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新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海洋热浪猛增(2025-04-22)
【摘要】 4月22日,中国环境报讯,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海洋热浪猛增,如今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每年经历极端高温的天数是80年前的3倍以上。海洋热浪是指海洋表面水温在一段时间内远高于正常水平的现象。英国雷丁大学研究人员参与的国际团队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研究了气候变暖及海洋热浪相关数据后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全球海面平均每年约有15天经历极端高温,如今这一数字已跃升至近50天;近一半的海洋热浪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所致,如果没有气候变暖,2000年至2020年间观测到的海洋热浪有47%根本不会发生。研究还发现,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海洋热浪的强度越来越大,其最大强度上升了约1摄氏度,一些地区的升幅甚至更高。研究人员说,海洋热浪会破坏水下生态系统,长时间异常温暖的海水会杀死珊瑚,破坏海藻林并伤害海草床,这些都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海洋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更大压力。不断增加的海洋热浪还会导致大气不稳定,使一些地区出现更频繁、更强烈的热带风暴。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
【绿色环保】美政府有意取消受保护物种栖息地,引起破坏生态担忧(2025-04-22)
【摘要】 4月22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以及国家海洋渔业局16日表示,有意取消保护濒危和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依据上述两部门说法,对受保护物种栖息地的改变不应被视为对该物种构成“伤害”,因为这不属于蓄意“捕获”某物种的行为。美国现行《濒危物种法》规定,对物种构成“伤害”的行为包括改变或摧毁其栖息地,而“捕获”被定义为“骚扰、损害、追捕、狩猎、射击、弄伤、杀戮、诱捕、捕捉、采集或试图参与任何此类行为”。美国生物多样性中心濒危物种部门主任诺亚·格林沃尔德说,栖息地破坏是导致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原因,这项提议犹如“剜掉了《濒危物种法》最核心部分”。《濒危物种法》自1973年实施以来,保护了秃鹰、灰熊等许多美国标志性物种,使其免于灭绝。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先前竞选时承诺要取消阻碍经济发展的环境法规。今年2月,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格姆呼吁为美国能源发展松绑。环保人士担心相关企业或会借机在保护区等地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关键词】保护,濒危,物种
【绿色环保】中美研究展示强化学习可显著降低气候适应决策的成本效益(2025-04-15)
【摘要】 4月15日,中国环境报讯,3月18日,同济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和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等机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基于强化学习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针对沿海洪水风险管理的应用》(Reinforcement Learning-based Adaptive Strate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 Application for Coastal Flood Risk Management)的文章指出,相比于传统计算模型,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可以显著降低气候变化适应决策的成本,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最高排放情景(SSP5—8.5)下,能够降低9%—77%的成本。研究人员选择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对沿海洪水风险防御措施进行评分(以防御成本加上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评判),期间模拟城市规划人员在2100年之前的每10年间隔作出的防御决策(如建造海堤),使用强化学习挑选最优策略,用于保护曼哈顿免受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影响。结果表明,花费1000万美元建造一个财产损失为5000万美元(成本为6000万美元)的海堤的防御效果不如花费3000万美元建造的财产损失为1500万美元(成本为4500万美元)的海堤。在上述优化决策研究中,基于强化学习的模拟方法可显著降低决策成本,在SSP2—4.5情景下,降低6%—36%的成本;SSP5—8.5情景下,降低9%—77%的成本。此外,强化学习也可以参与设计洪水应对策略,例如从低洼地区撤退至更高海拔内陆区域保护财产、或在两个地区之间安居生活的防御成本比建造一维海堤的成本低5%—15%。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
