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化】中海油全球首创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实现百万吨级成套应用(2021-12-22)
【摘要】 12月22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2月15日,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下称海油发展天津院)与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福建省漳州市签订柴油吸附分离成套技术许可合同。此次签约包含200万吨/年吸附分离项目及50万吨/年重芳烃轻质化项目,标志着我国首创的柴油吸附分离技术首次实现百万吨级和成套全流程应用,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炼化行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工艺组合,柴油吸附分离成套技术可将市场过剩的汽、柴油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芳烃、烯烃等化工品,具有化工品收率高、产品方案灵活、加工成本低等显著特点。
【关键词】柴油,重芳烃,轻质化
【石 化】天津大学研发新型DNA生物塑料(2021-12-22)
【摘要】 12月22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2月6日,记者从天津大学了解到,该校仰大勇教授团队联合中石油石化研究院研发出新型DNA生物塑料,有望在部分应用领域替代石油基塑料。该成果已发表于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DNA的本质是一种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都能精准可控的绿色天然生物高分子,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功能材料,特别是面向生命健康领域的生物医用材料。在DNA生物塑料的开发方面,仰大勇团队提出可持续DNA生物塑料的概念,发展了生物质DNA与可再生离聚物组装的新策略,利用DNA与离聚物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水凝胶,并开发了一种低温加工DNA材料的新方法,进而将DNA/离聚物复合水凝胶转化为生物塑料,生产、使用和回收全过程均与生态环境友好兼容。
【关键词】可再生,天然DNA,离聚物
【石 化】我国自主超重力技术炼油主力装置首秀成功(2021-12-22)
【摘要】 12月22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近日,中国石油在辽阳石化年1000吨超重力低温硫酸烷基化工业示范装置上开展的工业侧线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重力技术首次应用于炼油主力工艺单元,在拓宽原料渠道、提高质量和降低投资成本上独具优势。超重力反应分离成套技术由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兰州寰球工程公司完成工业设计。此次试验结果显示,超重力大型反应器在强化瞬时混合、瞬时撤热上特点突出,有效增强了主反应的选择性,相同原料下生产的烷基化油辛烷值(RON)最高可达99,接近理论极限,比国内外同类技术高2至4个辛烷值,酸耗同比降低40%左右,烯烃转化率99.5%以上。试验证明,新技术还适用于混合碳四加工,产品辛烷值(RON)达98左右,这为碳四高值化利用、拓宽烷基化油原料范围,也为企业调和国Ⅵ汽油减少对MTBE和醚化汽油的依赖提供了新的路线选择。
【关键词】低温,硫酸烷基化,工业示范
【石 化】万华化学MDI相关技术首次入围最佳循环实践案例(2021-12-22)
【摘要】 12月22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近期,美国Chemical Week 2021年可持续发展奖项揭晓,万华化学HCI绿色循环技术入围最佳循环实践案例,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入围该奖项。万华化学创新性HCI催化氧化技术实现了异氰酸酯生产过程中“氯”由开环消耗变为闭环循环。该技术采用世界首创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及流化床工艺,在较温和条件下催化处理后直接转化,精制获得高纯氯气产品。该过程具有反应效率高、绿色环保、投资及运行成本低等优势。通过HCl氧化反应将HCl转变为氯气循环利用,可构成原子经济反应体系,常见的技术为盐酸电解法、离子膜电解食盐水法以及催化氧化法。万华化学利用HCI绿色循环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耗氯行业副产盐酸附加值低、销售困难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为耗氯行业提供了更为经济、绿色的氯气原料来源。
【关键词】创新性,HCI,催化氧化
【石 化】中石化上海石化院电子级碳酸乙烯酯项目通过鉴定(2021-11-30)
【摘要】 11月30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近日,由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承担的2万吨/年电子级碳酸乙烯酯工业试验项目通过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开发的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2万吨/年电子级碳酸乙烯酯成套技术于2020年4月首次许可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建成2万吨/年碳酸乙烯酯工业装置,2021年9月完成满负荷标定,是目前唯一一套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采用非均相催化技术的工业装置,产品已实现对下游国内外厂商的持续供货。标定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HG/T 5391-2018工业碳酸乙烯酯”电子级(超纯级)指标要求,满足动力电池电解液溶剂最高要求。
【关键词】国际领先,石大胜华,化工
【石 化】我国原油蒸汽裂解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成功(2021-11-30)
【摘要】 11月30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1月17日,中国石化宣布重点攻关项目“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在天津石化工业试验成功,可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实现了原油蒸汽裂解技术的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该技术由中国石化组织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完成了研发及工程化,在天津石化开展工业试验,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关键词】轻质,裂解,乙烯
【石 化】哈尔滨石化茂金属聚丙烯工业试验获突破(2021-11-30)
【摘要】 11月30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近日,哈尔滨石化公司成功生产10釜多个牌号茂金属超高熔指聚丙烯产品,标志着该公司与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开展的茂金属超高熔指聚丙烯工业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国内首家成功使用国产催化剂在间歇本体聚合装置生产超高熔体流动性茂金属聚丙烯系列产品。茂金属聚丙烯需要采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茂金属催化剂为单一活性中心催化剂,具有活性高、聚合反应平稳、氢调性能良好等特点。2014年,该公司开展了新型聚丙烯催化剂的开发与工业应用,经过3年努力研发出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并在8万吨/年间歇式液相本体聚丙烯装置上使用,生产出高透明茂金属聚丙烯。
