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新揭示昆虫病毒促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机制(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团队揭示了昆虫病毒促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媒介昆虫除了感染多种昆虫病毒外,也传播植物病毒,但昆虫病毒在媒介昆虫-植物病毒-寄主植物这一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鲜有报道。浓核病毒(MpnDV)是一种昆虫病毒,其侵染桃蚜后,通过上调桃蚜体内MpFPPS1基因的表达,桃蚜体内金合欢烯含量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桃蚜的活动能力,促进桃蚜种群扩散。在马铃薯Y病毒(PVY)感染的烟株上,同时感染浓核病毒的桃蚜种群增长和扩散显著高于未感染浓核病毒的桃蚜,马铃薯Y病毒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也变得更高;另外,取食马铃薯Y病毒感染烟株能显著提高桃蚜有翅蚜的比例,促进种群远距离迁飞和扩散,更有利于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的传播。研究表明,浓核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通过桃蚜形成了一种间接的互利关系,为媒介昆虫和植物病毒防治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为研究新的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昆虫病毒,植物病毒,桃蚜
【农 业】新发现一个稻瘟病抗性基因(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了一个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并通过遗传学及生理生化实验揭示其抗病分子机制。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抗病分子模型,同时也为水稻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由稻瘟病菌和稻黄单胞菌引起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严重爆发时可导致水稻大幅减产。长期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等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已有一些抗病基因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但由于自然环境下病原菌群体复杂多变,一些新培育的抗病品种在3到5年后也容易丧失抗性。因此,不断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于选育水稻抗病品种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克隆到一个位于水稻第8号染色体上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基因,遗传互补实验证实该基因正调控水稻对稻瘟病及白叶枯病抗性。通过对这一基因的互补及过表达株系的抗病性鉴定、活性氧、激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明确了该基因能激活水稻抗病反应。
【关键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模型
【农 业】棉属转座子变异图谱构建成功(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构建了棉属转座子变异图谱,揭示了转座子活动在现代棉花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高级研究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是指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的DNA序列。转座子活动是生物基因组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棉花中,关于转座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讨论转座子对棉属基因组扩张及分化的影响,而关于转座子活动对现代棉花培育的影响则研究较少。该研究以已发表的10个棉花基因组为基础,构建了包含35980个转座子活动在内的图形化棉属转座子变异组,并进行了转座子活动的甲基化程度评估。研究发现,棉花基因组上最新插入的转座子具有较低的甲基化水平,表明育种活动能够影响转座子的表观遗传特征。此外,该研究解析了棉属转座子活动对现代陆地棉品种培育的影响,鉴定到了与棉种地理适应性相关的转座子活动,并发现了这些转座子活动的多效性。研究结果为棉花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关键词】变异图谱,棉花,基因组
【农 业】水稻分蘖芽发育新机制阐明(2024-07-22)
【摘要】 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和国内科研单位合作研究阐明了一种碳氮协同互作调控水稻分蘖芽发育的新机制,将为水稻增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Phytologist)》上。分蘖数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因为分蘖数决定着有效穗数,最终决定水稻的产量。研究表明水稻分蘖的形成包括分蘖芽的起始和伸长两个生物学过程,其调控机制也日渐清晰,然而光合作用如何协同糖和氮信号调控分蘖芽发育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该研究通过正向遗传学手段鉴定了一个调控水稻分蘖数目的关键基因-光合作用基因DTN1,该基因突变体会导致水稻光合速率降低,叶片和腋芽中蔗糖和其他糖含量减少,从而导致分蘖数目的减少,外源蔗糖处理可恢复分蘖减少的表型。太阳光处理可促进粳稻品种日本晴分蘖芽的伸长,利用太阳光(室外)和日光灯(室内)不同处理后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到光合作用基因DTN1和氮素响应基因NGR5均受到太阳光诱导表达,而该基因突变体中氮素响应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在另一突变体中过表达氮素响应基因可以部分回复该突变体分蘖数减少的表型。综合以上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光合作用关键基因DTN1通过调控糖含量正向调节氮素响应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水稻分蘖芽的发育。
【关键词】水稻,分蘖芽,穗数
【农 业】研究发现拓展水稻籽粒大小新机制(2024-06-11)
