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品】青海省油菜多重功能开发应用与产业升级取得新成效(2024-10-18)
【摘要】 10月1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项目“青海省油菜多重功能开发应用与产业升级”进行验收。项目以种、花、油、菜等开发应用为重点,引进白色、紫色、橙色等11个花色油菜资源,通过改良、提纯复壮及选育试验,筛选出7个花色相对稳定的油菜品系,种子纯度达到93%以上,发芽率达到92%;引进菜薹用油菜硒滋圆1、2号,连续3年菜薹平均产量620公斤/亩,比青杂7号提高13.8%;引进“深度精选-微波提质-低温压榨-物理精炼-生香与风味控制-标准与质量控制-远程与管理技术”的7D功能型高品质菜籽油加工生产工艺,并进行工艺改进,生产加工油菜籽每日最高可达5吨,生产的高品质菜籽油多酚含量达876.58mg/k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7%,且不含苯并芘、反式脂肪酸等风险因子;项目通过彩色油菜籽、油菜薹种子、菜籽油等新增产值580.57万元,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项目通过拓展油菜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与三产融合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打造菜籽油、菜用、油菜花旅游等油菜产业升级版,创建油菜全产业链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模式,为青海省油菜产业绿色高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经验、新途径,对提升全省油菜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青海,油菜,多功能开发
【食 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在二倍体无籽西瓜育种技术体系创建方面...(2024-10-16)
【摘要】 10月16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袁黎教授课题组发表研究成果,成功开发了一种通过操控SPOROCYTELESS基因高效生产二倍体无籽西瓜的分子育种新技术,为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二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该研究成功筛选出ClSPL作为利用分子手段创制二倍体无籽西瓜的最佳候选基因,此外,以便后续筛选无籽性状西瓜,节约育种成本,开发了Indel分子标记。通过杂合编辑植株ClsplRF-1/+T0代植株自交授粉,结合分子标记辅助筛选获得T1代纯合编辑植株ClsplRF/ClsplRF,田间试验证实利用野生型花粉对其授粉时,能够不断产生无籽西瓜。本研究利用ClSPL基因介导法创制的二倍体无籽西瓜,具有育种周期短、种子可繁殖、保留种质原有优良性状、无转基因修饰等诸多优势。这项新的技术体系为无籽西瓜创制提供了新的策略,为葫芦科及其他果实作物的无籽果实创制提供了重要参考方法。
【关键词】西瓜,二倍体,无籽育种
【食 品】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普冰03”实现成果转化(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原研究中心与河南省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在京举行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普冰03”使用权转让协议签约仪式。“普冰03”小麦品种是作科所李立会研究员团队历时37年潜心研究,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制”基础上选育出的首个国审品种,于2023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适宜在黄淮海南片推广种植,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抗倒春寒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等特点,可满足农民和种粮大户对品种“好种、好管、好看”的“三好”需求。普冰系列通过原始创新创建了高效的小麦远缘杂交新技术体系,突破了利用冰草属物种改良小麦的世界难题。
【关键词】小麦,远缘杂交品种,成果转化
【食 品】首农“抗蓝耳猪科研成果”取得新进展,有望于2025年底完成安全评...(2024-10-12)
【摘要】 10月12日,北京商报讯,近日,在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国际智能育种峰会上,首农食品集团发布了“抗蓝耳猪科研成果”。研究显示,猪蓝耳病毒主要侵害猪肺内巨噬细胞,其细胞表面的CD163蛋白是病毒入侵的关键受体。首农股份公司生物育种中心研究人员通过DNA-free基因编辑技术和高效体细胞克隆技术相结合,对猪细胞表面CD163蛋白受体上的病毒结合位点进行了精准删除,培育出一批具有100%抗蓝耳特性的基因编辑猪新种质,正在开展中间试验等安全评价试验,有望于2025年底完成所有安全评价试验,具备申报安全证书的条件。经相关部门测算,基因编辑抗蓝耳猪推广后,最快可在10年左右实现我国种猪场蓝耳病的净化。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显示,通过减少感染损失、降低防疫成本、提高生产性能等途径,抗蓝耳猪完全推广后每年可为我国养猪业新增138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碳排放等生态环境效益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首农,抗蓝耳猪,基因编辑
【食 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中心在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技术上取...(2024-09-12)
