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完成(2024-01-31)
【摘要】 1月31日,科技日报讯,据外媒报道,美国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1月29日表示,他旗下的脑机接口技术公司“神经连接”于28日进行了首例脑机接口设备的人体移植,移植者目前恢复良好。这项无线脑机接口的试验,旨在评估植入物和手术机器人的安全性。据该公司网站称,这项研究将评估脑机接口的功能,以使瘫痪患者能够用思维控制外部设备。该研究大约需6年时间才能完成。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帖称:“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尖峰检测很有前景。”这是该公司迈出帮助患者克服瘫痪和一系列神经疾病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首例,脑机接口,人体移植
【高端装备】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破解多旋翼无人机飞行失控难题(2024-01-16)
【摘要】 1月16日,中国新闻网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经多年研究,在多旋翼无人机容错控制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上述难题找到答案。相关成果近日在机器人领域重要国际学术期刊《IEEE机器人学汇刊》发表。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可靠飞行控制团队,以四旋翼无人机切入研究,针对飞行器执行机构突发故障后的受力特点,成功设计出被动容灾控制算法。团队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四旋翼无人机的“控制大脑”搭载该算法后,即便有三个螺旋桨失效,仍可保持安全飞行并实现可控返航。据悉,相关成果可拓展应用于六旋翼、八旋翼等多旋翼无人机。未来该成果将应用于新型多旋翼无人机研发,提升多旋翼无人机飞行安全性能。
【关键词】无人机,控制技术,重要突破
【高端装备】全球首架水上电动飞机在全球第二大水利发电站开飞(2024-01-12)
【摘要】 1月12日,中国民航网讯,近日,全球首架水上电动飞机RX1E-S在全球第二大水利发电站云南省巧家县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开飞。RX1E-S飞机是由歼八战机系列多个型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领衔设计研发的新能源飞机,是目前国内唯一可商业化载人运行的电动飞机,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可商业化载人运行的水上电动飞机。据了解,目前RX1E-S所属的锐翔多款系列飞机已获得我国民航局适航审定中心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认证,安全飞行时间已超过14000小时,国内已有多家通航公司在使用。四座陆上和水上CCAR-23部“正常类”电动飞机正在取证过程中,已进行了多次试飞测试。飞机以锂电池作为推进能源,其碳排放量为零,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应用于飞行员培训、体育运动、私人交通工具、体验飞行、应急救援、通航作业等领域。开展新能源飞机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符合我国创新、绿色的发展新理念,将增加我国在通用航空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极大地推动绿色低碳航空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新能源,商业化
【高端装备】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首飞成功(2024-01-11)
【摘要】 1月11日,科技日报讯,1月11日13时3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将云遥一号18星至20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该火箭首次飞行。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由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空间)自主研制。该火箭创造了全球起飞推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世界首型全固体捆绑(固体芯级+固体助推动力)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相比国际上现役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欧空局研制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织女星-C”,引力一号的起飞质量高出195吨、起飞推力高出141吨。该火箭所用7台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提供。据四院介绍,该火箭由芯一级、芯二级、芯三级固体发动机,以及芯一级周身捆绑的4枚固体助推器构成,是迄今全球首型固体芯级捆绑固体助推动力的中型运载火箭。
【关键词】预定轨道,首次飞行,运载火箭
【高端装备】我国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2024-01-04)
【摘要】 1月4日,光明网讯,1月3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在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圆满完成首次飞行。自项目启动以来,研制团队先后开展了电机、电控、动力电池选型、电推进系统集成试验验证、电动飞机安全性和适航符合性设计技术研究等多项工作,完成了AG60轻型运动飞机电动化改装,为电动飞机产品开发和现役固定翼飞机电动化改装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抢抓航空动力变革战略机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首次飞行,多项工作,奠定基础