【摘要】 6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籽粒大小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河马信号通路在细胞的生长、死亡、分化和组织形态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介体激酶模块是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河马信号通路与介体激酶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水稻籽粒大小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该研究发现,河马信号通路的核心组分与其激活因子可以形成一个激酶复合体,这个复合体能够正向调控水稻籽粒的大小。研究还发现,这个激酶复合体通过对介体激酶模块中一种细胞周期蛋白进行磷酸化,从而促进水稻籽粒的增大。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河马信号通路和介体激酶模块与水稻产量之间的联系,为培育高产水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关键词】水稻籽粒,介体激酶,高产水稻
【农 业】氟吡呋喃酮慢性暴露可危害西方蜜蜂(2024-06-11)
【摘要】 6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创新团队揭示了氟吡呋喃酮慢性暴露可影响蜜蜂多种生理指标,降低蔗糖敏感性和记忆能力,并且造成蜜蜂脑和肠道细胞损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氟吡呋喃酮被视为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潜在替代品,可在作物开花期使用,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蜜蜂长时间接触该农药的情况。该研究从蜜蜂行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检测,结果表明慢性暴露该农药会显著降低蜜蜂存活率、体重增量和食物利用率,还引起氧化应激、免疫和解毒抑制;并损害蜜蜂的蔗糖敏感性和记忆能力。形态学观测表明,蜜蜂脑神经元和中肠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损伤,包括细胞凋亡和自噬特征。此外,有关细胞凋亡、免疫、解毒、蔗糖敏感性和记忆相关基因的多重调控表明,该农药通过多种途径危害蜜蜂。这为进一步解析氟吡呋喃酮对蜜蜂的慢性毒性及机制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氟吡呋喃酮,慢性暴露,杀虫剂
【农 业】碳化学结构和微生物互作促进耕地有机质提升(2024-06-11)
【摘要】 6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施用有机肥通过改变土壤和微生物组相互作用,增强了土壤碳固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可以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产生重大影响。而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一种有效且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施用有机肥土壤中有机碳分解对温度骤增的响应仍然知之甚少。该研究发现,增温背景下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碳顽固性降低,受热刺激微生物的比例减少,微生物网络的稳定性提高,奇古菌具备更高的二氧化碳截留能力,使有机碳损失降低。该研究不仅为农业土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耕地有机碳固存能力的策略,而且对于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耕地碳库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碳化学结构,微生物,有机质
【农 业】中国热科院在木薯细胞体积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木薯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研究团队在木薯细胞体积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以木薯纤维素合成酶A1基因启动子(MeCesA1pro)为诱饵,通过酵母单杂交筛库鉴定到三螺旋转录因子MeGT2.6,利用分子互作、木薯遗传转化和表型鉴定等方式,发现MeGT2.6在调控纤维素合成、赤霉素代谢以及碳源分配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揭示了转录因子MeGT2.6通过增加纤维素合成和活性赤霉素(GA)含量来促进木薯细胞变大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热科院,木薯细胞,调控机制
【农 业】我国首个普通野生稻高通量优异基因发掘平台发布(2024-06-06)
【摘要】 6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构建了野生稻种质资源优异基因发掘利用与种质创新的平台,并鉴定了关键的耐盐与抗稻瘟病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栽培稻是由二倍体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在其驯化过程中野生稻所携带的大量优异性状等位基因丢失或者被削弱。但野生稻杂合度高导致基因组组装困难,且大量的优异抗性基因与不利性状连锁,导致育种中难以直接利用。该研究团队以综合抗性优良的中国普通野生稻“Y476”为载体,首次组装了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以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构建了两套覆盖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建立一个能够高通量鉴定发掘野生稻优异基因的平台。同时利用该平台鉴定出一个耐盐相关基因与一个抗稻瘟病基因。该研究为野生稻基因挖掘提供了高效平台,为稻种资源利用与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先进工具。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野生稻,优异基因,染色体片段
【农 业】微生物抗砷新机制助力污染农田绿色修复(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取得新进展,发现了真核类微生物抗砷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稻田淹水栽培条件下,水稻更易于累积甲基态砷和毒性相对更高的亚砷酸盐,造成水稻籽粒砷超标以及水稻直穗病发生,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是水稻吸收砷的热点区域,也是各类微生物聚集的活跃区域。然而,水稻根际真核类微生物如何应对稻田砷毒害的过程了解甚少,如何利用抗砷微生物发展污染农田绿色修复技术仍值得深入探索。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源自棘孢木霉的新型金属结合蛋白,这种蛋白具有相对更强的亚砷酸盐和还原态一甲基砷结合能力和稳定性,携带该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能够更好地抵抗环境砷胁迫,通过促进微生物胞内砷累积,有效缓解稻田土壤中砷对微生物及水稻生长的毒害。利用基因敲除的方法,进一步明确了该蛋白结合亚砷酸盐和还原态一甲基砷的特定半胱氨酸位点。利用全国14个典型农区水稻根际土壤调查发现,该蛋白编码基因在稻田土壤中广泛分布,且随着土壤空隙水中砷含量增加其表达量显著上升。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源自真菌的抗砷基因在土壤-水稻体系对砷的解毒效应,有助于今后通过生物工程菌构建、功能基因根际扩繁等方式开展砷污染农田绿色修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微生物,抗砷,绿色修复