【绿色环保】国际能源署: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将翻倍(2025-04-15)
【摘要】 4月15日,中国环境报讯,国际能源署4月10日发布报告说,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一倍以上,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这一用电激增的最主要动力。据这份名为《能源与人工智能》的报告介绍,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达到约945太瓦时,略高于当前日本的总用电量,占2030年全球总电力消耗的不到3%。报告认为,为满足数据中心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全球各地将利用多种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凭借经济性和供应便利度,将占据主要地位。报告说,人工智能对于能源行业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一些能源安全层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帮助能源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减排方面也潜力巨大。
【关键词】技术,创新,减排
【绿色环保】国际最新研究:南大洋变暖影响热带降雨,或加剧脆弱地区极端天气(2025-04-09)
【摘要】 4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称,相比北极变暖,南大洋变暖对某些地区的影响可能更大,尤其会影响到热带降雨模式。这些效应可能会加剧脆弱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该论文介绍,极地地区正在经历比全球其他地区更快的变暖,这一现象被称为极地放大效应,可能会影响全球气候。虽然北极变暖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而环绕南极地区的南大洋变暖速度较慢,人们对其的了解也较少。过去的研究表明,南大洋相比北冰洋的相对变暖可能会影响热带区域性降水模式,但其程度尚不明确。论文作者还研究了这种变暖对热带地区的潜在影响,发现南大洋变暖会同时增加巴西东北部的降雨量,并加剧撒哈拉以南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干旱风险。他们认为,这些影响堪比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弱的影响,甚至更为严重。
【关键词】翻转,环流,变弱
【绿色环保】芬兰宣布今春将全面关停燃煤电厂(2025-04-09)
【摘要】 4月9日,中国环境报讯,芬兰政府4月1日宣布,随着该国两家能源公司逐步关停所有燃煤电厂,今年春季芬兰将全面停止在能源生产中使用煤炭。芬兰政府发布公报说,此举是芬兰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比法定期限提前了4年。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今后将被低碳、清洁、可再生的方案替代,芬兰将迎来更加稳定、可持续和气候友好的能源系统。芬兰政府表示,今后该国能源公司将依靠电锅炉、热泵、能源储存、生物能源、废热回收等方式生产热能,而电力生产的重点将转向风能、核能、水能和太阳能。芬兰议会2019年通过法案,要求煤炭最晚于2029年5月全面退出该国能源生产环节。芬兰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此类目标的国家之一。
【关键词】低廉,能源,价格
【绿色环保】欧盟委员会提议放宽车企碳排放规则(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欧盟委员会4月1日提出一项法规修订方案,提议在新的乘用车和厢式货车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方面,给予欧洲汽车制造商更灵活的排放合规选项。欧委会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说,修订方案提议的灵活性措施将允许汽车制造商在2025年至2027年内,不按年度审核而是以这3年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来衡量是否达到减排目标。此举将使车企在个别年份排放超标时,仍可通过其他年份的超额减排来平衡。按现行规定,未能通过年度二氧化碳排放审核的车企将面临巨额罚款。欧委会表示,修订后的措施将有助于保障汽车行业在清洁转型方面的投资能力。这一方案还需得到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批准。欧委会呼吁欧盟立法机构尽快就修订方案达成一致,以确保为汽车制造商及投资者提供可预见性和确定性。
【关键词】立法,机构,修订
【绿色环保】国际能源署发布最新报告,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加速(2025-04-03)
【摘要】 4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能源评估》最新报告,针对2024年全球能源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能源技术应用态势,以及能源领域碳排放情况等核心议题。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能源需求同比增长2.2%,增速超过2013年至2023年间1.3%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在能源需求增量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增量仍占80%。发达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在经历连续数年萎缩后呈现复苏态势,实现了近1%的正增长。