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帕金森病鉴别诊治添新靶标(2021-01-25)
【摘要】 1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帕金森病领域研究成果论文。该研究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引流功能下降,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其中的病理机制。研究提出了影像学技术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方法,并证实基于此方法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对帕金森病早期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帕金森病,鉴别诊治,新靶标
【摘要】 1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帕金森病领域研究成果论文。该研究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引流功能下降,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其中的病理机制。研究提出了影像学技术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方法,并证实基于此方法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对帕金森病早期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帕金森病,鉴别诊治,新靶标
【摘要】 1月25日,健康界讯,1月2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恢复髓系细胞的新陈代谢可以逆转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的下降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关闭主要的代谢通路,一种能减轻炎症、增强巨噬细胞新陈代谢的药物可以逆转小鼠的认知功能衰退。与此同时,该研究还提出了导致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衰退的一些关键变化,并指出这种症状可能不是永久性的。这项研究表明,认知能力衰退并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状态,至少现在的迹象显示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启动巨噬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来逆转衰老,减少炎症发生并恢复年轻的免疫功能,从而改善老年个体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巨噬细胞,认知功能,衰老
【摘要】 1月11日,新华社讯,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出一种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孔庆科带领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课题组研究发现,采用基于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进行的多糖疫苗递送方式,可以诱导宿主产生针对特异性多糖的黏膜、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及长期的免疫记忆。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一种可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该疫苗相比肌肉注射的传统疫苗更加方便,且成本更低。这项研究突破了目前传统的细菌多糖疫苗的构建方式,还可应用于其他病原菌来源的多糖疫苗、蛋白疫苗等多种疫苗类型,有助于实现疫苗的快速高效构建,提高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能力。
【关键词】口服,多糖疫苗,肺炎
【摘要】 1月5日,健康报讯,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教授团队合作,历时近4年,构建了特异性抗原的CAR-T细胞,可定向杀灭B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该研究首次将光控“开关”分子应用于CAR-T细胞上,以减少不良反应炎症因子风暴。近日,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风湿病学年鉴》和《细胞化学生物学》上。这一新研究,为更安全有效的CAR-T细胞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储备,并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关键词】自身免疫,细胞疗法,治疗
【摘要】 12月29日,科技日报讯,据最新一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的一项研究描述,美国麻省综合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紧凑、便携式且低功耗的“仅用于头部”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可以将其安装在救护车中,带轮推入患者房间,或放置在各种小型诊所、医生办公室。在进行脑部扫描以评估头部创伤、检测脑癌时,MRI是最佳选择,但MRI扫描仪价格昂贵,需要特殊的基础设施且无法移动。即使在有MRI扫描仪的医院,有时也无法将重疾患者运送到扫描仪套件中。研究人员表示,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未来可为患者提供真正的即时护理、床旁脑部成像或在传统上无法使用MRI的偏远地区进行扫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便携式
【摘要】 12月28日,新华网讯,阜外医院血管中心主任舒畅教授团队于12月15日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三层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患者即将出院。这款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三层仿生”人工血管,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给患者输血,国产聚氨酯人工血管具有防针眼渗血效果好、柔顺性好、易于缝合、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等特点,优于进口涤纶人工血管。
【关键词】人工血管,置换手术,临床试验
【摘要】 12月25日,健康报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近日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表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了在中老年人群中利用衰弱指数这种简单的代理指标开展风险评估、指导预防的价值。吕筠介绍,该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51万余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通过构建衰弱指数来评价人群的衰弱状态。在十余年的随访过程中,49371名研究对象死亡。研究显示,随衰弱程度的增加,全因死亡(任意死因导致的死亡,即总死亡)和死因死亡(因某类疾病导致的死亡)的风险均增加。衰弱指数每增加0.1个单位,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68%。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组间衰弱指数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存在差异,低年龄组成年人中的关联强度高于高年龄组。这个结果提示,尽管中年人群的衰弱患病率较低,但衰弱前期患病率相对较高,相比健康人仍然有增加的死亡风险。因此,有效识别出这类加速衰老的中年人,对于预防过早死亡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公共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实践识别出衰弱的个体,并制定积极的干预措施,这对于人口众多且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衰弱指数,评估,衰弱状态
