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效果显著(2020-10-10)
【摘要】 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2020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暨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示范现场会在河南漯河舞阳县16万亩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召开。现场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粒收品种筛选、密植高产栽培、粒收机械作业以及烘干仓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现场演示和实收测产。自2010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就根据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需求,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模式集成等不同层面开展了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广泛布置试点,联合开展试验示范,探索了以种、收、储等全产业链的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新模式,并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应用推广,实现了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创新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年来,河南省玉米粒收面积从无发展到目前的每年1000万亩,特别是漯河市玉米粒收面积由2019年的19%,迅速上升到今年的55%,全市玉米粒收技术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
【关键词】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新模式
【农 业】科学家提出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新方法(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面源污染创新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在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基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模型)和活性氮空间强度(NrSI)指标体系的作物生产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区域尺度农业活性氮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据王立刚研究员介绍,作物生产系统是活性氮损失的重要来源,投入到农田的氮素有一半以上经氨挥发、氮淋失、反硝化等途径损失而导致不同的环境效应,而在区域尺度上,如何科学的定量评价活性氮损失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问题。该研究表明环渤海区域山东省对区域总活性氮损失贡献最大,而北京的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强度最高;氨挥发和氮淋失是最主要的损失路径,在本地区29种作物生产系统中,蔬菜生产系统是热点活性氮损失系统。该研究构建的方法可以从区域尺度上对不同作物系统、不同路径的活性氮损失强度进行评估,有助于明确活性氮排放的热点区域、作物系统以及主要损失路径,为区域尺度活性氮的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关键词】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评估方法
【农 业】研究揭示泛素结合酶2S抑制干扰素产生关键机制(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创新团队发现,泛素结合酶家族成员UBE2S是Ⅰ型干扰素产生的负调控分子,并阐明其抑制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丰富了泛素化修饰参与I型干扰素产生的调控网络,对于理解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细胞报道(Cell Reports)》上。据翁长江研究员介绍,先天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病毒感染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最终促进了干扰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产生抗病毒效应。蛋白质泛素化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泛素结合酶是泛素化系统的关键酶。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协同作用精准调节可逆的泛素化过程,影响着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该研究通过筛选发现泛素结合酶2S(UBE2S)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重要负调控因子。UBE2S能够抑制DNA病毒和RNA病毒感染介导的I型干扰素的产生。深入研究发现UBE2S通过招募去泛素化酶USP15抑制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TBK1的K63泛素化,从而抑制TBK1对下游转录因子IRF3的磷酸化激活,最终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
【关键词】泛素结合酶,干扰素,天然免疫信号
