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5亿吨,联合国治理塑料污染新一轮...(2025-08-18)
【摘要】 8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如果这些废弃塑料被压成1毫米厚的薄膜,可包裹地球表面两遍以上;如果用普通货运车厢运送这些废弃物,车厢连成一列可绕地球赤道17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到2060年全球塑料垃圾量将增至目前的3倍,造成的健康和环境损失难以估量。2016年至2040年间,塑料污染造成的累计经济损失可达281万亿美元,到2040年流入环境的塑料总量将增长50%。微塑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长期和潜在影响也日益令人担忧。知名研究中心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学与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大多数塑料将被分解成小于5毫米的颗粒,这种塑料微粒对土地产生的危害甚至比对海洋要高出4到23倍,具体状况取决于环境。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一项研究显示,微塑料每年可导致农作物减产1.1亿至3.6亿吨,海产品减产105万至2433万吨。如果能减少13%的微塑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影响就能减少30%,全球范围可避免至少2200万吨的粮食作物减产。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刊文警示,塑料制品所含物质“在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引发疾病,塑料污染导致的与健康相关的经济损失每年据估超过1.5万亿美元。
【关键词】塑料,污染,严重
【绿色环保】美欲在月球建百千瓦核反应堆,专家表示操之过急(2025-08-18)
【摘要】 8月18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近日宣布,将加快推进月球核反应堆建设计划。据美国《纽约时报》及《政治报》网站8月5日报道,根据达菲的指令,NASA将启动行业招标,拟开发功率为100千瓦的月球核裂变反应堆系统,并计划于2030年前发射升空。NASA称,该核反应堆不仅是实现“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助推剂,更是“赢得新太空竞赛的战略筹码”。但多位航天专家指出,尽管在月球表面部署核反应堆已非科幻小说中才出现的情节,但现有技术成熟度与如此激进的时间表明显脱节,从核反应堆的工程设计到辐射防护,再到低重力条件下稳定运行,每个环节都面临重大挑战,要在5年内实现从图纸到登上月球,这一跨越似乎“并不现实”。
【关键词】工程,设计,辐射
【绿色环保】塑料污染每年造成损失超1.5万亿美元(2025-08-11)
【摘要】 8月11日,中国环境报讯,联合国《全球塑料公约》最终轮谈判于5日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启幕,170多国代表共同磋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治理协议。值此之际,英国《柳叶刀》杂志3日发布重磅研究报告称,塑料污染正对人类健康构成“日益严峻却未获足够重视的威胁”,每年造成的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不低于1.5万亿美元。研究报告揭示,从新生儿到古稀老者,塑料渗透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已成为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隐形杀手。报告将塑料污染与空气污染、铅中毒并列,强调其健康危害可通过政策法规有效遏制。该报告主笔人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研究员菲利普·兰德里根博士特别警示,塑料污染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研究显示,微塑料已侵入自然生态链和人体组织。虽然其全面健康影响尚待深入研究,但科学家已确认这种“无处不在的污染物”具有潜在危害。数据表明,全球塑料产量正呈指数级增长:从1950年的200万吨飙升至2022年的4.75亿吨,预计2060年将再增加两倍,而当前回收率却不足10%。
【关键词】塑料,产量,指数
【绿色环保】全球核能发电量持续增长(2025-08-11)
【摘要】 8月11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能源署在最近发布的《2025年电力市场年中更新报告》中表示,受日本重启核反应堆、美国与法国核电强劲增长以及亚洲地区新建核电项目的推动,全球核电发电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到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将共同满足新增电力需求。该机构不久前发布的《通往核能新时代的道路》报告也指出,各国对核能的关注已达到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为未来数十年的核能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核能占全球总发电量的近10%,是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低碳能源。目前,全球运行中的核反应堆近420座,其发电量有望在2025年创下历史新高。据统计,全球在建核反应堆达63座,总装机容量超70吉瓦,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国际能源署分析认为,当前全球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不仅覆盖传统产业,还延伸至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过去10年,全球电力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是总体能源需求的两倍,并且增速还将继续加大。