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完成业界首个2万公里高度的中轨NTN在轨试验(2025-11-13)
【摘要】 11月13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浙江电信,携手清华大学、上海清申科技、北京捷蜂创智科技,依托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天地一体卫星试验能力,成功完成NTN(非地面网络)制式在中轨卫星条件下的在轨技术验证,为远洋、极地等特殊场景通信及6G天地一体组网奠定关键基础。本次试验依托轨道高度2万公里的“智慧天网01星”展开,聚焦极地科考、宽带边疆、远洋宽带通信等地面网络覆盖缺失的特殊场景通信需求。试验配置Ka频段100MHz带宽,基于自研的NTN终端样机,完成FR2频段n510参数配置的透明转发模式在轨通信技术验证及海域宽带应用试点,实测下行峰值速率达140Mbps,可充分满足上述特殊场景下的终端直连卫星的高速数据通信需求。
【关键词】中国电信,试验能力,奠定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提效60倍,中兴通讯AI攻克芯片检测难题(2025-11-03)
【摘要】 11月3日,同花顺讯,在5G、AI、云计算发展的当下,芯片检测至关重要,但传统检测依赖经验丰富工程师,效率低且误差大。中兴通讯打造的芯片空洞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技术破局,它是目标检测、图像分割与多模态大模型的深度融合,通过“视觉-语言”智能交互,精准区分真实缺陷与干扰特征。该系统0.5秒精准锁定芯片区域,99%识别灵敏度,3秒完成单图检测,效率提升60倍。中兴通讯将其嵌入自研材料检测平台,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且系统泛化能力强,能快速适配多种场景,未来还将拓展AI在微观检测场景的应用边界。中兴通讯这款芯片空洞智能检测系统堪称工业质检领域的革新利器。它以AI赋能,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与精准度,解决了传统检测的痛点。将AI从概念变为实际提质增效的工具,直接落地生产线,展现出强大的实用性。
【关键词】芯片,中兴通讯,应用边界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联合产业伙伴完成业界首个R18 UE聚合技术端到端能力验证(2025-10-20)
【摘要】 10月20日,科创电信讯,10月10日,在2025年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中兴通讯、联发科技、vivo发布了业界首个基于3GPP R18协议的UE聚合(User Equipment Aggregation)技术端到端能力验证成果。本次验证采用R18 UE聚合能力的网络设备、商用芯片及终端,完成上传视频和上行直播的端到端业务验证,实现5G-Advanced UE聚合技术从“标准定义”到“产业实现”的重要突破,为沉浸式通信、具身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更优质的业务体验。通过本次验证,中国移动携手中兴通讯、联发科技、vivo成功打通了从标准、研发到产品的关键环节,充分验证了UE聚合技术的端到端产业能力,并将持续深挖UE聚合技术的多场景应用潜力,赋能多形态终端设备,以加速5G-Advanced技术产业化,共筑卓越网络体验。
【关键词】中国移动,关键环节,网络
【新一代信息技术】辽宁信息通信业创新实现应急通信车“三网通”升级(2025-10-16)
【摘要】 10月16日,科技日报讯,为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应急通信保障水平,辽宁省通信管理局指导辽宁联通、移动、电信合力推进“单网”基站车升级改造工程,成功将大型通信基站车、动中通卫星基站车由传统的“单网”升级为支持“三网协同、一车多能”的复合型“三网通”。此次升级,实现了跨运营商网络的无缝连接,一车通达“三网”,同时保障“三网”用户,为伴随通信保障、应急指挥调度、公众通信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支撑,标志着全省通信行业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迈入集约化新阶段。从传统“单网作战”到创新“三网联动”,“三网通”基站车的诞生彰显了通信行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此次“单网”基站车升级改造,打破传统通信网络壁垒,大幅提升应急通信保障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升级改造,升级,保障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实现30公里量子通信技术突破,成功验证通量一体传输及QK...(2025-10-11)
【摘要】 10月1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移动在安徽合肥相距30公里的站点之间成功验证通量一体传输及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加密通话技术,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应用发展进入新阶段。“通量一体”(即量子与通信一体化)是将量子密钥分发与光通信深度融合的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在光通信设备中集成QKD板卡,实现量子信号与经典信号的“共纤传输、网管复用”,可快速、低成本地在现有光通信网络基础之上构建量子QKD网络。本次实验中,中国移动在合肥跨30公里的两个局点之间成功完成量子密钥生成、协商、分发等全部处理,充分验证了通量一体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次测试首次将通量一体能力与保密通信业务拉通,标志着中国移动量子通信技术与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中国移动,量子,新台阶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策略实现芯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2025-10-11)