【农 业】牛奶假单胞菌耐药性获解析(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生乳中假单胞杆菌耐药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生乳假单胞杆菌存在多样的抗性决定簇以及获得性耐药基因,为生乳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据文章作者孟璐博士介绍,假单胞杆菌是生乳中重要的腐败细菌,能产生热稳定的细胞外肽酶和脂肪酶,造成生乳的腐败。假单胞杆菌具有独特的抗性机制,并具备在环境中长期存活的能力,容易产生耐药性风险,从而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生乳中假单胞杆菌进行耐药性评估。研究人员通过对来自于87个生乳样品的143株假单胞杆菌菌株进行表型分析,选出11种86株假单胞杆菌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生乳假单胞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高(95.3%),其次是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69.8%)、氨曲南(60.5%)、氯霉素(45.3%)和美罗培南(27.9%)。假单胞杆菌多重抗生素抗性指数值介于0.1到0.8之间。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超过100个内在抗性决定簇和从其他细菌中获得的抗性基因。此外,还发现了假单胞杆菌耐药结节性细胞分裂和ATP结合盒抗生素外排泵。该研究创新性利用全基因组学方法评估了假单胞杆菌耐药性,为生乳中微生物耐药性评估提供了重要方法。
【关键词】牛奶假单胞菌耐药性,假单胞杆菌,全基因组学
【农 业】机械穴直播控草技术新体系使除草效果提高20%(2020-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省海盐县召开机械穴直播稻田“播喷同步”封闭控草技术体系观摩会。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每亩可节省直接生产成本30元以上,除草效果提高20%,除草剂使用量减少15%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广阔推广前景。该技术体系由水稻所稻田杂草研究课题组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建立。现场观摩中,专家组参观了海盐县华星农场机械穴直播稻田“播喷同步”封闭控草技术现场,听取了课题组研究工作的汇报。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探明了“播喷同步”技术涉及的土、水、种、草、药、械6个关键要素与控草效果及水稻安全性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机械穴直播田“播喷同步”控草技术新思路,研发了适宜于“播喷同步”技术应用的高压雾化喷雾装置,筛选了一系列与“播喷同步”施药装置配套的靶标差异化除草剂组合,明确了其在机直播稻田不同时间应用防治多种难除杂草的控草效果,制订了成熟、可操作的控草技术规程,具有控草效果好、节本省工、对水稻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为机直播稻安全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
【关键词】控草技术,生产成本,生态效益
【农 业】研究发现罗布麻活性多糖可有效调节Ⅱ型糖尿病(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团队揭示了盐胁迫促进黄酮醇物质积累机制以及罗布麻活性多糖通过逆转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进而缓解Ⅱ型糖尿病小鼠症状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罗布麻的医用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物质。该团队用EMS诱变技术处理罗布麻种子,获得了黄酮含量较高的突变体植株,创新了罗布麻种质资源;并发现盐胁迫条件能够促进罗布麻黄酮醇类物质如山奈酚和槲皮素含量的积累,揭示了盐胁迫促进黄酮醇类物质代谢积累的机制。研究了提取工艺对罗布麻叶多糖产率、化学成分及主要消化道酶活抑制作用的影响。建立了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了罗布麻叶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初步揭示了麻叶多糖通过逆转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进而缓解Ⅱ型糖尿病小鼠症状的作用机制。上述研究为在盐渍化土地上推广罗布麻种植,提升罗布麻的药效物质含量和罗布麻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罗布麻活性多糖,调节,糖尿病
【农 业】萝藦科植物牛角瓜可提高瘤胃氮素转化效率(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创新团队评估了几种传统饲用植物在提高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方面的潜力,发现原产非洲撒哈拉南部沙漠与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的萝藦科植物牛角瓜(Calotropisgigantea),它的叶子能有效抑制瘤胃原虫生长,提高瘤胃氮素利用效率,具有用作天然饲料添加剂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全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据团队首席卜登攀研究员介绍,饲料成本占奶牛养殖成本的60%~70%,奶牛60%以上的饲料氮通过粪尿等途径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瘤胃原虫通过吞噬瘤胃细菌减少微生物蛋白质供给降低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抑制原虫可提高反刍动物氮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抑制瘤胃原虫生长以提高瘤胃氮素转化效率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研究应用体外仿生技术,通过瘤胃原虫体外富集培养,结合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监测发现,从6种植物叶片中筛选获得的牛角瓜能使瘤胃原虫数量减少41.3%,瘤胃氨产量减少30%~50.6%,显著提高瘤胃氮素转化率。且牛角瓜能够适应极端干旱与贫瘠的土壤环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成片分布,生物量大、产量高,产业化前景广阔。研究成果对于解决干热生态脆弱区养殖业饲料短缺、研制天然替抗饲料添加剂、减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萝藦科植物,牛角瓜,高瘤胃氮素
