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海洋一所科研人员提出“北冰洋淡水储能”新概念(2021-06-17)
【摘要】 6月17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王世柱博士等人在学术期刊《地球物理通讯》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北冰洋淡水储能”的新概念,为北冰洋淡水含量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通过开展系列敏感性数值试验,发现随着北极持续增温,北极海冰逐步减少,开放海域的海水与大气直接接触,使得海表应力增加,由欧亚海盆向美亚海盆的埃克曼输运作用增强。淡水水平输运和大西洋咸水增加这两种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北冰洋淡水总含量随海冰减少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随着注入北冰洋地表径流的增加,这两种过程的相对强度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河流径流增多,为欧亚海盆提供了更多的淡水来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抑制大西洋咸水引起的淡水含量减少趋势,其结果使得不同地表径流情景下淡水含量的标准化差值,即“北冰洋淡水储能”,也随海冰减少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在将来的极端变暖条件下,北冰洋淡水储能显著减小。这一变化可能对局地和全球气候系统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北冰洋,淡水储能,水循环
【海洋经济】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改造项目完成主海缆敷设(2021-06-03)
【摘要】 6月3日,人民网讯,5月28日,中国海油渤海海域曹妃甸11-1电力动力平台入海长达42.4公里的220千伏三芯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成功登陆位于曹妃甸陆上的海陆缆转接井,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改造项目完成主海缆敷设,即将具备海上输配电功能。此次敷设的主海缆包括两根220千伏海缆和一根110千伏海缆,其中220千伏海缆分别用于两座海上电力动力平台和陆地开关站的连接,110千伏互联海缆用于连接秦皇岛32-6和曹妃甸油田群,形成双回路以保障海上生产平台的供电可靠性。此前,乐亭至秦皇岛32-6电力动力平台的220千伏海缆已于5月12日完成敷设,秦皇岛32-6至曹妃甸油田群的110千伏互联海缆已于5月19日完成敷设。本次敷设作业中,渤海油田岸电项目组克服海上大风天气影响,利用深挖及定向钻技术突破作业瓶颈,在和谐用海的基础上,保障海缆施工和后期输配电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海底电缆,岸电改造,海上输配电
【海洋经济】天津大学研发新材料有望解决深海供电难题(2021-05-12)
【摘要】 5月12日,海洋知圈讯,天津大学杨全红、凌国维、张辰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全新能源转化材料,这种新材料能够“捕捉”深海中稀薄的氧分子并转化成为电能,实现长周期运行,成为一种节能、稳定的“海水电池”。深海被誉为“地球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未来意义非凡。深海探测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希望制造出直接利用海水作为电解质和能量来源的“海水电池”。然而,海水电池氧还原反应所必须的氧分子在深海环境中含量稀少,一种能够在深海贫氧环境下高效富集氧分子的新型材料是为人类探索深海提供能源保障的关键。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化工学院联合团队提出了“面向深海贫氧环境海水电池高效亲氧催化剂”的设计策略,他们通过微波合成法制备出一种新型单原子催化剂。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材料能够在贫氧环境下进行高效氧还原催化,从而产生电能。用这种新材料制造的海水电池能够在水下超千米的深海环境中稳定供电。
【关键词】深海供电,新材料,海水电池
【海洋经济】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磁学中心团队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2021-05-11)
【摘要】 5月1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简称“海洋系”)海洋磁学中心(Centre for Marine Magnetism, CM2)团队在海洋结核与结壳的古环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可用来研究洋流活动。铁元素是大洋环境演变中重要元素之一,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要想研究海洋铁循环,需要合适的载体。深海铁锰结核与结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大洋,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铁储库。海洋磁学中心研究团队创新使用加热方法,使样品中非晶态铁氢氧氧化物因受热脱水,而转变为纳米级的铁氧化物晶体(磁铁矿和赤铁矿等),提高了样品磁学响应的灵敏度,并可进一步进行高分辨率显微分析,确定其形态特征和磁学性质。这一种新方法(加热与磁学分析)实现了对锰结核与结壳中的纳米级非晶态铁氧化物进行特征化和定量化研究。研究团队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太平洋多个站位锰结核与结壳的表层样中,发现这些铁氧化物与大洋水深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水深5000米处明显增多。这一分布特点与该区海水中颗粒态铁、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元素、指示洋流活动的钕(Nd)同位素分布一致。该研究区5000米水深处具有明显的来自南极的富氧底流活动,这意味着洋流活动引起了多个环境指标响应。锰结核与结壳非晶态纳米铁氧化物对洋流活动敏感。研究团队提出的新方法对研究海洋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洋古环境,洋流活动,铁循环
【海洋经济】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2021-05-10)
