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日本研究人员解开哮喘和肥胖共同抑制因子机制(2024-04-02)
【摘要】 4月2日,新华社讯,日本一个研究团队近日报告说,他们解开了哮喘和肥胖的共同抑制因子Munc13-4基因的工作机制,有可能通过激活这种基因,研发出同时针对哮喘和肥胖的新疗法。日本群马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哮喘和肥胖有一些相同的风险因素,但不清楚这些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该校与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和埼玉医科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Munc13-4基因对哮喘性支气管炎、会导致肥胖的白色脂肪组织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在实验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Munc13-4基因通过正向调节具有抑制免疫应答作用的蛋白质白细胞介素-10和蛋白质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可抑制哮喘性支气管炎和白色脂肪组织炎症。在Munc13-4基因缺损的实验鼠体内,白介素-10和白介素-12分泌减少,导致哮喘性支气管炎和白色脂肪组织炎症恶化。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变态反应》上。
【关键词】日本,哮喘,肥胖
【健康医疗】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事件新确认致两人死亡(2024-03-29)
【摘要】 3月29日,新华社讯,日本小林制药公司3月28日说,又确认两名消费者在服用了该公司含红曲成分的保健品后死亡。这一事件中确认的死亡人数已增至4人。根据小林制药3月28日发布的通告,该公司3月27日收到这两名死者的亲属发来的消息,他们生前都曾服用小林制药生产的红曲胆固醇颗粒。一名消费者死亡时伴有肾脏疾病症状,另一人从2021年开始服用红曲胆固醇颗粒。根据这份通告,小林制药公司总部所在的大阪市依据本国《食品卫生法》,于3月27日向该公司下达行政处分决定,对小林制药此前自主召回的全部3款含红曲成分的保健品发布回收命令。另据共同社3月27日报道,服用上述问题保健品后住院的人数已增至106人。日本厚生劳动省3月26日要求大阪市健康局依据本国《食品卫生法》对小林制药的上述3款产品采取废弃等措施。大阪市下一步将发布废弃命令。
【关键词】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
【健康医疗】新研究揭示肿瘤中T细胞失去能量的原因(2024-03-27)
【摘要】 3月27日,新华社讯,T细胞通常被称为“杀手细胞”,能够在全身捕获细菌、病毒以及癌细胞,然而在实体肿瘤环境中T细胞难以获得能量来源。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这项新近发表在美国《细胞-代谢》月刊上的论文显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发现,一种名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代谢酶导致T细胞进入肿瘤后囤积脂质而不是消耗脂质。研究人员说,他们抑制了肿瘤模型小鼠体内ACC的表达以后,发现T细胞在肿瘤里能生存得更好。他们判断,ACC是不少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作用是阻止细胞分解脂质产生能量,因此ACC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中T细胞产生三磷酸腺苷(ATP),而ATP是细胞能量的来源。研究人员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小鼠体内ACC以后,发现肿瘤中T细胞的脂质存储量急剧下降,脂质在细胞线粒体中转化成ATP。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优化肿瘤的T细胞疗法。
【关键词】肿瘤,T细胞,失去能量
【健康医疗】日本首次确认出现“蜱虫病”人际传播(2024-03-21)
【摘要】 3月21日,新华社讯,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3月19日发布公报说,日本国内首次确认出现“蜱虫病”人际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损伤等。该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也可能被感染。公报介绍,一名20多岁的男性医生去年4月曾接诊一名90多岁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男性患者。患者死亡9天后,这名医生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腹泻、干咳等症状,后被确诊患该疾病。公报说,医生发病前未到野外活动,也未饲养过宠物。从死亡患者和医生体内提取的病毒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病毒出现了从患者到医生的人际传播。医生确诊感染后,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症状逐渐减轻。
【关键词】日本,蜱虫病,人际传播
【健康医疗】中年代谢能力下降的分子机制获揭示(2024-03-18)
【摘要】 3月18日,新华社讯,人到中年容易发胖,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代谢能力会下降。日本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代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与年龄相关的肥胖提供了新线索。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细胞-代谢》月刊上。据日本名古屋大学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此前研究已知,一旦脂肪在体内聚积,白色脂肪细胞就会分泌一种名叫瘦素的激素,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在瘦素作用下会分泌饱腹信号分子黑皮质素,而分布于下丘脑神经元的黑皮质素4受体(MC4R)与黑皮质素结合能激活神经元的传递活动,从而增加代谢量和脂肪燃烧量,并减少进食量。此前还发现,缺少MC4R的实验鼠明显更肥胖。这表明MC4R在抗肥胖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中,名古屋大学和大阪大学、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从MC4R入手,通过使MC4R可视化的创新方法,观察和分析了MC4R在实验鼠下丘脑的分布随年龄增长如何变化。
【关键词】中年,代谢能力,日本
【健康医疗】新研究揭示如何用人工智能研发新药(2024-03-14)
