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感染新冠后嗅觉丧失由炎症引起(2022-04-25)
【摘要】 4月25日,新华社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国报告因感染新冠病毒导致嗅觉丧失的病例。美国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其中机制,认为嗅觉丧失很可能是感染后发生炎症的附带后果。嗅觉功能障碍一般在新冠感染早期出现,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毒载量没有直接关系。此前有研究发现,嗅觉功能障碍是大约12%的新冠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在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3到4周内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在感染后12个月内仍出现持续的嗅觉障碍。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卷》上。论文通讯作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副教授何承颖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嗅觉上皮细胞的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元,减少可用于向大脑发送信号的轴突数量,并导致嗅球功能失调。”目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将“新近的味觉或嗅觉丧失”列入新冠症状列表中,提醒公众注意。英国国民保健制度官网也将“嗅觉或味觉的丧失或改变”列为新冠症状。此前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还建议,一般人群中突然的嗅觉和味觉改变发生率增加,可用作衡量新冠在人群中流行情况的指标。
【关键词】感染新冠,嗅觉,炎症
【健康医疗】膀胱癌精准治疗重要抓手被发现(2022-04-12)
【摘要】 4月12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科研团队携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泽尉医生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远医生等,在一项纳入519名膀胱癌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具有典型免疫抑制作用的白细胞介素10阳性巨噬细胞与抗肿瘤性T细胞“捣乱”,在推动膀胱癌进展及治疗敏感性中起到了关键的“坏”作用。而通过评估这群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水平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有望基于此开发出膀胱癌全新的治疗手段。近日,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国际期刊《肿瘤免疫治疗杂志》(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
【关键词】膀胱癌,精准治疗,重要抓手
【健康医疗】又发现42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2022-04-11)
【摘要】 4月11日,新华社讯,《参考消息》8日登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42种此前不为人知的基因被发现》。在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基因风险开展的迄今最大规模研究中,又有42种与这种疾病进程有关联的基因被发现。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之一、英国痴呆症研究所负责人朱莉?威廉姆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吸烟、运动和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着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威廉姆斯说:“不过,60%至80%的患病风险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必须寻找生物学上的发病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载脂蛋白E4以及在脑部积聚并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两种蛋白质——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外,此前不为人知的这些基因指向了让阿尔茨海默病进一步发展的其他路径。研究发现,许多新发现的基因专注于体内蛋白质之间非常精细的反应上,这些反应决定着炎症和免疫系统可能以何种方式对脑细胞造成破坏。研究报告称:“在当前这项研究中新发现的风险变异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存在重大关联。”
【关键词】基因,炎症,免疫系统
【健康医疗】口服药羟甲香豆素可阻断新冠进展(2022-03-28)
【摘要】 3月28日,健康报讯,经两年的研究,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于文强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团队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主任单飞团队等,发现新冠患者体内透明质酸升高与新冠病程进展有关,并找到了一种通过抑制透明质酸合成进而阻断新冠进展的口服药物——羟甲香豆素。临床试验也进一步验证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卢洪洲建议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开展透明质酸监测,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流和分层就诊提供依据。
【关键词】透明质酸,新冠病程,口服药物
【健康医疗】抗新冠全人源纳米双抗被发现(2022-03-17)
