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我国专家发现新生物标志物 可提前预测阿尔茨海默病(2020-08-25)
【摘要】 8月25日,科技日报讯,最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外周血神经源性的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无症状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在症状出现前5年~7年预测这一疾病,准确率高达87%~89%。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老年痴呆症》上。该团队通过对5年至7年前认知功能正常人群进行随访,共收集了739例受试者,发现并验证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在认知障碍出现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成果还通过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队列中的受试者得以进一步验证,表明通过上述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检测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预测
【健康医疗】中国学者新发现:通过无创血液检测可实现癌症早期筛查(2020-08-13)
【摘要】 8月13日,中国新闻网讯,青年研究员陈兴栋等领衔的该校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对于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5种常见恶性肿瘤,早期的癌症信号——微量肿瘤甲基化就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并可以被无创检测。《自然?通讯》刚刚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通过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能够更早发现肿瘤标志物,从而实现有效的对癌症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健康意义。此项研究证实,仅需从单管血液中取样少量DNA即可,具备作为潜在一线癌症早筛手段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创血液检测,癌症,早期筛查
【健康医疗】以色列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低者容易感染新冠病毒(2020-08-13)
【摘要】 8月13日,科技日报讯,以色列Leumit健康服务(LHS)机构和巴伊兰大学阿兹瑞利医学院合作近日完成的研究表明,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者可能更容易受新冠病毒的感染。LHS机构和巴伊兰大学的研究人员此次专门对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者是否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因感染病毒而住院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他们研究了7807名以色列新冠病毒检测者,其中782人呈阳性,最终确定血浆维生素D低是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并因此而住院的独立的风险因素。
【关键词】以色列,维生素D,新冠病毒
【健康医疗】生物人工肝关键技术有新突破(2020-08-07)
【摘要】 8月7日,健康报讯,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鄢和新、翟博、俞卫锋教授团队等,与上海赛立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期刊《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论文阐述了生物人工肝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该项技术用于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突破了生物人工肝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法。鄢和新团队利用小分子重新编程技术将人原代肝细胞转化为可以快速增殖的肝前体样细胞,解决了原代肝细胞在体外无法长期扩增的瓶颈问题,其蛋白合成功能、尿素生成、氨清除和促肝再生因子分泌功能较传统人工肝细胞有显著提高,建立了全新的、可持续扩增的功能性人肝细胞株。该团队将人肝细胞与反应器模块组合设计出的气液交互式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药物诱导的18头肝衰竭小猪模型的治疗。病理结果显示,该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具有促进肝脏再生和肝功能自体恢复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肝脏再生,肝功能恢复
【健康医疗】我国帕金森病基因突变图谱绘出(2020-07-30)
【摘要】 7月30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唐北沙教授、郭纪锋研究员、李津臣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脑科》上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从帕金森病(PD)相关基因的角度,首次针对中国大陆家族性帕金森病及早发型帕金森病人群进行大样本遗传学研究,绘制了中国大陆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突变图谱,系统地提出中国大陆人群帕金森病相关基因发病年龄谱,对帕金森病分子诊断与分型、精准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突变,图谱
【健康医疗】俄发现有助诊治癌症的纳米粒子(2020-07-28)
【摘要】 7月28日,科技日报讯,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工艺技术大学莫斯科钢铁合金学院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合作,揭示了“磁铁矿-金纳米”混合粒子的一种新特性。这种特性有助于今后在医学上诊断和治疗癌症。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化学材料B》科学杂志上。磁铁矿-金纳米”混合粒子是一种由金纳米粒子和磁铁矿纳米粒子组成的特殊结构。磁铁矿纳米粒子确保了混合粒子必要的磁性,而金元素则为所有复杂的结构赋予化学改型的可能性和独特的光学性质。得益于这种特性,混合纳米粒子不仅可用于为某些种类的细胞针对性地输送药品,还能够用于通过磁谐振层析方法诊断肿瘤。这是一项基础研究,该项成果有助于优化金属纳米二聚体的合成过程,易于其投入生产、简化定标过程。
【关键词】俄罗斯,癌症,纳米粒子
【健康医疗】英研究显示肥胖增加新冠致死风险(2020-07-27)
【摘要】 7月27日,新华社讯,英格兰公共卫生局25日发布报告,显示超重或肥胖的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患重症或死亡的风险更高。报告中所列数据显示,与身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人相比,BMI在30至35之间的人因新冠病毒死亡的风险高40%,BMI超过40的人风险高90%。英格兰地区接近63%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多家媒体24日报道,英国政府将从下周起限制不健康食品的广告。
【关键词】英国,新冠致死风险,肥胖
【健康医疗】血清学指标可评估冠心病程度(2020-07-24)
