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河北联通携手华为完成新型分布式微站居民区方案试点(2023-04-20)
【摘要】 4月20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河北联通携手华为在沧州某居民区完成新型分布式微站DRS(Distributed Residential Solution)方案验证,该居民区5G用户体验及小区流量大幅提升,下行体验提升10%,上行体验提升61%。同时,相较于传统射灯方案,DRS创新方案成本可控,功耗可降,运维可管,满足了不同居民楼型的覆盖需求,进一步提升居民区场景的用户体验。河北联通携手华为,在沧州开展居民区DRS创新方案测试工作,本次DRS测试方案采用1母端+3子端和1母端+2子端两种分布式架构,通过小信号拉远至头端放大,消除馈线损耗达到节能提覆盖的目的。测试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射灯方案,下行体验提升10%,上行体验提升61%,覆盖平均提升12.1dB,系统功耗下降40%,流量激发效果显著。同时,本次施工期仅2天,综合造价成本节省多,助力居民区5G快速部署。河北联通携手华为对于本次DRS创新方案的测试验证,为居民区5G深度覆盖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在省内规模复制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河北联通将与华为继续深化合作探索,实现居民区5G泛在千兆体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关键词】方案验证,流量提升,满足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海启动5G车联网网络性能和建设验收标准编制工作(2023-04-14)
【摘要】 4月14日,C114讯,日前,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会同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车联网协会及来自相关基础电信企业、行业智库机构、车联网产业链企业的代表,召开了《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的5G车联网网络性能和建设验收》标准编制启动会。上海市通信管理局首先介绍相关工作背景。随后,标准编制牵头单位汇报了《高级别自动驾驶5G网络性能标准》和《高级别自动驾驶5G网络规划建设和验收标准》的编制方案与工作计划,并简要介绍了两项标准的框架大纲。随后,参加会议的各方代表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表示相关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填补国内5G车联网方面的行标地标空白,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和无人驾驶产业发展贡献“上海标准”,进一步推动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应用和产业集聚发展,并就覆盖范围、技术方向、编制安排等具体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会上,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与上海市交通委围绕可用性、针对性、全面性等要素,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坚持高标准引领,各单位要补全补强编制组专家资源,开展多方面的场景调研和验证试验,确保标准体现上海水平、保持国内领先;落实牵头单位责任,尽快提交明确的编制计划和时间安排;确保共建共享,严格遵守通信基础设施和路侧设施的集约共建要求。
【关键词】车联网,工作背景,明确要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实现5G-A下行10Gbps速率验证(2023-04-07)
【摘要】 4月7日,通信世界网讯,日前,据“华为无线网络”官微消息,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联合华为宣布率先完成基于5G-Advanced(又称5G-A/5.5G)技术单用户10Gbps速率验证,标志着5G-A正式步入万兆时代,杭州继全国“5G第一城”后,再次向“5G-A第一城”迈进。据悉,2023年3月28日,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联合华为公司基于5G-A技术,在测试现场实现了包括超大规模天线阵列、8流MIMO、增强型UPF动态多核聚合、智能卸载等多项性能在内的验证,并测得了超过10Gbps的单用户峰值速率,相比5G突破10倍能力提升,论证了5G-A实现下行万兆速率时从核心网、基站到终端的关键技术要求均可满足,为5G-A端到端产业成熟奠定基础。5G-A的发展涵盖了宽带能力和效率增强、面向垂直行业的精细化设计、面向未来系统和创新应用演进,通过标准化提升已有特征的性能、探索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凝聚产业和技术研究的力量,5G-A将全面提升系统宽带服务质量,拓展网络能力和行业市场,构建高效的绿色网络,也为未来网络的设计打下基础。
【关键词】万兆时代,验证,核心网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首个,北京移动携手华为率先商用5G双域专网物网移动办公解决...(2023-03-31)
