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美国清洁能源遭遇“退潮”:240亿美元投资蒸发,2.1万岗位流失(2025-11-12)
【摘要】 11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分析机构E2最新发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美国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缩减超过240亿美元,流失就业岗位约2.1万个,仅9月就有16亿美元项目被取消、近3000个岗位流失。同时,美国联邦财政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也在收缩。美国能源部宣布终止对223个能源项目的财政扶持,涉及321项资助计划,预计覆盖财政支出75.6亿美元。E2表示,今年以来,美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累计损失超240亿美元,约2.1万个就业岗位受到影响。美国共和党主导选区受冲击尤为严重,损失投资124亿美元,减少就业岗位约1.5万个。堪萨斯、密歇根、北卡罗来纳和田纳西等州多项电网级储能及电动汽车制造设施建设计划被相继取消或延缓实施。除私营部门外,美国联邦资金支持也出现明显收缩。10月,美国能源部宣布终止对223个能源项目的财政扶持,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太阳能、风能、储能及氢能基础设施。E2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削弱产业投资信心,使原本依托公共资金的中小型开发商陷入资金链紧张状态。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美国清洁能源领域损失约240亿美元投资,部分跨国能源企业开始将原本计划投向美国的制造项目迁往加拿大、墨西哥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取消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民主党主政州,引发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普遍担忧。尽管出现投资退潮,部分企业仍在努力寻找新增长点。9月,仍有企业宣布新增5.42亿美元投资,用于电动汽车零部件、太阳能组件制造及数据中心供能设施建设,预计可创造约985个长期岗位。然而业内普遍认为,这些新增投资难以抵消整体下滑趋势。美国清洁能源协会的市场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美国清洁电力装机容量增长几乎停滞,未来项目储备亦未见改善。
【关键词】清洁,电力,装机
【绿色环保】英研究:气候变化增加超强飓风发生概率(2025-11-12)
【摘要】 11月12日,中国环境报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在其官网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气候变化导致“梅利莎”这样超强飓风的发生概率是工业化前的约4倍。“梅利莎”是近年来影响加勒比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10月28日以五级飓风威力登陆牙买加西南部海岸,10月31日离开加勒比地区,最大持续风速接近每小时300公里。据美国“准确天气预报”公司估计,“梅利莎”在加勒比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80亿至520亿美元。研究人员借助帝国理工学院风暴模型IRIS进行分析后指出,与工业化前相比,气候变化使得飓风“梅利莎”登陆时的最大风速增加了5.3米每秒,增幅达7%;飓风强度的增加导致估计的经济损失增加了34%,这表明即使风速小幅增加,也会导致破坏力和经济损失大幅上升。研究显示,在2025年的气候条件下,类似“梅利莎”这种强度的飓风发生概率是工业化前气候条件下的约4倍。研究引入气候变化归因研究中常用的可归因风险分数(FAR)指标后发现,此类事件发生概率至少79%可归因于气候变化。而如果没有气候变化,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研究还估算,“梅利莎”飓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有约12%可归因于气候变化。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2摄氏度,未来新增损失将比当前损失增加4%;超强飓风登陆风速将比当前气候条件下再增加2.1米每秒。
【关键词】风暴,模型,分析
【绿色环保】伊朗水危机恶化:德黑兰主要饮用水来源两周内或枯竭,最大湖已干...(2025-11-05)
【摘要】 11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伊朗正在经历历史性干旱,德黑兰水务公司负责人11月2日警告,首都德黑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来源可能会在两周内枯竭。据环球网此前报道,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10月2日表示,由于城市规模过度扩张、缺水危机加剧以及地面沉降威胁日益严重,伊朗别无选择,只能将首都从德黑兰迁至该国南部。水危机不仅限于德黑兰,伊朗多地在今年夏天出现水供应短缺问题,国内多个主要水库的储水量萎缩。除了干旱之外,伊朗与阿富汗在水坝项目上的紧张关系升级,以及乌尔米耶湖管理不善,也被视为伊朗水危机的原因。