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发现提高大豆高纬度适应性的开花调控新基因(2023-12-25)
【摘要】 12月2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团队发掘了调控大豆开花期的又一重要基因qFT13-3,解析了其分子机制,阐明了该基因在改良大豆高纬度适应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利用113份野生大豆和1192份栽培大豆开花时间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到基因qFT13-3在野生和栽培大豆中均与开花时间呈显著相关,地域分布结果显示早花单倍型在高纬度地区驯化和遗传改良中受到明显的选择。野生型和qFT13-3突变体之间在短日照条件下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长日照条件下比野生型提前开花8天左右,表明基因qFT13-3具有长日照依赖的开花抑制功能。北京田间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野生型,qft13-3突变体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提前4天和11天,但株高、节数和单株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且百粒重显著增加,表明qft13-3突变体材料具有早熟不减产特性,上述研究为培育适合高纬度长日照条件的早熟高产品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和新材料。
【关键词】大豆,花期基因,高纬度适应性
【食 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所在花生株型性状QTL定位方面取得进展(2023-12-25)
【摘要】 12月2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所抗逆育种团队报道了其在花生株型QTL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株高、侧枝长和分枝数是影响花生株型的关键组分性状,对花生的生物量、荚果产量以及机械化作业适配性至关重要。该研究利用包含181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针对株高、侧枝长和分枝数,基于单环境非条件QTL分析,共检测到35个加性QTL,进一步通过两轮meta分析整合为24个一致性(consensus)位点和17个特异性(unique)位点,其中5个特异性QTL表现为多效性。基于条件QTL分析阐明了5个多效性QTL的遗传基础(“多基因连锁”或者“一因多效”)。此外,通过多环境联合分析估算了加性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本研究在第9、10和16染色体上鉴定到3个稳定主效特异性QTL区段(uq9-3、uq10-2和uq16-1),对区间内候选基因进行了预测,为后续花生株型遗传研究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花生,育种,株型遗传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创制一种新型智能两系不育系统(2023-12-19)
【摘要】 12月19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学与抗性改良团队采用基因编辑技术突变油菜内源茉莉酸合成基因,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智能两系不育系统。授粉控制系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因素,常用的三系授粉控制系统有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两系不育系统不需要保持系,具有更加简便快捷和恢复源广等优点,而常用的温敏和光敏两系不育系统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不稳定。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甘蓝型油菜茉莉酸合成基因进行突变,获得的突变体完全雄性不育,喷施外源茉莉酸甲酯后很容易恢复育性。利用该不育系和常规品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可育,并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该不育系统对于简化杂交制种步骤、减低油菜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也对包括白菜、甘蓝等在内的其他芸苔属作物的杂交种选育和种子生产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油菜,基因编辑,简化制种步骤
【食 品】助力奶牛种业振兴,《牛体内胚胎生产与移植技术规程》国家标准正...(2023-12-19)
【摘要】 12月19日,食品伙伴网讯,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胚胎工程与繁殖科技创新团队制定的《牛体内胚胎生产与移植技术规程》(GB/T 26938-2023)国家标准于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奶牛是单胎动物,繁殖效率低、世代间隔长,导致种公牛的培育和群体遗传改良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目前,我国奶牛核心种源自主培育能力不强,胚胎良种快繁技术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应用程度低等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种牛精液和胚胎仍需要从国外引进。《牛体内胚胎生产与移植技术规程》规定了供体的选择与饲养标准、供体的超数排卵与人工授精、非手术法胚胎采集与胚胎质量鉴定、胚胎的冷冻保存与解冻、胚胎的移植与妊娠检查等技术操作要求,描述了证实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该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对加快实现奶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奶业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关键词】奶牛,种业振兴,自主培育