【高端装备】中国首次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勘探作业完成(2023-12-21)
【摘要】 12月21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中国海油大型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搭载中国自研“海经”拖缆地震勘探系统完成了珠江口盆地2600平方千米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这是中国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勘探作业,标志着自主海洋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经”是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首套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以其超低频、高精度的三维地震采集能力,精准描绘出深水深层以及复杂地质结构的“3D立体图”,大幅提升中国在超深水领域油气勘探能力,填补了中国海洋地震勘探领域装备技术空白。此次作业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深水海洋拖缆地震勘探成套装备技术,为海上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装备保障。
【关键词】首次,技术空白,超深水
【高端装备】“加长版”火箭可容纳更大载荷(2023-12-18)
【摘要】 12月18日,人民网讯,时隔3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再次披挂上阵。15日晚间,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一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发火箭首次采用“加长版”整流罩,使我国现役运载火箭达到新高度。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为两级半构型的大型低温液体火箭,主要用于执行中高轨发射任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朱海洋介绍,之前历次任务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均配备直径5.2米、高12.267米的整流罩,而本发火箭首次采用新研制的直径5.2米、高18.5米的整流罩,能够容纳尺寸更大的有效载荷,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加长版”整流罩的应用,使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整箭高度超过现役其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为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高度标杆。未来几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逐步进入高密度发射周期。型号队伍将继续深入推进流程优化,依托远程辅助测试发射系统进一步提高测试和发射效率。
【关键词】圆满成功,高度标杆,运载火箭
【高端装备】全球首艘新一代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交付(2023-12-11)
【摘要】 12月11日,中国新闻网讯,12月7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为法国船东建造的全球首艘13000箱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正式交付。交付后该船将运营于南美航线,也是这条航线上的最大双燃料型集装箱船。交付的13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船总长336米,型宽51米,船头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风流导板,在航行过程中可节省2%~4%油耗。同时,该船搭载了首台中国自主品牌主机,采用LNG与船用燃油双燃料动力系统,是全球最新一代绿色环保型集装箱船。据悉,这艘船采用LNG作为动力燃料,又使用了智能除废气的装置,甲烷逃逸可以减少50%,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少28%,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低碳环保大型集装箱船。
【关键词】集装箱船,动力燃料,自主品牌
【高端装备】AG600飞机完成颤振及ASE表明符合性试飞(2023-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经济网讯,12月5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陕西蒲城国家民机试飞基地顺利完成国际公认I类风险试飞科目——颤振和气动伺服弹性(ASE)表明符合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向适航取证迈出了坚实一步。本次颤振/ASE表明符合性试飞验证了AG600飞机满足气动弹性稳定性要求和相关专用条件,证实飞机在设计包线范围内不会出现颤振等气动弹性不稳定现象和伺服弹性不稳定现象,并且具有适当的稳定裕度,为型号合格审定提供依据。据悉,颤振和气动伺服弹性(ASE)试飞是国际公认I类风险试飞科目,所有的新机及结构上如有重大改变都需要进行颤振试飞,有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必须进行ASE试飞。颤振和ASE探索的是飞机飞行包线的右边界极限,一旦进行颤振、ASE试飞,所有成员都要进入备战状态。课题人员往往要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离飞行包线右边界越近越需要进行严谨精确的计算和分析,还需要应对突发状况。
【关键词】试飞,风险,稳定性
【高端装备】新舟60灭火机在遂宁安居机场成功开启第二阶段科研试飞(2023-11-30)