德黑兰这座拥有超过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位于阿尔博尔士山脉南麓,山峰常年积雪,海拔高达5600米,其河流为多座水库提供水源。据《卫报》报道,德黑兰70%用水由水坝提供,其余30%来自地下水。然而,降雨减少和蒸发量增加,已导致水坝供水比例下降,并加剧了对地下水的压力。据统计,伊朗2024年降雨量为140毫米,而标准值是260毫米。这意味着降水量下降了大约50%到60%。今年的情况同样严峻。最新估计显示,2025年的降雨量可能不足100毫米。据伊朗国家通讯社(IRNA)11月2日报道,德黑兰水务公司负责人贝赫扎德·帕尔萨表示,为德黑兰提供饮用水的五座水坝之一——阿米尔·卡比尔大坝“存储了1400万立方米的水,仅为其容量的8%”。在这一水位下,他警告称,大坝只能再为德黑兰供水两周。帕尔萨表示,一年前,阿米尔·卡比尔大坝的蓄水量为8600万立方米,但德黑兰地区的降水量已出现“100%的下降”。伊朗正经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当地一名官员10月表示,德黑兰省的降雨量之少,“在过去一百年中几乎前所未有”。
【关键词】面临,用水,紧缺
【绿色环保】《柳叶刀》报告揭气候危机已成健康浩劫(2025-11-05)
【摘要】 11月5日,中国环境报讯,据《环球时报》此前报道,今年以来,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热浪肆虐,强降雨、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在全球频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福祉。世界气象组织指出,极端天气已成为新常态,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据英国《卫报》10月28日报道,由伦敦大学学院(UCL)与世界卫生组织牵头,70多个学术机构、128位专家编撰的2025年版《柳叶刀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每分钟约1人死于高温相关疾病,2012-2021年平均每年54.6万人因高温丧生,自上世纪90年代起,排除人口增长因素后,高温相关死亡率仍飙升23%。据《卫报》援引报告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二次上任后再次“撕毁”气候协议,全球石油公司持续开采化石燃料,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损害将变得更加严重。正如报告所批评那样,美国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之一,却在气候承诺上背道而驰,这使得全人类的处境日益危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前100大化石燃料公司已提高了截至2025年3月的产量预期,这将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的三倍。商业银行在2024年对化石燃料行业40大贷款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五年来的最高点6110亿美元,而对绿色领域的贷款额为5320亿美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深入日常生活。据《卫报》报道,2023年,各国政府每天向化石燃料公司提供25亿美元直接补贴,而民众因高温无法在农场、建筑工地工作,日均损失等额经济收益。有关数据显示,过去四年,全球人均每年有19天暴露于致命高温,其中16天源于人为气候变化。2024年极端高温导致全球损耗6390亿小时劳动时间,最不发达国家经济损失达GDP的6%。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每年致数百万人死亡,炎热干燥气候助长野火,2024年烟雾相关死亡预计达15.4万人;2023年有1.23亿人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较1981-2010年均水平显著上升。
【关键词】化石,燃料,燃烧
【绿色环保】欧盟拟为2040气候目标引入灵活机制以争取成员国支持(2025-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据路透社消息,欧盟目前正在就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2040年气候目标进行谈判,该目标要求到2040年将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90%。在11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前,欧盟正寻求尽快批准这一目标。然而,数月的谈判尚未达成共识。部分成员国政府对绿色措施持抵制态度,并对如何在国防、工业振兴等优先事项与低碳转型的融资之间取得平衡表示担忧。路透社获取的这份妥协提案草案显示,各国已提出一项计划,允许欧盟每两年对2040年目标进行一次审查。这一机制可能在未来为欧盟调整该目标提供空间。草案还规定,如果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低于预期,或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的发展速度不及计划,其他行业将不必为此加速减排以实现2040年总体目标。草案明确写道:“一个部门的潜在不足不应以牺牲其他部门为代价。”该草案并未改变90%的减排目标本身,也未修改允许通过购买海外碳信用额度来实现3%减排量的规定,尽管各国仍在就此进行讨论。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周曾表示,碳信用额度可能覆盖高达5%的目标。为了争取持怀疑态度的政府,欧盟委员会已承诺在其他绿色措施上做出改变,包括应波兰和捷克共和国的要求,在运输燃料碳市场中实施价格控制。此外,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压力下,欧盟也可能放松对2035年禁售内燃机车辆的规定。