【食 品】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野生稻和栽培稻种间生殖隔离控制新元件(2023-11-28)
【摘要】 11月2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克隆了栽培稻和近缘祖先种南方野生稻种间杂交不育的新基因位点,揭示了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一个毒药-解毒元件,可选择性败育不包含该元件的花粉,进而控制水稻种间的生殖隔离。研究团队以南方野生稻和栽培稻滇粳优1号(DJY1)为亲本,构建了仅在第一条染色体上包含野生稻片段的近等基因系(NIL-qHMS1)。对不同的遗传群体基因型鉴定,发现杂种一代的花粉中DJY1基因型的花粉败育。图位克隆、转基因互补和基因编辑实验证实,该近等基因系qHMS1位点由HPT和HPA两个基因组成,分别发挥毒药和解毒功能,选择性地败育DJY1基因型的花粉。测序分析发现,毒药基因可能通过影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DJY1型花粉败育。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位点与实验室前期发表的“自私基因”位点在调控杂种花粉育性方面具有遗传累加效应。该研究为系统解析水稻杂种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野生稻,栽培稻,生殖隔离
【食 品】香蕉新品种“美食蕉”遗传密码破译(2023-11-22)
【摘要】 11月22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广东省农科院获悉,该院易干军研究员领衔的香蕉遗传改良团队与广西大学陈玲玲教授团队合作,破译了香蕉新品种“美食蕉”的基因组,首次在国际上组装出染色体级别的异源三倍体香蕉栽培种(AAB)参考基因组。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旗下的《植物通讯》上。现代栽培香蕉品种大多为含A、B基因组的三倍体或二倍体,存在AAA、AAB、ABB和AA、AB等不同倍性的基因组类型,形成了香牙蕉、Plantain等20多个栽培类型。除A、B基因组外,还存在SS、TT等基因组,香蕉栽培品种类群的遗传背景极其复杂,其起源和演化是研究界百余年来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极大限制了现代香蕉育种的进程。近年来,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的香蕉资源圃通过大规模引进、收集,现保存有各类种质资源超过600份,是世界最大的香蕉资源圃之一。此次研究以团队新选育的“美食蕉1号”和Silk品种为对象,完成了其单倍型基因组的组装解析,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阐明香蕉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团队通过分析基因组来源,首次精确阐明了Plantain和Silk的祖先贡献。
【关键词】香蕉,遗传密码,遗传多样性
【食 品】研究揭示调控玉米雄穗分支数目分子机制(2023-11-17)
【摘要】 11月17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国内高校合作,揭示了光周期响应因子ZmELF3.1调控玉米雄穗分支数目的分子机制。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雄性花序(雄穗)分支数目、总穗长和穗分支角度与玉米产量有着复杂的关系,是玉米遗传育种的重要靶标性状。目前,对玉米雄穗分支数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晰,限制了玉米的进一步遗传改良。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RA2蛋白能直接与TSH4(ZmSPL2)基因的启动子形成RA-TSH4复合模块调控雄穗的分支数目;蛋白ZmELF3.1、RA2和ZmELF4.2互作形成蛋白复合物并增强了RA2的抑制作用,能导致雄穗分支数显著降低。研究首次揭示了一个新的ELF3-ELF4-RA2蛋白复合体调控玉米雄穗分支数的分子机理,并为玉米雄穗分支数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玉米,雄穗分支数目,分子机制
【食 品】向日葵提取物可助果蔬抑菌保鲜(2023-11-10)
【摘要】 11月10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期在果蔬安全、高效防腐保鲜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利用向日葵等提取物对抗真菌,使蓝莓等新鲜果蔬得以“续命”。灰葡萄孢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导致植物病害和果蔬质量下降,缩短产品保质期。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蚀以及贮藏保鲜技术的限制,从农民采收到水果商的销售链条上,水果损耗率可高达30%,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采后水果防腐保鲜途径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发现,向日葵花盘中的二萜化合物对灰葡萄孢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通过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等抑制病原菌生长,显著控制灰霉菌在采后蓝莓上的腐烂面积,可作为绿色天然杀菌剂的候选物,这为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向日葵,提取物,果蔬抑菌
【食 品】我国育出可大面积推广的低镉水稻新品种(2023-10-18)
