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海洋详细规划研究领域取得一...(2024-03-01)
【摘要】 3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官网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政策科研团队在海洋详细规划编制路径探索与技术体系构建领域取得进展,探索了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详细规划技术体系,服务于“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为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持续提供有力支撑。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五级三类”框架下,海洋详细规划如何实现陆海统筹,如何满足精细化的管理诉求成为目前海洋空间管理关注的焦点。为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和科学精细化管控目标,团队围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传导内容,从陆海生态、功能、空间等三个不同维度探索海洋详细规划评估需求,基于刚性与弹性、规划与规则、存量与增量等规划编制逻辑关系,探索提出海洋详细规划编制的传导递进体系、内容框架与技术设计。构建评估模型及相关技术应用于深圳市小梅沙海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域以及青岛海岸带详细规划试点,为国家与地方海域详细规划技术路线的确立和方法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空间管理,海洋规划,技术体系
【海洋经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未来无人渔厂科技创新方面获得重要...(2024-02-05)
【摘要】 2月5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吕剑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的资助下,立足全球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需求,以智能化革新技术为引领,推动全球无人渔厂建设取得系列科研进展。核心技术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形成了有效的技术成果专利保护群。针对目前工厂化养殖装备缺乏、精细化管控不足的难题,研制了工厂化智能养殖新装备5套,构建了低碳生物絮团型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研发了异养-自养耦合高氧脱氮生态净水新工艺,建成了智能循环水养殖新系统,其回用水质优于国际主流MBBR工艺,曝气能耗及有机碳源消耗均降低50%以上。针对全球水产行业细菌耐药性难题,开发了抗生素绿色减替新技术,揭示了抗菌肽可直接削减抗性基因并抑制其水平传播扩散的机制,研发了具备抑病、促生、脱氮复合功能的益生菌剂,构建了工厂化养殖智能健康预警系统,创建了无特定病原菌(SPF)苗种繁育新理论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已指导替抗制剂实现规模化生产。针对目前工厂化养殖能耗高、渔光互补系统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难题,利用海岸带地热资源优势,开发了地热尾水回灌防淤堵新技术和新材料,创建了地热-光伏互补型新能源低碳智慧渔厂系统,相关技术已在全国推广。
【关键词】养殖,工厂化,智能化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中英联合研究中心在人类活动对海洋磷循环影响研究方...(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发了中国海洋大学中英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英中心”)最新国际合作研究成果“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river runoff stimulate the util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in coastal seas”(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促进近海溶解态有机磷的利用)。近年来,随着陆源污染物的持续输入,近海氮磷比持续升高,磷相对氮缺乏现象日趋普遍。在面对溶解态无机磷(DIP)缺乏时,浮游植物可通过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利用溶解态有机磷(DOP)。然而,该种应对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近海浮游植物的磷限制状态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在中国近海开展的一系列船基围隔培养实验结果,解析了两种典型人为源物质传输方式——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对浮游植物利用DOP的影响。该研究阐明了人为源物质输入对近海DOP利用的促进作用及机制,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水体中磷缺乏”与“浮游植物氮限制”并存的矛盾现象,为深入理解海洋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洋,浮游植物,磷缺乏
【海洋经济】海洋所揭示可燃冰是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稳定的“电容器”(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讯,近日,《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团队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该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通过长期的深海原位实验揭示冷泉沉积物中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冷泉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缓冲器(“电容器”),展示出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冷泉化能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潜力,并揭示大型动态“电容器”构成了潜在的大规模天然海底碳汇,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潜在影响。
【关键词】冷泉生态系统,化能合成,浅表层可燃冰,海底碳汇