【摘要】 3月31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移动)携手华为国内率先升级5G双域专网能力,将双域专网终端从基于“人网”的手机扩展到了基于“物网”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等,并在北京亦庄成功商用,大大提升了企业移动办公体验。随着企业办公业务的提速、云平台数据、高清视频会议等流媒体业务的大量建设,传统基于4G和Wi-Fi的移动办公网络已经渐渐无法满足高端企业办公场景业务承载需求,4G的带宽和时延问题、Wi-Fi室外无法覆盖和移动性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此前,北京移动推出了“5G双域专网办公应用”,用户无需更换SIM卡,无需改变现有号码,便可以使用个人手机在公网和专网环境下自由切换,随时随地享受高速访问企业内网,方案推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与此同时,面向企业基于笔记本电脑的远程办公场景,北京移动快速迭代升级了5G双域专网方案,扩展终端边界,推出了物网移动办公解决方案。据悉,5G双域专网物网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已经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落地商用。后续北京移动将联合华为等伙伴,继续在5G双域专网上深入创新,不断提升业务体验、丰富应用场景,助力更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办公场景,广受好评,解决方案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学者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2023-03-20)
【摘要】 3月20日,中国新闻网讯,中国学者近日通过发展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3月14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述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徐飞虎教授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取得。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提高QKD的成码率对其实用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码率可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实现大数据共享、分布式存储加密等高带宽需求的应用。据悉,此前国际上最高的实时成码率是10兆比特每秒(10公里标准光纤信道下)。为了实现更高的密钥率,需要解决系统发送端、接收端和后处理等技术瓶颈。潘建伟、徐飞虎研究组发展了集成光子片上高速高保真度偏振态调制技术,系统重频达到2.5吉赫兹,量子比特误码率优于0.35%;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团队最新研制的八像素SNSPD,实现了高计数率、高效率的单光子探测,在每秒输入5.5亿个光子时仍能保持62%的探测效率;同时,研究组发展了偏振反馈控制、高速后处理模块等技术。在上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实现了10公里标准光纤信道下115.8兆比特每秒的密钥率,较之前纪录提高了约一个数量级;系统稳定运行超过50个小时,在传输距离328公里下码率超过200比特每秒。研究成果表明,QKD可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密钥分发,满足高带宽通信需求,对未来量子通信的大规模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量子秘钥,保密通信,实际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携手中兴通讯完成国内首个算网SPN T-SRv6跨域编排试点(2023-03-15)
【摘要】 3月15日,C114讯,近日,中国移动集团设计院、浙江移动携手中兴通讯在嘉兴率先完成国内首个算网SPN T-SRv6(Transport-SRv6,传送特性增强的SRv6)跨域编排试点,充分验证了中国移动集团设计院自研编排器跨域编排能力,以及中兴通讯SPN T-SRv6方案的算网感知能力,能够提供便捷的端到端算力连接服务,满足数字化时代算力接入的泛在需求,同时实现网络资源全局优化,有效节省运营商网络投资。当前入云用户从城域SPN接入到省内云/大区云时,入云专线业务开通需要在SPN本地网和省内云专网进行分段配置,造成跨域业务开通协同困难,同时也缺乏业务端到端运维方法。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在浙江移动现网进行SPN与云专网端到端跨域业务拉通验证。本次试点中,中兴通讯提供SPN T-SRv6算网感知方案,双方在嘉兴移动SPN网络、浙江移动省内云专网中,采用中国移动集团设计院自研编排器,实现业务从SPN到云专网端到端SRv6业务编排,大幅提高端到端业务开通效率,并提供端到端业务运维能力。本次试点中,双方对设备层及管控编排层功能进行了全面验证。首先,在设备层,验证了中兴通讯SPN与IP云专网的SRv6跨域互通能力,包括控制面IPv6/SRv6公网路由打通和EVPN路由协议互通能力、转发面跨域SRv6互通能力、以及业务面L3 EVPN互通能力。其次,在管控编排层,验证了中兴通讯SPN UME管控系统与中国移动集团设计院自研编排器之间北向接口对接的能力以及跨域算网业务编排的能力,成功完成13个跨域编排接口验证。本次试点表明,采用SPN T-SRv6算网感知方案及中国移集团设计院自研编排器,能够提供标准的SRv6互通能力。