【摘要】 10月18日,科技日报讯,近日,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湖南金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院企合作,利用化学诱变成功创制出低镉突变体lcd1,在全国率先培育出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中、晚低镉水稻新品种。稻米镉含量超标,既影响粮食安全,也影响稻米产业健康发展。选育低镉水稻新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式。2014年,金健种业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启动低镉水稻品种选育攻关。2017年,研究团队在利用化学诱变处理的近十万株水稻中,发现一株稻谷镉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且远远低于其他单株的株系,并将其命名为lcd1。此后,经过9代育种历程,第一批低镉早稻品种中安早7号、中安2号于2020年完成改良定型。经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取样鉴定,低镉品种镉含量均低于每公斤0.05毫克。此后,研究团队选育并推出了低镉中稻清莲丝占、安优2号,低镉晚稻清莲丝苗、安两优2号,率先实现了低镉水稻新品种全熟期配套。目前,研究团队联合推出的低镉新品种,在全国率先实现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早中晚全熟期配套,该成果的推广有望助力全国乃至全球镉污染稻区的稻米安全生产。
【关键词】低镉水稻,新品种,化学诱变
【食 品】食用菌“植物鸡”鲜味机制阐明(2023-10-12)
【摘要】 10月12日,科技日报讯,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著名野生食用菌——鸡?菌鲜味肽及其呈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增鲜和降盐调味产品的开发,并为野生食用菌的深加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鸡?菌又名鸡?、伞把菇、鸡?花等,是真菌界中蚁巢伞属所有物种的统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非洲等地。因其营养丰富,子实体菌肉肥厚,质细丝白酷似鸡肉,味道鲜美似鸡汤,被著名作家汪曾祺称为“植物鸡”,是我国四大名菌之一。此前的研究表明,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高是鸡?菌味道鲜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诸如鲜味肽等重要呈味物质的研究未见报道。近期,昆明植物研究所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与绿色发展专题组以国内市场上常见的球根鸡?、间型鸡?作为研究材料,针对鸡?菌中鲜味肽等重要呈味物质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人员从分子量小于1.5道尔顿的组分中鉴定出10条鲜味多肽,通过感官评价结合电子舌对其呈味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添加鸡汤进行电子舌检测。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出的多肽均可与相关鲜味受体对接,其中两种多肽具有明显的鲜味增强效果,并呈现一定的咸味。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还找到位于鲜味肽与鲜味受体结合的多个关键位点,它们可能在呈味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项成果为食用菌鲜味物质基础和呈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鸡?菌,鲜味肽,呈味机制
【食 品】青稞蛋白交联改性的面条专用粉品质改良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2023-10-10)
【摘要】 10月1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华实青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江南大学共同完成的“基于青稞蛋白交联改性的面条专用粉品质改良机理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项目发现酚类物质与蛋白共价及非共价结合是影响青稞蛋白结构性能的主要原因,原花青素主要以非共价键形式与谷蛋白结合,增强原花青素-谷蛋白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揭示了青稞蛋白聚集性差、非淀粉多糖竞争性吸水是导致青稞粉不能形成面筋蛋白和网状结构的重要原因,开发了用于改善青稞面条粉加工品质的复配改良剂和用于青稞鲜湿面的抗氧化剂。项目有效解决了青稞粉不易成团、吸水性强、无面筋等问题,对青稞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青稞蛋白,交联改性,品质改良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科学家破解花生黄曲霉抗性关键候选基因(2023-10-08)
【摘要】 10月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有效破解了花生黄曲霉抗性机理并发掘出了关键候选基因,为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挖掘抗病基因、开发相应诊断分子标记并培育黄曲霉抗病品种是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遗传分析,结合精细定位及转录组分析,鉴定到一个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候选基因,根据该候选基因差异序列开发出一个抗性诊断分子标记,应用该标记鉴定获得36份抗病花生材料,在实验室接种条件下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较感病对照材料可降低77.67%。上述研究为深化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和提升花生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花生,黄曲霉抗性基因,育种改良
【食 品】冬小麦长期增产机理研究获进展(2023-09-20)
