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首飞(2024-09-19)
【摘要】 9月19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在重庆明月湖顺利完成首飞。据了解,该无人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旗下翌翔无人机团队自主研制。该无人机采用团队研制的太阳能发电适压直驱系统、太阳能氢能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大尺寸长翼展气动外形、一体化成型轻质碳纤维机身、前后双螺旋桨同轴驱动系统、创新型氢动力电推进吊舱,机身结构紧凑,附属部件简单。整机具有巡航耗能少、续航时间超长特性,可实现跨昼夜超长航时飞行。太阳能氢能无人机结合了太阳能和氢能两种清洁能源,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各部件能源输出的精准控制。其主要控制逻辑为太阳能产电无条件优先输出,氢能转化电力补足输出缺口。
【关键词】首飞,混合动力,清洁能源
【高端装备】亚洲最大空间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建成投用(2024-09-11)
【摘要】 9月11日,科技日报讯,9月1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此举填补我国空间发动机试验能力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落月主减速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将有力保障和支撑载人月球探测工程顺利开展。据悉,该试验台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采用先进的蒸汽主动引射技术。新建的蒸汽喷射泵组为国内规模之最,能够在发动机千秒级全窗口工作过程中模拟百帕级别的高真空度条件。设计团队调试验证了多学科复杂交汇流场仿真模型正确性,实现了试验核心装备完全自主可控并全部通过极限环境模拟考核。
【关键词】试验,填补空白,载人航天
【高端装备】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2024-09-06)
【摘要】 9月6日,科技日报讯,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68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此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渐趋成熟,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是指可以重复使用的、能够迅速穿越大气层,自由往返于地球表面与太空之间,运送乘员和有效载荷;也可以指较长时间在轨停留和机动、完成各种任务的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推进飞行器、行星着陆器、航天飞机等。
【关键词】在轨飞行,试验成功,渐趋成熟
【高端装备】AC332直升机完成高温试飞(2024-09-02)
【摘要】 9月2日,央视新闻网讯,8月31日,“吉祥鸟”AC332直升机在蒲城内府机场完成液压系统和通风系统高温试飞科目,标志着该型号高温试飞圆满完成。此次试飞验证了AC332直升机动力装置、滑油系统、发电机、通风系统、液压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试飞中,AC332直升机完成EECU测温、动力装置冷却、滑油系统冷却、发电机冷却、液压系统和通风系统高温等试飞科目,共计试飞19架次12小时6分钟。
【关键词】直升机,性能,试飞
【高端装备】国产盾构机创水下掘进最深纪录(2024-08-22)
【摘要】 8月22日,中国新闻网讯,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掘进任务,顺利抵达海平面下106米,这是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的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工程建成后,中国高铁将在百米海底飞驰。全长13.69公里的珠江口隧道是深(深圳)江(江门)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采用“矿山法+盾构法”组合施工。其中,“深江1号”盾构机从广东东莞向广州南沙方向掘进3.59公里,先后穿越13种地层、5种复合地质。
【关键词】任务,记录,施工
【高端装备】ARJ21完成1600米×30米短窄跑道演示验证任务(2024-08-19)
【摘要】 8月19日,中国民航网讯,8月17日9时45分,一架TransNusa航空(印尼翎亚航空)的ARJ21飞机在印尼索龙机场平稳着陆,圆满完成1600米×30米短窄跑道演示验证任务。该试验的完成,进一步验证了ARJ21飞机在短窄跑道上的起降能力,提升了其对不同机场的适应性。为了完成此次演示验证任务,中国商飞成立专项团队,与TransNusa航空共同开展工作,通过充分评估和模拟机验证,确保演示飞行圆满完成。后续,相关团队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进ARJ21飞机在1600米跑道上的商业运行。
【关键词】试验,专项团队,商业运行
【高端装备】国产民机首次5GAeroMACS滑行引导塈数字放行在郑州机场真机验证(2024-08-15)
【摘要】 8月15日,科技日报讯,8月13日下午,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客机在郑州机场北飞行区内进行多区域、多点位滑行,这架国产民机既没拉货,又没载客,而是使用航电机载设备,进行5GAeroMACS技术验证试飞,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技术将首次在国产大飞机上使用后,后续普及到机场场道车辆的指挥调度中,将对飞机以及特种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带来更多的保障。此次在郑州机场开展机载5G AeroMACS场面监视引导新技术验证试飞,是国内首次采用国产客机进行验证试飞,标志着我国民航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对提升机场安全运行水平和乘客飞行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试飞验证成功后,将为我国民航有效解决机场场面通讯多制式问题提供实施路径。
【关键词】技术验证,大飞机,创新
【高端装备】2吨级商载能力,国产大型无人运输机成功首飞(2024-08-12)
【摘要】 8月12日,央视新闻网讯,8月11日上午,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双发无人运输机在四川自贡凤鸣通航机场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首飞取得圆满成功。首次飞行试验持续约20分钟,飞行过程中,各系统工作正常。这型无人机翼展16.1米、高4.6米,具备12立方米装载空间,2吨级商载能力,是国内目前按照市场需求研制的最大、全国产化的大型无人运输机。同时,飞机还具有易装卸、高可靠、高安全以及高度智能化等特点,为我国拓展航空货运新场景、打造低空经济智慧物流新业态提供支撑
