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心源性猝死新致病基因被“捕获”(2021-11-26)
【摘要】 11月14日,健康报讯,日前,《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胡丹教授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发现了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致病基因,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早期复极综合征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在对心源性猝死的研究中,胡丹课题组首次发现SCN5A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研究人员指出,这类患者携带SCN5A致病突变的比例显著低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携带多个SCN5A致病突变的J波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携带单个SCN5A突变的患者。研究成果对于临床早期精准识别心源性猝死提供了新的方法,有可能改变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诊疗决策。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筛查患者是否存在SCN5A基因,可从人群中筛选出早期复极综合征高危人群,进而有效地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心源性猝死,致病基因
【健康医疗】秋水仙碱有助降低新冠死亡率(2021-11-23)
【摘要】 11月23日,新华社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21日在其网站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秋水仙碱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有助于降低新冠死亡率。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而来。它是一种廉价且古老的药物,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广泛用于痛风等炎症疾病,但过量服用秋水仙碱容易引起中毒。新研究由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哈达萨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欧洲内科学杂志》上。结果显示,使用秋水仙碱治疗新冠重症患者后,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与不使用该药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的新冠患者死亡率下降了50%。研究人员表示,秋水仙碱在治疗新冠感染方面的有效性是一项重要发现,如果在进一步研究中得到证实,将有助于降低新冠死亡率。此外,该研究还发现,秋水仙碱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共同使用,可有效治疗心包炎。同时,小剂量的秋水仙碱也可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复发。
【关键词】秋水仙碱,新冠,死亡率
【健康医疗】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机会有望增多(2021-11-23)
【摘要】 11月23日,健康报讯,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邓艳红教授牵头开展一项新辅助免疫治疗Ⅱ期临床试验,近期疗效结果在《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上在线发表。该研究显示,这一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有望让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收益。研究证明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塞来昔布的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安全可行,且术前使用该方案可能比术后更加有效。这一研究为相关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关键词】免疫治疗,结直肠癌,临床试验
【健康医疗】肠癌化疗耐药或有解决途径(2021-11-11)
【摘要】 11月11日,健康报讯,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吴小剑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谭静课题组在《先进科学》杂志上发表开发靶向药物、克服化疗耐药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组学测序数据整合挖掘出结直肠癌化疗耐药的潜在相关靶点PLK1,并在多个患者肿瘤来源的模型上进行了药物试验验证,系统地探索了PLK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机制。该研究发现,联合使用PLK1抑制剂能显著提高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肠癌,化疗,耐药
【健康医疗】“胆固醇毒性”概念被提出(2021-10-28)
【摘要】 10月28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家军团队在学术期刊《细胞代谢》发表文章,提出“胆固醇毒性”概念,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胆固醇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体内含量超过一定范围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赵家军团队通过对国内外近20年间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家族性高血清胆固醇患者除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外,也有较高的罹患慢性肾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饮食中摄入过多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不佳者,有较高的罹患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症及睾酮缺乏症的风险。排除常见的混杂因素(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肥胖、高脂肪摄入等因素)后,上述关联依然存在。一些动物实验还表明,过量胆固醇与胰岛功能障碍、骨关节炎乃至多种免疫疾病的发病相关。赵家军团队在总结当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胆固醇在过量的情况下是一种可以广泛产生细胞毒性的物质,并参与了多种常见慢性病的发病。基于此,赵家军团队提出了“胆固醇毒性”这一概念,提醒人们一定要将胆固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一观点有助于拓展对高胆固醇相关疾病的传统认识。该研究还指出,截至目前,大部分证据来自流行病学数据或啮齿动物研究,进一步探索高胆固醇与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胆固醇,毒性,健康问题
【健康医疗】新纳米材料递送核酸简单高效(2021-10-12)
【摘要】 10月12日,健康报讯,近年来,DNA纳米技术在核酸及小分子药物递送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简单高效地组装构建多功能DNA纳米结构仍然是一大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首次提出利用金属配位驱动自组装构建DNA纳米结构的新概念,发明了一种自组装合成DNA纳米结构的新方法,构建出一类新型的金属—DNA纳米结构,并证明该体系可用于细胞及活体水平高效核酸递送。该成果近日以热门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据介绍,研究人员已将该金属—DNA纳米结构成功应用于核酸药物递送,且操作非常简单。只需将DNA分子和亚铁离子在一定温度下于水中混合,即可快速、高产率地获得金属—DNA纳米结构,且通过调节DNA分子和金属离子的比例及浓度,可精准调控金属—DNA纳米结构的尺寸和组分。研究表明,金属—DNA纳米结构可将核酸药物有效递送到细胞中,并在体内外发挥高效的生物识别和药效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该类金属—DNA纳米材料将有效推进DNA纳米生物技术和金属配位化学领域的发展,同时有助于设计多功能生物材料,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药物/基因递送。
【关键词】纳米技术,核酸,药物递送
【健康医疗】我国呼吸机肺炎致病菌被发现(2021-10-12)
