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新技术实现玉米赤霉烯酮快速高通量检测(2025-10-20)
【摘要】 10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成功开发出一种琼脂糖活化免疫磁珠,可特异性识别捕获谷物和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玉米赤霉烯酮是食品和饲料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现有检测方法操作繁杂,且依赖于免疫亲和柱净化,成本高昂,难以满足真菌毒素快速、高通量检测需求。该研究成功制备玉米赤霉烯酮免疫磁珠,可显著降低食品和饲料样本的背景干扰,提高净化效率。此外,该磁珠实现重复使用三次以上,降低成本。结合免疫磁珠全自动净化平台,可提高真菌毒素净化效率和检测通量。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我国首个关于免疫磁珠净化技术的饲料工业团体标准《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免疫磁珠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基层检测实验室和饲料企业防控真菌毒素污染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新技术,玉米赤霉烯酮,检测
【农 业】长期种植绿肥可增强土壤碳稳定性(2025-10-20)
【摘要】 10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长期种植并利用绿肥可增强土壤碳稳定性。该成果发表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杂志(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上。相比无机肥,绿肥能促进形成更稳定的土壤碳库。这一过程与可溶性有机质密切相关,但其分子转化路径对碳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解析了绿肥与牛粪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分子转化及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厘米土层中,绿肥在提升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与分子稳定性方面效果与牛粪相当,并通过增加其分子量、芳香化与腐殖化程度,进而降低了生物可降解性。在40~100厘米,绿肥处理下的可溶性有机质化学多样性更高。绿肥还促进类木质素组分向单宁和稠环芳香类化合物转化,加速稳定性碳的积累。该研究为利用绿肥增强土壤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绿肥,土壤,碳稳定性
【农 业】新型抗氧化包装材料助力生鲜肉保鲜(2025-10-20)
【摘要】 10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创新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优异抗氧化功能的新型生物基包装材料,可显著延长生鲜猪肉的货架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生鲜肉在贮运过程中易发生脂质氧化,导致色泽劣变、异味产生、营养价值降低,而传统石油基包装材料又难以降解。该研究采用自组装技术,将天然多酚槲皮素由分散性较差的原始状态转化为纳米晶体,并将其作为功能性纳米填料引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复合基质中,以提升材料综合性能。槲皮素纳米晶体作为功能性纳米填料,不仅显著增强了壳聚糖和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还赋予材料优异的抗氧化性(提升约4倍)。此外,复合膜的热稳定性、紫外线阻隔性能与水蒸气阻隔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保鲜实验表明,使用该复合膜包装的冷鲜猪肉货架期可延长至11天,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该研究为构建高性能、功能化的生物基包装材料提供了新策略,对生鲜肉保鲜材料的进一步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抗氧化,包装材料,生鲜肉
【农 业】用基因“闸门”控制玉米叶酸转化(2025-10-20)
【摘要】 10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创新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发现叶酸代谢新的分支途径,其关键基因能有效控制活性叶酸的积累,为高叶酸玉米分子育种提供新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目前,叶酸缺乏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高叶酸作物育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叶酸生物强化,有效改善叶酸缺乏症状。科研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编码玉米谷氨酸亚胺甲基转移酶基因是调控叶酸代谢的关键基因,其单碱基自然变异会导致蛋白序列中的一个氨基酸变化,如同一个“闸门”,调控有活性叶酸向无活性叶酸的转化量,从而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中活性叶酸的积累。敲除该基因后,玉米籽粒中活性叶酸含量显著提高。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玉米谷氨酸亚胺甲基转移酶基因在植物叶酸代谢中的新分支途径,还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优良等位基因资源及其分子标记,为培育高叶酸功能性玉米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思路。
【关键词】基因,叶酸,蛋白序列
