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福建科研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邻近海区发现新物种(2023-06-01)
【摘要】 6月1日,央视新闻讯,近日,福建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科研团队对外发布在马里亚纳海沟邻近海区发现裸变形虫新物种——马里亚纳马氏虫,目前该属变形虫在全球海洋中仅报道9种,且都在1000米以浅海域,该研究首次在超过30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发现马氏虫种类,并在实验室建立了活体培养体系。裸变形虫是一类形状可变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再生循环,对细菌和藻类种群也起到一定的控制调节作用。马里亚纳马氏虫长30~120μm,宽11~60μm,前部透明质区域狭窄,有4~15个锥形亚伪足(兼具运动和摄食的功能)。细胞质膜外部的细胞被分为两层,厚度为190~290nm。目前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原生生物期刊Protist发表。
【关键词】海洋生物,裸变形虫,新物种
【海洋经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2023-05-17)
【摘要】 5月17日,青岛蓝谷管理局讯,近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公告(中海协发〔2023〕7号),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正式获批,编号为T/CAOE 51-2023,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该团体标准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领域首部团体标准,其发布实施填补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标准空白。《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于2021年11月26日获得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团体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编号:CAOE-T-JH2021080)立项,由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江苏拓创科研仪器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长期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的攻关团队协作完成。该团体标准涵盖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方法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测定步骤、结果计算和安全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为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装备研制、试验数据横向对比提供了依据,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领域的全国首部团体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标准空白,使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规范化、标准化,为解决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流程不统一、测试结果横向对比性差等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团体标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
【海洋经济】振华重工发布全球首台超大型液压锤,推动海上风电挺进深远海(2023-05-10)
【摘要】 5月10日,澎湃新闻讯,日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中国品牌博览会上发布全球首台6000千焦以上超大型液压锤。海洋液压打桩锤是海上风电施工的核心装备,能将重达上千吨的钢管桩打入到海床面5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为适应我国海上风电对超大型海洋液压打桩锤的迫切需求,龙源振华牵头组成产学研用团队,共同研发全球首台6000千焦以上超大型液压锤,替打直径9.08米,这两个技术参数均为世界最大,可将更粗更重的钢管桩打入到海床面以下,填补全球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核心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有利于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实现大兆瓦机型、走向深远海域发展。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上风电,大兆瓦,深远海
【海洋经济】海洋三所6000米级科考海工两用型水下缆控潜器“创新”号海试成功(2023-05-04)
【摘要】 5月4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讯,4月26日,海洋三所“创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下潜至超深水6023.1m完成既定海试任务后成功回收至“向阳红03”母船尾甲板,“向阳红03”船再添新型超深水探测/作业装备,为开展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地球深部过程及动力学、海洋新资源和深远海管缆施工工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探测提供技术手段和平台。“创新”号为6000米级深海科考/海工两用型ROV,配备两台七功能机械手、4K高清摄像机和高清照相机、惯性导航系统+DVL+超短基线、避碰声呐、深度计和高度计等。可搭载多波束、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呐、CTD+采水瓶、回转生物取样器、基层物取样器、生物采集箱、缆绳切割工具、岩石切割工具等。针对海洋调查和深海管缆铺设等海洋工程施工的任务使命,该系统能够在深海区域,尤其是在复杂海底情况下,准确、高效地进行综合观测、探测与海底取样、精细地形地貌勘测及地质取样、水文探测及水体取样、冷泉热液探测以及极端环境下的施工检测等。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洋科考,ROV
【海洋经济】国产极地探险邮轮在南通海门交付(2023-05-04)
【摘要】 5月4日,中国水运报讯,4月25日,在南通海事局海巡艇维护下,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承建的自主建造极地探险邮轮“海洋信天翁”轮顺利离泊,并将直接交付美国船东(Sunstone),标志着我国邮轮本土建造迈出坚实一步。据悉,该船是招商重工极地探险邮轮项目的第6艘,设计总长104.4米,型宽18.4米,设计航速不小于15.5节,符合船舶冰级1A和极地规则POLAR CAT-B的相关要求,其先进性和独特性均在全球范围内领先。“海洋信天翁”轮采用最先进的电力推进和控制系统,在船型设计、室内布置、噪音舒适性和能源消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该船船型按照最新的极地参数标准打造,极高的安全级别和环境保护要求能保证船舶在高纬度地区航行或者横跨地球时畅行无阻,在高端细分市场具有独特的商业前景。
【关键词】招商重工,邮轮,极地,本土建造
