力。
【关键词】大模型,中国移动,特色
【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直接通信有望进入实际应用(2025-02-24)
【摘要】 2月24日,人民日报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相关团队合作,提出单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论,并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系统,创造了在104.8公里标准光纤通信实验测试中连续168小时、速率为2.38kbps的稳定传输世界纪录,标志着量子直接通信从理论构想成功迈向实际应用阶段。近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功突破了高噪高损信道编码、信道掩码增容、高速量子态调制解调等系列关键技术,提出单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论方法,利用同一组光量子态同时实现了信息的安全传输与密钥协商。这一突破不仅成功解决了量子直接通信的技术难题,还完成了实用化通信端机的研制,极大地提升了量子直接通信的性能。未来,量子直接通信系统有望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等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切实增强通信安全性。
【关键词】量子,通信,研制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2025-02-20)
【摘要】 2月20日,央视新闻讯,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据悉,团队采用基于光场的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了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概率”难题,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簇态在芯片上的“确定性”产生。《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称:“这项工作首次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多比特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量子科技,奠定基础,芯片
【新一代信息技术】AI解码器让思维“跃然纸上”(2025-02-12)
【摘要】 2月12日,人民日报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AI)的“读脑术”,能将人的思维转化为连续文本,而无需用语言说出来。这一脑部解码器仅需大约1个小时,就能适应个人独特的脑活动模式,或为语言障碍患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工具,也为开发未来神经技术和下一代脑机接口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当前,研究人员正与失语症专家合作,测试这种改进后的脑解码器是否能帮助失语症患者改善其沟通能力。据悉,这项研究意味着,通过语言和视觉途径访问语义具有非凡的价值,相关技术也能为神经科学研究开辟新的可能性。而在应用层面上,它将很快帮助到那些难以诉说或理解语言的人群。
【关键词】脑机接口,AI,新工具
【新一代信息技术】热界面新材料有望降低AI数据中心能耗(2025-02-06)
【摘要】 2月6日,科技日报讯,为了降低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冷却成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创新性热界面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实现了超低热阻,还通过改进散热大幅提升了冷却效率,降低了成本,性能超越了当前最先进的解决方案。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目前,AI数据中心40%的用电量被用于冷却高功率芯片,到2028年,数据中心的能耗可能会翻两番。为解决能耗高这一棘手问题,最新热界面材料应运而生。研究团队称,新研制的热界面材料不仅性能卓越,远超市场同类产品,而且极其可靠。他们在-55至125摄氏度的极端温度下,对材料进行了1000多次循环测试。结果显示,材料的性能依然稳定如初。研究团队表示,这种新型材料将对AI计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除了降低能耗,还可使AI开发变得更加经济、环保,以及更加可靠。
【关键词】材料,降低成本,性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北京移动完成国内首次5G-A 4CC现网技术验证(2025-01-20)
【摘要】 1月20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北京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完成了国内首次5G-A四载波聚合(4CC)的户外现网技术验证。测试数据显示,4CC环境下,现网下行峰值速率超过了5Gbps,在实验室中更能达到6Gbps,为未来5G-A网络性能提升提供了有效参照。北京移动表示,本次技术验证选择在圆明园和北京邮电大学完成,因为热门景点和高校是典型的人流和业务量密集场景,可以充分凸显4CC技术的优质特性。下一步,北京移动还将在地铁、重点商圈等热点场景进一步推广4CC技术。未来随着4CC的普及,超高清视频直播、云游戏、VR/AR观影及购物等5G新型业务应用将得到进一步高效支撑,为用户带来更优质便捷的应用体验。
【关键词】5G-A,户外现网,技术验证
【新一代信息技术】南极有了“4G网”,中山站首次实现自主卫星网络通信(2025-01-14)
【摘要】 1月14日,央视新闻讯,近日,我国南极中山站首次实现自主卫星网络通信。在没有地面光纤等基础设施的南极,所有通信都依赖于卫星网络。卫星就像家里的路由器,卫星网络就像Wi-Fi,卫星网络带宽越大,网速也就越快。据悉,以前中山站的网速是8兆,整个站上有80到100人,网速比较拥挤。这样的网速仅仅只能支撑中山站科考队员浏览文字网站,联络国内同事一般也是以发文字信息的形式。随着中山站首次利用我国自主卫星,实现高速网络通信,网速达到近100兆,相当于由以前的2G网速提速到4G。
【关键词】卫星网络,自主,提速
【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海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迎重大突,汉语“意念对话”成真(2025-01-06)
【摘要】 1月6日,人民日报讯,近日,上海华山医院的一位脑神经患者,在脑海中刚想出“2025新年快乐”这几个字,就被电脑成功解码并发出指令操纵机械手做出比心的动作,送出了世界上第一段由意念完成的新年祝福。这是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脑虎科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合作项目的重大进展。他们通过国产原创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技术,开展高精度实时运动解码和语言解码临床试验研究,成功实现了“脑控”智能设备和“意念对话”。这标志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次的语言解码临床试验属于一个月左右的短期在体试验。两次试验展示出脑机接口技术在重塑运动和语言能力上的巨大潜能,后续我们将逐步开展长期在体的临床试验。”陶虎科技透露,计划用三年完成三类医疗器械的临床多中心注册。
【关键词】合作项目,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首次星地100千兆比特每秒激光通信试验完成(2025-01-02)
【摘要】 1月2日,科技日报讯,近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自主研制的车载激光通信地面站与“吉林一号”平台02A02星星载激光终端,开展了国内首次星地激光100Gbps(千兆比特每秒)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是该公司继星地10Gbps、星间100Gbps激光数传试验成功后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星间/星地融合构建超高速光网传输领域迈出重要一步。长光卫星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具备研制甚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的能力,全面掌握星地、星间100Gbps激光通信技术,并成功构建超高速激光数据传输网络。这一系列技术突破为下一代遥感星座的部署和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通信,成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