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正式出版发行(2021-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闫宁副研究员和张忠锋研究员等著,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进展的专著。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为该书作序。该书系统总结了菰属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化学物质、抗氧化活性和保健作用,内容涉及中国菰米中的抗氧化酚类化合物、原花青素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绿色提取技术研究,中国菰米与北美菰米的次级代谢组比较,以及稻米和中国菰米酚类化合物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比较,中国菰米发芽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中国菰米发芽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积累机制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国菰米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代谢性脂肪肝作用等。该书许多文献出自烟草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全书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侧重特征性代谢产物;既强调新的技术和方法,又兼顾与产业的结合;既突出理论的严谨性,又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中国菰米的深度开发利用,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菰米,抗氧化活性,稻米
【农 业】研究揭示传粉昆虫对中国农业生产贡献巨大(2021-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发现,过去60年传粉昆虫对中国农业生产贡献巨大。为了满足虫媒作物授粉需求,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传粉昆虫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经济昆虫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上。据安建东研究员介绍,全球85%的农作物种类需要昆虫传粉,但是近几十年来,受农药使用、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多个地区传粉昆虫多样性不断下降,给人类食物安全造成了巨大挑战。为了评估传粉昆虫对中国农业的贡献,研究分析了1961~2018年中国84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变化情况和昆虫传粉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过去60年中国虫媒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更多,中国农业对传粉昆虫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昆虫传粉产生的经济价值占比逐年上升,2010年中国农业昆虫传粉产生的经济价值达1061亿美元,占中国84种农作物总产值的19.1%(全球平均水平为9.5%);预测2020年中国农业昆虫传粉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超过2万亿人民币,中国农业对传粉昆虫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关键词】传粉昆虫,农业生产,农作物总产值
【农 业】我专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精准溯源牛奶产地(2021-05-08)
【摘要】 5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乳糖和矿物质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乳品新兴市场,随着食品跨国界和跨地区流通频繁以及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乳品的产地来源成为关注的热点信息。因此,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有利于实施特色奶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并在食品安全事件突发时,有利于快速追溯污染源头,实施召回。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采用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多维溯源手段实现了我国不同产区的牛奶产地精准溯源,为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进行农产品产地溯源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等刊物上。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技术,溯源,原产地保护
【农 业】“基于突变技术的烟草种质资源创制与特色香气品种培育”项目通过...(2021-05-07)
【摘要】 5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山东省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突变技术的烟草种质资源创制与特色香气品种培育”项目成果进行鉴定。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涵盖技术、平台、材料、品种、产品等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前景广阔;填补了国内外烟草突变体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空白,同意通过鉴定。据悉,该项目是在中国烟草基因组计划重大专项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下,历时13年,先后5个专题项目攻关,通过“工商研”深度融合,共同完成的大型综合性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创制了全球最大烟草饱和突变体库,构建了烟草突变资源信息库平台,鉴定获得香气、抗病等654份遗传性状稳定、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烟草突变种质;首创了以感官质量和工业可用性评价为第一选育标准的特色香气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中烟特香301”等特征香韵系列烤烟新品种(系),成功开发出3款卷烟试制配方。该成果贯通了从突变体到特色品种培育、再到特色卷烟产品开发的烟草生物育种创新和应用链条,为烟草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育种资源,支撑了烟草功能基因研究和育种应用,将为烟草基因组计划重大专项品种的“工商研”合作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变技术,烟草种质资源,特色香气
【农 业】特产所首次发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基因(2021-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经济动物营养与饲养创新团队首次发现POLR2A基因具有防治绝经性骨质疏松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上。据团队首席周志刚研究员介绍,鱼类利用糖的能力普遍偏低,提高养殖鱼类的糖利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是水产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课题。动物肠道菌群对宿主的糖代谢起重要调控作用,但鱼类肠道菌群发挥调控功能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POLR2A基因可通过与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 (CREB1) 相互作用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发现切除野生型小鼠及POLR2A破骨细胞条敲小鼠卵巢后,POLR2A条敲小鼠骨量明显优于野生小鼠。表明POLR2A是防治绝经性骨质疏松症关键基因。这些发现对于开发新的治疗骨丢失相关疾病的药物至关重要。
