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品】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在胡椒淀粉与胡椒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5-17)
【摘要】 5月1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胡椒淀粉与胡椒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了一种新的胡椒碱载体——多孔胡椒淀粉,并探明了胡椒淀粉与胡椒碱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胡椒的应用范围及胡椒碱稳定性的提高和胡椒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胡椒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香辛料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药理活性,在食品加工和药物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香料之王”。胡椒含有多种活性物质赋予了独特的香气和风味,主要是天然存在的生物碱,即胡椒碱。尽管胡椒碱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但受限于水溶性差和见光易分解。因此,需要尝试新的方法来避免胡椒碱见光分解和克服水溶性差的问题,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研究团队发现,胡椒中淀粉占果实干重的50%,但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胡椒淀粉作为载体制备多孔胡椒淀粉-胡椒碱复合物(PPS-PIP),为提高胡椒碱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扩大其应用范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胡椒淀粉,胡椒碱,相互作用
【食 品】水稻调控关键基因防御不同病原菌侵染(2024-05-10)
【摘要】 5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揭示了转录因子介导的激素防御途径调控水稻对不同病原菌的免疫机制。该研究发现,敲除转录因子OsEIL3能够增强水稻对纹枯菌的抗性,而减弱对稻瘟菌和白叶枯菌的抗性。纹枯菌侵染水稻,能够增强该转录因子与抗病相关基因的启动子结合,抑制水杨酸和茉莉酸的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减弱水稻的抗病性。稻瘟菌或白叶枯菌侵染,则能够增强该转录因子与乙烯响应因子启动子的结合,促进水杨酸和茉莉酸的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增强水稻的抗病性。该研究揭示了水稻应对死体和活体病原菌侵染的不同调控机制,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基因调控,病原菌,免疫机制
【食 品】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高效广谱杀虫蛋白(2024-05-08)
【摘要】 5月8日,农民日报讯,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李付广研究员团队在棉花中发现了一种新型高效杀虫蛋白,具有广谱杀虫效果且绿色无害,若利用其机制制成生物农药,在防控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等农作物重大鳞翅目害虫方面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显示,该蛋白的杀虫机制与此前常用的抗虫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的杀虫机制完全不同,其杀虫谱系甚至可能更广。研究团队随后创制了含有高含量该杀虫蛋白的棉花、玉米、水稻和烟草,均展现出了对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玉米螟、稻纵卷叶螟、小菜蛾、烟草天蛾、大蜡螟、甜菜夜蛾、二化螟、斜纹夜蛾等在内的鳞翅目害虫的高抗性。但这一天然蛋白只在鳞翅目害虫取食叶片时,在叶片中产生针对性的灭杀效果,在成熟的农作物种子或果实中并不存在,具有绿色安全的特点。该杀虫蛋白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广谱杀虫性,未来可用于创制绿色生物农药,能够有效防控多种类型的鳞翅目害虫,且对环境友好无残留,有望在生产上替代转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抗虫作物,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棉花,杀虫蛋白,广谱性
【食 品】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揭示玉米耐密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并提出其理想株...(2024-05-07)
【摘要】 5月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与光合作用相关性状的关系,揭示了密植条件下调控玉米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并提出了玉米耐密高产的理想株型,为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及耐密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研究团队以玉米穗位为界,将冠层分为四层,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三个玉米品种种植情况系统分析发现,增加密度降低了穗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导致冠层下层单株生物量积累显著降低,且产量性状与冠层下层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生物量积累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影响雌穗发育,导致穗长及穗粒数减少。