在电力需求增长和去碳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支持扩大核能应用。在东南亚地区,核电项目正陆续启动。越南计划重启400万千瓦的核电站建设;印度尼西亚打算在2030年前后建设25万千瓦的核电站,并在2050年前建成超过20座反应堆;泰国计划2037年前引进两座30万千瓦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马来西亚推出《2030年国家核技术政策》。此外,新加坡、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对核电表现出兴趣。预计到2040年,东南亚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7吉瓦。欧洲多国也在重新审视核能政策。近年来,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下,德国反对核电的政策开始出现松动。德国核能技术协会近日发表声明,表示重新启用德国核电站能够为现行能源政策提供一种安全、经济且环境友好的替代方案。比利时、英国、意大利等国近年来对核电的态度也发生变化,部分国家计划重启或扩建核电站。2023年12月,多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上签署《三倍核能宣言》,目标是到2050年将全球核电装机容量提升至2020年的3倍,助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随之而来的是核能投资的大幅增长,2023年全球核能投资已达约650亿美元,几乎是10年前的两倍。
【关键词】模块化,反应堆,规模
【绿色环保】南美首座垃圾电站项目现场安装工作正式启动(2025-08-04)
【摘要】 8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山东电建一公司承建的南美首座垃圾电站项目巴西巴鲁埃里垃圾电站项目现场举行盛大的安装启动仪式。巴鲁埃里垃圾发电项目位于巴西圣保罗巴鲁埃里垃圾处理厂附近。巴鲁埃里垃圾处理厂是南美洲首座也是最大垃圾处理厂,其配套的巴鲁埃里垃圾发电项目是巴西第一个同时也是南美最大的固废转电能项目。项目占地37237㎡,装机容量为19.1兆瓦。固体垃圾日处理量为870吨,每年可处理超74万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可满足32万人口的电力需求,相当于替代约2.3万吨标准煤的燃烧,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万吨,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为巴西乃至拉美区域的城市垃圾处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双重收益,是当地的重大民生工程,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立柱,成功,吊装
【绿色环保】泰国马哈沙拉堪9.9MW生活垃圾发电项目成功投入商业运营(2025-08-04)
【摘要】 8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7月30日,由川润动力主导参与的泰国马哈沙拉堪9.9MW生活垃圾发电项目成功投入商业运营。作为川润在海外参与建立的首个垃圾发电项目,该项目的顺利投运标志着川润在国际清洁能源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是川润拓展海外清洁能源市场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深度参与项目的核心设备供应与系统集成,川润不仅实现了核心设备与技术方案的海外输出,也为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正式运营后,预计每年将处理生活垃圾量20万吨,替代标准煤6.6万吨,每年可回收8000万度零碳绿色电力,可满足5.7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约4.4万吨,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碳中和目标达成及业主方经济效益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环保】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市场保持成本优势(2025-07-28)
【摘要】 7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可再生能源署7月2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市场中的成本优势依旧显著,去年帮助全球进一步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提升能源安全。据这份《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在技术创新、竞争性供应链以及规模经济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续低于化石燃料,保持价格优势。报告说,2024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平均成本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方案低41%,陆上风电项目成本则低53%。陆上风电是最具经济性的新增可再生电力来源,成本为每千瓦时0.034美元,其次是光伏发电,为每千瓦时0.043美元。电池储能系统等技术进步也在改善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报告还说,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2吉瓦,显著节约了成本,替代了价值约57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使用。去年投产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中,有91%的成本效益优于任何新增的化石燃料项目。报告称,受制于审批延迟、电网容量有限等挑战,欧洲和北美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可能持续高企。而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凭借更高的学习效率和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有望实现显著的成本下降。
