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我国盐湖卤水提锂技术获重大突破(2021-06-01)
【摘要】 6月1日,中化新网讯,5月26日,由五矿盐湖有限公司(简称“五矿盐湖”)主导,与西安蓝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西安蓝深”)合作研发的“盐湖原卤高效提锂技术研究”项目,在北京通过了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路线先进合理,攻克了原始卤水高效提锂工艺技术,技术创新明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显著,对我国乃至世界盐湖提锂行业意义重大,建议加快推进产业化应用。五矿盐湖“盐湖原卤高效提锂技术研究”最大亮点在于,将目前青海盐湖普遍采用的盐田摊晒析出钠、钾后的老卤,再由车间进行镁、锂分离,并浓缩后提锂的产业化提锂技术路线进行变革,前置到从原始卤水直接实现钠、镁、钾与锂的同时分离及浓缩脱硼提锂,大大提高了锂离子的总收率,另外成功将连续离交设备应用到此提锂工艺中,提高了装置效率和全自动控制,具有实现复杂卤水体系锂的高效提取、生产周期短、提升资源有效服务年限、对环境友好等明显优点。
【关键词】盐湖卤水,提锂技术,获重大突破
【化 工】中石化在PBST生物可降解材料领域接连取得新进展(2021-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石化新闻办讯,近日中国石化所属北京化工研究院在生物可降解材料全流程产业化发展领域接连取得新进展,“6万吨/年PBST(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生产装置工艺包”和“顺酐加氢催化剂及2万吨/年顺酐加氢制丁二酸成套技术工艺包”接连审查,将据此开展工业生产装置工程设计,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形成了PBST从原料、聚合工艺、材料加工应用到分析表征的完整技术研发链和价值链。6万吨/年PBST生产装置工艺包,由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具有工艺反应效率高、副反应少、产品质量优异、能耗低等特点,应用该工艺包已开发出生物可降解膜袋料、注塑料、纤维料、发泡料等多种产品,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支撑。
【关键词】中石化,PBST生物可降解材料,取得新进展
【化 工】星型支化丁基橡胶成功实现工业化(2021-06-01)
【摘要】 6月1日,甘肃能源化工讯,5月16日,从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传来消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星型支化丁基橡胶完成工业试验,实现8万吨/年生产示范。经浙江武林新产品新技术鉴定中心组织的专家对工业试验进行了现场考核,其中生产示范装置产能、单体浓度、转化率等关键指标均达到国家项目计划任务书要求。星型支化丁基橡胶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合成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旨在设计开发高效支化剂、研究支化剂存在条件下正离子聚合反应规律,采用淤浆聚合工艺路线,制备双峰分布星型支化丁基橡胶,提高丁基橡胶的加工性能,并在3万吨/年规模以上工业装置实现生产示范。经过项目组技术人员6年持续攻关,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化剂制备技术及星型支化丁基橡胶合成技术。星型支化丁基橡胶是继溴化丁基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后完成的又一万吨级生产示范,是国家项目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将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延长现有装置运行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从而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星型支化,丁基橡胶,实现工业化
【化 工】紫荆花环保长效抗病毒涂层获奖(2021-06-01)
【摘要】 6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紫荆花新材料集团及其母集团叶氏化工,携手香港理工大学李蓓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的环保长效抗菌抗病毒涂层高科技产品——叶士核环,日前在202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荣获了发明金奖。该产品结合了天然环保的食品级材料甲壳素、百里香和特殊的成膜物质,通过实验认证能形成长达180天的持续消毒功效,能长时间对抗人类冠状病毒HCoV-229E(公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替代测试病毒)、流感病毒、手足口病毒及多种常见细菌。此次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反应了此技术的前瞻性、对环境保护的贡献、杀灭细菌病毒的有效性、对人体的安全性等受到国际专业评审团认可。
【关键词】紫荆花,环保长效抗病毒涂层,获奖
【化 工】两周可将PE降解为碎片,中科院最新发现PE降解酶(2021-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化工报讯,日前,中科院海洋所首次发现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两周时间可以将PE降解为碎片。4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险材料》)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发现能有效降解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和聚乙烯两种塑料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早在之前,也有科学家宣称自己创造了可在一年范围内降解的PE塑料,不过该塑料需要在制造过程中加入其它物质。而本次研究,塑料即为普通塑料,降解塑料的菌群来自自然发现。PE塑料目前在国际上极为缺乏能有效降解的微生物和酶类,该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研究PE降解机制及发展PE降解生物制品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研究成果已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关键词】中科院,最新发现,PE降解酶