【海洋经济】海事系统最大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下水(2024-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水运网讯,1月30日,河北海事局中型溢油回收船“海巡041”轮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双柳造船基地正式下水。“海巡041”轮总长79米、型宽15米、型深5.6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3000海里,自持力20天。该船为全电力推进溢油回收船,配备了先进的溢油回收设备,可实现200立方米/小时的溢油回收能力,具备水面溢油围控、回收、储存和转驳能力。该船可在6级海况下安全航行、在4级海况下安全作业,可应对较大规模海洋污染事故。“海巡041”轮肩负着维护海洋清洁、处置海上溢油的重要使命,是不可或缺的海上应急战略力量,对河北海事现代化一流特色海事强局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溢油回收船,全电力推进,海洋污染,河北海事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在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4-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和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刘福凯副教授和罗义勇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在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亚洲区域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能够显著减弱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并深入解析了其中的遥相关过程和对北大西洋深层水生成过程的影响。AMOC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输送带,其演变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AMOC在最近四十年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通常被认为是温室气体增加以及欧美地区人为气溶胶减少的结果。然而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排放的持续增加这一外强迫对AMOC的影响尚未明确。这项研究揭示了区域性气溶胶排放通过大气遥相关和海-气交换过程对气候系统的重要影响力,丰富了气溶胶区域性差异和AMOC之间的纽带关系,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复杂气候系统的强迫-响应关系。
【关键词】大洋环流,气候变化,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
【海洋经济】深圳大学牟林教授课题组“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2024-01-04)
【摘要】 1月4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官网讯,2023年12月27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牟林教授承担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进行现场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科研项目资料齐全、财务管理规范,并且高质量完成了任务书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该项目为深圳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承担的首个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团队基于我国当前的地波雷达技术和应用发展水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大湾区“一张网、一系统、一平台、多服务”的地波雷达海洋应用技术体系,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海洋科学,深圳大学,广东省
【海洋经济】全球技术最高规格海上风电安装船在江苏启东顺利下水(2024-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水运网讯,1月3日,启东中远海运海工N1063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项目安全下水。N1063风电安装船是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Cadeler公司全新一代风电安装船船队计划打造的首制船。该系列风电安装船拥有5600平方米的甲板面积,有效载荷超过17600吨,使用混合动力,一次可以运输并安装7套完整的15MW风机或5套20MW以上的风机,是目前全球技术规格最高、最先进和环保的海上风电安装船。该船建成后将投入到海上绿色能源建设和开发活动中,从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连接件和底座等的运输、吊运和安装工作,同时也可以进行海上装备拆除及回收工作,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上风电,风电安装
【海洋经济】全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2024-01-02)
【摘要】 1月2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官网讯,近日,《海域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技术规范》(简称《技术规范》)(DB33∕T 1345-2023)省级地方标准发布,该标准是我国首个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技术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技术规范》以“延续+扩展”的思路,开展两大创新研究,实现了海域立体产权空间的精准界定和精细表达。一方面,开展了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方法研究,明确了不同用海活动的空间利用范围界定标准,采用了平面“四至坐标”和立面“用海空间层”的组合方式界定三维宗海,并提供了不同用海类型的宗海界定示例。另一方面,开展了立体分层宗海图编绘技术研究,在现行宗海图上规范了立体分层信息的表达方式,增设了宗海立面示意图,更清晰地描述了用海活动的空间利用范围边界,并绘制了同一项目(渔光互补)和不同项目(光伏与养殖、人工鱼礁与海底隧道)宗海图范例。该标准已应用于“光伏+渔业养殖”“光伏+温排水”“海底电缆管道+码头”“海底电缆管道+排水口”等不同组合类型的立体分层设权,涉及项目用海面积1700公顷,为地方开展海域立体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指引,更为全国性技术标准的编制和推广提供了省域先行示范。
【关键词】浙江省,地方标准,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海洋经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自主研制的1000米水深双体AUV创新使用无人直升...(2023-12-11)
