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产能削减超300万吨,韩国10家石化企业签署业务重组协议(2025-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8月20日,韩国10家主要石化企业签署了有关业务重组的协议,包括大幅削减石化产能。据韩联社报道,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以石化产业为主题主持召开“关于加强产业竞争力的有关部门长官会议”,向因全球供应过剩和竞争力减弱而面临危机的石化产业“动刀”。具润哲表示,已有迹象表明全球石化产业供应过剩,但韩企却在增加产能,甚至错过创造高附加值的良机,从而面临困难。只有削减过剩产能并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才能克服危机。具润哲呼吁业界主动地、迅速地制定具体的重组计划,并承诺政府将不会袖手旁观,担起应有责任。
【关键词】产能削减,韩国,石化重组
【化 工】法国液化空气宣布将收购韩国化企DIG Airgas(2025-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化工报讯,8月22日,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宣布,已与麦格理亚太基础设施基金二期签署协议,将收购韩国化工企业DIG Airgas,交易预计将2026年上半年完成。本次收购拟议的企业价值为28.5亿欧元(4.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37亿元)。液化空气表示,此次收购对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里程碑,将极大提升公司在韩国的市场地位。DIG Airgas成立于1979年,是韩国最大的工业气体公司之一,拥有近550名员工、60家工厂和220公里的管道网络,2024年的营业额为5.1亿欧元(7520亿韩元)。据悉,本次交易对DIG Airgas的企业价值评估为28.5亿欧元/4.6万亿韩元,相当于2024年EBITDA的20.2倍。
【关键词】法国液空,收购,韩国DIG,Airgas
【化 工】需求下降、供过于求影响跨国化企业绩(2025-08-25)
【摘要】 8月25日,中国化工报讯,连日来,科莱恩、世索科、科思创、赢创、亨斯迈等全球跨国化企陆续发布了2025年度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跨国化企2025年二季度业绩与预期基本相符。科莱恩2025年第二季度价格和销售额保持稳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第二季度销售额为9.68亿瑞士法郎,保持稳定。亨斯迈二季度业绩基本符合预期,营收为14.58亿美元,同比下降7.4%;归属于亨斯迈的净亏损为1.58亿美元,去年同期净收入为2200万美元;调整后EBITDA为7400万美元,同比下降43.5%。巴斯夫集团2025年二季度销售额为158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42亿欧元。这一变化主要由汇率不利影响以及产品价格下降所致。在新的贸易壁垒冲击和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下,跨国化企高管普遍认为市场供过于求、需求下降是影响业绩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跨国化企,业绩
【化 工】全球PVC市场将持续面临挑战(2025-08-25)
【摘要】 8月25日,中国化工报讯,2025年下半年,全球聚氯乙烯(PVC)市场将持续面临挑战,因为需求增长跟不上产能扩张的步伐,亚洲地区尤为明显。美国关税对PVC制成品转口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PVC市场基本面的疲软。当前全球PVC市场目光聚焦印度:一方面,印度标准局(BIS)的PVC进口认证要求已推迟至12月实施;另一方面,备受关注的反倾销税调查即将迎来最终结论。这些变化可能改写区域贸易流向。此外,欧洲市场出现了进一步整合信号,而美国PVC产品和亚洲的竞争在加剧。
【关键词】全球PVC,持续挑战
【化 工】加拿大化工业或将“因祸得福”(2025-08-22)
【摘要】 8月22日,中国化工报讯,美国对加拿大进口商品的关税新政问题仍在发酵。市场人士表示,关税对加拿大化工行业直接负面影响有限,甚至可能“因祸得福”,最终带来净收益。市场多元化将促进行业投资,而联邦主导的经济战略将简化行业监管。市场人士称,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与强硬言论激怒了加拿大公众,但也让加拿大注意到其经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出口和贸易伙伴单一的潜在风险。拓展加拿大的贸易选择、扩大化工等增值制造业部门突然成为国家议程的首要议题。
【关键词】加拿大化工业,因祸得福
【化 工】欧盟出手,千亿级化工并购案起波折(2025-08-22)