【摘要】 12月16日,健康报讯,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带领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低温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通过抑制氧化损伤和维持卵细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细胞的冷冻效果。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松果体研究》上。近年来,人类卵子冷冻已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掀起热潮。该技术可帮助因卵巢早衰、盆腔疾病、肿瘤进行手术或放、化疗等丧失卵巢功能的女性解决生育问题。据了解,该研究探讨了褪黑素对冻融后人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建立安全、高效的人类卵子冷冻保存技术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及理论基础。同时,研究成果为人类卵子库的建立提供了思路,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取得的一项新突破。
【关键词】褪黑素,冷冻,卵子质量
【摘要】 11月28日,中国新闻网讯,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11月27日晚发布消息称,全球新冠疫情科学预测系统(公测版)上线。该系统由中国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开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带领核心研究团队并联合第三方专业的人工智能团队对中国,尤其是高风险地区的疫情进行了流行预测,此本土开发的预测模型为中国抗击疫情提供了科学支撑。该预测系统包括“世界地图”“中国趋势”“各国趋势”“疫情预测”“疫苗进展”“疫情监测短信订阅”等功能。
【关键词】新冠疫情,科学预测,系统上线
【摘要】 11月27日,健康界讯,近日,杭州市民邵先生通过“浙里办?浙里掌上保”,向保险公司提交意外医疗险理赔报案申请,保险公司实时接收报案信息并在线获取医疗电子票据,仅37分钟便完成了这起案件的票据审核和支付赔款。这也是全省首笔通过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完成的在线理赔。近年来,省财政厅借助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并联合省银保监局借助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开展商业医疗保险理赔创新,在全国率先上线商业医疗保险报案理赔“掌上办”应用。接下来,浙江省还计划通过浙里办和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不断优化流程,加快对接外省财政部门和医保部门,不断扩展浙江省医疗电子票据应用范围,率先实现长三角地区医疗医保“一网通办”,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建立长三角财政电子票据信息共享和应用机制。
【关键词】浙江,区块链,电子票据,在线理赔
【摘要】 11月23日,健康界讯,11月23日,据《科学进展》杂志日前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CRISPR/Cas9系统在治疗侵入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且经此方法治疗的癌细胞将永远不会再具有活性,这是在寻找癌症治愈方法迈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基于脂质纳米颗粒的新型递送系统CRISPR-LNP,可专门针对癌细胞并通过基因操作将其破坏。该系统携带的一个遗传信使(信使RNA),可对CRISPR酶Cas9进行编码,Cas9作为剪切细胞DNA的分子剪刀会剪切癌细胞的DNA,从而使其失效并永久防止复制。这是世界上首个证明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可用于有效治疗活体动物癌症的研究。新研究开发出的递送系统则可安全准确得递送到靶向负责癌细胞生存的DNA,这是一种针对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的侵入性癌症的创新方法。另外,这种技术为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及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和慢性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开辟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基因编辑,癌细胞,失活
【摘要】 11月12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董强教授团队等,首次发现基因FAM171A2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该基因通过调节血脑屏障和神经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参与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近日,《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该成果论文。郁金泰表示,FAM171A2基因通过调节PGRN水平,影响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的潜在靶点,但以往从未有过该基因功能的研究报道。接下来,将就FAM171A2基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调节机制以及临床转化开展深入研究。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新靶点
【摘要】 10月30日,科技日报讯,10月29日,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与爱思唯尔等机构在“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专题学术会”上联合发布《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临床试验的最主要贡献者之一,但在学术影响力和技术转化方面仍有待提升。《报告》显示,在健康医学人工智能主题有关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的发文量和国际合作占比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机构参与的研究领域受全球学者关注较高的是算法、计算机视觉、模型,文章占比最多的为磁共振成像、图像分割、医学成像。自2017年起,全球人工智能相关临床试验数量主要增长来源为中国和美国。截至2020年9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临床试验数量最多的国家。
【关键词】中国,人工智能,医健科研
