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深大谢和平院士团队获得深海原位固体可燃冰样品(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深圳特区报讯,9月29日,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搭载“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完成海试任务。谢和平院士领衔的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团队与金石钻探(唐山)有限公司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心与保真测试分析系统”技术成果,自主拓展研制了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该装备采用深部原位自触发保压与主动-被动联合保温等技术手段,保持样本在取心、转移全过程温度压力与深海原位一致,设计保压能力40兆帕、保温范围0-20摄氏度。本次海试实现了深海原位压力温度的固体可燃冰样本主动保压保温获取,属于全球首次,有望破解可燃冰资源原位勘探开发难题,同时也为深海原位保压保温科研与工程提供全新的仪器装备。
【关键词】深海,固体可燃冰,全球首次
【海洋经济】科研团队解码2.52亿年前海洋生物转换之谜(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科技日报讯,9月11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陈中强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迈克本顿教授团队,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通过古生物大数据,对腕足类与双壳类的统治角色转换问题进行详细的古生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宏演化尺度上不存在竞争关系,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与环境因素才是导致这两类生物在海洋生物群落的统治地位上发生取代的根本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这项研究强调了环境因素对生物宏演化历史的塑造作用,面对如今全球快速变化的气候环境,如何进行生物保护,避免腕足类悲剧的再度发生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海洋生物,环境因素,腕足类,双壳类
【海洋经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建成自动化和可视化的风暴潮海浪耦合漫堤预报系...(2023-09-12)
【摘要】 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讯,在我国所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风暴潮灾害损失所占比重历年在90%以上,因此对其准确预报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风暴潮预警预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了精细化的风暴潮-近岸浪-天文潮耦合漫堤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并实现了自动化运行和可视化展示。目前,该系统在对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和11号台风“海葵”的漫堤预报中表现较好,准确预报出了福建海域的漫堤危险等级信息,并推送给相关预报部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技支撑。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团队冯兴如研究员等人开发完成,海洋大数据中心负责可视化模块的研发支撑。该系统物理机制完善,综合考虑了风暴潮、潮汐和海浪的耦合作用,同时系统交互简易,实时展示台风运移的路径、强度、气压等信息,可围绕当前台风未来24~72小时的堤坝预警情况自动生成辅助分析报告,提供不同区域、不同时刻的漫堤预警信息。
【关键词】海洋防灾减灾,风暴潮,预报
【海洋经济】国内首次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证成功(2023-09-05)
【摘要】 9月5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电科院新能源中心在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的协助下,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六十六光伏电站,圆满完成光伏发电宽频阻抗现场实测。这是国内首次对光伏逆变器完成全工况扫频实测试验,表明我国对探索和解决新能源并网宽频振荡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随着国内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发展,宽频振荡风险日益凸显,阻抗特性分析是新能源宽频振荡问题分析与策略验证的有效手段。此次现场实测的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具有单机容量小、同一发电单元内多机耦合强等特点,给阻抗特性实测提出更大挑战。此次现场实证试验的成功,为宽频振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装备,为解决沙戈荒、深远海等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宽频振荡问题,提升新能源基地并网稳定性及送出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宽频振荡,并网稳定,深远海,技术支撑
【海洋经济】我国取得深海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新突破(2023-09-05)
【摘要】 9月5日,央视新闻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公里,共有16个接收测点,取得了质量较好的电磁数据。这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海洋电磁法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海底地质结构的方法。目前,少数几家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单位具备在深海中开展人工源与大地电磁法联合探测的成熟技术和装备。近20年,经国内多家单位研究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在海底电磁场观测、大功率人工源发射、电磁法海上作业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关键词】海洋探测,深海,人工源电磁
【海洋经济】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顺利进行(2023-08-21)
【摘要】 8月21日,湛江日报讯,8月17日,由湛江湾实验室承担的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在实验室龙王湾园区顺利进行。本次调试工作由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绿色能源研究中心主持调试,过程中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大于50kW,满足指标要求,调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研究迈出了由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为未来深入开发研究温差能发电打下坚实基础。据估计,我国海洋温差能储量约3.67亿千瓦,研究并掌握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能够为南海地区及诸多偏远岛屿能源供给提供解决方案,有望为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海洋电力,温差能发电,陆上联调
【海洋经济】“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在天津成立(2023-08-18)
【摘要】 8月18日,央广网讯,8月17日,“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在天津市河东区成立,旨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聚拢京津冀地区的高能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产业链企业,加强各方合作与交流,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及工程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一体化,吸引“地质海洋与生态”领域企业聚集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河东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地质海洋与生态”创新联合体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将依托地质调查与研究、海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多领域基础研究的“国家队”,持续放大资源集聚优势,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天津市,海洋大数据,技术创新
【海洋经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成果在海洋工程领...(2023-08-15)