【关键词】全面验证,连接服务,端到端
【新一代信息技术】浙江移动完成基于IMS DC的5G新通话全球现网首呼(2023-03-08)
【摘要】 3月8日,通信世界网讯,3月7日,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在集团公司指导下,联合集团研究院、终端公司,以及华为、紫光展锐等生态伙伴,在杭州完成了基于IMS Data Channel(数据通道,下文简称“DC”)的5G新通话全球现网首呼。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商用网络IMS DC、原生基带芯片、原生上层应用SDK的5G新通话端到端呼叫,标志着5G新通话从网络到终端,全面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全新的业务形态,也为5G产业注入了创新活力,给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给运营商的话音业务带来更加丰富的想象。5G新通话技术试点的首阶段立足于终端当前能力,构建5G新通话基础网络架构,提供基于视频通话的智能应用。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客户端,在终端原生通话入口,即可使用一系列增强能力和服务,包括趣味通话、智能翻译、点亮屏幕等创新业务。5G新通话是对运营商千亿级话音业务的升级,将帮助运营商重新定义拨号盘入口,为5G发展注入新动力,带来新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5G,新阶段,运营商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光晶体管”(2023-02-28)
【摘要】 2月28日,科技日报讯,纳米尺度的光电融合是未来高性能信息器件的重要发展路线。如何在纳米尺度对光进行精准操控是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利用极化激元是实现纳米尺度光操控的新思路。2月10日,《科学》报道了一项极化激元领域的重要进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研究团队实现了极化激元的高效激发和长程传输。在此基础上,他们成功创制“光晶体管”,实现纳米尺度光正负折射调控,显著提升了纳米尺度光操控能力。与电子相比,光子具有速度快、能耗低、容量高等诸多优势,在大幅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方面被寄予厚望。因此,光电融合系统被认为是构建下一代高效率、高集成度、低能耗信息器件的重要方向。“光电融合能够发挥光传输、电计算的优势,成为后摩尔时代的重要技术路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戴庆解释,然而,由于光子不携带电荷且光的传输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和能轻易通过电学调控的电子相比,对光子的纳米尺度调控并不容易。极化激元是一种由入射光与材料表界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电磁模式,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光子与物质耦合形成的准粒子。它具有优异的光场压缩能力,可以轻易突破光学衍射极限,从而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戴庆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了利用极化激元作为光电互联媒介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它对光的高压缩和易调控优势,不仅有望实现高效光电互联,还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光电融合系统的性能。在近期的研究中,戴庆研究团队成功给低对称极化激元拍了照,实现了低对称声子极化激元的实空间成像,证实了近场“轴色散”效应,揭示了一种新的在纳米尺度实现光子操控的可行路径。同时,他们还大幅提高了纳米尺度的光子精确操控水平,成功将10微米波长的红外光压缩成几十纳米波长的极化激元,并调控性能,实现平面内的能量聚焦和定向传播。戴庆表示,在应用上,这项研究面向光电融合器件走向大规模集成缺乏高效、紧凑光电互联方式的重大需求。在科学上,研究为解决突破衍射极限下高效光电调制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技术路线,信息处理,提升性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研究院完成面向5G核心网的RedCap端到端测试验证(2023-02-22)
