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冷热一体”精准剿灭肿瘤,全球首个多模态消融治疗系统完成首例...(2021-06-30)
【摘要】 6月29日,健康界讯,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全球首款集超低温冷冻与射频消融治疗于一体的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全面开展临床试验,并在近期完成了全球首例肝脏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本次手术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李文涛教授带领团队完成,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患者已康复出院。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只需一次插针即可实现多模态肿瘤治疗,术中可视化有利于实现肿瘤消融边界精准控制,方便医生操作,优势明显。多模态消融精准治疗肝脏肿瘤,为这类患者提供了“重生”的机会,对未来是否能在更多实体肿瘤中扩大应用,李文涛教授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多模态,消融治疗,临床试验
【健康医疗】年轻的免疫细胞减缓衰老,成为医学发展的新焦点(2021-06-29)
【摘要】 6月29日,健康界讯,近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从中告诉人们,免疫细胞的衰老可能会驱动全身衰老,免疫系统的衰老会加速全身器官的衰老及组织损伤的进程,缩短寿命。同时,还有另一个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免疫细胞可以调节全身衰老的进程,同时年轻的免疫细胞可以减缓衰老进程。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时段的免疫状态有很大的差异,更年轻的免疫细胞可以增强细胞治疗的效果。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免疫细胞的年轻程度甚至对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存储健康的免疫细胞,这样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全球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选择在年轻健康的时候存储免疫细胞,以备将来之需。
【关键词】免疫细胞,免疫疗法,衰老
【健康医疗】国家药监局启动十大重点研究项目(2021-06-28)
【摘要】 6月28日,健康界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6号)要求,国家药监局在全面总结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首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并发布了第二批10个重点项目。10个重点项目分别为中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干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真实世界数据支持中药、罕见病治疗药物、创新和临床急需医疗器械评价方法研究,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断及治疗产品评价研究,纳米类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评价研究,基于远程传输、柔性电子技术及医用机器人的创新医疗器械评价研究,新型生物材料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化妆品新原料技术指南研究和化妆品安全监测与分析预警方法研究,恶性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产品评价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研究,药品、医疗器械警戒技术和方法研究。本批重点项目执行周期原则上为2年。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自2019年4月启动,同步确定了首批9个重点研究项目。经过2年努力,首批重点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已研究制定监管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103项,其中31项已发布。
【关键词】药品监管,科学行动,重点项目
【健康医疗】双肾缺如新致病基因被发现(2021-06-22)
【摘要】 6月22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张卫社教授、戴镭博士后团队在《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性论著。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肾连蛋白(NPNT)基因是导致人类双肾缺如的新致病基因。先天性肾尿路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功能实验及小鼠基因点突变模型,证实了变异的致病性并最终鉴定NPNT是人类双肾缺如新致病基因。该新致病基因的发现,促进了先天性双肾缺如的遗传学研究,为该病的精准诊断、治疗、预防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双肾缺如,致病基因,肾脏
【健康医疗】人类细胞衰老规律获进一步揭示(2021-05-21)
【摘要】 5月21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研究员和滨州医学院付强教授领衔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衰老细胞空间基因组表观调控核心机制,并绘制了衰老相关染色质全局景观图谱。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组蛋白H3位点表观修饰的生物学意义,产生了衰老细胞的高精度染色体空间可及性图谱资源;发现了衰老细胞特异性的去甲基化酶表达规律和多套SASP相关转录调控元件,为阐明衰老伴随的表观因子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和新证据。
【关键词】人类细胞,衰老规律,图谱
【健康医疗】英国将展开接种第三剂“加强”新冠疫苗临床试验(2021-05-20)
【摘要】 5月20日,央视新闻网讯,当地时间19日,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宣布,英国将展开接种第三剂“加强”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据介绍,该试验将于6月份开始,拟招募3000人参加,在英国18个地点进行。参加试验者须在去年12月或今年1月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试验将使用英国订购的阿斯利康、辉瑞、莫德纳等7种新冠疫苗。研究将收集疫苗副作用和免疫反应的数据,该试验还将测试半剂疫苗的效果。预计9月份可以得到初步结果。这项研究工作将主要由南安普顿大学医院进行,英国政府将资助1930万英镑。
【关键词】英国,第三剂,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健康医疗】首儿所将超快通道技术应用于小儿心脏手术(2021-05-18)
