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牧草新品种选育助推我国寒旱区牧草产业发展(2020-02-06)
【摘要】 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草原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创绿草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寒旱区牧草新品种选育与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应用”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研究针对我国寒旱区牧草产业“适应本土的优良品种少、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缺乏”的瓶颈问题,历时17年,以“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为主线,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选育出适宜我国寒旱区种植的抗寒、耐旱牧草新品种8个、新品系2个;研发牧草新品种高产制种技术,特别是针对苜蓿种子产量低的问题,创造了苜蓿低播量、宽行距播种技术;创新了配套的旱地沟垄作干埋等雨播种、沙化土壤灌木+牧草间作草地建植、河滩盐碱地混播牧草地建植等高产栽培技术等;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河滩盐碱地混播牧草地建植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牧草,寒旱区,新品种
【农 业】棉花所开放棉花资源和基因数据共享(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信息与分子设计中心构建的棉花资源和网络数据库网站(http://grand.cricaas.com.cn)正式上线。用户可在该网站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可视化展示等,操作简单快捷,结果准确易懂。该数据库网站(Gossypium Resource And Network Database,GRAND)目前主要功能有:棉花SNP变异和Indel变异,基因组注释信息以及基因家族信息的可视化浏览、多重标准检索,比较检索,基因检索,Marker检索以及表型性状检索等多种检索功能、引物设计、表达谱展示、数据下载与上传等。目前该数据库只是第一版本,后续将开发更多功能。
【关键词】棉花资源,基因数据,数据库网站
【农 业】基因编辑技术可减缓作物群体多样性降低趋势(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提出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减缓绿色革命带来的遗传侵蚀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据胡兴明博士介绍,遗传侵蚀指的是随着农业工业化发展,栽培的农作物会失去大量遗传资源,群体内多样性会大大降低,存在潜在生物或者非生物侵害危机。绿色革命基因sd1应用水稻育种以来,带有半矮秆基因植株的改良品种在多个生态区得到较快推广,淘汰了当地种植的农家品种,这种单一化的现代品种种植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研究人员认为,利用基因编辑工具,对已经保存的大量高秆农家品种进行半矮秆sd1基因的编辑,可以大量且迅速获得单一位点破坏但仍保留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特点的种质,这比当初仅仅依靠自发等位突变的sd1基因通过杂交、回交获得改良品系,不仅有效率上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留地方品种优良特性。
【关键词】基因编辑技术,群体多样性,遗传资源
【农 业】白肋烟缺绿性状形成基因被克隆(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利用定位克隆策略成功克隆烟草白肋烟形成基因,并深入分析白肋烟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加快白肋烟相关的育种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Planta)》上。据吴新儒和龚达平副研究员介绍,作为目前烟草主要的栽培类型之一,白肋烟是当今世界流行的混合型卷烟的重要原料,并在烟草氮同化和抗病育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殊的表型,白肋烟通常被认为是叶绿素代谢缺陷的突变体。一系列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白肋烟的缺绿性状由两个隐性核基因共同控制,但相关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间却陷入停滞。
【关键词】白肋烟,分子机制,育种
【农 业】中单111和中单6323实现高质量籽粒直接收获(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在东北玉米产区内蒙古包头市召开早熟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田间现场会,展示了最新选育品种中单111和中单6323,玉米专家组对品种表现进行了现场鉴定。中单111和中单6323均表现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22.32%)、产量高(969.2千克/亩、824千克/亩)、落穗损失率低(1.03%、1.56%)、落粒损失率低(0.92%、2.79%)。专家组认为,耐密高产宜粒收品种中单111和中单6323在高密度全程机械化种植下,生理成熟后站秆晾晒30余天不倒伏,实现了高质量籽粒直接收获,适宜在东北土默川平原灌区和周边生态条件类似区作为籽粒直收品种推广。
【关键词】中单111,中单6323,高质量籽粒
【农 业】重组球虫研究支撑新型疫苗研发(2019-12-13)
【摘要】 12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新闻中心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宠物疫病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在探索提升重组球虫激发宿主免疫保护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重组球虫共同免疫提升宿主免疫应答水平的有效策略,对新型安全高效的球虫病疫苗开发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寄生虫和载体(Parasites & Vectors)》上。据崔尚金研究员介绍,球虫病是畜禽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畜禽健康,影响养殖效益,其中以鸡球虫病危害最甚。疫苗免疫是球虫病防控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以活卵囊为疫苗组分的鸡球虫病疫苗已有五十余年的应用历史,具有免疫效果良好、接种途径便利等优势。但是,如何提升重组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水平是行业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重组球虫研究,新型疫苗,球虫病