【摘要】 3月17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教授、吴艳玲副研究员课题组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发现并筛选出一种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纳米抗体(可制成纳米双抗药物)。该抗体可同时靶向病毒两个部位,高效中和包括奥米克戎变异株在内的各种流行变异株,并可作为雾化吸入制剂。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应天雷介绍,该抗体属纳米级小抗体,基因完全来自于人类,因此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全人源纳米抗体。团队研究发现,奥米克戎变异株虽然发生了不少突变,但还是有两个区域未发生明显的免疫逃逸,一个是其朝向外侧的侧面区的部位,另一个是隐藏在三聚体内部的部位。研究团队针对这两个部位的两株全人源纳米抗体(n3113v和n3130v),通过适当长度的连接子串联,获得了一株小体积双特异性全人源纳米抗体(bn03)。该抗体理化性质优,能强效结合并中和所有的流行突变株。
【关键词】抗新冠,全人源,纳米双抗
【健康医疗】各地需因地制宜制订癌症防控计划(2022-03-16)
【摘要】 3月16日,健康报讯,近日,国家癌症中心在自有英文期刊《国家癌症中心杂志》上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约406.4万例,新增癌症死亡病例241.35万例。此次发布的数据来自全国各地487个癌症登记处。数据显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是五大常见癌症,占新增癌症病例总数的57.4%。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是癌症死亡的五大主要原因,占癌症死亡总数的69.3%。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宫颈癌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升高。从发病年龄看,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64岁和50~54岁年龄组患癌人数最多,60~64岁和75~79岁分别是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组。总体而言,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但20~49岁组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从地区来看,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而华中地区死亡率最高,紧随其后的是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论文指出,不同地区应根据国家癌症预防和控制指南,因地制宜制订癌症预防和控制计划,以减轻这些高度致命疾病的负担。
【关键词】癌症报告,数据,发病率
【健康医疗】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或有新靶点(2022-03-14)
【摘要】 3月14日,健康报讯,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许华曦教授课题组和温州医科大学宋伟宏教授课题组合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研究团队发现了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发生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5可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和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此外,该研究还利用USP25小分子抑制剂,成功减轻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淀粉样病理变化变化并抑制其相关认知缺陷。这预示着,USP25基因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潜在的治疗新靶点。研究团队最终找到了USP25这个关键基因。研究发现,敲除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USP25基因可明显改善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了脑内神经炎症和Aβ沉积。王鑫说,尽管敲除USP25基因可以很好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认知缺陷,但在临床上,仍无法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此,基于USP25去泛素化蛋白酶的特征,该研究团队进行了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并最终找到一种小分子化合物——USP25抑制剂。
【关键词】神经病理,分子机制,新靶点
【健康医疗】肺纤维化治疗找到新思路(2022-02-25)
【摘要】 2月25日,健康报讯,近日,山东大学药学院姜新义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构建了一种可吸入的mRNA纳米递送系统,通过促进肺纤维化病灶中基质降解和肺泡上皮重建,为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先进材料》上。目前,肺纤维化临床的治疗手段,除了肺移植术外,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以肺康复训练为主的非药物治疗,都只能减缓肺纤维化进展,不能逆转肺纤维化病灶,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来修复纤维化病灶,提升患者肺功能。
【关键词】肺纤维化,治疗,新思路
【健康医疗】专家找到Ⅲ期肺癌治疗新方案(2022-02-17)
【摘要】 2月17日,健康报讯,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牵头设计开展的一项研究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证实,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以PD-L1抑制剂作为巩固治疗,具有优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来自50家中心的381例患者,研究治疗时间定为两年。研究发现,无论是同步还是序贯放化疗,在免疫巩固的保护下,患者的癌症进展风险大幅降低达36%。尤其对于已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获益显著。疾病无进展率从对照组的25%增至45%。其中,填补了世界研究空白的序贯放化疗后接受免疫巩固治疗,一年期的疾病无进展率为37.6%,而标准治疗对照组是14%。
【关键词】肺癌,治疗,新方案
【健康医疗】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有新思路(2022-02-17)
