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海首次实现700MHz 5G NR广播大塔挂塔部署(2021-08-13)
【摘要】 8月13日,通信世界网讯,根据上海市经信委的消息,在8月6日,上海方面基本完成了东方明珠电视塔5G NR广播大塔试验建站工作,在国内率先完成并具备了试验条件。据悉,本次欲进行的5G广播技术验证和联调联试是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主持计划的,以期望在上海进行5G NR广播大塔试验。在上海经信委、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指导下,由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其旗下各级子公司(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东方明珠传输有限公司、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具体实施了落地工作。在官方的对外信息中也明确表示,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下,东方有线将全力开展项目下一阶段试验站700M频段多场景试验的验证工作。主要验证大塔环境下NR广播技术方案在各类场景下的技术可行性,同时将通过中国广电5G NR广播APP及东方明珠“BesTV+”APP进行流媒体直播频道等场景测试,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媒体服务泛在化、移动化、交互化、个性化的潮流趋势,贴近受众需求、提升受众体验。
【关键词】潮流趋势,验证工作,联调联试
【新一代信息技术】“星火·链网”底层区块链平台(BIF-Core)正式发布(2021-08-06)
【摘要】 8月6日,通信世界网讯,8月2日,由北京市政府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举办“首届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8月3日上午,大会核心论坛——“数字基建与生态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上,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罗松介绍了“星火·链网”的最新进展,并正式发布了“星火·链网”底层区块链系统(BIF-Core),这标志着“星火·链网”的主链正式启动运行并开始向全球进行服务。“星火·链网”底层区块链平台(BIF-Core)是中国信通院自主研发的许可公有链,是“星火·链网”核心组成部分。罗松也呼吁产业合作伙伴加入“星火·链网”生态建设,共同推进国家级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和应用。新一轮数字产业转型升级,“星火·链网”要做好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做好工具箱为产业升级提供前沿的技术,同时更要做好生态的共建者。据悉,“星火·链网”底层区块链平台(BIF-Core)是中国信通院自主研发许可公有链,是实现“星火·链网”这一国家级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协同新型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具有自主可控、强安全、高性能、可扩展的技术特点。将加速助力企业、产业及区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型城市建设。
【关键词】自主可控,公有链,全球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紫光展锐联合中国联通完成5G R16协议业务验证(2021-07-30)
【摘要】 7月30日,C114网讯,近日,展锐联合中国联通,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6标准的eMBB+uRLLC+IIoT(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工业物联网)的端到端业务验证,为5G R16商用奠定了基础。2020年7月,在5G R16标准冻结后,展锐携手联通共同研发先进技术,致力引领5G生态。本次技术联调成功开展了R16协议互通、1微秒高精度授时以及5G行业局域网等物联网技术特性的验证,这是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6协议版本实现的业务验证,是5G R16标准迈向商用的重要里程碑。展锐唐古拉V516平台是展锐推出的业界首个支持5G R16 Ready的产品平台,支持 eMBB+uRLLC+IioT的关键特性,针对工业物联场景可实现差动保护,高精度机器协作以及工业局域网等应用实例。联通基于展锐5G V516平台与工业领域的生态合作伙伴完成了R16 5G高精度授时特性的测试,初步具备满足机械控制等特殊场景对于高精度授时功能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相较5G R15标准版本,R16做了很多增强:支持1微秒同步精度、1毫秒空口时延、可靠性达到99.999%、灵活的终端组管理,最快可实现5毫秒以内的端到端时延和更高的可靠性,提供支持工业级时间敏感等。5G R16完善了URLLC和mMTC的特性,这些技术特性将加速5G在工业、汽车、能源、医疗、公用事业等物联网应用,为全面挺进“物联网时代”打好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数字化,里程碑,物联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联通携手华为、工业富联成功首试点五千兆超大上行5G能力(2021-07-23)
