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索尼成功研发出新型半导体激光器,大容量硬盘迎来突破(2024-02-20)
【摘要】 2月20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报道,索尼成功研发出一种用于大容量机械硬盘(HDD)的半导体激光器。这种激光器可以安装在HDD磁头上,使写入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据希捷科技公司介绍,使用该激光器生产的3.5英寸HDD的存储容量将达到30TB,较以往翻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所需的数据处理量和储存量也在快速增长。Statista预测,到2025年全球的数据生成量将达到181泽字节(泽字节=十万亿亿字节),比2022年增长90%。而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也将从2022年的3600亿美元增长15%,达到4014亿美元。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数据储存需求,索尼计划从今年5月起量产用于大容量HDD的半导体激光器,并在日本宫城县和泰国新建两条生产线。这一技术有望解决当前面临的数据存储设施短缺问题。
【关键词】索尼,半导体,激光器
【电子信息】“重组”材料实现物理性质“混搭”,具有手性结构的新型超导体制...(2024-02-06)
【摘要】 2月6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混合两种材料,创造了一种具有手性晶体结构的新型超导体。新的铂—铱—锆化合物在2.2K温度以下转变为超导体,使用X射线衍射可观察到其具有手性晶体结构。该技术方案有望加速对新型奇异超导材料的发现和理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会杂志》上。东京都立大学团队此次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寻找手性化合物。他们没有梳理化合物列表,而是混合了两种具有已知物理性质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具有超导性但没有手性的铂锆化合物,另一种是具有手性但没有超导性的铱锆化合物。将两种化合物以不同的元素比例组合在一起,能有效地“混搭”物理性质,从而提出一种同时具有手性晶体结构和超导性的新材料。
【关键词】新型超导体,物理性质,手性结构
【电子信息】西安交大王宏兴教授团队实现2英寸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衬底量产(2024-01-18)
【摘要】 1月18日,集微网讯,近日,西安交大研究团队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技术,成功实现2英寸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自支撑衬底的批量化。该团队通过对成膜均匀性、温场及流场的有效调控,提高了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成品率。衬底表面具有台阶流(step-flow)生长模式,可降低衬底的缺陷密度,提高晶体质量。XRD(004)、(311)摇摆曲线半峰宽分别小于91arcsec和111arcsec,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金刚石半导体具有超宽禁带、高击穿场强、高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高热导率等材料特性,以及优异的器件品质因子,采用金刚石衬底可研制高温、高频、大功率、抗辐照电子器件,克服器件的“自热效应”和“雪崩击穿”等技术瓶颈,在5G/6G通信,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探测与传感等领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金刚石电子器件的发展受限于大尺寸、高质量的单晶衬底。硅、蓝宝石等衬底的商业化,为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提供了前提条件。
【关键词】西安交大,2英寸,金刚石衬底
【电子信息】台积电联合研发SOT-MRAM存内计算芯片,高速低功耗(2024-01-17)
【摘要】 1月17日,集微网讯,中国台湾工研院1月17日宣布,与台积电联手成功开发“自旋轨道转矩磁性存储器”(Spin Orbit Torque MRAM; SOT-MRAM)阵列芯片。该产品具有创新的计算架构,适用于存内计算,功耗仅为STT-MRAM的百分之一,可应用于高性能计算、AI、车用芯片等。这项研究在国际电子元件会议(IEDM)同时发表论文。中国台湾经济部门表示,随着人工智能、5G、AIoT时代来临,更快、功耗更低的新世代存储芯片成为关键。此次工研院与台积电合作开发的SOT-MRAM,工作速度可达10ns,可以进一步提高存内运算性能,跳脱了MRAM已往以内存为主的应用情境。
【关键词】台积电,计算芯片,低功耗
【电子信息】我国科学家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突破,可减少资源依赖(2024-01-12)
