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血管疾病治疗有了新靶点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全新蛋白“血管素”(2022-09-23)
【摘要】 9月23日,科技日报讯,近日,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心内科曾春雨、吴庚泽教授团队成功寻找到血管内一个全新蛋白,将其命名为“血管素”(Arteridin),并证实“血管素”能够通过“转录本-蛋白质双重作用”导致血管重构。该研究成果以“lncRNA?PSR通过编码全新蛋白‘血管素’调控血管重构 ”为题,于9月22日线上发表于国际顶级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期刊《循环研究》。曾春雨教授表示,团队发现并命名的全新蛋白“血管素”有望成为治疗血管重构相关疾病的全新治疗靶点。同时,创新性地提出血管素能够和它的母本基因lncRNA协同调控同一生物学过程,也为lncRNA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血管疾病,新靶点,全新蛋白
【健康医疗】“妙手计划”推动脑出血诊疗高质量发展(2022-09-05)
【摘要】 9月5日,健康界讯,9月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强生医疗科技支持的脑出血外科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妙手计划”2022年高峰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这是该项目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的再次起航。项目在全国范围建立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提升脑出血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和科学化,为脑出血患者本地就医获得及时救治保驾护航,筑牢共同富裕健康基础。会上,第二批131家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代表接受基地授牌。预计今年项目将整体覆盖全国29个省,超过100个城市,近250家医院,惠及数万名脑出血患者。
【关键词】脑出血,外科诊疗,提升项目
【健康医疗】数字人产业加快走向成熟(2022-08-31)
【摘要】 8月31日,人民网讯,不久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作为国内首个数字人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此举让数字人这一新生事物受到社会关注。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国数字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动力。数字人应用的多元拓展,得益于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布局的持续完善。总体看,目前我国数字人产业上下游均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并形成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看上游,成像设备产品已发展成熟,光学元器件和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正被集中攻克;看下游,应用领域加速从文娱行业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延伸。同时,数字人产品制作企业高速发展、相关服务平台正加快打造,数字人制作水平、精细度明显提升。随着众多科技企业纷纷进入数字人领域,数字人产业将加快走向成熟。
【关键词】北京市,数字人,创新发展
【健康医疗】免疫细胞“隐藏技能”被发现(2022-08-31)
【摘要】 8月31日,健康报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研究院史鹏、基础医学院沈啸和谷岩3个研究组,从高血压这一发病率极高的症状出发,一路顺藤摸瓜,最终追踪到一群脑内的驻留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的“隐藏技能”。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调节外周血压的机制:小胶质细胞配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交感神经元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互作模式。近日,相关论文在《细胞》的旗舰刊《免疫》上发表。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静息态的小胶质细胞通过不断旁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控制神经元超兴奋这一全新的中枢稳态调控机制,从而达到维持正常的交感神经活性以及心血管功能稳态,丰富了对脑内两种细胞间交互作用的认识。
【关键词】免疫细胞,隐藏技能,高血压
【健康医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新靶点(2022-08-26)
【摘要】 8月26日,新华社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25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一种血液蛋白,它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这有助设计创新治疗策略,降低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病况。科大研究团队介绍,早前有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无法有效清除有害的淀粉样蛋白斑,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失调,引起记忆丧失和认知障碍。近日,由科大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兼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如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血液和大脑中的可溶性ST2蛋白含量增加,会扰乱细胞因子白介素33的功效,降低小胶质细胞清除淀粉样蛋白斑的能力,导致淀粉样蛋白斑累积。综合而言,该发现揭示,降低可溶性ST2蛋白水平可以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方法,有助研发创新治疗策略。叶玉如说,这次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靶点。科大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开发针对可溶性ST2蛋白的临床干预措施,评估其在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近日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衰老》上刊载。
【关键词】血液蛋白,新靶点,发病机制
【健康医疗】青年罹患肠癌早发现有新方法(2022-08-18)