【摘要】 10月11日,科技日报讯,我国科学家在纳米尺度光操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近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实现芯片上纳米光信号的高效激发与路径分离,为开发更小、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光子芯片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杂志。当前,如何在纳米尺度上精确控制光的传播,已成为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瓶颈。在各种极化激元形态中,高阶双曲声子极化激元约束光场的能力比普通极化激元更强,适合制造更紧凑的纳米器件,但它的门槛极高。科研人员提出了“两步走”激发策略,不仅在室温下实现了高阶光波的长距离、低损耗传输,还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像控制交通一样,让不同模式的光波分道扬镳,实现了光信号在纳米尺度的路由功能。
【关键词】芯片,高效激发,光信号
【新一代信息技术】脑机接口从突破走向融合(2025-09-18)
【摘要】 9月18日,科创电信讯,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联合,成功完成“基于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的脑机接口应用于脑深部肿瘤术中边界精准定位的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临床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重要突破。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从单点突破迈向深度融合,多方协同的力量正成为推动前沿科技发展的关键引擎。
【关键词】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突破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世界纪录,国内首条空分复用光纤海缆成功落地(2025-09-16)
【摘要】 9月16日,科技日报讯,长飞公司暨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暨南大学、杭州硫通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等,在大湾区桂山岛与外伶仃岛之间成功铺设全球首条七芯光纤海底试验光缆,建立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海底光网络,创下7芯空分复用海底光缆实地铺设距离最长的世界纪录。在2025 OECC国际学术会议上,长飞公司就该项研究参与发表一篇PDP论文,引起业界广泛关注。长飞公司联合合作方成功铺设全球首条七芯光纤海底光缆,标志着我国在海底空分复用通信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该技术以“尺寸不变、性能跃升”为核心,有效解决传统海缆容量不足和运维成本高的痛点。未来,空分复用技术将进一步优化全球信息互联互通格局,筑牢海底通信基石,推动我国高端光通信技术走向世界。
【关键词】光通信,世界纪录,海底光缆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款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 1.0”问世,实现全流程国产化(2025-09-09)
【摘要】 9月9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国齐、徐波团队在发表原创内生复杂性理论系列论文的工作基础上,与沐曦MetaX合作,打造了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 1.0”(SpikingBrain-1.0),在国产千卡GPU算力平台上完成全流程训练和推理,实现了大模型在超长序列推理上数量级的效率和速度提升,展示了构建国产自主可控的新型非Transformer大模型架构生态的可行性。研究团队开源了SpikingBrain-1.0-7B 模型并开放SpikingBrain-1.0-76B测试网址,同步公开了经工业界大规模验证的类脑脉冲大模型SpikingBrain-1.0中英文技术报告。这是全球首款类脑脉冲大模型,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在类脑计算与大模型融合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关键词】大模型,融合创新,类脑计算
【新一代信息技术】北京移动首次应用“追焦天线”实现城中村信号深度覆盖(2025-09-05)
【摘要】 9月5日,科技日报讯,北京这种大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中村,楼宇密集且楼间距狭窄,导致移动通信信号穿透损耗较大,深度覆盖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工信部“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大背景下,为攻克奶东村的通信难题,北京移动积极创新,在北京首次应用了“追焦天线”系统。该系统具备“工参可感”、“远程可调”、“拓扑可视”三大卓越性能。北京移动工程师吝敦山介绍说:“‘工参可感’靠内置高精度模块实时采工参数据,支撑网络精准优化;‘远程可调’无需人工爬塔,可以提效降本;结合智能平台‘波随业动’可以带来流量增益;‘拓扑可视’自动完成逻辑小区与物理天线映射,大大降低映射错误率。简而言之,这个系统的自动优化功能类似相机自动追焦,能根据用户在网的分布潮汐特征自动调整角度与优化数据,实现网络覆盖最大、最优化。”
【关键词】信号升格,卓越性能,最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发布业界首个算力路由(CATS)应用样板(2025-08-28)