电力能耗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电力部门成为过去一年全球能源需求加速增长的核心动力。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力消耗增长近1100太瓦时,同比增长4.3%,这相当于过去10年平均年增长率的2倍。一方面,过去一年全球创纪录的高温,导致众多国家和地区用电制冷需求大涨;另一方面,工业用电扩张、交通电气化加速,以及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对电力需求形成了强力支撑。可再生能源成为满足新增电力能源需求增长的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攀升至700吉瓦左右,连续第22年刷新纪录。在2024年全球发电量增量中,80%是通过可再生能源与核能满足的,两者合计占比首次突破40%。随着全球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耗量均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指出,电力消费的快速增长正在带动整体能源需求上涨,其强劲势头足以扭转发达经济体能源消耗连年下滑的态势。2024年所有主要能源品种和技术需求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可再生能源增量贡献最大,其次是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核电及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弱化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传统关联。
【关键词】能源,品种,技术
【绿色环保】美媒:非法阻挠输油管建设,“绿色和平”组织败诉被判赔偿6.6亿...(2025-03-25)
【摘要】 3月25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日报道称,因不满“绿色和平”以不法手段阻挠美国“达科他输油管”项目的建设,美国能源巨头Energy Transfer公司早在2019年就对该组织提起诉讼。经过长达3周的审判,美国北达科他州地方法院本月19日对原告方诉求予以支持,判处“绿色和平”诽谤、滋扰、非法侵入与民事共谋等罪名全部成立。目前,该组织面临约6.6亿美元(约合47.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赔偿,由该组织的荷兰总部、“绿色和平”美国组织以及为相关活动提供资金的“绿色和平”基金会三方分摊。《纽约时报》透露,这一判罚足以令“绿色和平”在美国全面中止运营。判决结果公布后,“绿色和平”即刻提出上诉,称这是“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攻击”“威胁到了美国人和平抗议与言论自由的权利”,是对能源行业批评人士的“噤声”。该组织还辩解道,他们在相关的抗议活动中仅应承担“次要责任”。不过,原告Energy Transfer公司则在一份声明中称这是一场“胜利”,特别是对于饱受抗议活动骚扰的市民。声明还讥讽“绿色和平”应分清言论自由与触犯法律之间的区别。美媒称,近年来,不少“环保人士”肆意破坏社会治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俨然已经形成了社会公害,以“绿色和平”为代表的老牌环保组织没少受外界批判。
【关键词】自由,触犯,法律
【绿色环保】联合国报告:冰川迅速消融威胁20亿人食物和水供应(2025-03-25)
【摘要】 3月25日,中国环境报讯,2025年3月21日,是首个“世界冰川日”。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冰川“前所未有”的融化速度使全球20亿人的食物和水供应受到威胁,并将给依赖这些水源的社区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3月21日发布的《2025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2/3的灌溉农业区因冰川消融和山区降雪及降水减少而受到某种影响。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山区,发展中国家的山区人口中,多达一半的人口已经面临食物短缺问题。而这种情况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加剧,因为这些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的高度依赖冰川融水、降雪和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而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川快速消融、山区降雪和降水减少,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形成挑战。发达国家也面临相应的风险。以美国为例,美国西部重要流域——科罗拉多河流域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干旱状态,气温升高意味着更多的降水以雨的形式降落,而雨水的流失速度比山上的积雪更快,从而加剧了干旱状况。
【关键词】持续,退缩,消融
【绿色环保】全球约15%大城市正遭遇旱涝交替频发的“气候鞭笞”(2025-03-17)