【关键词】碳市场,实施,价格
【绿色环保】美媒:报告称,东南亚成美国电子垃圾倾倒场(2025-10-28)
【摘要】 10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据美联社10月22日报道,总部位于西雅图的环保监督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BAN)近日发布最新报告,揭露美国每年有数百万吨废弃电子产品被运往海外,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尚未具备安全处理有害废弃物能力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BAN发现,至少有10家美国公司存在向亚洲和中东国家及地区出口废弃电子产品的行为,该组织将这一现象称为“隐形的电子垃圾海啸”。“这场新的、几乎不可见的电子垃圾海啸正在发生……它在为电子回收行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将大量美国废弃电子设备秘密出口到东南亚,在有害的条件下进行处理”。报告称,每月约有2000个集装箱(约3.3万吨)的废旧电子产品从美国港口运出。BAN的报告还提到,许多装载电子垃圾的集装箱运送目的地,是已根据《巴塞尔公约》禁止进口此类废弃物的国家,而该公约的核心宗旨正是遏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规避多国监管,这些货物(电子垃圾)常被“错误”申报为“原材料”或“可回收物”等,而非真实的电子废弃物。对此,美联社援引评论人士的观点直言:“美国的电子垃圾加剧了亚洲的环境负担,这本质上是一种‘垃圾殖民主义’。”
【关键词】更新,换代,速度
【绿色环保】2024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创历史新高,化石燃料持续排放等是主...(2025-10-20)
【摘要】 10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WMO表示,2023年—2024年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激增了3.5ppm(百万分之一),达到423.9ppm。这是自1957年开始现代测量以来的最大增幅,远高于2022年—2023年2.3ppm的增幅。这标志着二氧化碳年度增幅的加速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增加了3倍。地球上一次达到类似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要追溯到500万年至300万年前。WMO称,化石燃料持续排放、野火排放激增,以及陆地和海洋碳吸收量的下降,是2024年碳排放创纪录飙升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人员预计,由于近期厄尔尼诺天气模式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并在亚马孙等关键地区引发高温、火灾和干旱,从而削弱碳吸收能力,2024年海洋、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吸收的碳量是下降的。科学家在今年早些时候指出,2024年热带森林损失量是2023年的两倍。
【关键词】削弱,碳吸收,能力
【绿色环保】美十余州检察长就太阳能项目资金被撤起诉特朗普政府(2025-10-20)
【摘要】 10月20日,中国环境报讯,当地时间10月16日,美国十多个州的检察长起诉特朗普政府,指控其终止了用于全美平价太阳能项目的70亿美元资金。他们在诉讼中称,美国环境保护署取消“全民太阳能”计划违反了管理联邦机构的法律和宪法权力分立原则。据悉,参与诉讼的有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康涅狄格州、哥伦比亚特区、夏威夷州、伊利诺伊州、马萨诸塞州、缅因州、马里兰州、密歇根州、新泽西州、新墨西哥州、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俄勒冈州、罗德岛州和佛蒙特州的州检察长。“全民太阳能”计划于2022年由美国前总统拜登推出,旨在让近100万美国人能够使用可再生能源。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大规模税收和支出法案在国会通过一个月后,美国环保署于8月撤销了“全民太阳能”计划资金,环保署署长泽尔丁称该计划“浪费钱财”。
【关键词】使用,可再生,能源
【绿色环保】美欧能源协议备受非议(2025-10-13)
