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我国首款太阳能大型双机身无人机首飞成功(2022-09-08)
【摘要】 9月8日,成都日报讯,9月3日,由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启明星50”大型太阳能无人机于17时50分起飞,空中飞行26分钟,于18时16分平稳着陆,顺利完成首飞任务,飞机状态良好,各系统运行正常,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据悉,该机是航空工业研制的首款超大展弦比高空低速无人机,首次采用双机身布局的大型无人机,第一款以太阳能为唯一动力能源的全电大型无人机平台。其特点为能够在高空连续飞行,利用高效、清洁、绿色、环保的太阳能,能长时间留空飞行,执行高空侦察、森林火情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地理测绘、通信中继等任务。此次首飞成功,为我国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发展和型号立项奠定了坚实基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领域、复合材料领域、飞行控制领域等关键技术发展,提升我国向临近空间及远洋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
【关键词】太阳能,无人机,圆满成功
【高端装备】中国液化天然气卸料臂关键技术再获突破(2022-09-01)
【摘要】 9月1日,中新网讯,中国海油1日宣布,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最大尺寸液化天然气卸料臂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正式投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液化天然气装备关键技术再获突破。卸料臂是连接运输船与接收站管线,输送液化天然气的重要通道,被称作接收站的“咽喉”。作业中,卸料臂不仅要承受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超低温考验,自动适应5米左右的潮汐落差和高达65米每秒的风荷载影响,还要具备快速对接、紧急脱离、自动关闭等复杂功能,涉及机械、化工、电气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世界上仅少数国家掌握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中国海油联合江苏长隆石化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历时近十年,成功研发制造了这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化天然气卸料臂。该套卸料臂在国内率先具备装卸一体化功能,既可以接卸液化天然气,也可以实现向运输船反输,灵活性更高。该套卸料臂还在材料选型、结构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首创具备专利的双层环空结构快速连接器,即便在冬天也能确保卸料臂连续工作30小时不结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紧急脱离装置采用更为可靠的机械互锁方式,可在5秒内快速断脱和自锁。旋转接头采用摩擦系数低、可靠性能高的国产特殊唇式密封圈,在零下196℃超低温环境下通过了40万次的动态性能测试。“这三大装置是卸料臂的核心部件,从性能指标来说,我们自主设计制造的卸料臂在低温密封稳定性、安全脱离可靠性、高效驱动与精准控制等方面都达到或者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设计总师肖立介绍说。中海油江苏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培表示,盐城“绿能港”二期项目还计划配置8到10套国产卸料臂,努力用国产装备保障液化天然气产业链安全稳定,为加快我国油气设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技术,复杂功能,先进水平
【高端装备】我国首次出口的高铁列车启运(2022-08-22)
【摘要】 8月22日,经济日报讯,中国高铁走出去迎来重要一刻。21日,我国出口印尼用于雅万高铁的1组高速动车组和1组综合检测列车从青岛港发运,标志着我国首次出口的高铁列车正式启运。雅万高铁项目的列车,包括11组高速动车组和1组综合检测列车,由国铁集团所属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牵头,中国中车旗下四方股份公司设计制造。此次启运的是雅万高铁首批发运车辆,预计将于8月底抵达印尼雅加达港。雅万高铁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建成后将成为印尼和东南亚的首条高速铁路。
【关键词】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出口
【高端装备】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竣工(2022-08-17)
【摘要】 8月17日,中国工业报讯,8月9日,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与江西兴国县人民政府联合中铁六院、中铁工业、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在赣州市兴国县顺利竣工。“红轨”是迄今为止建成的世界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试验线,试验线的建成标志着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中低速、中低运量的新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诞生。