【摘要】 2月22日,搜狐网讯,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中兴通讯、华为等产业伙伴完成了面向5G核心网的RedCap端到端内场测试验证,为加速RedCap技术的商用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G开启了万物智联时代,RedCap技术是“万物智联金字塔架构”中“中高速率接入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3GPP R17中最受关注的物联网领域创新技术。RedCap主要针对可穿戴设备、工业无线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等三大中高速应用场景,拓延了5G物联应用,并可实现成本、带宽、功耗等方面的有效均衡。中国移动研究院前期牵头3GPP SA2/SA5/CT等标准课题,主导了TS 23.501、23.502、24.501、23.122、24.008等技术规范的制定。为进一步助力RedCap产业成熟和快速商用,中国移动研究院基于RedCap产业链发展状况,依托支撑网络规划、建设及运维的丰富经验,对RedCap技术引入后对网络架构、网元功能、运营维护等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重点从两个方面开展技术试验:一是针对RedCap的初始注册、互操作、接入控制、PDU会话建立等基础功能进行了端到端验证,保证RedCap用户接入的基础业务体验;同时,为支撑RedCap的特色套餐及业务发展,本次实验室测试还涵盖了用户识别、策略控制、计费、头增强等增强能力;二是对所有网元不升级、部分网元升级、所有网元均不升级等五个场景进行了兼容性测试,实现了对RedCap网络部署演进初始态、中间态、目标态等各阶段的全面验证。本次面向5G核心网的RedCap端到端内场测试初步验证了RedCap在2B及2C网络商用的可行性,为产业界的下一步产品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引,有助于加快补齐中高速率场景下的物联网接入及网络能力的短板,助力5G赋能垂直行业。
【关键词】5G,创新技术,丰富经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青海移动携手中兴通讯召开联合创新基地数智化成果发布会(2023-02-14)
【摘要】 2月14日,科技日报讯,2月9日,青海移动与中兴通讯在青海移动省公司召开“2023年青海移动&中兴通讯联合创新基地数智化成果发布会”,展示了自智网络多场景探索实践成果。青海移动&中兴通讯联合创新基地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面向网络的数据应用创新,按集团要求从“强基础、建能力、做支撑、重创新”四个方面落实数据治理、行业应用、B域创新等三个业务方向的探索。本次发布的数据共享平台和质量管理中心,以及RAIS掌上运维、AImind智能运维、VMAX-M大数据平台等创新应用的跨域协同,展现了算网融合赋能效应,向自智网络持续演进与创新迈下了坚实的一步。在创新应用方面,青海移动&中兴通讯联合创新基地成功推出RAIS掌上运维系统。掌上看网,网络质量跟踪、管理,省/市/县区各级网络指标、业务发展、业务感知一手掌握。掌上运维,一线运维保障,质差小区识别多维度呈现,业务质差小区精准定界。用户随时连接,网络动态呈现; 多维网络看板,随时随地灵活管控;分权分域管控,信息安全传递。此外,联合创新基地积极挖掘大数据与AI的结合能力,实现了以工单为主线的OSS AImind智能运维工具,提供工单压减,资源勘误、工单闭环等创新功能,向集团提交了跨链路拓扑还原创新课题。VMAX-M深度&内容解析,识别APP、终端属性、终端行为,开展价值经营,提供精准服务,为移动公司市场营销能力注智赋能和转型升级。未来,青海移动愿与中兴通讯深化联合创新基地合作,共同推动信息能量的融合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和经济社会运行体系的融合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能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关键词】应用创新,多维度,转型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湖北电信携手华为完成电信首个3.5G DRS居民区深度覆盖方案商用(2023-02-10)
【摘要】 2月10日,通信世界网讯,近日,湖北电信携手华为在武汉市江汉区完成电信首个3.5G居民区深度覆盖解决方案(DRS:Distributed Residential Solution,分布式微站)商用部署。该创新方案可有效解决居民区楼宇覆盖不足问题,提供高性能、低碳节能的解决方案,显著提升室内5G用户上下行体验,助力湖北电信打造无处不在的5G精品网。实测表明,华为DRS产品相比传统射灯能耗降低50%以上,相比传统3.5G 8T8R RRU劈裂成4T4R*4射灯使用,在馈线30m的条件下,下行覆盖相当,上行提升5dB,下行速率提升3~5%,室内上行体验提升50%+,并支持四种“变形”波束的灵活配置。随着5G网络和用户的快速发展,5G网络建设进入深水区,弱覆盖和投诉主要集中在居民区,立体组网是保证5G连续覆盖的重要手段。传统居民区网络覆盖以传统的大功率RRU加拉远射灯天线(无源)为主,工程部署复杂,能耗大,上行性能差。DRS采用1母端+N子端创新架构,通过母端馈线拉远连接实现多点位覆盖部署,降低单点位造价,母端和子端之间的馈线同时具备供电能力,实现头端免供电,工程部署更容易。湖北公司根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有关精细化建网的要求,持续探索农村广覆盖和城区深度覆盖解决方案,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提升5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加强网络强国建设,融入双碳节能理念,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部署4/5G移动通信网络。
【关键词】创新方案,5G用户,灵活配置
【新一代信息技术】一种治疗脑部疾病的神经芯片出炉(2023-01-31)