【摘要】 7月24日,健康报讯,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通过观察血清学指标及心电图变化,可有效评估冠脉的狭窄程度,为患者一次住院节省总费用的30%~50%。该研究项目日前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科研团队历时8年,对照研究不同危险分层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各组间冠脉各项危险因素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在血清Apelin-12水平超过正常值后其水平越低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Hcy水平越高、HRV水平越低其冠脉病变越严重。血清Apelin-12、Hcy及HRV三项指标的检查方法简单,可重复、多次开展,检查总费用不超过500元,目前已经在多家医院推广。该技术整体缩短了冠心病患者的住院周期、减少了年住院频率和临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技术从基础到临床,为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理论及临床依据,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诊疗费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血清学指标,冠心病,评估
【健康医疗】清华、协和等单位开发乳腺癌AI诊断工具,可准确识别恶性肿瘤(2020-06-23)
【摘要】 6月23日,健康界讯,清华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协和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推出一项名为 SonoBreast 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经过监督学习预训练的、基于图像块的卷积神经网络分类器,可以利用超声波图像进行乳腺癌诊断筛查。SonoBreast 研究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工具包,利用超声波图像进行乳腺癌诊断筛查。借助 SonoBreast 恶性病变诊断系统,,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硬件,力求实现在世界各地缺少熟练放射科医生和超声图像检查师的情况下进行早期乳腺癌诊断。
【关键词】乳腺癌,AI,诊断工具
【健康医疗】国内首张AI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三类证颁发,MR脑肿瘤冲出重围(2020-06-13)
【摘要】 6月13日,动脉网讯,6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安德医智旗下BioMind“天医智”的颅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通过了NMPA三类医疗器械审批。该产品是由天坛医院和安德医智联合成立的"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是首个药监局获批的、以“影像辅助诊断”命名的医疗AI软件。据悉,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设立在北京,并在新加坡、卢森堡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此次获批使其成为中国首张在AI影像辅助诊断领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而获批的三类证。
【关键词】AI影像,辅助诊断,三类证
【健康医疗】《自然》刊发中美人造眼技术新突破,世界首个3D人工眼球问世(2020-06-09)
【摘要】 6月9日,健康界讯,近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香港科技大学的范志勇团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报道了一种创新的、凹性的半球形视网膜,它由一系列纳米级的光传感器(光感受器)组成,模仿了人类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细胞。研究人员将这种视网膜应用于电化学眼睛,这种眼睛具有与人眼相当的多种功能,并且能够完成获取图像模式的基本功能。人眼的视网膜是半球形的,它的光学布局比照相机中的平面图像传感器更加精巧:视网膜的穹顶状自然减少了通过晶状体的光线传播,从而使焦点更加锐利。范志勇团队的仿生电化学眼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作为视网膜的高密度光敏元件阵列。光敏元件直接在氧化铝半球形膜(Al2O3)的孔隙内形成。
【关键词】人造眼技术,仿生,电化学眼
【健康医疗】国之重器重离子治疗系统正式投入临床治疗(2020-06-08)
【摘要】 6月8日,健康界讯,6月6日在武威肿瘤医院在西安召开召开“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治疗系统在武威正式投入临床治疗技术新闻发布会”。在会议上,宣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建设的武威重离子中心装配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开诊。项目的成功建设,实现了世界最大型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德国、美国之后全球第四个实现重离子治疗肿瘤的国家,打破了多年来国外重离子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在全国最大型医疗设备临床应用方面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在世界医疗史上零的突破。
【关键词】重离子治疗,国产化,临床应用
【健康医疗】AI算法可快速诊断新冠肺炎患者(2020-05-21)
【摘要】 5月21日,科技日报讯,运用人工智能(AI)算法检查胸部CT影像和病史,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新冠肺炎患者。该人工智能系统的AUC(曲线下面积,一个用于衡量机器学习准确度的指标)为0.92,展现出与一名资深胸放射科医生相当的灵敏度。这项机器学习领域最新成果19日发表于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医学界认为胸部CT扫描是诊断新冠病毒疑似感染病例的有用工具。但是,在患者患有其他类型肺病的特定情况下,单独的CT扫描是无法排除新冠病毒的。
【关键词】AI算法,新冠肺炎,胸部CT
【健康医疗】新技术可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警信号(2020-05-18)
【摘要】 5月18日,科技日报讯,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能够检测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纹理。他们近日在《科学报告》杂志线上版发表研究报告称,视网膜纹理可以提供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标记,而其开发的成像技术则可帮助发现这一预警信号。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会引起视网膜结构改变,最明显的是会导致视网膜顶层变薄。研究人员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记的检测有助于对该疾病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减缓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的速度。他们的研究数据表明,视网膜纹理结构的变化具有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记的潜力,而其所开发的组合成像系统提供了独特的分析功能,会让病理视网膜的检测更简单直接。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视网膜,生物标记
【健康医疗】以色列:开发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远程监视系统(2020-05-14)
