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IFI全球专利250强榜单:华为、京东方、联想包揽国内前三(2021-01-21)
【摘要】 1月21日,C114网讯,专利数据库提供商IFIClaims发布(截至2021年1月)全球250个最大专利持有者,中国大陆地区共有8家企业和机构上榜。其中,华为、京东方、联想,位列国内企业前三,排在全球的前100强。IFI250这一分析计算了包括子公司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有效专利持有者,其中华为(24位)——17112件,京东方(57位)——9373件,联想集团(82位)——6648件,TCL(91位)——5823件,中兴(107位)——4878件,清华大学(215位)——2318件,腾讯(218位)——2311件,海尔智家(235位)——2028件。IFI250榜单既关注实际拥有专利的公司,也汇总了母公司内部的子公司专利持有量。因此三星以80577个有效专利系列,两倍于IBM的38541个,位居总榜单榜首。
【关键词】专利,公司,排名
【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首款RISC-V AI单板计算机诞生,国产芯片再遇突破(2021-01-15)
【摘要】 1月15日,半导体行业观察讯,1月13日,RISC-V处理器IP供应商——赛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昉科技”)在上海召开新品发布会,携手合作伙伴BeagleBoard和Seeed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RISC-V AI单板计算机——星光AI单板计算机(Beagle-V)。在本次会议上,赛昉科技还与港华能源、紫光展锐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据悉,虽然星光AI单板计算机面积只有85mm x 70mm,但具备了当今台式机的所有可扩展性功能,拥有USB/PCIe/DDR/MIPI/etc等丰富的接口,价格低廉且噪音低,凭借Linux与RISC-V的相融合,使得所有开发人员均可轻松使用。赛昉科技表示,星光AI单板计算机的优势在于小空间的需求和极低的功率消耗,是计算机应用的理想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工业机械、数据中心、人工智能AI、边缘云端计算及系统级芯片等领域。据悉,星光采用了赛昉科技惊鸿7100系列视觉处理芯片,该SoC芯片是赛昉科技于2020年发布的全球首款基于RISC-V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芯片,搭载了四核CPU,共享2MB的二级缓存,工作频率可达1.5GHz,可支持Linux操作系统。赛昉科技自主研发的ISP适配主流的Camera Sensor,能实时处理4K分辨率的图像,实现视觉应用和神经网络算法的部署优化,完成各种复杂的视频图像处理与智能视觉计算,满足EDGE端的多种视觉实时性处理需求。据介绍,星光AI单板计算机将于2021年3月正式推向市场。定价方面,4GB内存版119美元,8GB内存版本149美元。
【关键词】赛昉科技,单板计算机,扩展性功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5G为煤炭综采工作面转型带来新愿景(2021-01-08)
【摘要】 1月8日,C114网讯,5G设备下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网络技术难以满足井下高危环境、恶劣环境、移动生产环境、生产现场环境多变、战线长、设备及传感器数量庞大、用人多等问题。据悉,5G+智能综采工作面在综采面移动设备远程控制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了创新改造,是煤矿生产工艺的颠覆性变革,使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的深度和广度在煤矿这一特殊场景下有了开创性的拓展。作为全国首个井下5G智能综采工作面,山西乡宁焦煤集团台头煤焦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面在煤矿最具复杂性的采煤工作面开启了智能化建设工作,将为"少人和无人矿山"建设提供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一新技术变革标志着中国联通走在了5G+智能矿山这一垂直领域的前列。
【关键词】煤矿,5G,实践意义
【新一代信息技术】河南联通携手华为完成业界首个金融5G承载网切片测试,实现银行网...(2020-12-29)
【摘要】 12月29日,C114网讯,近日,随着最后一项固定专线和无线专线自动切换测试成功,宣告河南联通联合华为公司打造的首个金融5G切片+固移备份产品(以下简称“金融5G备网”)商用前功能测试目标全部达成,标志着河南联通在打造全国领先的金融5G切片产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据悉,银行业务“0”中断是对网络的核心诉求,传统方式采用两条MSTP固定专线,仍然存在被市政施工同时挖断的风险。河南某银行希望采用5G方式增加一条备份线路,借助5G大带宽及切片安全隔离能力,提升银行业务可靠性的同时,实现全业务备份及SLA保障的需求。河南联通积极响应银行需求,联合华为组成联合工作团队,进行了金融5G备网的探索研究和试验测试。测试重点围绕银行客户提出的大带宽、业务硬隔离以及固移备份等需求展开,分别测试了NetEngine 5G AR企业路由器(以下简称“5G AR”)上下行带宽及时延、切片硬隔离效果+SRv6路径规划能力、固移快速倒换时延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理想情况,银行客户对测试结果表示高度认可。通过本次金融5G切片备网测试,河南联通摸索和总结出了端到端切片及固移融合接入的宝贵经验,为后续5G切片网络向各行业的进一步延伸奠定了基础,也为政企市场抢占高品质客户赢得了宝贵的先机。
【关键词】金融,5G切片,商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大尺寸集成电路硅单晶生长设备在西安实现一次试产成功(2020-12-25)