【摘要】 5月10日,海洋知圈讯,5月8日,由中科院海洋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态效应”启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50余位领导、专家参会,围绕印太交汇区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讨交流。该项目将针对“在多圈层、两大洋耦合作用控制下的海洋环境演变背景中,海洋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物质能量维持和补充”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从海洋环境-生物互作、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多学科信息融合的视角开展综合交叉研究,细致洞察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维持和演变的物质能量基础和环境生态效应,发展先进的人工智能-物理-生态耦合系统,催生相关原创理论,引领国际海洋和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
【关键词】海洋环境,海洋动力,海洋生物
【海洋经济】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领域知名刊物刊发林强研究员团队在西太近...(2021-05-08)
【摘要】 5月8日,海洋知圈讯,5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在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领域知名刊物《多样性与分布》(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Exploring ecological specialization in pipefish using genomic, morphometric, and ecological evidence”的研究论文,从形态特化、生态位和种群遗传谱系分化等多个角度系统解析了西太近岸海龙种群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地理格局形成机制,提出了生态位分化和栖息地适应性共同驱动海洋鱼类种群分化的观点。本研究以西北太平洋近岸海域广泛分布的薛氏海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物种群体遗传分化、生态位模型预测以及几何形态学分析,以期揭示其生物多样性分化与生物地理格局形成特征,探讨其种群分化的驱动机制。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黄海、东海和南海海龙群体的栖息地环境在温、盐等多个关键因素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伴随着生态位的显著分化,薛氏海龙不同地理种群在形态和遗传水平上均发生了显著分化;历史物种分布模型揭示其种群在末次冰期受到东山陆桥的阻隔,种群呈现不连续分布特征,这可能导致了其南北谱系的遗传分化;通过全基因组的选择消除分析,筛选到了薛氏海龙适应不同栖息地环境的关键基因,包括与生长相关的pax7基因,与冷适应相关的csde1基因以及与其眼睛形态变异相对应的调控基因eys和rx3,这些本地适应性的出现也可能驱动了种群分化的发生。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海洋鱼类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海洋生物的扩散和种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洋生物,生物多样性,海洋鱼类,种群分化
【海洋经济】首批服务于海上试验场的海洋仪器检测团体标准获批立项(2021-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海洋学会讯,近日,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牵头起草的《基于海上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测试与检测的标准体系》《应用于海上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试验方法编写导则》《应用于海上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现场可靠性试验方法》等3项团体标准获得中国海洋学会批准立项。该系列标准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测试技术研发及试运行》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满足日益增长的海上试验场、海上作业平台的海洋仪器检测需求,引导和促进测试与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化;通过确立现场可靠性试验方法,规范试验测试要求和程序,对海洋仪器设备实施现场鉴定、验收和质量把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关键词】海洋仪器检测,科研成果转化,批准立项
【海洋经济】我国科学家发现11个深海铠甲虾新物种(2021-04-07)
【摘要】 4月7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采用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自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附近4座海山中的十足目铠甲虾类2个总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发现并描述了11个新物种,分别是雅浦似折尾虾、发现折尾虾、刘氏折尾虾、马里亚纳折尾虾、透明折尾虾、海洋所异胸虾、软毛刺铠虾、蔷薇刺铠虾、异形拟刺铠虾、郭川拟刺铠虾和科学拟刺铠虾。铠甲虾类是深海多样性最高的十足目甲壳动物类群之一。此前,由于调查条件限制,科研人员对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周边海山群中的铠甲虾多样性了解甚少。2014~2019年,科研团队在该海域进行了多次海山生态调查并采集到了大量铠甲虾生物样品,通过对46个标本个体进行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共发现26个物种,分属2个总科、5个科、8个属。
【关键词】海洋生物,新物种,铠甲虾类
【海洋经济】辽东湾北部沉积环境研究获新进展(2021-04-06)