【摘要】 9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微化学实验室杨健研究员团队基于较为先进的元素/稳定同位素微化学技术,在阳澄湖实验“洗澡蟹”与原产蟹的动态差异性追踪比较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是我国名贵的高值水产品种,不同产地大闸蟹的销售价格相差巨大。阳澄湖大闸蟹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代表,及消费者认可的蟹中翘楚,饱受“洗澡蟹”等假冒行为的困扰。针对上述问题,团队通过设计研究专用人为“洗澡蟹”群体,分别将其移入原产大闸蟹养殖的阳澄湖湖区和高标准改造池塘相同环境中,开展为期1个月的极端“洗澡”式养殖实验。再以第三步足为“靶组织”,首次监测了原产蟹和“洗澡蟹”在此过程中元素/稳定同位素两类微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本研究有效地证明了“洗澡蟹”无法达到原产蟹的微化学“指标”。这为了解“洗澡蟹”与原产蟹元素/稳定同位素背景“指纹”的差异性机制,并进一步开发相应的鉴别技术方面提供了较为创新的基础研究支撑。
【关键词】大闸蟹,产地鉴别,微化学指标
【食 品】水产育种取得新突破,首个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问世(2024-09-11)
【摘要】 9月11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期,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24年审定水产新品种,其中有我国首个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该品种填补了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草鱼长期没有良种的空白,是我国水产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突破,对把淡水鱼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保障我国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草鱼性成熟最快需要3~4年,其良种选育需要20年左右,是世界公认的水产科研难题之一。从本世纪初开始,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支持指导上海海洋大学以及相关养殖企业,在系统开展资源调查鉴定基础上,以长江水系野生草鱼为选育基础群体,以体重增长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经过连续4代选育,成功培育出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经测试鉴定,池塘养殖“沪苏1号”1龄、2龄鱼体重均比长江水系草鱼后代提高20%左右,在广东、江西等省试养效果良好。据预测,2025年“沪苏1号”在全国覆盖率可达到30%以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草鱼产量可增产33万吨(5.6%)以上。
【关键词】草鱼,新品种,稳定供给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揭示BR信号通路调控大豆耐热性的分子机制(2024-09-10)
【摘要】 9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油菜素内酯(BR)信号激酶BSK1基因增强大豆应对高温胁迫能力的分子机制,为培育耐热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研究团队通过对大豆BSK基因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和鉴定,发现BSK1基因的表达受高温和BR显著诱导,过表达该基因能够提高植物体内的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增强大豆植株的抗氧化能力使其获得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BSK1蛋白可以通过蛋白互作,释放B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转录激活活性,进而调控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该研究为深入理解BR信号通路调控大豆耐热性的分子机制,创制耐热大豆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豆,耐热性,分子机制
【食 品】中国热科院在特色热带作物淀粉体外消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9-03)
【摘要】 9月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木薯、面包果和香蕉淀粉体外消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探究了果胶对黄酮类混合物(芦丁-槲皮素-山奈酚)抑制木薯、面包果和香蕉淀粉(A/B/C型)体外消化的影响规律。通过联合抑制评价、抑制动力学、多维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等揭示了果胶对黄酮类混合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机制,阐明了果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淀粉消化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主要从酶学的角度探究了果胶对黄酮类混合物抑制不同晶型淀粉(木薯、面包果和香蕉淀粉)体外消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果胶和黄酮混合物的结合降低了不同结晶淀粉的消化水解率、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水解指数(HI)值和预测血糖指数(eGI)值,并增加了抗性淀粉含量。其中,木薯淀粉的HI和eGI值的下降率最低,其次是香蕉淀粉和面包果淀粉。低浓度果胶减弱了黄酮混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这与果胶、α-葡萄糖苷酶、槲皮素和山奈酚之间的非共价结合有关。低浓度果胶-黄酮混合物和淀粉中的氢键可能是淀粉消化被增强的原因。高浓度果胶的趋势相反,这归因于果胶-α-葡萄糖苷酶的二元复合物的形成。该研究旨在为果胶和黄酮类化合物在淀粉基健康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淀粉,体外消化,作用机制
