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气泡屏障阻挡海洋垃圾(2020-01-07)
【摘要】 1月7日,中国经济周刊讯,近日,荷兰一家公司与政府合作,利用“气泡屏障”来阻隔河流中的垃圾,希望以此减少海洋垃圾的形成。“气泡屏障”是指在运河河床铺设一排可以输送压缩空气的穿孔管道,管道喷出气泡形成“气泡屏障”。通过“气泡屏障”,可以将沉入河道的废物推到河面上,埋在河床边的管道以一定的角度铺设,因此河流的水流可以将废物推送到运河的一侧,在那里可以通过浮动平台将垃圾收集起来,进行回收和处置。“气泡屏障”只是捕获垃圾,而不会妨碍船只或水生物。“气泡屏障”不仅可以阻隔塑料垃圾流向大海,还能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来对抗有害藻类的繁殖。
【关键词】穿孔管道,捕获垃圾,氧气含量
【海洋经济】水下机器人能海底充电,哈工程的这项研究国际领先(2020-01-07)
【摘要】 1月7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深海欠驱动AUV自主对接与非接触式能量补偿系统及应用”技术获得了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自治式水下无人潜器(AUV)是人类探测深海与开发深海的重要装备,但由于携带能源有限、无法长期作业以及水面布放、回收风险大、隐蔽性差等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AUV的应用和发展。由于AUV水下对接环境复杂、信息源少、干扰严重等特点,深海欠驱动AUV水下自主对接与非接触式能量补偿一直是潜器技术应用发展的难点。哈工程船舶学院韩端锋教授科研团队攻克了高精度声学导引、自主规划与控制、自适应对接装置调整等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AUV自主寻地、导航,并最终准确进入预定海域水下回收装置的功能。在对接精度、成功率等系列数据指标方面,均优于国外相关技术。对接控制精度提高了4倍,非接触式充电有效率提高了35%,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该团队研发的深海欠驱动AUV自主对接与非接触式能量补偿系统可实现AUV布放回收、能源供给、信息交换功能,使AUV可实现大范围、长时间连续作业,在海洋探测、海洋工程、科学考察、水下无人作战网络等军民融合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AUV,深海勘探,海洋工程
【海洋经济】国家智慧航运卫星通信与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2020-01-07)
【摘要】 1月7日,中国海洋网讯,为推进“智慧航运、智能船舶”建设,实现航运业“数字化”转型,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利用新一代高通量卫星技术,构建船岸一体通信网络,打造了国家智慧航运卫星通信与综合服务平台,平台于2019年12月24日上线试运行,域名地址为http://vsat.coscoshipping.com。国家智慧航运卫星通信与综合服务平台将充分运用卫星通信与大数据挖掘技术,以解决航运管理的“看不见、摸不着、管不到”等问题为导向,打造面向市场、服务全球、健康持续的卫星通信和综合服务系统,为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领域的服务,实现全球范围的船岸信息安全可靠交互,实现对航运信息的综合处理与服务,通过提升航运业信息化水平提高航运企业运营效率。
【关键词】智慧航运,智能船舶,数字化
【海洋经济】我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上市(2020-01-07)
【摘要】 1月7日,健康时报讯,2019年12月29日,我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甘露特钠胶囊,代号:GV-971)在国内上市。患者可凭医生处方,在全国各大专业药房(DTP药房)购买。据悉,甘露特钠胶囊规格:150mg*14粒*3板,定价为895元。根据药品说明书,月费用约3580元(28天)。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时间长,其治疗仍然是世界性难题。GV-971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获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由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开发,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原创新药,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关键词】九期一,海洋褐藻提取物,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经济】全球首个“智慧海洋”国际标准在“ITU”成功立项(2019-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海洋网讯,11月25日~12月6日,在国际电信联盟(简称“ITU”)第20研究组(简称“ITU-T SG20”)全体会议上,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牵头提出的提案“智慧海洋概述及其信息通信技术应用需求”(Y.smart-oceans Overview of smart oceans and seas,and requirements for their ICT implementations),通过多轮审议,最终成功立项。