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HY-2C卫星在轨测试海上同步观测试验启航(2020-12-03)
【摘要】 12月3日,海洋知圈讯,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HY-2C卫星在轨测试海上同步观测试验搭载“滨海527”试验船在舟山港启航,观测任务为期约20天。本次任务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委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舟山润禾海洋科技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标并组织实施。试验海区覆盖广东南部海域,依托万山雷达高度计海上定标场和试验船开展协同观测,参数包括大气温湿廓线、海面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表层温盐等要素,为HY-2C卫星在轨测试提供第一手现场观测资料,保障了HY-2C卫星载荷功能验证和产品评价的可靠性,为卫星工程评价和在轨交付的提供重要依据。HY-2C卫星已于2020年9月21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三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卫星系列的第二颗业务星。将与2018年10月发射的海洋二号B卫星及后续规划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网运行,共同构成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关键词】海上同步观测,广东南部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海洋经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治理互花米草技术达“国际领先”(2020-11-06)
【摘要】 11月6日,海洋知圈讯,互花米草原产北美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上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植物被引种到山东沿海,但近几年来,互花米草呈爆发式扩张,影响本地原生植物物种,降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阻隔湿地水文连通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局部崩溃,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成为制约山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灾难之一。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东营市政府,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科研攻关及工程示范,治理成效显著,成果被评估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科技支撑。
【关键词】海洋生态,滨海湿地,生态文明
【海洋经济】“维京之星号”邮轮安装全球首个海上PCR核酸检测实验室(2020-11-04)
【摘要】 11月4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维京游轮(Viking Cruises)总部宣布已完成首个全规模的海上PCR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安装工作。这一行业首创的全新船上装置将为游轮行业提供前所未有的防疫检测能力,也使维京游轮能够以非侵入式的唾液检测方式,对全体船员和宾客进行核酸检测。该实验室有足够的能力对每一位船员和宾客进行每日检测,为应对全球各地的新冠病毒疫情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维京之星号”将于11月中旬抵达挪威奥斯陆。届时,维京游轮将展示该PCR实验室,以及船上新的设计和运营流程。
【关键词】新冠疫情,核酸检测,游轮行业
【海洋经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合作在GRL发文,揭示深海...(2020-11-03)
【摘要】 11月3日,海洋知圈讯,近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贺治国教授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韩喜球研究员关于深海热液系统中矿物颗粒输运机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相关学术论文“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patterns of particles laden by rising submarine hydrothermal plumes”,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旗下的地学综合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L)在线发表。该论文围绕热液颗粒物的输运与沉积模式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利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热液羽流的现场观测数据,通过建立高精度数值模型,对不同流速底层流影响下的深海热液羽流携带的铁氢氧化物等矿物颗粒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了热液源矿物颗粒的三种典型输运模式,发现了热液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颗粒物的输运距离与密度、粒径和底流流速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阐明了热液颗粒物发生近喷口沉降或长距离输运的影响因素及其力学机制。该研究成果为海底热液喷口的追踪和多金属硫化物的找矿勘探有重大意义,并为深入理解深海热液系统在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作用和贡献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深海热液系统,海洋勘探,能量循环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发布国际首个软体动物综合基因组数据库(2020-11-02)
【摘要】 11月2日,中国海洋网讯,10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振民院士团队在国际数据库领域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国际首个软体动物综合基因组数据库“MolluscDB:an integrated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database for the hyper-diverse animal phylum Mollusca”(MolluscDB:系统整合功能和进化组学资源的软体动物超大类群基因组数据库)。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及各类组学技术广泛应用,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快速进入大数据时代。随着基因组学数据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增长,深度挖掘复杂高维度的海量组学资源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构建系统便捷、功能全面的基因组学数据库在解决这一难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公共基因组数据库仍主要聚焦并服务于人类医学及小鼠、斑马鱼、果蝇等模式生物研究。对非模式生物类群(如大部分海洋生物)而言,至今缺乏适当的整合平台及深度分析工具,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复杂海量组学数据的分析需求。
