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激素与光信号携手调控植物分枝(2020-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分枝(分蘖)数目是影响植株株型、产量和生物量的关键因素。但在密植栽培条件下,植物间的相互遮荫会诱发植物产生避荫反应,引起植株分枝(分蘖)数目急剧减少,最终导致植物单株产量下降。因此,生产上需要培育耐密植的作物品种以增加其群体产量。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揭示了植物通过耦合光敏色素信号途径与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协同调控植物分枝的分子机制。该研究首次从蛋白互作层面阐明了调控植物密植栽培条件下分枝发生的分子机制,完善了植物避荫反应的调控机理,可为耐密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指导。该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关键词】避荫反应,光信号,单株产量
【农 业】科学家构建大豆单碱基替换基因编辑技术体系(2020-04-23)
【摘要】 4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改造后的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率先实现了大豆基因的单碱基替换,并获得了表型稳定的纯合突变系。该研究是大豆单碱基替换研究工作的首例报道,为精准修饰和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改良大豆农艺性状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侯文胜研究员介绍,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已在多种重要作物中实现了基因定点敲除、等位基因单碱基替换和外源DNA片段定点整合,但在大豆中的成功实践还很少见。
【关键词】大豆单碱基,SNP,农科院
【农 业】科学家探明蜂蜜中新烟碱类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2020-04-23)
【摘要】 4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李熠研究员介绍,新烟碱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防治农林病虫害和降低农业耕作强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农药可严重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识别与控制团队开展蜂蜜中新烟碱类农药的污染特征和风险评估研究,初步探明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并评估了人体膳食摄入风险及对蜜蜂的暴露风险,为我国制定该类农药的使用规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蜜蜂健康和蜂产品安全提供了数据支撑。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关键词】蜂蜜,农药,膳食摄入
【农 业】捕食性粘细菌防控土传枯萎病的机制被揭示(2020-04-15)
【摘要】 4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张瑞福研究员与南京农业大学生科院崔中利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捕食性粘细菌防控土传枯萎病的根际生态学机制,发现粘细菌在根际分泌物的驱动下,向根部迁移并定殖,在迁移过程通过其捕食土传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并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研究为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
【关键词】捕食性粘细菌,土传枯萎病,根部
【农 业】温室白粉虱染色体水平基因组首次被揭示(2020-04-10)
【摘要】 4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谢文副研究员介绍,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且危害最为严重的2种粉虱类害虫。烟粉虱基因组早在2016年和2017年由合作双方共同解析完成,但温室白粉虱基因组一直悬而未决。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和美国康奈尔大学BTI合作解析了世界重大农业害虫温室白粉虱基因组,揭示了其发育特异性表达和抗药性分子机制。温室白粉虱基因组的解析对深入开展白粉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植物-昆虫-微生物及病毒互作、粉虱类害虫抗性治理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分子生态资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
【关键词】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温室白粉虱
【农 业】我科学家解析稻瘟病菌糖基化修饰蛋白组图谱及作用机制(2020-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时常发生局部或者大范围的流行,造成农业生产重大损失。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华中农业大学、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等单位合作,率先绘制出稻瘟病菌N-糖基化修饰蛋白组图谱,并揭示了N-糖基化修饰参与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调节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的分子机制,将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候选靶点,也为深入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PLoS Pathogens)》上。
【关键词】科学家,稻瘟病菌糖基化,蛋白组图谱
【农 业】人工缺失七个基因的非瘟弱毒活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有效性(2020-03-02)
【摘要】 3月2日,农博网讯,近日,据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号消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题为“A seven-gene-deleted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s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n pig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株人工缺失七个基因的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团队还证明,该疫苗株可在SPF猪原代骨髓细胞高效培养,一头健康仔猪的原代细胞能制备出至少20万头份的疫苗,完全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该疫苗是目前最具实现产业化应用前景的疫苗,将为我国及有关国家非洲猪瘟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关键词】非瘟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疫情
【农 业】水牛驯化起源问题被揭示(2020-03-02)