【关键词】再生,能源,潜力
【绿色环保】美国环保署拟撤销温室气体排放危害公众健康的认定(2025-07-28)
【摘要】 7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多家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环境保护署正在起草一项提案,拟撤销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做出的科学认定,即温室气体排放危害公众健康。这项认定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及美环保署温室气体监管法规的基石。《华盛顿邮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说,美环保署已于6月30日向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提交了这一提案,但未披露提案的具体内容。美国一家政府网站列出了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正在审查的这份名为《温室气体危害认定和机动车重新审议规则》的文件的标题。提案将在经过跨部门审查后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纽约时报》报道称,该提案还呼吁撤销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限制。报道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的话说,美环保署的理由是,对汽车制造商施加气候变化监管措施才是真正危害人类健康的做法,因为这将导致价格上涨和消费者选择减少。报道认为,如果特朗普政府废除对温室气体排放危害公众健康的认定,不仅会使美国政府取消当前所有针对汽车、工厂、发电厂及其他温室气体污染来源的限制,还将阻碍美国政府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造成持久影响。
【关键词】健康,福祉,潜在
【绿色环保】缺水危机日趋严重,阿富汗首都喀布尔5年后或无地下水可用(2025-07-23)
【摘要】 7月23日,中国环境报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报道,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正面临日趋严重的缺水危机,如不采取措施,可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个无水可用的首都。长期致力于国际援助工作的国际美慈组织发布报告称,喀布尔长期依赖地下水,但地下水开采速度远超自然回补,目前全城半数水井已枯竭。过去10年来,喀布尔地下水位下降达30米,每年地下水开采量比自然回补量高出4400万立方米。喀布尔许多居民难以负担水资源消耗,有的家庭三成收入用来买水,还有超2/3家庭因买水而负债。部分家庭为解决吃水难问题,需省吃俭用半年时间攒下4万阿富汗尼(约合4100元人民币),才能雇人在自家院子里挖一口井。而有钱打井的家庭仍是少数,许多没钱的家庭只能每天携带水箱前往供水点排队打水。水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喀布尔超八成地下水不安全,或被污水污染,或存在砷和盐度超标等问题。由于严重的公共卫生隐患,当地好多人频繁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专家认为,近年来喀布尔人口激增,地下水过度开采,叠加气候变化,种种因素造成喀布尔缺水危机不断恶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测,如缺水状况持续,喀布尔地下水将在2030年枯竭。
【关键词】国际,开发,资金
【绿色环保】日媒:日本筹建福岛事故后首座核电站,民意分歧(2025-07-23)
【摘要】 7月23日,中国环境报讯,据《日本经济新闻》19日报道,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将在其位于日本福井县的美滨核电站设施内启动新一代核电站的地质调查工作,以建造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以来日本第一座新反应堆。报道称,人工智能的普及带动了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工厂的建设,预计到2034财年,相关用电量将增加14倍。有效利用核电对于确保未来电力需求并实现脱碳至关重要,这也是关西电力公司决定启动相关调查的原因。据日本跨地区输电运营推进组织预测,日本全国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工厂的电力需求将从2025财年的36亿千瓦时增至2034财年的514亿千瓦时。据报道,许多企业已明确表示将采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电力来运营数据中心。日本政府也认为核电“拥有卓越的稳定供电能力,能满足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工厂的新需求”。关西电力公司旗下的7座核电站均已重启。自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以来,有关重启或新建核电站的话题一直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文称,日本正为推进下一代核电站建设铺路。这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正因天然气价格飙升和电力需求巨大的数据中心激增,而对核电进行重新审视。报道称,日本政府在其2040财年能源计划中修改了对核能的立场,取消了“尽量减少”核能使用的政策,转而承诺“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脱碳能源”。目标到2040年,日本20%的电力供应来自核能,从而将化石燃料发电量占比自2023年的近70%削减至30%-40%。今年2月,日本已制定了五种下一代核反应堆的路线图,该计划还指出,下一代反应堆将在已退役反应堆的核电站原址上建造。然而,由于部分当地居民对核电仍“心存担忧”,柏崎刈羽等地核电站的重启遭到当地社区的反对。