“智慧海洋概述及其信息通信技术应用需求”定义了“智慧海洋”概念、范围,并对海洋各领域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技术需求进行规范性描述,为后续系列化制定海洋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标准提供框架和指导。该标准为全球首个“智慧海洋”国际标准,也是船舶行业在ITU立项的第一个标准,打破了由发达国家主要主导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国际标准的格局,标志着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带动全球船舶与海洋领域企业、研究机构参与“智慧海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是我国对全球海洋技术标准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对我国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引领带动船舶和海洋产业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洋领域信息通信,技术需求,规范性描述
【海洋经济】深中通道攻克项目钢壳沉管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难题(2019-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水运网讯,日前,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项目深中通道隧道工程首个钢壳沉管完成浇筑,并顺利攻克沉管纵移难题移至浅坞区进行下一步作业,为世界上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安装打下了坚实基础。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采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浇注隔仓多,每个标准管节由2250个约4~16立方米封闭隔仓构成,牛头岛预制厂需要完成4万个不同规格隔仓施工,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总用量达66万立方米,在封闭隔仓里实现混凝土填充密实性是世界性难题。为了突破钢壳“芯”技术,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联合四航局研发中心等单位,进行了上百次隔仓模型浇筑试验,突破了封闭式隔仓混凝土填充密实度等“卡脖子”难题。一是研发了新材料,研制出了高稳健、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二是基于自流平混凝土流动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合理的工艺孔构造设计,保障浇筑时排气的通畅性;三是形成了项目专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指南,明确了浇筑速度等工艺指标;四是世界上首次研制了钢壳混凝土智能浇筑装备和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控制浇筑速度、自动感应液面上升速度、自动提升导管等功能,有效保障了钢壳混凝土浇筑质量。相关成果将填补行业空白,形成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及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建设交通强国的标杆工程。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质量控制
【海洋经济】振华重工发布集装码头装卸新工艺(2019-12-09)
【摘要】 12月9日,中国水运网讯,近日,振华重工智慧集团牵头研发的集装箱码头装卸新工艺正式发布。以往,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布局中,存在着几个困扰:首先,同一堆场多台轨道吊共轨运行,作业空间相互制约,增加了生产组织难度,作业繁忙时难以兼顾装卸船和集疏运作业;二是集装箱场内水平运输设备和场外集卡不能直接到达目标作业贝位,造成堆场起重机长距离往复行驶、能耗居高不下;三是集卡司机倒车进交互区作业等位时,倒车时间长,容易影响其它车道正常通行。针对这些问题,振华重工牵头创新码头装卸新工艺,通过岸桥实现码头前沿的船舶和IGV之间的集装箱搬运,前沿装卸作业区和前沿水平运输区紧密衔接;通过围网进行安全隔离,确保码头作业安全。场内水平运输设备采用可双向行驶的IGV,通过专用道路直接抵达堆场目标贝位,避免堆场起重机长距离、重载搬运集装箱。堆场紧密布置在通道两侧,采用双悬臂轨道吊,轨道吊在一侧悬臂下实现对IGV的自动化作业,在另一侧悬臂下实现对外集卡的作业,这样一来,外集卡可通过U型路径直接到达堆场目标贝位,作业完成后通过U型路径直接出港。新工艺创新采用了U型通道方案,依次相邻两个堆场共用外集卡集疏运U型通道或IGV水平运输通道,使IGV与外集卡物理隔离、交通分流、互不干涉,更好地解决了端部装卸工艺同一堆场两台轨道吊共轨运行的问题,形成交互简洁、直进直出、侧面装卸的码头平面布置,为自动化码头的持续进步提供了全新思路。