【化 工】中石化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21-05-06)
【摘要】 5月6日,中国石化讯,近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在扬州石化成功进行工业试验。这是采用原油直接催化裂解技术生产化学品的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标志着中国石化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世界原油催化裂解技术路线领跑者。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可以“跳过”传统炼油的常减压蒸馏和原料精制等过程,直接将原油转化为轻质烯烃和芳烃,在显著降低综合能耗和碳排放的同时,大幅增加乙烯、丙烯和轻芳烃等高价值化学品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低碳烯烃和轻芳烃总产率高达50%以上,提升至原来的两倍,超过课题既定攻关目标。该院院长李明丰表示,这一技术为原油制化学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预计化学品收率最高可达70%,这意味着每加工100万吨原油可产出高价值化学品约70万吨。未来这一技术将应用于新建化工型炼厂或炼厂现有催化裂化装置的升级改造,保障中国化学品供应链安全、缓解行业供需矛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中石化,原油直接制化学品,重大突破
【化 工】华峰集团己二酸制己二腈工业化技术通过鉴定(2021-05-06)
【摘要】 5月6日,化工在线讯,4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京组织专家对华峰集团完成的“尼龙66用腈/胺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进行科技成果鉴定。7名知名专家一致给予项目国际领先水平的鉴定。专家表示,华峰集团针对目前我国己二腈产品自主工业化生产空白的现状,经过小试、中试、工程化研究开发,破除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尼龙66行业安全的“心腹之患”,形成了独具优势的己二酸法己二腈/己二胺工业化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建成了5万吨/年己二腈、己二胺生产装置,为构建“苯—己二酸—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全产业链提供了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己二腈产业化技术空白,处于己二酸法生产己二腈/己二胺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并建议加大成果的推广应用。此外,鉴定委员会专家还对华峰集团“环己烷空气氧化制环己醇/环己酮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首次在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醇/环己酮装置上得到应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去年11月,华峰集团尼龙66一体化项目暨年产30万吨己二腈项目在重庆开工。这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己二腈产业化生产技术,首次应用于30万吨级的项目。
【关键词】华峰集团,己二酸制己二腈,工业化技术
【化 工】窄分布支化稀土顺丁橡胶成功实现产业化(2021-05-06)
【摘要】 5月6日,化工在线讯,3月3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的窄分布支化稀土顺丁橡胶成功完成工业试验,实现3万吨/年生产示范。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对工业试验进行了现场考核,其中生产示范装置产能、催化剂用量、产品门尼黏度、顺式含量等关键指标均达到计划任务书要求。窄分布支化稀土顺丁橡胶为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合成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2017YFB0307100)重要研究内容。旨在通过发展稀土催化丁二烯可控配位聚合新方法,研制高活性、高定向性稀土催化剂和窄分布、长链支化稀土顺丁橡胶制备技术,并在3万吨/年规模工业装置实现生产示范。此次工业试验,成功试产门尼45、60的产品。下一步将开展工业产品在双B级轮胎中的应用研究。稀土顺丁橡胶是继溴化丁基橡胶后“高性能合成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完成的又一万吨级生产示范,标志着项目朝着最终目标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窄分布支化,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