【摘要】 2月17日,健康报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联合同济大学朱瑞新教授、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张国庆教授、复旦大学陈兴栋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朱立新教授团队,针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四界”微生物组进行多中心队列研究,绘制了全球8个结直肠癌人群队列的“四界”微生物组图谱,发现结直肠癌特异的细菌—真菌互相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结直肠癌诊断提供了基于微生物及其功能标志物的新方法。科研人员不仅揭示了不同地域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结直肠癌特异的微生物标志物,验证了“四界”微生物组作为结直肠癌诊断辅助工具的可行性,还进一步提出了微生物及其相关功能基因作为治疗结直肠癌潜在靶点的可能性,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基于微生物及其功能标志物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思路
【健康医疗】脑机接口软件有了“中国平台”(2022-02-15)
【摘要】 2月15日,健康报讯,日前,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教育部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推出我国首个脑机接口领域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脑机接口技术(BCI)意味着在人机之间建立直接的中枢信息交互。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未来视为“脑科学时代”,将脑科学研究列入国家层面发展战略。脑机接口领域作为脑科学的核心应用区,正在掀起一场技术领域的颠覆式创新革命,将对健康医疗、电子消费等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脑机接口领域正处于产业快速形成期,优秀的软件平台能够为人类大脑与硬件设备之间架设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助力高质量人机交互。而当前国际主流的两大脑机接口软件平台主要基于C﹢﹢语言以及MATLAB商业软件,分别存在编程要求高、开发周期长,收费高昂、管制受限等诸多问题。天津大学牵头组建的MetaBCI平台基于高效易用的国际通行开源语言 Python编写,拥有广阔的合作与应用空间。MetaBCI的基本架构包括范式呈现单元、数据获取单元、信号处理单元、用户反馈单元和机器执行单元五大模块,能够在Python环境下实现对用户大脑意图的诱发、获取、分析和转换等全流程处理,目前已集成了14种脑机接口源数据集以及多类经典脑机接口范式,涵盖了几十类先进的脑机解码算法以及专业化的智能计算模型,并创新设计了脑机解码算法调用接口,开源后其数据集和算法种类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关键词】脑机,接口软件,中国平台
【健康医疗】间歇性蛋白限制或可干预糖尿病(2022-01-17)
【摘要】 1月17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间歇性蛋白限制可以保护糖尿病小鼠的胰岛β细胞并改善血糖稳态。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最近一项探索3种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对小鼠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减少蛋白质摄入对于改善代谢健康和延长寿命至关重要。另有一些研究发现,限制某些关键的氨基酸,如蛋氨酸或亮氨酸,也可以改善葡萄糖稳态。陈雁研究组探讨了一种间歇性蛋白限制(IPR)的饮食方式,发现IPR可以迅速缓解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以及瘦素受体缺陷导致的2型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血症。针对小鼠胰岛的进一步研究发现,IPR可以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促进β细胞增殖,并改善β细胞功能。在外周组织中,IPR可以减少肝脏的糖异生并提高骨骼肌的胰岛素敏感性。与持续性低蛋白饮食相比,IPR对于糖尿病小鼠的肝脏脂肪积累和损伤更轻。此外,小鼠胰岛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IPR可以逆转糖尿病导致的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胰岛免疫细胞浸润。由于可有效控制血糖并保护胰岛β细胞,比禁食或热量限制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并能避免持续性蛋白限制的不良作用,IPR在未来有较大的应用转化潜力。
【关键词】糖尿病,间歇性,蛋白限制
【健康医疗】“未来诊室”探寻就医“更优解”(2022-01-12)
【摘要】 1月12日,健康报讯,2022年伊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未来诊桌”“智能预问诊”等为代表的新一批改善患者便捷就医体验举措全新落地,传统医疗正在数字化赋能下大步“出圈”。人工智能算法在“未来诊室”中更是无处不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继续推出包括门诊智能分诊、智能院内导航、智能诊后管理等应用场景在内的“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加快建设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瑞金医院),优化未来医院顶层设计和建设路径;将数字健康城区试点范围扩大至静安、闵行等区,深化智慧城区医疗服务一体化模式创新,以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特大型城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智能问诊,上海,人工智能
【健康医疗】全球首例!活人成功植入猪心脏,手术后状态良好(2022-01-12)
【摘要】 1月12日,健康界讯,2022年1月10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公布了一项猪器官异种移植的情况,医生将一个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了病人体内,三天后患者状况依然良好。这是首次证明转基因猪心脏可以像人类心脏一样发挥作用,而不会立即产生排斥反应。研究人员称,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这项手术是否真的有效,但它标志着科学家们朝利用动物器官拯救人的生命迈出了重要一步,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