【农 业】生物炭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环境风险(2019-12-13)
【摘要】 12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新闻中心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生物炭对噻虫嗪等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中归趋行为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对农作物秸秆、滨海滩涂植物和海藻废弃物炭化利用,滨海盐渍土改良模式创建,以及新型炭基微生物肥料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有害物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和《化学界(Chemosphere)》上。据尤祥伟副研究员介绍,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慢速热解而得到的一种细粒度、多孔性的碳质材料,具有提升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阻控和减少污染物有效性等多重作用,在农业及环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炭,污染物,土壤质量
【农 业】新的基因发现或能促进家禽疫苗的改善(2019-12-06)
【摘要】 12月6日,农博网讯,通常,CSF1R在具有免疫功能的巨噬细胞中表达,并不存在于上皮细胞中。然而,位于英国苏格兰的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发现CSF1R的关键基因在排列在人体组织上皮细胞游离面特化结构中非常活跃。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使用转基因鸡只(一种观察基因表达的方法)来观察特殊上皮细胞对生物微粒和病原体的运输。罗斯林研究所的Adam Balic说:“使用转基因鸡和影像学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观察到CSFR1基因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这些巨噬细胞可以检测到并杀死病原体。同时,我们发现,这种基因也在鸡只的上皮细胞中表达,但很快意识到,这不但为研究鸡的M细胞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细节层面上的研究。”研究结果为提高疫苗对鸡只的有效性以及研究病原体如何侵入人体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新基因,家禽疫苗,转基因鸡只
【农 业】非瘟病毒结构研究新进展(2019-12-02)
【摘要】 12月2日,农博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团队、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团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团队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结构领域取得新进展,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Capsid)的高分辨率电镜三维结构,并鉴定出多种关键的衣壳蛋白,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和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Cell Host & Microbe上,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值得指出的是,近日生物物理所饶子和团队也发表了相似的研究成果,两个团队分别独立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的高分辨率结构,并相互印证了其研究成果。这些精细的结构信息为人们了解非洲猪瘟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组装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对疫苗研发和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非瘟病毒,结构研究,衣壳蛋白
【农 业】我国多项农业科学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2019-11-20)
【摘要】 11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20日,在南京举行的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张合成集中介绍了代表我国最新农业科技前沿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10项基础研究:构建多重组学体系找回失落的番茄风味、发现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水稻自私基因、发现兼具提高产量与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基因、发现兼顾产量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关键基因、3000份水稻基因组变异研究开启“后基因组时代的水稻设计育种”“解码”陆地棉纤维品质和产量的遗传秘密、揭示亚洲棉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分子演化规律、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快速进化及其成功防控、揭示可转移性黏菌素耐药基因如何污染人类食物链、发现植物防卫免疫通路新机制。张合成表示,没有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出现突破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农业科学重大基础研究的突破,是驱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这些重大科学进展就是我国农业科技赶超世界前沿的“领头羊”。
【关键词】农业科学理论,番茄风味,亚洲棉
【农 业】最新发现:水蛭可以携带非洲猪瘟病毒达140天(2019-11-12)