【摘要】 8月28日,科创电信讯,8月20日,在2025未来网络大会上,中国移动重磅发布算力路由(CATS)AI推理及视联网应用样板。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孙滔介绍,该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引入算力因子,打破传统互联网单一路由模式,实现网络资源和计算资源的联合优化。应用样板的发布,不仅充分验证了算力路由技术在现网场景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更为该技术走向规模化商用部署提供了关键实践参考。面向算力网络发展新阶段,中国移动将持续推动算力路由技术落地转化,服务AI推理类、视频传输等关键应用领域,以技术创新赋能算力网络高质量发展,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国家工程实施与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算力因子,计算资源,联合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构建世界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2025-08-12)
【摘要】 8月12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陆朝阳教授等与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钟翰森研究员等团队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高度的并行性以及与阵列规模无关的常数时间消耗,在60毫秒内成功构建了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刷新了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该方法为大规模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目前,该系统单比特门保真度达99.97%,双比特门保真度达99.5%,探测保真度达99.92%,已追平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最高水平,为构建基于中性原子阵列的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期刊作为研究亮点专门报道。
【关键词】人工智能,刷新记录,关键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兴通讯联合中国移动完成全球首个基于空芯光纤的单纤114.9Tb/s ...(2025-08-11)
【摘要】 8月1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联合宣布,双方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至东莞段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基于空芯光纤的单波1.2Tb/s S+C+L多波段137.36km现网验证,单向传输容量达114.9Tb/s,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光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此次试验,通过深度耦合超宽谱光系统与空芯光纤两大前沿科技,为构建超大容量、超远距离、超低时延的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基座。本次在深圳至东莞段空芯光纤商用线路上进行的现网测试,取得了关键成果,主要体现在传输容量领先、传输距离领先、光系统方案领先三个方面的领先。
【关键词】验证,重大突破,光通信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开通我国首条空芯光纤商用线路(2025-08-04)
【摘要】 8月4日,科技日报讯,7月29日,中国移动在广东开通我国首条反谐振空芯光纤商用线路。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反谐振空芯光纤从技术原型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更为深港两地跨境金融业务搭建起一条超低时延的“信息高铁”,使跨境业务处理效率成为行业标杆。期间,中国移动组织产业链输出了CCSA研究报告2项、企业标准1项、专利近20项、高质量论文11篇等关键成果。此次首条商用线路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新型光通信核心技术在应用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和跨境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关键词】中国移动,自主研发,行业标杆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业界首发全光网3.0技术白皮书(2025-07-21)
【摘要】 7月21日,科创电信讯,7月16日,在“未来产业 下一代光网络领域2025年推进会暨中国电信全光网3.0技术白皮书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顾问邬贺铨教授、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黄智勇、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名誉主任韦乐平,联合产业合作伙伴正式发布了《中国电信全光网3.0技术白皮书》。中国电信研究院院长张成良对白皮书进行详细解读。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电信“全光网3.0”的价值与愿景,并指出“全光网3.0”将以“全光智联”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以“光云智融合、光感业融合、天地海融合”为愿景的全光智能联接体系。
【关键词】中国电信,光网,白皮书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完成国内首次用于基站回传的NR-NTN技术上星验证(2025-07-10)
【摘要】 7月10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中国移动设计院组织开展了国内首个基于NR-NTN技术栈和Ku高通量卫星的基站回传上星验证。由设计院牵头的联合研发团队研发的NR-NTN卫星基站与终端原型,通过亚太6D高通量卫星建立连接,成功验证了NR-NTN技术在基站卫星回传场景的通信效率及稳定性。本次外场验证测试包括地面核心网经由NR-NTN卫星基站与信关站对接;两套卫星终端与各自便携式卫星天线完成对接,并部署地面基站接入卫星终端设备。地面基站通过NR-NTN技术体制实现卫星回传核心网,在上下行分配各5MHz带宽的场景下,基站回传下行总速率约11.5Mbps,上行总速率约6.95Mbps,同时基站接入的多台终端均可正常注册核心网并开展业务。在7天测试过程中,基于NR-NTN体制的基站卫星回传业务始终在线,保持在亚太6D同步轨道卫星上稳定通信连接。