【摘要】 5月14日,科技日报讯,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微软公司和贝尔谢巴的索罗卡医疗中心合作开发出类似驾驶座舱的监视系统及控制室,它可采集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实时数据,并显示在座舱屏幕上,让医疗团队更轻松地远程掌握病人情况。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和索罗卡医疗中心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监视系统将从各种医疗设备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病情、判断趋势并生成预警信号,帮助医疗团队更好地观察和治疗患者。在以色列微软公司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利用微软Azure云平台开展他们的工作。该平台支持实时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服务,以及患者数据显示和视频流服务,从而实现了患者监视可视化。由于每秒能传输数百万个事件的相关数据并将其显示出来,因而新系统可以同时监视大量的患者。声明还说,系统所收集的数据可供给在控制室的医务人员,让他们远程巡视并管理病人、医疗设备和重症监护室。声明补充说,这些数据还可以与医院内外的其他人共享,同时通过医疗数据保护标准加以保护。
【关键词】以色列,新冠肺炎,远程监视
【健康医疗】全球首例!湘雅二医院成功开展碳C环外悬生物人工气管临床移植术(2020-05-09)
【摘要】 5月9日,健康界讯,日前,医院为一名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成功实施超长气管切除(8.6cm)后应用“C”形碳纤维环外悬生物人工气管(9cm)重建手术,术后患者康复顺利,拟于近期出院恢复正常生活。科技查新证实,国内外尚未见探讨碳纤维C形外支架联合牛心包制备复合人工气管重建植入的研究文献报道,该例手术为全球首例。此方案利用已去除免疫活性、组织相容性良好且韧性、强度较高能抵抗张力的成熟商品化的牛心包制作密闭的气管壁,再利用C形碳纤维环模拟气管软骨环,对牛心包管壁形成悬吊支撑作用,充分利用了仿生学设计思路,能最大程度上替代气管软骨的支撑作用。此次手术的实施既是一次医学难题的挑战,更是人工气管重建思路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气管肿瘤患者的福音。
【关键词】人工气管,临床移植,重建手术
【健康医疗】科学家从康复者体内克隆出抗体 有望用于治疗新冠(2020-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界讯,近日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从COVID-19康复者体内克隆出了新冠抗体。在实验室测试中,这种克隆抗体可以阻止病毒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这意味着抗体可以阻止该病毒感染人体。他们的研究成果4月20日发表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上。这一研究由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主导,并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同事合作,分析了从COVID-19患者血液中获得的抗体。他们一共分离了206种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都显示出与病毒蛋白结合的“强烈”亲和力。在第一批的大约20项测试中,有4种可以阻止病毒进入人体,其中有2种效果“非常好”。最具前景的两种抗体是311mab-31B5和311mab-32D4。研究人员建议将它们最终用作“预防和治疗剂”。研究人员已经与中美合资的生物科技公司腾盛博药(Brii Biosciences)合作。根据该公司的声明,这家生物技术公司“将为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干预提供更多可能的方案”。
【关键词】新冠病毒,克隆,抗体
【健康医疗】类风湿关节炎新型诊断标志物被发现(2020-04-23)
【摘要】 4月23日,健康报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栗占国团队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Scavenger受体A(SR-A)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新型诊断标志分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早期诊断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关键所在。目前,该病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类风湿因子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检测。栗占国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3262例)筛查和对比研究发现,SR-A在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显著升高,与该病的临床特征相关,可作为新型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标志分子。SR-A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主要表达于髓系来源细胞,具有多向生物学功能,新近研究还发现其存在可溶形式。该分子检测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尤其是早期患者和血清学阴性患者的诊断,可为该病的早诊早治提供支持。
【关键词】类风湿,新型诊断,标志物
【健康医疗】英国将尝试用康复人员血浆治疗新冠肺炎患者(2020-04-20)
【摘要】 4月20日,环球网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中的血液和移植(NHSBT)部门近日表示,他们正在与新冠肺炎康复人员进行接触,希望利用他们的血浆来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根据专家分析,当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时,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抗体来做出反应,从而攻击病毒。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物质会积聚并可以在血浆中找到。因此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希望尽快进行临床试验,并强调所有实验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批准程序,以保护患者并确保产生可靠的结果。据了解,相关部门正在与政府和所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希望尽快批准这项实验。
【关键词】康复人员,血浆治疗,新冠肺炎
【健康医疗】武汉协和医院成功创建新冠肺炎混合现实医学影像(2020-04-03)
【摘要】 4月3日,湖北日报讯,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叶哲伟教授团队经过2个多月的科研攻关,运用混合现实(MR)等多种智能医学前沿技术,成功创建新冠肺炎混合现实三维立体医学影像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观测应用,这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叶哲伟教授介绍,通过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混合现实医学影像,医务人员在三维空间对肺部病变进行全方位立体观察,更加直观、立体,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新冠患者肺部的空间结构和病理变化。
【关键词】新冠肺炎,混合现实,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