【摘要】 5月18日,健康界讯,4月26日,3岁的小米(化名)成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位超快通道心脏手术的受益者。截至5月17日,首儿所心脏外科已成功开展7例超快通道心脏手术,不仅减少了患儿的手术痛苦,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大大提高了我所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综合水平。超快通道心脏手术相比于其他心脏手术能减少患儿术后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如组织水肿、心肌水肿、肺氧合能力下降、术后早期心功能减低等,进一步影响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导致无法实现早期拔除气管插管。超快通道心脏手术是近年来国内比较新的儿童先心病治疗理念,是快速康复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超快通道手术不但可以极大减少气管插管脱落、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反映手术质量的指标。首儿所能够在先心病手术上治疗达到这样的标准,说明先心病治疗团队的实力在快速提升。
【关键词】首儿所,超快通道,心脏手术
【健康医疗】华人学者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干细胞,加快心肌修复,治疗心脏病(2021-05-17)
【摘要】 5月17日,生物世界讯,一直以来,心脏病研究专家试图通过两种方式修复心脏,一种是注入心脏细胞替代受损心肌,一种是激活受损区域附近心肌细胞分裂,进而弥补受损心肌。近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张建一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向心脏病猪模型注射了过表达人细胞周期蛋白D2基因的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的心肌细胞,发现能够有效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加快心脏修复,并进一步发现,这些注射的心肌细胞通过外泌体中携带的miRNA促进受损组织周围的心肌细胞的修复。为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的修复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潜力的策略。
【关键词】基因工程,干细胞,心脏病
【健康医疗】中医药“扶正治癌”有新证据(2021-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季光教授科研团队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黄诚教授等合作,研究证实了益气健脾中药白术主要成分白术内酯I能够有效促进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增强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应答效率,与PD-1单抗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医学期刊《临床研究杂志》上。该研究丰富了中医“扶正治癌”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治癌,新证据
【健康医疗】《柳叶刀》:三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感染6个月内出现神经或精神疾...(2021-04-09)
【摘要】 4月9日,健康界讯,4月6日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在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6个月内,三分之一的患者也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健康或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情绪障碍、中风和痴呆症。约八分之一的患者(12.8%)是首次确诊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或抑郁。与对照组流感或其他非传染性呼吸道感染者相比,新冠患者首次出现神经精神疾病的人数几乎是对照组的两倍。这项研究通过使用数百万人的真实健康数据评估了13种大脑疾病的发病率。其中焦虑、情绪和物质使用障碍最常见。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使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这种情况也令人担忧,尤其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关键词】新冠患者,神经疾病,精神疾病
【健康医疗】最新研究发现小鼠贫血症机制,或为人类患者提供治疗思路(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新闻网讯,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最新发表一篇免疫学研究论文称,免疫信号转导分子白介素-22(IL-22)可以抑制红细胞的产生,使小鼠患上贫血症。这项研究结果或为人类患者的应激诱导贫血症提供治疗思路。该论文指出,对环境中辐射、农药、铅或汞等重金属的暴露可以增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癌症的统称)的患病风险,其特点是骨髓内的造血细胞无法发育成熟,常伴有严重的贫血症。不过,导致MDS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晰。论文作者认为,后续虽然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但综合研究结果可知,靶向IL-22信号转导通路或有助于减轻人类患者的应激诱导贫血症。
【关键词】小鼠,贫血症,治疗思路
【健康医疗】专家新发现大脑能助“醒酒”(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新闻网讯,近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新陈代谢》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酒精的神经代谢机制。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安医大二附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金世云博士表示,研究表明,大脑在酒精代谢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该发现有助于治疗酒精依赖、海默氏综合症等。此项研究对亚裔尤其是东亚人尤为重要,可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ALDH2表达,以助力解酒、戒酒,以及酒精诱发的脑损伤、退化的预防与治疗。该项研究为研究醉酒行为的相关机制开辟了新方向,还可为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氏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精,神经代谢,大脑
【健康医疗】新材料助力高端X线设备国产化(2021-03-31)
【摘要】 3月31日,健康报讯,福州大学教授杨黄浩等人发现了一类高性能X射线发光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有望突破国外技术限制,推动高端X射线影像设备的国产化。经过长期研究,科研人员制备出新型的稀土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提出了高能量X射线光子诱导缺陷产生长余辉发光的机理。这种闪烁体具有尺寸易调控、无色透明、分散性良好、余辉性能优异等特点。长余辉发光纳米晶体制造的柔性X射线探测器能够产生对高度弯曲的三维目标物进行高分辨成像,性能优于商业化平板探测器。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进行跨学科合作,推进高端X射线影像设备的国产化。