【摘要】 3月17日,中国环境报讯,据《卫报》11日报道,国际非政府组织水援助组织(WaterAid)与全球多所大学联合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水和气候:城市人口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指出,全球约15%的大型城市正越来越频繁面临水文气候“鞭笞效应”,即极度潮湿与极端干旱气候交替频发的现象。这一“鞭笞效应”可能造成双重灾害——城市可能同时面临严重干旱引发的供水危机与突发性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对排水系统、饮用水安全及交通网络构成复合型威胁。在这份研究报告中,研究者统计了全球100个人口最多城市过去42年的气候数据,并专门调研了12个城市,通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量化了各城市的湿润与干旱趋势,发现其中95%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天气趋向潮湿或干燥。不同地域间趋势有所不同,数据显示,干旱袭击了欧洲、(已处干旱中的)阿拉伯半岛和美国大部分地区,而南亚和东南亚的城市正经历着更大的暴雨。在中国东部和北部的部分城市,气候正在向干旱化转变,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日益增大。报告指出,当出现气候逆转下的极端灾害时,基础设施薄弱、社会脆弱性高的城市受灾程度将更严重,即使是较高收入地区的城市,也会因为设施老化陷入困境。研究团队通过经济、基础建设、气候脆弱性等指标综合评估,划定40个高风险城市。
【关键词】加剧,水资源,管理
【绿色环保】研究显示:地球“脏镜子”现象加速气候变化(2025-03-17)
【摘要】 3月17日,中国环境报讯,据欧洲新闻社3月11日报道,新研究表明,海洋上空的多云区反射回太空的阳光比以前少,这加剧了温室效应,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这项发表在英国《环境研究通讯》杂志上的新研究发现,这种变暗效应发生在地球上的多个地区,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纳米比亚海岸附近的多云区,以及南极洲边缘地区。而在南极地区,近来海冰的大量融化也可以解释为何海洋吸收了更多的阳光。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英国雷丁大学的理查德·艾伦指出:“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面将阳光反射回太空的镜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面镜子变得越来越脏,特别是在我们的海洋上空,那里的云层正在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更多的太阳能量被吸收而不是反射,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他说:“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是:云层是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化开,就像镜子蒙上水汽那样?还是之前就像使用清洁喷雾那样人为擦亮镜子的效应如今减弱了?我们需要找出云层变暗的原因,以了解全球变暖的程度和速度。全球性的变暗效应有助于解释为何2023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气候变暖。”研究人员研究了2022至2023年间的全球变暖现象,发现海洋表面变暖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了单纯用吸收的能量增多所能解释的范畴。这让研究人员得出一个结论:要么热量集中在海洋里比平常更浅的一层,要么海洋深层储存的额外热量正在返回海洋表面。第二种解释与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条件相吻合,当时太平洋深处温暖的海水上升至海洋表面。研究还发现,亚洲东部地区反射的阳光比预期的要少,这可能是因为减少空气污染的努力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减少,空气,污染
【绿色环保】法媒:美国驻外使领馆停止发布空气质量数据(2025-03-10)
【摘要】 3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综合美媒报道,当地时间3月4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停止“全球空气质量监测”项目,美国驻外使领馆将停止发布空气质量数据。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国务院4日宣布因“预算限制”不再能够继续发布空气污染数据。美国国务院表示,历史数据将留存在环境保护署的一个网站上,但实时数据已于4日停止更新,并将在相关项目重新获得经费前一直处于宕机状态。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大幅削减了海外以及环境支出。截至记者发稿时,此前用于公布相关数据的页面已显示为“页面不存在”。美国驻华使馆从2008年起开始监测并发布北京的空气质量数据,2011年开始发布广州的空气数据,2012年驻上海领事馆也开始发布数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时对此表示,外国驻华使领馆不具有在中国开展环境监测和发布相关数据的法定资质,也不具备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能力和条件。
【关键词】开展,环境,监测
【绿色环保】越南Vietstar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2025-03-10)
