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研究发现北极冻土带成为二氧化碳净排放源(2024-12-16)
【摘要】 12月16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冻土带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已经超过储存量,变成二氧化碳净排放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12月10日发布的《2024北极年度报告》公布上述发现。这一研究基于2001年至2020年的观测数据。北极冻土层中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冻土融化,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将有机碳降解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释放入大气,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这份报告称,2024年美国阿拉斯加的永久冻土层温度为有记录以来第二高。气候变暖也导致高纬度地区野火增多,过火面积、火灾强度和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增加。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2003年以来,北极附近地区野火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年均2.07亿吨。
【关键词】储存量,碳中和,甲烷
【绿色环保】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通过39项决议文件(2024-12-16)
【摘要】 12月16日,中国环境报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经历“加时”后,12月14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闭幕。大会通过《公约》2025—2026年预算、应对沙尘暴、应对干旱、强化科研创新等39项决议文件。参加COP16的近200个国家承诺将土地恢复和抗旱能力作为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的优先事项,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各国还在为未来全球应对干旱机制的建立通过程序性决议,决定成立闭会期间特设小组推进相关工作,并计划于2026年在蒙古国举行的《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完成这项工作。与此同时,各国已承诺提供超过12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应对全球尤其是最脆弱国家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问题。COP16主席,沙特环境、水利和农业大臣阿卜杜勒-拉赫曼·法德利在闭幕全体大会上表示,这次会议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让国际社会认识到各方迫切需要加快土地恢复和提升抗旱能力。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举办中国馆系列活动,累计举办10余场边会,多国政要等人士参加相关活动。中国馆有力传播了中国声音,讲述了防沙治沙中国故事,推动了双边和多边交流对话。
【关键词】脆弱,国家,荒漠
【绿色环保】研究称全球变暖加速原因找到:系海洋上空缺少“低云”(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近日报道,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海水蒸腾,冰川以惊人的速度融化,科学家急于了解具体的原因。他们知道这种异常升温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然而,仅凭这样的因素无法解释升温速度异常加快的原因。现在,一个科研团队在12月5日一期的美国《科学》周刊上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称,他们确定了谜团中缺失的因素:云。报道称,具体来讲,该团队认为全球变暖加速的重要原因是海洋上空缺少“低云”,即距离地面较近的云层。这可能对未来的变暖趋势产生令人担忧的影响。论文作者之一、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气候物理学家黑尔格·格斯林表示,简单来讲,明亮的低云减少了,就意味着地球“颜色变深了”,导致地球吸收更多阳光。这样的指标被称为“反照率”,即天体把能量反射回太空的能力。论文指出,地球的反照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原因之一是浅色的雪与海冰融化,暴露出深色的陆地和水域。这就导致地球吸收了更多太阳能量,温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低云的变化也助长了升温效应,因为低云原本可以反射阳光。科研团队查阅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数据、天气数据和气候模型,发现低云减少导致地球的反照率在去年降至创纪录低位。科学家发现,在包括北大西洋部分海域在内的多个地区,低云的减少尤其明显。
【关键词】异常,升温,因素
【绿色环保】COP29达成CCUS发展共识,对CCUS技术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增强(2024-12-10)
【摘要】 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刚刚闭幕的COP29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第6.4条关于碳移除减排量的授权机制,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对CCUS技术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增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CCUS技术逐渐成为各国推动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其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我国科技部一直高度重视CCUS技术的发展,曾分别于2011年和2019年发布了两版中国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年的路线图是对2011年路线图的一个更新。而此次发布的路线图是对2019年路线图的更新。新版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划分了阶段性的CCUS技术发展目标。