【关键词】验证,中国移动,通信连接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问世(2025-07-04)
【摘要】 7月4日,科技日报讯,3日,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信息,由该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正式问世,标志着我国在量子安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的后量子密码迁移奠定坚实基础。据悉,后量子密码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现有电子计算机上实现的、具有抵抗未来量子计算机攻击能力的数学密码系统,能为信息安全提供更优解,被视为“制信息权”关键技术之一。该密码卡支持多种后量子密码算法,且兼容传统国密算法,可实现数字签名/验证、非对称/对称加解密、密钥生成等安全保密功能,全面满足各类信息系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迫切需求。多场景测试数据显示,这款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可在党政、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广泛适配与应用。
【关键词】芯片,量子安全,突破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三项首创突破,中国广电5G应急通信技术系列试点工作圆满完成(2025-07-01)
【摘要】 7月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广电集团组织中广电移动、广东广电网络在广东汕尾市完成模拟“三断”场景下的5G应急通信技术系列试点,依托700MHz黄金频谱优势实现三项行业首创:全国首个广播电视大塔5G 700MHz应急通信堡垒基站、业界首个5G 700MHz便携应急通信背包站、全国首例广播电视大塔堡垒基站保障下的高可靠5G RedCap应急广播,为极端灾害场景打造“新型广电应急通信方案”。此次试点严格贯彻广电总局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求及广东省委办公厅防灾减灾通信部署,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下,聚焦区域性极端天气引发的“断网、断电、断路”难题,充分发挥广电既有基础设施与频谱资源优势,在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同时,构建起高韧性应急通信网络。
【关键词】5G,系列试点,行业首创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研团队在太赫兹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5-06-18)
【摘要】 6月18日,人民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联合实验团队在太赫兹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太赫兹通信技术成功得到验证,为我国高容量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例,相关成果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2024年10月起,紫金山天文台科研团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雪山牧场亚毫米波天文台址附近(海拔4445米)开展实验。团队利用一套配备500吉赫兹频段、具备量子极限灵敏度超导混频接收机的全自主研制60厘米口径太赫兹天文望远镜系统,以及一台输出功率仅为15微瓦的全电子学太赫兹信号发射器,成功实现了1.2公里距离高清视频实时无线传输。该成果是国际上首次将太赫兹天文望远镜系统应用于太赫兹通信领域,验证了在雪山牧场利用太赫兹天文望远镜开展星地高容量通信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通信技术,新思路,实践范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首款千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完成交付(2025-06-16)
【摘要】 6月16日,央视新闻讯,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日发布消息,中国首款面向千比特规模设计的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ez-Q?Engine2.0正式交付使用。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可类比经典计算机的主板,主要负责对量子芯片上的量子比特进行操作,执行量子算法运算等工作。据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介绍,相比上一代产品,新一代设备集成度提高了约10倍,是中国国内同类产品中体积最小、性能最优的。科研人员还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大规模时钟同步等难题,测控精度等指标得到提升。此次交付的测控系统单机箱最高支持128数据比特及256耦合比特,8台就能完成千比特操控任务。目前,该设备已应用于“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研究,并交付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家单位,为后续研发更大规模可纠错超导量子计算机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量子计算,技术攻关,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