【摘要】 1月12日,集微网讯,根据央视新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项俊森博士和孙培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李伟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文涛副教授等人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在近期实现了无液氦情况下极低温制冷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这就为破解我国氦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该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1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据悉,液氦是当前实现极低温制冷的关键原料,深空探测、材料科学、量子计算、半导体、医疗等大量领域对液氦有着广泛需求。当前我国每年对液氦的需求超过4000吨,其中95%需要进口;储量方面,美国氦储量占全球40%位居第一,其次是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中国氦储量仅占全球的2.12%。中科院的此项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氦资源面临“卡脖子”问题。
【关键词】无液氦,极低温,制冷突破
【电子信息】天津大学半导体石墨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远超硅材料(2024-01-05)
【摘要】 1月5日,集微网讯,据天津大学1月5日消息,天津大学纳米中心半导体石墨烯研究取得新突破。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简称:纳米中心)的马雷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日前在半导体石墨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团队的研究成果《碳化硅上生长的超高迁移率半导体外延石墨烯》,成功地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打开了石墨烯带隙,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一突破被认为是开启石墨烯芯片制造领域大门的重要里程碑。这项前沿科技通过对生长环境的温度、时间及气体流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了碳原子在碳化硅衬底上能形成高度有序的结构。这种半导体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远超硅材料,表现出了十倍于硅的性能,并且拥有硅材料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质。
【关键词】天津大学,半导体,石墨烯
【电子信息】业内首次,三星携手红帽在真实用户环境下验证CXL内存技术(2023-12-27)
【摘要】 12月27日,IT之家讯,三星电子今天发布新闻稿,宣布成功在Red Hat的最新版系统中,在客户环境下首次验证了CXL内存的互操作性,在业内尚属首次。三星于2021年5月推出全球首款基于CXL接口的服务器用内存扩展模块,采用DDR5颗粒制造,能够轻易将服务器内存扩展至TB级容量。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内存数据库(IMDB)等新兴领域对数据吞吐量和内存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对具有更大内存带宽和容量的系统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CXL作为一种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PCIe?接口连接CPU、GPU和内存设备等各种处理器,解决了现有系统在速度、延迟和可扩展性方面的限制。三星公司表示,针对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9.3发行版优化了CXL内存,并在Red Hat的KVM和Podman环境中验证了内存识别、读取和写入操作。三星表示本次验证的成功,意味着数据中心客户不需要额外调整现有硬件,就能使用三星的CXL内存。
【关键词】三星,红帽,CXL内存
【电子信息】业界首个,中国移动完成5G车联网规模技术验证(2023-12-22)
【摘要】 12月22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介绍,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组织召开了“5G车联网新技术试验总结研讨会”,中国信通院、广汽等16家合作伙伴参会,标志着业界首个面向车联网典型业务的5G网络性能规模验证圆满完成。前期,中国移动联合合作伙伴在上海、广东、江苏、重庆等地启动5G车联网新技术试验。历时7个月,系统性验证了基于车联网典型业务的5G现网网络性能、新技术方案及业务性能。在网络性能验证方面,完成了首个基于5G现网的多地多厂商车联网网络性能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单向时延小于25ms的占比超99%,5G现网网络时延、可靠性及速率可满足所选取的23个车联网典型业务的指标要求。测试结果有效支撑了业界首批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的5G车联网网络性能和规划建设验收团体标准的制定。