【摘要】 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时至今日,围绕美欧能源协议的争论仍未平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取得“历史性胜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之为“艰难的好协议”。但是,欧洲人却普遍不买账,原因在于庞大的对美采购规模势必进一步推高能源消费成本,对于举步维艰的欧洲制造业来说更像是“自杀性决策”。有分析评论认为,这个为期3年、金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能源协议,看似是个宏大的合作框架,实际上严重脱离了市场现实,有可能最终陷入泥潭。首先,欧盟承诺的能源贸易数据经不住市场检验。欧盟承诺将在3年内每年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站不住脚。从目前欧盟能源存量数据与结构特征来看,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欧盟能源产品进口总额为4330亿美元,从美国进口的能源总额不到800亿美元,尚不足新协议年度目标的三分之一。很难想象欧盟有什么办法能让美国能源进口量突飞猛进。其次,美国能源供应能力受到结构性瓶颈的掣肘。从美国能源出口主力品种LNG的产能来看,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其出口量达到119亿立方英尺/日,即便规划中的Plaquemines LNG、Golden Pass LNG等项目全部投产,新增的53亿立方英尺/日名义出口能力,也仅能使总产能提升近50%,远不足以满足欧盟数倍的增量需求。为此,市场人士大多不看好美欧能源协议的未来,认为协议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实际操作是难上加难。美欧能源协议的达成,本质上是政治逻辑对市场规律的强行干预,其核心诉求在于缓和因美国加征关税举措而日渐紧张的跨大西洋贸易关系。美国政府多次威胁对欧盟汽车、钢铁等关键产业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让本就困难重重的欧洲多国经济“雪上加霜”。在这种压力下,欧盟委员会不得不低头,以能源采购承诺换取关税减免,保护岌岌可危的欧洲出口。
【关键词】能源,政策,分歧
【绿色环保】数据显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超煤炭(2025-10-13)
【摘要】 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能源智库恩伯(Ember)当地时间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超过煤炭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电力来源,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出现,该智库称此为“关键的转折点”。恩伯的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至6月期间,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电量达到5072太瓦时(1太瓦时等于10亿千瓦时),超过煤炭的4896太瓦时。从增长幅度来看,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力需求同比增长2.6%,即369太瓦时,而太阳能发电量增加306太瓦时,风能发电量增加97太瓦时,两者已经可以覆盖增长的电力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期全球煤炭发电量下降0.6%,天然气发电量下降0.2%,整体化石燃料发电总量下降0.3%,使得全球电力行业排放量下降0.2%。在清洁能源增长的背后,全球能源格局出现了显著变化。英国广播公司(BBC)当地时间7日报道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引领了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但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较富裕国家却比以往更加依赖导致全球变暖的化石燃料来发电。恩伯的报告发现,中国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使得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化石燃料使用量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2%。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也超过其电力需求增长,使其煤炭和天然气使用量分别下降3.1%和34%。非洲也正在经历太阳能热潮,在截至今年6月的一年中,其太阳能电池板进口量同比增长60%。
【关键词】化石,燃料,依赖
【绿色环保】泰国佛统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成功(2025-10-09)
【摘要】 10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9月22日,由重庆三峰卡万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全厂设备成套供货、建安技术指导、调试和运营指导,泰国Ensys公司负责工程施工的泰国佛统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Nakorn Pathom Waste to Energy Project)迎来关键进展——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成功。该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垃圾焚烧发电与烟气净化技术,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550吨,年处理量达18.3万吨。项目配置1台550吨/天机械炉排焚烧炉及9.9MW高效发电机组,并运用“SNCR+降温塔+干法脱酸塔+布袋除尘器”组合工艺,烟气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为东南亚地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树立了技术新标杆。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超过70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有效缓解当地用电压力,助力泰国绿色低碳发展。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泰两国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建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环保】欧盟近日被曝计划削减钢铁进口配额,并提高钢铁进口关税(2025-10-09)