【农 业】中卫山羊裘皮被毛弯曲分子机制被揭示(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解析了裘皮山羊羊毛弯曲调控机制,为动物被毛生长发育提供了新的调节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据赵倩君副研究员介绍,动物毛发纤维的弯曲度是影响皮毛品质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裘皮毛股弯曲减少会导致品质下降,为此,解析动物被毛弯曲调控机制对提高毛皮动物品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中卫山羊是我国珍稀山羊品种,裘皮品质驰名世界,但其裘皮被毛弯曲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索山羊被毛弯曲变化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对中卫山羊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弯曲度的被毛皮肤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到与被毛弯曲相关的28个差异显著表达的miRNAs;这些miRNAs靶基因富集到参与毛囊发育、毛发弯曲调控等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细胞水平验证进一步证实了其中两个miRNAs对毛乳头细胞增殖具有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控特定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影响毛囊发育,研究解析了中卫山羊被毛生长发育调控机制。研究还分离培养了羊毛乳头细胞,不仅为毛囊发育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也为优质羊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重要补充。
【关键词】裘皮,被毛弯曲,中卫山羊
【农 业】蜂群分泌蜂王浆神经生物学机理获揭示(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团队基于我国选育的蜂王浆高产蜜蜂,通过脑嗅神经叶和磨菇体蛋白质组研究,揭示了调控分泌蜂王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据团队首席李建科教授介绍,分泌蜂王浆是蜜蜂脑调控的哺育幼虫行为。我国从意大利蜜蜂(意蜂)成功选育了蜂王浆高产蜜蜂品系(浆蜂),但神经生物学机理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哺育蜂接受幼虫信息素刺激是哺育行为的前提,浆蜂哺育蜂嗅觉对幼虫信息素刺激敏感度显著提高,保证了王台里幼虫能及时得到蜂王浆哺育,这是蜂王浆生产的基础。浆蜂与生俱来脑蘑菇体和嗅神经叶蛋白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加强,保障神经元和突触发育,这是识别幼虫信息素长期记忆形成的基础。哺育蜂嗅神经叶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功能加强,保证神经元、突触的长期记忆功能。同时调控磷酸化激酶与信号转导代谢通路的功能增强,引起嗅神经叶可塑性和接收信号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加强哺育蜂对幼虫信息素刺激的短期记忆。浆蜂采集蜂嗅神经叶蛋白合成和降解功能的加强以满足巢外食物采集过程中处理复杂蜜源信息。
【关键词】蜂群,蜂王浆,哺育行为
【农 业】低苯并芘K326烤烟新品系通过田间鉴评(2020-07-03)
【摘要】 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联合湖南省烟草企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鉴评专家组,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两家单位共同培育的K326定向改良新品系进行了田间鉴评。鉴评专家组查看了湖南浏阳试验点的生产示范田,实测了改良K326与对照K326的主要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听取了项目组人员关于改良K326的选育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改良K326田间长势长相与对照K326相当,保持了K326的优良性状,烤后烟叶中苯并芘前体物茄尼醇含量显著降低,卷烟烟气中苯并芘释放量有效降低;改良K326成熟时表现为落黄集中,可减少采收次数和改善烘烤特性。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田间鉴评。
【关键词】低苯并芘,烤烟,生产示范田
【农 业】乳铁蛋白可缓解脑中风(2020-07-02)
【摘要】 7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乳铁蛋白可显著缓解因缺糖缺氧引发的脑中风,同时揭示了乳铁蛋白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乳铁蛋白的活性功能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上。团队构建了缺血性脑中风的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研究发现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中,炎症因子TLR-4、MyD88、NF-κB、TNF-α、IL-1β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而乳铁蛋白能够显著抑制这些炎症因子的表达。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41个与缺血性脑中风相关的代谢物,其中谷胱甘肽相关性最高,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而乳铁蛋白提高了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通过进一步验证试验发现,谷胱甘肽能抑制细胞TLR-4通路和炎症因子表达,这表明乳铁蛋白可能是通过调节谷胱甘肽含量控制炎症因子表达。同时,研究发现乳铁蛋白煮沸后,聚合形式发生显著变化,并且对缺血性脑中风的保护作用丧失,这表明在食品加工处理中要控制热加工条件,才能保证乳铁蛋白发挥生物活性作用。
【关键词】乳铁蛋白,脑中风,缺糖缺氧
【农 业】科学家揭示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分子机制(2020-07-02)