【摘要】 10月12日,健康报讯,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邱海波教授团队在国际感染病顶尖期刊《临床感染病》杂志上,在线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多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我国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早发与晚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分布类似,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据该研究项目实施者谢剑锋博士介绍,邱海波教授团队联合全国14家医学中心,针对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展开为期3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多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我国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早发与晚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分布类似,临床预后也无显著差异。该结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不同,为我国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治疗ICU内呼吸相关性肺炎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该项研究发现,患者在ICU内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接近一半患者在4周内死亡,早期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呼吸机,肺炎,致病菌
【健康医疗】福建医疗援藏插上5G远程服务翅膀(2021-10-08)
【摘要】 10月8日,健康报讯,日前,由福建省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妇幼保健院与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等单位联合提交的《基于互联网﹢5G建设福建援藏远程影像医学中心》项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医疗健康专题赛上荣获优秀奖。据悉,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昌都市妇幼保健院通过5G远程医疗云技术在该院成立5G远程超声医学中心,免费为藏区群众开展妇科、产科、心内科、血管科、消化内科等方面的超声会诊服务。此外,福建省援藏工作队还牵头福建省和昌都全市的县区级妇幼保健院建立省、市、县模式的“云联动”机制,为基层地区孕产妇产前检查提供同质化的5G远程专家会诊服务。
【关键词】福建,医疗援藏,5G远程
【健康医疗】国产鼻喷新冠疫苗接种24小时即起效(2021-09-30)
【摘要】 9月30日,生物谷讯,9月26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介绍了国产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他说,该疫苗单剂接种后24小时即起效,能够提升我国点状突发疫情快速控制能力,可为大型会议或运动会提供有力保障。厦大夏宁邵团队与香港大学、万泰生物正在共同开发一款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记录显示,万泰生物计划于10月开展上述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前,菲律宾方面透露已批准该项研究。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25日也介绍了其团队在重组新冠新冠疫苗(Sf9细胞)基础上开发的、针对德尔塔变异毒株的鼻喷重组蛋白疫苗。魏于全表示,这款鼻喷疫苗进行的小鼠动物试验数据显示,在接种一年后仍可保持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魏于全2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其团队研发的鼻喷疫苗尚未进入临床阶段,还是在进行技术储备。
【关键词】国产,鼻喷,新冠疫苗
【健康医疗】新冠导致人类预期寿命出现二战以来最大降幅(2021-09-29)
【摘要】 9月29日,生物谷讯,牛津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人类预期寿命出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男性的预期寿命降幅最大。报道称,在这项涵盖欧洲、美国和智利等29个国家的研究分析中,有22个国家的预期寿命比2019年下降了六个月以上。总体而言,在29个国家中,有27个国家人口的预期寿命有所下降。牛津大学表示,大多数预期寿命下降可能与各国官方公布的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有关。据路透社统计,到目前为止,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夺走了近500万人的生命。
【关键词】新冠,人类,预期寿命,降幅
【健康医疗】天津大学团队研发4D打印软体机器人,承重自身40倍重量(2021-09-27)
【摘要】 9月26日,健康界讯,近日,来自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封伟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 4D 打印的热驱动“无约束管状软体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有较高的灵活性、灵敏的感知、还可以承载40倍自身重量的物品,使其在运输行业具有潜在的适用性。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机器人是将液晶弹性体(LCE)按照设计好的路径,通过高温墨水直写(HOT-DIW)的 3D 打印方式打印出来。在理想的热环境下,机器人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期地前后滚动,这个重复的过程体现了这种机器人的触觉感知的可靠性,有助于实现其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4D打印,软体,机器人
【健康医疗】局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难点破题(2021-09-01)
【摘要】 9月1日,健康报讯,近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梁廷波教授团队在肝癌、胰腺癌以及十二指肠肿瘤等局部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19年以来,该团队成功实施了联合小肠移植的肿瘤根治性切除21例,其中胰腺癌局部晚期患者17例。这意味着,通过这一新技术,既往不可手术切除的起源于胰头部、肠系膜根部、空肠起始部或后腹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如今可以手术切除。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外科学》等期刊。据悉,2021年5月以来,梁廷波团队成功实施此类肿瘤切除病例有6例。近年来,我国每年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数越来越多,尤其是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肿瘤患者呈年轻化趋势。由于胰腺在腹腔的特殊位置,难以早期诊断,往往一旦发现就处于晚期或局部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梁廷波团队的探索给了此类患者生存的希望。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
【健康医疗】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靶点(2021-08-27)
【摘要】 8月18日,中国新闻网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科研团队综合运用新型多组学整合研究发现,ACE等7个基因可以在转录和表达水平上不同程度地调控老年痴呆的发生。该研究成果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设立新的靶点。当今全球阿尔茨海默病形势严峻,且未有可逆转或治愈痴呆的有效策略,而传统药物研发折戟不断,开发新的药物靶点对推动痴呆治疗意义重大。郁金泰带领研究人员综合运用新型多组学整合研究策略和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在大脑和血清标本双组织中,全面系统地进行探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精神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郁金泰临床科研团队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6种基因的蛋白丰度表达明显增高,8种表达明显下降。他们证实ACE、ICA1L和SNX32基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性靶点,TOM1L2、EPHX2、CTSH和RTFDC1基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性靶点。该研究为探索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进一步药物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靶点