【摘要】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广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对水牛驯化起源问题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发现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共超过3000万个SNPs,积累了全世界最丰富的水牛遗传多样性数据集合,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的遗传多态性都远远超过黄牛,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也说明水牛育种强大潜力,同时为培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快、产奶量高、抗病力强且耐粗饲的理想的乳肉役兼用型中国水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水牛,遗传多态性,黄牛
【农 业】我国科学家解析白羽扇豆古三倍化与低磷适应机制(2020-03-02)
【摘要】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是耐低磷研究的模式植物,在缺磷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排根,并分泌质子、有机酸和酸性磷酸酶等,实现土壤中固态磷的高效利用。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程锋科研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许卫锋团队合作解析的白羽扇豆基因组,揭示了其古多倍化演化规律和低磷适应特性,对作物基因组多倍化与复杂性状形成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白羽扇豆,低磷,植物
【农 业】资源区划所牵头完成4项农业行业标准(2020-02-17)
【摘要】 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根据农业农村部第251号公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中国农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土壤肥料产业联盟及技术创新企业等参与制定的《肥料包膜材料使用风险控制准则》《肥料着色材料使用风险控制准则》《肥料增效剂 硝化抑制剂及使用规程》《肥料增效剂 脲酶抑制剂及使用规程》4项农业行业标准将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以上4项农业行业标准的颁布,契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将有利于促进肥料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更有助于引导使用者科学施用,真正助力农业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行业标准,土壤肥料,农业产业链
【农 业】褐藻寡糖可缓解肠道炎症(2020-02-17)
【摘要】 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具有缓解小肠粘膜炎症,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该成果可为靶向性调控畜禽肠道健康,促进绿色健康养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是该团队面向产业饲料禁抗重大需求,科企合作,开发新型绿色替抗产品,构建绿色健康养殖饲料营养体系,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黏膜免疫学(Mucosal Immunology)》上。
【关键词】褐藻寡糖,肠道炎症,养殖业
【农 业】沼液资源化利用可降低秸秆燃料乙醇成本5%~10%(2020-02-10)
【摘要】 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秸秆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利用沼液替代秸秆燃料乙醇发酵过程工艺用水和氮源,为沼液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燃料乙醇产业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技术与生物燃料(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上。据何明雄研究员介绍,沼气技术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及能源化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沼气工程效益显现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沼液。沼液富含N、P、K和多种植物生长需要的氨基酸、赤霉素等成分,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源。长期以来将其作为农用肥料还田利用是我国消纳处置沼液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业大力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脱节严重,沼液排放量大、运输成本高,致使沼气工程所产生的大量沼液难以得到有效还田利用,已成为制约沼气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沼液,资源化利用,燃料乙醇
【农 业】牧草新品种选育助推我国寒旱区牧草产业发展(2020-02-06)
【摘要】 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草原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创绿草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寒旱区牧草新品种选育与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应用”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研究针对我国寒旱区牧草产业“适应本土的优良品种少、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缺乏”的瓶颈问题,历时17年,以“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为主线,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选育出适宜我国寒旱区种植的抗寒、耐旱牧草新品种8个、新品系2个;研发牧草新品种高产制种技术,特别是针对苜蓿种子产量低的问题,创造了苜蓿低播量、宽行距播种技术;创新了配套的旱地沟垄作干埋等雨播种、沙化土壤灌木+牧草间作草地建植、河滩盐碱地混播牧草地建植等高产栽培技术等;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河滩盐碱地混播牧草地建植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牧草,寒旱区,新品种
【农 业】棉花所开放棉花资源和基因数据共享(2020-01-02)
【摘要】 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信息与分子设计中心构建的棉花资源和网络数据库网站(http://grand.cricaas.com.cn)正式上线。用户可在该网站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可视化展示等,操作简单快捷,结果准确易懂。该数据库网站(Gossypium Resource And Network Database,GRAND)目前主要功能有:棉花SNP变异和Indel变异,基因组注释信息以及基因家族信息的可视化浏览、多重标准检索,比较检索,基因检索,Marker检索以及表型性状检索等多种检索功能、引物设计、表达谱展示、数据下载与上传等。目前该数据库只是第一版本,后续将开发更多功能。