【摘要】 10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欧盟近日被曝计划削减钢铁进口配额,并提高钢铁进口关税。政客新闻网欧洲版10月6日刊文称,欧盟此举或重创英国钢铁行业,对后者而言,这“比特朗普的关税更糟糕”。据报道,欧盟准备将外国钢铁进口配额削减近一半,并对超过配额的部分征收高达50%的关税。报道指出,美国的关税已重创英国本就四面楚歌的钢铁制造商,欧盟即将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对他们的打击可能更大。欧盟是英国最大的钢铁出口市场,英国每年生产的约400万吨钢铁中,约有190万吨出口到欧盟。相比之下,美国从英国进口的钢铁仅为20万吨。英国贸易监管机构贸易救济局联合首席执行官卡门·苏亚雷斯(Carmen Suarez)表示:“就钢铁而言,欧盟将采取的措施非常、非常重要。”她指出,欧盟的行动将受到英国钢铁行业和英国商业贸易部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钢铁,行业,商业
【绿色环保】最新气候变化研究:野火烟雾造成超额和过早死亡人数预计会增加(2025-09-22)
【摘要】 9月22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同时发表两篇气候变化建模研究论文显示,与未来预测气候变化相关的野火增加,预计会显著增加超额和过早死亡。其中一篇论文认为,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野火烟雾可能会导致美国每年约7万例超额死亡。另一篇论文指出,全球范围内,21世纪末的过早死亡人数可能会增加至每年140万例。在第一篇论文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石溪大学邱明昊和斯坦福大学Marshall Burke与合作者一起,开发了一套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模型,并用2001至2021年的月度和年度火灾排放物观测数据进行训练,以此预测在不同气候情景下整个北美来自野火的未来火灾PM2.5浓度。他们随后利用2006至2019年的全美死亡记录数据,估算了火灾烟雾PM2.5暴露对未来死亡率的影响。利用这一建模方法,他们预计在高变暖情景下,到2050年,来自野火的PM2.5或在美国导致每年71420例超额死亡,这比来自2011-2020年烟雾的估算平均值增加了73%;2026至2055年因野火PM2.5造成的累积总死亡人数预计将达到190万,其中加州在高排放情景下的增幅最大,之后为纽约州、华盛顿州、得克萨斯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他们还估计,高排放情景下的年超额死亡人数到2050年可能会导致每年60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第二篇论文的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清华大学张强和郑博与合作者一起,利用一个机器学习框架预测了全球到21世纪末的野火排放和相应的过早死亡,他们预计,从2010-2014年到2095-2099年,火灾导致的全球碳排放可能在中等排放情景下增加23%。他们的预测显示,到2095-2099年,野火烟雾导致的年过早死亡可能升至每年140万左右,几乎是当前水平的6倍。在中等排放情景下,预计的健康负担存在明显差异,非洲预计会受到最重的影响(火灾相关死亡预计为2010-2014年的11倍),而欧洲和美国的死亡率可能是原来的1到2倍。
【关键词】寻找,策略,缓解
【绿色环保】美媒:清洁能源,美国缺少中国的制胜法宝(2025-09-22)
【摘要】 9月22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新闻周刊》9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拥抱清洁能源,而美国仍停留在20世纪。新疆米东区光伏项目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光伏项目;福建省福清市海上风电产业园下线的海上风电机组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高度约为自由女神像的两倍;比亚迪即将在郑州建成的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中心,规模约为特斯拉美国最大工厂的10倍。不断扩展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高耸的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规模庞大的电动汽车工厂,都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体现。