【关键词】国产,催化剂,间歇本体
【石 化】中国石化PEM制氢示范站投用(2021-11-30)
【摘要】 11月30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1月4日,中国石化首套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示范站启动仪式在燕山石化举行,标志着中国石化打通了PEM制氢设备从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整套流程,为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电解水制氢技术与装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为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施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示范站采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独立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阴阳极催化剂,在制备工艺、质量比活性、长周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采用大面积均一膜电极,此设计方案可直接发展为单槽兆瓦级规模,为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进行大型化试验提供设计依据。作为核心部件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制氢效率达85%以上,其阴极和阳极催化剂、双极板以及集电器等关键核心材料部件均实现国产化。
【关键词】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
【石 化】手性有机酸催化获新突破(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近日,厦门大学与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氢键导向的紧密离子对策略,实现系列基于手性磷酸直接活化碳碳三键的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建立手性有机酸直接活化炔基新型反应模式。该反应实现了基于直接活化碳碳三键的手性Bronsted酸催化,具有优秀的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以及很好的底物普适性,可兼容萘酚、苯酚和吡咯等各类芳环,从而实现系列含手性季碳中心螺环化合物的高原子经济性合成,为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明析了该类成环反应的不对称诱导模式。
【关键词】化学,选择性,区域
【石 化】长城钻探可溶解桥塞获专利(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10月5日,长城钻探压裂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全金属可溶桥塞,在辽河油田河19-H201井应用成功,工具坐封、丢手均一次成功,投球有明显密封显示,性能稳定,质量可靠。9月下旬,长城钻探自主研发的可溶解桥塞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批并授权专利。该桥塞额定工作压差达70兆帕,额定工作最高温度可达150摄氏度,在速溶介质15%氯化氢(HCL)中5至8小时即可完全溶解,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长城牌可溶桥塞具有体积小、残渣少、性能高、尺寸和溶解速度可调的优点,可应用于40至120摄氏度各种温度的地层。此外,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通过提高锚定滑片厚度可实现更大密封比。截至目前,长城牌可溶桥塞已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吉林油田、浙江油田,中国石化西南测井,贵州乌江新能源等企业多个区块规模应用,应用总数突破4300只。
【关键词】中石油,可溶解,桥塞
【石 化】上海石化研究院二段加氢催化剂应用成功(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近日,由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的SHP-02/F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首次在扬子石化裂解汽油加氢装置上实现应用。SHP-02/F型催化剂为负载型钴—钼—镍/氧化铝催化剂,具有烯烃加氢活性高、脱硫脱氮活性好、入口温度低、长周期运行稳定性好等特点。优异的性能使得该催化剂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人员于9月初前往扬子石化现场开展技术服务,依次完成催化剂装填、一段催化剂活化、二段催化剂预硫化等前期准备工作。经取样分析,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合格,开车一次成功。
【关键词】催化剂,扬子石化,裂解汽油
【石 化】中国石油完成高性能合成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2021-10-29)
【摘要】 10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网讯,近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合成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在赛轮(东营)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双B级轮胎生产示范和长寿命胶囊应用示范现场评估会。评估认为,采用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工业生产的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和稀土顺丁橡胶,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生产的溴化丁基橡胶,分别应用于轮胎胎面、胎侧和气密层,并通过采用自主开发的原位补强湿法混炼技术、低温一次法炼胶工艺、电子辐照交联工艺生产的225/55R16规格轮胎,经西班牙IDIADA Automotive Technology SA检测,滚动阻力及抗湿滑性能分别达到欧盟轮胎标签法规A级和B级。
【关键词】国产,轮胎,基础材料
【石 化】大化所“一锅法”制备生物燃油(2021-09-26)
【摘要】 9月26日,中化新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张涛院士、罗文豪副研究员团队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并构筑了具有金属—酸“限域毗邻”结构的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实现了无溶剂体系下由纤维素醇解平台分子乙酰丙酸乙酯“一锅法”高效制备戊酸酯类生物燃油的新路线。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该研究将分子筛催化中“越近越好”这一概念首次延伸至生物质催化领域,分子筛定制的“限域毗邻”结构实现“一锅法”高效耦合系列催化反应,将推动工业化生产生物燃油的发展。