【摘要】 1月31日,C114网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将低功耗芯片设计、机器学习算法和柔性植入式电极相结合,制作出一种神经接口,可识别和抑制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IEEE固态电路》杂志上。得益于256通道高分辨率传感阵列和节能机器学习处理器,名为“神经树”的该系统可从真实患者数据和疾病动物模型中提取广泛的生物标志物并分类,从而实现高度准确的症状预测。研究人员称,神经树得益于神经网络的准确性和决策树算法的硬件效率。这是第一次能将如此复杂但节能的神经接口集成到癫痫发作等二元分类任务,并用于手指神经修复等分类任务中。“神经树”通过从脑电波中提取标志物(已知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电信号模式)发挥作用。它会对信号进行分类,并指出它们是否预示着即将发生的癫痫发作或帕金森氏震颤等。一旦检测到症状,就会激活同样位于芯片上的神经刺激器,发送电脉冲来阻止。与此前最先进的技术相比,“神经树”的独特设计使该系统具有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多功能性。与之前的机器学习嵌入式设备只有32个输入通道相比,该芯片拥有256个,从而允许在植入物上处理更多高分辨率数据。该芯片面积的高效设计意味着它尺寸非常小(3.48平方毫米),还具有扩展更多通道的巨大潜力以及很高的能源效率。除了这些优势之外,该系统还可检测比此前设备更为广泛的症状。该芯片的机器学习算法在来自癫痫和帕金森病患者的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成功对来自这两个类别的神经信号进行了准确分类。
【关键词】芯片,神经树,多功能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携手华为完成首个5G定制网电力场景RedCap技术验证(2023-01-18)
【摘要】 1月18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电信携手华为等产业伙伴在杭州完成首个5G定制网电力场景RedCap技术验证。本次测试基于中国电信集团发布的5G定制网电力解决方案,验证了RedCap在智慧电网场景的基本功能、业务速率、时延、网络覆盖能力等关键内容。测试结果表明RedCap能够满足电力配网自动化、秒级精准负控、分布式光伏等应用场景的需求,将有力推进RedCap技术在5G智慧电网场景应用。本次专网测试由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国网浙江电力、天翼物联5G物联网联合开放实验室、华信设计院与华为RedCap技术团队共同完成,融合现网实际性能要求和场景需求,充分验证RedCap在电网生产控制区场景的能力,为未来5G RedCap在电力行业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5G RedCap是中高速物联最佳承载,开启了物联产业新蓝海。中国电信将携手广大产业伙伴,推动5G RedCap产业生态健全,以5G定制网为载体,以天翼物联5G开放实验室为抓手,丰富包括港口、电力、煤矿、钢铁、化工等众多行业的5G RedCap业务应用,为5GtoB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发展持续提供动能,助力各行业5G全连接工厂建设。
【关键词】5G,技术验证,场景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研发出“量子芯片激光手术刀”(2023-01-12)
【摘要】 1月12日,科技日报讯,记者日前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国内首个专用于量子芯片生产的MLLAS-100激光退火仪(简称“激光退火仪”)已研制成功,可解决量子芯片位数增加时的工艺不稳定因素,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剔除量子芯片中的“瑕疵”,增强量子芯片在向多比特扩展时的性能,从而进一步提升量子芯片的良品率。据了解,该激光退火仪由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全自主研发,可达到百纳米级超高定位精度,对量子芯片中单个量子比特进行局域激光退火,从而定向控制修饰量子比特的频率参数,解决多比特扩展中比特频率拥挤的问题,助力量子芯片向多位数扩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国平教授介绍,量子计算机是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之重器,被喻为“信息时代原子弹”。代表量子计算机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它的量子比特位数,量子比特位数越高,其计算能力越强。“为了解决更高位数量子计算机中的多比特量子芯片生产问题,我们自主研发了该设备。”贾志龙博士表示,这台激光退火仪拥有正向和负向两种激光退火方式,可以在生产过程中灵活调节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中量子比特的关键参数。同时,该设备还可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材料表面局域改性处理等领域,目前已在国内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上投入使用。据悉,本源量子是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拥有国产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一直致力于超导与硅基半导体两条产线工艺的量子计算芯片的研发,目前已建设全国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发布国内首个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Q-EDA”本源坤元,进一步实现我国量子芯片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生产,助力我国在全球新一轮量子计算竞争中抢占先机。