【化 工】TMA国产化之痛有望破解(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三甲基铝(TM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可用于生产芯片和高质量熔喷料的催化剂,但我国TMA一直依赖进口。随着近日国内首套年产400吨TMA装置的投产,此项“卡脖子”技术瓶颈有望被打破。TMA常用于生产芯片的晶圆上,半导体行业通常把这类产品统称为气体或者是ALD/CVD前驱体,在光伏、LED、集成电路、液晶显示都要用到TMA。TMA还是合成茂金属催化剂体系中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改性甲基铝氧烷(MMAO)的起始原料。用茂金属催化剂可以直接聚合制备熔喷纺丝聚丙烯。该方法不引入过氧化物,无残留、无异味。目前,全球仅有美国乙基公司和德国Witco公司能够生产TMA,国内如果全部依靠进口,每千克TMA的价格高达3000~4000元,进而造成茂金属催化剂及熔喷料成本高、经济性弱。
【关键词】TMA,国产化之痛,有望破解
【化 工】环状聚烯烃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化新网讯,日前,在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中,环状聚烯烃列入国家关键医用与防疫材料方向重点研发计划。环状聚烯烃是一种用于医疗、光学、包装和电子应用的玻璃透明且极纯的塑料。与其他工程热塑性塑料或玻璃不同,COC/COP可提供非离子型、反应性最小的表面。这种非极性底物不会促进吸附、变性、聚集或沉淀。玻璃透明的COC/COP医用聚合物具有极低的可浸出物和可萃取物,可保持长期的药物纯度,从而实现更好的性能和患者安全,适合疫苗、抗癌药物、抗肿瘤药品、碱式缓冲液等药品的包装。
【关键词】环状聚烯烃,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化 工】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开工(2021-04-01)
【摘要】 4月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3月22日,内蒙古久泰集团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开工会在成达公司召开。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由内蒙古久泰集团、中国成达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设计建设,是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制芳烃装置。该项目是通过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FSTA)。久泰能源2019年11月与清华大学化工系签订“万吨级流化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FSTA)与流化氧化脱氢制二烯烃成套技术及相应工业催化剂技术开发”合同。清华大学技术团队流化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FSTA)技术采用低氢碳比合成气直接制备芳烃,兼顾更好原子经济性的同时,可推动煤化工原料、产品之间形成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该团队先期开发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与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等技术,均成功进行了万吨级工业实验。相关技术研发得到了国家“十二五”863重点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
【化 工】国内首套,共氧化法环氧丙烷技术破垄断(2021-04-01)
【摘要】 4月1日,滨化股份讯,2月27日,“SELOx工艺制备环氧丙烷/叔丁醇成套技术及其工业化”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是滨化集团与清华工研院合作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共氧化法环氧丙烷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仅打破了国际化工巨头的技术垄断,且至少提高约10%的利润率。此前2020年12月17日,PO/TBA工业化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共氧化法与HPPO将是未来我国环氧丙烷生产的主要技术。从近两年在建及规划项目来看,国内共氧化法与HPPO两种方法是齐头并进,约各占一半。
【关键词】国内首套,共氧化法,环氧丙烷技术
【化 工】丁醇/2-丙基庚醇国产催化剂取得成果(2021-03-01)
【摘要】 3月1日,化工在线讯,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向延长石油所属延安能化公司颁发技术发明一等奖证书,表彰该公司在丁醇/2-丙基庚醇国产催化剂配位体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低碳烯烃氢甲酰化生产醛醇类化合物是炼油化工/煤化工烯烃资源延伸发展和高价值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以前引进国外技术,催化剂费用及运行成本高。突破此领域关键技术,对我国炼油化工、煤化工烯烃资源多元化高效利用及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延安能化公司乙丙橡胶丁醇中心经理刘志军介绍,该技术成果的主要创新点是开发出新型结构双膦配体,实现低碳烯烃氢甲酰化低温高选择性催化。从使用后的数据分析来看,国产催化剂配位体能满足装置运行要求,与国外同类最先进产品相比具有同等效用。预计每年可节约催化剂成本1000余万元。2020年6月,该技术成果通过了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成果创新性强,技术指标先进,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引领了产业技术升级与行业科技进步。
【关键词】丁醇/2-丙基庚醇,国产催化剂,取得成果
【化 工】中石化上海院新一代DOT-300脱烯烃催化剂完成技术标定(2021-03-01)