【摘要】 7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揭示了宿主天然免疫系统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Cell)》上。该研究发现,TRIM35是天然免疫维甲酸诱导基因I信号通路的正调控分子,可以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流感病毒在TRIM35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复制滴度显著提高,致病力显著增强。经过深入研究,进一步发现,一方面,TRIM35通过对维甲酸诱导基因I信号通路关键分子TRAF3进行泛素化修饰,进而促进VISA-TBK1复合物形成和I型干扰素的产生,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流感病毒PB2蛋白能够通过抑制TRAF3的泛素化修饰来抑制I型IFN的产生,但是,TRIM35通过对流感病毒PB2蛋白736位点的泛素化修饰导致其降解,从而抑制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活性和病毒复制。
【关键词】流感病毒,分子机制,泛素化修饰
【农 业】科学家系统总结菰属植物功能食品研究最新进展(2020-07-01)
【摘要】 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与青岛农业大学、加拿大农业部圭尔夫食品研究中心合作,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科学家在菰属植物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物质、抗氧化活性与保健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可为菰属植物功能因子挖掘及其功能食品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文章概述了菰米的营养价值。作为一种全谷物,菰米具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丰富,而且脂肪含量低的特点。菰米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植物甾醇、γ-谷维素、γ-氨基丁酸、酚酸和类黄酮。其中,包括酚酸和类黄酮在内的酚类化合物是菰米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与其体内、体外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菰属植物具有减轻胰岛素抗性和脂质毒性、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过敏、抗高血压和调节机体免疫等方面的保健作用。文章重点指出这些保健作用可能依赖于菰米营养成分和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如高含量的膳食纤维和酚类化合物的协同作用。但是,目前菰属植物保健作用的研究仍仅限于体外与大鼠、小鼠体内,缺乏人体受试者实验结果。作者建议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人类日常膳食中加入不同剂量的菰米以明确人体内能否出现类似作用。
【关键词】烟草功能,菰属植物,生物活性物质
【农 业】科学家研发外来毒害草精准监测与变量施药新技术(2020-06-03)
【摘要】 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团队在外来入侵毒害草精准监测与变量施药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了有毒有害入侵杂草防治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据张国良研究员介绍,外来毒害草治理一直是一项重大科技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研究人员集成了外来入侵毒害草全生育期视觉光谱精准监测和无人机精准变量施药等绿色防控新技术成果,并依托“毒害草精准监测与防治联合实验室”,对相关技术成果进行了推广。其中视觉光谱精准监测技术对外来毒害草全生育期识别精确度达到96%以上;变量施药新技术总体施药量误差可以控制在3%以内,变量效果可以达到80%以上,时效性提高10~15倍,节约用药40%~70%,为我国外来毒害草防控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关键词】外来入侵,毒害草,治理
【农 业】科学家研究建立基因组编辑外源成分检测平台(2020-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王克剑研究员介绍,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动植物遗传改良提供了革命性的遗传操作工具。但是,在基因组编辑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外源载体导入生物体细胞内,编辑完成后,再筛选出不含外源成分的个体。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已先后出台基因组编辑产品安全管理政策,其中确保没有外源成分是各国基因组编辑产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市场准入的重要前提。目前,外源成分检测主要采用PCR等分子检测手段。但是,基于PCR的检测方法需要已知外源片段序列才能设计扩增引物,一次只能对少数几个完整的外源成分进行检测。而在外源片段序列未知或在体内出现变异等情况下,基于PCR的方法将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检测,导致漏检。另外,基于PCR的检测方法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的发生。因此急需要发展一种高效灵敏的外源成分检测方法,保障基因编辑产品的安全。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合作,研究建立了一种对外源成分进行精确分析的工具FED(Foreign Element Detector,外源成分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英文版)上。
【关键词】基因组,外源载体,外源成分检测