另外,通过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冠层形态特征表明,增密后耐密高产玉米品种穗上叶片长度和宽度降低;而穗下叶片长度增加,叶片宽度降低幅度较小,穗下叶片面积变化不显著。这一株型结构可提高透光率,使更多光渗透到玉米下部,有利于下部冠层的光合作用及物质积累能力,从而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实现高产。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玉米高产高光效的理想株型。综上所述,在密植条件下,维持下部冠层叶片的高光合效率以及较强的同化物合成、转运能力,同时促进雌穗发育是提升玉米产量的关键策略。该研究为优化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措施和培育耐密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玉米,耐密高产,光合机制
【食 品】调控蛋清品质的内在机制被揭示(2024-04-23)
【摘要】 4月23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通过对比分析40周龄和100周龄蛋鸡膨大部组织功能和生理状况、所产鸡蛋蛋清品质,揭示了调控蛋清品质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提高蛋鸡产蛋后期(蛋鸡生产周期中的关键阶段)的蛋清品质奠定了基础。科研团队在对比分析40周龄和100周龄蛋鸡在蛋清品质、生理状态以及膨大部组织功能方面的差异后,发现机体抗氧化性能降低、输卵管膨大部生理性损伤是造成产蛋后期鸡蛋蛋清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这表明,随着蛋鸡年龄的增长,这些因素会导致蛋清的品质降低。研究进一步揭示,通过减弱乳腺癌易感蛋白2和肌原纤蛋白1在范可尼贫血信号通路(细胞应对DNA损伤的重要机制)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中的功能表达,会对蛋鸡膨大部上皮细胞的关键功能产生影响,这些功能包括DNA修复、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分泌。此外,这种功能表达的减弱会进一步降低这些细胞的功能性,从而可能对蛋清的品质造成潜在影响。基于本研究的新发现,科研人员有望找到新的方法来提高老龄蛋鸡所产鸡蛋的蛋清品质,从而提高蛋鸡产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蛋清,品质调控,内在机制
【食 品】新方法可降低小麦镉铅污染对人体健康威胁(2024-04-23)
【摘要】 4月23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获悉,该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发现,小麦籽粒中的某些营养组分,如钙、镁、植酸和甲硫氨酸等,对镉铅生物可给性有显著影响。这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与品种选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研究发现,11个冬小麦品种在镉铅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指数上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即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在相应指标上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差异,优选出健康风险最低、籽粒中镉铅浓度最低的小麦品种“山农16号”。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小麦籽粒营养组成与其镉铅生物可给性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说,小麦籽粒中的钙、镁、植酸和甲硫氨酸等营养组分,对镉铅的生物可给性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是造成小麦镉铅生物可给性基因型差异的重要原因。当小麦籽粒中的钙和植酸含量较高时,镉铅生物可给性会降低,即这些重金属被人体吸收的潜力会降低。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选择或调整小麦营养组成,降低镉铅污染导致人体健康风险的新方法。
【关键词】小麦,镉铅污染,品种选育
【食 品】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克隆出小麦新型广谱抗白粉病基因(2024-04-17)
【摘要】 4月17日,食品伙伴网讯,小麦白粉病是威胁粮食安全的病害之一。当前,提高小麦的白粉病抗性尤其是广谱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领域的主要任务。野生二粒小麦是普通小麦的野生祖先种,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环境演变,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现代小麦抗病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与赵玉胜团队采用图位克隆、PacBio长读长基因组重测序、突变体和转基因功能验证等方法,克隆到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36。Pm36编码一个新型的具有跨膜结构域的串联激酶(WTK7-TM)蛋白。白粉菌多小种鉴定发现,WTK7-TM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所有测试的104个白粉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出免疫或高抗。基因溯源分析发现,Pm36基因稀有地分布在野生二粒小麦的南部居群,未参与小麦的进化过程,且在现代小麦基因库中缺失。该研究采用分子设计育种,将Pm36基因导入我国小麦主产区主栽品种,创制出高产而抗病的小麦新种质ZKPm36,为培育广谱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广谱基因