【摘要】 3月10日,中国环境报讯,3月5日,越南Vietstar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胡志明市开工建设。Vietstar垃圾焚烧发电厂由VietStar股份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金额达3.5万亿越南盾(10亿元)。该项目位于古芝县西北废弃物处理综合体,每天处理2000吨固体废弃物。Vietstar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资计划早在5年前已获胡志明市批准,同时获批的还有由心生义公司(Tam Sinh Ngh?a)在古芝建设的另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据了解,心生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于去年7月开工建设。虽然心生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与Vietstar垃圾焚烧项目同获胡志明市政府批准。然而,由于审批流程受阻,目前仅心生义工厂顺利开工建设,而Vietstar项目终于完成了消防审核、技术设计审批等手续的办理,顺利开工。当前,胡志明市每日产生9800吨生活垃圾,节假日期间高峰可达11000吨。其中,大部分垃圾仍以填埋方式处理,存在污染居民区的风险。其余部分通过焚烧、堆肥和回收等方式处置。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裴春强(Bui Xuan Cuong)强调,该市正在紧急努力从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转向将垃圾作为资源处理的现代技术。Vietstar 垃圾发电厂是这一转变的关键部分。
【关键词】资源,处理,技术
【绿色环保】恩德斯豪斯与西克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中国区业务整合全面完成(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全球过程自动化领域迎来重大合作进展。德国传感器巨头西克公司(SICK)与测量仪表领军企业恩德斯豪斯(Endress+Hauser)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气体分析及流量测量领域的技术整合与业务交接已全面完成。此次合作旨在通过技术协同与资源整合,为全球流程工业客户提供更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双方战略合作在全球42个国家正式生效,约800名西克销售与服务人员转入恩德斯豪斯集团。中国市场作为关键区域,西克麦哈克(北京)公司于3月1日完成业务交接,200余名员工整体并入新成立的恩德斯豪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继续专注气体分析与流量测量业务。原有客户服务将由恩德斯豪斯(中国)自动化有限公司团队持续支持,形成“双实体”协同服务模式。此次合作聚焦西克在气体分析仪与流量计领域的尖端技术,整合至恩德斯豪斯现场仪表产品线。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垃圾焚烧、能源、钢铁、石化及海上作业等领域,助力排放监测、氢能计量等关键场景,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双方合资成立的Endress+Hauser SICK GmbH+Co. KG(各持股50%)将统筹研发与生产,730名员工分布于德国多个基地,与恩德斯豪斯生产中心深度协作。
【关键词】中心,深度,协作
【绿色环保】印度大型河流连通项目遭抗议(2025-03-03)
【摘要】 3月3日,中国环境报讯,斥资4400亿印度卢比(100印度卢比约合8.3元人民币)的印度肯-贝特瓦河流连通项目日前引发大规模抗议,数千人担心该项目会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据印度《自有新闻报》、《印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报道,肯-贝特瓦河流连通项目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通过隧道、运河和大坝系统,把位于中央邦肯河的多余水量引入北方邦贝特瓦河,以缓解北方邦部分地区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提升其农业发展质量。因为各种环境问题和政治争议,该项目在过去数十年间被一再搁置,直到2021年才获批实施,并预计于2030年完工。去年12月,印度总理莫迪在中央邦出席项目奠基仪式。在该国本月召开的全球投资者峰会上,该项目模型还被当作“成就”展示给了莫迪。印度政府声称,该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将灌溉106万公顷土地,为620万人提供饮用水,并产生130兆瓦的水电和太阳能。然而,该计划的成本十分高昂。当地官员估计,为了建造水坝等设施,至少有21个村庄将受到破坏,450万棵树木被砍伐,7000多个家庭面临流离失所。
【关键词】环境,问题,争议
【绿色环保】推动全球气变治理的IPCC全会启幕,美国官方代表缺席(2025-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为期一周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2月24日在杭州启幕,来自100余个成员国的千余名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正式启动第七次全球气候评估(AR7)规划工作。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科学基石,IPCC自1990年起发布的六次评估报告始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P)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气候政策的核心决策依据。正在筹备的第七次评估报告预计2028年完成,其结论将直接影响2030年后全球减排目标的修订。而当前全球气候形势已迫在眉睫。去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首次突破1.5℃临界值,这使得本次科学评估工作更具现实紧迫性。此次美国特朗普政府没有派出官方代表参会,并限制联邦科研机构参与相关科学支持工作。这是继特朗普政府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后,美国在国际气候治理领域的又一退场。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即便在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期间,美国仍保持对IPCC的实质性参与。据《华盛顿邮报》2月23日报道,缺席会议的美国科学家中就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首席科学家兼高级气候顾问凯特·卡尔文(Kate Calvin)。卡尔文领导的工作组负责碳移除技术评估等此次全会的核心议题。