【摘要】 11月30日,科技日报讯,11月28日下午14:19,新舟60灭火机从西安阎良机场转场至四川遂宁安居机场,29日下午13:02,飞机在该机场顺利完成科研试飞第二阶段的首次飞行。第二阶段科研试飞包括剩余研发试飞和取证前符合性验证试飞科目。第二阶段科研试飞任务的顺利完成将是新舟60灭火机今年适航取证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本次科研试飞得到了遂宁安居机场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双方充分协调和对接了试飞前所需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条件,确保了本阶段科研试飞工作的顺利开启。遂宁安居机场方面表示,本次新舟60灭火机科研试飞也是其首次承接大中型固定翼飞机的试飞任务,试飞综合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扩展。
【关键词】科研试飞,关键节点,保障能力
【高端装备】新机械臂可高效精准助力量子实验(2023-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新闻网讯,一种新的机械臂可能掌握着量子领域重大突破的关键。这种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团队领导开发的机械臂,能让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细节和复杂性进行量子实验。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先进科学》杂志上。从监测细胞健康状况到太空通信,量子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潜在应用。量子实验通常需要高度受限的环境,有时需要结合超低温、原子尺度的相互作用和紧密相连的激光。通过将机器人功能构建到量子实验中,这项研究开辟了在受限环境中整合多个量子自由度的机器人技术的前景,从而提高了量子技术应用中的原型设计速度、控制性和鲁棒性。研究人员展示了一个装有磁铁的机械臂,它能在标准技术无法实现的条件下对氮空位中心量子磁强计进行敏化。机械臂上的高强度磁铁可以任何角度放置在三维空间的任何位置,还能绕过障碍物。使用电极、激光器和镜面等工具,机械臂可促进各种实验装置更精确地对准和操作。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改进各种量子传感实验,它也有望使这些实验“走出”量子光学实验室,找到更有用的应用,比如在细胞诊断中。
【关键词】机械臂,潜在应用,技术前景
【高端装备】让机器人有“触觉”,中国团队研发出模拟人类指纹细腻感知系统(2023-11-15)
【摘要】 11月15日,中国新闻网讯,北京时间11月15日凌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技术论文称,中国研究团队研发成功一个类似人类手指的高分辨人工传感系统,能分辨细腻质地,如斜纹布、灯芯绒和羊毛。该研究成果或能提高机器人和人类义肢的精细触觉和细腻感知能力,有望应用于虚拟现实。这项机器人技术领域重要突破,由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教授和同事等合作完成。研究团队提供一组视频,对这次研究成果进行演示。他们认为,通过后续展开进一步研究,或有助于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促进佩戴人工义肢患者的感知恢复,并应用于基于触觉的虚拟现实和消费电子产品。未来非常大的一个应用场景,可能是人形机器人的精细触觉,让机器人获得细腻的触觉功能。
【关键词】传感系统,感知能力,应用场景
【高端装备】东方医院首次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髋关节置换术(2023-11-09)
【摘要】 11月9日,中国经济网讯,髋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手术过程中,是将患者病变的股骨头部分移除,用人工关节组件替代,从而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近日,东方医院手术室内,一台“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完成浦东首例髋关节人工置换术。据介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假体的安放位置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手术方案往往依赖医生凭着经验“找感觉”,而在“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下,手术误差可降低到毫米级别,关节倾斜角度精确到1度标准。机器人参与骨科手术并非先例,而这次的首创在于,机器人不仅在术前完成患者个性化关节置换位置方案,更是创新参与复杂的骨科手术过程,主要发挥“手术导航和手术辅助”两大作用。一来通过手术导航系统提供更准确的手术定位,并实时校正减少误差,提高手术成功率;二是协助医生完成关键截骨、打磨,减少手术过程对患者和医生的损伤风险。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技术
【高端装备】科学家开发出突破性“机器人皮肤”(2023-10-30)
【摘要】 10月30日,科技日报讯,近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日本本田公司,开发出一种智能、可拉伸且高度灵敏的新型柔性传感器,该传感器触感柔软,就像人类的皮肤一样,这有助于使人机互动更安全、更逼真,为机器人和假肢的广泛应用打开了大门。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科学报告》上。当应用于假肢或机器人肢体的表面时,传感器皮肤提供触摸灵敏度和灵活性,从而能够完成对于机器来说可能困难的任务。新型传感器可感知多种类型的力,使假肢或机械臂能够灵活而精确地响应触觉刺激。例如,可以握住鸡蛋或一杯水等易碎物体。该传感器主要由硅橡胶组成,独特设计使其具有弯曲和起皱的能力,就像人类的皮肤一样。其使用弱电场来感知物体,就像触摸屏,但与触摸屏不同的是,这种传感器很柔软,可检测进入或沿其表面的力。
【关键词】人机互动,传感器,机器人
【高端装备】神舟十七号飞船发射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2023-10-26)
【摘要】 10月26日,中国新闻网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3次飞行。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关键词】载人飞船,空间站,预定轨道