【食 品】调控车厘子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被找到(2024-04-01)
【摘要】 4月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特色果树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发现了控制甜樱桃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PavSCPL)。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齐希梁标识,果实硬度是甜樱桃重要的品质性状,直接影响着果实耐贮性和商品价值,但调控甜樱桃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此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硬肉型甜樱桃栽培品种的杂交1代群体,成功定位且克隆了控制甜樱桃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丝氨酸羧肽酶类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编码区5200个碱基对的插入,导致丝氨酸羧肽酶类基因失活,改变了甜樱桃果实的硬度。随后,科研人员进行了基因功能验证,开发了果实硬度功能性分子标记。本研究开发的与果实硬度相关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将为甜樱桃果实硬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
【关键词】车厘子,果实硬度,基因调控
【食 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在梨关键风味呈效因子鉴定研究方面取得进...(2024-03-25)
【摘要】 3月2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创新团队发布研究成果,应用代谢组学、挥发性指纹图谱和描述性感官等综合分析南果梨、库尔勒香梨和秋月梨的风味差异,并与加权相关网络分析(WGCNA)关联共表达了潜在的呈效差异因子,鉴定出7个高相关性模块,共包括407个关键代谢物;综合分析并获得了与酸、甜、涩、甜香、果香等11种感官属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风味成分;可视化共表达并筛选了与梨香韵特征密切关联的多酚等呈味物质,表明梨风味呈效因子之间具有密切的互作效应。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方法筛选梨关键风味因子,为梨果实关键风味呈效因子的鉴定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对于推进梨果实风味研究,促进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梨,风味呈效因子,互作效应
【食 品】嘉必优获得发明专利“唾液酸在减轻体重和抑制体重增加中的作用”(2024-03-20)
【摘要】 3月20日,北京商报讯,今日,嘉必优通过官微发布消息称,公司近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唾液酸在减轻体重和抑制体重增加中的应用”。本项发明发现了唾液酸在体重管理方面的新功能,尤其在成年人或成年非人哺乳动物中适用,给予成年人或非人哺乳动物唾液酸处理,其体重缓慢降低,且可产生明显的减重效果。利用唾液酸减轻成年人或成年非人哺乳动物的体重,可避免快速减重和减重药物对成年人或成年非人哺乳动物造成的不利影响和风险,为成年人的体重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拓宽了唾液酸的用途。唾液酸作为一种潜在的减肥解决方案,或将受到众多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关注。
【关键词】嘉必优,唾液酸,控制体重
【食 品】我国首个适应高寒气候肉羊品种通过鉴定(2024-03-20)
【摘要】 3月20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兰州大学获悉,天华肉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成为我国首个适应高寒气候的肉羊品种。该品种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李发弟教授和乐祥鹏教授团队,联合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天祝藏族自治县种畜繁育研究院、甘肃润牧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培育。2009~2023年,团队历时15年,育成了我国首个适应高海拔、寒冷、干旱自然环境和放牧、半放牧半舍饲和舍饲饲养方式的肉用细毛羊新品种。这一品种的育成,解决了高寒地区及周边区域原有品种生长缓慢、繁殖力低、出栏周期长、肉用性能差、毛用性能退化等问题,有效推动了该类区域肉羊养殖由被动增肉向肉毛双增的转变,满足了高寒地区特别是细毛羊产区保毛增肉的重大需求,为该类地区羊品种升级换代提供了良好的种源保障。天华肉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培育的第3个羊品种,适宜在北方牧区和农牧交错区饲养,特别是能在青藏高原等生态条件严酷的地区推广利用。
【关键词】肉羊,新品种,适应高寒气候
【食 品】新技术可使蔬菜保鲜期延长2~4倍(2024-03-15)