【关键词】中国移动,5G车联网,技术验证
【电子信息】模拟人脑超级计算机将于2024年启用(2023-12-14)
【摘要】 12月14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2日报道,一台能够全面模拟人脑突触的超级计算机将于明年在澳大利亚启用。这台名为“深南”的神经形态超级计算机每秒能进行228万亿次突触操作,与科学家估算的人脑中突触操作的数量相当,将有助了解人脑是如何在消耗相对较少能量的情况下处理大量信息的。研究团队指出,此前已有类似的神经形态计算机面世,但“深南”将是迄今最大的。“深南”由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国际神经形态系统中心联合英特尔及戴尔公司合作制造。与普通计算机不同,“深南”的硬件芯片可实现尖峰神经网络,从而对突触处理大脑信息的方式进行建模。“深南”项目负责人安德鲁·范·斯海克指出,这将是他们首次实时模拟人脑大小的尖峰神经网络活动。尽管“深南”的功能并没有现有超级计算机那样强大,但它将有助于推进对神经形态计算和生物大脑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洞悉大脑的工作原理。
【关键词】模拟人脑,超级计算机,人脑突触
【电子信息】IBM发布首台模块化量子计算机Quantum System Two(2023-12-06)
【摘要】 12月6日,TechWeb网讯,在当地时间周一举行的年度IBM Quantum Summit上,IBM发布了IBM Quantum System Two,这是该公司首台模块化量子计算机。该公司表示,IBM Quantum System Two是IBM下一代量子计算系统架构的基础,它将可扩展的低温基础设施和经典运行时服务器与模块化量子比特控制电子设备相结合。位于纽约约克敦高地的首台IBM Quantum System Two已开始运行,它配备了三个IBM Heron处理器和支持控制电子设备。IBM声称,Heron拥有133个量子比特,是迄今为止性能最好的量子处理器。与之前的IBM量子芯片相比,它在量子比特质量和错误率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量子计算是当前热门的前沿科技之一,而量子计算机被誉为计算的未来,能够运行一些在传统计算机上非常困难或不可能进行的计算。
【关键词】IBM,模块化,量子计算机
【电子信息】我国首条高温超导低压直流电缆并网投运,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应用空...(2023-11-23)
【摘要】 11月23日,电子工程世界讯,考虑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大量并网以及电动汽车等直流负荷的增长,再加上超导材料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直流电网目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据央视报道,国内首条高温超导低压直流电缆昨日正式在江苏苏州并网投运,填补了我国在超导电缆低压直流系统的应用空白。央视指出,直流超导输电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能源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据介绍,我国目前已在超导电缆应用方面有一些探索,但都是交流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与交流超导电缆相比,高温超导低压直流电缆可将电网线损降低约70%。
【关键词】高温超导,低压直流,电缆投运
【电子信息】欧姆龙将推X射线扫描仪VT-X950:近乎实时检查芯片制造中缺陷(2023-11-21)
【摘要】 11月21日,集微网讯,日本医疗保健设备和工厂自动化供应商欧姆龙公司正将目光投向利润丰厚的芯片制造设备市场,以推动未来的增长。欧姆龙将于明年春季推出一款X射线扫描仪,将更好地检测先进半导体制造中的缺陷,并提高全球芯片制造商的产量。VT-X950设备将生成具有足够分辨率的芯片3D图像,以识别1nm尺度的缺陷,至少比当前一流的硅制造技术领先一代。由于每次扫描仅需30秒,芯片制造商近乎实时地监控生产情况,并更有效地进行调整和修正。对于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等制造商来说,良率(即每个硅片生产的无缺陷芯片的比例)是受到密切关注的指标——它影响着每家公司的成本和完成客户订单的速度。
【关键词】欧姆龙,X射线扫描仪,芯片制造
【电子信息】多用途可回收纳米片面世,可用于电子、能源存储、健康和安全等领...(2023-11-13)
【摘要】 11月13日,电子工程世界讯,一种新的自组装纳米片有望从根本上加速功能性和可持续纳米材料的开发,可用于电子、能源存储、健康和安全等领域。该纳米片由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团队开发,可显著延长消费品的保质期,由于新材料是可回收的,还能实现可持续制造。《自然》杂志8日在线报道了这一突破。实验显示,当溶剂蒸发时,由200多个堆叠纳米片组成的高度有序的层状结构(缺陷密度非常低)已在基底上自行组装。团队还成功地将每个纳米片制成100纳米厚,几乎没有孔和间隙,这使得该材料在防止水蒸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电子通过方面特别有效。研究表明,该材料作为电介质具有巨大潜力。电介质是一种绝缘“电子势垒”材料,常用于储能和计算应用的电容器中;而当该材料用于涂覆多孔聚四氟乙烯膜(一种用于制造防护口罩的常见材料)时,它还可以非常有效地过滤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此外,该材料可重新溶解和铸造,以产生新的阻隔涂层。
