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成功研制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第三代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可用于水生发声动物和船只实时监测。该监测系统由智能水听器、浮标和综合管理平台构成,智能识别模型可在现场实时识别水下声音,监测结果通过5G网络或卫星实时回传至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展示,实现了长期、连续、实时监测。目前,该监测系统已在江苏省南通市长江段布设,一套位于滨江公园梵音广场附近水域,另一套位于滨江公园风帆广场附近水域,用于监测长江江豚。该监测系统的布设将对南通五山滨江片区的长江江豚活动范围、活动规律和种群数量进行持续监测,将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研究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下装备,水下声学,实时监测
【海洋经济】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2023-10-09)
【摘要】 10月9日,陕西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吴国俊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攻克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参数观测影响,传感器长期漂移以及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区域顺利完成海试,连续获取最大深度达1000米的生化参量深海剖面17个,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面数据。本次海试同步进行了与国际先进传感器的比测,剖面浓度变化趋势、拐点深度和绝对浓度等比测结果显示团队研发的部分传感器移动观测能力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同时,团队突破的多项关键技术在海洋传感器领域具有通用性和推广应用价值,为推动国产海洋高端传感器产业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装备,海洋传感器,深海数据
【海洋经济】哈工程“星海1000”号极地AUV探幽北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讯,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78天的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朱仲本副教授携学校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极地AUV”)随队出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极冰下冰形冰貌数据。极区海水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叶绿素等海洋参数信息是研究北极海洋物理、化学及生物演化过程的关键,“星海1000”号搭载多波束冰形探测声纳,共探测冰下冰形冰貌约7000平方米,获取了楚科奇海附近水域5个剖面冰下海洋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溶解氧、浊度、pH值等关键海洋参数信息,获取了4个点位冰水界面海水流速流向信息,丰富了北极海洋信息数据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海冰和洋流变化过程,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海洋科考,海洋装备,海洋信息
【海洋经济】我国太阳能海水淡化取得重大突破(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光明日报讯,东北大学左良教授团队、秦高梧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星秋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发现一种钛金属新材料,拥有良好的吸光效应,吸光率高达96.4%,可将太阳能高效转化成热能,进而大幅提高海水的淡化效率。近日,东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组成的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无盐分析出的太阳能海水淡化速率”世界纪录,比原纪录提高近1.5倍,可实现零碳淡化大量海水,拥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关键词】海水利用,海水淡化,淡化效率
【海洋经济】深大谢和平院士团队获得深海原位固体可燃冰样品(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深圳特区报讯,9月29日,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搭载“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完成海试任务。谢和平院士领衔的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团队与金石钻探(唐山)有限公司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心与保真测试分析系统”技术成果,自主拓展研制了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该装备采用深部原位自触发保压与主动-被动联合保温等技术手段,保持样本在取心、转移全过程温度压力与深海原位一致,设计保压能力40兆帕、保温范围0-20摄氏度。本次海试实现了深海原位压力温度的固体可燃冰样本主动保压保温获取,属于全球首次,有望破解可燃冰资源原位勘探开发难题,同时也为深海原位保压保温科研与工程提供全新的仪器装备。
【关键词】深海,固体可燃冰,全球首次
【海洋经济】科研团队解码2.52亿年前海洋生物转换之谜(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科技日报讯,9月11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陈中强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迈克本顿教授团队,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通过古生物大数据,对腕足类与双壳类的统治角色转换问题进行详细的古生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宏演化尺度上不存在竞争关系,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与环境因素才是导致这两类生物在海洋生物群落的统治地位上发生取代的根本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这项研究强调了环境因素对生物宏演化历史的塑造作用,面对如今全球快速变化的气候环境,如何进行生物保护,避免腕足类悲剧的再度发生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海洋生物,环境因素,腕足类,双壳类
【海洋经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建成自动化和可视化的风暴潮海浪耦合漫堤预报系...(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讯,在我国所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风暴潮灾害损失所占比重历年在90%以上,因此对其准确预报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风暴潮预警预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了精细化的风暴潮-近岸浪-天文潮耦合漫堤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并实现了自动化运行和可视化展示。目前,该系统在对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和11号台风“海葵”的漫堤预报中表现较好,准确预报出了福建海域的漫堤危险等级信息,并推送给相关预报部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技支撑。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团队冯兴如研究员等人开发完成,海洋大数据中心负责可视化模块的研发支撑。该系统物理机制完善,综合考虑了风暴潮、潮汐和海浪的耦合作用,同时系统交互简易,实时展示台风运移的路径、强度、气压等信息,可围绕当前台风未来24~72小时的堤坝预警情况自动生成辅助分析报告,提供不同区域、不同时刻的漫堤预警信息。
【关键词】海洋防灾减灾,风暴潮,预报
【海洋经济】国内首次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证成功(2023-09-05)