【摘要】 12月11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讯,近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深海探测与装备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浩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AUV试验、无人直升机空射鱼雷试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空中载体水下潜航器的布放回收。本次试验所用的AUV是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海洋材料与装备团队自主研发的1000米水深双体AUV,无人直升机是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崖州湾科技城分园入园企业海南艾锐奥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HZ-500纵列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为弥补潜艇或飞机、滑翔机、或固定翼无人机携运AUV使用受天气限制、技术难度大、高成本和高事故风险等问题,陈浩团队首次提出利用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AUV,为全天时、全天候、全海域使用AUV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海工装备,AUV,无人直升机,布放回收
【海洋经济】科学家首次推演出全球尺度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2023-12-08)
【摘要】 12月8日,科技日报讯,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海洋生物碳泵通过将有机碳从表层输出到中深层海洋,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长时间封存,是海洋碳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涉及过程复杂,对海洋生物碳泵的观测及量化一直是气候科学及地球科学研究的难点。该项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逆向反演模式,通过将海洋碳、磷和氧元素的循环进行整合,建立生物碳泵以及营养盐等参数的反演关系,首次推演出全球尺度海洋生物碳泵的分布格局,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碳汇的估算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关键词】海洋碳汇,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
【海洋经济】国际最新研究:海洋管理工具或能用于预警极端气候下的海洋生态系...(2023-12-07)
【摘要】 12月7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论文显示,海洋管理工具或能提前一年预防鲸被缠住或海龟被兼捕。该论文介绍,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内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目前亟需生态预报来支持资源管理和决策。比如,地球系统模型的进步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这能用来预测并降低对渔业的影响。本项研究中,论文作者对海洋管理工具如何转化为预报系统进行演示,可提前12个月做出可靠的预报。他们还证明相对低分辨率的全球性预报的用处——不需要精细至区域规模,这或许适合那些缺少给模型缩小范围的资源的地区,比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论文作者总结认为,他们的研究表明,对潜在威胁的提前警告是开发主动管理策略的关键,这些策略可减少应对全球变化挑战时的不确定性。同时,此次研究提出的方法或能拓展用于全球各类海岸生态系统,帮助改善全球海洋资源管理。
【关键词】海洋管理工具,海洋生态系统,生态预报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张玉忠教授团队在海洋微生物驱动有机硫循环研究领域...(2023-12-01)
【摘要】 12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讯,11月29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命学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张玉忠教授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DMSOP-cleaving enzymes are diverse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rine microorganisms”(不同类型的DMSOP裂解酶广泛存在于海洋微生物中)的研究论文。二甲基亚砜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xonium propionate,DMSOP)是一种最近在海洋环境中被发现的小分子有机硫化物,据估算,每年约有数百万吨的DMSOP产生,其在全球碳、硫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在海洋表层沉积物环境中,DMSOP的浓度可以达到毫摩尔量级,远高于其在海水中的纳摩尔量级水平,表明DMSOP在环境中的重要性之前可能被严重低估了。很多海洋微生物可以利用DMSOP作为碳源和硫源生长,同时DMSOP可以作为渗透保护剂帮助微生物抵御高盐压力。通过基因组文库筛选,发现了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裂解酶DddY可以裂解DMSOP产生DMSO和丙烯酸,进一步研究发现,目前已报道的10种DMSP裂解酶均能催化DMSOP的裂解。此外,包括海洋玫瑰杆菌类群、SAR11类群在内的多种异养细菌、真菌和光合藻类都可以代谢DMSOP产生DMSO。结构分析表明,海洋微生物采用与裂解DMSP类似的机制裂解DMSO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MSOP的代谢过程主要存在于海洋真光层和沉积物等环境中,在全球碳、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有机硫化物,DMSOP,碳循环,硫循环
【海洋经济】海洋三所牵头完成红树林方法学编制(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简称“红树林方法学”)等4项方法学,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完成了红树林方法学的编制工作。红树林方法学规定了无植被潮滩和退养的养殖塘区域红树林种植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核算与监测方法、审定与核查要点等。海洋三所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蓝碳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近年来积极发挥科研优势和成果积淀,为国家和地方的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碳汇试点工作提供支撑,此次红树林方法学的编制是该所在滨海湿地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关键词】双碳,CCER,海洋碳汇,滨海湿地,红树林
【海洋经济】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建(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讯,10月27日,大连理工大学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计划于2026年年底建成。该项目将建成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具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浪联合实验功能,可以实现对复杂海洋动力环境的有效模拟,以及极端海洋动力环境与工程结构作用的精准实验。实验室建成后可为我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近海可再生能源利用、重大跨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一流的研发条件和高品质技术服务,助力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以及“双碳”目标实现,为国家海洋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前沿科学探索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风浪联合实验,海洋动力环境模拟,海洋技术服务