【关键词】纳米片,可回收,多用途
【电子信息】三维晶体中首次捕获电子,为探索超导性等稀有电子态打开大门(2023-11-13)
【摘要】 11月13日,电子工程世界讯,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成功地在纯晶体中捕获到电子。这是科学家首次在三维(3D)材料中实现电子平带。通过一些化学操作,研究人员还展示了他们可将晶体转变为超导体。这一成果为科学家在3D材料中探索超导性和其他奇异电子态打开了大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用钙和镍合成了一种烧绿石晶体。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他们在大约半小时内测量了合成晶体样品中数千个电子的能量,发现绝大多数晶体中的电子表现出完全相同的能量,证实了3D材料的平带状态。研究人员用铑和钌合成了相同的晶体几何结构,他们计算出,这种化学交换应该会将电子的平带转变为零能量,这种状态会自动导致超导。结果表明,当元素组合略有不同并合成一种新晶体时,在相同的类似笼目的3D几何结构中,晶体的电子显示出平带,并且出现超导状态。电子会在导电材料中移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带电粒子都自顾自横冲直撞,并不与其他电子“做伴”,但有一种特殊情况,他们会统一行动出现电子平带。此次,物理学家就在纯晶体中捕获了它们这一状态,从而在3D材料中首次实现电子平带。这种罕见电子态的本质,可以为科学家了解3D材料中稀有电子态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三维晶体,稀有电子态,超导性
【电子信息】日本研发新型无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60%(2023-10-30)
【摘要】 10月30日,集微网讯,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原型无钴锂离子电池,与同等尺寸的替代品相比,它可以多存储约60%的能量。锂离子电池为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各种产品提供支持,其电极通常含有钴、镍和锰。但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无钴替代品,因为钴材料既昂贵又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磷酸铁锂(LFP)电池就是一个例子。通过使用磷酸铁锂,这些电池的制造成本比典型的锂离子电池便宜约30%。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替代方案,东京大学团队制造了一种电极含有锂、镍、锰、硅和氧的电池。这种元件的组合允许电池具有更高的电压。但众所周知,此类电池中的组件会损坏,从而对长期使用造成挑战。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新开发的电解质解决了该问题。他们的小型纽扣电池原型在1000次放电循环后仍保留80%的存储容量。其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电池高出约60%,甚至可能高于典型的含钴锂离子电池。研究小组将在几年内监测电池的退化情况。
【关键词】日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
【电子信息】清华大学芯片突破!全球首颗支持片上学习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研制...(2023-10-10)
【摘要】 10月10日,集微网讯,据清华大学10月9日消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吴华强、副教授高滨团队基于存算一体计算范式,研制出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支持高效片上学习(机器学习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在支持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望促进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发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博士后姚鹏介绍,“存算一体片上学习在实现更低延迟和更小能耗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该芯片参照仿生类脑处理方式,可实现不同任务的快速“片上训练”与“片上识别”,能够有效完成边缘计算场景下的增量学习任务,以极低的耗电适应新场景、学习新知识,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清华大学,存算一体,芯片研制
【电子信息】日本研发出氧化镓低成本制法,有望促进功率半导体升级(2023-10-09)