【关键词】自动化,集装箱,U型通道方案
【海洋经济】海洋细菌为开发新型抗生素带来希望(2019-12-03)
【摘要】 12月3日,中国海洋报讯,近日,由德国耶拿大学牵头的国际团队在实验室成功培养了数十种海洋细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细胞生物学观察表明,可能产生新的抗生素。据悉,临床上3/4的抗生素是由天然细菌产生的,随着可用的抗生素正在失去作用,越来越多的病原体对其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研发更多的、新的抗生素。然而,目前只有不到1%的已知细菌可用于药物候选。产生抗生素的能力不均匀地分布在细菌之间。它可以在生活方式复杂、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庞大的微生物中发现。这类生物体会产生抗生素化合物,并将其用于营养和生境中以对抗其他细菌。耶拿大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乔格勒及其团队有针对性地培养潜在的可产生抗生素的细菌。他们通过潜水员和潜水机器人,从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黑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样本中找到了79种新的浮游生物,共同构成了31个新属和65个新物种。为了表征新获得的纯培养物,研究人员使用了生物信息学学析和显微镜方法,结果表明,新发现的海洋浮游生物具有异常复杂的生活方式,并具有产生新抗生素的潜力。这项研究表明,即使是所谓的“不可培养的”细菌也可以在纯培养物中获得并鉴定。
【关键词】德国耶拿大学,海洋浮游生物,产生新抗生素
【海洋经济】我国首条最长海底电缆:温州南麂岛接入国家电网(2019-11-13)
【摘要】 11月13日,中国海洋网讯,浙江温州平阳县的南麂岛,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但也是浙江省最后一个没有接入国家电网的建制镇。经过多年的论证,浙江省决定采用一根44公里长的无接头海底电缆来连接南麂岛和温州平阳。该条海缆长44公里,是我国首条35千伏无接头海底电缆,也是我国最长的35千伏无接头海缆。相比有接头海缆,无接头海缆稳定性要好、传导性更佳。
【关键词】海洋自然保护区,无接头,35千伏
【海洋经济】海南首个“5G+海洋牧场”示范项目试运行(2019-11-04)
【摘要】 11月4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基于5G网络技术的网箱生物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深海养殖场成功部署,标志着海南首个基于“5G+海洋牧场”的示范项目正式试运行。陵水拥有良好的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基础、海洋文化基础,但是当前,网箱养殖仍存在缺少现代化技术装备支撑、机械化及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长期以来,深海养殖场的日常管理与信息化无缘,都是靠人工经验。而网箱生物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解决了深海养殖信息采集与传输困难的痛点。站在渔港岸边通过手机APP,就能接收到养殖场网箱回传的清晰视频和网箱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养殖环境参数数据。海南移动陵水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后续还将开发鱼类行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帮助有关专家研究鱼类行为与海洋环境变化、网箱环境、饲养行为之间的变化机制,改善养殖模式、优化养殖设施,对网箱内的海洋环境和鱼类行为异常情况进行预警,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产出,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5G网络技术,海洋渔业,网箱养殖
【海洋经济】俄罗斯将打造首艘无人驾驶科考船“先锋-M”号(2019-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网讯,近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中涅瓦造船厂将打造俄罗斯第一艘无人驾驶科考船“先锋-M”号,预计明年可建成下水,将在黑海和亚速海执行全年候科考工作。“先锋-M”号科考船设计长度25.7米,宽9米,航速约10节(1节等于1.852公里每小时),排水量82吨,项目总投资3亿卢布(约合3300万人民币),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部、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等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黑海,亚速海,全年候,科考工作