【摘要】 11月12日,农博网讯,最新发表在着名国际期刊《Veterinary Micro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在水蛭体内存活可达140天。已有研究表明,非洲猪瘟(英文名称:African Swine fever,以下简称:ASF)可通过水源传播。截止目前,水被ASF污染的源头仍不清楚,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是感染猪的粪便和尿液。然而,在没有合适寄生物的情况下,ASFV在水中存活时间一般只有数天,是不可能在水中长期存在的。因此,寻找可以携带和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水生生物显得非常必要。在自然环境中,水蛭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的重要宿主。早在1913年,Boynton等已发现它在牛瘟的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后续研究也发现,水蛭是动物病毒的跨宿主传播的载体之一。该研究对水蛭携带和分泌ASFV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并对水蛭分泌的ASFV的感染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蛭,携带病毒,传播
【农 业】国内首套基于畜禽养殖多环节的固氨减排技术体系示范成功(2019-11-11)
【摘要】 11月11日,农博网讯,近日,从江苏射阳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项目示范现场会上了解到,国内首套基于畜禽养殖多环节的固氨减排技术体系示范成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项目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春胜、马林为主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胡春胜说:“我们在江苏省射阳县实施的畜禽氨减排示范模式形成了一场一罐、原位处理和县域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减排模式。较传统堆肥技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装备“智能堆肥反应器”可将禽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时间缩短60~70%,堆肥过程减少氨挥发53.7%,与氨回收技术结合,可有效减少氨挥发达78%,同时对禽畜粪便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去除率超过90%。”
【关键词】畜禽养殖,固氨减排技术,智能堆肥反应器
【农 业】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西甜瓜驯化基因组历史(2019-11-04)
【摘要】 1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以两篇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两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领衔开展的瓜类作物基因组研究成果。两项研究分别构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了两种水果的驯化历史及果实品质的遗传分子机制。两项成果为西甜瓜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组学数据,也为西甜瓜分子育种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和选择工具,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上述成果的发表将进一步强化我国在瓜类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关键词】西甜瓜,驯化基因组,农业科学院
【农 业】非洲猪瘟病毒研究项目有突破性进展(2019-09-26)
【摘要】 9月26日,农博网讯,目前紧迫需要研发有效的疫苗和防疫手段控制及预防非洲猪瘟病毒。应国家之急需,由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及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巴斯德所等单位十几个研究组于今年4月开始非洲猪瘟病毒攻关研究。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向烨团队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的结构》的学术论文。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
【农 业】哈兽研非洲猪瘟疫苗相关发明专利申请获公布(2019-08-19)
【摘要】 8月19日,农博网讯,2019年8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的《基因缺失的减毒非洲猪瘟病毒及其作为疫苗的应用》专利申请公布。发明人为步志高、陈伟业、赵东明、何希君、刘任强和柳金雄,专利申请日期为2019年4月26日。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可作为疫苗的基因缺失减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疫苗以及构建方法。本发明采用非洲猪瘟中国流行株Pig/CN/HLJ/2018,经基因工程技术,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毒力基因缺失,获得MGF360505R缺失和CD2V与MGF360505R联合缺失的基因缺失病毒。经实验表明所述两种毒株均能提供对非洲猪瘟中国流行强毒株的100%免疫保护,可作为安全和有效的防控中国非洲猪瘟疫情的疫苗,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非洲猪瘟,疫苗,发明专利
【农 业】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2019-08-12)
【摘要】 8月12日,农博网讯,当前,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第一大粮食作物,农业生产上的玉米主要是用于生产淀粉的普通玉米,全国年种植面积超过5亿亩。甜糯等鲜食特用玉米需求也在稳步增长,目前年种植面积已达1000万亩。然而,甜糯玉米品种,尤其是甜糯复合型玉米育种效率不高,发展缓慢,主要受限于利用自然突变基因回交育种效率以及超甜基因隐性上位效应导致育种选择困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对同一个代谢途径中的多个目标基因实现精准突变,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实现了高效的超甜、糯、超甜与糯复合型玉米育种技术。
【关键词】鲜食玉米,育种,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