【摘要】 3月1日,化工在线讯,1月,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上海院)开发的新一代DOT-300催化剂在茂名石化开展工业试验,顺利完成技术标定,标志着新一代高活性、长寿命脱烯烃催化剂工业应用成功。芳烃联合装置中的吸附分离单元对进料中的烯烃含量有严格限制,因此要求重整单元的含碳八芳烃产物必须预先进行脱烯烃精制。传统工艺采用白土和改性白土作为精制剂,脱烯烃能力弱,使用寿命短且无法再生,影响装置运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综合使用成本较高。上海院先后开发的DOT-100和DOT-200两代分子筛型重整油脱烯烃催化剂,直接替代白土和改性白土,单周期寿命大幅延长且可多次再生。为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和周期寿命,基于自主研发的具有优异扩散性能和反应活性的新型分子筛,又开发了新一代DOT-300脱烯烃催化剂。DOT-300催化剂适合于高空速和高非芳原料工况,具有脱烯烃能力强、单周期寿命长、可再生的特点。DOT-300在茂名石化的应用和工业标定,标志着新一代高活性、长寿命脱烯烃催化剂工业应用成功,将大幅降低芳烃脱烯烃加工成本和失活白土等危险固体废物量,对芳烃产业的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石化上海院,新一代DOT-300,脱烯烃催化剂
【化 工】国内己内酰胺自给率已达94%(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2020年1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和提名奖名单出炉,巴陵石化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是中国石化唯一获奖单位。在国家科技部和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巴陵石化和石科院将基础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历经30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成套技术,成功打破了70年来国外对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的封锁垄断,树立了中国自主创新技术的品牌形象。目前,国内己内酰胺自给率从30%上升至94%,我国对国外技术和进口产品的依存度显著下降。该成套新技术拥有6大核心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分别是单釜连续淤浆床环己酮氨肟化制环己酮肟工艺技术、环己酮肟贝克曼三级重排技术、硫铵中和结晶技术、磁稳定床己内酰胺加氢精制技术、环己酮肟气相重排制己内酰胺技术、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新工艺。其中,前4项技术已实现工业应用,形成国内外发明专利137件;获省部级以上奖1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关键词】国内己内酰胺,自给率,已达94%
【化 工】2020十大新兴技术揭晓:两项化学技术可能颠覆我们的生活(2021-03-01)
【摘要】 3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和《科学美国人》杂志共同发布了《2020十大新兴技术》,国际专家指导小组从75项技术提名中选出这些技术。专家在筛选这十大新兴技术时称,这些技术必须有潜力超越现在,并在将来刺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它们还必须足够新颖(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很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产生重大影响。今年的十大技术,有两项涉及到化学领域,分别是太阳能化学、绿色氢能。太阳能化学——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生产人们依赖的许多化学药品都需要化石燃料。但是一种新方法有望通过利用阳光将废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来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绿色氢能——填补可再生能源巨大空白。当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制氢时,氢气就变成“绿色”无污染的。它可以通过帮助降低运输和制造业等部门的碳含量而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这些部门由于需要高能燃料而难以电气化。
【关键词】2020十大,新兴技术,两项化学技术
【化 工】234项,2020年度石化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颁发(2021-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化工报讯,12月24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举办,以鼓励创新、表彰先进为主旨的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表彰了氮掺杂炭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创制及应用等37项技术发明奖成果以及大型多源多汇大落差成品油管网管控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等197项科技进步奖成果。据介绍,2020年石化联合会共受理申报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91项,其中437项进入评审阶段,最终234项成果获奖,总获奖率为47.7%。其中,由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联合申报的氮掺杂炭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创制及应用成果荣获份量最重的技术发明特等奖。该项目历经十余年,针对多种高端精细化学品的化学合成发明了系列新型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成功解决了多类加氢反应对催化剂微纳结构个性需求的共性难题。