据估计,中国掌控着全球超过一半的电动汽车制造、70%的风力发电机组产能和80%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这种主导地位建立在中国完善、明智且连贯的政策框架之上。中国利用其庞大的国内市场拉动清洁能源需求,同时稳步构建工业生态系统,推动供应链创新,降低清洁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成本。美国从清洁能源领域的退却,与中国在这一快速成长领域的大举进军,将对全球能源格局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产生深远影响。国际能源署指出,过去五年清洁能源转型支出大幅增长,部分出于气候关切,但主因是各国希望提升能源安全水平。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正努力减少对油气进口的依赖,并在新技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清洁,能源,领域
【绿色环保】《自然》研究首次证实石油巨头碳排放直接导致致命热浪(2025-09-15)
【摘要】 9月15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首次直接将全球最大化石燃料企业的碳排放与数十次致命热浪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全球14家最大化石燃料公司中任何一家的排放量,都足以导致超过50次原本几乎不可能发生的热浪。该研究实质上证实了这些排放与热浪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采用归因分析法,通过比对工业化时代前后的气象数据和计算机模型,评估排放如何推升温度。科学家首先计算每个碳排放巨头的排放对气温升高的具体贡献,进而分析这些额外升温如何增加热浪发生概率。此前的研究已将数百起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变暖关联,但本次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系列事件。研究显示,被分析的180家“碳排巨头”企业的总排放量应对全球约半数热浪强度增加负责,其余大部分则源自森林破坏导致的排放。在2010至2019年间,研究的213次热浪因全球变暖而平均发生概率提升了200倍。例如,埃克森美孚的化石燃料碳排放使51次热浪的发生概率比未变暖世界高出至少一万倍,沙特阿美的排放也造成同等影响。
【关键词】气候,危机,损害
【绿色环保】国际最新研究:全球变暖威胁重要产氧海洋微生物(2025-09-15)
【摘要】 9月15日,中国环境报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论文称,一项建模研究显示,在中等和高升温情景下,地球上最小、最丰富的光合生物以及一种重要的产氧微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颇受威胁,其在热带海洋的种群规模到2100年最多或缩小51%。这项基于穿过太平洋船舶采集的十年期数据研究结果提示,此类细菌微生物面对气候变化时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脆弱。该论文介绍,原绿球藻是一种对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蓝藻,不同的原绿球藻菌株栖息在75%的地球日照表层海洋中,它们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约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据预测,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表温度到2100年会经常超过30°C,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原绿球藻能生长在最热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区域,人们曾认为它们的分布范围还会随海洋持续升温而进一步扩大。不过,这些估算结果此前仅基于实验室数据。在本项研究中,为估算原绿球藻野生种群会如何应对海洋升温,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Francois Ribalet与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分析了2010-2023年的十年期数据,这些数据由穿过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的船载仪器连续收集。他们发现,原绿球藻分裂和生长速度与海洋温度相关。不过,尽管此前预测它们在更高温度下仍会继续迅速生长,但研究发现,在海洋中其分裂速度在海表温度超过28°C时会急剧下降。进一步模拟显示,在相当于代表性浓度路径4.5和8.5的未来中等和高升温情景下,原绿球藻的生产力或较当前下降17%-51%。
【关键词】变化,潜在,脆弱
【绿色环保】世界最大冰山解体(2025-09-08)