【摘要】 7月23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中国联通研究院、广东联通携手华为、工业富联,成功在深圳富士康园区夏普8K超高清研究院落地“智享大上行”解决方案。中国联通自主创新的“智享大上行”解决方案采用华为300M LampSite设备,有效提升室内5G上行能力,在5G SA商用网络环境下使能单站上行容量突破5Gbps,满足行业大上行需求。中国联通持续推进“智享大上行”技术创新,该解决方案采用5G灵活帧结构和eMIMO增强技术,将传统7:3的时隙配比调整为2:3配置,增强上行帧结构能力,同时首次将广泛应用于5G室外部署的Massive MIMO技术创新性引入到室内分布式架构上,提升用户速率体验和小区容量。经测试验证,多终端并发下,100MHz小区上行能力实现1.7Gbps,在300MHz超大带宽下,网络容量提升3倍,使能单站上行容量突破5Gbps。“智享大上行方案”落地富士康园区,在夏普深圳8K超高清研究院已完成初步的部署和验证,成功实现多路夏普8K摄像机超高清视频实时直播。8K超高清直播是4K超高清直播分辨率的4倍,具备更加丰富颜色表现能力,为现场观众呈现非比寻常的画面细节和质感;8K超高清直播多机位方案的多路实时并发对上行传输速率有很高需求。经过测试,中国联通“智享大上行”方案在3.5GHz 300MHz网络下,达到上行5Gbps的能力,很好满足了多路8K超高清直播的网络需求,下一步将继续在富士康园区与战略合作伙伴工业富联联合开展8K机器视觉等新业务应用验证,满足产线智能化需求,赋能工业互联网应用。未来中国联通将以万兆为目标持续推进技术演进,推动“智享大上行”设备和终端成熟,携手合作伙伴在3D机器视觉、智慧场馆、安防监控等方面打造更多的示范应用。
【关键词】技术创新,测试验证,表现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移远模组完成高铁场景下5G实网测试(2021-07-16)
【摘要】 7月16日,C114网讯,“5G+智慧高铁”正成为智慧出行的趋势之一,不但能提高管理效率,乘客也可通过5G享受到更快的网速,在旅途中也不耽误工作、学习和娱乐。然而在高速移动场景下,通信设备的性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铁路沿线复杂的地理条件,也对通信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优化5G在高铁场景下的性能,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日前,移远通信配合客户在高铁场景下顺利完成5G网络接入测试,实现了最高时速逾300公里环境下5G通信的稳定运行。本次测试基于移远RG500Q-EA 5G sub-6GHz模组进行,在中国移动5G非独立组网(NSA)模式下接入n41频段以及LTE网络B3频段,通过从公网地址下载数据包的方式,实测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3Gbps,均值速率超过450Mbps。在近一小时的测试中,RG500Q-EA模组一直保持稳定的5G网络连接,即使在列车频繁穿行于桥梁、隧道、高山等复杂地形的情况下,也未出现掉网现象,有力验证了移远5G模组极强的稳定性和优异性能。
【关键词】5G,智慧高铁,优异性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腾讯论坛:加速AI与云深度融合,推三大AI底层平台(2021-07-09)
【摘要】 7月9日,搜狐网讯,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聚焦“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三大重磅发布”相继亮相,成为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关注焦点。在底层平台方面,“TI ONE、TI Matrix、TI DataTruth”腾讯云三大AI底层平台全新发布,基于算法开发、模型训练、数据标注和数据处理等一站式开放能力,将为企业或个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化、数据化和移动化服务,满足客户降本增效、灵活可用的诉求。在前沿技术探索领域,腾讯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探星计划”宣布正式启动——基于优图实验室计算机视觉技术、腾讯云领先的计算及存储能力,帮助中国天眼FAST提升脉冲星搜索效率,并辅助快速射电暴和近密双星系统中脉冲星搜索,助力天文探索。未来,双方还将联合AI+天文成果进展,开展天文科普、科学成果发布、联合IP打造等系列活动。
【关键词】腾讯,AI,移动化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西电信携手中兴通讯率先实现基于2.1GHz的海面5G商用超远覆盖(2021-07-01)
【摘要】 7月1日,C114网讯,近日,广西电信携手中兴通讯在全国首次完成5G基于2.1GHz的海面超远覆盖试点,实现了现阶段5G海面传输的最高速率、最远距离。此次试点在商用航线和极限覆盖等场景进行,基于商用基站和商用终端,在海拔150米站高下,对海上旅游航线进行商用超远覆盖,20M频谱带宽的下行平均速率达到110.47Mbps,是航线4G网络速率的5倍多;2.1GHz NR覆盖的极限距离拉远到43.5公里距离,用户仍能正常视频通话,45公里距离能正常接入,相比3.5GHz,它具有频率低、路损小和绕射能力强等特点。此次试点取得的优异性能表明,海面等超远覆盖场景的商用将成为可能,有力推进了北部湾海面及全国其它海域的整体5G覆盖进程。