【摘要】 8月15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简称“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团队在海洋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Ocean Engineering发表题为“Research on field testing and assessment technology of ocean energy converters”的学术论文,该文对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介绍了应用于我国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的情况。2011年至今,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团队在国内创新性开展了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现场测试系统研建及相关成果应用示范等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此次在海洋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Ocean Engineering发表论文,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在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领域内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心在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领域内的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洋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
【海洋经济】我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得到初步应用(2023-08-11)
【摘要】 8月1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8月8日,盐城市统计局组织评审验收会,会议一致通过“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结项成果的评审验收。该项目建立了沿海平原地区的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了生态产品三分法的分类体系和识别规则,上升为盐城市地方标准《DB3209/T 1214-2022 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程》,这是我国第一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的技术标准。在该标准的指导下,项目开展了盐城市陆海全域生态产品核算,编制了盐城市生态产品清单,摸清了盐城市陆海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的家底。该项目成果为盐城市开展陆海统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等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将推动盐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盐城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关键词】江苏盐城,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地方标准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参与编制的《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规范》...(2023-07-05)
【摘要】 7月5日,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讯,近日,《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规范》(简称《规范》)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并发布,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规范》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牵头,海洋二所、海洋一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制。《规范》适用于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的前期调查阶段,并将其划分为远景区调查、矿化区调查和勘查靶区调查三个步骤,并给出了各步骤的调查内容、调查手段、调查工作要求、样品采集加工分析要求、调查报告编写等。《规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相关规范的空白,满足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开展固体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
【关键词】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填补空白
【海洋经济】我国首个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国标”发布(2023-07-05)
【摘要】 7月5日,青岛日报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现场监测调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开展的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确保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
【关键词】国家标准,海洋生物,生态修复,填补空白
【海洋经济】国内首个综合性、体系化的立体确权技术标准《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2023-07-04)
【摘要】 7月4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与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联合组织召开《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技术规范》(简称《规范》)专家评审会。《规范》由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刘大海团队联合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共同编制,是国内首个综合性、体系化的立体确权技术标准,项目组基于全水深、覆盖全海域、贯穿全链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域立体确权技术体系。经充分讨论,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规范》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一致同意《规范》通过评审。《规范》落实了国家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海域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充分考虑现有用海活动现状,提出了不同用海活动的分层空间和垂向范围界定标准,对指导江苏开展海域立体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域,立体确权,技术标准
【海洋经济】太湖实验室首次牵头攻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支...(2023-07-03)
【摘要】 7月3日,无锡日报讯,近日,2022年度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深远海船舶6000kW级全回转推进器抗疲劳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无锡顺利召开,这是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迎来的首个牵头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根据计划,项目将围绕大推力全回转推进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从“设计方法、部件制造、整机集成、应用示范”的全过程,提出全回转推进器抗腐蚀疲劳设计新方法,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工艺装备,研制国内首台套6000kW及以上全回转推进器整机,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将助力我国特种海洋装备的自主可控,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支撑。
【关键词】海洋装备,深远海,首台套
【海洋经济】科研人员揭示早期地球海洋磷循环演化规律(2023-06-05)
【摘要】 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讯,近日,成都理工大学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李超研究团队利用自研的能直接追踪古海洋磷含量波动的碳酸盐结合态磷酸盐技术,重建了地质关键期埃迪卡拉纪(距今约6.35亿年至5.39亿年之间)古海洋溶解磷含量波动,发现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生命营养元素磷含量和海洋氧化程度之间具有不同于现代海洋的解耦关系,提出外部因素是埃迪卡拉纪古海洋乃至早期地球缺氧海洋实现氧化的原始驱动力假说。这一研究成果以《解密埃迪卡拉纪磷循环》为题于5月31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关键词】海洋科学,CAP技术,磷含量
【海洋经济】南方科技大学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2023-06-01)