【摘要】 12月25日,爱集微网讯,12月23日,由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奕斯伟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台新一代大尺寸集成电路硅单晶生长设备在西安实现一次试产成功。报道称,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材料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在该领域实现突破,对满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据了解,2018年起,西安理工大学刘丁教授团队与西安奕斯伟硅片技术有限公司紧密协作,双方发挥各自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优势,以开发新一代大尺寸集成电路硅单晶生长设备及核心工艺为目标,针对7-20nm集成电路芯片要求,所研制的面向产业化应用的硅单晶生长成套设备按照集成电路硅单晶材料的要求,成功生长出直径300mm,长度2100mm的高品质硅单晶材料。实现了采用自主研发的国产技术装备,拉制成功大尺寸、高品质集成电路级硅单晶材料的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关键词】试产成功,突破,集成电路
【新一代信息技术】“九章”量子计算机比超级计算机“富岳”快100万亿倍(2020-12-18)
【摘要】 12月18日,中国软件网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制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其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据悉,经过二十多年研究攻关,科研团队通过在量子光源、量子干涉、单光子探测器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高斯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验结果显示,“九章”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同时也等效地比谷歌去年发布的53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成功实现了量子计算领域的第一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科研团队介绍,“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阵地位,为未来实现规模化量子模拟机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量子计算机将有望在密码破译、材料设计、药物分析等具有实用价值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量子计算,高速,里程碑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安全测试技术成为国际标准(2020-12-10)
【摘要】 12月10日,通信世界网讯,WAPI产业联盟资料显示,我国自主研发的一项物联网安全测试技术(TRAIS-P TEST)日前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发布成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在物联网安全技术领域获发布的又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背景下的又一重要成果。据介绍,该标准是TRAIS-P国际标准的测试标准,它规范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安全密码套件一致性测试方法。标准发布后,将从技术到产品测试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国际标准体系。该标准由WAPI产业联盟组织,西电捷通公司、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商用密码检测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等10余家单位全程参与标准开发工作,西电捷通是主要技术贡献者。至此,我国在ISO国际标准贡献技术并作出必要专利声明的标准共26项,其中涉及网络安全的标准占12项,全部由WAPI产业联盟成员贡献。
【关键词】物联网,国际标准,自主研发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家打通碳化硅全产业链,三安集成完成MOSFET量产平台打造(2020-12-04)
【摘要】 12月4日,腾讯网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全产业链制造平台——三安集成于日前宣布,已经完成碳化硅MOSFET器件量产平台的打造。首发1200V80mΩ产品已完成研发并通过一系列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测试,其可广泛适用于光伏逆变器、开关电源、脉冲电源、高压DC/DC、新能源充电和电机驱动等应用领域,有助于减小系统体积,降低系统功耗,提升电源系统功率密度。目前多家客户处于样品测试阶段。据悉,本次推出的1200V80mΩ碳化硅MOSFET,与传统的硅基IGBT功率器件相比,宽禁带碳化硅材料拥有“更高、更快、更强”的特性——更高的耐压和耐热、更快的开关频率,更低的开关损耗。优异的高温和高压特性使得碳化硅MOSFET在大功率应用中表现出色,尤其是高压应用中,在相同的功率下,碳化硅MOSFET自身器件损耗小,极大减小了器件的散热需求,使系统朝着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寸土寸金”的电源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比如新能源车载充电器OBC、服务器电源等。
【关键词】碳化硅,量产平台,测试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科学家实现“量子霸权”,计算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100万亿倍(2020-12-04)