【农 业】新方法可大幅降低基因组基因型鉴定成本(2020-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据常玉晓研究员介绍,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在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基于二代测序的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在技术层面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其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在育种中的广泛应用。育种家普遍期望单个样本的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的价格能够降低至10美元左右。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开发了新的重测序文库制备方法——“AIO-seq”。该方法简化了文库制备的流程,极大地降低了文库制备的成本,为高通量全基因组重测序在育种中应用扫除了高成本障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方法(Plant Methods)》上。
【关键词】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育种,文库制备
【农 业】分段联合收获技术装备激活油菜增产潜力(2020-06-02)
【摘要】 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穗粒类收获机械创新团队研制的油菜分段联合收获技术装备取得重要技术突破,2019年首次实现批量生产销售,2020年在多地开展大面积的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各地农户和农机推广部门表现出强烈的购买和推广意愿。据了解,我国油菜种植区域广泛,种植制度多样,单一收获方式难以满足复杂的生产需要,联合收获损失率高、适应性差、收获青籽影响菜油品质等因素致使联合收获发展缓慢,同时,适合稻油轮作区小田块、高大油菜的分段收获技术装备缺乏。团队首席吴崇友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通过多年持续攻关,创新了大倾角单边输送、割幅内铺放割晒技术,通过增大铺放口空间,优化参数,解决了高大、高密、倒伏油菜的侧向割幅内铺放和首行开道技术难题;创新了双节齿带捡拾和弹性阻尼仿形技术,解决了茎秆回带、籽粒隙漏和地面实时仿形难题,提高了拾禾和捡拾能力,以及对割茬高度和割晒方式适应性,降低捡拾损失;采用模块化接口技术,将通用低地隙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底盘与油菜割晒台、捡拾台和联合收获割台与进行组配,构建1+3成套装备,在一套装备上实现了分段与联合收获方式的转换,用户根据生产规模和收获时气候等因素自主选择适宜的油菜收获方式,而且油稻麦兼用。分段收获对高大、倒伏、高产油菜适应性强,收获总损失率下降到7%以下,比现在联合收获降低5~10个百分点,充分利用后熟作用,收获籽粒无青籽,保证菜籽油品质,籽粒水分低无需烘干,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优势愈发显著;而联合收获对于小田块所具有的方便快捷优势也是无法替代的,1+3收获成套装备比现有装备利用率提高220%,购置成本降低50%以上。
【关键词】分段联合收获技术装备,技术突破,示范推广
【农 业】调控鸡先天免疫应答和抗病力新机制被发现(2020-05-19)
【摘要】 5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动物抗病力是多基因调控和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状,抗病育种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开展鸡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从而提高机体抗病力和成活率是提升肉鸡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抗病育种奠定基础。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阐明了动物重要免疫信号通路的泛素化调控机制,为鸡以及其他畜种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PLoS Pathogens)》上。
【关键词】先天免疫应答,抗病力,抗病育种
【农 业】科学家解析猪粪水热炭化过程中金属形态与猪粪结构变化关系(2020-05-19)
【摘要】 5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我国集约化养殖场猪粪年产量大,是宝贵的农业种植肥料库。根据猪粪中重金属形态分布有针对性地开发猪粪处理方法并分析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形态转变路径是推进猪粪安全、高效资源化利用的根本途径。近日,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能源微生物创新团队朱能敏副研究员研究解析了养殖场猪粪水热炭化过程中轻、重金属形态转变与猪粪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猪粪利用过程中基于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及生命周期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危险物质学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关键词】集约化养殖场,猪粪,资源化利用
【农 业】高油酸花生油预防代谢综合征作用机制被揭示(2020-05-19)
【摘要】 5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以高油酸花生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糖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探究其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功能活性和作用机制。该研究为高油酸花生油防控代谢综合征等慢性代谢系统疾病提供了科学证据,对于消费者选择营养健康膳食油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营养学杂志(Nutrients)》上。研究表明,高油酸花生油能够有效预防大鼠代谢综合征,抑制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
【关键词】高油酸花生油,代谢综合征,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