【关键词】棉花资源,基因数据,数据库网站
【农 业】基因编辑技术可减缓作物群体多样性降低趋势(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提出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减缓绿色革命带来的遗传侵蚀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据胡兴明博士介绍,遗传侵蚀指的是随着农业工业化发展,栽培的农作物会失去大量遗传资源,群体内多样性会大大降低,存在潜在生物或者非生物侵害危机。绿色革命基因sd1应用水稻育种以来,带有半矮秆基因植株的改良品种在多个生态区得到较快推广,淘汰了当地种植的农家品种,这种单一化的现代品种种植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研究人员认为,利用基因编辑工具,对已经保存的大量高秆农家品种进行半矮秆sd1基因的编辑,可以大量且迅速获得单一位点破坏但仍保留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特点的种质,这比当初仅仅依靠自发等位突变的sd1基因通过杂交、回交获得改良品系,不仅有效率上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留地方品种优良特性。
【关键词】基因编辑技术,群体多样性,遗传资源
【农 业】白肋烟缺绿性状形成基因被克隆(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利用定位克隆策略成功克隆烟草白肋烟形成基因,并深入分析白肋烟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加快白肋烟相关的育种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Planta)》上。据吴新儒和龚达平副研究员介绍,作为目前烟草主要的栽培类型之一,白肋烟是当今世界流行的混合型卷烟的重要原料,并在烟草氮同化和抗病育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殊的表型,白肋烟通常被认为是叶绿素代谢缺陷的突变体。一系列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白肋烟的缺绿性状由两个隐性核基因共同控制,但相关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间却陷入停滞。
【关键词】白肋烟,分子机制,育种
【农 业】中单111和中单6323实现高质量籽粒直接收获(2020-01-01)
【摘要】 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在东北玉米产区内蒙古包头市召开早熟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田间现场会,展示了最新选育品种中单111和中单6323,玉米专家组对品种表现进行了现场鉴定。中单111和中单6323均表现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22.32%)、产量高(969.2千克/亩、824千克/亩)、落穗损失率低(1.03%、1.56%)、落粒损失率低(0.92%、2.79%)。专家组认为,耐密高产宜粒收品种中单111和中单6323在高密度全程机械化种植下,生理成熟后站秆晾晒30余天不倒伏,实现了高质量籽粒直接收获,适宜在东北土默川平原灌区和周边生态条件类似区作为籽粒直收品种推广。
【关键词】中单111,中单6323,高质量籽粒
【农 业】重组球虫研究支撑新型疫苗研发(2019-12-13)
【摘要】 12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新闻中心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宠物疫病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在探索提升重组球虫激发宿主免疫保护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重组球虫共同免疫提升宿主免疫应答水平的有效策略,对新型安全高效的球虫病疫苗开发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寄生虫和载体(Parasites & Vectors)》上。据崔尚金研究员介绍,球虫病是畜禽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畜禽健康,影响养殖效益,其中以鸡球虫病危害最甚。疫苗免疫是球虫病防控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以活卵囊为疫苗组分的鸡球虫病疫苗已有五十余年的应用历史,具有免疫效果良好、接种途径便利等优势。但是,如何提升重组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水平是行业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重组球虫研究,新型疫苗,球虫病
【农 业】生物炭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环境风险(2019-12-13)
【摘要】 12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新闻中心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生物炭对噻虫嗪等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中归趋行为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对农作物秸秆、滨海滩涂植物和海藻废弃物炭化利用,滨海盐渍土改良模式创建,以及新型炭基微生物肥料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有害物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和《化学界(Chemosphere)》上。据尤祥伟副研究员介绍,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慢速热解而得到的一种细粒度、多孔性的碳质材料,具有提升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阻控和减少污染物有效性等多重作用,在农业及环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炭,污染物,土壤质量
【农 业】新的基因发现或能促进家禽疫苗的改善(2019-12-06)
【摘要】 12月6日,农博网讯,通常,CSF1R在具有免疫功能的巨噬细胞中表达,并不存在于上皮细胞中。然而,位于英国苏格兰的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发现CSF1R的关键基因在排列在人体组织上皮细胞游离面特化结构中非常活跃。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使用转基因鸡只(一种观察基因表达的方法)来观察特殊上皮细胞对生物微粒和病原体的运输。罗斯林研究所的Adam Balic说:“使用转基因鸡和影像学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观察到CSFR1基因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这些巨噬细胞可以检测到并杀死病原体。同时,我们发现,这种基因也在鸡只的上皮细胞中表达,但很快意识到,这不但为研究鸡的M细胞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细节层面上的研究。”研究结果为提高疫苗对鸡只的有效性以及研究病原体如何侵入人体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新基因,家禽疫苗,转基因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