【摘要】 3月14日,新华社讯,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近日刊发一篇由中国、加拿大、阿联酋、美国等国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论文,阐述了团队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开发原创新药,成功实现一款候选药物早期研发降本增效,并在1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理想结果。目前,这款候选药物正在中美两国同步开展两项随机双盲对照2a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首款作用靶点与化合物分子均由人工智能平台发现且研发成功的创新药物。
【关键词】人工智能,研发新药,创新药物
【健康医疗】微塑料进入动脉或增加心脏病等风险(2024-03-12)
【摘要】 3月12日,新华社讯,近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进入人体的微塑料会在动脉内积聚,可能增加罹患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微塑料通常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可通过食物甚至呼吸进入人体。这项新研究由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牵头,研究对象是257名颈动脉中存在粥样斑块的人。这些斑块会限制流向大脑的血液,增加中风的风险。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2岁,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平均34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58%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中可检测到聚乙烯的痕迹,而聚乙烯是最常见的塑料。此外,12%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中可检测到聚氯乙烯的痕迹,这是另一种常见塑料。研究发现,在斑块中检测到塑料痕迹的人中,有20%的人在这项研究进行期间遭遇中风、心脏病发作或死亡。在斑块中未检测到塑料痕迹的人中,这一比例为7.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颈动脉斑块中未检测到塑料的人相比,斑块中含有微塑料或粒径更小的纳米塑料的人发生心脏病、中风或死亡的风险要高出数倍。
【关键词】微塑料,动脉,心脏病
【健康医疗】日研究显示活性氧对记忆形成很必要(2024-03-08)
【摘要】 3月8日,新华社讯,日本一项新研究显示,活性氧对记忆形成是不可或缺的,若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清除活性氧,可能损害小脑的运动记忆。此项研究的论文已发表于荷兰《氧化还原生物学》杂志。日本京都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活性氧作为机体内能量代谢的副产物不断产生,所以运动员或一些普通人会服用抗氧化剂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同时,活性氧也被认为承担着某些重要的生理机能。?与运动调节相关的小脑中存在较多产生活性氧的酶。京都大学和东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从这种酶产生的活性氧入手,研究活性氧如何参与小脑的重要功能,即运动记忆的形成。研究人员连续8周给小鼠喂食平常两倍量的维生素E,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摄入过量维生素E的小鼠与小脑相关的运动记忆明显受损。研究人员又向另一些小鼠的小脑注射能清除活性氧的酶,使清除活性氧的范围仅限于小脑部位,结果小鼠的运动记忆同样受损。该研究表明,如果用过量抗氧化物清除活性氧可能损害运动记忆。
【关键词】日本,活性氧,记忆
【健康医疗】全球超10亿人患肥胖症 青少年肥胖人数激增(2024-03-05)
【摘要】 3月5日,新华社讯,世界卫生组织3月1日援引英国《柳叶刀》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2022年,全球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从1990年到2022年间,全球患肥胖症的成年人增加了一倍多,患肥胖症的儿童和青少年(5至19岁)更是增加了约3倍。该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1.59亿儿童和青少年以及8.79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43%的成年人体重超重。随着体重不足人群的减少,体重超重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最常见的营养失调形式。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遏制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核心干预措施包括支持和推广母乳喂养,监管对儿童有害的食品和饮料营销,监管学校附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产品销售等。
【关键词】全球,肥胖症,青少年
【健康医疗】拉美多国登革热病例激增(2024-02-29)
【摘要】 2月29日,新华社讯,泛美卫生组织近日发布的流行病警报显示,今年前5周,巴西、巴拉圭和秘鲁等11个拉美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新增登革热病例,其中巴西新增病例数最多。泛美卫生组织敦促美洲国家继续加强疫情监测,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数据显示,今年前5周,美洲地区累计报告673267例登革热病例(含疑似病例),同比增长157%,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增长225%,死亡病例102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多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泛美卫生组织还呼吁各国建立医疗护理服务网络,以便患者及时就医,得到妥善诊疗,避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为控制登革热疫情传播,拉美多国卫生部门已采取紧急措施。
【关键词】拉美国家,登革热,病例
【健康医疗】美疾控中心建议老人今春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2024-02-29)