【农 业】新城疫病毒“小”序列撬动“大”变化(2025-09-11)
【摘要】 9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家禽病毒病监测预警和防控团队揭示影响新城疫病毒复制和毒力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兽医研究(Veterinary Research)》上。基质蛋白是新城疫病毒的重要结构蛋白,具有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穿梭的特性。然而,对于基质蛋白核质穿梭的机制,尤其是其出核“行为”对病毒的作用仍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的基质蛋白核输出序列,发现该序列随病毒进化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基质蛋白出核和出芽效率,进而影响病毒复制和毒力。进一步研究首次证实该序列通过经典核输出途径介导基质蛋白出核,更新了对新城疫病毒基质蛋白出核机制的认识,为副黏病毒防控提供了新理论依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病毒复制,核机制
【农 业】玉米抗虫“刹车基因”被发现(2025-09-11)
【摘要】 9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有害生物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发现了两个关键玉米抗虫“刹车基因”,首次解析了抗虫“刹车基因”通过调控苯并恶嗪酮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抗虫防御代谢的分子机制,为作物抗虫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是玉米中最丰富的抗虫代谢产物,尽管其生物合成途径已被广泛研究,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解析其调控机制,有助于增强玉米抗虫能力,培育抗虫玉米新品种,助力玉米害虫绿色防治。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到一个与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相关的蛋白磷酸酶编码基因。当该基因被敲除时,玉米叶片中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增加,使玉米对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等害虫的抗性增强。进一步磷酸化蛋白组与分子互作实验表明,这一蛋白磷酸酶通过影响下游转录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抑制了苯并恶嗪酮合成基因表达。这一发现为培育抗虫玉米新品种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调控这两个基因,有望在不影响玉米生长的情况下增强其抗虫能力,减少农药使用。
【关键词】玉米抗虫,合成基因,防御代谢
【农 业】生物炭助力植物抵抗微塑料污染(2025-09-11)
【摘要】 9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创新团队,系统阐明了生物炭通过重塑根际微生态与植物代谢谱,缓解微塑料所致玉米能量匮缺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长期残留农膜累积产生的微塑料,对作物生理代谢、土壤微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发展高效阻控措施已迫在眉睫。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污染阻控与固碳减排等方面优势显著,但其在塑料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机制及对作物代谢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该研究系统阐明了生物炭可通过重塑根际细菌群落组成,激活植物根系中脂质代谢、葡萄糖代谢及氨基酸生物合成等关键代谢途径,协同增强植物抗氧化防御系统,从而有效缓解微塑料胁迫引起的植物能量匮乏。该研究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生物炭的土壤修复技术应用奠定了理论依据。该研究得到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生物炭,植物代谢谱,玉米能量
【农 业】缓释胶囊提升昆虫病原线虫应用效果(2025-09-10)
【摘要】 9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开发了一种昆虫病原线虫缓释胶囊,并揭示了其在耐热性、机械性能和持续杀虫效果方面的优势,为生物防治剂在复杂环境下的高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普通昆虫学 (Entomologia Generalis) 》上。地下害虫蛴螬因隐蔽性和危害性强,防控难度大。昆虫病原线虫因与地下害虫共享生态位及其主动侵染能力,在防治蛴螬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因其耐热性差和对高湿环境的依赖性,应用受到限制。该研究以对暗黑鳃金龟幼虫表现出显著致死活性的昆虫病原线虫为研究对象,依据海藻酸钠与钙离子的交联反应,构建了新型功能性昆虫病原线虫胶囊。该胶囊不仅增强了缓释线虫的性能和抗逆性,同时提高了线虫的存活率和复苏能力。通过系统评估胶囊的结构特征、力学性能、耐热性及其杀虫效果,表明其显著提升了昆虫病原线虫的田间应用潜力。该研究为昆虫病原线虫功能性载体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其在多样化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高效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缓释胶囊,昆虫病原线虫,耐热性
【农 业】机器学习方法精准破解羊肉“地理标志密码”(2025-08-29)