【摘要】 8月18日,健康报讯,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发现,早发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也叫青年肠癌)与迟发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大于50岁,也叫老年肠癌),在肠道菌群谱、代谢谱、细菌酶基因谱改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细菌-代谢物-细菌酶基因联合”标志物开发诊断模型,有望通过检测粪便样本,实现对青年肠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检查。日前,该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肠道》。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马延磊教授团队完成,涉及青年肠癌患者、老年肠癌患者以及年龄匹配健康人群共计549人。
【关键词】青年,肠癌,新方法
【健康医疗】国产ECMO成功救治猝死患者(2022-08-02)
【摘要】 8月2日,健康报讯,日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应用天津大学主导研发的首套国产急救转运型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成功救治一名猝死患者。这是国产急救转运型ECMO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历史时刻”。ECMO即人工心肺机,其原理是通过血泵代替心脏、膜肺代替肺,将血液持续运输到人体,形成体外生命循环系统,保障各个器官运转,从而维持生命。ECMO作为目前重症急救领域的先进技术,其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地区甚至国家急危重症患者综合抢救水平的重要标志。全球ECMO生产长期由美国、德国企业主导,我国存量只有500台左右,基本依赖国外进口。天津大学医学部应急医学研究院与天津汇康医用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硏发了国内首套急救转运型ECMO,该类型ECMO具有小型便携、操作简易、性能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复杂环境下的现场急救、重症伤员转运及院前急救等场景。目前,该类型ECMO正在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三甲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国产,ECMO,猝死患者
【健康医疗】骨密度扫描有助揭示痴呆症风险(2022-07-19)
【摘要】 7月19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可揭示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风险,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程度可通过骨密度扫描来实现。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学术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上。该研究涉及958名70岁及以上的老年女性。研究人员基于她们的脊柱侧位骨密度测试数据,评估了其腹主动脉钙化情况,并根据钙化程度将她们分为“低度”“中度”“重度”三组。研究发现,每两名调查对象中就有一名存在中度至高度的腹主动脉钙化问题。持续10余年的健康追踪结果显示,“中度”和“重度”组因痴呆症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是“低度”组的两倍。这项新研究表明,腹主动脉钙化程度也可用来揭示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风险。研究人员之一、伊迪斯考恩大学的西蒙?劳斯教授表示,在痴呆症研究领域常说对心脏有益的东西对大脑也有益,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关系。希望人们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方式降低痴呆症患病风险。
【关键词】骨密度,痴呆症,风险
【健康医疗】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心脏病(2022-07-18)
【摘要】 7月18日,新华社讯,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网站日前报道,一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新西兰接受了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以期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防治心脏病。据报道,本次试验采用了一种新型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单碱基编辑技术,有望永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也被称为“坏”胆固醇,水平偏高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此前动物研究显示,这种疗法可将猴子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60%,疗效已持续有效超过1年。此次接受试验的患者属于先天胆固醇水平过高,已患有心脏病。美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替换了其肝脏细胞的PCSK9基因单个碱基,这种基因可帮助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研究计划总共为40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基因编辑治疗。本次试验采用和mRNA疫苗类似的原理,将基因指令装载到纳米颗粒中,再导入到人体内。新冠疫情带动大量mRNA疫苗产能,加以转化后,有助于降低本次试验技术推广的成本。
【关键词】基因编辑,防治,心脏病
【健康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病风险或可预测(2022-07-08)
【摘要】 7月8日,健康报讯,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科学家、河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刘章锁教授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预测糖尿病肾病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心血管医学前沿》杂志上。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糖尿病最常见的微小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伴心脑血管疾病是引发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该研究聚焦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并发症,通过对临床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检验和检查结果等90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出由年龄、血压、血红蛋白、血脂(两项)、尿蛋白、吸烟史7项指标组成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1年、3年和5年罹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进而开展早期干预措施,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脑血管,风险