【关键词】良品率,关键参数,量子计算
【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2023-01-06)
【摘要】 1月6日,通信世界网讯,1月5日,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通过采集各电压等级输变电设施的物理数据,在网络云端构建数字孪生电网,全面提升了电网的智慧运检水平。全息数字电网相当于真实电网高精度的三维数字“沙盘”,可以为作业无人机、机器人等提供智能导航、专家辅助等支持,电网每一厘米的变化,都会及时反馈到数字电网中。据了解,国网江苏电力表示,全息数字电网融合了北斗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时空大数据等技术,集成 100 多座电力北斗基站的位置信息。江苏电网故障处理的时间也将整体缩短约10%。据介绍,这套数字电网有智能研判的功能,有效提升了安全隐患、线路故障的发现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高了电网运检、抢修效率。
【关键词】网络云端,智慧运检,数字电网
【新一代信息技术】台积电高调宣布3纳米芯片量产,2纳米厂明年将落脚新竹台中(2022-12-30)
【摘要】 12月30日,C114网讯,台积电29日举行3纳米量产暨扩厂典礼,董事长刘德音表示,台积电将持续深耕台湾,明年二季度研发中心将正式在新竹科学园区揭幕,预计进驻8000名研发人员,2纳米厂会落脚新竹及台中科学园区,会有6期工程。报道称,刘德音说,29日的3纳米量产暨扩厂典礼代表台积电在台湾发展先进技术与扩充先进产能的具体作为,为全球半导体下个增长高峰做准备。台积电将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将深耕台湾,持续投资,并与环境共荣。刘德音表示,台积电3纳米量产,是几十年来与在当地共同成长的供应链合作的结果。另据东森新闻网12月29日报道,台积电南部科学园区3纳米工厂29日宣布正式量产。台积电在新闻稿中指出,除了在台湾持续扩建3纳米产能,在美国的第二期建厂亦同步展开,全球研发中心明年二季度将在新竹科学园区正式揭幕。
【关键词】供应链,台湾,芯片
【新一代信息技术】江苏移动携手中兴通讯完成5G新通话外场兼容性试点(2022-12-22)
【摘要】 12月22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下称江苏移动)在中国移动计划建设部统一指导下,携手中兴通讯在江苏完成5G新通话一阶段外场兼容性试点。为响应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移动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企业,一直积极推进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基于5G+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本次江苏外场试点聚焦于多厂家协同,偏重兼容性测试。5G新通话核心网络由中兴通讯独家承建,5G新通话平台由中兴通讯等多厂家提供。终端、核心网、业务平台和媒体能力平台的端到端兼容性测试,将进一步推动5G新通话生态建设和培育。一阶段试点采用视频方案,即在不改变终端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增强,可向有语言翻译需求的商务人士和有视听增强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无障碍通信业务,向有彰显个性化需求的时尚达人,提供趣味通话业务。用户使用现网支持视频通话的VoLTE和VoNR终端即可。本次试点重点验证了终端的兼容性,测试了中兴Axon40Pro等十多款主流型号5G终端,为后续商用奠定了基础。经过共同努力,江苏移动携手中兴通讯等合作伙伴打通了5G新通话视频首呼,并实现了无障碍和趣通话两大类共六种典型业务,为用户带来5G新通话的全新业务体验。同时,江苏移动携合作伙伴完成了业务和网络各接口的解耦测试,全面验证了5G新通话方案的可行性。继第一阶段工作后,江苏移动将推动一阶段视频方案的商用,同时推动5G新通话网络平滑过渡到第二阶段试点,即采用3GPP定义的IMS数据通道目标方案,提供丰富多彩的5G新通话业务。二阶段用户即可享受全新交互式/沉浸式业务体验,运营商也可以充分利用电信网络的技术优势和用户基础,凭借5G新通话直面OTT应用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
【关键词】深度融合,测试,业务体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完成骨干网400GE IP+光全球首次试商用(2022-12-16)