【食 品】中国热科院在菠萝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2024-08-23)
【摘要】 8月23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在菠萝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完成菠萝三个新材料的基因组测定和组装,发布了首个菠萝“端粒到端粒”参考基因组序列组装和“铂金级”菠萝基因结构注释信息,并搭建了菠萝基因组信息数据库。为菠萝分子辅助下的远缘杂交育种和高抗食赏两用新品种选育提供给了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基础。研究团队选定了基因组未被解析的三个材料(BL、YLL 和 LY)进行 Pacbio HiFi, Nanopore, 和 HiC 建库测序、基因组组装和组装质量比较分析,选定一套最好的染色体集合,组成每条染色体都有完整着丝粒和端粒的组装集合。同时,对菠萝每一个基因进行人工查看、对照和校准,最终完成了菠萝高质量基因结构注释,BUSCO完成度从初始注释的 94.5% 提升到 99.2%。搭建了菠萝基因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当前可获取的所有菠萝基因组序列和注释信息。
【关键词】热科院,菠萝,基因组研究
【食 品】研究人员新发现两个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2024-08-14)
【摘要】 8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生物合成创新团队从中国菰米中鉴定到两个花青素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通过转水稻功能验证阐明了其在水稻种子花青素生物强化中的作用机制。与常见的无色稻米相比,中国菰米含有更为丰富的类黄酮和花青素等功能成分,具有优异的抗氧化特性。从生物强化角度挖掘中国菰米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并解析其在水稻等主粮营养强化中的机制,对于选育功能型水稻品种和维护人民营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克隆到两个花青素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ZlMYB1和ZlMYB2,其过表达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子总花青素、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等的酶抑制作用。通过黄酮代谢组、转录组、基因表达分析以及酶活性等的测定,明确了该基因能够激活花青素生物合成结构基因F3'H和UFGT表达。该研究提出了用杂粮基因来实现主粮营养强化的思路,同时也为杂粮功能成分基因资源挖掘及其在主粮营养强化中的利用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花青素,合成,调控基因
【食 品】苦荞新品种“中荞121”落地转化(2024-08-09)
【摘要】 8月9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苦荞新品种“中荞121”转让签约仪式近日在北京举行。“中荞121”由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美亮研究员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历时8年培育而成,具有高产、广适的特点,并融合了当前荞麦品种缺乏且产业急需的易脱壳特性。荞麦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彝族等少数民族和高海拔冷凉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常年栽培荞麦的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年均总产量超过120万吨,占全世界荞麦产量的40%。荞麦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当前我国荞麦规模化产业集群已形成,产值规模达千亿。“中荞121”品种在加工时无须经过高温蒸煮即可脱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苦荞的营养价值,可为推动苦荞全谷物的加工利用提供有力支撑。荞麦作为特色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荞麦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荞121”作为荞麦产业急需的突破性易脱壳品种,有望助力我国荞麦产业发展。
【关键词】荞麦,新品种,转让签约
【食 品】生酮饮食可能提高不良胆固醇水平(2024-08-07)