【摘要】 8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创新团队将非靶向代谢组学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成功构建了羊肉产地精准判别模型,为羊肉产地精准溯源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食品化学:X(Food Chemistry:X)》。受肉羊品种和饲养环境影响,羊肉品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地理标志产品深受消费者信赖。建立精准的产地溯源技术,是保障肉品品质与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研究人员对我国五大地理标志羊肉产区样本进行分析,鉴定出4139种代谢物,并进一步筛选出14个关键代谢标志物。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了羊肉产地判别模型,该模型溯源准确率达到100%。研究结果为我国羊肉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构建的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用于其他食品的产地溯源与真实性鉴别。
【关键词】机器学习,羊肉,研究成果
【农 业】生长曲线引导的厌氧微生物分离新策略(2025-08-29)
【摘要】 8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联合国外高校提出了一种分离纯化依赖氢的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的标准实验流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试验流程(Nature Protocols)》上。该研究创新性地将实时生长曲线监测与群落逐步简化相结合,利用目标菌的相对生长优势,成功分离首株非广古菌门新型产甲烷古菌,并建立了氢依赖甲基还原型产甲烷古菌的可推广操作流程。该策略可广泛应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定向分离,使得难养厌氧微生物的分离定向可控。该成果为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机制和发展绿色能源提供关键菌种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生长曲线,厌氧微生物,甲烷古菌
【农 业】脉冲磁场技术为米制品保鲜提供新方案(2025-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化学组分与组学研究创新团队发现脉冲磁场技术能够显著改善大米淀粉凝胶的品质,有效抑制淀粉回生并提升其冻融稳定性。这一发现为米粉、米糕、鲜食汤圆等鲜食米制品的保鲜技术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碳水化合物聚合物(Carbohydrate Polymers)》上。淀粉回生和冻融稳定性是影响米制品口感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传统静磁场技术因强度低、作用方式单一,改善冻融效果有限,而脉冲磁场通过高频动态能量输入,更可能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为淀粉基食品的冻藏品质提升提供新途径。该研究通过用不同强度的脉冲磁场分别处理冷藏和冷冻条件下的大米淀粉凝胶,发现脉冲磁场一方面能够弱化水分子网络的空间位阻效应,降低淀粉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从而延缓淀粉老化。另一方面,它可以减轻冰晶对凝胶结构的机械损伤,抑制淀粉分子聚集,同时增强淀粉与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显著提升冻融稳定性。该研究有望广泛应用于淀粉基食品的保鲜工艺中,进一步提升食品品质并延长货架期。
【关键词】脉冲磁场技术,保鲜,高频动态
【农 业】解密土壤团聚体孔隙对颗粒有机质的调控作用(2025-08-27)
【摘要】 8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退化阻控与地力提升创新团队揭示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孔隙结构对团聚体土壤颗粒有机质的差异化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土壤颗粒有机质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组分,形成与分解主要受孔隙结构特征的调控作用。不同施肥方式通过影响团聚体周转塑造了不同的孔隙网络,进而影响土壤颗粒有机质的形态特征和稳定性。但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孔隙结构如何调控颗粒有机质空间分布尚不清楚。该研究依托五个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利用工业CT对不同施肥措施的3~5毫米土壤团聚体进行高精度扫描。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促进了土壤团聚体中新鲜和陈旧颗粒有机质的累积。其中,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新鲜土壤颗粒有机质含量,也通过改善孔隙结构增加了其分解速率,相比之下,陈旧土壤颗粒有机质周转慢、更加闭蓄于团聚体内部孤立孔隙或土壤基质中,受孔隙结构影响较小。孔隙结构可能通过调节水分运动和气体交换过程,从而影响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周转和分布。该研究为优化施肥制度、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质,长期施肥
【农 业】茶树生态低碳栽培显著提升茶园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2025-07-03)