【关键词】反应堆,路线图,计划
【绿色环保】德国电池储能总装机22.1GWh,户用储能占比超80%(2025-07-23)
【摘要】 7月23日,北极星储能网讯,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德国能源设施官方登记册记录显示,全国在网运行的电池储能系统接近两百万套。7月后,官方虽未发布数据,但这一数字可以确认已突破两百万大关,系统总装机功率达到14.535GW,可用储能容量接近22.1GWh。其中,户用光伏储能系统占据了大多数。196.7万套小型电池储能系统(功率在20千瓦以下)总装机功率为11.5GW,可用储能容量接近18.3GWh。中型储能系统包括功率在20千瓦至1000千瓦之间的商用储能设施,共14,827套,总装机功率为663MW,储能容量超过900MWh。此外,还有323套大型电池储能系统,提供约2.35GW的功率和近2.9GWh的储能容量。2025年上半年,德国新增运行的电池储能系统超过25万套,新增功率接近2GW,储能容量达3.55GWh。其中,大型电池储能系统贡献了509.5MW的新增功率和690MWh的新增储能容量,共涉及73个新增项目。新增储能系统中,以小型户用光伏储能为主。251948套系统共计新增1.34GW功率和近2.7GWh储能容量。中型系统方面,新增2418套系统,总功率117.7MW,容量160MWh。
【关键词】能力,迫切,需求
【绿色环保】国际最新成功提取至少1800万年古蛋白,可助物种演化研究(2025-07-15)
【摘要】 7月15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同期发表两篇基因组学论文称,研究人员从犀牛属和其他动物的化石近亲中,提取出已有至少1800万年历史的古蛋白。这两项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蛋白质的存留时间比之前认为的要久得多,有望为许多物种的演化历史提供新线索。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人员越来越擅于从化石中提取古分子(如DNA和蛋白质),但由于这些分子会随时间而降解,给提取它们带来了难度,温暖环境还会加剧降解过程。之前提取的最古老的蛋白质来自约370万年前的上新统。这两项新研究通过给牙釉质采样,扩大了这一年代界限,而已知牙釉质能很好地保存古分子。在其中一项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哈佛大学Daniel R. Green、 Kevin T. Uno和美国史密森学会Timothy P. Cleland与合作者一起,从肯尼亚图尔卡纳盆地发掘的大量化石中提取了蛋白质。他们对最早距今1800万年的真犀(犀牛属近亲)和长鼻目(象的近亲)进行了采样。位于东非大裂谷的图尔卡纳盆地是地球上最温暖的地方之一,古分子被认为无法在这里保存下来。此外,该遗址具有重要的演化意义,因为许多非洲哺乳动物种群在这里分化,包括古人类、犀牛和河马。在另一项研究中,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Ryan S. Paterson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从来自加拿大高北极的一个真犀提取了釉质蛋白的部分序列,年代可追溯至约2100万-2400万年前。他们认为,这些序列或能提供犀牛属家谱的新信息,但仍需开展进一步分析。他们还指出,寒冷的条件,如加拿大高北极的气候,有利于生物分子保存,从而推动动物演化的重建。
【关键词】动物,演化,重建
【绿色环保】北半球提前进入“炙烤模式”(2025-07-15)
【摘要】 7月15日,中国环境报讯,对于北半球而言,今夏的“炙烤模式”来得比预期早。在刚刚过去的6月,法国首都巴黎达到42.3摄氏度的高温,突破1947年纪录;巴黎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因热胀冷缩向西倾斜20厘米。在南欧,西班牙、葡萄牙的气温一度超43摄氏度。在北美,美国凤凰城机场跑道热裂……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平均地表气温为16.46摄氏度,比1991~2020年的6月平均气温均值高出0.47摄氏度。其中,欧洲大陆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经历了两次显著的热浪。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警,2025~2029年这五年间,有80%的概率出现最暖年份,全球升温超1850~1900年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的概率达86%,对全球气候变化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持续,高压,系统
【绿色环保】高温席卷美国,热穹顶效应致多地逼近40℃(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自6月下旬起,热浪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大半个美国。美国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美国超280个地区破高温纪录,纽约时报广场6月24日午间气温超37.2℃,为2012年以来最高值;新泽西州纽瓦克午后的最高气温达到39.4℃;华盛顿、纽约局地实测气温超40℃,体感温度高达43.3℃。极端高温已对当地民生与基础设施造成显著冲击:电网承压、列车延误、医院接诊量激增……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表示,受高温天气影响,途经华盛顿、费城和纽约的铁路线限速,导致列车延误;纽约布朗克斯区逾3.4万户家庭停电,多地供电部门提醒民众节约用电,错峰使用大功率电器。为应对电网负荷压力,美国能源部6月24日下令该国最大电力公司之一——杜克能源卡罗来纳分公司启用东南部地区特定发电机组,将发电量调至峰值。席卷而来的极端高温不仅考验着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更凸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严峻现实。美国国家气象局指出,热穹顶效应是此轮极端高温的核心推手——高层大气热高压停滞不前,与周边低压形成“穹顶状”稳定环流,如同巨型罩子将热空气禁锢在地表,底层暖空气受迫上升后又被上层高压“压回”地面,“热穹顶”里的温度越来越高,从而引发热浪或超级热浪事件。与此同时,欧洲也遭遇着炙热考验。南欧多国正在应对今年首波严重热浪,气象预报显示未来几天气温将进一步升高。西班牙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气温已高达44℃,葡萄牙包括首都里斯本在内的大片地区已发布红色高温警报,气温预计达到42℃以上。