【关键词】海洋生物,软体动物,生命科学
【海洋经济】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所在贝类毒素新形态鉴定及毒性评价研究方面取...(2020-10-12)
【摘要】 10月1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机理与过程控制团队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影响因子7.864)在线发表了题为“Nontarget Screening and Toxicity Evaluation of Diol Esters of Okadaic Acid and Dinophysistoxins Reveal Intraspecies Difference ofProrocentrum lima”的研究论文。论文研究发现分布于我国黄海和南海的利玛原甲藻毒素产量和种类在游离态毒素产量/比率、酯化态毒素组成及各组分相对含量比率等方面的差异显著,表明利玛原甲藻产毒轮廓可应用于藻种溯源。本研究共鉴定出24种相关毒素的酯化态衍生物和1种鳍藻毒素-1的同分异构体,其中15种酯化态毒素为首次分离鉴定。此外,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初步证实酯化态毒素毒性高于游离态毒素。本研究对利玛原甲藻产毒轮廓及毒性的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利玛原甲藻产毒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强化贝类毒素风险的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利玛原甲藻,风险防控,食品安全
【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大学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10-12)
【摘要】 10月12日,海洋知圈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绍晴教授首席领导、学校多位专家学者主导参与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分辨率(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气)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成功实现在国产众核“神威?太湖之光”机器上的算法改造和优化,这也标志着我国新型国产众核超算已完全具备与传统“多核同构”相同的大规模科学计算能力。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气的高分辨率通用地球系统模式由大气、陆地表面、海洋、海冰和河流径流等诸多模块组成,能够直接模拟热带气旋、海洋涡及锋面等中小尺度大气海洋极端现象,从而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更加精细化的理解,进而提升对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中这些现象变异的预测能力。与低分辨率模式相比,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模拟出的年均热带气旋数量大幅度地提升了与观测数据的匹配度。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在国产众核“神威?太湖之光”机器上的算法改造和优化成功,是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工作,为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走高精度自主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关键词】地球科学,高精度,众核超算
【海洋经济】“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成功完成首次演示验证(2020-10-09)
【摘要】 10月9日,海洋知圈讯,9月24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项目成功在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完成了首次系统级演示验证,成功探索了无人船艇集群规模化测量施工的可行性,作业效率较单一作业船舶效率提升10倍,并大大缩短了作业窗口期。在此次演示验证中,该创新团队首次运用500吨级母船饱和式搭载10条中、大型无人船艇,构成海洋调查无人艇集群,并通过母船单一航次集中布放、回收,进行了面向珠江口海域海底地形全覆盖测量应用演示。在2小时作业时间内,完成了平均水深25米的5平方公里海域的全覆盖水深地形测量,并将关键数据回传至控制端,从而进行实时数据检查。这不仅验证了无人船艇集群的作业效率,还大大提升了时空分辨率。“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项目的建设,将在提升海洋观测时空分辨率、作业效率、降低碳排放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是我国新型海洋调查作业模式的前瞻性探索。
【关键词】海洋观测,智能装备,演示验证
【海洋经济】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初次海试(2020-10-09)
【摘要】 10月9日,海洋知圈讯,近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刘东教授、刘崇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与自主研制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一起参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组织的航次实验,搭载于“润江一号”科考船,在中国东海和南海进行了海试实验。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自主研制的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可靠性,并获取中国近海水域上层水体的光学特性。在海试期间,使用海洋激光雷达和原位仪器,针对海洋激光剖面探测验证及水色遥感反演需求,开展了海洋激光、水体剖面固有光学特性及表观量的测量研究。实验获得了约半个月的走航数据和大量的固定站点数据,通过与同步探测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以及原位仪器进行初步对比,展示了所研制的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系统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关键词】海试实验,自主研制,可靠性