【摘要】 2月29日,新华社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月28日建议美国65岁以上人群今春接种一剂更新版新冠疫苗,作为每年一次的加强针。美疾控中心在一份声明中说,疾控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以11票赞成、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认为老年人“应该”在今春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去年只是建议65岁以上人群“可选择”接种一剂新冠疫苗加强针。路透社说,委员会这次建议的措辞重于去年。美疾控中心说,相比其他年龄段,65岁以上人群受新冠病毒影响尤其严重。去年10月至12月,超过一半新冠住院病例来自这个年龄段。美疾控中心估计,全美已有大约22%的成年人接种更新版新冠疫苗,其中近42%为65岁以上人群。
【关键词】美国,疾控中心,新冠疫苗,加强针
【健康医疗】世卫组织呼吁关注小型供水设施水质安全(2024-02-20)
【摘要】 2月20日,新华社讯,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一项旨在改善小型供水设施水质、确保安全可靠供水、防制介水传染病的饮用水指南,呼吁各国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时充分考虑这类供水的安全。该指南指出,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的饮用水来自小型供水设施,其范围包括从单个家庭的水井到为整个社区供水的管道。世卫组织说,2022年仍有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其中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而这些地区通常使用小型供水设施。这些设施往往面临技术和资源方面的挑战,影响其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它们更有可能出现与饮用水安全有关的缺陷,导致介水传染病的出现,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世卫组织安全饮用水框架的基础上,该指南提出了6项新建议,涉及制定基于健康和因地制宜的饮用水水质法规和标准,通过水安全规划和卫生检查主动管理风险,开展独立监督等。世卫组织鼓励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攸关方采纳这些建议,通过政策、法规和支持项目更有效地解决小型供水设施问题。
【关键词】世卫组织,供水设施,水质安全
【健康医疗】新技术让假肢佩戴者感知到温度(2024-02-20)
【摘要】 2月20日,新华社讯,日前,瑞士和意大利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能将热信息从假肢传递给佩戴者的设备,从而使佩戴者能实时感知外界温度并做出反应。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学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期刊上报告说,他们研发的这个名为MiniTouch的设备,可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反馈任务中实现主动热感知,并且很容易集成到假肢中。从技术角度来看该设备已经能够应用,但在进入临床应用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安全测试。研究人员还计划整合来自截肢者假肢上多个点的热信息,以帮助人们区分拇指和其他手指上的热感和触觉等。
【关键词】感知,外界温度,假肢
【健康医疗】肺癌成为全球新增病例数最多癌症(2024-02-05)
【摘要】 2月5日,新华社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日发布最新报告说,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约2000万例,死亡病例约970万例。这两项数据中肺癌占比都是最高:新增肺癌病例250万例,死亡病例180万例。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是2022年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成为最常见的癌症可能与亚洲地区存在的长期吸烟情况有关。从全球范围看,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乳腺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也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癌则是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也是男性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报告还发现癌症负担因人类发展指数高低而存在显著的不平等,乳腺癌的情况尤其如此。在人类发展指数高的国家,每12名女性有1人在一生中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每71名女性有1人死于乳腺癌。相比之下,在人类发展指数低的国家,虽然每27名女性只有1人在一生中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但每48名女性就有1人死于乳腺癌。在人类发展指数低的国家,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的可能性比在人类发展指数高的国家低50%,并且由于诊断较晚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治疗,她们死于乳腺癌的风险要高得多。
【关键词】肺癌,新增病例,癌症
【健康医疗】新研究预测英国年轻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上升(2024-02-05)
【摘要】 2月5日,新华社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预测,英国25岁至49岁人群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将在2024年上升三分之一。研究人员称导致这一预测结果的原因是肥胖、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由意大利米兰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统计局数据库中收集的自197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和癌症死亡证明,对欧盟各国和英国2024年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死亡率展开预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瑞士《肿瘤学年鉴》杂志上。结果显示,2024年英国25岁至49岁人群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增幅最大。与2015年至2019年的平均水平相比,2024年英国这一年龄段女性的结直肠癌死亡率预计将增加近39%,男性将增加26%。在这一年龄段人群中,意大利男性和女性、波兰男性、西班牙男性,以及德国女性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也将有所增加。研究人员指出,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包括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其他原因包括中欧、北欧和英国民众的饮酒量增加,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研究人员呼吁,成年人应尽早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尽早接受筛查。