【摘要】 10月26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湖南省肺结节精确诊断与治疗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杂志《细胞死亡与分化》上刊发一项研究,指出钙和整联蛋白结合蛋白1(CIB1)的高表达与患者临床不良病理特征及预后呈正性相关。CIB1是调节细胞粘附、迁移和分化的钙调蛋白的同源物,参与了多种肿瘤发生发展。课题组发现,CIB1作为膜蛋白在肺癌细胞系及肺癌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高表达与患者临床不良病理特征及预后呈正性相关。体内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促进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转移;筛选到STIP1同源性和一种蛋白的相作蛋白,其可以促进该蛋白的泛素化降解并抑制肺腺癌的侵袭及转移能力。结果表明,针对该蛋白的泛素化修饰位点,促进癌蛋白CIB1的降解,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新的靶点。
【关键词】肺腺癌,侵袭转移,机制
【摘要】 10月24日,新华社讯,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实施了一台移植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手术,用于移植的免疫细胞由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而来。这是日本首次尝试利用iPS细胞治疗癌症。iPS细胞是通过对成熟体细胞“重新编程”培育出的干细胞,拥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分化潜力。研究小组计划2022年3月前对4至18名接受标准治疗后病情复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同样的免疫细胞移植手术,以确认这种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日本,免疫细胞,癌症
【摘要】 10月21日,健康界讯,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敦力公司的支持下,开发出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用多材料3D打印出了逼真的心脏主动脉瓣和周围结构模型,它可以模仿真实病人的外观和感觉。这些特定于患者的器官模型,包括集成到结构中的3D打印软传感器阵列,是使用专用墨水和定制的3D打印过程制造的。这类模型可用于微创手术的准备工作,它将能改善全球成千上万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美国,3D打印,心脏模型
【摘要】 9月29日,健康报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日前在国际期刊《老年痴呆症》在线发表论著。他们对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15119人进行载脂蛋白E4(APOE ε4)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首次证实了APOE ε4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强关联性,并揭示了APOE ε4等位基因在3种阿尔茨海默病亚型中起到了不同风险效应,尤其在未知基因突变的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中起到突出的风险效应。该研究为建立大规模人群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基因,风险效应
【摘要】 9月23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嵘研究组、吴家睿研究组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卫研究组,联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新近完成了中国人首张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多组学整合图谱,并提出了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分型与个性化治疗新策略。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癌细胞》杂志上。科研团队系统收集了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480个临床样本后,进行多组学数据采集。通过临床大数据分析,并与西方人数据集进行比较。研究中,科研人员首先划分出3个具有显著不同功能偏好的结直肠癌分子亚型,3类亚型的预后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基于定量蛋白质组的三分型,仅在晚期癌症患者中也能有效区分预后,这为晚期癌症患者临床决策和及时治疗提供了重要指标。其次,基于原发灶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定量谱,能够有效判别结直肠癌患者的转移情况,提示蛋白质磷酸化调节的异常与肿瘤转移高度相关。
【关键词】结直肠癌,转移,多组学图谱
【摘要】 9月14日,健康报讯,9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他们首次证明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在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对于术前病情较重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尤为明显。目前,针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已开展大量临床研究,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容易扩散,很难在损伤部位定植存活,影响治疗效果。戴建武介绍,该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用于心肌内注射的胶原支架,可为细胞提供稳定的胞外基质支持,注射到损伤心肌组织后可有效限制细胞从损伤部位扩散,帮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复微环境。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心梗
【摘要】 9月3日,健康报讯,近日,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这台类脑计算机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同时,团队研制了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与应用。据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纲教授介绍,生物大脑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自然产生不同的智能行为,包括语音理解、视觉识别、决策任务、操作控制等,且消耗的能量非常低。自然界中,很多神经元远低于100万的昆虫就能做到实时目标跟踪、路径规划、导航和障碍物躲避。用硬件及软件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构造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这种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型计算模式,就是类脑计算。这也是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焦点。
【关键词】人工智能,神经元,类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