【关键词】最高速率,最远距离,海面传输
【新一代信息技术】华为与上港集团合作的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项目正式落地(2021-06-25)
【摘要】 6月25日,IDC网讯,今日,由上港集团主办,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下称:尚东分公司)、哪吒港航智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哪吒科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协办的“上港集团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项目发布会”成功举办,共同发布了上港集团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项目成果,这是上港集团联合华为在全球港口首次将F5G技术应用在港口超远程控制作业场景,是新一代智慧港口运营模式的重大突破。此外,尚东分公司、哪吒科技、华为签署港口智能体创新合作协议,三方将就智慧港口建设方面持续深度合作,高起点推进上港集团数字化转型,携手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F5G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定义的第五代固定网络技术代际,相比上一代技术,在带宽、时延、可靠性、联接数量等方面大幅提升,匹配了工业物联网的建设需求。这一技术为港机远程操控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联接通道,推进了港口场景的智能化程度。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表示,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项目,实现了港口大型设备超远程作业控制的首次突破性、实践性应用,集中体现了积极创新的先进水平,也是上港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托新基建和新科技势能,全力推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科技港口、效率港口”建设,积极抢抓港口数字化转型先机,发挥港口运营管理模式,掀起先发优势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安全可靠,港口场景,智能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西首台5G巡逻警车投入使用(2021-06-18)
【摘要】 6月18日,IDC网讯,近日,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以下简称广西移动)携手贵港市港北公安分局推出广西首台5G智慧巡逻车,开展了港北区高考安保暨校园安全应急演练,出色完成5G智慧巡逻车在全区实战运用的首秀。什么是5G智慧巡逻车?简单来说,就是一辆装载着5G+高清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的“智慧型”警务巡逻车。通过将多网融合在一线,集指挥调度、视频监控等功能为一体,可将现场的视频、音频及相关数据传送至指挥中心,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助力公安机关在应对突发性事件、重大活动保障等事件中提升快速反应、指挥调度和防范处置等能力。5G智慧巡逻车可保障在处置紧急突发事件过程中,安全、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现场信息,并进行科学决策部署,实现智能可视化指挥调度。5G智慧巡逻车在中国移动大宽带、低延时的5G网络加持下,有效解决了以往视频网络带宽不足,现场视频回传卡顿、马赛克等图像质量问题,助力提升公安机关的出警效率。据悉,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立体化网络能力和智慧化服务对提升执法效率、保障城市安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广西移动将发挥5G、AR、大数据技术能力优势,助力公安机关打造警力“立体布防”,升级无人机、巡逻车、移动警务终端等警用装备,实现更高速联动和共享,强化治安复杂区域信息采集,最大限度提高警务的实战效能,挤压违法犯罪的空间。
【关键词】5G+,高清视频调度指挥系统,出警效率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科院:光刻技术得到重大发展(2021-06-11)