即2030年碳达峰阶段,对CCUS技术的要求是,有的技术要形成产业化的能力,同时,要超前部署负排放相关技术的研发;到2035年,碳排放稳中有降,新型CCUS技术要形成产业化能力的同时,低成本、低能耗的捕集技术要完成相关的研发,即完成一代技术向二代技术的转化,并在各个行业要有部署;到2050年前,负排放技术实现广泛商业化运行,同时,广泛部署CCUS产业化集群;到2060年,要全面形成CCUS产业集群的新业态,保障深度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最后,新版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也提出了未来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要将CCUS作为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要加快建立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技术体系,为未来的减排做好支撑;第三,要扫清法律法规制度障碍,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CCUS相关保障制度,而我国在标准体系和制度法规方面还有一些不足,所以需要持续完善;第四,对CCUS产业政策的支持要提上日程,包括碳市场、CCER以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激励手段,打通CCUS产业低成本投资渠道。
【关键词】行业,深度,脱碳
【绿色环保】调查:2022年空气污染使荷兰损失180亿欧元(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 2022年,由于空气污染给荷兰造成了180亿欧元的健康损失,农业是造成损失最大的来源部门,高达71亿欧元。这是荷兰公共广播公司KRO-NCRV的电视节目Pointer的计算结果。该计算采用欧洲环境署的研究方法,对荷兰15种有害物质的排放数据进行了计算。调查人员对荷兰的多个部门和860个特定商业地点进行了检查。除造成直接损失外,排放物还会导致人们寿命缩短、肺部疾病和心脏病增多,从而导致更高的医疗费用。农业部门,特别是畜牧业,是荷兰空气污染造成健康损害的最大原因。由于大量的氨排放,仅养牛业就造成了30亿欧元的损失,超过了道路交通废气造成的24亿欧元的损失。根据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的数据,空气污染是荷兰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健康损害原因,每年约有5万名肺病患者因此入院治疗,五分之一的哮喘儿童因空气污染而患上这一疾病。空气污染不仅造成肺部疾病,还会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的风险。所有这些病情症状导致更多的就医、用药和员工因病缺勤。
【关键词】造成,健康,损害
【绿色环保】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大西洋飓风季创下新纪录(2024-12-06)
【摘要】 12月6日,中国环境报讯,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活跃的2024年大西洋飓风季于11月30日正式结束。这是连续第9个活跃度高于平均水平的飓风季,造成一系列严重破坏、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经济损失。今年7月的飓风“贝丽尔”更是有记录以来大西洋盆地出现时间最早的5级飓风。世界气象组织说,今年的大西洋飓风季从6月1日持续至11月30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大西洋盆地共记录18个命名风暴,其中有11个为飓风,5个增强为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3级至5级的强飓风,这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是美国气象机构按风速评价热带气旋的标准。今年的大西洋飓风季中,三场飓风造成的破坏尤为严重。今年7月的飓风“贝丽尔”是有记录以来大西洋盆地出现时间最早的5级飓风,对加勒比地区造成重大影响。飓风“海伦妮”和“米尔顿”在美国境内造成严重破坏。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2021年,热带气旋(包括飓风)是全球造成人员和经济损失的首要原因,共带来超过2000次灾难。2010年至2019年所致死亡人数接近2万人,造成经济损失5732亿美元。
【关键词】大气,管理,数据
【绿色环保】国际能源署:未来十年全球清洁能源技术规模将达两万亿美元以上(2024-11-28)
【摘要】 11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能源技术展望2024》(ETP-2024)指出,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未来十年全球主要清洁能源技术市场规模将增长两倍,达到两万亿美元以上。IEA报告分析显示,在各国寻求确保供应链和经济机会的当下,能源、工业和贸易政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些技术的制造国以及贸易国提供了重大机遇,但也给各国政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让政府选择实施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时面临着权衡和冲突。《能源技术展望2024》(ETP-2024)重点关注了六大可大规模生产的清洁能源技术的前景,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机组、电动汽车、电池、电解槽和热泵。根据目前的政策设置,上述清洁技术的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7000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2万亿美元以上——接近近年来世界原油市场的价值。清洁能源技术的贸易也有望大幅增长,预计十年后清洁技术的贸易额将增长两倍多,达到5750亿美元,比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额高出50%以上。新报告继续对钢铁和铝等关键材料进行了研究,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分析框架,以帮助他们应对清洁能源制造和贸易的动态和复杂格局。
【关键词】产业,贸易,政策
【绿色环保】NRDC总裁:达成3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只是起点(2024-11-28)