【摘要】 3月15日,科技日报讯,日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效保鲜技术可将蔬菜保鲜期延长至原来的2~4倍。具体来看,蔬菜产地高效预冷技术能够迅速降低蔬菜采摘后的温度,有效减缓蔬菜呼吸作用和代谢速率,从而延长保存期限。先进的包装技术,如采用气调包装和可降解包装材料,不仅能进一步延长蔬菜的保鲜期,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光保鲜技术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处理,抑制蔬菜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有益物质的合成。此外,通过将蔬菜产品的保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新型电商蔬菜供应链的品质控制精度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了贮运效率,确保了蔬菜品质。如今,上述技术在蔬菜主产区、电商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化流通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社等广泛推广应用,降低了蔬菜的损耗,提高了贮运品质,提升了流通效率,促进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蔬菜,保鲜技术,降低损耗
【食 品】研究揭示水稻平衡产量与耐盐性新机制(2024-02-29)
【摘要】 2月2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团队研究发现了水稻平衡产量形成与耐盐性的新机制。研究发现,水稻中保守的能量代谢激酶SnRK1A可以让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耐盐性的协同调控因子OsDSK2a磷酸化且保持其稳定性,并能通过应答盐胁迫调节OsDSK2a蛋白丰度,平衡水稻的产量和耐盐性。进一步分析发现,OsDSK2a磷酸化位点存在自然变异,其优异等位基因在耐盐水稻分子育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我国约有1.1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更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提高作物在盐胁迫下的产量,培育耐盐碱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稻,耐盐性,新机制
【食 品】天津聚焦保鲜减损,让西北果品不再“出疆难”(2024-02-29)
【摘要】 2月29日,农民日报讯,蟠枣、无花果、葡萄等众多好吃的新疆果品,在人们的记忆中多是干果状态。让味对胃,让鲜回归,成为不少农业科研人员追求的方向。近日,由天津市科技局资助的科技援助项目“西北特色果品保鲜减损关键新技术研发与示范”启动会暨天津科技援疆工作推动会在天津举办,会议围绕新疆特色果品“出疆难”的产业难题,聚焦“西北特色果品保鲜减损关键新技术”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新疆和田地区在沙漠荒地成功引种蟠枣,让沙漠变成绿洲。蟠枣产量增加“点燃”农户新希望的同时,如何让优质的蟠枣“出疆”也成为难题。“绿色”和“精准”是天津市农科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陈存坤及团队给出的答案。团队开发了涉及采收、分级、预冷、包装、预处理、精准控温贮藏等多环节的蟠枣绿色精准保鲜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蟠枣贮藏,尤其是电商物流过程中易皱缩、酒化、腐烂等问题,使得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团队成员张娜主持的“西北特色果品保鲜减损关键新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也是针对和田地区优质鲜食无花果保鲜需求,与新疆神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重点解决无花果易成熟软化、保鲜期短问题,同样破解了新疆优质无花果“出疆难”的产业难题。
【关键词】西北果品,保鲜减损,新技术
【食 品】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鉴定出小麦穗发育的转录调控因子(2024-02-07)
【摘要】 2月7日,食品伙伴网讯,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主要由亩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决定。穗型结构影响小麦的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是育种改良地重要的选择性状。挖掘小麦穗发育重要调控因子与解析分子调控机制,对小麦穗型的分子设计与精准改良、突破产量瓶颈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通过结合多维组学、群体遗传学和基因功能解析等研究手段,提出了系统高效鉴定关键调控因子的策略。该研究通过8个穗发育关键时期的转录组、染色质可及性和多种组蛋白修饰测序,绘制了小麦穗发育过程的动态转录和表观修饰图谱,搭建了小麦穗发育过程的转录调控网络(TRN)。TRN鉴定了一个TaSPL15-TaAGLG1-TaFUL2调控模块,并通过之间实验验证了其层级调控关系。结合多维组学数据与群体遗传学,研究鉴定到227个潜在的穗发育调控因子。其中,42个基因在小麦或水稻中已被证明参与穗发育过程。
【关键词】小麦,穗发育,调控因子
【食 品】青稞品种甘垦糯3号育成并进入产业化(2024-02-01)
【摘要】 2月1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武威综合试验站团队新育成的青稞品种甘垦糯3号,已在多家企业进入成果产业化阶段。团队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在新品种中将β-葡聚糖、膳食纤维和γ-氨基丁酸三种功能成分有效聚集在一起,破解了青稞营养成分不易聚集的难题,是青稞品质育种的成功实践。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甘垦糯3号的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比为98.7%。总膳食纤维、β-葡聚糖含量均高于普通青稞。此外,甘垦糯3号的其他营养成分含量也较为突出:蛋白质含量达14.18%,钙含量为360毫克/千克,铁含量为113毫克/千克,锌含量为26.6毫克/千克,硒含量为0.032毫克/千克,赖氨酸含量为0.51%。除了可被加工成青稞米、青稞面条、青稞香粽等常见食品外,甘垦糯3号还可以被加工成功能产品或专用产品,如控糖产品、高β-葡聚糖产品、低GI产品、高纤代餐粉等。
【关键词】青稞,新品种,产业化