【摘要】 10月9日,集微网讯,日本东京农工大学与日本酸素控股株式会社合作,共同开发出新一代功率半导体“氧化镓”的低成本制法。该方法利用气体供应原料,在基板上制造晶体,可以减少设备的维护频率,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日本酸素控股表示,正在准备新型设备的商用化,客户有需求即可供货。这种制造氧化镓的新方法属于“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法”,通过在密闭装置内充满气体状原料,可以在基板上制造出氧化镓的晶体。目前现有的制法是“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法”,化学气相沉积新制法可以制成此前实现不了的高频器件。据了解,氧化镓是耐压性超过“碳化硅”和“氮化镓”的功率半导体材料,可以降低电力转换时的能源损失。有望用于纯电动汽车(EV)、白色家电及光伏发电等广泛用途。目前已有数家企业实现实用化,富士经济的调查显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470亿日元。
【关键词】日本,氮化镓,低成本制法
【电子信息】获诺贝尔奖的“量子点”有望应用于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近30...(2023-10-08)
【摘要】 10月8日,集微网讯,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已经揭晓,授予发现并研究量子点的美国科学家Moungi G.Bawendi、Louis E Brus和俄罗斯科学家Alexei l.Ekimov。量子点(PQD)作为纳米尺度的微小颗粒,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LCD、OLED等显示屏,以实现逼真的色彩。最近伊朗科学家发现,量子点同样可以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使得光电转化效率逼近30%。伊朗伊斯兰阿扎德大学(Islamic Azad University)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钙钛矿太阳能模拟,研究量子点的潜力,调节钙钛矿光吸收剂的特性,最终可以增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伊朗的团队首先以转换效率为14%的三碘合铅酸铯(CsPbI3)量子点钙钛矿进行实验。预想配置为氧化铟锡基板、氧化锡(SnO2)电子传输层、混合PCBM与CsPbI3量子点的光吸收剂,还包括由PTB聚合物、三氧化钼(MoO3)和金制成的前驱薄膜。团队表示,为了制造高效率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需要具有高电子迁移率的吸收层,团队也发现钙钛矿光吸收层的理想厚度应在100nm至350nm之间。研究指出,优化版本显示出,这种钙钛矿电池潜在的功率转换效率为29.88%。团队认为,新研究可能有助于其他人员研究CsPbI3材料,打造高效、稳定、大规模和灵活的钙钛矿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关键词】量子点,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电子信息】中国联通在广东实现首个RedCap全产业链测试验证及商用部署(2023-09-26)
【摘要】 9月26日,IT之家讯,中国联通泛终端技术公众号宣布,中国联通近日在广东完成高通、MTK、上海移远、爱立信、中兴RedCap组网验证、端网功能验证。至此,中国联通已完成涵盖芯片(高通、MTK)、模组及终端(移远通信、鼎桥、宏电、通则、大华、四信)、主设备(华为、中兴、爱立信)等为代表的硬件厂商端到端的测试验证及商用部署。基于中国联通 900M、3.5G商用频谱,通过内嵌MTK芯片的RedCap测试终端,适配爱立信无线基站设备,成功验证节能、网络切片、移动性、语音、短消息等多项功能。基于中国联通3.5G商用频谱,通过内嵌高通芯片的RedCap测试终端,在中兴无线基站设备,验证了时延、上下行速率等功能验证,平均时延达到15ms,上下行速率均符合预期理论值。基于中国联通3.5G商用频谱,通过内嵌鼎桥模组的RedCap测试终端,在华为主设备下,验证了数传、5GLAN等核心功能,验证结果表明RedCap终端已实现通电自动上网、支持终端在移动状态下保持正常网络传输,支持5G局域网功能。
【关键词】中国联通,广东,RedCap部署
【电子信息】全球领先:中国自研高清无线音频编解码标准L2HC发布(2023-09-19)
【摘要】 9月19日,集微网讯,9月19日,我国首个高清无线音频编解码标准:L2HC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是全球首个统一架构、全码率无线音频编解码标准,在传输速率、抗干扰、兼容性等多个方面全球领先。该团体标准名为《低延迟低复杂度高清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编号为:T/CAIACN 009-2023。参数上,L2HC将音频传输码率扩展至64k~1920kbps,码率超越LDAC、LHDC;支持96kHz/24bit高清音频传输;支持细腻平滑的自适应码率切换,在商场、机场等强干扰环境中仍能给用户提供稳定的高清音频体验;L2HC还可兼容蓝牙、星闪等传输技术,推动无线音频体验向高清无损、母带音质等方向持续演进。作为我国首个高清无线音频编解码标准,L2HC由近四十家单位参与制定,可为符合要求的产品提供免费授权。
【关键词】自研高清,无线音频,编解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