【摘要】 11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日前闭幕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通过了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的决议。根据决议,到2035年,全球将每年融资1.3万亿美元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到2035年,富裕国家将每年融资3000亿美元,并在未来几年增加融资。NCQG是实现《巴黎协议》的重要保障。NCQG承认所有国家都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以应对气候危机,但低收入和脆弱国家需要富裕国家的支持。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总裁马尼什·巴普纳(Manish Bapna)表示,NCQG为未来的气候融资奠定了基础。富裕国家本应承诺提供更高的融资金额,3000亿美元只是起点而非上限。气候危机已对各国的经济和安全构成威胁,增资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为筹集与气候危机相匹配的融资,我们将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不仅是道义上的正确选择,更是人类生存与繁荣的关键。”马尼什·巴普纳指出,气候危机中最大的不公是那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责任最小的国家和社区却最先受到冲击,或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同时,这些国家和社区既没有资金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影响,也缺乏资金推动自身的能源转型。
【关键词】能源,转型,碳中和
【绿色环保】纽约市正努力应对2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纽约市市长埃里克·亚当斯11月18日宣布,全市干旱预警由第一级“干旱警戒”状态正式升级为第二级“干旱警告”,距离最严重的第三级“干旱紧急情况”只有一步之遥。等到了政府宣布“干旱紧急情况”的时候,全市将实行强制性限水措施,例如可能会采取罚款等措施。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统计,上个月纽约市创造了自有记录以来的最干旱单月记录,从9月30日到10月28日连续29天没有可测量的降水。从连续时间来看,仅次于1924年横跨10月和11月的36天干旱。此外,纽约市的展望公园及北部的詹宁斯溪公园等周边地区出现多起灌木野火或山火。扑灭这些火灾又需要更多的水,无疑让纽约市目前的干旱困境雪上加霜。美联社称,纽约州州长凯茜·霍楚尔也已宣布纽约州的干旱警告,要求居民尽可能节约用水。
【关键词】干旱,紧急,限水
【绿色环保】缺口大水分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关注商定新气候融资目标(2024-11-21)
【摘要】 11月21日,中国环境报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11月11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随着全球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气候融资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提供资金支持,是发达国家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更是其在《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下必须履行的义务。本届大会有望推动各方商定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以取代此前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的承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此前发布的报告,发达国家并未兑现1000亿美元的承诺,从2013年至2019年仅有3年超过700亿美元。2019年完成情况相对好些,但也仅为796亿美元。国际慈善团体乐施会发布的报告称,发达国家所报告的气候融资中,80%是以贷款而非赠款的形式提供,而且其中约一半是非优惠贷款。此外,一些国家把开发项目资金、人道主义援助等错误算成气候融资。除了在气候融资问题上不负责外,发达国家还通过贸易机制和规则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再度提升所谓环保门槛。它们一方面将高排放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进口其廉价产品,另一方面以高排放为由对生产端而非消费端施加“惩罚”措施。欧盟去年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从海外进口的碳密集型产品收取高额关税,英国、美国也在酝酿出台类似政策,这些都试图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低端
【绿色环保】COP29达成碳排放交易新规则,法媒: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一步...(2024-11-14)
【摘要】 11月14日,中国环境报讯,在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开幕当天,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下的碳信用额创建标准达成共识。法新社12日报道称,这是“允许各国通过碳交易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一步”。此次形成的碳市场新规则,是通过提供“碳信用额度”来奖励减少排放的国家,一个配额等于一吨二氧化碳或等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一旦全球碳市场启动运行,它将允许各个国家——尤其是碳排放较多的国家——通过从温室气体减排量超过其承诺的国家购买碳信用额度来抵消排放。此外,与会各方还希望敲定一项气候融资协议。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致辞时称:“我们应该摒弃‘气候融资如同慈善’的想法。设立雄心勃勃的新气候融资目标,符合每个国家的自身利益,包括最大、最富有的国家。”
【关键词】温室,气体,减排量
【绿色环保】印度一焚烧厂倾倒垃圾灰烬,数百万人暴露于有毒烟尘中(2024-11-14)
【摘要】 11月14日,中国环境报讯,《纽约时报》11月9日报道称,该报一项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调查显示,多达100万印度人正生活在垃圾焚烧产生的有毒烟尘中。位于德里东南部的蒂玛普尔-奥卡拉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烟雾中含有铅、砷等重金属,这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雨水落在周围的居民区中。垃圾焚烧后的灰烬中也含有远超安全标准的有害物质。记者跟踪发现,这些灰烬被卡车拉走,非法倾倒在拥挤的居民区里,紧挨着学校、公园和民宅。空气和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会导致出生缺陷、癌症和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附近的医生和居民说,流产、皮肤病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得越来越多。报道称,印度官方很清楚这些污染物的危险。政府内部报告显示,该垃圾焚烧厂向德里空气中排放的二噁英(dioxin)是法定量的10倍之多。二噁英是美军在越战中使用的臭名昭著的除草剂“橙剂(Agent Orange)”的主要成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极其有害。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二噁英仍在污染越南的土壤和河流。即便如此,印度政府还是执意推行垃圾焚烧的战略,并计划在共有数千万人居住的几十个城市中都建造类似的设施。