【关键词】英国,年轻人群,结直肠癌
【健康医疗】巴西登革热病例激增(2024-01-31)
【摘要】 1月31日,新华社讯,巴西卫生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周,巴西登革热疑似病例激增,达120874例,而去年同期为44753例。巴西卫生部在1月25日宣布,将从2月起启动大规模登革热疫苗接种工作。巴西卫生部传染病机构负责人阿尔达·克鲁斯说,4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目前同时在巴西国内传播,“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巴西传染病学专家戴维·维普表示,里约热内卢出现了15年来从未在该地区流行的血清型3型病毒,这会导致易感染人群增加,且患过登革热的人群再次感染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未来几个月存在病例数量持续增长的风险。巴西卫生部宣布将在521个城市开启大规模登革热疫苗接种工作。城市选定标准包括常住居民超过10万人以及近来当地登革热疫情较严重等。据介绍,10至14岁群体将优先接种,因该年龄段人群感染登革热而住院的病例数量较多。
【关键词】巴西,登革热,病例
【健康医疗】马斯克旗下公司完成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2024-01-30)
【摘要】 1月30日,新华社讯,美国知名企业家马斯克29日表示,他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28日进行了首例脑机接口设备的人体移植,移植者目前恢复良好。
【关键词】脑机接口,神经连接,人体移植
【健康医疗】血液检测有助确诊阿尔茨海默病(2024-01-25)
【摘要】 1月25日,新华社讯,由瑞典和英国等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日前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卷》月刊上发表研究文章说,一种被称为p-tau217免疫测定法的血液检测方法有助准确诊断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通常需要借助腰椎穿刺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检查确诊,而类似检查可能存在有创伤、成本高、预约等待时间长等问题。?p-tau217免疫测定法是一种新型的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检测法。为探究该方法的实用性,研究人员对786名有和没有认知障碍的受试者进行多种方式的检测,结果发现,p-tau217免疫测定法能够“高度准确”地识别出相关异常状态,与使用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测的准确性相当。
【关键词】血液检测,痴呆症,确诊
【健康医疗】新研究利用机器学习加速新药研发(2024-01-24)
【摘要】 1月24日,新华社讯,英国剑桥大学日前发布公告说,其研究人员和同行开发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将自动化实验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以预测一些化学物质的分子如何发生反应,帮助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预测分子如何反应对于新药的研发和制造至关重要。但如果靠反复试验,失败率较高;化学家们也尝试在简化模型中模拟电子和原子的变化,但这一过程的计算成本很高,且结果常不准确。剑桥大学和美国辉瑞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在英国《自然·化学》杂志上刊文说,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将自动化实验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用机器学习模型大大缩短了预测分子反应的过程。研究人员使用包含超过3.9万个药物相关反应的数据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预测分子反应的结果后,机器学习模型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根据需要对复杂分子进行调整。研究人员另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一篇相关论文,表示与过去调整分子时往往要从头重建不同,新方法可以只对复杂分子的某些部位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效率。研究人员表示,上述成果可以帮助化学家更快找到符合需求的复杂分子,在药物研发等领域能够有效缩短研发时间。
【关键词】机器学习,新药研发,人工智能
【健康医疗】日本用单分子酶活性发现早期胰腺癌(2024-01-18)
【摘要】 1月18日,新华社讯,日本一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血液中单分子水平酶活性分析的诊断方法,能尽早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酶活性的异常,有望帮助胰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东京大学、理化学研究所、日本医科大学等机构近日联合发布公报说,上述团队利用半自动合成技术研发出一种用以检测单分子酶活性的荧光探针,使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分析血液中各种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成为可能。使用新方法,研究人员检测出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浆中弹性蛋白酶、CD13和DPP4等酶在单分子水平上的酶活性出现异常。在对来自不同医院的癌组织样本进行盲测时也检测到了这些活性异常,因此证明了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有用性。
【关键词】日本,单分子酶,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