【关键词】极端,高温,核心
【绿色环保】美国“反电复油”,传统车企通用、福特股价“踩油门”(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环境报讯,当地时间7月3日,争议不断的“大而美”法案得到了美国国会众议院的表决通过。白宫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定于4日即美国“独立日”当天签署该法案,并使其生效。随着“大而美”法案的即将签署,特斯拉CEO马斯克和特朗普的矛盾也再度升级。矛盾的中心在于该法案将提前终止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购买或租赁新电动汽车的7500美元税收抵免以及二手电动汽车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都将于今年9月30日结束。政策支持力度的减弱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电动汽车制造业的增长。作为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特斯拉无疑受打击程度最重。此前,多位华尔街分析师认为,美国取消电动车税收抵免将直接造成特斯拉销量和利润下滑。摩根大通分析师Ryan Brinkman称,税收抵免的取消将给特斯拉带来12亿美元利润损失风险。在销量上,特斯拉今年已经开始了下滑态势。当地时间7月2日,特斯拉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为38.41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3.5%。这也是特斯拉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交付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汽车交付量约为33.67万辆,环比下降32%,同比下滑13%,创下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交付纪录。在美国市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中的地位也在被动摇。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特斯拉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55%降至约49%,今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44%。除了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大而美”法案事实上还通过降低美国环保署 (EPA) 和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 (CAFE) 标准,逆势扶持传统燃油车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税收,抵免
【绿色环保】酷热天气导致美国电网不堪重负,部分地区批发电价飙升(2025-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美国各大都市地区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由于天气闷热,本周一下午5时30分,波士顿实时批发电价竟从当天较早前的每兆瓦时不到50美元一举升破400美元(一兆瓦的电力可为大约800户家庭供电一天)。同日,纽约州电网运营商纽约 ISO 报告称,纽约市区批发电价已蹿升至每兆瓦时600美元。纽约另一家大型电力公司也被迫停电,截至路透社周一发稿,仍有超过6200户纽约家庭和企业处于停电状态。6月24日,美国能源部发布了一项紧急命令,要求特定发电机组,在持续的极端天气条件下以最大发电输出水平运行,以减轻整个东南部地区因高温而导致的停电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电网还面临着未来用电负荷可能大幅增长的挑战。随着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电气化,能源需求正经历20年来的最高增长。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预测,到2034年夏季和冬季美国峰值用电需求可能较目前水平分别再飙升15%和18%。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巨大的用电需求。报告指出,到2030年,仅这两项业务的用电需求就将从2022年的17吉瓦蹿升至35吉瓦。
【关键词】智能,数据,中心
【绿色环保】远古珊瑚化石警示未来海平面可能骤然上升(2025-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环境报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印度洋岛屿上发现的远古珊瑚化石,证实地球海平面历史上曾多次突然快速上升。基于当时全球气温与现在的相似性,研究人员预测,即使全球气温保持稳定,未来海平面也可能突然剧烈上升。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珊瑚通常在接近海平面的浅水环境生长,其年代可以通过钍230同位素法测定,因此珊瑚化石可以作为海平面变动的证据。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塞舌尔群岛发现的距今约12.3万年的珊瑚化石,这些化石为重建过去的海平面记录提供了绝佳机会。结果显示,全球海平面高度的峰值出现在大约12.3万至12.2万年前,当时正处于地球末次间冰期。而在海平面高度达到峰值之前的6000年中,还出现了3个海平面突然剧烈上升的时期。研究人员说,这表明极地冰盖体积和海平面高度可能迅速发生变化。而且,在末次间冰期,地球南北半球温度变化不一致,两极冰盖的增减并不同步。但如今南北半球同时升温,预计未来海平面上升幅度会比当时更大,甚至可能出现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超过10米的情况。