【摘要】 9月5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电科院新能源中心在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的协助下,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六十六光伏电站,圆满完成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测。这是国内首次对光伏逆变器完成全工况扫频实测试验,表明我国对探索和解决新能源并网宽频振荡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随着国内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发展,宽频振荡风险日益凸显,阻抗特性分析是新能源宽频振荡问题分析与策略验证的有效手段。此次现场实测的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具有单机容量小、同一发电单元内多机耦合强等特点,给阻抗特性实测提出更大挑战。此次现场实证试验的成功,为宽频振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装备,为解决沙戈荒、深远海等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宽频振荡问题,提升新能源基地并网稳定性及送出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宽频振荡,并网稳定,深远海,技术支撑
【海洋经济】我国取得深海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新突破(2023-09-05)
【摘要】 9月5日,央视新闻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公里,共有16个接收测点,取得了质量较好的电磁数据。这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海洋电磁法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海底地质结构的方法。目前,少数几家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单位具备在深海中开展人工源与大地电磁法联合探测的成熟技术和装备。近20年,经国内多家单位研究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在海底电磁场观测、大功率人工源发射、电磁法海上作业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关键词】海洋探测,深海,人工源电磁
【海洋经济】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顺利进行(2023-08-21)
【摘要】 8月21日,湛江日报讯,8月17日,由湛江湾实验室承担的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在实验室龙王湾园区顺利进行。本次调试工作由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绿色能源研究中心主持调试,过程中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大于50kW,满足指标要求,调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研究迈出了由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为未来深入开发研究温差能发电打下坚实基础。据估计,我国海洋温差能储量约3.67亿千瓦,研究并掌握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能够为南海地区及诸多偏远岛屿能源供给提供解决方案,有望为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海洋电力,温差能发电,陆上联调
【海洋经济】“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在天津成立(2023-08-18)
【摘要】 8月18日,央广网讯,8月17日,“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在天津市河东区成立,旨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聚拢京津冀地区的高能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产业链企业,加强各方合作与交流,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及工程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一体化,吸引“地质海洋与生态”领域企业聚集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河东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将依托地质调查与研究、海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多领域基础研究的“国家队”,持续放大资源集聚优势,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天津市,海洋大数据,技术创新
【海洋经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成果在海洋工程领...(2023-08-15)
【摘要】 8月15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简称“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团队在海洋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Ocean Engineering发表题为“Research on field testing and assessment technology of ocean energy converters”的学术论文,该文对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介绍了应用于我国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的情况。2011年至今,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团队在国内创新性开展了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现场测试系统研建及相关成果应用示范等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此次在海洋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Ocean Engineering发表论文,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在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领域内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心在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领域内的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
【海洋经济】我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得到初步应用(2023-08-11)
【摘要】 8月1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8月8日,盐城市统计局组织评审验收会,会议一致通过“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结项成果的评审验收。该项目建立了沿海平原地区的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了生态产品三分法的分类体系和识别规则,上升为盐城市地方标准《DB3209/T 1214-2022 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程》,这是我国第一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的技术标准。在该标准的指导下,项目开展了盐城市陆海全域生态产品核算,编制了盐城市生态产品清单,摸清了盐城市陆海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的家底。该项目成果为盐城市开展陆海统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等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将推动盐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盐城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关键词】江苏盐城,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地方标准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参与编制的《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规范》...(2023-07-05)