【健康医疗】我国学者参与团队发现18个“渐冻症”治疗新靶点(2022-07-07)
【摘要】 7月7日,新华社讯,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近日,中国学者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发现了“渐冻症”的潜在治疗靶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渐冻症”医学名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临床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患者最后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渐冻症”的治疗原则以减轻症状为主,已获批用于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几乎不能逆转患者的任何神经退行性症状。在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英矽智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附属马萨诸塞综合医院、中国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一人工智能生物靶点发现平台分析了来自多个公共数据集的大量中枢神经系统样本转录组数据,以及大量“渐冻症”患者运动神经元样本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人工智能通过分析这些与“渐冻症”疾病进展有关的大数据,从中确定了17个高置信度靶点和11个全新治疗靶点。研究人员随后在模拟“渐冻症”患者情况的果蝇模型中进行验证,证实在上述28个靶点中,有18个靶点可减缓神经退行性症状。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衰老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论文作者之一、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鲁白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由人工智能驱动在海量数据集中发现靶点,到在小鼠、果蝇等多个模型系统中进行生物验证,再到通过研究者发起的试验进行快速临床测试,这代表了一种新趋势,有望大大降低药物开发的成本和时间。更重要的是成功率的提升,特别是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言。”
【关键词】渐冻症,新靶点,人工智能
【健康医疗】全新药物组合可诱导全能干细胞(2022-06-23)
【摘要】 6月23日,新华社讯,如何找到除通过生殖细胞自然孕育胚胎之外的途径来创造或复原生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中国科学家最新发现一种全新药物组合,其能够特异地诱导出具备转变为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是指具有全部分化潜能,能分化成所有胚内胚外组织和器官的干细胞。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及其团队首次发现了能在体外定向诱导和稳定培养出全能干细胞的药物组合,相关研究论文于6月2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研究团队选择并筛选了数千个小分子药物组合,通过多轮分析最终确定了3种小分子的组合——TAW鸡尾酒药物组合,其可将小鼠多能干细胞诱导成具有全能特性的干细胞。TAW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可调节特定细胞命运的分子,新研究发现了它们诱导全能干细胞的联合作用。研究团队在体外和小鼠早期胚胎中测试了经TAW诱导后干细胞的分化潜力,发现这些细胞不仅在培养皿中表现出全能干细胞的特点,而且可在体内分化成胚内和胚外谱系,具备发育成胎儿和卵黄囊、胎盘的潜力。丁胜说,这表明研究人员能够在实验室中保持诱导所产生细胞的全能性(胚内和胚外分化潜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稳定的系统,从而使更多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关键词】药物组合,全能,干细胞
【健康医疗】脂肪细胞是三阴性乳腺癌帮凶(2022-06-21)
【摘要】 6月21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王碧芸教授、陈光亮教授临床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实验发现脂肪细胞通过分泌特定的脂肪酸诱导乳腺癌细胞产生铁死亡抵抗,证实脂肪细胞是乳腺癌的“帮凶”。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血液和肿瘤学杂志》上。铁死亡是一种新近发现的铁依赖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目前已发现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铁死亡,而铁死亡调节失调往往会导致化疗耐药和治疗失败。研究团队已发现特定药物可有效逆转脂肪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的保护,未来有望通过药物联合的方式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的铁死亡,从而实现缩减肿瘤的目的。
【关键词】脂肪细胞,三阴性,乳腺癌
【健康医疗】电子屏幕暴露或影响儿童认知发育(2022-06-10)
【摘要】 6月10日,健康报讯,电子屏幕暴露或影响儿童早期认知发育。这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团队得出的研究结论,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上。江帆团队长期研究生活方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建立了覆盖10省市、超过22万名儿童的生活方式及健康发展研究队列。该队列建立于2012年,科研人员从母亲孕晚期开始进入研究,至今已经随访至儿童10岁。通过对这些儿童进行数据追踪,研究人员阐明了婴幼儿生命早期屏幕暴露不同轨迹对认知发育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6岁以内每天屏幕暴露始终控制在1小时以内的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是最好的。如果在婴幼儿阶段早期就出现较多屏幕暴露,即使后来屏幕暴露有所下降,仍然可以对儿童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关键词】电子屏幕,暴露,儿童认知
【健康医疗】小檗碱有望用于治疗肺癌(2022-06-07)