【食 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所在高产蛋鸡蛋壳质量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方...(2024-01-19)
【摘要】 1月19日,食品伙伴网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者对鸡蛋品质的要求不断升高。蛋壳上雀斑影响了鸡蛋外观,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欲望。目前,缺少雀斑的产生原因以及产生机理研究;同时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破蛋率高、蛋壳质量差给蛋鸡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改善蛋壳质量对蛋鸡生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所鸡遗传育种与繁育创新团队发表研究论文,在雀斑蛋机理研究以及蛋品质调控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上述研究通过对产雀斑蛋鸡进行组织形态、相关生理指标、转录组学等进行测定分析,阐明了雀斑蛋产生的原因。同时在饲粮中添加唾液乳杆菌SNK-6,测定了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壳超微结构以及盲肠菌群的影响,研究发现该益生菌能够通过提升蛋鸡免疫机能和肠道健康显著改善蛋壳质量,为其在蛋鸡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产蛋鸡,蛋壳品质,质量调控技术
【食 品】研究揭示植物多糖与肌原纤维蛋白互作机制(2024-01-19)
【摘要】 1月1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创新团队揭示了植物多糖作为肉类脂肪替代物与肌原纤维蛋白互作机制。该研究探究了菊粉、k-卡拉胶、魔芋葡甘聚糖等不同来源的植物多糖作为脂肪替代物对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能够提高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持水性、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蛋白消化率;添加多糖可使混合凝胶的三维凝胶网络结构更加紧凑、精细,且分散在整个凝胶基质中的孔隙变得更加均匀。该研究成果丰富了新型肉类脂肪替代物的可能性,为我国居民营养健康肉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植物多糖,肌原纤维蛋白,互作机制
【食 品】中国热科院在采后病害对鲜食椰子品质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1-15)
【摘要】 1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在椰子采后病害对鲜食椰子品质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本研究解析了奇异长喙壳菌C.paradoxa侵染导致的椰子水代谢效应及其品质、物质成分变化特征,为鲜食椰子保鲜策略的实施提供新的视角。在前期研究的鲜食椰子整果采后室温贮藏过程中椰子水的动态变化基础之上,热科院椰子研究所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电子舌和电子鼻技术分析了C.paradoxa以不同方式侵染鲜食椰子整果对椰子水品质的影响。当C.paradoxa仅侵染至外果皮和中果皮尚未侵染至胚乳时,椰子水的外观质量、代谢组结果和电子舌感官结果与未侵染的样品差异不大。当C.paradoxa侵染至胚乳时,椰子水的品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椰子水中生成了许多令人不愉快的物质,此时苦味、咸味、涩味回味和苦味回味等滋味指标显著升高,与长链烷烃、氢化物、甲烷和有机硫化物等气味相关的传感器的响应值升高,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变化可能主要与碳水化合物途径和次生代谢途径相关,并推断C.paradoxa侵染会启动多种胞外酶的产生使椰子水成分发生转变。研究结果为后续鉴定调控椰子水品质变化的关键因子奠定了基础,为研究椰子固态胚乳和液态胚乳的转化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鲜食椰子,采后病害管理,保鲜策略
【食 品】湖北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推进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召开(2024-01-08)
【摘要】 1月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由李培武院士主持的湖北省科技重大专项“ARC生物菌剂提质固氮耦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进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召开。该项目重点针对大豆、花生等典型粮油作物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重、阻控难”和“自然状态豆科作物根瘤少、固氮效果差、制约产业发展”两大共性难题开展研究,力争在原创性、颠覆性理论与革命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项目集结了我国微生物菌剂及新型肥料领域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机理机制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共同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湖北乃至全国典型粮油作物绿色低碳高效生产和粮油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开辟了新途径,对保障国家油料安全、推动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大豆油料产能提升意义重大。
【关键词】粮油作物,油料安全,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