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了永磁悬浮技术与空轨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继电磁悬浮、超导磁浮之后,开辟的一种新的磁悬浮技术路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稀土材料应用及永磁磁浮轨道系统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红轨”由稀土永磁悬浮系统、直线电机牵引驱动系统、智能定位与通信信号系统、运行控制与安全保障系统、轨道支撑与牵引供电系统、车辆装备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红轨”具有绿色、智能、安全、经济的显著特点:系统实现零功率悬浮、低功耗运行;运行过程中不产生废气排放和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环境无伤害;应用5G通信、北斗定位、智能传感等信息技术,深度互联和智能融合列车、乘客、环境、设备等实体信息;有独立路权,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系统能耗和运维成本小,90%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此次建成的试验线南起永丰站 (高铁兴国西站),沿站前大道东侧绿化带敷设,北至静调库。线路正线长度约800m,均为钢构高架线。磁浮列车采用2辆编组,载客能力为坐席32个、定员88人,最高设计运行速度为80km/h。据介绍,作为国际稀土永磁磁浮轨道系统的开拓者、永磁磁浮技术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探索者,“红轨”有望成为一种全生命周期成本低、性价比优的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红轨”涵盖新材料、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无线通信、智能制造、电机驱动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领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重构高质量发展新产业生态,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磁悬浮,技术路线,世界首条
【高端装备】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2022-08-08)
【摘要】 8月8日,新华社讯,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22年8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这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18次执行发射任务。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其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和在轨服务技术验证,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2020年9月4日,同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执行第14次发射任务,也曾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该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据介绍,我国预计在2030年前全部完成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发及相关飞行试验,届时有望成为全世界首个实现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的国家。我国可重复运载器主要面向300至500公里高度的轨道,可满足未来“快速、可靠、廉价”的航天运输需求,例如能承担未来我国空间站的人员、物资运输任务,也能满足军民两用的有效载荷发射需求,还能开发太空旅游等民用产业。
【关键词】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验证
【高端装备】亚洲最大海上石油生产平台完成浮托安装(2022-08-02)
【摘要】 8月2日,中新网讯,中国海油1日发布消息,重达18880吨的恩平15-1中心平台上部组块在南海东部海域完成整体浮托安装,标志着中国超大型海洋油气生产设施设计建造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恩平15-1中心平台由上部组块和导管架两部分组成,矗立在88米水深的大海上,总高度约160米,相当于60层大楼,总重量超过3万吨,所用钢材可以制造1艘中型航空母舰,单层甲板面积相当于10个篮球场,是目前亚洲重量最重、设备最多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袁玮介绍说,恩平15-1中心平台由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及生产运营,安装关键设备近600台,配置中国海上首套二氧化碳回注封存装置,应用中国海上首套国产7600千瓦原油发电机组,首次在海上油田新项目中采用台风无人化生产工艺。通过一系列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不仅有效降低了工程投资,而且可以节省年度维保费用超30%。由于平台上部组块重量超过全球海上浮吊的能力极限,中国海油投入亚洲最大海洋工程驳船“海洋石油229”,采用浮托技术进行海上安装。这意味着,在起伏不定的茫茫大海中,要将近2万吨的上部组块与101米高的导管架“底座”精准对接,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经过多次分析、实验和预演等,最终现场项目团队仅用时15小时,就实现了上部组块一次精准就位。据悉,恩平15-1中心平台是恩平油田群开发项目最重要的海上设施,该项目将新建4座海上钻采平台,同时开发6个新油田,今年下半年首期投产后高峰日产石油近5000吨。
【关键词】先进水平,生产平台,国产
【高端装备】科学家试图让机器人有社交技能(2022-07-28)