【摘要】 6月7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制药学》上报告,他们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天然化合物小檗碱能抑制肺癌细胞增殖,有望用于治疗肺癌。论文作者之一、悉尼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卡迈勒?杜阿说,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一种肺腺癌细胞系测试小檗碱的效用,发现与肿瘤和癌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此外,在实验室培养的健康肺细胞中,小檗碱能抑制由香烟烟雾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现象。?小檗碱又名黄连素,可从多种天然植物中提取。但其药用价值受到一些因素限制,如小檗碱的水溶性一般、不易被肠道吸收等。杜阿说,他们为此开发出一种纳米尺度液晶粒子作为输送载体,将小檗碱封装在可溶性强并且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中送达目标区域,这样给药效果好于直接使用小檗碱粉末。研究人员表示,小檗碱有望用于治疗肺癌等疾病,将进一步探索用纳米粒子运送小檗碱的最佳配方,希望能早日得到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檗碱,治疗,肺癌
【健康医疗】卵源性糖尿病遗传之谜被破解(2022-05-24)
【摘要】 5月24日,健康报讯,近日,复旦大学黄荷凤院士团队与徐国良院士团队在《自然》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卵子起源的糖尿病遗传之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不仅证实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并首次揭示了卵子源性糖尿病代际传递中的精确调控机制,证实卵母细胞母本Tet3基因由于调控父本亲缘遗传特性的子代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易感性的代际遗传。这一发现加深了对发育源性疾病的理解,还可将Tet3基因作为解密钥匙,开启父本遗传路线,实现发育源性成人疾病研究的重大突破,为生命早期干预的理念提供关键的理论基础,也为降低出生缺陷提供全新视角。
【关键词】卵源性,糖尿病,遗传
【健康医疗】新研究有望带来偏头痛新疗法(2022-05-24)
【摘要】 5月24日,新华社讯,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病风险与血液中5种蛋白质的水平异常有关,其中一种蛋白质还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关联。这一发现有望为研发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带来新思路。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研究人员利用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发表的6项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了患者血液样本中4625种蛋白质的水平,发现蛋白质FARS2、GSTA4和CHIC2的水平较低时,或者蛋白质DKK1和PDGFB的水平较高时,都有可能增加偏头痛的发病风险。研究人员认为,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Wnt激活剂也有可能成为治疗偏头痛的新方法。偏头痛患者并不一定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了解这两种疾病所共有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研发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手段,缓解偏头痛,防止疾病恶化。
【关键词】偏头痛,发病风险,蛋白质
【健康医疗】控制体重或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2022-05-17)
【摘要】 5月17日,健康报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教授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纳入32万余人的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发现了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关系,即过低的出生体重、童年与成年较胖的体形将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该成果首次系统研究了全生命历程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并从代谢、炎症、脑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潜在的机制,首次证实控制体重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5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精神病学》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团队全面探讨了肥胖与大脑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现BMI与皮质厚度与灰质体积亦呈显著的U型关系,诸多肥胖指标皆与双侧大脑颞中叶、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等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肥胖,控制体重,风险
【健康医疗】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出炉(2022-05-13)
【摘要】 5月13日,健康报讯,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朊蛋白病,早期诊断困难。最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武力勇教授团队联合8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制定了首个国际家族性致死性失眠诊断标准。该标准可帮助早期识别诊断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并帮助进一步开展基因筛查,完善患者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神经病学杂志》上。
【关键词】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诊断标准
【健康医疗】东亚人面部遗传进化机制被揭示(2022-04-27)
【摘要】 4月27日,健康报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金力教授团队携手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汪思佳研究员团队,开展了东亚和欧洲人群面部形态差异的遗传变异研究,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解析了人类头面部表型差异热点规律,揭示了部分东亚独特面部形态的遗传作用机制,也定位出了造成欧亚面部差异的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上。该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不同人群面部表型差异的潜在遗传基础,拓展了东亚面部表型遗传学的知识,对人类疾病研究和自身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东亚人,面部遗传,进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