【摘要】 7月5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讯,近日,《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规范》(简称《规范》)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并发布,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规范》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牵头,海洋二所、海洋一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制。《规范》适用于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的前期调查阶段,并将其划分为远景区调查、矿化区调查和勘查靶区调查三个步骤,并给出了各步骤的调查内容、调查手段、调查工作要求、样品采集加工分析要求、调查报告编写等。《规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相关规范的空白,满足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开展固体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
【关键词】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填补空白
【海洋经济】我国首个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国标”发布(2023-07-05)
【摘要】 7月5日,青岛日报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现场监测调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开展的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确保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
【关键词】国家标准,海洋生物,生态修复,填补空白
【海洋经济】国内首个综合性、体系化的立体确权技术标准《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2023-07-04)
【摘要】 7月4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与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联合组织召开《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技术规范》(简称《规范》)专家评审会。《规范》由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刘大海团队联合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共同编制,是国内首个综合性、体系化的立体确权技术标准,项目组基于全水深、覆盖全海域、贯穿全链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域立体确权技术体系。经充分讨论,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规范》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一致同意《规范》通过评审。《规范》落实了国家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海域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充分考虑现有用海活动现状,提出了不同用海活动的分层空间和垂向范围界定标准,对指导江苏开展海域立体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域,立体确权,技术标准
【海洋经济】太湖实验室首次牵头攻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支...(2023-07-03)
【摘要】 7月3日,无锡日报讯,近日,2022年度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深远海船舶6000kW级全回转推进器抗疲劳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无锡顺利召开,这是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迎来的首个牵头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根据计划,项目将围绕大推力全回转推进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从“设计方法、部件制造、整机集成、应用示范”的全过程,提出全回转推进器抗腐蚀疲劳设计新方法,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工艺装备,研制国内首台套6000kW及以上全回转推进器整机,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将助力我国特种海洋装备的自主可控,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支撑。
【关键词】海洋装备,深远海,首台套
【海洋经济】科研人员揭示早期地球海洋磷循环演化规律(2023-06-05)
【摘要】 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讯,近日,成都理工大学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李超研究团队利用自研的能直接追踪古海洋磷含量波动的碳酸盐结合态磷酸盐技术,重建了地质关键期埃迪卡拉纪(距今约6.35亿年至5.39亿年之间)古海洋溶解磷含量波动,发现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生命营养元素磷含量和海洋氧化程度之间具有不同于现代海洋的解耦关系,提出外部因素是埃迪卡拉纪古海洋乃至早期地球缺氧海洋实现氧化的原始驱动力假说。这一研究成果以《解密埃迪卡拉纪磷循环》为题于5月31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关键词】海洋科学,CAP技术,磷含量
【海洋经济】南方科技大学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2023-06-01)
【摘要】 6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讯,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揭示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南北不对称,成果以“Mantl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trapped water in the Southwest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近亿年以来,大量的地球板片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俯冲到南海之下,因此南海深部被称为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本研究对揭示南海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结构、南海大量火山与岛礁的成因以及地球俯冲带水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南海,深部结构,南部地幔,相对富水
【海洋经济】《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发布(2023-06-01)
【摘要】 6月1日,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讯,近日,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牵头,实验室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团队所编制的《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简称“方法学”)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完成备案,纳入福建省林业碳汇机制(FFCER),为福建省红树林修复项目开发和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对福建省深入开展红树林保护、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生态碳汇交易和助力“双碳”等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方法学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评估和监测方案,结合编制组在福建省红树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基础及生态修复的工作实际,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达成了碳交易中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MRV)的要求,实现了红树林增汇价值的量化,凸显了红树林生态增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该方法学适用于我国地方实际,为完善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并为福建省红树林碳汇交易和生态系统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双碳,福建省,红树林,碳汇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