【摘要】 6月11日,通信世界网讯,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刊文称,上海光机所在计算光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提出一种基于虚拟边(Virtual Edge)与双采样率像素化掩模图形(Mask pixelation with two-phase sampling)的快速光学邻近效应修正技术(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OPC)。仿真结果显示,这技术具有较高的修正效率。随着集成电路图形的特征尺寸不断减小,光刻系统的衍射受限属性导致明显的光学邻近效应,降低了光刻成像质量。在光刻机软硬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数学模型和软件算法对照明模式、掩模图形与工艺参数等进行优化,可有效提高光刻分辨率、增大工艺窗口,此类技术即计算光刻技术(Computational Lithography),被认为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按照摩尔定律继续发展的新动力。快速光学邻近效应修正技术(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OPC)通过调整掩模图形的透过率分布修正光学邻近效应,从而提高成像质量。基于模型的OPC技术是实现90nm及以下技术节点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计算光刻技术之一。
【关键词】修正效率,提高分辨率,新动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个中文新闻人工智能模型发布(2021-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软件网讯,6月1日,全球首个中文新闻人工智能模型在北京发布。该模型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华社技术局合作研发,实现了中文新闻领域人工智能模型从0到1的突破。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主流技术,这种技术利用计算机发现大量数据中的语言模式,从而模拟人类思维执行各种复杂任务。中文新闻人工智能模型是基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而生成的专有领域模型,可实现新闻内容处理、图文生成、诗词生成、问答、创意写作,具有接近人类水平的图文创意能力。北京智源研究院同时发布了当前世界最大、万亿级参数规模的预训练模型“悟道2.0”版本,在预训练模型构建、微调算法、高效预训练框架方面实现了原始理论创新,在世界公认的人工智能能力排名榜单上,取得多项能力的领先地位。“悟道”超大规模智能模型项目包含文源、文澜、文汇、文溯等系列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旨在打造数据与知识双轮驱动的认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科研从特定领域模型为主向多领域共用通用模型的范式变革,是智能时代的战略应用基础设施。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言模式,主流任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舟山顺利完成超远距离海上5G覆盖测试(2021-05-28)
【摘要】 5月28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中国移动舟山分公司联合华为公司,采用移动5G网络2.6GHz频段,在嵊泗周边海域完成超远距离海上5G覆盖测试,实测覆盖距离达60公里,下载速率超170Mbps。这一测试的成功不仅是移动与华为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也是5G技术在海事业务中应用的全新开端。据了解,此次测试采用了华为端到端解决方案,2.6GHz的AAU站点设备部署于嵊泗县花鸟岛,通过部署超远覆盖创新解决方案、优化组网等多种手段,顺利完成60公里海域超远5G覆盖。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和发展,海事业务领域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5G在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港口航运、海上旅游等相关领域的新业务和新应用,将有效助力提升海洋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并助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
【关键词】5G覆盖,海事业务,全新开端
【新一代信息技术】爱立信携手联发科技,双连接技术提升5G用户体验(2021-05-20)
【摘要】 5月20日,通信世界网讯,应全球电信运营商的需求,爱立信与合作伙伴联发科技(MediaTek)近期继续在5G独立组网领域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不久前,爱立信的合作伙伴证明了“双连接技术(即在商用硬件和芯片组上将6GHz以下频段的大覆盖范围与毫米波的更高数据速率相结合)”可以更高速度和更低延迟提升5G用户体验。爱立信合作伙伴通过聚合800MHz高频段频谱和60MHz中频段频谱取得了新的突破,使单台用户设备的最高速度达到5.1Gbps。这是首次在5G独立组网(5G SA)模式中,聚合中频段来对毫米波(mmWave)进行测试。这场5G双连接(或NR 双连接)测试在毫米波(mmWave)实验室中进行,通过无线网络将信号发送至装有联发科技M80 5G调制解调器的设备。该演示使用了爱立信无线系统硬件和爱立信5G核心网,凭借以互联网协议流为中心的架构经济高效地实现高峰值速率。该演示表明,由于该连接同时位于毫米波和中波段频谱中,因此可以放心地将毫米波用于新的5G独立组网架构,这将使5G独立组网的上行和下行数据速率高于目前的部署。NR DC将为个人和企业的高性能、时延敏感型应用开发提供支持。它将有助于为游戏、沉浸式媒体等移动宽带和固定无线接入(FWA)创新用例打下基础。