【摘要】 8月22日,中国化工报讯,备受瞩目的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收购科思创的收购案遭遇波折,欧盟决定对其开展“外国补贴”调查。7月28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已启动一项深度调查,以评估ADNOC收购科思创是否符合《外国补贴条例》(FSR)。欧委会表示,其“初步担忧”阿联酋提供的补贴可能会扭曲欧盟内部市场。欧委会的初步调查显示,可能接受外国补贴主要包括阿联酋的无限担保,以及ADNOC承诺向科思创增资。欧委会表示,国家支持可能使ADNOC能以不符合市场条件的估值和财务条款收购科思创。在深度调查期间,欧委会将特别评估ADNOC可能收到的外国补贴是否扭曲了收购过程的结果。ADNOC可能提供了一个异常高的价格和其他有利条件,这可能会阻止其他投资者参与竞购。欧盟还将审查交易完成后,合并后的新实体运营可能对欧盟内部市场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
【关键词】欧盟,并购波折
【化 工】欧洲化工行业遭遇“关停潮”(2025-08-13)
【摘要】 8月13日,中国化工报讯,在经历多年亏损及全球产能快速扩张后,高昂的生产成本和设备老化使欧洲化工生产商举步维艰,欧洲基础化工产业正面临一波工厂关闭潮的冲击。尽管政府部门发布了多部鼓励化工行业发展的法案,但欧洲基础化学品行业仍完全无法与外部竞争。市场人士警告称,欧洲化工行业目前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尤其是基础化学品行业,寻求复兴的努力可能已经为时已晚。欧盟委员会7月承诺支持乙烯、丙烯等战略化学品的本土化生产,计划扩大国家援助以推动工厂现代化,并要求公共招标优先考虑欧洲制造的产品。这类似于欧盟2023年针对金属和矿产的立法。但市场人士警告,此举可能为时已晚,无法扭转局面。
【关键词】欧洲化工,关停潮
【化 工】美欧贸易协议将削弱欧洲化工业(2025-08-13)
【摘要】 8月13日,中国化工报讯,近日,德国化工行业协会(VCI)、法国化工协会等一众欧盟化工行业组织就最新达成的美欧贸易协议纷纷发声:尽管该协议“暂时”避免了贸易战的爆发,但在这一关税制度下,欧盟化工产品竞争不过美国,高额关税将令欧盟化工产业的竞争力受到损害。VCI代表着欧盟最大的化工生产国德国。化工业是德国制造业中一个重要的出口密集型行业。该协会对避免全面贸易战的爆发感到欣慰,但鉴于化工行业面临的“高额”关税,认为欧盟化工产业的竞争力将受到损害。法国化工协会表示,正以“严肃且关切”的态度关注迄今为止公布的细节,并认为从原则上讲,该协议将使欧盟化工产品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该协会称,欧盟和美国双方的表态“相互矛盾”,并呼吁尽快公布协议的“具体内容”。由于缺乏相关细节,其对将决定化工产品和医药活性成分贸易的条款和条件深感不安。
【关键词】美欧协议,削弱,欧洲化工
【化 工】日本裂解装置利用率创历史新低(2025-08-07)
【摘要】 8月7日,中化新网讯,7月23日,日本石化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日本石脑油裂解装置平均开工率降至75%的历史新低,较5月的76.1%继续下滑。乙烯产量环比下降14%至35.83万吨。此前最低纪录是2025年3月创下的75.1%。日本现有12套石脑油裂解装置,合计乙烯年产能650.9万吨。其中2套装置于6月停工检修。市场人士表示,由于利润率持续为负,日本石脑油裂解装置开工率可能维持低位。标普全球商品洞察旗下普氏数据显示,7月22日东北亚乙烯评估价格持稳于820美元/吨,同期日本石脑油价格下跌6.50美元/吨至566.375美元/吨。目前乙烯与石脑油价差为253.625美元/吨,而上下游一体化生产商若盈亏平衡要求两者价差为250美元/吨,非一体化生产商两者价差需300~350美元/吨。
【关键词】日本,裂解装置,利用率新低
【化 工】欧洲乙烯市场短期复苏无望(2025-08-07)
【摘要】 8月7日,中国化工报讯,过去18个月,欧洲化工行业已经经历了一轮蒸汽裂解装置关闭及下游产能整合浪潮,折射出乙烯市场基本面持续疲软、短期复苏无望的现状。高原料成本、石脑油裂解利润承压、低价进口产品冲击、市场结构性过剩及需求低迷等多重压力,已导致欧洲6座裂解装置关停或已经宣布关闭计划。近期,又一轮欧洲裂解装置关闭潮到来。6月25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宣布关闭英国威尔顿的乙烷裂解装置。此举并未出乎市场意料,因为该公司此前已暗示可能部分或完全退出欧洲市场。紧随其后,美国跨国化工巨头陶氏也于7月7日宣布,因结构性挑战,将于2027年第四季度关闭德国伯伦的蒸汽裂解装置。市场人士认为,面对严重的供应过剩,欧洲蒸汽裂解装置运营陷入困局,必须进一步削减产能。
【关键词】欧洲乙烯,短期复苏无望
【化 工】战略审查已成为近年欧洲石化行业常态(2025-07-28)
【摘要】 7月28日,中国化工报讯,过去几年,战略审查已成为欧洲石化行业的常态。近期,陶氏、巴斯夫、利安德巴赛尔、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和壳牌等巨头均对其欧洲主要石化资产进行了战略审查。此类审查经常会导致一套或多套生产装置关闭。但市场人士认为,在这些审查中,大宗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的资产并购走势已经出现分化,大宗化学品资产往往不得不关停处置,而特种化学品资产仍然备受市场青睐。罗兰贝格咨询公司6月报告称,高能源成本、经济低迷及亚洲低成本进口冲击正削弱欧洲大宗化学品企业盈利能力,使其业绩面临巨大压力,这些企业不得不断臂求生出售相关资产。但标普全球商品洞察乙烯及衍生物总监安迪奥辛斯基同时指出:“欧洲本土表现尚可的资产从全球视角看可能缺乏竞争力。”欧洲的大宗化学品资产处于想卖不好卖的窘境,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关停而非出售。