【健康医疗】世界首款能溶于水的智能手表问世(2021-08-26)
【摘要】 8月26日,健康界讯,近日,基于“电子产品环保易回收“的理念,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黄显教授团队 研发出了一种可用于可溶解消费电子产品引线互连的室温水烧结纳米复合材料,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溶解智能手表。该手表和传统的智能手表一样,具有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心率、血氧水平和步数,并通过蓝牙连接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手机应用程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幕还可以显示相关手机的日期、时间和消息,以及监测到的佩戴者生命体征等数据。此外,黄显教授团队还通过对这种电子设备材料开展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显示出比其他可生物降解水墨更好的机电性能,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溶解在体内。黄显教授团队表示,“它们可能导致可打印和植入设备在完成功能后可能消失在人体中。”这种电子设备有望进一步用于植入器件和生物医学应用。
【关键词】智能手表,植入器件,生物医学
【健康医疗】广东医生团队用卫星做科研,发现预防群体近视的方法!(2021-08-17)
【摘要】 8月17日,健康界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证实校园绿化率与近视发生密切相关。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眼科顶级期刊《眼科学》(Ophthalmology)上。林浩添团队联合了国内外20家医疗领域、遥感领域、智能图像分析领域的顶级科研机构,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的光学遥感卫星高分二号,精确量化了百余所学校绿地的绿化率。研究团队发现,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范围内每提高0.1个单位的NDVI植被指数,可减缓3.6%的学校近视患病率增长。对于没有近视的学生个体而言,校园绿植每增长0.1个单位的NDVI植被指数,可减少19.8%近视发生风险。群体近视干预可以产生大规模的公共卫生效益,在经济上可能比需要基于个体防控的传统光学矫正和药物矫正等近视干预手段更可行。学科的交叉为医学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未来通过遥感系统可以解决微观实验所无法涉及的领域,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广东,卫星,群体近视
【健康医疗】上海发布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行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21-08-17)
【摘要】 8月17日,生物谷讯,8月13日,上海市卫健委印发《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上海卫健委表示,该通知将进一步促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健康有序、安全规范发展。近年来,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平稳有序、优质发展,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服务需求增加相对较快。《规划》总体目标,将构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规模化、高水平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构,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殖医学中心。
【关键词】上海市,辅助生殖,应用规划
【健康医疗】雾化吸入新冠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出结果(2021-07-30)
【摘要】 7月30日,健康报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领衔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数据,近日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在线发表。这是国际上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雾化吸入用疫苗与已获附条件批准上市的重组新冠疫苗在制剂配方、生产工艺等方面均相同。相较于注射式新冠疫苗形成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雾化吸入用疫苗可以诱导人体产生黏膜免疫,在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关口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接种者不需要“打针”,只需通过雾化吸入设备将疫苗吸入呼吸道及肺部,从而获得黏膜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重保护”。雾化吸入用疫苗只需“吸一吸”即可完成接种,更加安全便捷,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推广使用。目前,Ⅱ期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
【关键词】雾化吸入,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健康医疗】研究发现:AI辅助内镜检查可降低近八成胃肿瘤漏检风险(2021-07-27)
【摘要】 7月27日,新华社讯,人工智能(AI)辅助内镜检查,可将胃肿瘤漏检风险降低近八成。这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课题组在《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计算机辅助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提供了依据。这项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的串联胃镜试验,是世界上少有的评价人工智能系统改善胃镜下肿瘤筛查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目前,该课题组正在启动覆盖全国各地区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评价该系统提高胃肿瘤检出率乃至早癌检出率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内镜检查,胃肿瘤
【健康医疗】上海交大发现肝癌新疗法,晚期患者产生有意义临床反应(2021-07-26)
【摘要】 7月26日,生物谷讯,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荷兰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发现,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与乐伐替尼(Lenvatinib)联用,可以在EGFR高表达的肝癌细胞系、人源HCC细胞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小鼠模型,甚至近50%的HCC晚期患者中大大提高抗肿瘤药效。如果这项药物联用被批准进入临床,将为众多肝癌晚期患者带来希望。虽然大部分病患依然对乐伐替尼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但从长期看,合用疗法很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这已经是肝癌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整个领域的推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肝癌,新疗法,临床反应
【健康医疗】心梗后炎症修复研究有新进展(2021-07-16)
【摘要】 7月16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黄浙勇主任医师和复旦大学药学院庞志清副研究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RNA纳米靶向递送平台,用于调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改善心肌重构。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先进科学》上。新近研究认为,心肌损伤后过强、过长的炎症激活可恶化心脏负性重构进程,是心衰进展的重要原因。巨噬细胞是急性炎症反应的关键性细胞,可作为调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的靶点,从而促进损伤心脏的修复。葛均波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精妙的核壳结构纳米靶向递送平台,用于递送治疗性小分子RNA。
【关键词】心梗,炎症修复,心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