【摘要】 9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近40年前从南极冰架断裂后,代号A23a的冰山长期位居世界“巨无霸”冰山榜首。然而,卫星图像显示这座冰山正迅速解体,研究人员预计它有可能在几周内变小到无法辨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9月3日援引英国南极考察处消息报道,受温暖的海水影响,巨型冰山A23a正迅速分解为“几大块”。在今年早些时候,A23a面积3672平方公里、重近一万亿吨,块头居巨型冰山之首。据法新社报道,欧盟地球观测项目“哥白尼”卫星图像分析结果显示,目前A23a的块头比原来小了一半多,不过面积仍有1770平方公里,最宽处达60公里。报道说,最近几周,大量冰块从A23a脱落,散落在它周围的水里,一些大型冰块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其他很多小一些的冰块也足以威胁过往船只安全。英国南极考察处海洋学家安德鲁·迈耶尔什说,以美国国家冰中心标准衡量,从A23a脱落的不少大冰块算得上大型冰山。自1986年从南极菲尔希纳冰架断裂以来,A23a冰山曾因卡在海床上,在威德尔海搁浅逾30年,后由于冰层融化等作用在2020年前后开始向北移动。今年3月,A23a停留在南大西洋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科学家一度担忧它与岛屿发生碰撞,可能威胁企鹅、海豹等动物生存。今年5月,这座冰山再次移动,向北漂流。最近几周以来,A23a的漂流速度明显增快,有时候一天最远能漂20公里。随着A23a解体,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冰山D15a跃升为世界最大冰山,A23a退居第二。研究人员预测,随着南半球春季到来,海水持续温暖,A23a可能会迅速分解为越来越小的若干部分。迈耶尔什预计,A23a未来几周可能持续解体并变小到难以辨识。
【关键词】速度,加快,行为
【绿色环保】意大利发布一项气候数字孪生质量评估工具(2025-09-08)
【摘要】 9月8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由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与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气候数字孪生质量评估应用程序(AQUA)正式推出。该开源程序主要针对欧盟“目的地地球”倡议中的气候数字孪生模拟结果进行实时评估,并量化其模拟过程的不确定性,它将成为端到端工作流程的核心组成部分。该质量评估应用程序可支持多种格式气候数据的访问和预处理,实现延迟访问、可扩展计算以及容器化部署,提供数据可视化服务。其代码分框架和诊断两部分:框架部分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可简化数据访问流程,远程连接“目的地地球”数据湖,通过修正统一变量、维度和坐标的元数据,确保观测与模型数据一致;诊断部分包含十余种分析工具,可在低分辨率归档数据或原始高分辨率数据上开展从基础到复杂的分析,包括时间序列、偏差估算及热带气旋追踪等特定气候特征研究。在气候数字孪生工作流程中,完成气候模拟后,将调用质量评估应用程序框架生成低分辨率归档数据并存储,同时运行诊断工具开展综合分析,结合再分析资料、观测数据对比后生成评估指标,并在线存储图表结果,为正在开发的气候数字孪生数据监控界面提供支持。
【关键词】热带,气旋,追踪
【绿色环保】世界气象组织:拉尼娜现象可能9月起回归(2025-09-04)
【摘要】 9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据世界气象组织9月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不过,尽管拉尼娜现象有暂时降温影响,全球众多地区的气温仍可能高于平均水平。气象组织介绍说,自2025年3月以来,中性条件(非厄尔尼诺现象也非拉尼娜现象)持续。然而,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9月开始并在未来数月浮现。9月至12月期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很小。尽管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在不少地方回归,但通报也指出,9月至11月,北半球众多地区和南半球很大一部分区域的气温预计将高于平均水平。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关键词】持续,异常,变冷
【绿色环保】韩国央行报告:极端天气成韩经济“结构性风险”(2025-09-04)
【摘要】 9月4日,中国环境报讯,韩国银行(韩国央行)8月31日发布《近期强降雨和酷暑对增长与物价的影响》报告,警告极端天气已成为冲击韩国经济的重要不确定因素。报告称,7月极端降雨与高温对主要农产品造成显著冲击。菠菜、紫苏叶、桃子、西瓜等农产品受灾减产,品质下降。同时,海水温度升高导致鱿鱼等需求量大的水产品捕捞和养殖出货减少,推动7月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7.3%。据韩国央行估算,这一轮冲击将使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0.3个百分点,全年上涨0.1个百分点。极端天气的冲击不仅限于农业和餐饮业。建筑工地频繁停工或延误,面对面类型的服务业同时承受成本上升和消费疲软的压力。韩国央行表示,自2023年以来连续3年的创纪录强降雨和酷暑已显著削弱经济动能。数据显示,在强降雨和酷暑集中出现的第三季度,本世纪20年代经济增速平均比上一个10年低0.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约0.04个百分点。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5年间,韩国年均强降雨天数(每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达到49天,比本世纪初增加23.9%;酷暑天数(日最高气温超过33℃)平均为67天,比本世纪初增加44.9%。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显著改变了经济运行环境。
【关键词】极端,降雨,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