【摘要】 12月16日,IDC网讯,近日,中国电信在ChinaNet骨干网完成400GE IP+光长途传输现网试点,这是全球首次长距离400GE IP+光商用,横跨华东华南五省,传输距离超过2000km,拉开了400GE长距及超长距商用部署的序幕。本次试点工作由中国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负责牵头推进。随着5G、4K/8K视频、云游戏、超高清全景直播等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IP骨干网流量持续快速增长。当前IP骨干网主要采用100GE进行扩容,随着流量体量的不断提升,后续必然面临设备容量使用率不高、网络路由规划复杂、多路径负载不均衡等问题,亟需提升单端口速率,以满足业务集约、高效承载的长期发展需求。中国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IP网络研究中心专家指出,400GE高速端口引入后,光纤资源节省75%,路由绕转减少,可显著改善骨干网时延性能;400GE高速端口也是未来大容量、高集成度路由器设备广泛应用的前提,骨干网承载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400GE以太网标准IEEE 802.3bs于2017年12月发布,当前主要应用在数据中心或城域网,广域网大规模部署面临IP网、传输网和光缆网的全方位挑战。2021年,中国电信上海-广州G.654E光纤骨干光缆工程竣工,采用130um2大有效面积光纤。在此基础上,2022年,中国电信在ChinaNet骨干网广州和上海核心节点间开通了400GE IP电路,由华为和烽火两家主要供应商提供400G IP路由器和光传输产品,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广域网400GE电路部署案例,充分验证了400GE IP+光的部署可行性和多厂家协同能力,为后续广域网大规模部署400GE提供了经验。当前,中国电信正紧密规划骨干网400GE技术的引入路径和节奏,提前做好光缆、路由器、运维储备等领域资源和技术布局,旨在构建全球领先、优质高效的云网基础设施,助力国家东数西算大数据中心及新基建业务大发展。
【关键词】商用部署,骨干网,快速增长
【新一代信息技术】首批支持无线AI技术国际标准研究的数据集正式上线(2022-12-09)
【摘要】 12月9日,C114网讯,为推动无线AI的技术研究、产业发展和商用化推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vivo、OPPO、中信科移动、三星、中兴等企业在移动通信开放数据平台(www.mobileai-dataset.cn)发布首批支持无线AI技术国际标准研究的数据集,面向公众开放下载使用。发布数据集涵盖3GPP 5G-Advanced R18版本正在广泛讨论的基于AI的空口设计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用例,包括基于AI的信道信息(CSI)反馈技术,基于AI的高频波束管理技术,以及基于AI的定位技术。此外,第三届无线AI大赛的数据集也同步完成上线。此次上线数据集基于3GPP规范定义的信道模型和场景参数构建。针对空口AI技术的诸多应用案例,提供多种场景的数据集,便于使用者进行AI模型的泛化能力验证与交叉比对。每套数据集都提供了详细的参数格式说明,部分数据集提供了参考模型代码,方便数据使用者快速上手。高质量数据集是推动无线AI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此次数据集上线后,移动通信数据开放平台已经支持3GPP R18基于AI空口设计的基础数据集,三届无线AI大赛数据集,以及部分实测数据集。后续,移动通信开放数据平台将持续更新和扩展无线AI相关数据集,不断优化应用案例覆盖面和场景丰富度,面向广大的研究者共享更多量质俱优的数据集。
【关键词】数据集,主要用例,技术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东移动携手华为完成5G新通话外场测试(2022-11-29)
【摘要】 11月29日,C114网讯,近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下称广东移动)携手华为,在广州完成5G新通话一阶段外场测试。本次试点由华为提供5G新通话核心网,对接异厂家平台,实现趣味通话和智能翻译两大业务能力验证。广东移动作为集团首批四个5G新通话试点省份之一,在集团计划建设部统一指导下,4个月内保质保量完成网络建设和业务测试,为中国移动5G新通话业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话是运营商的基础通信业务,5G为通话的业务创新和体验升级带来了新机会。5G新通话是基于5G网络推出的新一代通话产品,在VoNR多媒体实时通信基础上,搭载新的数据传输通道,为用户提供除高清音视频之外的更丰富的实时交互服务,并建立以多媒体实时通信能力平台为中心,统一开放的网络架构,在兼容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业务的敏捷开发和快速部署。针对该项新技术,中国移动自2019年起就开始携手华为等核心设备厂家进行5G新通话产品的联合研发,牵头成立5G新通话工作组,组织上下游企业,推动标准演进和丰富产业生态,并在2022年7月发布《5G新通话技术白皮书》。相比传统通话,5G新通话新在“更快、更清、更智、更广”,在用户视频通话过程中,不仅可以“听得到”和“看的清”,而且能“摸得着”。5G新通话业务将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为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广东移动为实现快速推进5G新通话业务的全面商用,将在集团 “8+5”战略产品规划指导下,聚力创新,结合终端产业链发展进程,分阶段推出5G新通话业务,繁荣新通话业态,提升新通话用户体验。
【关键词】趣味通话,智能翻译,能力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