项目成果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21.68亿元,由催化剂技术创新新增利润22.19亿元。大会向荣获2020年度石化联合会赵永镐科技创新奖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杨超研究员和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张立群教授分别颁发了证书和10万元奖金。杨超研究员发明的非均相搅拌反应器数值放大技术成果应用于中石化、中石油、湖北兴发等19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张立群教授主要从事橡胶、聚合物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曾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大会还授予华东理工大学马骧等17位同志青年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授予南京工业大学水处理膜团队等3个团队创新团队奖;向荣获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金奖、优秀奖的获得者颁发了证书;为新认定的15家行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6家行业研发平台进行了授牌。
【关键词】2020年度,石化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颁发
【化 工】巴西一公司与美国大学合作开发二氧化碳生产乙烯的方法(2021-02-01)
【摘要】 2月1日,化工在线讯,据外媒12月14日报道,巴西Braskem公司宣布与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建立研究伙伴关系,以开发一种从工业工厂烟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CO2)生产乙烯的方法。由此产生的乙烯将用于制造聚乙烯(PE),这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塑料,也是Braskem主要产品之一。该大学负责该项目的教授Meenesh Singh表示,为了开发该系统,该大学的研究小组将依靠其在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方面的经验,这将与正在申请专利的从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相结合。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20年,全球化学工业将排放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关键词】巴西公司美国大学,二氧化碳,生产乙烯
【化 工】中石化上海院一催化剂获《烃加工》最佳催化剂技术奖提名奖(2021-02-01)
【摘要】 2月1日,中国石化新闻网讯,第四届美国《烃加工》杂志最佳催化剂技术奖12月在美国休斯敦揭晓,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的SEB系列炼厂稀乙烯制乙苯分子筛催化剂喜获提名奖,这标志着该项技术受到全球催化工业领域同行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行业的充分认可。《烃加工》杂志是石油炼制与化工领域最重要的专业核心期刊,自2017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评选活动,最佳催化剂技术奖是其中下设的12个奖项之一,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炼厂稀乙烯高效转化制乙苯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的研发。上海院针对炼厂干气中乙烯含量低、有害杂质多的难点,进行了大量的高通量筛选实验,发现了一种形貌择向纳米ZSM-5分子筛的高效合成新方法,并基于此分子筛开发了SEB系列高性能苯与稀乙烯烷基化制乙苯催化剂。SEB系列催化剂在苯与稀乙烯烷基化反应中,对硫、氮、砷、丙烯等杂质耐受能力强,原料不需要深度预处理;具有更高的活性、选择性和反应稳定性,乙烯转化率可达到99.4%以上,二甲苯与杂质生成量少,单程再生周期可达18~24个月,总寿命达到4年以上。该催化剂已在国内16套乙苯生产装置实现工业应用,其中包括目前世界最大规模宁波大榭石化公司30万吨/年的乙苯生产装置,应用结果表明,装置能耗和物耗大幅度降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系列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6项,形成中国石化专有技术5项,并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未来在国家推进石油资源高效利用的大趋势下,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有望走向海外市场。
【关键词】中石化上海院,获《烃加工》,最佳催化剂技术提名奖
【化 工】石化联合会推荐项目再获中国专利金奖(2021-02-01)
【摘要】 2月1日,石化联合会讯,2020年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颁发仪式上,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推荐参评的4个项目取得一项金奖两项优秀奖的好成绩。其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一种降低重质原料油中沥青质和残炭含量的方法”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一种25-羟基胆固醇的合成方法”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一种生产丙烯和轻芳烃的烃类催化转化方法”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石化联合会获得“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
【关键词】石化联合会推荐项目,再获,中国专利金奖