【海洋经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哪吒实验室发表新型可折叠式海空两栖航行器...(2023-04-03)
【摘要】 4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讯,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技术团队哪吒实验室硕士研究生白玉林在机器人领域期刊《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发表题为“Nezha-F: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Foldable and Self-Deployable HAUV”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展示了一种基于活塞式浮力调节系统的可折叠机臂式海空两栖航行器—“Nezha-F”的原理分析与机械设计、水下执行机构的建模与控制补偿以及整体样机研制与试验工作。海空两栖航行器在海气界面观测、海事应急搜救、水空两域侦查以及辅助遥感卫星数据反演标定等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为解决旋翼型两栖航行器在液体介质中的大阻尼、较高能耗问题提供了机械结构设计方面的解决思路,拓宽了两栖航行器在水下的应用场景。
【关键词】海空两栖,航行器,应用场景
【海洋经济】厦门大学刘志宇教授研究组在海洋多尺度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3-04-03)
【摘要】 4月3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讯,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志宇教授研究组在海洋多尺度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On Dynamical Decomposition of Multiscale Oceanic Motions”与“A Simple Approach for Disentangling Vortical and Wavy Motions of Oceanic Flows”为题,分别发表于地球系统模拟与物理海洋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与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是多尺度复杂系统,蕴含多种运动过程,其时空尺度跨越多个数量级。目前学界所普遍采用的海洋多尺度运动分解方法,本质上是基于时间尺度或空间尺度的分离,因此无法准确分离时间尺度或空间尺度相似、但动力属性迥异的不同运动过程,这严重制约了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的突破。该研究建立了海洋多尺度运动的动力分解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六类典型海洋运动过程以及地转运动与惯性重力波的准确分离,为量化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与能量传递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该研究所建立的动力分解方法,可用于高分辨率海洋数值模拟中地转运动与惯性重力波(内波)的在线分离、并分别实时应用于水平涡通量与跨密度面混合的参数化方案中,对于提升海洋多尺度耦合模拟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洋,多尺度运动,动力分解
【海洋经济】日本建造全球首艘用于CCUS的LCO2运输试验船下水(2023-04-03)
【摘要】 4月3日,国际船舶网讯,3月28日,日本三菱重工集团旗下三菱造船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用于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的液化二氧化碳(LCO2)运输试验船举行下水仪式。预计这艘新船将在完成舾装工程和海试之后,于2023财年下半年交付,从事二氧化碳运输工作。该船全长72米,宽12.5米,吃水4.55米,储罐容量1450立方米。该船是日本经济产业省所管辖的新能源产业综合开发机构(NEDO)研发项目的一部分,具体涵盖了CCUS研究开发和示范项目、在苫小牧的CCUS大规模示范试验以及二氧化碳运输的示范试验。
【关键词】三菱造船,CCUS,LCO2
【海洋经济】近岸海水养殖区真菌研究获进展(2023-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骆祝华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海洋学期刊《湖泊学与海洋学》上发表近岸海水养殖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分别在基因(DNA)和转录(RNA)水平上评估了福建省东山湾近岸海水养殖环境中真菌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这也是养殖活动对近岸水域活性真菌分布特征影响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近岸养殖区及周边海域的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受到养殖活动的外溢扩散影响,不同区域之间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并不显著。
【关键词】福建省,海水养殖,真菌群落
【海洋经济】全球首艘大容量电池混动双头豪华客滚船在广州建成(2023-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经济网讯,2月28日,全球首艘大容量电池混动双头豪华客滚船在广州南沙建成交付,这艘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为英国P&O Ferries公司打造,之后将投入到英吉利海峡运营,主要往返于英国多佛港和法国加莱港。据介绍,这艘船船长230.5米,型宽30.8米,服务航速达到20.8节,艏艉结构完全对称,是全球首例前后各配备2台7500KW吊舱推进器的船舶,吊舱推进器能够实现360度全回转推进,可以实现艏艉双向航行,将有效缩短船舶进出港时间。
【关键词】广船国际,英吉利海峡,双头设计
【海洋经济】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获进展(2023-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通过构建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模型,全面测度海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旅游业是国内外诸多海岛的支柱产业。海岛有限的面积大小、明显的空间隔离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对旅游发展构成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因此,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保护与利用海岛的共同认识和追求目标。准确测度海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挖掘海岛资源禀赋、推动海岛社会经济繁荣、维护海岛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的测度涉及多维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海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带来了可持续性的空间异质性。鉴于此,海洋一所科研人员基于多源数据,构建了一套包含4个维度、涉及2个空间尺度的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模型。4个维度包括旅游吸引力、生态恢复力、交通可达性和居住承载力,2个尺度分别为海岛尺度和岛内尺度。该研究提出的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融合了4个维度,实现了2个尺度上的空间可视化。研究人员选择了我国重要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浙江嵊泗列岛作为研究区,证明了该模型中四个维度的非共线性,验证了该模型在全面测度海岛旅游发展可持续性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研究还开展了4个维度的空间错位分析,揭示了当前提升海岛生态恢复力的迫切性,并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全域和不同子区域为视角提出了协调4个维度以推动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旅游,海岛旅游,可持续