【海洋经济】北冰洋碳循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20-09-03)
【摘要】 9月3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了由美国特拉华大学一研究团队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祁第、陈立奇、高众勇等人合作撰写的论文《Sea-ice loss amplifies summertime decadal CO2 increase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海冰消失放大了西北冰洋夏季年代际二氧化碳的增加)》。该研究集成了中国北极考察航次数据及所有国际数据,研究了西北冰洋1994~2017年夏季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是中美科学家在北冰洋碳循环合作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发现,近20年间,加拿大海盆夏季二氧化碳分压快速升高,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快速的气体交换和气候变暖导致海盆区海-气二氧化碳梯度受到抑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趋于变缓,预示着未来该海域将成为一个变弱的碳汇。相反地,楚科奇海陆架区则没有明显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生物吸收作用维持海水保持低二氧化碳分压,因此碳汇增强,并且可能随着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而继续增强。该成果阐明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北冰洋两个迥然不同的控制二氧化碳分压变化趋势的物理和生物驱动机制。
【关键词】北冰洋,碳循环,海洋气候
【海洋经济】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龙源振华陆号”完成第一次插桩(2020-09-02)
【摘要】 9月2日,龙de船人网讯,8月30日,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龙源振华陆号”迎来新的重大节点。经过22小时的连续奋战,海工院技术团队与启东海工项目团队顺利完成了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的移船和插桩,标志着该项目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圆满完成。250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平台是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制,目前世界最大的创新型风电安装平台,是集成了众多尖端科技的综合性工程。本次插桩的顺利完成是对多项创新技术的一次预演与考验,同时为后续坐底插桩和风场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振华重工,自主研制
【海洋经济】首套国产化海气界面观测浮标布放西北太平洋(2020-09-02)
【摘要】 9月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近日,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领衔,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浙江大学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海气界面观测浮标国产化技术研究”项目,历时3年,完成了海气界面观测浮标的全系统国产化技术研究。浮标全系统在威海国家浅海试验场、南海等海域进行了长期海上试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于近日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正式开启在深海为期一年的示范运行。海洋资料浮标是海洋观测中极为重要、可靠、稳定的装备之一,该浮标采用全国产化设备,首次实现大洋的大深度测量。它的成功布放打破了我国对进口浮标仪器设备的依赖。该型浮标的深海示范运行加快了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夯实了深远海海洋仪器设备国产化研究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已具备长期实时自主获取大深度、高密度深海剖面观测数据的技术能力,将为海气界面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规划建设、海洋预警监测与灾害防治、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海洋权益维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海洋观测,海洋资料浮标,全国产化
【海洋经济】荣成海产干制品机械晾晒装置研发与示范项目成功通过验收(2020-09-01)
【摘要】 9月1日,中国网讯,8月18日,由荣成海洋经济发展中心组织的项目专家组,赴山东荣成市对烟台大学承担的“海产干制品机械晾晒装置研发与示范”项目进行现场考察与验收。专家们通过在山东宏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考察安装、听取承担单位项目汇报、提问质询和座谈会讨论,了解到目前荣成市养殖海带晾晒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攀升,养殖海带成本逐年提高,严重制约海带产业发展。海产干制品机械晾晒装置能够有效破解人工难题,简单易行,无需翻面,在确保晾晒过程产品表面平整、无泥沙的同时,可节省300%以上的晾晒面积,晾晒效率提高15%-20%以上,真正实现了海带产业机械化、高质量化。专家组经过考察,一致认为该装置满足了合作开发协议的要求,适合荣成市大面积养殖海带等产品的晾晒、加工,对推动荣成市海带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意通过验收。
【关键词】海带晾晒,水产品加工,海带养殖产业
【海洋经济】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完工(2020-08-03)
【摘要】 8月3日,龙de船人网讯,7月30日,由中交广航局承建的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VI标段工程顺利收官,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完工,意味着珠江口至南沙港区大型集装箱船舶单向通航的历史即将结束。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航道总长66.6公里,按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减载)双向通航的标准建设,是在已建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的基础上,将南沙港区龙穴岛作业区以南至珠江口外隘洲岛西侧全长66.6公里航道由目前的243米拓宽至385米,设计底标高-17.0米,工程批复总投资27.43亿元。该工程全线完工后,广州港出海航道将实现全线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减载)双向通航,对广东省着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港、切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构建世界级港口群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海洋工程,深水航道,粤港澳大湾区