【关键词】特产所,骨质疏松症,基因
【农 业】我科学家创新发现鱼类肠道土著菌及其调控鱼体糖代谢的机制(2021-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动物饲料创新团队发现鱼类肠道菌群中存在的一种高丰度菌——索氏鲸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其可通过代谢产物乙酸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促进鱼类胰岛素表达和糖利用能力,对鱼体健康起重要调控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es)》上。据团队首席周志刚研究员介绍,鱼类利用糖的能力普遍偏低,提高养殖鱼类的糖利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是水产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课题。动物肠道菌群对宿主的糖代谢起重要调控作用,但鱼类肠道菌群发挥调控功能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斑马鱼体糖利用能力的差异由肠道菌群介导,且与肠道中索氏鲸杆菌的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确认索氏鲸杆菌能够促进斑马鱼胰岛素表达,从而降低血糖。索氏鲸杆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乙酸是促进斑马鱼胰岛素表达并降低血糖的重要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索氏鲸杆菌和乙酸均可通过副交感神经系统调控激活胰岛素表达,促进鱼体糖利用能力。该研究发现的索氏鲸杆菌及其对糖代谢的调控为改善鱼类糖利用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促进开发基于鲸杆菌及其相关益生元的功能饲用添加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鱼类肠道,土著菌,鱼体糖代谢
【农 业】膳食营养服务平台在院机关食堂启用(2021-04-06)
【摘要】 4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的膳食营养平台小程序在院机关职工食堂正式启用。该平台通过构建450种食材七大类65种3万余条营养专用数据库,参照不同人群每日膳食摄入标准,研发膳食营养动态平衡算法,动态秒算高品质配餐,如导航般为用户提供实时饮食指导。本次膳食营养平台在机关职工食堂使用,在为职工科学规划午餐摄入的同时,打通饮食场景,为早餐、晚餐营养摄入提供一键式优化服务,通过跟踪职工身体指标和饮食行为,科学评估饮食结构缺陷,预判可能导致的长期健康风险,为优化食堂配餐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膳食营养服务平台,营养专用数据库,饮食结构
【农 业】研究发现影响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及生长发育关键基因(2021-04-02)
【摘要】 4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聚焦绵羊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及关键基因挖掘研究,以我国不同生态环境(干旱、湿润、高海拔、低海拔等)、不同生产用途的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基因扫描方法,鉴定出影响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及生产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和遗传变异。该研究为进一步保护和创新利用我国地方优良绵羊种质资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Genes)》《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上。据赵倩君副研究员介绍,我国地域辽阔,绵羊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等优良性状的地方绵羊品种。但由于外来品种引入、杂交及近交等因素影响,地方绵羊品种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群体数量下降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重点绵羊品种(群体)开展有效群体大小、近交系数等评估工作,鉴定影响这些关键性状的基因。研究人员以我国欧拉羊、青海白藏羊、湖羊、卡拉库尔羊、洼地绵羊等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密度芯片、重测序等方法,对上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近交系数、连续纯合片段(ROH)等进行了评估。通过选择信号分析,进一步鉴定出了与耐干旱、高海拔适应性、高繁殖力、生长发育、毛色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及信号通路。
【关键词】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关键基因
【农 业】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病原与免疫团队研发的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该证书在农业农村部第402号公告中公布。水貂阿留申病是严重危害水貂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每年给我国水貂养殖业造成数亿元损失。该病与水貂犬瘟热、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并称为水貂“三大疫病”。该研究团队王振军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特种动物疫病体外快速诊断产品及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对水貂阿留申病检测进行全面研究,从最初必须依赖实验室及进口抗原对水貂阿留申病进行诊断,到攻克抗原制备技术实现水貂阿留申病诊断抗原国产化,再到对检测方法进行革新,从实验室诊断到临床诊断的创新,最终获得了适用于临床的全新体外快速诊断水貂阿留申病产品。该产品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使用方便、检测快速等突出优势。目前,该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并完成成果转让,即将开始生产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貂阿留,病毒抗体,检测试纸条
【农 业】我科研人员发现黄酮类成分快速分析新方法(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研制了基于磁性分子印迹材料、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多种纳米材料复合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mMIPs/rGO-ZIF-8/GCE和Fe3O4@MIP/rGO/GCE),用于检测儿茶素和木犀草素。所组装的修饰电极可用于目标物的定量分析,该传感器具有较大的线性检测范围,较低的检出限,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最低检测浓度可以达到皮摩尔/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化学学报(Microchimica Acta)》和《阿拉伯化学杂志(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上。据刘亮亮副研究员介绍,该电化学传感技术有实验成本低、操作简单、响应灵敏等特点。通过对传感器的修饰,可进一步提高对目标物的特异性响应信号。研究团队已经在活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研发具有实时现场快速检测功能的传感器,更好地服务相关农业活动。
【关键词】黄酮类成分,儿茶素,木犀草素