【摘要】 4月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辽东湾北部沉积环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发现,中更新世末期以来该区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至全新世共发生了三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致,但与早期渤海及辽东湾海侵的研究结果不同。沉积物来源分析显示,该区为一个混合沉积区,主要沉积物来源黄河辽河(原双台子河)和大辽河。研究认为,黄河携带入海泥沙向北扩散最远可以到达北纬40.5度以北地区,对此前研究只能到达北纬39.6度的认识是一个重要更新。辽东湾地处渤海北部,是渤海最大的海湾,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等事件反应敏感,是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的理想场所。海域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对于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东湾,海域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
【海洋经济】无人机阵列海水取样项目通过验收鉴定(2021-04-01)
【摘要】 4月1日,广东科技报讯,3月26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深圳分部在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新区坝光国际生物谷展厅组织召开项目验收鉴定会,对广东省海洋实验室资助的无人机阵列海水取样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无人机阵列原位海水监测和取样是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地球古菌组学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工作之一,为了解决河口-海洋复杂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区域取样需求而设计研发的。本项目能在珠江口低氧区、海洋牧场-贝藻综合养殖区等生态环境开展立体应急监测;满足海洋负排放、碳中和生态工程的采样及监测需求;为绘制中国近海物理流场、营养盐分布、初级生产力对微生物参与碳循环影响的集成图提供技术支撑。本次验收项目的推进将有助建设大湾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和生态工程,并在深圳和香港联合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健康问题监控中发挥引领作用,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深港海域海洋环境“东优西劣”的历史级难题,率先实验海洋负排放、碳中和生态工程。
【关键词】海水监测,海水取样,海洋监测
【海洋经济】浙大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研究登《自然》封面(2021-03-04)
【摘要】 3月4日,海洋知圈讯,日前,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由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团队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交叉力学中心李铁风教授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率先提出机电系统软-硬共融的压力适应原理,成功研制了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首次实现了在万米深海自带能源软体人工肌肉驱控和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游动。这种环境自适应的仿生软体机器人和智能系统,将为深海探索科考、环境监测与资源勘探提供解决方案,为复杂环境与任务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深海探测,高端装备,深海生物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学会团体标准《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海上比测方法》通过...(2021-03-02)
【摘要】 3月2日,海洋知圈讯,2月26日,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在天津,组织召开了《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海上比测方法》团体标准审查会。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及某研究院等多位专家出席。经审议,《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海上比测方法》通过送审稿审查。该标准的制定是对我国现有海洋仪器设备检测标准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实海况下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的比测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将填补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海上比测方法的空白。
【关键词】检测标准,填补空白,比测标准
【海洋经济】中科院海洋所发现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并揭示其元素循环驱动机制(2021-03-01)
【摘要】 3月1日,海洋知圈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对碳、氮、磷、硫及重金属等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物质代谢方式丰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与代谢多样性,但由于采样和培养条件的限制,目前对深海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仍知之甚少。因此,揭示不同深海环境(如深渊、热液、冷泉等)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有助于阐明深海微生物对海洋乃至整个地球范围元素循环的贡献。为了解深海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孙超岷研究团队针对热液、冷泉及深渊三种典型深海生境的微生物,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纯培养及各种组学技术系统揭示了三类深海典型微生物驱动碳、氮、磷、硫及镉等元素循环的机制,同时发现并命名了一类古菌新门及一类典型硫酸盐还原细菌新种。以上研究为深海微生物新物种的发现及其驱动的元素循环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范例。