【关键词】浅水,环境,生长
【绿色环保】污染危机催生跨国合作,中国治污技术“出海”曼谷(2025-06-23)
【摘要】 6月2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在泰国曼谷市政府,中泰两国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合作意向书——“曼谷清洁空气”项目。这一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环科院)牵头、两国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推动的项目,将为曼谷超大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途径和决策依据。近年来,曼谷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当地的空气污染季。专家介绍,曼谷的空气污染具有复合型特征,既有季节性生物质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又有快速工业化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压力,叠加跨境污染问题,非常复杂。其中,当地旱季空气污染问题相对突出,一方面源于空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地旱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容易受到内陆污染气团的影响,大气湿沉降较弱也削弱了大气自净能力。因此,为探索“科学治污、精准治污”路径,经过充分考虑、讨论和部署,项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实施路径。一方面,中国环科院作技术牵头单位,与泰方高校及科研单位,充分发挥“智慧大脑”的作用,开展污染解析和排放评估等基础工作,未来将针对工业、交通、农业等不同污染源制定差异化管理方案。项目参与方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曼谷紧锣密鼓地推进曼谷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的硬件建设工作,预计在污染季到来前完工,未来将为污染季节随时到来的污染过程动态解析提供核心数据。另一方面,曼谷市政府将作为项目成果的使用方,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将深入参与研究内容开展,针对重污染过程防控、全年污染控制及中长期防治规划等方面,和科研团队一起探索污染防控政策科学制定。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压力
【绿色环保】日媒:日本电动汽车普及为何这么难(2025-06-23)
【摘要】 6月23日,中国环境报讯,日本“Merkmal”汽车新闻网站6月18日文章,原题:为什么电动汽车在日本“被讨厌”?在日本的社交媒体和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许多对电动汽车持否定态度的言论。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电动汽车在日本新车销售中占比仅约2%。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意味着必须经历一次巨大的技术转型,但庞大的产业规模本身却成了障碍。一种倾向于谨慎的产业机制也使转型变得困难。在日本,汽车产业不仅是经济支柱,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业、基础设施建设,都严重依赖本地汽车企业,这也让这些企业具备一定的政治话语权。因此,电动汽车转型所引发的产业重组,势必会动摇就业和供应链的根基。它不仅是技术转型问题,更是对社会结构再设计的挑战。而日本目前缺乏支撑既得利益重组的制度设计,以及直面这种挑战的社会意识。在日本,欧美国家的脱碳战略常被视为“理想化”“不切实际”,对欧洲的态度夹杂着冷嘲热讽。另一方面,日本对本国品牌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情况却鲜有讨论。这其中交织着工业立国的自豪感与对制造业优势可能崩塌的隐忧。
【关键词】技术,转型,问题
【绿色环保】越南河内塞拉芬项目一次性并网发电成功(2025-06-16)
【摘要】 6月16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三峰卡万塔公司负责设计、成套设备供货、建安监督指导及调试验收的越南河内市塞拉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一次性并网发电成功并稳定满负荷运行。该项目位于河内市山西镇春山公社,距离河内市区约60公里,由越南Amaccao集团投资,设计处理规模1845吨/天(入炉),装机容量37.5兆瓦。项目配置3台逆推式机械炉排炉和2台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烟气净化采用“SNCR+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器”组合工艺技术,烟气排放指标优于欧盟现行标准;配备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管控,大幅提升能源转化效率。作为越南政治经济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该项目每年可提供数亿度绿色电力,显著提升河内市环境治理能力,为越南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能源,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