【摘要】 7月28日,参考消息网讯,据美国《发现》月刊网站7月25日报道,迄今,大多数人与机器人的邂逅是在科幻小说里。但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与机器人互动将在现实世界变得更加普遍。到那时,机器人将需要社交技能与人类进行得体的互动。然而,在确保机器人能够社交方面,即使在基本层面上也几乎没有研究成功。一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开始该领域研究:科学家制定了一个包括社交互动的机器人技术框架,从而使机器人能够知道人类如何帮助或阻碍其他人类同胞。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信息实验室负责人、研究报告作者之一鲍里斯·卡茨表示:“机器人很快就会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而且真的需要学习如何以人类的方式与我们交流。机器人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提供帮助,什么时候该看看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某些事情的发生。”新框架定义了三种类型的机器人:0级机器人仅有物理目标,无法进行社交推理;1级机器人既有物理目标又有社交目标,但假定其他机器人只有物理目标;2级机器人有物理和社交目标,而且假定其他机器人也两者兼有。科学家们推测,高级机器人已经可以与其他机器人很好地协同工作,并且也可以与人类很好地协同工作。为测试这一框架,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模拟环境,一个机器人观察另一个机器人,猜测另一个机器人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要么选择帮助,要么选择阻碍另一个机器人。研究团队创造了98种不同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虚拟机器人根据对另一个机器人目标的猜测来相互帮助或阻碍,然后将这些目标与自己的目标相融合。后来,当人类观看机器人互动的计算机视频动画时,他们对机器人目标的预测与机器人对彼此的预测基本相符。卡茨说,这项实验是朝着教机器人识别人类目标并与人类互动迈出的虽小但重要的一步。卡茨表示:“这是非常早期的工作,我们只触及了皮毛,但我感觉这是第一次非常认真的尝试,旨在了解人类和机器社交互动的意义。”除了训练机器人,这项研究最终可能有超越人工智能的应用。
【关键词】社交互动,机器人,技术框架
【高端装备】我国首艘油电混推智能全回转拖船在镇江船厂顺利下水(2022-07-21)
【摘要】 7月21日,国际船舶网讯,2022年7月18日,由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为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3824kW全回转拖船——“青港拖1”顺利下水。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轮驳分公司的领导出席了下水仪式。该船是我国第一艘采用油/电双驱动混合动力推进的全回转拖船,将取得中国船级社AUT-0(无人机舱)、Hybrid Ship(混合动力)、i-Ship(智能船舶)入级符号。是青岛港全面打造智慧绿色轮驳,建设国际领先智慧绿色港口,全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要求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镇江船厂对多功能全回转拖船这一全国单项冠军产品实施绿色、环保、低碳技术升级开发的系列产品之一。该船船长39m,型宽11.5m,型深5.30m,锂电池容量2760kWh,驱动电机功率600kW,正拖力≥60t,倒拖力≥55t,航速13Kn(主柴油机推进)、10Kn(电池动力推进)。
【关键词】下水,智慧绿色,系列产品
【高端装备】河钢研发出新型航空装备用轴承合金(2022-07-14)
【摘要】 7月14日,中国冶金报讯,河钢集团航空装备用轴承合金成功通过了客户试用评价,服役性能良好,获得了用户高度认可,标志着河钢在航空航天用特种材料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河钢坚持创新引领,瞄准高端前沿领域选材用材“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增强特种材料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不断丰富高端轴承合金产品体系。此次研发的轴承用材具备无磁、耐蚀及长疲劳寿命等特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开发难度较大,此前国内尚无企业能长期稳定批量供货。对此,河钢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和前期产品调研的基础上,组建航空航天用特种材料攻关团队,加强与钢铁研究总院对接,针对该材料对气体元素含量、塑性加工性能等要求极高的技术难题,围绕化学成分优化、冶炼工艺优化以及热加工工艺优化等方面开展工作。经过上百轮摸索与尝试,他们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生产工艺,成功研发出应用于新型航空飞行器关键轴承部件用轴承合金材料,并实现该轴承合金产品的顺利试制与交付试用。产品经过长达1年的试用评价,得到了用户的良好反馈与订单追加。
【关键词】生产能力,卡脖子,新突破
【高端装备】我国“慧眼”卫星再次刷新直接测量宇宙最强磁场纪录(2022-07-06)
【摘要】 7月6日,C114网讯,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站,中子星是宇宙中具有最强磁场的天体,对其X射线能谱的回旋吸收线的探测是目前直接测量中子星表面磁场的唯一方法。最近,“慧眼”卫星团队在编号为Swift J0243.6+6124 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发现了能量高达146千电子伏的回旋吸收线,对应超过16亿特斯拉的中子星表面磁场,继2020年直接测量到约10亿特斯拉的宇宙最强磁场之后,再次大幅度刷新了最高能量回旋吸收线和宇宙最强磁场直接测量的世界纪录。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与德国图宾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übingen)合作完成,近日在国际著名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ApJL)》(天体物理杂志通讯)在线发表。通常认为,中子星的表面磁场结构复杂,既有延展范围很大的偶极磁场,也有局限于中子星表面附近的多极磁场。以前各种间接方法只能估算延展较远的中子星偶极磁场。本次“慧眼”卫星直接测量到Swift J0243.6+6124 的表面磁场强度,比通过间接方法给出的偶极磁场强度高大约一个数量级,说明其对应于中子星表面附近的多极磁场。这是首次从观测上直接证明中子星除两极对称的偶极磁场外,的确具有更加复杂的非对称磁场结构。据悉,慧眼卫星是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承载高能X射线望远镜、中能X射线望远镜和低能X射线望远镜三种科学载荷和空间环境监测器,观测能区为1-250 keV。与国外的X射线卫星相比,慧眼卫星具有覆盖能段宽、在高能X射线能段的有效面积最大、时间分辨率高、探测死时间很小、观测强源没有光子堆积效应等突出优点,打开了观测黑洞、中子星硬X射线快速光变和能谱研究的新窗口。