【关键词】5G独立组网,新突破,经济高效
【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川电信携手华为打造全球首个多维协同OneNR创新建网方案样板点(2021-05-12)
【摘要】 5月12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四川电信携手华为在绵阳打造全球首个多维协同OneNR创新建网方案样板点,成功验证通过3.5G Hz+2.1G Hz多频协同、TDD NR+FDD NR多制式融合建网,能够起到运维成本1+1=1、电费开销1+1<2、网络效率1+1>2、用户体验1+1>2的巨大价值。多维协同OneNR创新建网方案,通过覆盖、时延、负载、干扰协同提升用户体验,通过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协同提升网络效率、降低运维成本,通过节能协同节省电费开销,未来还将通过演进协同为超级频率聚变等5G-Advanced演进方案部署奠定基础。基于绵阳电信OneNR样板点,本次进行了超级上行、T+F站内载波聚合、T+F站间载波聚合、T+F CA SRS载波轮发、DL COMP、UL COMP、CS/CBF干扰协同技术等多项OneNR协同建网方案关键技术测试验证,测试结果优异。未来,四川电信还将携手华为持续创新,深入挖掘OneNR协同建网方案特性,打造体验好、效率高、TCO省、演进好的5G精品网络,为广大用户带来极致5G网络体验。
【关键词】建网方案,用户体验,网络效率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颗2纳米制程芯片问世(2021-05-08)
【摘要】 5月8日,搜狐网讯,当地时间5月6日消息,IBM宣布造出了全球第一颗2nm工艺的半导体芯片。根据《路透社》的报导,IBM在6日发表了全球首个2纳米制程芯片。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IBM将约500亿个电晶体容纳在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如果以指甲面积约150平方毫米来计算,IBM的这块2nm制程芯片中的晶体管密度约为每平方毫米3.33亿个晶体管(MTr /mm2)。性能方面,与当前许多笔记型电脑和智能手机中使用的主流7nm制程芯片相较,2nm制程的芯片其运算速度将快45%,而能效方面则将提高75%。还有一些细节,那就是IBM的2nm工艺的纳米片为3层堆栈,高度75nm,宽度40nm,栅极长12nm,纳米片高度5nm——里面没有一个参数是2nm的,因为2nm的命名还是沿用了传统2D晶体管的标准。在当前的半导体环境下,这件事意义确实重大,因为最近几年领导先进工艺的是台积电,IBM首发2nm工艺给美国公司赢回了面子。在台积电的2nm工艺还在研发阶段没有公布技术细节的情况下,IBM这次在美国的实验室率先推出了2nm技术是很有象征意义的,美国现在也在努力夺回半导体工艺领先地位,IBM的2nm工艺给了信心。不过IBM量产2nm工艺的难度也不小,因为现在这个技术还是实验室生产的,IBM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了,这次2nm工艺还有三星、Intel的参与,后面两家有可能吸纳2nm工艺技术(至少是部分)。根据IBM的说法,2nm工艺预计在2024年量产,这个时间点正好卡在台积电2nm工艺量产的范围内。
【关键词】IBM,芯片,能效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学家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刷新世界纪录(2021-04-27)
【摘要】 4月27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刷新2013年德国团队所创造的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 通讯》。审稿人称赞:“该成果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光已成为现代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降低光速乃至让光停留下来,是国际学术界孜孜以求的目标。光的存储在量子通信领域尤其重要,远程量子通信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量子U盘,即把光子存储到超长寿命量子存储器中,然后通过直接运输量子U盘来传输量子信息。这一成果将光存储时间从分钟量级推进至小时量级,满足了量子U盘对光存储寿命指标的基本需求。未来,量子U盘有望基于经典运输工具实现量子信息的传输,建立一种全新的量子信道。
【关键词】刷新记录,量子U盘,重要一步
【新一代信息技术】华为公开“远距离无线充电”相关专利(2021-04-21)
【摘要】 4月21日,C114网讯,4月20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名为“一种远距离无线充电的发射端、接收端和系统”的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2689938A,申请日期为2020年4月。该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远距离无线充电的发射端,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接收端进行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发射端处理器、基频射频转换单元和发射端天线。据悉,该设备发射端通过一条复合信号传输通路,便可以实现对接收端的无线充电以及控制功能。该发射端简化了内部的硬件结构,降低了整个发射端的成本。