【摘要】 8月7日,科技日报讯,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适量蛋白质和极低碳水化合物占比的特殊配方饮食。英国巴斯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低糖饮食相比,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减脂效果更显著,但也会提高人体内不良胆固醇的水平。研究团队招募了53名平均年龄34岁的参与者,他们都没有肥胖症。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遵循生酮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总能量的8%以下,脂肪占70%以上。另三分之一参与者遵循低糖饮食,其中游离糖摄入占总能量的5%,非游离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别占45%和35%。剩下三分之一参与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三种饮食蛋白质摄入占总能量的15%至18%。一个月后,扫描结果显示,3组参与者平均减脂分别为1.6、1和0公斤。而且,脂肪减少缘于摄入卡路里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虽然生酮组减脂最多,但这些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即不良胆固醇水平高16%,载脂蛋白B蛋白水平高26%。载脂蛋白B蛋白会堵塞动脉,增加心脏相关事件的风险。而低糖饮食组LDL水平降低了10%,载脂蛋白B蛋白水平无变化。
【关键词】生酮饮食,减脂,不良胆固醇
【食 品】植物黄酮改善蛋鸡骨骼和鸡蛋品质(2024-07-25)
【摘要】 7月2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饲粮添加染料木素(GEN)或大豆黄素(GLY)显著改善蛋鸡生产性能、骨骼和鸡蛋品质,为蛋鸡养殖减抗替抗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植物黄酮是一种具有抗菌和抗氧化功能的天然物质,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团队前期研究表明,植物黄酮对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有积极影响,但对青年蛋鸡的应用效果尚不清楚。该研究表明,通过饲喂海兰褐蛋鸡含50mg/kg的GEN或GLY的基础饲粮,显著改善了青年蛋鸡生产性能、骨骼和鸡蛋品质,这是青年蛋鸡机体生殖功能、生长激素水平和抗氧化能力提高的结果。GEN的整体应用效果优于GLY,且对蛋鸡健康无不良影响,表明50mg/kg的GEN可作为替代抗生素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应用于青年蛋鸡生产。
【关键词】植物黄酮,减抗替抗技术,鸡蛋品质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创制出光响应生物合成功能脂质新方法(2024-07-15)
【摘要】 7月1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油料品质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成功创制出一种绿色、可控的光响应界面酶催化体系,成功应用于风味酯、甾醇酯等功能脂质的高效生物合成。据专家介绍,酶法合成是功能脂质制备的发展方向,其中乳液界面酶催化体系具有接触面积大,传质距离短,酶催化活性高等诸多优点,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传统乳液稳定性强,导致产物与酶分离困难,催化剂难以回收利用,酶残留引发产品污染。研究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开发了光敏智能响应载体,通过紫外/可见光变化引发颗粒表面亲疏水性转变,创制出皮克林界面酶催化体系,有效实现乳化/破乳过程的智能调控。该界面酶催化体系相比单相体系酶催化效率提升12.6倍,可重复使用20次以上,产率达到148.2g风味酯/g催化剂,达到了工业化应用的要求,在功能脂质生物合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功能脂质,光响应,生物合成
【食 品】一种新型重组酶可高敏检测“敌敌畏”等农残(2024-07-12)
【摘要】 7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成功从红芸豆中获得了一种新型重组酶,能高敏检测食品中的有机磷农药和含铜杀菌剂,扩大了酶抑制法的农药检测范围。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红芸豆中鉴定出酯酶,与硫氧还蛋白融合,构建重组了新酶源TrxA-PvCarE1,并进行原核表达。获得的新酶源不仅实现了对敌敌畏、对氧磷、敌百虫和丙溴磷等10种典型有机磷农药的高灵敏度荧光检测,还可借助分光光度法分析铜制剂,检出限为0.5毫克/升,实现了有机磷农药和含铜杀菌剂的双功能速测。研究人员以豇豆和胡萝卜为样品基质,进行了10种有机磷农药和铜制剂的添加回收试验,检测灵敏度与回收率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该研究为农药残留快速分析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重组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食 品】蛋壳基质蛋白变化与鸡蛋品质具有相关性(2024-07-05)
【摘要】 7月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家禽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揭示蛋鸡产蛋后期蛋壳品质下降的内在机理。随着蛋鸡周龄增加,蛋重增加,而蛋壳厚度和蛋壳指数下降,蛋壳质量下降;蛋壳中的有机成分在控制晶体生长、成形和决定力学性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系统评估了蛋鸡蛋壳分级超微结构和基质蛋白随周龄增长的变化,有助于理解蛋壳基质蛋白调控蛋壳结构的机理。研究团队以健康京粉6号蛋鸡38周龄、58周龄、78周龄和108周龄的蛋壳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蛋壳品质、化学组成、超微结构差异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108周京粉6号蛋鸡的蛋壳品质和力学特性对比高峰期明显下降,蛋壳力学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超微结构乳突层和栅栏层比例的变化,蛋壳中调控晶体形成的ovocleidin-116蛋白、骨桥蛋白、卵清蛋白和溶菌酶是其中关键的基质蛋白。该研究为后续探究通过蛋壳关键基质蛋白调控蛋壳结构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鸡蛋,蛋壳品质,调控机制