【关键词】核心,议题,碳中和
【绿色环保】研究表明:全球升温突破1.5℃上限(2025-02-28)
【摘要】 2月28日,中国环境报讯,据英国科学新闻网站2月16日报道,根据201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定》,人类正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不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然而在2024年,地球气温升幅超过了这一上限。这还不足以宣布我们已经跨过了《巴黎协定》所设立的门槛,因为该目标基于数十年平均气温升幅评估,而不是看气温升幅是否在短时间内突破了1.5℃大关。但刚刚发表的两篇论文使用了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两篇论文都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以探究近几年的极端高温是否预示长期升温突破这个阈值。令人担忧的是,答案是肯定的。研究人员说,2024年创纪录的高温表明地球正在跨越1.5℃的升温上限。科学家们预测,超过这一升温上限将对维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气候组织一致认为,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世纪末(即人类开始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之前)的平均气温高出约1.6℃。
【关键词】研究表明:全球升温突破1.5℃上限
【绿色环保】全球低碳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2025-02-19)
【摘要】 2月19日,中国环境报讯,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履约《巴黎协定》的压力下,大多数国家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然而,新冠疫情的冲击叠加国际地缘冲突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整体复苏乏力,这使得全球低碳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一是,去碳化进程受能源危机拖累。2021年10月以来,世界各地持续性的能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全球的去碳化进程,使全球摆脱煤电的道路更加艰难。欧美在低碳发展中采取的普遍路径是用天然气和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煤炭。然而,随着能源价格飙升,燃气发电变得越来越贵,导致价格更加低廉的煤电受到青睐,欧洲多国重启燃煤电厂应对“电荒”。二是,“南北”差异加剧。气候融资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采取有效减排措施的主要障碍。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2015—2050年,为实现低碳、减排目标,全球能源行业每年需额外投入约1.2万亿美元。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4:向可持续发展目标投资——行动计划》报告预测,2015—2030年,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投资规模约为每年5万亿~8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需的资金规模约为每年3.9万亿美元。然而,发达国家并未兑现到2020年每年向低收入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资金的承诺。
【关键词】收碳,关税,贸易
【绿色环保】马斯克的xAI超级计算机再惹环保争议:15台燃气轮机被指排放超标(2025-02-19)
【摘要】 2月19日,中国环境报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再度引发环保争议。据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当地媒体报道,xAI计划在未来继续使用燃气轮机为其位于孟菲斯的“Colossus”超级计算机供电。今年1月,xAI附属公司CTC Property向田纳西州谢尔比县申请了15台燃气轮机的运营许可证,许可证将允许这些燃机从2025年6月至2030年6月持续运行。但这批燃气轮机引发了环境方面的担忧。xAI的设施位于前伊莱克斯工厂,据当地媒体援引许可证申请文件数据,该燃机每年受控和不受控有害空气污染物(HAP)的排放量为11.51吨,超过美国环保署(EPA)对单一排放源HAP设置的每年10吨上限。在xAI设施周边5英里范围内居住的居民接近2.2万人。这些燃气轮机自2024年夏季以来一直在运行,xAI在未向公众发出通知,也未受到监管的情况下启用燃机,使得孟菲斯本就很差的空气质量更加糟糕。“Colossus”拥有10万个GPUs,用于训练xAI的聊天机器人Grok。马斯克计划将Colossus超级计算机的规模扩充10倍、整合百万以上的GPU,从而超越谷歌、OpenAI和Anthropic等竞争对手。这一计划彰显了xAI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壮志。xAI与当地环保群体之间的矛盾存在已久。去年8月,南方环境法中心向当地环保当局提出质疑,要求核实xAI是否在没有空气许可证的情况下使用燃气轮机为其超级计算机供电。
【关键词】燃气,轮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