【关键词】地球系统科学,深海微生物,元素循环
【海洋经济】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机器人集群全自主作业智能协同项目完成海试(2021-03-01)
【摘要】 3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牵头的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项目群成功让海洋机器人学会了团队协作,流畅的典型任务演示顺利通过了海试验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架构模式从集中式(有中心)/混合式发展为分布式(无中心),系统协同智能化水平从半自主升级为全自主,适应任务场景及环境从确定结构化拓展为未知非结构化。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协同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海工装备,全国首次,先进水平
【海洋经济】同济大学海洋学院钟广法和中科院深海所彭晓彤合作研究关于“深海...(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1月26日,国际著名地学杂志《Geology》在线发表同济大学海洋学院钟广法教授与合作者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彭晓彤研究员的研究论文:“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plastic litter in submarine canyons—The role of gravity flows”。该文报道了过去3年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考察在西沙北海底峡谷所获得的关于深海底栖大塑料垃圾(macro-plastics)分布与搬运机制方面的新发现。此项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1)底栖塑料垃圾占海洋塑料垃圾的70%以上,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但其在海底的搬运和扩散机制并不清楚。前人提出了内潮、浊流等多种假说,但确切的证据仍很缺乏。本文通过载人深潜考察获得的关于底栖塑料垃圾的分布样式及其变化,为深海塑料垃圾的重力流搬运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2)深海底流活动不易观测,大塑料垃圾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造沉积物,具有天然沉积物所不具备的特点,如鲜艳的颜色、特殊的形状、较大的粒径(数十厘米甚至更大)和较低的密度,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示踪剂,用于重建或追溯现代深海底流活动。(3)本文所发现的可以用流体动力学加以合理解释的深海底栖塑料垃圾的非均匀、聚集式分布特点,为未来监测乃至清理深海大塑料垃圾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载人深潜考察,底栖塑料垃圾,海洋生态
【海洋经济】营养盐比例失衡或将促使中国近海有害藻华顽固存在(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随着人口快速增长、食品和能源产量升高、农业用地面积扩大以及化肥使用、废水排放和养殖粪便不断增多,过量的氮、磷营养盐进入全球水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引起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藻华暴发和水体低氧等现象,严重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有害藻华频发,对自然生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学者使用耦合模型的研究方法,估算了1970~2010年河流输送、陆源地下水排放、海水养殖活动和大气沉降输入中国东部黄渤海、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的总氮、总磷年通量及其摩尔比值,结合近海有害藻华的历史监测数据,探究了二者的潜在关系,并预测了未来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下的陆源总氮与总磷比值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输入中国近海的总氮比总磷增长更快。自1980年代起,输入黄渤海近岸海域总氮与总磷的摩尔比值开始超过25,输入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总氮与总磷的摩尔比值开始超过30,与此同时,各海域的有害藻华开始大规模、多频次暴发。输入近海的总氮与总磷之间的不协调不仅与其来源、通量之间的差异有关,也与二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差异造成的磷比氮更多地被滞留在陆地和淡水系统紧密相关。在未来几十年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背景下,陆源输入中国近海的总氮与总磷的比值均将维持目前的高水平,甚至进一步升高;即便是在面向可持续发展、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总氮、总磷通量的SSP2情景下,总氮与总磷的失衡情况也会进一步加重,而这很有可能导致中国近海的有害藻华暴发成为更为复杂而顽固的环境问题。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认识输入中国近海氮、磷营养盐的来源、通量、比值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多重影响下的长期变化和未来趋势,以及有害藻华暴发与氮-磷营养盐输入失衡之间的潜在关系,对未来营养盐来源管控、近海富营养化治理和有害藻华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海洋生态,耦合模型,有害藻华暴发