【关键词】化学,物质,重金属
【绿色环保】因机器故障,刚重启不久的日本女川核电站反应堆停机(2024-11-07)
【摘要】 11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当地时间11月4日上午,因内部机器故障,日本东北电力公司正式关停了女川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据报道,位于宫城县的女川核电站2号机组在10月29日时隔13年半重启,该核电站曾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后关闭。东北电力公司原计划在11月3日恢复发电,但核反应堆内的测量机器发生故障并停止工作,东北电力公司随后决定对机器进行检查,于11月4日上午关闭了刚重启不久的反应堆。东北电力公司称,这次故障没有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计划进一步调查故障的详细原因,核反应堆的重启时间尚未确定。
【关键词】测量,机器,故障
【绿色环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超过三分之一树种濒临灭绝(2024-11-07)
【摘要】 11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10月28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当日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发布了首次全球树木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全球38%的树木面临灭绝风险,在接受评估的47282个树种中,至少有16425个濒临灭绝,是所有濒临灭绝的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总和的两倍多。这是全球大多数树木首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目前,树木占红色名录中物种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全世界有192个国家的树种面临灭绝的风险;而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树木都面临着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等威胁。本次评估发现,斐济、古巴和马达加斯加等热带岛屿上濒临灭绝的树木最多。在世界上树木种类最丰富的南美洲,森林由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而被持续砍伐。在南美洲13668个被评估的树种中,有3356个濒临灭绝。树木的减少对成千上万种动物、真菌和其他植物构成了重大威胁。树木在碳循环、水循环和养分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还参与土壤的形成和气候的调节,是众多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依赖树木,红色名录上有5000多个树种被用作建筑木材,2000多个树种被用作药物、食物和燃料。
【关键词】药物,食物,燃料
【绿色环保】英媒:被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风险增高,北极熊又面临新生存威...(2024-10-30)
【摘要】 10月30日,中国环境报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4日报道,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面临的疾病风险越来越大,被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30年前。据报道,科学家对生活在北极圈内楚科奇海域的北极熊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为北极熊疾病与冰川融化之间的联系提供线索。通过对比1987-1994年以及2008-2017年的北极熊血液样本,科学家发现,30年后的北极熊血液里明显多了很多化学元素,种种迹象表明当地北极熊感染了病毒、细菌或寄生虫中的某一种,而这些病原体过去大多与陆地动物相关。BBC报道称,全球约有2.6万头北极熊,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加拿大、美国和挪威等国家及地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北极熊列为濒临灭绝的脆弱物种。气候变化是导致该种群数量减少的关键因素,而对北极熊最大的威胁,还是海冰栖息地的逐渐消失。
【关键词】联系,提供,线索
【绿色环保】AI模型揭美国地下水污染:超七千万美国人饮用水或含致癌物(2024-10-30)
【摘要】 10月30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科学》杂志日前刊登一项应用AI模型的新研究指出,有害人体健康的“永久性化学物质”由于长期且广泛使用,已污染美国各地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地下水,受影响人口可能高达7100万至9500万。“永久性化学物质”主要指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可以在环境中存在数十年,通常与癌症、肝脏和心脏受损以及婴儿和儿童免疫和发育受损等相关。虽然美国环境保护局已引入新的监测要求来解决大型公共供水系统中的PFAS问题,但并未覆盖绝大多数较小的供水系统或家庭水井。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叫作“极限梯度提升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利用该机构2019年至2022年从各种水井网络采集的大量地下水样本来训练这一模型,用来预估用作饮用水的地下水源中PFAS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美国本土约有7100万至9500万人可能使用含有可检测PFAS浓度的地下水作为饮用水。
【关键词】水井,网络,采集
【绿色环保】国际最新研究:气候变化或使野火烟雾相关人类死亡比例增加约10倍(2024-10-23)