【关键词】卫星,探测,新纪录
【高端装备】使“读心术”成为可能:新技术允许截肢者用意念控制机械臂(2022-06-21)
【摘要】 6月21日,中国航空报讯,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系统,使截肢者能够利用他们的大脑脉冲而不是肌肉来操作机械臂。这项新技术比以前的方法更精确,干扰性更小。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在工业合作者的帮助下开发了一种微小的、可植入的设备,与人的手臂上的周围神经相连。该技术与机械臂和人工智能计算机配合使用时,可以检测和破译大脑脉冲,使上肢截肢者只用意念就能移动机械臂。研究人员的最新论文发表在《神经工程杂志》上,这是一份针对神经工程跨学科领域的同行评审科学杂志。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研究员Jules Anh Tuan Nguyen说:“它比任何商业系统都要直观得多。对于其他商业假肢系统,当截肢者想要移动手指时,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想到要移动全部手指。他们试图激活他们手臂上的肌肉,因为那是系统读取的内容。正因为如此,这些系统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练习。对于我们的技术,因为我们直接解释神经信号,它知道病人的意图。如果他们想移动一个手指,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思考移动那个手指。”Nguyen与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杨志一起从事这项研究约10年,是神经芯片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之一。该项目始于2012年,当时业界的神经科学家和Nerves, Incorporated公司的首席执行官Edward Keefer找到了杨志,希望创造一种可以惠及截肢者的神经植入物。这两位研究人员获得了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的资助,此后在真正的截肢者身上进行了几次成功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还与明尼苏达大学技术商业化办公室合作,成立了一家名为Fasikl的创业公司——这是“fascicle”一词的谐音,指的是一束神经纤维,以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这项技术不仅对截肢者有好处,对其他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和慢性疼痛的病人也有好处。杨志认为未来将不再需要侵入性的大脑手术,而可以通过外周神经获取大脑信号。此外,这种植入式芯片的应用已经超出了医学范畴。
【关键词】可植入,人工智能,神经信号
【高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新发展:我国海上油气工程安装技术获突破(2022-06-13)
【摘要】 6月13日,搜狐网讯,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模块化海床挖沟机,完成了孟加拉国首条海洋管道工程100多公里的管道铺设,创造了“海陆定向钻穿越”和“航道后深挖沟”两项世界纪录。“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孟加拉国首条海洋管道工程项目,全长146公里,要完成6条海陆定向钻穿越。通常海底管道埋深一般在1.5米至3米,达到海床下5米,在业内已属于高难度工程。此次海底管道因穿越航道,最深埋深要达到11米,施工难度在世界海工史上也前所未有。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孟加拉项目经理孙碧君:我们对挖沟机设备进行自主创新改造,实现最大后挖沟深度达11.9米;攻克了海上单点系泊装置水下毫米级对接技术;首次采用了独创的“海上扩孔及拖管工艺”,一次性穿越成功率100%。项目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神龙3号”多功能模块化海床挖沟机、采用3D声呐和浅地层剖面仪,对挖沟数据进行监测,确保了海底管沟成型和埋深达到要求。为确保工程安装万无一失,项目还采用超过行业水平的高精度法兰测量仪和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统等技术设备,实现水下30米单点系泊系统关键装置与海底管道的毫米级对接,填补了“双通道单点系泊系统”安装作业的技术空白。工程投产后,将解决孟加拉国10万吨级以上油轮无法靠港卸油的难题。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枫:我们在该项目创造了“海陆定向钻穿越”和“航道后深挖沟”两项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大规模海管铺设、海陆定向钻穿越、单点系泊系统安装等成套业务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海陆定向钻穿越,航道后深挖沟,世界纪录
【高端装备】国产eVTOL磐拓航空缩比验证机首飞(2022-06-08)
【摘要】 6月8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6月6日,位于上海的磐拓航空科技发布了其研制的倾转涵道风扇eVTOL的50%缩比技术验证机T1的试飞视频。磐拓航空表示,验证机T1的研制历时一年,是磐拓PANTALA的几何尺寸1:2缩比技术验证机,旨在验证串列双层翼盒,分布式涵道风扇构型的可行性、建立多学科仿真模型、验证外形气动效率和飞行控制逻辑。过去一年中,磐拓航空进行了理论计算、仿真实验、样件试制、生产组装、台架实验、静力实验、振动实验、系留实验、试飞实验等多项技术工作,迭代多次并达到设计指标。除此之外,工程团队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化开发体系,与全球一线供应链合作,形成了多项知识产权,为全尺寸验证机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试飞,控制逻辑,数字化