【关键词】新材料,X线,国产化
【健康医疗】我国科学家为“快乐神经递质”画像(2021-03-26)
【摘要】 3月26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及国内外多个研究组,3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抑郁症靶点5-羟色胺受体的结构基础。在此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磷脂分子PI4P能结合于5-HT1A受体和G蛋白的相互作用界面。多个胆固醇分子结合在受体的跨膜区直接参与了受体的激活,且胆固醇分子还参与调节了精神类疾病治疗药物阿立哌唑与受体的结合。科研人员揭示了磷脂和胆固醇调控5-羟色胺受体的机制,为深入理解5-羟色胺系统,以及开发新型安全、有效的精神类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抑郁症,靶点,结构基础
【健康医疗】北京儿童医院顺利开展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胸腔镜微创手术(2021-03-26)
【摘要】 3月26日,新华社讯,日前,北京儿童医院顺利完成一例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胸腔镜血管环矫治手术,为国内儿科领域首例。目前该患儿已顺利出院。专家介绍,胸腔镜微创的方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对手术医师技术要求高,如果发生出血,则手术风险明显增大。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二科、呼吸二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动,充分讨论,反复推敲,为患儿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据介绍,此例手术为北京儿童医院完成的国内儿科领域第一例胸腔镜治疗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手术,标志北京儿童医院胸腔镜治疗血管环畸形技术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儿童医院,胸腔镜,微创手术
【健康医疗】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全球首例3D打印拇指(2021-03-10)
【摘要】 3月10日,北京日报讯,3月5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陈山林专家团队经过10小时的精细显微操作,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定制化3D打印掌骨联合改良踇甲瓣技术再造可活动腕掌关节的拇指”手术。该手术不仅扩展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场景,更攻克了为再造重度拇指缺损的同时重建腕掌关节的这一技术难题,达到了世界再造拇指的领先水平。
【关键词】定制化,3D打印,拇指
【健康医疗】俄首次对灵长类动物脑肿瘤实施灌注化学药品治疗(2021-02-24)
【摘要】 2月24日,科技日报讯,俄罗斯医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灵长类动物的大脑肿瘤实施了灌注化学药品治疗。这种方法的作用机理在于,将化学治疗药物通过向大脑供血的血管直接作用于肿瘤。未来该方法可用于治疗人类药物难以触及的头颈部肿瘤。该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灵长类动物的脑组织是否在手术过程中遭受了损害。将来,这种方法可用于治疗人类疾病,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有毒的化学治疗药物对健康器官的影响。该方法之前曾被广泛用于医学中,例如器官移植手术。对于药物难以到达的肿瘤的治疗,它仍在进行临床前试验。
【关键词】俄罗斯,灵长动物,脑肿瘤,化学药品
【健康医疗】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全景图绘出(2021-02-23)
【摘要】 2月23日,健康报讯,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夏家红、聂秀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2020年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体内多器官组织样本中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这是首次从蛋白质分子水平上,对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多个关键器官做出的响应进行详细和系统的分析,“看”清楚了是哪些分子的改变导致人体器官的病变和衰竭。这为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制订治疗方案、开发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全景图
【健康医疗】阿尔茨海默症“致病蛋白”新机制被发现(2021-02-18)
【摘要】 2月18日,新华社讯,载脂蛋白E(ApoE)是人类大脑中含量最高的蛋白之一,它的变体载脂蛋白E4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但是其致病机制一直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强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这种“致病蛋白”抑制神经元细胞代谢的新机制,揭示了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学习与记忆障碍的根本原因。研究揭示了载脂蛋白E4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全新机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手段。日前,国际神经科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神经元》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致病蛋白,新机制
【健康医疗】幽门螺杆菌有望被“斩草除根”(2021-02-03)
【摘要】 2月3日,健康报讯,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洪凯教授团队,成功筛选获得新型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候选药物二氢丹参酮I。该丹参酮单体具有高效快速杀灭幽门螺杆菌、抗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安全且不易耐药等优越性,有望作为一个有前途的抗幽门螺杆菌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该成果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抗微生物剂与化疗》上。研究团队对1000多种中药单体进行细胞水平筛选,最终确定丹参中的二氢丹参酮I单体杀灭幽门螺杆菌效果最佳。
【关键词】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候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