【高端装备】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2023-10-18)
【摘要】 10月18日,人民网讯,近日,我国“宏图一号”商业遥感卫星搭载的、由该院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星载单航过多基线干涉SAR高精度地形测绘数据产品,标志着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SAR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干涉SAR指的是利用两部雷达在不同位置观测地面,得到两幅包含幅度和相位的复数影像,通过相位干涉处理反演地面高程,类似人的双眼看物体,可判断目标的位置、距离等信息。多基线干涉SAR是在多个卫星构成编队的基础上,利用多个卫星之间的位置多样性信息,协同工作提升高程测绘的精度和效率。轻小型、低成本SAR卫星应用前景广阔,可在城市地质灾害监测、海洋监测、洪涝灾害监测、地表沉降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卫星,信息,前景广阔
【高端装备】AI几秒内设计出独特的行走机器人(2023-10-09)
【摘要】 10月9日,中国经济网讯,近期,美国西北大学利用新算法在数秒钟内成功设计出一个行走机器人,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开发的AI驱动的设计算法,可绕过进化路上的“交通拥堵”,而不会依赖人类设计师的想法。只需告诉AI“我们想要一个可穿越陆地的机器人”,然后按下一个按钮,它在眨眼间就生成了一个机器人的蓝图,看起来与在地球上行走过的任何动物都截然不同。这个过程被团队称为“即时进化”。新设计的机器人又小又软、形状怪异,目前是由无机材料制成的。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代表了AI设计工具新时代的第一步,这些工具就像动物一样,可直接应用于现实世界。而从零运动的无形块,到完整的行走机器人,整个设计过程在笔记本电脑上只花了26秒。更令人惊讶的是,AI独自想出了与自然相同的行走方案:腿。但与自然界绝对对称的设计不同,AI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由此产生的机器人有3条腿,背部有鳍,面部平坦,上面布满了洞。
【关键词】机器人,新算法,AI
【高端装备】首颗香港制造的卫星总装下线,将于11月底发射(2023-09-25)
【摘要】 9月25日,科技日报讯,20日,香港制造的高光谱遥感卫星在香港科学园先进制造业中心总装下线。据了解,这是香港首颗于本地研制并总装下线的商业卫星,计划于11月底在广东省阳江市海域发射。这颗名为“香港星”的卫星由香港新时空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香港卫星制造中心”完成研制、总装及测试下线工作。卫星重约80公斤,搭载了高解析度光学相机,可提供全球范围内亚米级分辨率的可见光遥感图像,可为全球物联网、防灾减灾、应急安全、遥感感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高精度数据资料。该卫星将在低空轨道运行,寿命可达8年。当天举行的卫星下线仪式上,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致辞时表示,卫星的研发对香港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有莫大帮助。下一步特区政府会继续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为在香港发展的企业排忧解难。
【关键词】香港,卫星,低空轨道
【高端装备】无电池机器人可在半空中自动变形(2023-09-18)
【摘要】 9月18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小型机器人设备,可在下降过程中通过折叠形式来改变它们在空中飞行的方式。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科学·机器人》上。这种微型飞行器重约400毫克,大约是一枚钉子重量的一半。当从40米高的微风中掉落时,可飘行一个足球场的距离。每个设备都是无电池设计,仅有太阳能收集电路和控制器,以触发半空中的这些形状变化。它们还携带了机载传感器,以在飙升时测量温度、湿度和其他条件。研究人员称,折纸技术为微型飞行器开辟了新的设计空间,将来自树叶几何图案的灵感与能量收集和微型执行器相结合,飞行器就能模仿不同树叶在半空中的飞行。在展开的平面状态下,折纸结构在风中混乱地翻滚,类似于榆树叶;但是切换到折叠状态就会改变它周围的气流并实现稳定的下降,类似于枫叶落下的方式。这种高能效的方法,可对微型飞行器的下降进行无电池控制。
【关键词】空中飞行,机器人,设计空间
【高端装备】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工试航圆满成功(2023-09-14)
【摘要】 9月14日,国际船舶网迅,9月12日下午,备受世人瞩目的“爱达·魔都号”在多艘拖轮的牵引下,稳稳地靠泊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4号码头。经过六天五夜1630海里的海上航行,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工试航的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标,胜利凯旋。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温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伟,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李佳颖到码头迎接。现场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担任试航总指挥的外高桥造船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大型邮轮总设计师陈刚在邮轮上汇报试航情况。温刚宣布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完工试航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标,试航任务圆满完成。
【关键词】海上航行,胜利,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