【摘要】 12月4日,腾讯网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团队构建的一套光量子计算系统,最近在高斯玻色采样(Gaussian Boson Sampling)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求解速度达到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一百万亿倍,远远超过经典计算机。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另一个说法是量子优越性(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即在某个特定问题上的计算能力远超现有最强的传统计算机,而传统计算机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完成计算。北京时间12月4日凌晨,该工作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标题为“用光子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潘建伟将该光量子计算系统命名为“九章”,以此纪念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量子计算机可以解决一些超出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问题,“九章”解决的“高斯玻色采样”问题就是一种。“高斯玻色采样”是一种复杂的采样计算,其计算难度呈指数增长,很容易超出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适合量子计算机来探索解决。它是“玻色采样”问题的一种,而玻色采样问题是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在数学上被严格证明可以用来演示量子计算加速的算法。在本研究中,潘建伟和同事们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采样”任务的快速求解。具体来说,“九章”在一分钟时间里完成了经典超级计算机一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量子,超级计算,玻色采样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成都发布北斗三号高精度定位模组(2020-11-26)
【摘要】 11月26日,新华网讯,11月23日至25日,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成都举办。11月24日,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此次年会上召开交通行业北斗系统应用工作成果及后续重点方向发布会,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北斗三号高精度定位模组在会上亮相。据介绍,此次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发布的北斗三号高精度定位模组采用高度集成的一体化SOC芯片,支持惯导扩展功能,可确保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定位捕获并具有稳定的定位跟踪性能。该模组同时针对单北斗系统模式下的定位导航进行了专门优化,可用于车辆、船舶动态监管,车道级导航,车队管理等业务场景。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溱在发布会上表示,为顺应行业北斗系统应用的新形势、新要求,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组建了交通运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发展中心,未来将广泛对接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企业和用户单位,打造具有交通运输基因的北斗相关产品及服务,推动北斗系统与交通运输行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同时,进一步做好北斗系统国际化工作,推动北斗短报文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让短报文功能早日成为全球船舶安全通信的标配。下一步,基于北斗三号系统提供的优质服务,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将着力构建“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图+北斗短报文”,深耕高精度地理信息服务和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应用以及北斗短报文领域,按照“终端+平台”的发展思路,推动行业北斗系统应用资源融合共享,扩大北斗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规模,助力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和交通强国建设。
【关键词】北斗,模组,定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界首个5G SA+Ka高通量卫星系统融合组网试验取得圆满成功(2020-11-17)
【摘要】 11月17日,IDC网讯,近日,中国移动联合中国卫通、华为等合作伙伴,开通了业界首个通过Ka高轨高通量卫星系统回传的独立组网5G基站,成功完成了5G SA 蜂窝网络与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融合组网试验。本次试验中,中国移动利用中星16号高轨卫星成功完成5G SA基站的开通调试,打通了地面与卫星系统的通信流程,并成功开展了文件传输、视频通话、高清视频点播等业务试验,通过5G无线接入网与卫星链路的接口适配和调试,实测速率下行为90Mbps、上行为3.5Mbps,视频业务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后续具备复制、推广的可能性。该站点的成功开通和业务试验将有力地推动5G蜂窝网络与高轨宽带卫星网络的融合应用,为5G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山区覆盖、应急救援、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后续推动5G进一步实现覆盖和场景延伸,为用户提供性能更优质、更可靠的网络服务。
【关键词】5G,达到预期,优质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云算力海量仿真SaaS平台在京发布(2020-11-12)