【关键词】美国,猪心脏,移植
【健康医疗】皮肤成纤维细胞参与白癜风发病(2022-01-07)
【摘要】 1月7日,健康报讯,近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陈婷研究团队,揭示了皮肤成纤维细胞在白癜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是唯一必需的能招募和激活自体活性CD8﹢T细胞的皮肤细胞;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对IFN-γ的响应能力决定其招募CD8﹢T细胞的能力,并决定白癜风的发病位置偏好。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关键词】皮肤,纤维细胞,白癜风
【健康医疗】地高辛的软骨保护作用被发现(2021-12-21)
【摘要】 12月21日,健康报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雷光华教授团队与纽约大学刘传聚教授团队合作,在骨关节炎发病机理与临床防治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近日,该研究成果以原创论著形式在线发表在期刊《风湿病学年鉴》上。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衰老性疾病,目前尚无安全有效、可延缓病情进展的治疗药物。因此,需进一步明确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和潜在干预靶点,并研发安全有效新药。研究人员针对1046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药物进行广泛筛选和功能验证,发现强心甾类药物地高辛具有保护软骨细胞、延缓小鼠骨关节炎模型软骨退变的作用,并首次证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是地高辛作用于软骨细胞的靶点。该研究进一步通过开展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发现服用地高辛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率降低显著相关,进一步在人群中证实了基础研究的发现。这些发现不仅为明确地高辛的软骨保护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地高辛,软骨,保护作用
【健康医疗】重型率、死亡率降8成!国产新冠“特效药”来了(2021-12-21)
【摘要】 12月21日,前瞻网讯,国产新冠“特效药”问世,外界关注度颇高。此次获批注册的新冠特效药,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使用特效药之后,从临床医生的观察来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大概两三天),比较高的病毒负荷降得很快。现在全球已经批准的一共是4款抗体,其中包括欧美国家的3款和国内的1款。试验证明,国内这款特效药对“奥密克戎”突变株仍然保持综合的抗病毒活性。海外的三款中目前至少有两款已经宣布对抗“奥密克戎”,大幅度下降了抗病毒的能力。无论是从临床疗效、安全性,还是从对抗突变株的能力,以及提供9到12月保护的作用,国内这款特效药都是处于一个领跑的位置。
【关键词】国产,新冠,特效药
【健康医疗】全球首个可繁殖活体机器人问世(2021-12-14)
【摘要】 12月14日,健康界讯,近日,来自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款可自我繁衍的活体机器人,它们的外观酷似 80 年代的电子游戏《吃豆人》,能够一边“吃掉”其他细胞,一边实现自我复制。相关研究论文以“Kinematic self-replication in reconfigurable organisms”为题,已发表在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据论文描述,这一创造性发现有望在未来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此外,该研究也打破了人们对于生命繁衍的固有认知,人们首次观察到了一种新的繁衍方式。
【关键词】可繁殖,活体,机器人
【健康医疗】全球首个可繁殖活体机器人问世(2021-12-14)
【摘要】 12月14日,健康界讯,近日,来自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款可自我繁衍的活体机器人,它们的外观酷似 80 年代的电子游戏《吃豆人》,能够一边“吃掉”其他细胞,一边实现自我复制。相关研究论文以“Kinematic self-replication in reconfigurable organisms”为题,已发表在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据论文描述,这一创造性发现有望在未来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此外,该研究也打破了人们对于生命繁衍的固有认知,人们首次观察到了一种新的繁衍方式。
【关键词】可繁殖,活体,机器人
【健康医疗】片段抗体药物有了新改进(2021-12-09)
【摘要】 12月9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应天雷教授团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吴艳玲博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副主任医师团队,共同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高稳定性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并在该平台应用工程化手段,针对眼科常见病角膜新生血管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病,改造了一种抗体药物。经科学验证,该抗体药物是有效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方法》上。应天雷介绍,抗体药物分为片段抗体药物和全长抗体药物。全长抗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面临分子尺寸大而难以进入大脑屏障等所导致的渗透性低等问题。通过改造抗体,使用片段抗体等可避免这一缺陷。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抗原结合片段(Fab)类抗体药物。针对眼科常见病角膜新生血管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病治疗药物改造的就是Fab类抗体药物。截至目前,已有多款此类药物被批准上市。但此类药物的稳定性问题依然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限制了其应用。
【关键词】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