【关键词】战略审查,欧洲石化
【化 工】陶氏二季度亏损扩大(2025-07-28)
【摘要】 7月28日,中国化工报讯,7月24日,美国化学巨头陶氏发布季报显示,受到销量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继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2.9亿美元后,第二季度亏损扩大至8.0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亿元)。报告显示,陶氏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101.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息税前营业利润(EBIT)为-2100万美元,同比下降8.4亿美元。陶氏旗下三大业务部门销售额均出现下降。包装和特种塑料部门的销售额为50亿美元,同比下降9%;EBIT为7100万美元,同比下降6.32亿美元。工业中间体和基础设施部门的销售额为28亿美元,同比下降6%;EBIT亏损1.85亿美元,同比下降1.92亿美元。高性能材料和涂料部门的销售额为21亿美元,同比下降5%;EBIT达到1.52亿美元,同比增长600万美元。陶氏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菲特林表示,第二季度,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进一步拉长了行业下行的周期,给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压力。未来的形势仍将充满挑战。
【关键词】陶氏,二季度,亏损扩大
【化 工】全球石化行业低迷期或至2028年(2025-07-21)
【摘要】 7月21日,中国化工报讯,6月18日,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巴西石化行业首席分析师帕皮亚尼表示,全球石化行业低迷期可能延续至2028年,而产能过剩引发的多年危机或造成持久影响。帕皮亚尼表示,与本轮低迷期前的平均水平相比,低迷时期出现的价差收窄,或将对石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借贷、投资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就当前情况来说,惠誉国际预测低迷期将持续至2028年,因为全球新产能投产势头不减,但需求无法消化新增产能。帕皮亚尼表示:“我们现在预计下行周期会更长一些,可能持续至2028年,因为当前化学品价格仍处于底部,且这种态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听说有些行业人士认为低迷期将在2030年结束。我们需要观望,但事实上,其结束时间已多次延后。”
【关键词】全球石化,低迷至2028年
【化 工】欧盟化学工业行动计划出炉(2025-07-21)
【摘要】 7月21日,中国化工报讯,当前,欧洲的化学工业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装置关闭、市场份额下降、投资减少等多重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欧盟委员会将出台一系列措施以提升欧洲化学工业的竞争力。7月8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化学工业行动计划》,意在解决化工行业面临的高能源成本、全球竞争和需求疲软的问题,同时促进对创新和可持续性的投资。该计划的目标是加强欧盟化工行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其现代化。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行动计划附有一份《化学品简化综合法案》,旨在简化欧盟针对关键化学品的立法,以及一份加强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治理和财务可持续性的提案。欧盟委员会计划与成员国和利益攸关方建立一个关键化学品联盟,以应对化工行业产能关闭的风险。该联盟将确定需要政策支持的关键生产基地,并解决供应链依赖等贸易问题。此外,欧盟委员会将采取贸易防御措施,同时通过现有的进口监督工作组扩大对化学品进口的监督。
【关键词】欧盟,化学工业行动计划
【化 工】国际化工并购活动降温(2025-07-14)
【摘要】 7月14日,中国化工园区讯,国际投行Young&Partner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化工行业并购活动明显放缓。受经济不确定性和利率上升影响,全年价值超2500万美元的已完成化工并购交易总额从2023年的571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453亿美元,同比下滑21%;交易数量也从75笔锐减至50笔。Young&Partners总裁Peter Young指出,并购活动与行业信心密切相关,2024年盈利能力下滑、市场前景不明朗及利率走高等因素严重削弱了投资者信心。值得一提的是,若非诺维信与科汉森114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最终完成,全年化工并购活动的数据下滑将更为显著。报告显示,当前市场放缓反映出化工行业面临更广泛的挑战。通用化学品估值持续低迷,特种化学品估值则延续了自202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截至2024年年底,已宣布但未完成的29笔交易总额达240亿美元,这一态势已经延续至2025年。