【摘要】 9月20日,食品伙伴网讯,华北平原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冬小麦主产区之一,在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受到广泛关注。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情况是影响籽粒产量的两个关键因素。育种过程中对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持续优化已接近生理极限,增加生物量积累成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选取本地区广泛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于2002-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关键生育期充足的水分供给可以增加冬小麦的产量潜力及稳定性,而中度水分亏缺(实际蒸散量占潜在蒸散量比例为75%)可实现较高的水分生产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对冬小麦增产具有主要贡献。研究发现合理选育耐高密度、对水分胁迫敏感性较低的冬小麦品种,在开花-灌浆阶段保持较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结合田间管理措施增加作物有效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效率,从而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这是促进冬小麦产量持续提高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冬小麦,增产机理,水分生产力
【食 品】研究揭示新型人工合成聚D-甘露糖的功能活性(2023-09-20)
【摘要】 9月20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新兽药与免疫调控创新团队发现该团队研制的聚D-甘露糖具有抗生物膜、抗氧化和潜在的抗炎功效,为食品和饲料行业新型益生元或医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自然界来源的甘露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如刺槐豆胶、瓜尔豆胶、魔芋等)和酵母细胞壁中。植物来源的甘露聚糖其原料有限,提取纯化工艺复杂,而酵母细胞壁来源的甘露聚糖产量低,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人工合成法制备甘露聚糖,操作简便,纯度高,生产速率快,产量可控。该研究表明,团队采用一锅法合成的新型聚D-甘露糖没有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效果,能够显著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生物膜的形成;在不影响细胞生长的前提下,可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新型聚D-甘露聚糖的益生活性、生产过程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该多糖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潜在益生元,对新型功能性碳水化合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聚D-甘露糖,人工合成,活性成分
【食 品】我国率先实现“藻蛋白”工业化生产(2023-09-07)
【摘要】 9月7日,经济参考报讯,近日,从第23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上获悉,一个年产4000吨“藻蛋白”的加工厂已在山西省长治市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在生物蛋白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并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藻蛋白”学名莱茵衣藻,是一种蛋白质含量极高的微藻,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1.8%,有关专家认为,“藻蛋白”的蛋白质含量可稳定在40%~50%之间。一个年产4000吨的小型“藻蛋白”加工厂占地不足50亩,生产出的产品相当于2万亩大豆或6万亩小麦的蛋白含量。目前,莱茵衣藻不仅获得国家卫健委新食品原料的批准,可以“不限量食用”,还获得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新食品原料应用许可。经过多年研发,透云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密闭发酵罐生产“藻蛋白”的技术,目前公司利用这种新食品原料生产方便面、固体饮料喝代餐粉等新产品,首先进军低GI(升糖指数)食品市场。“藻蛋白”的工业化生产,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藻蛋白,工业生产,高蛋白含量
【食 品】研究鉴定出控制小麦籽粒数目和大小的TaSPL17基因(2023-09-06)
【摘要】 9月6日,食品伙伴网讯,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穗部性状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增加籽粒同化物的分配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籽粒和其他穗部结构(穗糠)之间遗传关系是决定籽粒同化物分配的重要因素。然而,同化物在小麦籽粒和其他穗部结构(穗糠)之间分配的遗传分子机理尚未被充分解析。因此,鉴定同化物在小麦籽粒和穗糠之间分配的调控因子,解析相关分子机理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来自世界范围内的306份小麦约4千万的SNP,对穗长、穗重、籽粒重、千粒重、小穗数、芒重、糠重等27个穗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鉴定590个关联的区段。研究发现,穗子的间接性状具有更强的峰值,因此通过间接性状的方法来鉴定出强关联信号的方法是可行的。进一步,科研人员利用同化物分配性状的GWAS结果鉴定到TaSPL17为调控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分析发现,TaSPL17通过调控小穗和小花分生组织的发育来控制籽粒的大小和数量,进而提高单株籽粒产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SPL17的单倍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且受到驯化和育种选择。该研究为小麦穗部性状的研究提供了高密度的遗传图谱,为穗部形态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资源,并为小麦候选基因检测和克隆提供了快速的遗传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麦,籽粒同化物,基因调控
【食 品】米饭型全谷黑米新品种华墨香3号通过湖北省审定(2023-08-25)