【海洋经济】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宋军教授团队牵头成立“大连海洋科...(2023-03-01)
【摘要】 3月1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讯,近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得大连市政府支持,由宋军教授团队牵头成立“大连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大连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将从大连市海洋数据产业发展和需求出发,凝练海洋数据中心的领域布局和重点任务,采取产学研用金相结合方式,重点聚焦海洋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向,突破海洋数据产业工程技术、装备及智能化可视化服务技术,构建具备从数据监测、到模拟预测预警、再到决策支持的一体化全链条海洋大数据信息服务技术体系,支撑涉海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大连,海洋数据,信息服务
【海洋经济】国内首套载人常压潜水系统深水区“试水”成功(2023-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水运网讯,近日,国内首套常压潜水系统(ADS)在长江干线三峡库区成功开展了载人水下演练。此次深水区试验位于长江干线秭归青滩水道主航道内,下潜水深167.6米,航道弯曲,水流复杂,且上下水船舶密集,通航环境十分不佳。ADS常压潜水系统是国内首套常压深潜系统,最大下潜深度可达365米。其在水下能保持常压状态,可有效增加潜水作业安全性和水下作业时间,在高坝、水库、深海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常压,深潜系统,365米
【海洋经济】厦门大学许肖梅教授团队在海洋哺乳动物声学保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3-02-06)
【摘要】 2月6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讯,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许肖梅教授团队在水下噪声污染防治与海洋哺乳动物声学保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ontrollable acoustic deterrent based on the warning signals generated by nonel detonators”为题发表于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论文提出基于导爆雷管警示信号的可控声驱赶方法,为保护海洋工程噪声威胁下的海洋哺乳动物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且便捷的新思路。水下噪声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港口航道与风电场等海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会向水体释放高强度噪声,极易造成周边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干扰、听觉损伤乃至死亡。声学驱赶技术是海洋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手段之一。然而,该技术现阶段存在发射驱赶信号随机性弱(保护动物易于“习惯性”),以及信号无法适时匹配海洋环境而难以平衡声学保护与声学伤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许肖梅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声驱赶与工程施工紧密结合,针对海洋工程水下爆破场景,提出以水下爆破中的导爆雷管为驱赶声源对海洋哺乳动物实施保护。通过微小当量导爆雷管的水下爆炸产生脉冲式驱赶信号,驱赶信号受离散参数配置的声源与海洋环境的随机变化影响而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通过导爆系统控制声驱赶与工程爆破间的时间,使保护的海洋哺乳动物有充足时间逃离。在此基础上,基于水下爆炸声传播理论与BELLHOP水声传播模型,团队将声源参数、施工海域环境参数及被保护动物听觉特征三者有机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驱赶声场区间控制模型,仿真研究了同声传播下的声场预测结果,较好地验证了海上实测结果。依托该模型,通过调整声源参数可实现对驱赶声场的“危险区”与“作用区”分布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海洋生物声学,海洋工程噪声,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哺乳动物
【海洋经济】中科院海洋所孙建明团队牵头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养殖尾水滤...(2023-02-01)
【摘要】 2月1日,青岛日报讯,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建明团队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究任务“养殖尾水滤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据孙建明团队介绍,通过开展实验,科研人员改进了规模化成套养殖尾水滤渣收集工艺和装置,实现养殖尾水滤渣收集率91.8%。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构建了滤渣资源化利用的成套工艺和技术,利用滤渣开发了多种生物发酵饲料产品,可实现养殖尾水滤渣利用率超95%,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研究团队利用尾水滤渣共制备出4种固体发酵饲料和2种液体发酵饲料。数据表明,发酵饲料达到了饲料安全标准,粗蛋白含量从15.2%提升至31.3%,粗脂肪含量从1%提升至5.1%,可作为高值饲料或饲料原料用于水产养殖。该技术变“养殖尾水滤渣”为“生物发酵饲料”,为绿色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海洋渔业,绿色养殖,资源利用率
【海洋经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昌明教授团队提出一种修正卫星高度计导出的海...(2023-02-01)