【农 业】我科学家解析A型流感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分子生态学创新团队在流感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解析A型流感病毒利用宿主自噬系统逃逸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揭示流感病毒PB1蛋白的新功能。据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分子生态学创新团队朱启运研究员介绍,我国于2013年首次报道H7N9禽流感病毒可跨种间感染人,该病毒可给养禽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直至2017年,我国H5/H7二联禽流感疫苗在家禽中的应用成功阻断了该病毒继续感染人的途径。但关于H7N9流感病毒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人员首先对H7N9流感病毒基因组编码的重要蛋白进行筛选,发现A型流感病毒PB1蛋白能够特异性抑制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进一步研究表明,PB1蛋白可和天然免疫信号通路重要接头蛋白MAVS分子结合,招募选择性自噬受体NBR1,后者可识别被E3泛素连接酶RNF5泛素化的MAVS,然后将PB1-RNF5-MAVS-NBR1复合体和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溶酶体,通过自噬途径降解MAVS。研究结果表明PB1蛋白通过宿主自噬系统降解天然免疫重要接头蛋白MAVS,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传导和I型干扰素的生成,进而有利于流感病毒的复制。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流感病毒介导天然免疫应答的基础研究内容,而且为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本研究主要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经费的资助。
【关键词】A型流感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
【农 业】我科学家系统总结金属有机框架纳米复合膜分析应用最新进展(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质量安全课题组系统总结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复合膜的相关合成方法、修饰策略、吸附去除机理和金属离子分析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复合膜的合理设计和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析化学趋势(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上。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食品中,主要包括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离子和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离子。因此,对环境和食品中的金属离子进行富集吸附和分析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类具有周期性网络结构的结晶多孔材料,由无机含金属节点通过自组装形成的桥接有机配体相互连接而成,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谐的微孔、低骨架密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离子吸附、药物输送、气体储存和化学分离等领域。文章系统总结了MOFs及MOFs/纳米复合膜的相关合成方法和修饰策略,着重介绍了MOFs/纳米复合膜在不同类型金属离子富集吸附机理和分析检测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讨论了MOFs/纳米复合膜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深入了解形态结构不同的MOFs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应用开发、促进MOFs纳米复合膜材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及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和农业农村部蔬菜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纳米复合膜,蔬菜质量安全
【农 业】我科学家揭示农药在小麦中的吸收、传导和累积规律(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化学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11种不同理化性质农药在小麦作物中的吸收、传导和累积规律。发现作物根部脂肪是影响农药富集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为优化作物吸收农药模型提供新观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据介绍,植物吸收是农药进入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作物如何吸收和转运农药对预测农药在农产品中的累积及风险评估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农药在作物中的吸收动力学以及作物不同组分(如脂肪等)对农药累积的影响报道有限。该研究以小麦为典型作物,明确了吡虫啉和戊唑醇等11种农药在小麦植株不同部位的累积动态,发现了作物吸收过程符合一级一室动力学模型。通过拟合分配限制模型,表明水溶性农药(logKow<2)比脂溶性农药(logKow>3)更易达到吸收平衡。结合相关农药在多种作物中的吸收数据,进行作物根脂归一化分析,得出作物脂质含量与农药脂溶性协同影响农药的吸收富集;农药分子量和脂溶性共同影响农药在作物中向叶部传导。研究结果为优化农药植物吸收模型提供了新观点。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
【关键词】农药,小麦,累积规律
【农 业】我科学家研究揭示低聚木糖可缓解蛋鸡肠道损伤(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表明低聚木糖可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区系,缓解蛋鸡肠黏膜屏障损伤,改善蛋鸡生产性能,研究结果为低聚木糖等益生元在无抗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据团队首席武书庚研究员介绍,动物肠道健康是绿色健康养殖的前提,饲料中易氧化的物质饲喂蛋鸡以及多种因素都可能损伤蛋鸡的肠道屏障。该项研究以改善蛋鸡肠道健康为出发点,用氧化鱼油建立肠道损伤模型,发现低聚木糖可缓解氧化鱼油诱导的肠黏膜屏障损伤,重塑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形态和蛋鸡生产性能。该研究得到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北京市家禽创新团队和山东省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等项目资助。
【关键词】科学家,低聚木糖,蛋鸡肠道损伤
【农 业】西藏自治区县域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2021-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承担的“西藏自治区县域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据悉,为贯彻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落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部署,受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委托,环保所乡村环境规划与评价创新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承担了西藏自治区全县域农用安全利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环保所的支撑下,西藏自治区已全面完成全区64个县域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实施方案与46个县区耕地土壤安全利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将为进一步加强西藏自治区耕地土壤环境管理,实施跟踪监测评价,采取安全利用措施,确保农产品安全等工作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西藏,县域耕地,专家论证