【农 业】根际微生物组分类应用策略(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根据根际微生物组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提出了根际微生物组的分类调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根际微生物对宿主植物的营养和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微生物、宿主植物和根际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精准调控根际微生物组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亟需提出行之有效的根际微生物组调控策略,从而促进根际微生物组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该研究将根际微生物组划分为由土壤性质决定的根际可变微生物组和由植物基因决定的根际可遗传微生物组,其中,根际可变微生物组的组装由根际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决定;而根际可遗传微生物组的组装由植物遗传特征决定,与根际环境无关。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建立土壤管理措施重塑根际微生物组的精准模型来调控土壤性质决定的根际可变微生物组;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作物调控根际微生物的关键基因,指导“根际微生物组协同”作物新品种培育,从而调控植物基因决定的根际可遗传微生物组。该研究成果为根际微生物组的农业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根际,微生物组,土壤
【农 业】病虫害与杀虫剂对蜜蜂的联合胁迫效应被解析(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创新团队揭示了狄斯瓦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联合胁迫下对蜜蜂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在实际养蜂生产中,蜜蜂常面临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联合胁迫,病虫害和杀虫剂会造成蜂群损失从而严重影响蜂产品产量、授粉效果和生态功能。但蜜蜂与各种生态系统要素因子互作的机制还远未系统解析。该研究调查了狄斯瓦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啶虫脒多重组合对蜜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狄斯瓦螨对蜜蜂生存的威胁最大,而亚致死剂量啶虫脒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对蜜蜂中肠组织造成严重破坏。随着压力因素的叠加蜜蜂生存风险明显上升,并且加剧能量代谢、免疫和解毒等相关基因的表达紊乱。该研究初步揭示了病虫害与杀虫剂对蜜蜂的联合胁迫作用,为制定蜂群健康保护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病虫害,杀虫剂,联合胁迫
【农 业】骨化三醇和槲皮素均可改善老龄蛋鸡蛋壳和骨骼品质(2024-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证实饲粮中添加骨化三醇或槲皮素均可改善老龄蛋鸡钙代谢提高蛋壳和骨骼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营养(Animal Nutrition)》上。蛋鸡血液维生素D3和雌激素降低、靶器官相应受体表达量减少,会导致老龄蛋鸡钙代谢紊乱,从而使老龄蛋鸡骨质流失和子宫钙转运受阻,造成蛋鸡骨折、蛋壳破损率增加,制约了我国禽蛋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槲皮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类黄酮,可维持机体雌激素平衡,两者均可缓解老龄蛋鸡钙代谢紊乱。该科研团队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5 微克/千克骨化三醇或500 毫克/千克槲皮素,均改善了子宫组织形态,提高了钙转运体的表达,可以促进蛋壳钙化,提高蛋壳品质,促进骨量的恢复。与槲皮素相比,饲粮中添加骨化三醇的母鸡倾向于形成更少的髓质骨,导致较高的骨硬度。该研究为改善老龄蛋鸡骨骼品质、所产鸡蛋蛋壳,提供了一种营养干预策略,为骨化三醇和槲皮素在蛋鸡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骨化三醇,槲皮素,老龄蛋
【农 业】褐藻糖胶可提高断奶仔猪肝脏抗氧化能力(2024-04-08)
【摘要】 4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猪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褐藻糖胶可以有效缓解体重偏轻仔猪因断奶应激引起的肝脏氧化损伤,为褐藻糖胶改善动物肝脏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抗氧化剂(Antioxidants)》上。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采用高产母猪早期断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但会导致出生时体重偏轻和哺乳期生长迟缓的仔猪数量显著增多。这些仔猪更易遭受由断奶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肝损伤,造成仔猪生长阶段性停滞甚至死亡。因此,在禁抗背景下,寻找能够有效提升动物健康的绿色饲料添加剂迫在眉睫。该研究通过建立仔猪肝脏氧化损伤模型,发现饲粮中添加褐藻糖胶可以显著提升断奶后体重偏轻仔猪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进一步研究表明,褐藻糖胶可以通过调节仔猪肝脏中Keap1/Nrf2信号通路及线粒体功能,增强仔猪的肝脏抗氧化能力并保护肝脏免受氧化应激损伤。该研究为提升断奶仔猪的抗氧化能力提供了新的营养干预策略,为褐藻糖胶作为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褐藻糖胶,断奶仔猪,抗氧化