【摘要】 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态栽培创新团队通过整合分析35项研究的211组数据,揭示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茶园土壤特性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研究发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显著提升茶园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产量与品质方面,茶叶产量平均增加19.8%,芽密度提高10.1%,水浸出物含量增加3.73%,游离氨基酸含量提升12.9%,同时茶多酚和氨基酸比值下降13.8%,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有机肥类型效应上,不同有机肥的效果各具特点,商品有机肥和动物粪肥的增产效果最突出,植物残体和沼渣则更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针对技术优化建议,研究提出应根据土壤条件动态调整有机肥替代比例,避免单一肥料高比例替代导致芽密度下降。该研究不仅为茶园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提出了降低化肥依赖度和增强土壤固碳功能的技术路径,为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茶树,生态低碳,生产效益
【农 业】我国科学家发现油菜增产关键新基因(2025-07-03)
【摘要】 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次揭示分子伴侣基因BnaC01.CCT8调控油菜产量的分子机制,发掘出优异等位基因,为油菜高产分子育种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年产油量占国产油料作物总产油量的50%以上,其产量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油安全。为此,该团队通过化学诱变和图位克隆技术,经过5年系统研究,成功鉴定出控制油菜产量的关键基因BnaC01.CCT8。该基因通过与同为该团队率先发现的油菜产量基因BnARF18形成蛋白复合体,构建了独特的促进生长素合成并抑制茉莉酸合成的调控网络,从而促进角果伸长和籽粒发育。田间试验数据显示,过表达该基因的油菜新品系表现出显著增产效果:角果长度平均增加11.6%,千粒重提高24.6%,单株产量提升25.3%。目前,该团队已对全国163份油菜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开发出相应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并应用于高产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将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油菜,遗传育种,化学诱变
【农 业】水稻自动覆膜插秧技术实现绿色增效(2025-07-03)
【摘要】 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靖江投入使用,该技术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传统插秧都是将秧苗直接插在田里,而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则是先给稻田盖上一层薄薄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然后在膜上同步打孔,将秧苗对穴插入田里。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水稻种植模式能够物理隔绝田间杂草、降低水肥药的泄露和损失,实现水肥药等投入品的减量使用;覆膜条件下的水稻湿润栽培模式与传统水淹模式相比,可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30%,同时水稻覆膜种植还可增加全生育期土壤积温120℃以上,水稻可提早成熟3到5天,缓解多熟制模式下的茬口调配压力。团队围绕现有覆膜插秧种植作业质量差、作业效率低、辅助用工多等问题,经过协作攻关,目前已突破田头自动切膜压膜、对位栽插等关键技术,创制自动水稻覆膜插秧装备,可以有效替代化学除草剂使用,并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节本增效优势显著。
【关键词】水稻,自动覆膜插秧,水肥药
【农 业】《肉鸭营养需要量》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25-07-03)
【摘要】 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制定的《肉鸭营养需要量》国家标准于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我国是世界肉鸭养殖与鸭肉消费第一大国,但肉鸭营养需要量数据严重缺乏。牧医所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经过二十余年的持续系统研究,在鸭营养代谢调控、营养需要量研究、饲料营养价值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牵头制定了《肉鸭营养需要量》国家标准,并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提出了北京鸭、肉蛋兼用鸭、番鸭及半番鸭各生长阶段的能量、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矿物元素、维生素等30多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构建了53种鸭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数据库,为肉鸭饲料精准配制提供了数据保障,对提高鸭饲料利用率,特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鸭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基于该标准的“肉鸭精准饲料配方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4年度农业主推技术。
【关键词】肉鸭,营养,代谢调控,国家标准
【农 业】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水稻高温胁迫后生长恢复机制(2025-06-03)