【关键词】限域毗邻,双功能,催化剂
【石 化】中科大研制超弹性全碳材料(2021-09-26)
【摘要】 9月26日,中化新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团队研制出一种兼具高度可压缩性和可拉伸性的超弹性全碳多孔材料,被称为“碳弹簧”。该工作提供了一种用于构筑新型智能振动和磁性传感器的有效途径,并为利用其他无机组分创制能用于极端场合的高度可伸缩型多孔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多孔碳材料应用领域广泛,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机械柔韧性是决定其实际应用过程中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大量研究,多孔碳材料的压缩脆性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多种高度可压缩的弹性多孔碳材料被成功制备。然而,由于三维多孔的碳网络之间连接非常脆弱,如何研制出具有可逆拉伸性能的多孔碳材料是一个大的挑战。
【关键词】可压缩性,可拉伸,超弹性
【石 化】我国首套吨级氢液化系统研制成功(2021-09-26)
【摘要】 9月26日,中化新网讯,据央视网消息,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套产量达到吨级的氢液化系统调试成功,并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这意味着今后我国的运载火箭将可以使用国产液氢作为燃料。此次系统调试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氢液化系统按计划顺利完成开车、生产及自动停机复温程序,累计连续稳定生产35小时,产出液氢35.55立方米。设计液氢产能为每天1.7吨,调试过程中实测满负荷工况产量为每天2.3吨,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运载火箭,航天,科技
【石 化】煤油共炼新工艺获突破(2021-09-26)
【摘要】 9月26日,中化新网讯,记者9月10日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获悉,该集团牵头承担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煤与重油共加氢及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示范装置连续运行通过考核。该项目通过完善工业示范装置、升级工艺技术,形成了煤油共炼新工艺,实现重油与煤加氢深度转化制汽柴油工艺技术瓶颈的突破,为重油加工和煤炭高效转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专家组对煤油共炼示范装置进行现场考核后,结果表明较工艺优化改造前总油收率增加9.45个百分点,油收率(石脑油+柴油)增加9.78个百分点,催化剂用量降低20%,油煤浆黏度和固油渣含量大幅降低,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项目任务书的考核要求,装置运行周期延长。
【关键词】重油,煤加氢,汽柴油
【石 化】上海石化生产高性能线型膜料粒子(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中化新网讯,近日,上海石化高性能线型膜料粒子实现工业化生产,有望填补国内空白,替代同类进口产品。该公司塑料部4号聚乙烯装置采用北欧化工双峰技术生产的线型膜料粒子,是一种高性能的塑料包装袋原料。随着中国石化和其他企业对重膜包装袋减薄工作的推进,对重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入该粒子后,可在不影响包装袋的强度和耐摩擦性能等指标的同时,减薄包装袋的厚度。8月中旬,该公司首批2600吨线型膜料产品走下生产线,送往下游包装袋生产企业进行加工。目前,国内市场每月消耗线型膜料粒子约1万吨,上海石化新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后,可进一步满足国内企业的原料需求。
【关键词】国内空白,聚乙烯,进口产品
【石 化】BDO核心催化剂实现国产化(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中化新网讯,上周,从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传出消息,国内首套采用国产催化剂的1,4-丁二醇(BDO)生产线在该公司2-4.5万吨/年1,4-丁二醇装置上成功运行。该装置所选用的核心催化剂—1,4-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RK-17(氧化物型)由大连瑞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该催化剂的成功应用,使大连瑞克成为国内率先实现该类催化剂工业化生产及应用的厂家。目前,该催化剂在河南开祥精细化工已成功运行1年多。运行数据显示,大连瑞克1,4-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RK-17在试用期间与进口催化剂相比,催化剂性能相对平稳。具体看来:各反应器出口甲醛浓度、反应系统出口溶液铜离子、抽出催化剂的粒径分布、抽滤时间、反应系统压差等指标都相对稳定,达到了进口催化剂的性能指标。
【关键词】河南开祥,精细化工,丁二醇
【石 化】硫酸烷基化超重力反应分离成套技术突破大型化应用瓶颈(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中化新网讯,随着第一批次合格烷基化油品缓缓流入成品罐,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首套1000吨/年超重力硫酸烷基化示范装置在辽阳石化一次开车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首创的超重力反应分离成套技术在反应器大型化应用中,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实现了工艺方法创新和核心设备技术创新,开辟出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硫酸烷基化技术路线。烷基化油是生产国Ⅵ以上汽油的关键理想组分,杜邦公司的硫酸烷基化技术长期处于领导地位。为更高效地实现汽油质量升级提标,中国石油要增产烷基化油,需要自主研发挖掘多元原料生产更高辛烷值和更低酸耗能耗的技术潜力。
【关键词】烷基化,油品,汽油
【石 化】中科院大化所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取得新进展(2021-08-31)
【摘要】 8月31日,科技日报讯,记者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化所李灿团队在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受自然光合作用Z机制启发,实现高效光电催化全分解水过程,该过程的分解水制氢效率达到4.3%,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效率。据悉,该研究通过使用具有匹配能级的多媒介调控的仿生策略,为高效人工光合体系的合理设计和组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相关研究日前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研究团队基于自然光合作用的原理,采用多媒介调控策略,成功实现由自然光合作用Z机制启发的高效光电催化全分解水过程。团队通过将无机氧化物基光阳极,有机聚合物基光阴极与多个电荷传输媒介相耦合,组装了高效的无偏压全分解水光电化学池。研究发现,该体系中有机聚合物具有离散能级特性,使有机光阴极和无机光阳极的光谱吸收具有较好的互补性,极大地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
【关键词】光合作用,Z机制,多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