【摘要】 11月12日,中国经济新闻网讯,11月11日,国内首个云算力海量仿真SaaS平台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利发布。此次发布的苏州高铁新城云算力海量仿真SaaS平台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共性需求,助力企业降低初始投入。苏州高铁新城已于2019年底完成仿真平台一期的搭建和部署,具备海量仿真的基础能力,成功地把智能网联仿真测试求解器实现云端的部署、使用并提供仿真服务,具有了50个实例并行仿真的能力。在软件功能上,实现了仿真项目的管理、仿真测试的并行计算、仿真结果的下载这些核心业务流程的搭建。目前二期项目引入了国内云计算技术领先的阿里云作为云计算技术服务商,建设上千场景节点并行仿真的高性能平台,可以达到每日150万公里的仿真测试能力,支持一个算法在上千场景的自动仿真和分布计算。同时本期实现了SaaS化部署,实现多用户平台,支持个人和企业账号,为企业提供模型建设、场景建设、算法仿真、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管理平台。
【关键词】云算力,平台,发布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产手机实现亚米级车道导航(2020-11-05)
【摘要】 11月5日,人民网讯,记者从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获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近日实现技术突破:精准时空感知能力可被规模化集成到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中。据介绍,面向手机的时空智能方案进入量产阶段,集成千寻位置时空智能服务的手机已量产上市,包括华为Mate40系列等。这项全新的技术能力,将使手机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可以实现车道级导航功能。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介绍,高德地图App通过集成Mate40系列具备的高精度定位能力,可实现亚米级(小于1米)车道导航。高精度定位能力由华为与千寻位置联合提供,并通过HMS Core(华为移动服务)开放给应用开发者。基于千寻位置提供的卫星定位高精度修正服务以及华为定位服务提供的高精度定位能力,高德地图可以在用户导航过程中,高精度还原真实道路场景,在需要变换车道,比如临近转向路口或者高速匝道时,可提供更精细的车道级动作指引,降低用户对导航的理解难度,提升驾驶安全。若用户行驶在高速上,车道级导航还会基于不同车道的不同限速值,给用户精确提醒。同时,在公交专用道、应急车道、长实线等场景下,也可以提醒用户规避违规驾驶。该服务已率先覆盖深圳市的高、快速路,后续将不断拓展到国内更多城市。据了解,此次发布的面向手机的时空智能方案,是业内首次将相关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真正落地。手机定位精度的提高,将为地图导航、共享出行、本地生活、运动健康、AR游戏等大众应用带来全新的体验。
【关键词】手机,时空智能方案,新体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河北移动联合华为率先完成国内首个智能路由安全解决方案商用部署...(2020-10-30)
【摘要】 10月30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中国移动河北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北移动”)联合华为在河北省省干核心路由器NetEngine 5000E-20上成功部署了智能路由安全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凭借实时感知域内/跨域节点千万级路由信息的多维智能分析、智能防御和历史路由变化一键回溯等核心能力,实现了路由安全风险精准识别、主动防御,有效提升网络韧性,将助力河北移动重塑安全的智能IP网络边界。随着5G和云时代的到来,河北移动网络应用与流量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对IP承载网的基础设施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河北移动IP承载网承载了家宽、集客、IDC、4G/5G等重要业务,亟需提升网络出口的路由安全能力,打造安全边界,保证互联网业务的平稳运营。因此,河北移动在省干出口核心路由器部署了华为智能路由安全方案,转发层面为华为NetEngine 5000E-20核心路由器,控制层面通过标准的BGP监控协议BMP(BGP Monitoring Protocol)动态获取网络路由信息,由华为融合管控析平台iMaster NCE(以下简称“NCE”)进行IGP/BGP路由信息的采集、分析、呈现及历史信息记录。从而提供异常路由识别更全、问题定位更准、安全性更高的解决方案,主动识别并防御异常路由带来的风险,保障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
【关键词】智能路由,安全解决方案,网络韧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个规模采用Wi-Fi 6标准建设的智慧科教园区正式启用(2020-10-23)
【摘要】 10月23日,集微网讯,10月22日,为携手深圳大学城启用了智慧科教园区网络样板点,这是国内首个规模采用Wi-Fi 6标准建设的智慧科教园区,它融合了Wi-Fi 6、物联网、人工智能等ICT技术,提供全场景智能联接服务,是深圳大学城教育信息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据了解,深圳大学城采用华为新一代AirEngine Wi-Fi 6 AP,为师生提供可达100Mbps+无线接入,覆盖了教室、宿舍、会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室外操场等区域;同时搭载华为100GE端口CloudEngine S12700E交换机,从容应对上万师生远程学习、高清视频会议等大流量突发场景。此外,深圳大学城还将Wi-Fi 6和IoT网络融合,使校园网具备感知能力,推出智能图书点检、资产管理、电子价签等创新应用,打造未来科教园区智慧服务体验,包括图书借阅一码办理,课堂、会议一码签到,食堂、超市、场馆、后勤缴费一码服务,宿舍、校园门禁一码通行。图书馆引入智能点检机器人后,只需利用下班时间,一个月即可完成70万册图书的点检工作,盘点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深圳大学,智慧科教园区,智能联接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模拟输出温度传感器丰富产品组合,纳芯微已覆盖温度传感器所...(2020-10-23)