【高端装备】AC352直升机完成功能和可靠性试飞(2022-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5月28日8时08分,AC352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从建三江湿地机场起飞进行长距离航线运行转场试飞科目,经历616千米飞行后,于10时22分稳稳降落在哈尔滨市平房机场,标志着该型机功能和可靠性专项试飞顺利结束。试飞结果表明,AC352直升机各部件和设备均工作正常,该机适航取证进入倒计时。功能和可靠性试飞旨在系统检查AC352直升机部件和设备的功能和可靠性,以验证其对CCAR-21部相关条款的符合性。在前期申请人验证试飞和局方审定试飞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对AC352直升机进行的功能和可靠性进行试飞,包含白天长距离飞行、白天跳跃式飞行和夜间长距离飞行等8个典型任务剖面,分别在白天和黑夜环境进行,着重对目视飞行规则和仪表飞行规则情况下进行检查试飞。试飞过程中,对包括航电系统、动力装置、燃油系统、液压系统等在内的各系统进行了检查,各部件和设备均工作正常。AC352直升机是由航空工业与空客直升机公司全面对等合作研制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2016年12月20日首飞,2019年11月正式进入申请人验证试飞。该型号的研制填补了我国民用直升机7吨级产品的空白,对彰显我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态度,对国产直升机产业的能力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功能和可靠性试飞期间,AC352直升机日均飞行5个多小时,历经每日长航时飞行考验,充分证明了该直升机是一款功能可靠、好用耐用的优质产品。
【关键词】试飞,工作正常,国产直升机
【高端装备】AC313A大型民用直升机首飞成功(2022-05-26)
【摘要】 5月26日,环球网讯,近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AC313A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AC313A直升机是“十四五”国家创新工程重点装备,是为满足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需要,在原AC313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一款13吨级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该型机宽体机身结构具有更大的使用空间,最大外吊挂起飞重量13.8吨,洒水能力5吨,可运输28名乘员。AC313A直升机可满足高原、高温、高寒等复杂地区和气候环境的使用要求,通过配装搜索灯、消防吊桶、电动绞车、空中广播等任务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执行消防灭火、搜索救援的任务能力;通过改进设计,该型机具备优异的高原性能,可弥补我国西藏等高原地区应急救援和物资运输需求的缺口。
【关键词】创新工程,重点装备,直升机
【高端装备】3D打印住宅即将开售,10平方米15.5万元(2022-05-19)
【摘要】 5月19日,环球网讯,近日,一家日本企业打造的3D打印10平米房子引发关注,房屋坚固、科幻还实用,重点是价格不高,并可在任何地方建造。据悉,这种名为“Sphere”的3D打印小房子看上去酷似迷你太空舱,有着10平米的内部空间足够1~2人生活,其开发者表示,这所房子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打造,仅需23个小时就能打印一个,预计售价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5万元),预计将于8月份开售。走进房间内部,这个球型小屋的墙壁厚度达到30cm以上,重量更是达到22吨,具有较为良好的坚固性。其内部设计同样多处应用人体工学,在当下房屋紧张的形势下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案。“虽然目前这个小屋售价300万日元相比其他不动产很便宜,不过价格依然偏高,今后将尽力实现100平米300万日元的标准”饭田国大表示,相信那时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人人买的起房子的时代了。事实上,在建筑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3D打印更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成本,减少与建筑相关的浪费。有观点认为,3D打印制作房子的时间相对更短,效率更高,在现场打印也减少了与建筑材料运输相关的碳排放,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此前,建筑事务所MASK Architects公布了其在撒丁岛Nivola博物馆附近建造的世界上第一个“钢3D打印”模块化结构房屋。项目命名为“Madre Natura”,工作室采用了MX3D的线弧增材制造(WAAM)技术。而在2021年4月,印度Tvasta Manufacturing Solutions公司完成了其第一个3D打印住宅项目,内部包括卧室、客厅和厨房。建筑矗立在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校区,占地55平方米,主要材料是由水泥、沙土、地质聚合物和纤维构成的混凝土。
【关键词】解决方案,新技术,降低成本
【高端装备】AC313A直升机完成首飞前铁鸟试验(2022-05-11)
【摘要】 5月11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5月6日15时38分,在昌飞吕蒙厂区的AC313A直升机铁鸟试验台上,随着驾驶员关闭了T01架机最后一台发动机,AC313A直升机顺利完成首飞前铁鸟试验。直升机铁鸟试验又称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AC313A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台是由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与航空工业昌飞联合建造的直升机大型试验台,安装在试验台上的T01架机为地面联合试验机。为保障型号首飞安全,AC313A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台在首飞前进行了包括动力系统地面调整试验、动力系统测温试验、地面共振试验(台架)、尾桨/尾梁耦合稳定性试验(台架)、旋翼动力传动链扭振频率试验、首飞前50小时耐久性试验等多项地面联合试验科目。