【食 品】山西首个自主杂交培育酿酒葡萄新品种通过审定(2024-06-18)
【摘要】 6月18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获悉,该所选育的酿酒葡萄新品种“比诺兰”,通过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品种审定。该品种是山西省通过自主杂交培育的首个酿酒葡萄新品种,为我国本土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再添一员“新兵”。据悉,该品种生长势中庸,结果性状强,糖酸平衡,酿造的葡萄酒颜色深,香气优雅复杂,单宁柔顺且饱满,骨架感强,品质上等,是优良的中晚熟酿酒葡萄新种质,对我国大陆性气候适应性强,未来有望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突破发展困境、增强葡萄酒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新品种。酿酒葡萄育种周期长,需要储备大量的育种材料,从品种选育到区试种植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山西省葡萄种质创制与利用创新团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葡萄资源的收集和育种工作,从国内外收集、保存了大量的优特异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选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山西,酿酒葡萄,杂交新品种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发现调控小麦籽粒与旗叶形态的新基因(2024-06-12)
【摘要】 6月12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新技术及应用创新团队克隆了调控小麦籽粒与旗叶形态的关键新基因RG1,揭示了该基因调控小麦籽粒、旗叶大小和形态变异的分子机制。籽粒形态和大小是影响小麦粒重的主要决定因素,旗叶是籽粒发育过程中光合同化物的主要来源,籽粒和旗叶形态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因此,挖掘调控籽粒与旗叶形态的关键基因,解析其分子调控通路,可以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研究团队筛选鉴定到一个冬小麦品种“中麦175”的突变体,该突变体籽粒变圆且小、旗叶短且株高降低。通过群体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鉴定到引起突变体籽粒和旗叶形态改变的关键基因RG1。该基因编码含有vWA特殊结构域的功能未知蛋白,其关键氨基酸变异使籽粒和旗叶形态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RG1蛋白与单萜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互作,调控植株内源赤霉素和脱落酸水平,进而影响小麦籽粒、旗叶的大小和形态。同时,研究人员还利用自然变异群体鉴定到调控籽粒形态及粒重的优异单倍型。该研究为小麦和其他禾本科作物籽粒大小和粒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关键词】小麦,籽粒,调控基因
【食 品】普通野生稻优质基因发掘平台建立(2024-06-12)
【摘要】 6月12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构建了野生稻种质资源优异基因发掘利用与种质创新平台,并鉴定了关键的耐盐与抗稻瘟病基因。研究团队以综合抗性优良的中国普通野生稻“Y476”为载体,首次组装了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团队以此为基础,分别以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构建了两套覆盖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创建了一个能够高通量鉴定发掘野生稻优异基因的平台。与之前组装的二倍体普通野生稻基因组相比,该基因组组装在连续性、完整性和正确性方面有了显著改善。这意味着,该平台将加速野生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并为稻种资源利用与品种遗传改良提供先进工具。
【关键词】野生稻,种质资源,优质基因
【食 品】鸡肉/猪肉系列米制品研发成功(2024-06-07)
【摘要】 6月7日,中国经济网讯,日前,“食品科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未来食品研究团队成功研发鸡肉/猪肉系列米制品。据悉,“鸡/猪肉米”的研发是利用细胞培育肉技术对未来食品产品形式的探索实践。该研究利用鸡/猪细胞贴壁生长的性能,将大米、小米及紫米进行预处理后作为支架,为鸡/猪细胞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使细胞在米表面生长增殖,最终形成一种营养均衡和成分可控的组合食品。产品在保留米中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同时,补充了人体必需氨基酸,增加了动物蛋白,使产品兼具米和肉的香味、营养更为丰富和均衡。该技术可通过精准调控动物蛋白、必需氨基酸、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有效满足特殊营养需求群体的个性化食品需求。
【关键词】鸡肉,猪肉,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