【摘要】 6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讯,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揭示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南北不对称,成果以“Mantl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trapped water in the Southwest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近亿年以来,大量的地球板片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俯冲到南海之下,因此南海深部被称为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本研究对揭示南海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结构、南海大量火山与岛礁的成因以及地球俯冲带水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南海,深部结构,南部地幔,相对富水
【海洋经济】《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发布(2023-06-01)
【摘要】 6月1日,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讯,近日,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牵头,实验室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团队所编制的《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简称“方法学”)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完成备案,纳入福建省林业碳汇机制(FFCER),为福建省红树林修复项目开发和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对福建省深入开展红树林保护、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生态碳汇交易和助力“双碳”等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方法学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评估和监测方案,结合编制组在福建省红树林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基础及生态修复的工作实际,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达成了碳交易中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MRV)的要求,实现了红树林增汇价值的量化,凸显了红树林生态增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该方法学适用于我国地方实际,为完善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并为福建省红树林碳汇交易和生态系统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双碳,福建省,红树林,碳汇核算
【海洋经济】福建科研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邻近海区发现新物种(2023-06-01)
【摘要】 6月1日,央视新闻讯,近日,福建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科研团队对外发布在马里亚纳海沟邻近海区发现裸变形虫新物种——马里亚纳马氏虫,目前该属变形虫在全球海洋中仅报道9种,且都在1000米以浅海域,该研究首次在超过30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发现马氏虫种类,并在实验室建立了活体培养体系。裸变形虫是一类形状可变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再生循环,对细菌和藻类种群也起到一定的控制调节作用。马里亚纳马氏虫长30~120μm,宽11~60μm,前部透明质区域狭窄,有4~15个锥形亚伪足(兼具运动和摄食的功能)。细胞质膜外部的细胞被分为两层,厚度为190~290nm。目前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原生生物期刊Protist发表。
【关键词】海洋生物,裸变形虫,新物种
【海洋经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2023-05-17)
【摘要】 5月17日,青岛蓝谷管理局讯,近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公告(中海协发〔2023〕7号),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正式获批,编号为T/CAOE 51-2023,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该团体标准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领域首部团体标准,其发布实施填补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标准空白。《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于2021年11月26日获得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团体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编号:CAOE-T-JH2021080)立项,由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江苏拓创科研仪器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长期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的攻关团队协作完成。该团体标准涵盖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方法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测定步骤、结果计算和安全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为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装备研制、试验数据横向对比提供了依据,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领域的全国首部团体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标准空白,使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规范化、标准化,为解决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流程不统一、测试结果横向对比性差等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团体标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
【海洋经济】振华重工发布全球首台超大型液压锤,推动海上风电挺进深远海(2023-05-10)
【摘要】 5月10日,澎湃新闻讯,日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中国品牌博览会上发布全球首台6000千焦以上超大型液压锤。海洋液压打桩锤是海上风电施工的核心装备,能将重达上千吨的钢管桩打入到海床面5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为适应我国海上风电对超大型海洋液压打桩锤的迫切需求,龙源振华牵头组成产学研用团队,共同研发全球首台6000千焦以上超大型液压锤,替打直径9.08米,这两个技术参数均为世界最大,可将更粗更重的钢管桩打入到海床面以下,填补全球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核心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有利于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实现大兆瓦机型、走向深远海域发展。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上风电,大兆瓦,深远海
【海洋经济】海洋三所6000米级科考海工两用型水下缆控潜器“创新”号海试成功(2023-05-04)
【摘要】 5月4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讯,4月26日,海洋三所“创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下潜至超深水6023.1m完成既定海试任务后成功回收至“向阳红03”母船尾甲板,“向阳红03”船再添新型超深水探测/作业装备,为开展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地球深部过程及动力学、海洋新资源和深远海管缆施工工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探测提供技术手段和平台。“创新”号为6000米级深海科考/海工两用型ROV,配备两台七功能机械手、4K高清摄像机和高清照相机、惯性导航系统+DVL+超短基线、避碰声呐、深度计和高度计等。可搭载多波束、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呐、CTD+采水瓶、回转生物取样器、基层物取样器、生物采集箱、缆绳切割工具、岩石切割工具等。针对海洋调查和深海管缆铺设等海洋工程施工的任务使命,该系统能够在深海区域,尤其是在复杂海底情况下,准确、高效地进行综合观测、探测与海底取样、精细地形地貌勘测及地质取样、水文探测及水体取样、冷泉热液探测以及极端环境下的施工检测等。
【关键词】海洋装备,海洋科考,R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