【摘要】 10月23日,中国环境报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一篇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开展一项气候变化的建模研究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气候变化可能使野火烟雾相关的人类死亡比例增加了约10倍。其中,南美洲、澳大利亚、欧洲和亚洲北方森林是死亡率水平最高的地区。该论文介绍,森林火灾烟雾和其中的微小颗粒物已知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最新估计认为,全球每年约有多达98748人死于与火灾有关的烟雾。在过去数十年间,积极的火灾管理和灭火活动减少了火灾,但气候变化延长了火灾多发季节,增加了全球的燃烧面积。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Chae Yeon Park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用3种火灾—植被模型研究了全球在1960年至2019年间的危险火灾排放变化。他们通过比较重现历史观测数据的模拟结果和排除历史气候变化、作为对照的假设模型研究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大约1%—3%的火灾死亡人数可归因于气候变化,而到了21世纪10年代,这一数字约为5%—28%,具体数字取决于所使用的模型。这也使得气候变化导致的超额死亡,预计从20世纪60年代的不到669例增加到21世纪10年代的12566例,其可归因于气候变化的火灾增加大多发生在热带森林和草原、北美温带森林、欧洲地中海森林以及北方森林附近。此外,由于大气运输和人口暴露的影响,可归因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南美洲、北半球非洲、欧洲,以及亚洲北方森林附近。
【关键词】危险,火灾,排放
【绿色环保】中国等利益攸关国专家对福岛核污水进行独立取样(2024-10-23)
【摘要】 10月23日,中国环境报讯,根据上个月中日双方达成的共识,日本接受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长期国际监测和中国等所有利益攸关国参与独立取样监测、实验室分析比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消息,10月15日,IAEA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域开展海洋采样活动,来自中国、韩国和瑞士的专家参与其中,他们亲手采集样本,之后能够在各自实验室进行后续的分析工作。这是在中日就福岛核污水排海问题达成共识后,IAEA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域采取追加措施的第一个实际步骤。9月20日,中日双方宣布同意采取更多措施,在IAEA框架下设立覆盖排海关键环节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并将确保中国等所有利益攸关方有效参与其中以及这些参与国的独立取样监测、实验室分析比对得以实施。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上述协议建立在其现有取样和监测活动的基础上,符合IAEA的法定职能。在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统筹下,我国多家专业研究机构加入了IAEA“环境放射性测量分析实验室网络”,将持续参与IAEA框架下对福岛核污染水的监测工作,采集相关样本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取样,监测,活动
【绿色环保】气候变暖太缺雪,欧洲多国滑雪旅游业面临生存困境(2024-10-18)
【摘要】 10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近年来,受气候变暖、降雪减少等因素影响,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不少国家的滑雪场冬季要么推迟开放时间,要么彻底无法开门,运营状况不断恶化。部分业内人士对滑雪旅游业前景感到担忧的同时,也有人积极探索新商机。英国《卫报》报道,欧洲多国的滑雪旅游业面临相似困境,不少雪场运营难以为继。法国大塞尔山滑雪度假区和大山滑雪度假区近日先后宣布今冬闭门谢客。前者受雪量不足、运营资金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后者主要是因为雪量不足、游客人数锐减、亏损越来越大。规模较小、位于较低海拔的雪场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游客往往需要预订滑雪名额、提前计划行程及购买往返票,这意味着需要确保雪场在确定日期开门,而这些雪场往往不如处于高海拔的雪场更能确保开门日期。出于同样原因,许多游客放弃欧洲的众多小型雪场,改赴美国、加拿大等地滑雪。
【关键词】面临,相似,困境
【绿色环保】全球水资源状况凸显气候变化加剧(2024-10-18)
【摘要】 10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强调过去5年来全球河流水位持续降低,2023年成为近30多年来全球河流水量最少的一年。全球水资源状况的极端表现,发出气候变化加剧的危险信号。未来全球水资源供需差距或将持续扩大,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水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更加稀缺的关键资源。有报告指出,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水资源量持续减少。据联合国水机制估算,目前全球有约36亿人一年中至少一个月面临缺水问题。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0亿人以上。随着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加剧、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消耗的激增和全球人口增长,未来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将飙升,未来全球水资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将每年扩大40%。从需求角度看,农业是对水资源需求量最大的领域。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约70%淡水资源用于农业。在低收入国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约90%;在高收入国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约44%。因此,干旱是农业生产损失的最大元凶。2022年,美国加州稻米种植带遭遇严重旱灾,稻米产量仅为往年的一半。据估计,这场旱灾造成该地区当年经济损失达7.03亿美元,还有5300余个相关工作岗位流失。
【关键词】全球,水资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