【海洋经济】亚洲首台3D打印关键设备MetalFAB1落户江科大(2019-11-01)
【摘要】 11月1日,中国海洋网讯,10月31日,荷兰Additive Industries公司大型增材制造设备交付启用仪式在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举行。亚洲首台3D打印关键设备MetalFAB1启动,标志着江科大海洋装备研究院已成为华东地区设备规模最大、工艺最全的增材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也是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规模最大的3D打印中心。此次,由荷兰Additive Industries公司提供的MetalFAB1打印设备,产品具有明显优势,打印生产流程一体化,自动化程度高,配备先进的管理系统,产品制造品质好,特别是模块化架构设计让一台设备可同时使用多种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拓展了功能配置。
【关键词】海洋装备,增材制造技术,打印设备
【海洋经济】毫米级操控水流的多功能水母机器人问世(2019-07-04)
【摘要】 7月4日,中国海洋网讯,7月2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一项工程学最新研究,德国科学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以钵水母碟状幼体为灵感的无缆软体机器人,仅有几毫米大小,其内部有一个磁性复合弹性体核(直径3毫米)与8个可弯曲的垂瓣连接在一起,施加振荡磁场后,这些垂瓣便会收缩再恢复,就像游泳的水母一样。除了游泳,新研发的水母样机器人也能选择性地运输不同大小的球珠(模拟捕食)、钻入球珠中逃避捕食者或目标对象、混合不同的流体以及在其尾迹中生成一条化学路径。游泳机器人具有生物医学和环境应用方面的潜力,而小型的游泳机器人,更是可以到达许多人类及常规器械无法触及的位置。虽然目前已问世的机器人中,也有能够游泳的微型机器人,但是随着机器人尺寸的不断下降,诸如复杂物体操控等高级功能仍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为这种机器人可以搭载的组件大小是受限的,导致其应用也有限。
【关键词】毫米级,水母机器人,操控水流
【海洋经济】国内首座无人智能试验养殖平台正式启用(2019-06-25)
【摘要】 6月25日,信德海事网讯,近日,无人智能可升降试验养殖平台顺利装船,现已到达威海北部北黄海冷水团目标海域,该海洋牧场平台实验项目的海上运输、安装作业和鱼苗投放顺利完成。本项目是威海海恩蓝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立项拟建的北黄海冷水团大西洋鲑养殖项目中的一个先导性养殖试验项目,由牧场开发总包服务公司舟山海王星蓝海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设施投资、总体设计、养殖模块设计和工程管理,威海海恩蓝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设施建造的材料和设备、养殖试验的鱼料等采购、养殖试验,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工程设计、建造及安装。先导性养殖试验为后继即将落地的近岸暂养网箱(6万方)和冷水团早期养殖网箱(8万方)总结养殖经验、编制养殖工艺提供依据。此次试验,属于深远海半可控+全监控养殖环境,可有效地避免传统近海网箱养殖过程中的许多风险。比如导致近海水域的人工污染、缺氧的藻华、水母攻击等等。
【关键词】养殖平台,无人智能
【海洋经济】世界首艘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出坞(2019-06-12)
【摘要】 6月12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黄埔文冲为中交一航局建造的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H3088船)在龙穴厂区顺利出坞,“一航津安1”是世界上第一艘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DP定位和循迹功能的专用船。浮运安装船舶,是沉管隧道建设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一航津安1”在沉管运输安装方式上实现了系统性革新:一是实现了单船拖带安装沉管,可连续完成沉管的出坞、浮运及定位安装等施工作业,且施工效率较两艘安装船提升一倍,成本更低。二是该船可满足目前国内所有尺寸沉管的浮运安装,且预留了功能升级空间,最大可将沉管宽度提升至55米。三是在设计、建造及施工管理系统方面均实现了自主研发,实现了外海沉管机械化、自动化浮运安装作业。出坞后,“一航津安1”将按计划进行管系、电缆及电气设备安装,并开展设备调试、系泊试验及航行试验等工作,计划于7月底试航。届时,该船将与“一航津平2”“津平1”整平船、“一航津供1”供料锁固船、抛石夯平船、清淤船等核心装备一起,构成一航局沉管隧道机械化施工的核心装备群,并为未来开拓海外沉管隧道市场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沉管浮运,黄埔文冲,专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