【农 业】降低小麦镉铅污染健康风险有新招(2024-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小麦籽粒营养组分对其镉铅生物可给性基因型差异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小麦镉铅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生物可给性即农产品中的重金属被人体吸收的潜力,是衡量小麦镉铅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重要指标。目前,小麦镉铅生物可给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仍不明确。该研究发现,11个冬小麦品种在镉铅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指数上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利用这些差异,一个健康风险最低的安全品种“山农16号”被优选出来。研究显示,小麦籽粒营养组成与其镉铅生物可给性有密切关系;钙、镁、植酸以及甲硫氨酸是影响镉铅生物可给性基因型差异的关键营养组分,其中钙和植酸含量与镉铅生物可给性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通过生物富钙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麦镉铅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该研究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与品种选育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小麦,镉铅污染,健康风险
【农 业】秸秆地膜热解支撑生物炭高值转化(2024-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揭示了玉米秸秆与聚乙烯地膜共热解固体基质官能团衍变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玉米秸秆在回收过程中通常伴随地膜掺杂难以回收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共热解技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清洁生物炭、热解气和生物油,但玉米秸秆与聚乙烯地膜共热解固体基质官能团衍变路径尚未明确,难以形成有效调控策略。该研究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结合热重红外质谱技术,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解析了共热解固体基质5类典型官能团的衍变路径。结果表明,共热解促进热解气中氢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成,明确了聚乙烯地膜对固体基质官能团的反应影响规律,揭示了共热解过程生物炭生成路径。该研究为农业废弃物的共热解技术调控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秸秆地膜,生物炭,玉米秸秆
【农 业】土壤中的微塑料显著影响棉花幼苗生长(2024-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开展了微塑料对棉花危害的研究,发现微塑料可被棉花幼苗吸收,显著影响棉花幼苗生长,并改变了其基因表达和代谢途径。研究结果为微塑料对地膜覆盖作物的毒性评价和污染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地膜具有增温、保湿、除草等作用,在棉花生产中广泛使用。但地膜降解造成了棉田中微塑料的大量积累,微塑料对棉花的不利影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微塑料,追踪到棉花根部通过质外体途径吸收和运输微塑料。微塑料能够明显抑制棉花幼苗生长,且诱导了棉花幼苗的氧化应激反应,激活了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导致木质素和类黄酮积累,同时影响了棉花蔗糖代谢。研究结果从表型-细胞-基因-代谢等多个层面系统评价了微塑料对棉花的影响,为棉田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微塑料,棉花幼苗,荧光标记
【农 业】快速鉴别地理标志乳制品有妙招(2024-03-06)
【摘要】 3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将在线软电离质谱鼻技术应用于牛奶的产地溯源研究中,成功区分了红原牦牛奶和其他三个产地(天津、内蒙、河南)的奶样,并准确识别了地理标志红原牦牛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保护是当前食品真实性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针对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识别的常用技术普遍存在预处理复杂、费时、耗溶剂等局限性,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地标乳制品真实性评估方法是必要且紧迫的。为了提高分析效率并确保真实性鉴别的准确性,科研人员采用在线软电离质谱鼻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数据分析展开红原牦牛奶的真实性评估,最终确定了区分红原和其他三个产地的 28 个潜在标记物,挖掘出六种化合物是地理标志产品红原牦牛奶的特征化合物。该研究表明,SICRIT-QTOF MS 可作为一种快速、易操作和非靶向的分析技术,用于鉴别地理标志乳制品,为乳品的原产地溯源提供了一种有潜在价值的方法,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地理标志,乳制品,红原牦牛奶
【农 业】研究解析刺葡萄抗白腐病的新机制(2024-03-05)
【摘要】 3月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中国野生刺葡萄受体蛋白激酶识别病原菌效应子激发免疫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白腐病是危害葡萄的重要真菌病害,给葡萄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多数葡萄品种对白腐病抗性较弱,科研团队前期研究筛选到高抗白腐病的中国野生刺葡萄,为挖掘抗病基因和创制抗白腐病葡萄新种质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该研究从刺葡萄酵母文库中筛选出与效应子的互作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类受体激酶;该蛋白激酶能够接收到病原菌的侵染信号并激发刺葡萄的免疫机制,从而提高葡萄的抗病性。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刺葡萄,蛋白激酶,免疫反应
【农 业】研究揭示水稻平衡产量与耐盐性新机制(2024-03-04)
【摘要】 3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团队研究发现了水稻平衡产量形成与耐盐性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我国约有1.1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更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提高作物在盐胁迫下的产量,培育耐盐碱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水稻中保守的能量代谢激酶SnRK1A可以让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耐盐性的协同调控因子OsDSK2a磷酸化且保持其稳定性,并能通过应答盐胁迫调节OsDSK2a蛋白丰度,平衡水稻的产量和耐盐性。进一步分析发现,OsDSK2a磷酸化位点存在自然变异,其优异等位基因在耐盐水稻分子育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关键词】水稻,耐盐性,自然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