自3月9日地面联合试验台完成首次开车以来,试验团队披荆斩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首飞前地面联合试验科目,为型号首飞和后续研制提供了有力保障。直升机铁鸟试验又称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AC313A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台是由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与航空工业昌飞联合建造的直升机大型试验台,安装在试验台上的T01架机为地面联合试验机。为保障型号首飞安全,AC313A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台在首飞前进行了包括动力系统地面调整试验、动力系统测温试验、地面共振试验(台架)、尾桨/尾梁耦合稳定性试验(台架)、旋翼动力传动链扭振频率试验、首飞前50小时耐久性试验等多项地面联合试验科目。自3月9日地面联合试验台完成首次开车以来,由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与航空工业昌飞公司组成的试验团队披荆斩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首飞前地面联合试验科目,为型号首飞和后续研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直升机,联合试验,首飞
【高端装备】时速400公里高铁正在驶来(2022-05-05)
【摘要】 5月5日,中国经济网讯,近日,由我国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线运行。这标志着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展开,将为CR450动车组研制提供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也将为时速350公里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提供最重要支持和保障。按照我国铁路列车的命名规则,CR450代表设计时速400公里的列车。目前,中国高铁列车的最快运行时速为350公里,是世界高铁运行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本和法国高铁的最快运行时速为320公里。据介绍,该车作为高速动车组新技术验证平台参与CR450动车组研制先期试验,4月12日,在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巴东至万州段成功实现隧道内单列时速40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达806公里;4月21日,在济南至郑州高铁濮阳至郑州段成功实现明线上单列时速435公里、相对交会时速达870公里,刷新了高铁动车组列车明线和隧道交会速度世界纪录。世界领先的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线运行并成功开展一系列科学试验,验证了新技术设备的性能,探索了更高速度条件下动车组运行的边界条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我国高速铁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对于提升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巩固我国高铁世界领跑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技创新,刷新记录,科学试验
【高端装备】AC313A完成首飞前耐久性试验前3个循环(2022-04-28)
【摘要】 4月28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近日,AC313A直升机顺利完成首飞前50个小时耐久性试验的第3个循环任务,AC313A首飞前的地面联合试验进入最后的冲刺。AC313A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于3月8日完成开试评审和开试标准验收,并于3月9日完成3台发动机的首次地慢运转。截至4月27日,首飞前50个小时的耐久性试验已顺利完成前3个循环,目前相关试验单位正在积极准备剩余的7个循环以及其他相关试验,为型号首飞做最后的准备和冲刺。AC313A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台是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与航空工业昌飞联合建造的大型直升机试验台,用于开展AC313A直升机科研和适航取证的地面联合试验,以确保AC313A高安全高质量地完成首飞和进行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并为型号的后续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据悉,AC313A直升机地面联合试验分为首飞前试验和首飞后试验,首飞前试验主要包括动力系统地面调整试验、动力系统测温试验、地面共振试验、尾桨/尾梁耦合稳定性试验、旋翼动力传动链扭振频率试验、旋翼动力传动链扭振稳定性试验、动力舱灭火系统试验及10个循环的首飞前50个小时耐久性试验组成。
【关键词】标准验收,冲刺,顺利完成
【高端装备】国机重装以极限制造打造国内首套新型1000MW核电汽缸(2022-04-20)
【摘要】 4月20日,搜狐网讯,近日,国机重装旗下二重装备完成国内首套新型1000MW核电高压外缸铸件热处理工序,实现重大技术装备极限制造新突破。该产品丰富了二重装备的汽缸产品类型,为二重装备超大型核电汽缸研制树立了典型范例。据介绍,1000MW核电高压外缸由上下半汽缸体组成,总重超过250吨,材料特殊,力学性能要求高,检验标准严苛,制造难度极大。二重装备依托大型铸锻件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综合技术能力,凭借稳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丰富的铸件制造经验,从铸件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材料的成分优化、铸件变形数字模拟等方面制定完整的投料生产方案,成功完成了铸件的性能热处理,加快了特大型核电气缸的研发制造进程。目前,该产品正在进行机械加工。
【关键词】处理工序,加快进程,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