【摘要】 10月23日,C114网讯,国内领先的信号链芯片及其解决方案提供商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芯微”)借助NST20/235/86/60系列精密 CMOS 集成电路线性模拟输出温度传感器,已实现对温度传感器主流输出接口的全覆盖。NST20/235/86/60系列产品精度高、功耗低、驱动能力强、响应快,可直接连接到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且极具成本优势,是无源热敏电阻的极佳替代方案。NST20/235/86/60系列产品帮助纳芯微温度传感器产品形成了对包括脉冲计数、单总线、I2C及模拟电压等接口的全覆盖,助力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选型。在通信设备、电源管理、安防监控、数据中心与智能制造等应用中,环境温度监测非常重要,这些应用通过温度传感器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精确测量,从而对温度异常情况进行报警,或将温度信号反馈给系统用于温度补偿计算。传统方法采用热敏电阻实现测温,但热敏电阻存在线性差、一致性差、元件易老化以及稳定性差等缺点,NST20/235/86/60系列产品全温区内最大温度误差在±2.5℃以内,AB 类输出驱动器提供强大的 500μA 最高输出,可驱动高达 1000pF 电容负载,热响应时间快,凭借出色的精确度、瞬时响应和强大的线性输出驱动能力,NST20/235/86/60模拟输出温度传感器可实现对传统热敏电阻的完美替代。
【关键词】解决方案,纳芯微,温度传感器
【新一代信息技术】华为发布首个基于5G MEC云边端协同的工业视觉解决方案(2020-10-16)
【摘要】 10月16日,C114网讯,今日,在2020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华为发布了工业领域首个基于5G MEC云边端协同的工业视觉解决方案。该方案由5G MEC平台、无损压缩SDK、用户面功能、无损解压服务以及机器视觉应用APP组成。5G MEC工业视觉解决方案提供的SDK与端侧伙伴广泛合作,把无损压缩软件集成到5G工业相机上,实现上行高清图像数据3到6倍无损压缩,并通过与华为5G MEC的移动边缘无损解压服务结合,解决了工业制造领域机器视觉应用中的高清图像传输对无线上行带宽要求过高的问题。华为分组核心网产品线副总裁刘智表示,华为5G MEC工业视觉解决方案基于云边端协同,通过无损压缩实现“超级上行”,同时满足行业敏捷部署、自动化运维和高安全的诉求,为5G MEC在工业视觉领域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障碍。
【关键词】华为,工业视觉,广泛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腾讯、中国联通联合推出首款“听障手机卡”:无障碍AI通话(2020-10-09)
【摘要】 10月9日,C114网讯,日前,中国联通携手腾讯和中国聋人协会联合推出了“畅听王卡”,针对听障人士的手机通信困难,提供“无障碍AI通话服务”。这款产品号称是中国首款听障人士专属通信产品,不仅可以将通话实时转化成文字传到接听界面,也可以将想说的话实时转化成语音发送。还可一键选择日常用语,满足了听障用户接打电话的需求的同时,也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了更广泛的群体。据了解,中国有2780万听障人士,其中550万适合做人工耳蜗手术,真正装上耳蜗的不足5%。即便戴上耳蜗,也仅仅是听得见,并不意味着听得清。在听障人士耳中,只能听出男生的声音是粗的,女生的声音是细的。9月27日,腾讯宣布发起“天籁行动”。未来,腾讯将免费开放腾讯天籁AI音频技术,一起帮助听障人群解决“听不清”难题。
【关键词】听障人士需求,AI,通话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泛林集团推出先进介电质填隙技术,推动下一代器件的发展(2020-09-27)
【摘要】 9月27日,C114网讯,全球半导体产业创新晶圆制造设备及服务主要供应商泛林集团(Nasdaq: LRCX)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工艺方案——先进的Striker? FE平台,用于制造高深宽比的芯片架构。Striker FE平台采用了业界首创的ICEFill?技术,以填充新节点下3D NAND、DRAM和逻辑存储器的极端结构。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具备更低的持续运行成本和更好的技术延展性,以满足半导体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发展。据悉,半导体制造行业一直以来使用的填隙方法包括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扩散/熔炉和旋涂工艺。然而,由于这些技术需要在质量、收缩率和填充率之间权衡取舍,因此已无法满足当前3D NAND的生产要求。相比之下,泛林集团的Striker ICEFill采用其独有的表面改性技术,可以实现高选择性自下而上及无缝的填隙,并保持原子层沉积(ALD)固有的成膜质量。 ICEFill技术能够解决3D NAND器件普遍存在的高深宽比填隙面临的限制,避免DRAM和逻辑器件结构倒塌的问题。
【关键词】半导体,工艺方案,首创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联合紫光、国盾量子推量子超级SIM卡:密不可破(2020-09-18)
【摘要】 9月18日,C114网讯,在2020 HCS合肥网络安全大会上,中国电信、国盾量子以及紫光国微三家展示了量子安全超级SIM卡。此外,中国电信安徽公司与紫光国微等22家安全企业举行联盟签约仪式,未来将在网络安全、国密安全、量子安全等领域打造八大安全实验室,提供创新型安全产品解决方案。从展出的量子安全超级SIM卡来看,它带来了量子安全功能,高性能国产SIM卡芯片支持了量子加密,拥有大于4GB的海量量子存储空间,支持一次一密量子密钥分发协商。此外,量子安全超级SIM卡还支持国密算法,性能超过4Mbps,并通过了CC EAL6+安全认证。对于使用场景,中信国信介绍称它可以用于量子加密通话、量子加密视频通话、量子安全VPN接入、量子安全移动办公、量子安全金融支付等场合。
【关键词】安全产品,超级SIM卡,量子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