【摘要】 8月2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稻道鸿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洪山实验室选育的一款米饭型全谷黑米品种华墨香3号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黑米是果皮富含水溶性天然色素花青素的一类稻米。花青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等生物活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癌症具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全谷黑米是指仅去除稻壳,保留完整的果皮、种皮、糊粉层、胚和胚乳的黑米,富含花青素、膳食纤维、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类黄酮等多种营养元素,以及谷维素、γ-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因此,相对于精米,食用全谷黑米不仅可增加稻谷20%以上的可食用部分,而且增加的是营养精华物质。然而,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黑米的口感欠佳,只能以煮粥的方式食用,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及食用数量,黑米的营养健康效益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华墨香3号的成功选育标志着我国米饭型全谷黑米品种选育取得突破,对促进全谷黑米产业化发展和优质稻米产业的升级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谷黑米,新品种,审定
【食 品】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大豆新品种“中豆63”再创南方大豆单产新高(2023-08-25)
【摘要】 8月25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从湖北省天门市传来喜讯,经专家现场实收测产,油料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中豆63”春播百亩示范片亩产达344.3公斤,再创南方地区大豆单产新高。“中豆63”是油料所南方大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不仅丰产稳产、品质优、籽粒商品性好,且抗逆性、抗病性、抗倒伏性强,耐密植,耐高温干旱和多雨高湿,适宜长江流域、黄淮海、西南山区和滨海盐碱地种植。在湖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218.9公斤,较对照增产21.68%,脂肪含量21.56%,蛋白质含量42.55%。该品种以1500万元竞拍转化,创国内大豆单个品种转化价格纪录,继2021年以亩产336.9公斤的成绩在湖北荆门夏播示范片创南方大豆高产纪录的基础上,再创新高。2022年在山东东营盐碱地示范亩产256.6公斤,较全国大豆平均单产水平高出近一倍,展现出较高产量潜力和较强适应性。
【关键词】大豆,新品种,高产潜力
【食 品】研究揭示玉米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2023-08-18)
【摘要】 8月18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玉米育种改良中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及其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生物在世代更替中,会产生大量的突变,其中大多数是有害的,导致个体适合度降低。未来的育种可能涉及有害等位基因的检测和清除,以减少这些有害突变对作物适应性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驯化和扩散过程对玉米群体中有害突变的影响,而对玉米在现代育种进程中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及其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知之甚少。该研究对国内外近七十年间培育的350份玉米材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评估了玉米育种进程中有害突变发生的变化模式及其对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玉米在改良育种的进程中,轻微有害突变增加,重度有害突变减少,轻微有害突变在杂交种中更易被互补。相较于中性位点,有害突变对表型影响更大,并且其效应大小与性状选择的方向无关,该研究为玉米育种改良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玉米,有害突变,育种改良
【食 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刘学波教授团队在新型胶体食品配料方面...(2023-08-14)
【摘要】 8月14日,食品伙伴网讯,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学波教授团队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蛋白质、多糖和多酚三种天然食品成分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相互作用结合成具有新的或改良属性的蛋白质、多糖和/或多酚共轭物或复合物,以创造出新型多功能胶体食品配料。通过物理或共价相互作用形成的蛋白质、多糖和多酚复合物或共轭物具有多种功能特性。这些特性使得这些新型胶体食品成分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这些复合物可以制备出稳定的乳化剂、胶体颗粒和保鲜膜。复合物的多功能性在食品加工中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提高食品质量、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并保留营养成分。此外,这些胶体食品成分还可以用于封装和释放生物活性成分,例如利用蛋白质和多糖复合物封装抗氧化剂和抗菌剂,或者利用多糖和多酚共价结合来控制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开发功能性食品,如低脂肪和低糖的食品,以及预防疾病的功能性食品。
【关键词】天然食品成分,共轭物,胶体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