【摘要】 2月1日,观海临风讯,海洋流动对海洋物质、能量、热量和淡水等的输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海洋流动的量化一直是海洋观测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广泛使用的海面流场信息,是来自于利用地转平衡假设、从卫星高度计的海面高度资料中获取海面地转流场的数据。经典的地转平衡假设是基于地球旋转诱导的科氏力和压强梯度力之间的平衡,忽略了流动的曲率影响。然而海洋充满了中小尺度涡旋和流线弯曲的现象,考虑曲率的影响将会从高度计资料中获取额外的流动信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的董昌明教授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从卫星高度计资料获取全球海洋表面流场的修正工作。研究发现,流场修正强烈依赖于流动曲率的大小和流动方向,修正的量级表现在海洋表层涡动能和涡拟能(最大空间差异约为15%)和应变率(最大空间差约为10%)。同时文章指出高度计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的提高,经典地转流动的误差更大,更加需要进行修正。这项成果的取得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期坚持国际国内合作的结果,同时该为未来高分辨率卫星高度计资料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流动,量化
【海洋经济】最新研究揭示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生老病死”(2023-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微生物组领域权威杂志《微生物组》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深海热液区病毒多样性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热液病毒与宿主在全球深海热液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并揭示了热液病毒参与的宿主碳氮硫代谢的过程。研究发现,在不同热液区和不同生境之间,病毒的分布显示出高度的区域性以及与宿主丰度的相关性,其潜在宿主多为热液化能自养关键微生物类群。热液病毒通过编码功能多样的辅助基因,多方位地参与到宿主的代谢调控,例如病毒携带着与甲烷、氮和硫代谢相关的基因,通过与宿主合作,在深海中获取暗能量。这些结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对海洋极端环境中病毒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全面研究热液病毒的起源、进化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深海热液,热液病毒,宿主,分布特征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深海微生物代谢机制与环境作用创新团队”在...(2023-01-03)
【摘要】 1月3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微生物组领域权威杂志《Microbiome》(影响因子:16.837,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Virus diversity and interactions with hosts in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s”(深海热液区病毒多样性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热液病毒与宿主在全球深海热液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并揭示了热液病毒参与的宿主碳氮硫代谢的过程。研究结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对海洋极端环境中病毒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全面研究热液病毒的起源、进化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海洋极端环境,深海热液系统,热液病毒
【海洋经济】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应用海洋学团队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关于北极覆冰...(2023-01-03)
【摘要】 1月3日,天津大学讯,随着近年来北极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北极地区科研、经济价值日益突出。北极海洋环境恶劣,开展实验相对困难,大多数的水下探测都要借助声学设备进行分析。想要准确利用声学设备进行环境分析,就必须借助海洋声场分析模型。但是北极海域是受海洋环境严重影响的区域,海冰覆盖严重影响着声场分析计算。近日,天津大学应用海洋学团队在国际主流期刊《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SCI 1区IF 8.4685)上发表一篇题为“An Ocean Acoustic Modeling Based on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Clustering of the Arctic Ice Floe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Acoustic Field Response as Ice Floes Thickness Varies”的研究论文。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本文融合浮冰的一般性和微观性结构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浮冰参数聚类的有限元声场计算模型。该方法解决的问题有:(1)从实测数据出发,阐述了当前覆冰海域声场建模的重点;(2)利用CryoSat-2、CFSv2等多源数据描述了浮冰的结构参数特性,并将动态浮冰划分为具有一般性的三种典型浮冰类型,为精细化建模提供了重要参考;(3)将浮冰视为具有随机粗糙起伏且浮冰块尺寸满足一定分布特征的多层非均匀弹性介质,保持了浮冰材料声学属性的高度还原;(4)利用流-固耦合边界建立了冰-水边界的相互作用,验证并捕捉到了冰下的散射特征;(5)运用有限元将求解域离散,即将冰层离散成若干浮冰块,考虑开阔水域对模型的影响。文章所提出的新型声场计算模型与35km长的冰下实验结果高度吻合。
【关键词】海洋探测,海洋声场分析,海冰覆盖
【海洋经济】清华大学在海洋遥感探测领域取得新进展(2023-01-03)
【摘要】 1月3日,清华大学讯,我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这使得我国周边海域船舶巨增、航道复杂以及海情瞬息多变,船舶遭遇风险的可能大大增加。同时,关于海洋资源、海洋岛屿、海域划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权益争端越发激烈,为了保卫海域及岛屿主权,海防也成为了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一些舰船、潜艇等航行器的非法入侵、非法捕捞、非法走私进行监管是海防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开展海洋中舰船、潜艇等目标的探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传统探测受限于舰船自身故障或隐身技术的问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周倩副教授、倪凯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的轻量级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实时检测舰船和尾迹。研究采用了单步法整体检测框架,并开发了用于主干特征提取网络的组合卷积模块,以廉价的方式获得丰富的特征图像,在大大减少模型训练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整体模型体积,满足了舰船检测系统的硬件要求。相关成果发表在遥感领域国际期刊《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关键词】舰船尾迹,海洋探测,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