【关键词】首飞,无人运输,国产
【高端装备】微波辐射方法提供新解决方案,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瓶颈获突破(2024-07-31)
【摘要】 7月31日,科技日报讯,发表在29日《高级功能材料》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莱斯大学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使用微波辐射和易于生物降解的溶剂进行选择性锂回收的快速、高效且环保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新工艺可以在短短30秒内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LIB)阴极中多达50%的锂,突破了LIB回收技术中的一个重大瓶颈。此次,研究人员使用氯化胆碱和乙二醇的混合物作为深共晶溶剂(DES)。他们此前已发现,在DES浸出过程中,锂会被氯化胆碱中的氯离子包围并被浸出到溶液中。使用微波工艺,研究人员发现浸出87%的锂需要15分钟,而通过油浴加热获得相同的回收率则需要12小时。这种突破性方法可极大改善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经济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新方案。
【关键词】微波,辐射,溶剂
【高端装备】新型软机械手实现毫米级控制精度(2024-07-31)
【摘要】 7月31日,科技日报讯,7月26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机电学院教授朱延河团队研制出新型TSM软机械手。这款机械手可实现毫米级精密运动控制和对外部扰动的自适应,未来有望应用于健康养老领域。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机器人领域国际期刊《IEEE机器人学汇刊》。软机械手形似大象鼻子或是章鱼触手,是软体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分支。开发像手臂一样灵巧的软机械手,并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始终保证人类安全,是软机械手领域科研人员的目标。朱延河团队成功研制出新型TSM软机械手。团队研制出由鲍登管和电缆肌腱组成的复合肌腱并提出气驱锥形波纹管紧凑集成设计。这使得机器人驱动结构获得了优异的可变刚度范围。通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与闭环迭代反馈控制器结合的控制策略,团队还实现了软机械手的精密运动控制。
【关键词】新型,TSM,软机械手
【高端装备】超大型油轮“穿”上“海豚衣”(2024-07-31)
【摘要】 7月31日,科技日报讯,完成3个航次任务,航行时长近200天,里程逾3.5万海里,往返于中国沿海和中东地区各大港口……近日,国际首艘安装仿生蒙皮螺旋桨的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在福建省泉州港码头靠泊,完成多航次、长航时、多海域的节能数据收集。曾志翔介绍,团队通过分析螺旋桨表面敷设仿生蒙皮前后进速系数、扭矩系数以及推力系数的变化,计算得到实船可节能约2%。预测在一个修船周期(2.5年)内,实船平均节能1.5%。按此计算,一艘超大型油轮预计每年可节约燃油300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吨以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薛群基的推动下,自2022年起,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立平和曾志翔率领研发团队与中远海运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能”)联合攻关船用仿生蒙皮减阻节能技术,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制备出具有类似海豚皮特征的人造材料——类液态滑移柔性减阻材料JZPU-2023,并实现中试生产。
【关键词】首艘,仿生蒙皮,螺旋桨
【高端装备】GE宣布与空客合作开发“革命性”新型直升机发动机(2024-07-31)
【摘要】 7月31日,科技日报讯,据“飞行国际”7月25日报道,GE航空航天准备与空客直升机公司合作开发一款“革命性”的新型涡轮轴发动机,应用于旋翼飞机。GE航空航天于7月24日详细介绍了与空客直升机先前未披露的合作,并宣布双方成功完成了研究的第一阶段。GE航空航天表示,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革命性”的下一代直升机推进系统,尚未透露任何关于该发动机的细节。有消息称,GE航空航天正计划为其在捷克建造的Catalyst涡桨发动机开发一个涡轴版本。目前,Catalyst涡桨发动机功率为894-1040千瓦。据推测,GE航空航天将为直升机研制约735千瓦的功率输出。GE航空航天表示,其目标是开发一种在效率、可靠性和环保方面树立新标准的发动机。一些混合动力元素也可能成为动力装置的一部分,GE航空航天在其他业务领域正在开展与此相关的多项工作。
【关键词】新型,涡轮轴,发动机
【高端装备】全球首台用于新造船的氨燃料发动机即将交付使用(2024-06-27)
【摘要】 6月27日,科技日报讯,曼恩能源解决方案公司(以下简称曼恩)表示,将于今年推出首台氨燃料发动机,用于一艘日本建造的新造船上,并预计将从2027年起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2023年7月,曼恩宣布其在哥本哈根研究中心的测试发动机上成功完成了氨燃料的首次运行。瓦锡兰近期表示,计划于2025年初交付首艘氨动力发动机,并预计在2030年代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瓦锡兰于2023年11月推出了航运业首个商用四冲程氨燃料发动机解决方案,其现在是瓦锡兰25发动机平台的一部分。
【关键词】氨燃料,发动机,消息
【高端装备】利用血液发电并测量电导率,新型芯片可快速监测健康情况(2024-06-27)