【关键词】国际化工,并购降温
【化 工】美国EVA一季度出口骤降14%(2025-07-14)
【摘要】 7月14日,中国石化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美国EVA出口量同比下滑14%至4.6万吨,进口量下降17%,价格跌幅达5.6%(休斯顿港中等级EVA现货价跌至1175美元/吨)。贸易商直言,“没有运往亚洲的货物”,出口重心被迫转向拉美、非洲及欧洲-中东-非洲(EMEA)市场。由于全球供应过剩压制价格和需求,美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出口显著放缓。数据表明,出口流向已从亚洲转向美洲及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但当地需求增速仅8%(低于亚洲的12%),无法消化过剩产能。
【关键词】美国EVA,出口骤降
【化 工】欧洲生物质发展重心转向(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国化工报讯,近段时间以来,欧洲正在调整可持续化学品和聚合物发展战略,表示将优先发展生物燃料。业内人士认为,这或使化工可再生原料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增长势头出现停滞。在过去几年中,因为预计生物燃料和化学品需求将迅速增长,一些大型可再生产品公司曾宣布多个生物基原料项目发展计划。然而,就在今年上半年,为了保证盈利以及经营的可持续性,几家大公司背弃了这些承诺。芬兰耐思特公司今年2月宣布,将其位于荷兰鹿特丹的产能130万吨/年的生物燃料和生物炼油厂扩建项目推迟至2027年投产,该扩建项目将使该工厂的可再生产品总产能提高到270万吨/年。耐思特还证实,将把公司的可再生和循环聚合物和化学品项目搁置至少两年。芬兰造纸巨头芬欧汇川在5月宣布,已经取消了在鹿特丹建造一座50万吨/年生物质原料的燃料和化学品生产厂的计划。
【关键词】欧洲,生物质,重心转向
【化 工】巴斯夫连发两份并购公告(2025-07-07)
【摘要】 7月7日,中化新网讯,7月1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连发两份公告宣布,分别完成出售聚苯乙烯(XPS)保温材料业务和收购Alsachimie合资企业49%的股份。巴斯夫1日宣布,已于6月30日完成挤出聚苯乙烯(XPS)保温材料业务出售给德国保温材料制造商BACHL的交易。同日,巴斯夫还宣布已完成收购道默化学在Alsachimie合资企业中所持49%的股份,Alsachimie成为其全资子公司。Alsachimie位于法国沙朗佩,专注于生产聚酰胺的的核心前体,包括KA-油、己二酸和己二酸己二胺(AH盐)。此外,巴斯夫在这里运营着一个专门研究PA66的实验室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
【关键词】巴斯夫,并购
【化 工】巴斯夫德国Black Mass工厂投入商业运营(2025-06-30)
【摘要】 6月30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6月3日,巴斯夫宣布位于德国施瓦茨海德(Schwarzheide)的Black Mass工厂已成功投入商业运营。这座先进的设施代表着巴斯夫电池回收业务的重要里程碑。它是欧洲最大的Black Mass商业工厂之一,年处理能力高达1.5万吨报废锂离子电池和生产废料,相当于每年约4万块电动汽车电池。黑粉(Black Mass)是电池回收过程的核心产物。在巴斯夫的新工厂里,报废电池和生产废料经过破碎分选,转化为含有锂、镍、钴、锰等关键金属的黑色粉末。这些物质随后被送往湿法冶炼厂,通过化学回收工艺提取金属,最终用于生产全新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
【关键词】巴斯夫,Black,Mass
【化 工】巴斯夫全新世界级己二胺装置成功投产(2025-06-30)
【摘要】 6月30日,巴斯夫讯,6月12日,巴斯夫宣布其位于法国沙朗佩(Chalampé)的全新世界级己二胺(HMD)装置已成功投产,巴斯夫己二胺年产能提升至26万吨/年。巴斯夫单体业务部总裁祈睦恒(Narayan Krishnamohan)博士表示,该投资项目的成功完成,标志着巴斯夫朝着“成为欧洲领先的己二胺供应商和PA66首选合作伙伴”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除此之外,巴斯夫位于德国弗莱堡(Freiburg)的聚酰胺66(PA66)产能扩建工程也已进入最后阶段。5月底,巴斯夫宣布其已与道默化学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协议,巴斯夫将收购道默化学在Alsachimie合资企业中49%的股份。目前,巴斯夫持有该企业51%股权。Alsachimie位于法德边境地区,主要生产聚酰胺的关键前体材料,包括KA油、己二酸和己二酸己二胺(AH盐)。
【关键词】巴斯夫,己二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