【摘要】 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水稻高温胁迫响应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解析了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OsPRMT6b通过负向调控脱落酸信号转导,从而促进水稻高温胁迫后生长恢复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水稻对高温等胁迫的适应能力对于稳定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温等环境胁迫下,植物会迅速增强脱落酸信号通路来应对逆境,但鲜有研究水稻在胁迫消失后减弱脱落酸信号以恢复生长的机制。研究发现,OsPRMT6b能甲基化脱落酸受体的精氨酸残基,进而增强脱落酸受体与泛素连接酶的互作,促进该受体降解。高温胁迫下,OsPRMT6b蛋白减少,从而使脱落酸受体积累,增强脱落酸信号,抑制水稻生长;当温度恢复正常时,OsPRMT6b蛋白积累,甲基化修饰脱落酸受体使其泛素化降解,从而减弱脱落酸信号,恢复水稻生长。该研究揭示了OsPRMT6b通过精氨酸甲基化修饰脱落酸受体来调控脱落酸信号的新机制,为水稻抗高温育种提供了新靶点,对提高水稻在高温环境下的稳产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温胁迫,泛素连接酶,受体
【农 业】利用山柳菊基因实现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2025-06-03)
【摘要】 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研究创新团队通过整合山柳菊无融合生殖关键基因PpPAR与有丝分裂替代减数分裂模块,在杂交水稻中实现了稳定高效的克隆繁殖,为加快水稻无融合生殖技术的生产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山柳菊具有一种名为“无融合生殖”的特殊繁殖方式。2022年,荷兰科学家从山柳菊中锁定了关键候选基因PpPAR,该基因与蒲公英的孤雌生殖基因ToPAR结构和表达模式十分相似,但是该基因功能至今未得到有效验证。研究团队将山柳菊的PpPAR基因导入杂交水稻“春优84”中,利用诱导产生纯合单倍体后代。13个独立株系中单倍体诱导率最高达1.5%,为快速创制纯合系提供了新途径。团队进一步引入有丝分裂替代减数分裂模块,使卵细胞跳过减数分裂直接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克隆种子,最终,Fix5无融合生殖株系的克隆效率在T0代最高达84.6%,且遗传稳定性在T1、T2代中保持良好。全基因组测序证实克隆种子100%保留亲本杂合性,成功固定了杂交优势。
【关键词】山柳菊基因,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
【农 业】冷凉区油菜-烟草一年两熟高效复种模式获突破(2025-06-03)
【摘要】 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在山东诸城示范现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研发的冷凉区油菜-烟草一年两熟高效复种模式获得预期效果,经专家现场测产,每亩产油菜155.57公斤,成功解决了油菜和烟草接茬难题,实现烟区增加一季油菜的突破。近年来,烟草所充分挖掘广大冷凉烟区冬闲田潜力,开展烟草与油菜复种技术攻关。成功筛选各烟区抗寒早熟油菜品种,研发油菜适期适量播种、促熟、分段收获等技术,解决油菜越冬难、成熟晚的难题;优化秸秆旋耕还田、起垄施肥覆膜一体、烟苗快速移栽、烟杆快速清理等技术,大幅缩短接茬时间;建立烟草晚栽适熟稳产技术,解决烟农后顾之忧;配套优化油菜、烟草耕种收机械化技术,显著提高作业效率。集成构建冷凉区油菜-烟草一年两熟高效复种技术模式,在山东、湖北、四川等烟区示范推广5万亩,农民平均增收500元/亩,获得烟农的一致认可,填补了冷凉烟区复种油菜的空白。该模式预计可在黄淮、西北、长江中上游、西南高海拔等冷凉烟区推广500万亩,打造油菜烟草融合产业带,增加油料产能75万吨,为保障我国粮油安全作出贡献。
【关键词】一年两熟,高效复种模式,烟草所
【农 业】生物降解地膜微塑料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2025-06-03)
【摘要】 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节水新材料与农膜污染防控团队揭示了生物降解地膜释放微塑料的动态过程与微生物群落作用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上。微塑料的潜在危害备受关注,生物降解塑料有望成为传统塑料的绿色替代品。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成为生物降解地膜的最主要原料。然而,其降解释放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尚不清楚,阻碍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该团队系统揭示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释放和演变动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特征。研究表明,该生物降解地膜在降解过程中释放出的微塑料以直径小于10微米的薄膜状微塑料为主,其丰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降幅超过74.7%。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过程中土壤中的真菌主要通过破坏PBAT的分子结构促进微塑料的释放,而细菌则主要参与微塑料的进一步降解,并将其作为碳源进行利用。该研究明确了PBAT微塑料在土壤中的暂存行为和可生物降解性,为科学评估生物降解地膜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绿色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物降解地膜,微塑料,土壤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