【海洋经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开展近岸海域潮下带海藻场水下调查(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海监测中心赴青岛潮连岛开展了海藻场水下调查工作。此次水下调查显示,潮连岛南北两侧水深10米之浅的海域均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密集海藻场。岛体北侧海藻场主要分布于岩礁海底,海藻密集分布区域面积约0.07平方千米;南侧海藻场主要分布于礁岩海底和砂质海底,海藻密集分布区域面积约0.15平方千米,海底海藻平均覆盖度达90%以上,密集区海藻湿重生物量可达4千克/平方米。主要类群为红藻和褐藻,支撑藻种为海蒿子,其他常见种类包括江蓠、裙带菜、绳藻、石花菜、珊瑚藻、石莼、褐舌藻、刺松藻、金膜藻、美丽异管藻和网地藻等。通过水下观测发现,海藻场中栖息着许氏平鲉、褐菖鲉、牙鲆、条石鲷、裸平鲉、花斑平鲉、马面鲀、日本蟳、脉红螺、皱纹盘鲍、仿刺参、沙海蜇等十余种经济海洋生物。此次水下海藻场调查,在北海区当属首例,亦填补了青岛近岸海域潮下带海藻场生态学调查的空白。
【关键词】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藻场
【海洋经济】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外场定标试验圆满结束(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海洋网讯,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牵头、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协助实施的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圆满结束。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定标包括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载荷定标,可获得卫星微波散射计绝对定标系数和在轨天线方向图。其中绝对定标系数用于分析微波散射计的系统偏差;在轨天线方向图用于分析卫星微波散射计天线方向图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此次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场地选址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包括新巴尔虎左旗和海拉尔2个试验点。外场试验结束后,目前已进入试验数据处理阶段和试验总结报告编制阶段。初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同步定标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均于2018年10月发射成功,均搭载有微波散射计,可以实现海面风场和海浪的同步观测,对于研究全球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海洋卫星,外场试验,海洋观测
【海洋经济】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2020-08-03)
【摘要】 8月3日,中国海洋网讯,8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上,正式发布了5个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种。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iocasica sp.nov.、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Laetmonice iocasica sp.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nov.、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iocasicus sp.nov.、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Caulophacus iocasicus sp.nov.。
【关键词】海洋生物,深海生物,新物种
【海洋经济】国内首艘电力推进消防船进行航行试验(2020-07-01)
【摘要】 7月1日,龙de船人网讯,6月22日,中国船舶七〇一所武船院为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设计的首制综合型消防船在广州珠江南沙水域进行了航行试验。本次航行试验各项性能指标优良,均达到设计预期值,试航圆满完成。除船舶自身试验外,当天还进行了对外消防试验,船东对本船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消防船是国内首艘电力推进消防船,总长54.8米,型宽11.6米,设计吃水2.6米,排水量927吨,配备专业的对外消防系统、抢险救援装备、直升机平台等,具有消防、抢险救援、巡航、顶推、起吊等功能,配双机双桨电力推进及艏侧推,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此船是我国近年来内河消防船中吨位最大,配置最为先进齐全的专用消防船。
【关键词】中国船舶集团,国内首艘,电力推进,消防船
【海洋经济】七〇二所成功获批两项装备发展部科技信息项目(2020-07-01)
【摘要】 7月1日,龙de船人网讯,近日,装备发展部项目管理中心发布了技术基础2020调整计划和2021年计划共同需求项目评审结果,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申报的“国外海上自主控制技术发展研究”和“国外海上无人集群技术发展研究”两个科技信息项目均顺利通过评审并获两年期的持续支持,这两项目为七〇二所首次获批装发科技信息类项目。七〇二所新兴技术研究室无人智能技术团队紧紧围绕海上无人系统这一主线,开展了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应用等工作。借助项目支持,无人智能技术团队将继续重点研究海上无人自主控制技术和集群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海上无人技术的技术路径和应用领域,为我国海上无人系统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中国船舶集团,海上无人系统,集群技术
【海洋经济】江苏省内第一条纯电动游船顺利交付(2020-07-01)
【摘要】 7月1日,龙de船人网讯,近日,江苏常州天目湖景区山水绿源号纯电动游船在景区内码头处缓缓驶出。该船搭载着中国船舶七一二所自主研制的高安全性锂电池系统以及成熟可靠的直流配电、能量管理、推进控制以及监测报警系统,是国内首套取得中国船级社新规范认证的纯电动游船。经过近一周的高规格测试,该船顺利通过当地海事部门检验,取得用户验收认可。这也是中国船舶七一二所继“君旅号”纯电动游船后江苏省内第一条、国内第二条满足新版船舶检验规范要求且交付使用的纯电池动力系统船舶。
【关键词】自主研制,纯电动游船,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