【海洋经济】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研发成功(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科学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和副研究员刘艳廷团队围绕近岸/离岸海上风电制氢的需求,研发出一项以海水为原料制备氢气联产淡水的新技术,并依托该技术完成了25千瓦级装置的测试验证。传统碱性电解水制氢的电能利用率一般为65%至80%,未能利用的电能转化为废热排放至环境中,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在该研究中,团队利用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建立了废热回收系统,并与海水低温淡化技术进行集成耦合,研发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相比传统淡水电解水制氢,该技术省去了废热移除所必需的换热器单元,以及与之配套的冷却介质,减少了设备成本与能耗。在此基础上,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铠甲催化剂整体式电极,研制出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运行结果显示,以海水为原料可实现高效电解水制氢联产淡水,氢气产能可达3吨/年,氢气纯度≥99.999%,产生的淡水在满足自身电解需求的基础上,可额外联产淡水6吨/年。同时,相比传统淡水电解水制氢装置,可将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电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证明了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关键词】海水制氢,海水淡化,可行性,先进性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成功研制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2023-11-01)
【摘要】 11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讯,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第三代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可用于水生发声动物和船只实时监测。该监测系统由智能水听器、浮标和综合管理平台构成,智能识别模型可在现场实时识别水下声音,监测结果通过5G网络或卫星实时回传至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展示,实现了长期、连续、实时监测。目前,该监测系统已在江苏省南通市长江段布设,一套位于滨江公园梵音广场附近水域,另一套位于滨江公园风帆广场附近水域,用于监测长江江豚。该监测系统的布设将对南通五山滨江片区的长江江豚活动范围、活动规律和种群数量进行持续监测,将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研究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下装备,水下声学,实时监测
【海洋经济】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2023-10-09)
【摘要】 10月9日,陕西日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吴国俊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攻克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参数观测影响,传感器长期漂移以及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区域顺利完成海试,连续获取最大深度达1000米的生化参量深海剖面17个,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面数据。本次海试同步进行了与国际先进传感器的比测,剖面浓度变化趋势、拐点深度和绝对浓度等比测结果显示团队研发的部分传感器移动观测能力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同时,团队突破的多项关键技术在海洋传感器领域具有通用性和推广应用价值,为推动国产海洋高端传感器产业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装备,海洋传感器,深海数据
【海洋经济】哈工程“星海1000”号极地AUV探幽北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讯,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78天的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朱仲本副教授携学校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极地AUV”)随队出征,在国内首次获取大范围北极冰下冰形冰貌数据。极区海水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叶绿素等海洋参数信息是研究北极海洋物理、化学及生物演化过程的关键,“星海1000”号搭载多波束冰形探测声纳,共探测冰下冰形冰貌约7000平方米,获取了楚科奇海附近水域5个剖面冰下海洋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溶解氧、浊度、pH值等关键海洋参数信息,获取了4个点位冰水界面海水流速流向信息,丰富了北极海洋信息数据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海冰和洋流变化过程,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海洋科考,海洋装备,海洋信息
【海洋经济】我国太阳能海水淡化取得重大突破(2023-10-07)
【摘要】 10月7日,光明日报讯,东北大学左良教授团队、秦高梧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星秋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发现一种钛金属新材料,拥有良好的吸光效应,吸光率高达96.4%,可将太阳能高效转化成热能,进而大幅提高海水的淡化效率。近日,东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组成的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无盐分析出的太阳能海水淡化速率”世界纪录,比原纪录提高近1.5倍,可实现零碳淡化大量海水,拥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关键词】海水利用,海水淡化,淡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