【海洋经济】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罗格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 in Bivalvia”在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逆性强等特点。中科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等人于1997年首次将硬壳蛤从美国引入我国,率先系统研究了硬壳蛤基础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建立了一套以“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为主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硬壳蛤已成为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池塘生态混养的重要经济贝类,养殖面积近百万亩,年产值数十亿元,已出口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我国新的贝类养殖产业。该研究利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绘制了首个硬壳蛤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基因组大小为1.79 Gb,contig N50达到1.77 Mb,scaffold N50达到91.38 M,共编码34283个基因。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双壳纲贝类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大规模扩张与分化现象。
【关键词】硬壳蛤,参考图谱,海洋生物,国际首次
【海洋经济】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海洋微塑料源汇解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2021-02-01)
【摘要】 2月1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碧鹃研究员领衔的渔业环境污染生态学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9.038)、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4.049)等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发表了2篇海洋微塑料源汇解析相关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该研究引入香农指数(Shannon-Weaver Index)分析了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多样性,发现莱州湾的微塑料多样性最高,靖海湾的最低,与调查区域的污染来源多样性一致,表明香农指数能很好地指示微塑料来源的多样性;并进一步从微塑料丰度和多样性角度,阐明人类活动能够从“源”上影响沉积环境微塑料的分布。同时探讨了沉积环境微塑料“汇”的影响因素,发现沉积物的粒径组成和水动力条件能够影响微塑料的沉降和再悬浮,从而介导微塑料在半封闭海区沉积环境中的再分配,最终改变其在沉积物中的赋存特征。此外,该团队还分析了实验采样点的浅海养殖区海水中微塑料的丰度、尺寸、颜色、形状和成分,估算了微塑料在养殖区表层海水中的现存量。结果表明,湾内表层海水的微塑料含量较高,而湾口处的含量较低;尺寸以<0.5 mm为主,形状主要是颗粒状,颜色主要为透明,成分主要为聚乙烯、聚苯乙烯和聚丙烯等。通过估算得出实验采样点的浅海养殖区表层海水中微塑料的现存量为96.15 kg。以上研究从“源”到“汇”阐明了我国典型近岸海域环境中微塑料的丰度和分布的影响因素,为厘清我国近岸海域微塑料的排放格局与污染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渔业环境,海洋生态,微塑料
【海洋经济】我国首个国产船用耐蚀钢实船示范应用工程取得良好效果(2021-01-12)
【摘要】 1月12日,龙de船人讯,近日,“基于IMO标准的船用耐蚀钢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工信部组织的项目验收。该项目是我国首个国产船用耐蚀钢应用示范工程,汇集我国钢铁、造船、航运等行业顶尖科研力量。为加快推进国产船用耐蚀钢的实船应用,在工信部的组织下,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船舶集团第十一研究所联合国内骨干材料研发、钢铁生产、船舶建造、船检、船运等企业,组成了“产、学、研、检、用”联合研发团队,开展了“基于IMO标准的船用耐蚀钢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首艘国产耐蚀钢应用示范船“大庆435”轮经服役跟踪评价,其国产耐蚀钢及配套辅材耐蚀性能良好甚至优于国外耐蚀钢材料,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国产耐蚀钢造船工艺性能控制技术,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船用耐蚀钢腐蚀评价装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耐蚀钢生产、检验及应用规范,建立了完整的耐蚀钢生产、检验、建造及服役跟踪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国产耐蚀钢材料及建造工艺全面考核,有效降低了新材料工程应用的风险。
【关键词】IMO标准,船用耐蚀钢,示范效果
【海洋经济】振华重工主持制定的三项团体标准发布(2021-01-11)
【摘要】 1月11日,龙de船人讯,近日,由振华重工主持制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批准的《工程船用移船定位锚绞车》(T/CSNAME 007-2020)、《自升式平台(船舶)动力定位系统》(T/CSNAME 008-2020)、《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T/CSNAME 009-2020)三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三项团体标准制定项目于2019年批准立项,历时一年多,经过标准草案编制、立项、审查、报批等程序,终获通过。这三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国内海工行业工程船用移船定位锚绞车、自升式平台(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和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的标准空白。
【关键词】振华重工,团体标准,海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