【摘要】 6月27日,科技日报讯,据24日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新型设备,可利用血液发电并测量血液电导率,这一创新有助于医疗测试的进一步普及。血液电导率是评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要由基本电解质浓度决定,尤其是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些电解质是许多生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尽管人体血液电导率非常重要,但由于测量方面存在困难,人们对血液电导率的了解不多。测量频率低于100赫兹的电导率对于深入了解血液电特性和基本生物过程尤为重要,但难度较大。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毫流体纳米发电机片上实验室设备,能够测量低频血液电导率。该设备中有一种集成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能利用血液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关键词】血液,发电,电导率
【高端装备】“尼卡”离子对撞机启动(2024-06-27)
【摘要】 6月27日,科技日报讯,6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视察了杜布纳市的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并下令技术性启动建设在该所的基于超导粒子加速器的离子对撞机“尼卡”(NICA)。“尼卡”离子对撞机用于研究致密重子物质特性。在启动后,联合核子研究所科学家将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重建宇宙大爆炸后最初时刻的特殊物质夸克—胶子状态。该大科学项目始建于2013年,世界30个国家的科学家以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参与了项目建设,汇集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共130余家,其中36个来自俄罗斯。共有2400名专家参与该项目。
【关键词】杜布纳,研究所,俄罗斯
【高端装备】俄罗斯开发出“脉冲-M”机器人(2024-06-27)
【摘要】 6月27日,科技日报讯,俄罗斯技术集团新闻处称,俄已开发出名为“脉冲-M”履带平台的万能战斗机器人,并计划近期进行测试。“脉冲-M”平台长2米多,平地可以携载重约1000公斤物资,30度爬坡时可以携载500公斤物资,拖拽能力达1500公斤。该机器人的履带式底盘可靠性高,失去几个滚轮也能继续行进,上面可以安装各种战斗模块,例如配装导弹的反坦克模块。俄罗斯技术集团称,“脉冲-M”系统实现了多种人机通信方式,在对方电子战系统开机条件下,能确保高抗干扰性。人工智能技术和视觉系统使其能在与操作员通信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也能自主返回基地。
【关键词】万能,战斗,机器人
【高端装备】清华大学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2024-05-31)
【摘要】 5月31日,中化新网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类脑计算研究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该成果刊登在5月30日《自然》杂志封面。这是该团队继异构融合类脑计算“天机芯”后,第二次登上《自然》杂志封面,标志着我国在类脑计算和类脑感知两个重要方向上均取得基础性突破。基于“天眸芯”,团队还自主研发高性能软件和算法,并在开放环境车载平台上进行性能验证。在多种极端场景下,该系统实现低延迟、高性能的实时感知推理,展现其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天机芯,类脑计算,天眸芯
【高端装备】有效解决碳酸盐堵塞,新型高能效全固态钠空气电池问世(2024-05-31)
【摘要】 5月31日,中化新网讯,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高容量、高效率的全固态钠空气电池,无须特殊设备就能可逆地利用钠(Na)和空气。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蓄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绿色技术中具有广泛应用。“金属—空气电池”被称为下一代高容量蓄电池,可从地球上的氧气和金属等丰富资源中获取电力。但金属和氧气反应的副产品中有碳酸盐,会堵塞反应通道,阻碍氧气进一步反应,从而影响了电池效率。
【关键词】韩国,浦项科技,大学
【高端装备】清华大学锂电池低温放电技术获突破(2024-05-31)
【摘要】 5月31日,中化新网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一研究课题组研发出电场辅助超分子自组装层技术,该技术摒弃了传统电解液设计方式,仿佛给锂电池穿上一个穿脱自如的智能防护衣,有望解决冬季电动车故障频发问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杂志上。锂离子电池因寿命长、比容量大、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市场上有广泛应用。然而,其在低温下性能下降的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导致冬天手机“冻”关机、电动车“趴窝”等现象时有发生。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当电池需要工作时,“防护衣”会自动套在锂电池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不仅能防止电解液在高电压下分解,还能加速锂离子的传输,使电池在低温下也能高效工作。当电池不工作时,“防护衣”又能自动脱下,让电池恢复到常规状态。在‘防护衣’作用下,锂金属电池在-79℃的低温条件下仍可高效放电。
【关键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
【高端装备】升级内燃机技术适应碳中和目标,日本车企联合发布新一代引擎(2024-05-31)
【摘要】 5月31日,中化新网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马自达公司及斯巴鲁公司28日在东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共同开发环保性能更高的新一代引擎技术,以应对电动化浪潮中的碳中和挑战。丰田展示了其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混合动力车设计的小型高燃效引擎模型。这款新型直列四缸引擎有1.5升和2升两个版本,能够适应e-fuel(合成燃料)和植物来源的生物燃料。丰田社长佐藤恒治表示:“我们在开发电动汽车的同时,仍然认为内燃机是必要的技术,我们将继续探索其在未来能源环境中的潜力。”马自达宣布继续其小型轻量化转子引擎的开发,并计划将其与生物燃料等多种燃料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广泛的燃料兼容性。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强调:“我们将继续优化转子引擎,以适应碳中和燃料,提供多样化的环保选择。
【关键词】日本,丰田,马自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