【农 业】研究首次采用猕猴桃合成荧光纳米材料检测金属离子(2021-02-02)
【摘要】 2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团队获悉,该团队利用生物质碳源合成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取得一定成效。铁离子作为生物系统中最重要的金属离子之一,在氧吸收、氧代谢和电子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铁离子的含量异常可引发多种生物紊乱。此外,研究发现水和土壤中的铁离子会和有机磷农药(草甘膦)结合成长期稳定存在的污染化合物,所以开发铁离子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该团队首次采用猕猴桃作为合成荧光纳米材料的生物质碳源,通过实验制备了一例具有Fe3+检测能力的荧光纳米材料——KF-CDs。科研人员使用手持式紫外分析仪发现添加Fe3+后该材料的荧光强度明显变弱,且其荧光降低的趋势与Fe3+的添加浓度在1-33.8微摩尔/升范围内呈线性分布。该项目研究得到了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所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统筹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猕猴桃,合成荧光纳米材料,金属离子
【农 业】科学家研究揭示有机酸调控肉仔鸡肠道健康的机制(2021-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在有机酸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改善肉仔鸡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为畜牧业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据武书庚研究员介绍,在饲料行业全面禁抗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手段,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改善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是保障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有机酸可增加肉仔鸡肠道中瘤胃球菌科等丁酸产生菌的相对丰度,改善肠道的绒毛形态以及黏膜的紧密连接结构,维持肠道微生物态的健康和平衡,进而促进肉仔鸡的生长。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关键词】有机酸,仔鸡肠道健康,营养调控
【农 业】研究发现高精度检测钙离子新方法(2021-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探索出高精度检测钙离子的新方法,为便携式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新路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电化学(Bioelectrochemistry)》上。据熊本海研究员介绍,钙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钙缺乏或摄入过量都不利于机体健康。牛奶和水是人们日常摄入较多的物质,精准检测牛奶和水中钙离子的含量对营养评价和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对钙离子特异性较高的DNA酶制备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并与铅离子生物传感器联用,构建干扰解析模型,大幅提高了钙离子的检测精度。在优化的检测环境中,该生物传感器的最大检出下限可以达到0.22毫克/升,线性检测范围覆盖了0.30毫克/升~40毫克/升,为更高精度检测牛奶和水中钙离子含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究计划等课题支持。
【关键词】高精度检测,钙离子,半导体生物传感器
【农 业】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麦新品种“山农蓝麦1号”“山农101”获审定(2021-01-05)
【摘要】 1月5日,中国农业信息网讯,近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0年农作物审定品种通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田纪春教授最新育成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麦新品种“山农蓝麦1号”和“山农101”获审定,进入推广种植和加工应用阶段。此次通过审定的品种中,“山农101”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高黄酮小麦新品种,经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测定,每公斤麦黄酮含量为1.013毫克,是普通小麦平均含量的3.5~5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较抗倒伏,籽粒硬质,越冬抗寒性好。在2017~2019年特殊用途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亩产508.52公斤,比2个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27%和4.13%;在2018~2019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37.16公斤,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4.28%和4.2%。“山农蓝麦1号”2020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籽粒因糊粉层含有大量蓝色花青色素而呈深蓝色,富含多种色素和VE、VB等多种维生素。该品种半冬性,株型较紧凑,抗倒伏,白壳、蓝粒,籽粒半角质,越冬抗寒性好。在2017~2020年特殊用途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488.48公斤,2019~2020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02.17公斤,皆比对照品种增产2%左右。
【关键词】特殊用途,小麦新品种,审定
【农 业】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通过“2+1”...(2021-01-04)
【摘要】 1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讯,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和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遣的评审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承建的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机构审查认可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简称“2+1”)现场评审。评审组专家依据有关规定,通过听、看、查、问、考和现场跟踪考核等方式,对中心的质量体系、仪器设备、人员、记录与报告、设施与环境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评审。评审组认为,中心在2017~2020年间,牵头组织并承担了果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国家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同时在检测能力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培训、标准制修订等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评审组还对中心的条件完善、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整改建议。
【关键词】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机构考核,检测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