【关键词】华为,无线充电,专利
【新一代信息技术】科大讯飞公开新专利,可实现方言语音转换(2021-04-16)
【摘要】 4月16日,中国软件网讯,4月13日,科大讯飞公开了一项名为“一种方言语音转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申请日期2020年12月,公开号CN112652309A。企查查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提供的方言语音转换方法可将目标说话人的源方言语音,转换为符合目标说话人的说话特色的目标方言语音。据了解,科大讯飞这种方法使用预先建立的语音合成模型,模型的训练目标还包括:使所述对抗生成网络中的判别网络无法判别所述源方言训练语音对应的目标语言合成语音是合成语音还是真实语音。
【关键词】科大讯飞,方言语音转换,专利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科大集成光学芯片领域新进展,实现高效光子频率转换(2021-04-08)
【摘要】 4月8日,C114网讯,近期,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集成光学芯片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邹长铃研究组在集成光子芯片上实现了基于微腔简并模式的高效光子频率转换,并进一步探究了微腔内的级联非线性光学效应,实现跨波段的频率转换和放大。据悉,相干光学频率转换在经典和量子信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通讯、探测、传感,成像,同时其也是连接光纤通讯波段和各种原子的跃迁波段的工具,对分布式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接口。因此,最近国际上有大量关于实现高效频率转换器件的实验研究。其中,集成光子芯片上微腔是实现高效率光学频率转换和其他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重要平台,其可以增强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并具有体积小、可扩展性高、能耗小等优点。然而,在芯片上实现腔增强的频率转换过程,需要满足三个或更多光学模式的相位匹配,这对于器件的设计、加工和调控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为此,邹长铃研究组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简并和频效应,仅需要两个光学模式就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相干频率转换;研究组还实现了工作波长的精确调控,即通过控制芯片基底温度实现了频率转换匹配窗口的粗调,范围可达100 GHz;除此之外,研究组基于前期光致微腔加热效应的相关工作,实现了MHz量级的精细调控。基于理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式简并频率转换的信号还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增益”这一物理现象,研究组预言称,可通过对芯片的工艺参数的进一步调控实现效率超过100%的频率转换,同时实现信号的转换和放大。该成果于3月2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关键词】集成光学芯片,新进展,信息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苏州移动联合华为率先完成全球首个5G室内定位能力现网验证(2021-03-31)
【摘要】 3月31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苏州移动联合华为在苏州地铁进行了5G室内定位能力验证,在基站pRRU隐藏部署的情况下实现了地铁站台和站厅范围内90%的区域3~5米定位精度。这是5G室内定位功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现网验证,为5G定位在各行业商用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据悉,苏州移动采用华为5G LampSite+MEC室内定位解决方案首次在地铁场景进行验证。此方案中,LampSite对5G终端的无线信号特征参数进行测量,并通过LampSite和MEC协同,采用定位算法对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估算。相对其他传统室内定位技术,运营商部署5G室内定位技术的优势在于建设一张同时满足5G通信+定位能力的网络,实现一网两用,并且还可以通过MEC将定位能力开放给上层应用,促进5G行业生态繁荣。通过使用5G定位技术,行业客户不再需要单独建设定位系统,降低行业客户投资成本。随着5G在行业的广泛应用,运营商可以凭借5G室内定位技术在交通枢纽、工业制造、医疗等对位置服务有需求的行业提供更多高价值服务,进一步拓展5GtoB行业空间。
【关键词】5G,苏州地铁,定位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